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极拳的创始人是谁
陈王廷(1600 -1680)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太极拳创始人。若自明洪武初年,陈姓由山西迁至常阳村(即今陈家沟)时算起,为陈氏第九世。祖、父均为明朝下级官吏。弟兄四人,该居其二。
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昼练家传武学,夜读经史百家,以致文才武略,无不出类拔萃。年轻时曾走镖山东一带,声播齐鲁。因他生得面红庄重,蓄有美髯,骑红色战马,惯使春秋大刀,江湖同道便送其绰号“二关公”。明末,他以武秀才(庠生)的身份赴乡试考武举。在考武举上,他以“凤夺巢”的箭法技压群雄,后以杀人获罪而 逃出考场,赴登封农民领袖李际遇处避祸,后返乡蛰居。李事败遭族诛,某部将蒋发改装投陈家为仆。为掩人耳目,陈家上下皆唤蒋为蒋把势(旧时长工、短工称谓)。陈、蒋二人名位主仆,实为挚友,每日切磋拳艺,耕田课子。至今陈家沟犹传有《玉带山英雄结义》、《陈王延义收蒋发》、《木门寨师徒讨牛》、《杨海洼蒋发镇邪》等故事。陈王延生不逢时,无法抒发报国之志,明末仅为县乡兵守备。清初,他隐居乡间,以《黄庭》为伴,搜集、整理民间武术,决心造拳遗世。他融诸家之长于一炉,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创编的太极拳术成为当今风靡世界的太极拳之源。他也因此而名播寰宇,被中外太极拳界尊为鼻祖。他的故乡陈家沟也被太极拳爱好者视为“圣地”
2、中国道家养生与现代生命科学丛书 一共几本 分别是那几本
6本吧
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内丹养生
世界著名寿星吴云青谈中国传统养生之道
《周易参同契》与道家养生
药王孙思邈道医养生
实用道家养生与现代生命科学
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
3、苏华仁道长写了哪些书啊?在哪里能买到?他现在收徒弟不?
苏华仁道长近年来与世界著名易道泰斗唐明邦、董应周和中国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赵志春等同道精心编著《中国道家养生与现代生命科学系列丛书》(共十二册),苏道长任总知主编。本丛书由中国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后受到海内外同道好评。书目如下:
1、《老子<道德经>养生道之道》
2、《实用道家养生之道与现代生命科学》
3、《<周易参同契>与道家养生》
4、《药王孙思邈道医养生》
5、《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内丹养生》
6、《世界著名寿星吴云青谈中国传统养生之道》
7、《<黄帝外经>丹道修真长版寿学》权
8、《<鬼谷子>与茅山道派丹道修真学》
9、《葛洪<抱朴子>道医内丹修真长寿学》
10、《吕洞宾丹道修真长寿精华》
11、《华山陈抟老祖丹道修真长寿学》
12、《道家南宗丹道修真长寿学》
在各大书店都有卖吧.罗浮山 他的道场也有卖.罗浮山是旅游胜地.也值得一去.你搜 广州合道堂 就可以看到那里.至于收徒弟的事情你还是自己问苏华仁道长吧.呵呵
4、张三丰的太极拳
太极拳本是一脉相承的道家武术,而在民间;经过历代太极传人的修改传承,已与道家太极拳原貌相差甚远。更有甚者,某些人为了沽名钓誉,不承认太极拳出自道家,而称太极拳为自己祖宗所创,但其理论功法和拳势名称基本上都还是沿用或保留着道家太极的内容。另外,根据很多太极爱好者和专业人员的研究考证(如李师融先生 所著《北派太极拳流源揭秘》,张杰先生所著《陈王廷不是太极拳创始人》的文章考证),以及本门的传承,均可以证明太极拳出自于道家,为集大成者张三丰祖师所创,民间某人自创拳说在历史证据面前不攻自破。
太极拳古时在道门内称“太极全”。 因太极包含着天地阴阳世间万物之变化,是一门综合学科,故与近代太极拳所指狭义范围是有区别的。道门太极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包括道家哲学、医学、内丹养生学、经络学、易 学、内功学、力学、技击学、数术等学科,并将易学、五行、阴阳刚柔、虚实之变化融于一身而演为太极拳。太极拳作为道家人道筑基之法门,是道家以武卫道和以武演道的模式。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运转即太极,万物不外一太极”。故太极即道也。
太极拳作为道家养生防身护法之术,其历史源远流长。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道家传承“宁可失传,不可妄传”的规定,多少年来,传人之间只是心传口授,文字传录极少,即使有记录也多用口诀隐语暗示,非真得道者不能参悟其中奥秘。如我张祖意合太极拳,每一甲子传一代,一代传二不传三,非正式传人不传拳谱。正是因为这些特殊原因,才使我们今天很多人只知祖师张三丰,而不知历代传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现今流行的太极拳资料中窥见一斑。但这也恰好为造假者提供了机会,使世人对太极拳的传承产生了误解。
太极拳从流传民间到近代,公开的谱诀只有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解,及后人根据王的论解而流传的各派太极拳论述,却没有原始传承的道家“太极拳道论”。我在以往的文章中曾经说过,王宗岳不是道家的正式传人,他的太极拳是张三丰的弟子刘古泉所传,他的太极拳论、谱、诀,都是根据道人刘古泉的口传记录整理的。故此,他没有完整的道家太极拳道论。这一点,大家可以看一下至今所发表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拳谱和歌诀就会明白。又因受地域环境和方言的影响,其在拳论、拳谱、歌诀的字句上,也有记录失误和不妥之处。还有的是后人据王宗岳记录而加以润色,逐渐增订的。例如杀手歌中“上打咽喉下打阴,中间两、肋并当心。下部两臁合两膝,脑后一掌要真魂”。此歌本为道人口传王宗岳,其后又有人根据王的记录而转录,故与道家真传有相谬之处。道家原歌日:“上打眼喉下缪阴,中打两肋并盖心;底打两膝和两胫,脑后一掌命归阴。”此歌诀与流传歇诀的小同之处主要在于前两句。 两首歌诀虽然目的相同,但前一首与后一首相比较,对人体所击打的部位略有不同。
过去有师曰:“宁传一手,不传一口。”往往真言不轻传。那么怎样理解和解释第一句才更为合理?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看出,用“眼”字比用 “咽”字更为合乎情理。大家知道眼是人的视觉之官,如眼被封击必失去视力。那为什么要将“下缪阴”改作“下打阴”?也可能是历代传人保守不传,也可能是记录有误。 过去也有人将“下缪阴”误写为“下撩阴”,此解也不全面。 何为下缪阴?这是指击打部位下八缪穴和阴部。下八缪是指人体背腰椎下骶骨处,此处有骶神 经后支,骶外侧动脉,受重击后可造成大小便失禁,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等。阴部是人身任脉要穴,前打阴部,后打八缪,此两处穴位任何一处被击,都可造成人体损伤,轻者身体瘫痪,大小便失禁;重者休克或致命。第二句“中打两肋并盖心”,两肋被击打后可以造成肝气不疏,胸闷气短,咳嗽等症。胸肋部为人之五脏所在,穴位多且神经丰富, 故对人造成损伤较大。“盖心”是指人任督两脉之中心,“盖”指华盖,肺为五脏之华盖,是致命穴;“心”指人之前后中心,任督两脉中心为人身之要穴,内连五脏,是人身致命之弱处。故学练者在习练时要有朋师指卓,方知要奥。虽然后两句文字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故不再解释。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道家真传与民间泛传是有区别的。所以,一字之差其意不同。现今世传各种太极拳谱、拳论、 拳诀很多,因各种原因,讹误不少,有望太极拳研究者及专家辨正。
近代太极拳作为养生防身之术,深为广大练武者所喜爱。但白杨澄甫改拳后,有很多名家高手根据个人对太极拳的领悟和理解,对太极拳作了不同的修改。有的名家为了标新立异,对太极拳冠以新名,以迎合人们追崇时尚的心理。一时间,各种名称的太极拳比比皆是, 逐渐使真正的道家太极拳厌而退隐。而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也逐渐失去了太极拳的原旨,形 成了太极操舞。
在有志之士的呼吁和推动下,太极拳正在朝着恢复历史原貌的方向发展,这是使太极拳真正为大众所认识了解,为全民健身计划所用的正确途径。 太极拳的健身技击作用虽早己被人们所认识,但是为什么很多太极名家还是过早的离开了人世,给后人留下的只是一些太极典故和佳话?据资料统计,近代太极名家平均寿命只有70岁左右,这离“观耄耋能御众之形”相差太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好的东西如果理解有误,运用不当,也可能造成相反的结果。纵观道门内功高深者多长寿,而世俗间功高者多早嚷。这些事实说明,不得真传不仅不能延年益寿,而且还有可能造成身体损伤。所以说,太极拳是与修炼内丹养生紧密联系的。达不到丹体常存常灵,就不算得到太极真谛。因此,真正地继承研究和发展太极拳,是我们今天的首要任务。
道家太极拳式的名称主要来源于三丰祖师悟道所得。他长期潜心修行,结合日常生活,观察世间万物变化,研究阴阳、五行、八卦相生相克之理,为了便于记忆和传世,便将拳式和用法编成歌诀,为太极拳的创立和流传,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太极拳式的名称多以形容、比喻、夸张、拟人等方法命名,如 “三丰捣碓”、“一条鞭”和“推窗击月”等等。以下试 作简述比较。
三丰捣碓诀曰:
三丰捣碓赛金刚,混元一体劈雷响。
棚捋拧砸震天地,佛仙神鬼不敢傍。
“三丰捣碓”一式是三丰祖师当年在道观修行时所悟创。传说他每日用拳碓米,将日常生活碓米视为练功,后 将此式引为拳式。道内也有称为“三大对”。如赵堡太极至今沿用此名。陈氏将此式称为“金刚捣碓”,动作和用法略有不同。练此式要求神意气、手足身、丹震砸(喊声发自于丹田、震脚声、砸捶声)三声相对,发出混元一体的震声,内外五行合一,振奋精气神,周身齐到,精神意气力、筋骨皮毛肌,全身一体太极混元,要打出威猛之气。 此式对于身手足的外形要求是男左女右。即在行拳时,男起左开,落右合,起势时震左足,砸左捶;收势时合右足,砸右捶,此谓阳开阴合。陈氏“金刚捣碓”与赵堡“三大对”起势相同,两家均为右起势。但陈氏“金刚”一词出于佛家,不知何故?赵堡的这一式缘于道门,但练法不同于道门。其大致原因,可能是赵堡太极拳来源于王宗岳的弟子蒋发,而蒋发之拳大多数、由王老夫子的女儿代传,按男左女右的规矩形成右势,故赵堡太极拳又有“大姑娘拳”的说法(可参看原宝山着《武当赵堡太极拳大全》)。杨式太极拳没有“三丰捣碓”式。当年杨露禅学拳于陈家,三下陈家沟而不得真传,杨便转到赵堡求学。赵堡人告诉杨此拳得于道门,杨又离开河南寻道,后得道家传人陈荫昌的指点。因杨不是道门正式传人,故老师不许他对外公开得于道门(因杨拜过陈长兴为师,古人讲,只要拜师学过一天就是终身师父,这也是武林的道德规矩),所以杨对外依旧称陈为师。杨露禅为了还原于道门而又不得罪陈师,故将此式省去;我们从过去的杨式太极拳势名称上可以看出,杨氏与陈氏拳名称区别比较大,而与道家太极拳名称比较接近,由此可见一斑。
5、太极拳创始人是谁
太极拳的创始,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太极拳创自陈王廷。陈卜善武艺,精拳械,曾设武学社于村中,始开陈氏世代习拳舞械之风。明朝末年,陈氏第九世陈王 廷,依据祖传拳术,吸取民间诸优秀拳种之精华,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了一种新的内功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广开传拳之门,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即是其著名高徒。之后,陈氏太极拳逐步演变出全国有代表性的“杨、武、吴、孙”等诸大流派。
另一种说法,张三丰创建了武当派,创始了内家拳。太极拳作为内家拳之首,尊称张三丰为祖师,是一种自然归属。张三丰创立的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从道教经书中汲取了精华,引申而来。
张三丰所创立的拳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注重内功和阴阳变化,讲求意、气、力的协调统一,动作沉稳,姿势含蓄,劲力浑厚,神意悠然。这些特征无不与道家的清静柔弱、淡泊无为的主张和道教的“三宝修炼”(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相吻合,内以养生,外以却恶。
(5)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内丹养生扩展资料:
杨氏太极拳发展历史
杨露禅偷师
杨福魁(1799年-1872年),字露禅,河北永年人,就学于陈长兴。杨露禅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这药店为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陈见杨为人勤谨,忠实可靠,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陈家沟家中做工。
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杨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不收自己。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 但因学艺心切,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久而久之,竟有所得。
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 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
赴京授拳
杨式太极拳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第一代的祖师是杨露禅(1799——1872),他是从温县陈家沟学习了太极拳的真功夫后应亲戚武汝清(1804—1887、时任清刑部奉天司主事、四川司员外郎、花翎二品衔)的邀请,率次子杨班侯(1837—1892)、季子杨健侯(1839—1917)到北京教拳。
杨班侯(时任清军旗营武德骑尉衔、戴蓝翎)因在北京打了洋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敢再留用。
发扬光大
杨露禅艺成时,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 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
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
其特点是: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
拳法传承
传子杨班侯,杨健侯(1839年-1917年),后其技由其孙杨少侯、杨澄甫(1883年-1936年)传承。杨澄甫以大架为本,最后定型为当今流行的“杨家太极大架”。杨家内部仍然有大、中、小和长拳的传授,但是拳架招式是以杨澄甫定型的大架为主。而且这四个架势并不是四套拳,只是一套拳的四种打法。
传说渊源
太极拳传自张三丰真人。张三丰,辽东懿州人,道号三丰,生于宋末。身高七尺,鹤骨松姿,面如古月,慈眉善目,修髯如戟,顶作一髻寒暑唯一箬笠,手持佛尘,日行千里。洪武初,至蜀太和山修练结庵玉虚宫,经书一览成诵洪武二十七年,又入湖北武当山,与乡人论经书谈说不倦。
一日在屋诵经,有喜雀在院,其鸣如争论,真人由窗视之,雀在柏树,如鹰下观,地上有一长蛇蟠结,仰视,二物相争,雀鸣声飞下展翅扇打,长蛇摇首微闪,躲过雀翅,雀自下随飞树上,少时性燥,又飞下翅打, 长蛇又蜿蜒轻身闪过,仍作盘形,如是多次并未打着。
后真人出,雀飞蛇走,真人由此而悟,蟠如太极,以柔克刚之理,由按太极变化而组成太极拳,养精气神,动静消长 通於易理,故传之久远,而功效愈著。
发源地
杨式太极拳发源地是河北永年广府。广府古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广府镇,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古城、水城、太极城。
古城广府古称曲梁,自西汉起,历代为郡、府、州、县治所。隋唐以前为土城,周长六里二百四十步。隋末唐初,夏王窦建德曾在此建都。古城内外历史文物及遗存众多,有广府古城、弘济桥、杨露禅和武禹襄故居、毛遂墓、藏兵洞等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20余处。
古城坐落在面积达4.6万亩的河北省三大洼淀之一的永年洼中央,围绕古城墙四周是长约5公里的护城河。永年洼平均海拔41米,淀内长年积水,且水质优良,历史上是著名的天然水产养殖场,被人们赞誉为北国的“鱼米之乡”。
至2017年为止,国家体委正式公布的88式、24式以及在许多场合表演的,都是这种杨式太极拳或由其演化而来的。以后,杨式又派生出李式、吴式太极拳,因而在太极拳界杨式显然是执大旗地位的。在全国八大太极拳门派中,源于永年的已占其五 [2] 。
太极城这里是杨、武式太极拳的发源地,诞生了杨露禅和武禹襄两大门派太极拳创始人,并衍生出孙式和吴式太极拳两大门派,自1991年以来,成功举办了十一届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大力弘扬了太极文化。2005年,永年县被命名为“中国太极拳之乡”、“中国太极拳研究中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太极拳
6、太极拳是谁发明的?
张三丰——太极拳创始人
太极道的创始人为张三丰 《三丰全集·派考记·道派》对张三丰的学术渊源作了如下的述评: 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文始,五传而至三丰先生。虽然,老子之所传亦甚多矣,其间杰出者,尹文始,王少阳。支分派别,各有传人。今特就文始言之,文始传麻衣,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或以为隐仙派者,文始隐关令、隐太白,麻衣隐石堂、隐黄山,希夷隐太华,火龙隐终南,先生隐武当,此隐派之说也。夫神仙无不能隐,而此派更为高隐。孔子曰:“老子其龙乎?”言其深隐莫测也,故又称犹龙派云。 按:老子之道,文始派最高,少阳派最大。少阳传正阳,正阳传纯阳,纯阳首传王重阳,重阳传邱长春,开北派;纯阳又传刘海蟾,海蟾传张紫阳,开南派。 再按:文始一派至麻衣而传希夷,少阳一派,刘海蟾亦以丹法传希夷,两派于斯一汇。是三丰先生谓为文始派也可,谓为少阳派也亦可。特其清风高节,终与麻衣、希夷、火龙相近云。 在道教史上,麻衣道者,陈抟老祖(即希夷)、火龙先生、三丰真人都属于传奇式的人物。他们智慧卓越,鉴往知来,高论如泉,深不可测,不仅在超越人生的理论上独树一帜,而且在内修实践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其各自所处的时代中有着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但正因为他们都是些传奇式的人物,所以想详细地了解其一生的经历,是十分困难的。就张三丰来说,历史上就曾经有人将他混同于主张阴阳双修的道教东派人物——张三峰。 当然,丰、峰二字同音,导致了混淆。但更重要的是,人们没有认真比较其丹法异同,以为同是道教中人,同用一套名词术语,肯定是同为一人。殊不知二者学说、理论大相径庭,实践、功夫大异其趣,根本不能混为一谈。另外,对于历史曾出现过两个张三丰的事实也同样认识模糊。 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所说的张三丰,是北宋时期的武当派内家拳祖师。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以搏人,人亦得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张三丰。三丰之术,百余年后传于陕西,而王宗(宋朝人)为最著。 黄宗羲通晓文史典章,治学严谨,为一代名儒,上说自当有所本。北宋张三丰是一位内功精湛的武术大师,当今流传中外的太极拳即为其所创。而元、明之际的张三丰,却是一位著名的道士,史书对其记载也稍详于前者。 据《明史》记载,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实,三丰为其道号,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平时不修边幅,时人称之为张邋遢。《明史》还对他的形象作了如下的勾勒: 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唯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传说他能知往卜来,具有预测功能。他在宝鸡金台观修炼时,曾有过“死而复活”现象,其门人认为他已炼出阳神,上述现象只不过是神游的一种表现。张三丰曾游四川,见蜀献王。明初入武当,历襄、汉,踪迹不定,传闻四起,朱元璋在位时,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派员寻访,觅之不得。永乐年间(公元1403至1424年),明成祖朱棣又遣使往访,“遍历荒徼,积数年不遇” 。然后竟派大臣募集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前后费时七年,耗资百万。竣工之后,赐名“太和太岳山”,设官铸印以守。英宗时,派宦官直接掌管武当山,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遥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但“终莫测其存否也”。 可以肯定,大约在元、明时期中的一百多年间,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有关张三丰的传说,明代好几个皇帝对他发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明史》撰修者张廷玉对这一历史事实作过一个简洁的评论,他说: 明初,周颠、张三丰之属踪迹秘幻,莫可测识,而震动天子,要非妄诞取宠者所可几。张中、袁珙,占验奇中,夫事有非常理所能拘者,浅见鲜闻不足道也。医与天文皆世业专官,亦本《周官》遗意。攻其术者,要必博极于古人之书而会通其理,沉思独诣,参以考验,不为私智自用,乃足以名当世而为后学宗。 清朝雍正初年,汪锡龄搜集有关张三丰的传世文献,辑成《张三丰先生全集》。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1850年),道教西派巨匠李涵虚对《全集》重新作了编辑加工,后收入于《道藏辑要》之中。 张三丰的传世文献表明,他在内修学说上广泛吸取了古人的精华,尤其是继承了唐宋以来三教融合的思想,认为释迦牟尼、孔子、老子所修均为“道”,而“道”的内涵就是阴阳,就是性命。天地一太极,人身亦一太极,识得天地、人身之太极,也就是得道。或许,张三丰太极道的特色就在这里。如果我们的推测不错,元明之际的张三丰很可能对北宋武术内家派所创的太极拳进行了挖掘、整理、提炼、升华,将道的神髓赋予太极拳技,使太极拳成为人们走向大道的使者。这样一来,就使得历史上前后出现的两位张三丰在人们心目中重合,误认为张三丰既是一位武术大师,又是一代内丹宗匠。 ……张三丰十分重视前人在修道实践上取得的经验和方法,《太极长生诀》、《修道篇》中即辑入不少古人传世的精华之作,这些杰作无疑是张氏证道过程中的座右铭。与此同时,张氏又将体道过程中的创获反过来说明、充实古人之说,《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一文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张三丰在此论中指出,欲得太极拳的神髓,必先明太极妙道;而学习太极拳,则又为入道之基。要求学者: “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畅通,不粘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见《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前言》) 三丰之后,“……首传陕西的王宗和山西的王宗岳。王宗乃西安市东郊坝桥官厅人,祖籍浙江余姚,将太极拳传浙江陈洲同,陈洲同传张松溪,张松溪传叶继美,叶继美传单思南,单思南传王征南,王征南传黄百家等为武当内家拳南派,亦称武当松溪派。”(见《胡转运·太极拳与气功》394页) 明朝初期,张三丰在武当山传授弟子甚多,约在嘉靖间,有武当道门弟子隐名云游山西,将太极拳艺授太谷县(一说阳城县;一说长治县)王宗岳(笔者<谭大江>按:此事当有两种可能,一为张三丰隐名直接传王宗岳,一为张三丰之弟子隐名传王宗岳。或可王宗岳本知详情,因严遵师训而不明示于人。但从王宗岳所传太极拳谱有注:“以上系武当张三丰祖师所传”来看,不可排除张三丰直接传授王宗岳的可能)。王宗岳从学后苦练不辍,经多年研悟,拳艺直达炉火纯青。盖因云游道人传授王宗岳时留有严格诫律:不忠不孝者不传,心险好斗者不传,轻浮卖弄者不传,贪酒好色者不传,骨柔质钝者不传等,共有十不传,若违诫律,将遭天谴。所以,王宗岳怀宝数十年不露。王老夫子膝下无子,仅传女儿一人和郑州孙某一人,除此则尝游武林广交内家名家,名显西北。
7、张三丰和太极拳到底有没有关系?
张三丰和太极拳有关,只是缺少证据。
张三丰为武当派开山祖师,元末明初技击家,武当派道人,武当丹士,被奉为武当派创立者,精拳法,其法主御敌,非遇困危不发,发则必胜。《明史·方伎传》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君实,一名君宝,字全一,三丰其号也。 太极拳的拳理取自于道家的阴阳思想,从理论上来说太极拳更符合道家创始太极拳,但目前没有实物资料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
8、太极拳的创始人是谁
太极拳创始人是谁的说法很多,张三丰只是传说中之一。
但其实,太极拳并非一时、一地、一人所创,而是经过众多历朝历代武术家们长时期的继承与发展、创新而成的。
太极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即太极拳的一些招式、动作、要领、方法,早已分别在古代的拳术和导引中引用了。
到了明代,武术家们处于增进健康的目的,才将这些拳法和导引术加以糅合而编制成太极拳。其中以陈玉廷、王宗岳贡献最大。
陈玉廷先祖陈卜善武艺,精拳械,曾设武学社于村中,始开陈氏世代习拳舞械之风。
明朝末年,陈氏第九世陈王 廷,依据祖传拳术,吸取民间诸优秀拳种之精华,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了一种新的内功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
王宗岳,明朝万历人,内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剑法、枪法,研究数十年,颇有心得。主要代表作有《阴符枪谱》,《太极拳论》,所著《太极拳谱》中之《太极拳论》,被视为太极拳经典理论。
(8)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内丹养生扩展资料:
创始起源
太极拳的创始,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太极拳创自陈王廷。陈卜善武艺,精拳械,曾设武学社于村中,始开陈氏世代习拳舞械之风。
明朝末年,陈氏第九世陈王廷,依据祖传拳术,吸取民间诸优秀拳种之精华,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了一种新的内功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广开传拳之门,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即是其著名高徒。之后,陈氏太极拳逐步演变出全国有代表性的“杨、武、吴、孙”等诸大流派。
另一种说法,张三丰创建了武当派,创始了内家拳。太极拳作为内家拳之首,尊称张三丰为祖师,是一种自然归属。 张三丰创立的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从道教经书中汲取了精华,引申而来。
9、张三丰太极拳谱?
有王屋山邋遢派、自然派、三丰派、三丰正宗自然派、三丰自然派、三清道教、日新派、蓬莱派、檀塔派、隐仙派、武当丹派、犹龙派,北派赵堡,南派松溪,道家云房太极拳,张祖意合太极门等至少十七支
张三丰创立的太极拳目前公布的有11个流派8种风格,当时除了在武当传道400人,还在各地传道,所以分流出很多流派:1,张三丰原式太极拳13式,72式,72路,由三丰派,三丰隐仙派等继承2,武当秘传太极拳,由玄武派等继承3,<<武当密鉴》记载的太极拳16式,36式,由闾山三丰自然派,辽宁三清道教传承,4,赵堡太极拳继承架75式,由张应昌一脉,及侯式一脉传承,5,从13代由武当传入河北邯郸,前13代每代只传1-2人的张祖意合太极拳72式,64式,57式,6,天津的犹龙派太极,清朝光绪末年,由武当山云游道士培元尘将“武当隐仙羽化犹龙派太极拳”传给了北京的司星三,该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区沿袭着,7,道家云房太极拳136式,8,南派松溪太极拳
为大家随机罗列张三丰其中两个流派的传承表(一个是在武当传出来,一个是一个是流传在民间的):
张祖意合太极拳:张三丰——邱元靖,刘古泉道人——赵太斌道人——元虚子道人——陈玄月道人——艾莲池道人——李凤祥道人——尚道明道人——顾殿一,陈荫昌道人——明瞭道人——徐本善,张鹤亭道人——张其发,虚无子道人——张兴洲,黄守业(13代)——赵峰,杨春等(21世纪)
北派赵堡中的继承架:张三丰——云游道人——王宗岳——蒋发——刑喜怀——张初臣——张敬伯——张宗禹——张彦——张应昌——张汶——张金梅——张敬之——陈应铭,侯春秀(侯春秀开启侯式太极拳一脉继承张三丰正宗,陈式陈王延就是跟赵堡蒋发学的)
太极拳只是张三丰所创武学中的一部分,对于初学者,这么多流派,不好分别,
我来归一下类,武当密鉴记载,张三丰创无极拳12式,太和拳8式,太极拳16式,
总后极精华创出36式,就是三丰自然派和三清道教这套,这套拳包含太极,八卦
,形意,张三丰创出内家拳,其中有一套八卦拳,为清朝八卦掌定型建立基础,
他也会形意劲,只是那时还没定型,所以这套拳确实是包含了3种风格,像武当现
在有一派流传的是八卦太极拳,之后张三丰给太极拳定型,并系统化,首先创出
太极十三式,是提取36式中太极拳部分,命名为张三丰原式太极拳,此套路重在
健身,所以张三丰有句话叫“愿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技击之末,”讲述的就
是原式太极拳。因为道人一直在丹房炼丹,打坐,所以张三丰创出的道家云房太
极拳,只要2平方米就可以练,是在室内练的。有加入形意劲,定名为张祖意合太
极拳。像玄武派的秘传太极拳,64式,原名“三丰先天太极拳”也都是很古朴的
张三丰套路,王宗岳开创的赵堡继承架,都有一点原式太极拳的味道,只是在明
间传了这么多年,必然会自成一种风格。武当流传的最广的是张三丰原式太极拳
,以上这写套路都是张三丰所创,我建议你练张三丰原式太极拳72路,你可以买
一本书《张三丰太极拳炼丹秘要》,是清朝刘元绰所著,武当于化行,在1934年,也出过这套72路太极拳的书,杨式杨露禅虽学于陈式18年,但子孙三代一直奉张三丰为祖师,武当道总徐本善当年召集一些武术名家,如自然门杜心五,杨露禅孙杨澄甫等人,公开推广太极拳十三势,所以像明间很多流派,虽不是张三丰所创,都继承了张三丰太极拳论,还有一些武当的门派,虽不是张三丰所创,但都是从张三丰的太极拳上演化而出,例如武当金蟾太极拳,武当顾式太极拳等,除了这11派8种风格太极拳外,张三丰的武学中还有:无极拳12式,太和拳8式,三丰掌,玄武棍,八卦拳(为清朝八卦掌的创立建立的基础),太极环断掌,武当丹剑,内丹养生术的解析,太极环断掌,鹤舞九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