1、天天看美女能长寿吗?
2、根据儒家的养生观,什么样的人能够长寿
1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仁者寿(若恬淡虚无,心神宁谧,豁达开朗,顺应自然,人之元气必定聚集,周流于身,长寿则不难矣!)
3、要长寿怎样养生?
现今我国已经走向小康社会,解决了人们吃饱,穿暖以后,就应该注意提高生活质量,讲究养生保健,提高身体的健康素质,这样,人人都可以健康长寿,颐养天年,而且是无疾而终。
我国古代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疾病流行,生活困苦,一般人寿命很短,而为什么古代名医寿命都很长呢?总结他们的经验有四条:
(1)起居有常,饮食有度
起居有常,饮食有度。就是说生活一定要合乎生理要求的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于天年,度百岁乃去。而起居无节,故半百岁而衰也。”人的起卧,是多少代以来养成的白天活动,夜晚睡觉的习惯。定时睡觉,定时醒来,按时起床,形成一套固定的睡眠节律,到时候生物钟便会起作用,出现想睡、想醒、起床的反映。按照这个习惯和节律起卧、作息,会感到很自然,很舒服。如果经常打乱这个规律,不按时起卧,贪恋夜生活,便会扰乱生物钟的节律,使身体产生一些反常的病态,如失眠、烦躁不安、乏力困倦等,导致身体抗病能力下降。早年高濂在《遵生八签》中说:“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乃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所以说有规律的生活、起卧实为长寿之道。
饮食有度既不是忍饥挨饿,也不是暴饮暴食,而是应该适度。老中医大多都注意吃饭定时、定量,不强食过饮,懂得“寓医于食”的营养学说,常常根据自身的需求,用食补的方式选择食物调理机体,如:原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教研室主任张志纯老大夫,一年四季经常喝豆汁(是绿豆经过发酵做成的一种北京小吃),年已到八十多岁时,仍耳聪目明,手不抖,每天早起用毛笔写蝇头小楷书一篇,后人甚为钦佩。当时我也曾效仿喝过豆汁,果然喝后全身舒服,如有咽喉痛时喝一碗豆汁,即可疼痛消失。我常比喻说,喝豆汁,可以与用青霉素相媲美。
(2)善握七情,心态平静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态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发生。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常称“内伤七情”。
七情致病的特点是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是说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以对相应的内脏有影响,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
祖国医学认为七情致病是使人体生病的“内因”。人的情绪、心态对健康影响很大,因为人在心态平和,心情愉快时,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全都正常,当情绪不好,或有各种恶劣的信息传达到中枢神经系统时,神经系统就会发生调节紊乱,造成免疫功能下降,从而促进人的衰老进程,或导致某些疾病发生,如癌症、冠心病、高血压等。因为七情是内伤病的重要因素,所以中医特别强调要谨慎调理、养性强身,以保持身体健康。
(3)讲究养生,注意防病
所谓“养生”,就是保养身体、预防疾病的意思。中国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通过反复的实践,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宝贵经验。它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的结晶。养生内容范围很广,涉及面也大。但一般人从医疗(治病)注意得多,而从养生(防病)考虑得少。我们的前辈在这方面既有深刻认识,又身体力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些年来,愈来愈多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养生的重要性。国际上也受到高度重视,他们逐渐认识到养生学对人的生命有着延缓衰老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对于许多慢性疾患也有治疗的功效。它是提高人体的生命系数,延年益寿的最佳手段和方法。
(4)不治“已病”,治“未病”
“早识病”“早治疗”是我国汉代医圣张仲景早就提出的主张。古人对“疾病”二字的解释是不一样的。他说“疾”是不易察觉的小毛病,也叫“未病”状态。现在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就是古人说的“疾”的状态。此时就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治疗,如果不采取任何防范,就可以发展成为“病”。中医古籍《内经》也载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论述。老中医很重视身体出现不舒服时候的早期调理,也叫“治未病”。深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重要。在生活中,还特别注重调理肠胃功能,他们牢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名言。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功能保养好,吃饭香,营养充足,身体就好。这与维多利亚宣言所提倡的健康方式四大基石中强调的,要有全面均衡营养的补充,基本是一致的。其次是重视调理气血,认为气与血对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非常有关系。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必先五胜(脏),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意思是说治病养生的主要关键之一是疏通气血,令其畅达而致于正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曰:“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阴治,阴病阳治,定其气血,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血实者宜决之”意思就是引导疏通,如决江河,是祛瘀之大法。“气虚宜掣引之”意思就是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老中医很重视应用益气养血补虚和行气活血祛瘀的调理法则保养身体。我曾见到一张用三七为君药组成的传统药方,从每年立冬时节开始服用,对防止老年人冬天关节不利和关节疼痛效果非常之好。
我国名老中医的防病胜于治病的养生长寿经验,比1992年世界心脏病学会会议上制定的“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即均衡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要早上两千多年,而且比维多利亚宣言更全面,更具体,也更符合实际。老中医的养生保健经验,也可以说是我国古老文化中极为宝贵的优秀遗产之一。
4、如何养生长寿
早晨起来喝杯水,如厕,中午吃饭,以青菜为主,晚上,吃少,十点半前入睡,不暴饮饱餐,心情愉快,每周锻炼三次身体,不吸烟,就可以了
5、鼻子长的人很长寿吗?
鼻分成两种,一种长鼻,一种短鼻。
从面相学来看,长鼻的人,通常比较容易长寿,视为寿鼻三根比较高。短鼻的人一般不太长寿,因为《黄帝内经》里面说长鼻之人视为寿相。
中医说这也有一定道理,因为鼻子长的人,鼻道比较长,脏的空气在一个更有效的过滤机制里面,可以把更多的脏东西弄走。而且由于鼻道长的时候,冷空气在加热和加湿的过程是比较充分的,所以呼吸到肺里面,对肺的刺激相对比较小。
相书记载鼻头位置代表着正财位,如果一个人的鼻头有肉的话,不论男女都是光明正大求财的,所谓君子求财,取之有道;鼻头比较大且饱满的人,尤其是像胆一样的人,是有钱的。比如成龙的鼻子,就是很典型的这样一个鼻子。
鼻子还要看直和弯,有人说鼻子歪的人心术不正,这倒不一定,应该只是一种以讹传讹的传说。
但是鼻子歪的确和我们的颈椎有关,如果一个人鼻子歪的话,他的颈椎通常也是歪的。他颈椎歪的时候,就很容易顶到相应的地方就会很疼,所以第二次他就会咀嚼用左边来咀嚼,左边咀嚼得多就会越来越膨胀,慢慢就把鼻子挤过来,鼻子就挤成歪的了。
6、道教解签长寿星是什么意思
1、眉毛浓淡适中的人容易成为长寿星。
眉毛被称为保寿宫,与人的生命有关系,因此,民间传说中的老寿星都往往有着一对长眉毛,即“寿眉”。古相书曰"眉毛长垂,高寿无疑",是说眉毛高长而眉尾下垂的人高寿无疑。传统医学《内经》上说:“美眉者,是太阳之脉血气多;恶眉者,血气少”。也是说,眉毛浓密、粗长、润泽,反映了经血气旺盛,身强力壮,代表着长寿。反之,眉毛稀短、枯脱,反映了经血气不足,体弱多病,代表着身体不好。所以,如果眉毛浓淡恰好,粗细适中,秀而弯弯,整齐有光,眉尾微垂,这样的眉毛都代表着长寿。
2、脸形骨肉饱满的人容易成为长寿星。
脸形方正、骨高肉满,意味着身心健康,更代表着长寿。面相三停部位饱满、比例均衡对称属于长寿之相,面相三停即上停,从发际到眉毛;中停,从眉毛到鼻准;下停,鼻准以下。中下停饱满者更容易长寿。
3、牙齿排齐坚固的人容易成为长寿星。
古相书中说“齿排齐坚固者,为长寿”。牙齿排列得整齐,而且坚固不动摇,这样的人可以长寿。
4、鼻子中的年寿部位端正的人容易成为长寿星。
所为年寿,一般是指山根与准头之间的部位,即鼻根至鼻尖。古中医书《婴童百问》曰:“年寿平陷者主夭,青主发热主惊。”从中,反应出此位置和寿命有关,鼻子丰满端正,长而有势,鼻梁挺起,都属于长寿之人。
5、人中长而深的人容易成为长寿星。
所谓人中,就是从鼻子下面到下唇之间的那条直沟,通过人中的宽窄、深浅、长短、直曲程序来看一个人的贵贱、寿命及子孙有无等。人中又长又深的人容易长命百岁。人中短的人,晚年运不佳,容易孤独,人中短的话,也用不用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中亦会增长。另外,人中有横纹的人,表示会为孩子的事而操劳,影响寿命。上狭下宽的人中,越接近晚年越有福份,容易成为长寿星。上宽下窄的人中,作事容易自暴自弃,从而会影响健康寿命。上下狭窄中央宽阔的人中,会遇到疾病困烦。人中歪斜弯曲而长的人,虽然人生路上波折,也代表着能健康长寿。人中太宽的人,心胸宽广,不容易把事情往心里去,这样的人容易长寿。人中狭窄的人,容易过于操劳,从而影响健康寿命。
7、天天大补、养生,但是心眼特坏,这样的人能长寿吗?
凡长寿者,心态很重要,无不是心胸宽广,光明磊落之人。行不善者,名为欺天,天必遣之。心境不佳,就算泡在营养液中,也没有用。
8、如何才能长寿
9、怎样才能长寿?急!急!急!
养生长寿三字秘诀-------------------长寿的秘诀哟
人寿数, 天壤悬。 逾期颐, 记箴言: 晨即起, 夜早眠。 苦求乐, 忙偷闲。
休与作, 序井然。 谙音律, 抚琴弦; 对弈乐, 钓鱼闲; 赏花月, 促膝谈。
觅仙境, 乐悠然。 健身术, 靠锻炼; 习按摩, 学拳剑; 球可打, 步常散;
日光浴, 莫间断。 笔勤动, 书常观; 诗书画, 均可兼。 情操陶, 身心健;
适劳逸, 莫懒散。 粮色配, 粗细兼, 五味俱, 不可偏。 果须新, 菜应鲜;
酒宜少, 茶应淡。 少厚味, 戒毒烟。 勿暴饮, 忌饱餐, 益脾胃, 保后天。
寒暑易, 时令换, 视冷热, 衣增减。 七情过, 百疾添, 避惊怒, 忌忧烦。
节情欲, 少缠绵; 柳勿问, 花莫拈; 养肾精, 固真元。 患微疾, 莫轻看,
早诊治, 防转变。 为人忠, 从政廉。 德广施, 镜高悬。 忠孝尽, 人伦全。
下对地, 上对天, 无愧事, 高枕眠。 老退休, 理自然, 勿失落, 莫伤感。
有冷视, 若等闲, 善有报, 天理还。 著布衣, 吃淡饭, 惟知足, 才乐观。
不谋私, 多行善。 遇分歧, 别争端, 和为贵, 忍当先。 仁道至, 可延年。
窗外事, 淡如烟, 耳不闻, 心不烦。 名不求, 利不贪; 弱不欺, 贵不攀;
宁玉碎, 非瓦全。 心若正, 身必安。 养心性, 享天年。
天下事, 古难全, 生老已, 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