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老中医谈养生 教你如何长寿
曾任甘肃省中医院院长、甘肃省针灸学会会长等职。著名针灸专家、主任医师,有陇原神针之称。张老年已八旬,却鹤发童颜、思维敏捷、耳聪目明、步履稳健,至今仍坚持带徒传艺、治病救人。张老曾患过数次重病,并经历过三次手术创伤,但身心依然健康。张老养生讲究调摄心神、运动肢体、生活规律、无病预防、节欲养神,他的养生方法颇值得我们借鉴。一、调节心神,保养正气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受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外界因素的刺激可以导致七情变化而发生疾病。人不可能与世隔绝,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我认为只有注重精神调摄,才能保持人体正常协调的生理活动,这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所以心理上保持平衡、精神上保持乐观,节制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祛除不正常的欲望和名利思想,使真气充盈内守,就可减少疾病。遇事不怒,笑口常开,是大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我性格暴躁,对看不惯的事易发火动怒,但多采取节怒的办法,以免怒而伤肝。为了将往昔的忧愁变得淡漠,拟在早晚做太极气功,以使意守丹田,排除杂念,保持心神宁静,真气内存。茶余饭后看电视、听广播、欣赏音乐、京剧等,以消除精神紧张,驱散愁闷。二、运动肢体,疏通筋脉我自幼形瘦体弱多病,14岁拜师学医,17岁练气功和拳术。后因体质虚弱,根据老师指点,除坚持练气功外,主要是练太极拳、太极剑。为保持功力,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早晚各练半至1小时的气功、太极拳、太极剑。这就是我延年益寿的原因。运动保健就是经常活动,但要保持劳而不倦、动而有节。我的保健格言是勤动身康健,常乐寿自高。我除了早晚坚持锻炼外,平时经常外出活动,如上街买菜、饭后散步等,就是在病中或手术后体弱眩晕不能户外活动时,也采用练气功、室内活动、用手按摩腹部的办法来促进胃肠的活动,以助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三、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我一日三餐很有规律,饥而食、渴而饮,进食细嚼慢咽,细心品尝食物滋味。饭前不生气,饭时少说话,不暴饮暴食、恣纵口腹。饮茶是我的嗜好,喜欢茉莉花茶。我认为清晨饮茶可醒、提神,饭后饮茶可除油腻助消化。我反对食后睡卧的不良习惯,饭后当漱口、散步,用手按摩腹部。四、无病预防,有病早治我主张安不忘危、无病先治、患病早治。初生小病当及时治疗,切勿存在侥幸心理,一旦发生大病更应积极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不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而增加思想负担,加重病情。有病早治要合用药,切勿无病用药、小病大治和滥用补药。素日无病,只要注意养生保健就可以了,不必妄用药物。五、节制性欲,养精益寿性欲无度是养生之大戒。只有节欲远房帏,才能保精固肾,利于健康长寿。节欲并非违背生理需要而独房。夫妻恩爱,和睦相处,相互关照,少生优育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老年丧偶,生活不便而孤独,再婚是很有必要的,既有益于精神上的寄托,又有益于健康长寿。
2、中医如何养生?
中医养生保健,注重的是心灵和身体的双重保养。
第一,在心灵调养方面,《黄帝内经》中提出要做到恬淡虚无,也就是说保持心态的平和,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平时可以多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或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来调畅情志。内
第二,身体上的保养,从饮食和锻炼两个方面,饮食要清淡、营养、易消化,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生冷、寒凉、煎炸、烧烤类的食物,尽量多吃一些平和的食物,并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全身容的血液循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3、中医养生 为什么谈性情调养
现代人很容易沉溺于现实利益当中,而不自知。简单的说是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了,开始追逐眼前的一切并与人争斗,久而久之搞得满身是病。 古人云:“相由心生,相随心灭”,人会随着“心境”而有所变化,无论男女老少都是如此。若置身于纯净,如初生婴儿般纯真无邪的环境中,此人必定会比较健康,外貌也会随之改变,散发着祥和与慈悲。反之,若周围的人包括自己都是心怀恶念或满口脏言,那必定有害身心,使人容易生病。 中医的养生很重视性情调养。从传统文化讲,《庄子》、《荀子》和《孟子》等诸子百家的概括说法,养生主要从“摄养身心”为目标,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传统的儒、释、道学说,无非是让人们调摄精神,修养道德、修品,以达到仁者乐寿的目的。 《内经》有句名言:“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何谓“上工”?是指很有水准的医生,也就是真正厉害的医师,不是一直治疗噎发生的疾病,而是告诉你如何防病,在疾病发生之先就告诉你可能会有哪些危险。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就有“养性篇”,其中很多是“神养”及“养气”的内容。而比起养精养气之外,养神是最为重要。这里指的养“神”与“心”有着密切关系。 而传统文化“诗书礼乐”能让人“心”知本。孔子很重视诗教、乐教、礼教等,开门授徒,对音乐的教育尤为用力。他认为人之学,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以音乐为学习的最终完结。孔子对于“乐”的欣赏,是从“仁”的基础出发的。一旦“乐舞”有违于礼、背离于仁时,便会成为孔子心目中丑陋的东西。而对于既符合艺术标准,又无违于仁的《韶》乐,孔子赞其“尽善尽美”;而同样艺术成就很高,但显露杀伐之气的《武》乐,孔子则认为“尽美矣,未尽善也。” 音乐,最重要的是能让人们产生温良及礼让等多种美德。音乐的“善”、“和”是放在第一位的,至于艺术形式之美,则可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而不是现代音乐的刺激感官或享乐为主。 精、气、神,是人摄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元素,人精气神充足,就会健康。而养神的中心思想,就在内经所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惟有欲望放低了,在恬淡虚无的状态下,才能“精神内守”,也就不容易生病。
4、为什么中医特别适合养生?
中医适合养生,中医养生的办法是调节人的血液循环,对,哪个血来液不通?他可以用用手法让血脉畅通,比如刮刮痧,拔拔火罐自,这都可以去掉风寒,所以中医在人们的观念上都是认可的,特别适合老年人,中医养生疗法,它可以提zd高人的免疫力,使身体血脉通毒素可以定期可以排出来,中医在人们的观念中是很大家认可的
5、中医专家都是怎么养生的
一个好的习惯坚持几十年就是增寿,一个坏的习惯坚持几十年就是折寿——
我的原则:不忘脾胃是首
人的一生,饮食决定体质,体质决定健康和幸福。我认为要想健康养生,首先要不忘脾胃。有益脾胃的食物,首推红枣、山药和薏苡仁,堪称“脾胃三宝”。大枣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李时珍称“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大枣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倦怠无力、失眠等患者的健康饮食佳品。脾虚便溏、胃弱食少、气血不足之人,最宜服用大枣。山药具有补脾养胃、补肺益肾的功效,是脾胃虚弱者的良方。薏苡仁具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的作用,而且特别容易消化吸收,是很好的食疗佳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经常吃山药、大枣和薏苡仁,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如果将其一起煮粥,不仅可以预防胃炎、胃溃疡的复发,还可以降低患流感等传染病的概率,因此非常适合脾胃虚弱之人食用。
张艳(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辽宁省名中医)
我的方法:“混搭、轮换”才平衡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辨证施食,重视个体差异,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体质和不同的病情,食用不同的食物和中药。中医将药性、食性分为寒、热、温、凉、平五大类,温性、热性的食物可以温阳,怕冷的人可以多食;寒性、凉性的食物可以清火,怕热的人可以多食;平性的食物,一般人都可以食用。
实际生活中,我是几类食物混着吃的。混着吃,寒、热、温、凉才能互补平衡;混着吃,才能包罗六大类营养素。除了混着吃,还需要轮换着吃。不偏食,才能营养多样化,不会造成体内营养失衡,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长寿。
沈丕安(上海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上海市食疗协作中心主任,上海药膳协会副会长)
我的态度:“不伤害”就是养生
一个好的习惯坚持几十年就是增寿,一个坏的习惯坚持几十年就是折寿。传统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生命救助思维,顺天而为,道法自然,不违背规律,选择有利有益的行为,避免伤害,则自然会得道多助,延年益寿。晋代医家葛洪总结为“养生以不伤为本”,所以,“不伤害”就是养生的原则。吃什么、干什么都以“不受伤害”为前提的生活态度,就是养生。
为了做到不受伤害,中国人依据“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制定出“天时、地利、人和”的行为准则,以及治病时因时(季节不同)、因地(地理条件不同)、因人(男女老幼体质不同)的“三因制宜”原则。
譬如春天万物生发,人体的调养就应该顺应春季生发之性,到户外踏青,去庭院中散步,让情绪生机勃发;反之,于家中闭户,心情抑郁,是反其道而行之。冬季万物闭藏,人体的调养就应该顺应冬季闭藏之性,避寒保暖,谨防阳气耗散;反之,过多户外运动、耗散阳气,就不是天人合一的养生之行。
洪蕾(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养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6、国内著名的十大养生专家是谁?
分析如下:
1、中里巴人:中里巴人家学渊源甚深 其父为八卦掌第四代传人。
2、林海峰:国际著名营养大师 整体自然医学疗法创始人,青年时期开始学习微生物学和细胞学,师从美国营养学博士谢立启先生。
3、朱鹤亭:道号玄鹤子。国际著名养生学家、中华医学家、食疗学家、玄学家、武学家。自幼承受家教,熟读四书五经,习医、武、堪舆 学道家养生学术。读中学和在入北京大学学习时期,研修中西医理论、 潜修老庄哲学,道、佛学经典。
4、杨力:著名中医学家、作家、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北京周易研究会会长。
5、张国玺: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国玺研究员从事老年医学及养生保健方面的研究近20年。
6、胡维勤:中央警卫局中南海门诊部保健专家、主任医师、正师级教授。
7、张家瑞:台湾省台南县人,1948年6月出生。财团法人台南高工文教基金会董事 ,台湾中华全民自然养生协会秘书长,台湾中华离子医学民间团体教授,台湾中华自然医学宣导中心创办人。
8、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9、孔令谦:四大名医孔伯华嫡孙、著名中医孔少华之子、多年来研习太极与养生之道20余年。
10、王洪图:研究《黄帝内经》三十多年。发表论文四十多篇,出版的专著有二十多部,他能把两千多年前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倒背如流。因此他在业界被尊称为内经掌门人。
(6)中医专家谈养生扩展资料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养生学是一门涉及诸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它包括中华中医学、康复学、营养学、美学、心理学、国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烹饪、运动学、佛学、道学、儒学等等。
7、中医怎么养生?
8、养生专家说的那些话都是真的吗
如果说是中医知的养生专家,说的至少有60%以上是真的!但是,不能仅仅看专家的牌子和背景而定讲的内容真实与否,许多外地的老百姓来北京,尤其是外地农村来京道看病的的,被大牌子和大背景蒙骗了不少血汗钱。城市的人群也有不少在看病和养生方面缺乏基本的常识,更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版—“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句古训是永远正确的。——“看病要看时医不看名医”、小地方和名气不响的往往更把每一个人的生命当回事!权!什么都拥有了也就不会————
9、国内著名养生专家有哪些
1.中里巴人:中里巴人家学渊源甚深 其父为八卦掌第四代传人。 2.林海峰:国际著名营养大师 整体自然医学疗法创始人 青年时期开始学习微生物学和细胞学 师从美国营养学博士谢立启先生 3.朱鹤亭:道号玄鹤子 国际著名养生学家、中华医学家、食疗学家、玄学家、武学家。自幼承受家教 熟读四书五经 习医、武、堪舆 学道家养生学术。读中学和在入北京大学学习时期 研修中西医理论 潜修老庄哲学 道、佛学经典 4.杨力:著名中医学家、作家、学者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 北京周易研究会会长。 5.张国玺: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国玺研究员从事老年医学及养生保健方面的研究近20年 编著有《新编抗衰老中药学》、《中国实用传统养生术》、《老年医学在中国》、《抗衰老药物学》等10余部学术著作 发表有关延缓衰老及养生保健方面的论文及文章数十篇 并获多项成果奖。目前 张国玺研究员主要从事养生保健知识方面的研究和讲座活动 广受好评。 6.胡维勤:中央警卫局中南海门诊部保健专家 主任医师 正师级 教授。他先后为朱德、华国锋、谷牧、姚依林等多位领导同志做过保健医生 并在党和国家的多次重大会议和活动中担任保健工作 也多次承担外国元首、重要领导人来访的医疗保健任务 积累了丰富的保健经验 被国务院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医学科学家” 享受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 著有《将中医进行到底》 7.张家瑞:台湾省台南县人 1948年6月出生 财团法人台南高工文教基金会董事 台湾中华全民自然养生协会秘书长 台湾中华离子医学 民间团体 教授 台湾中华自然医学宣导中心创办人。 著有《不生病之真法》 8.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中华医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益黎敏副教授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 精通文字学和传统医学 又兼通西方人类学。多年来 一直致力于中医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在大学里主讲“中华文化与《黄帝内经》”、“周易与中医学”、“道家思想研究”、“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等课程 同时在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高校巡回讲演。她的讲演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让每一位听众既能领略中华远古盛世的智慧与玄妙 又能实现对自身生命切实的人文关怀。 9.孔令谦:四大名医孔伯华嫡孙 著名中医孔少华之子 多年来 研习太极与养生之道20余年。井根据中医学理论及孔门医学特点对养生进行系统研究 提出三线、四则、五法养生防治体系模式。著有《孔伯华及传人医案》、《孔少华临床经验集》、《中医文化与太极养生》等著作 深受读者喜爱!是国内外众多养生健康杂志专栏作家 《跟名医学中医》、《孔伯华养生医馆专家谈养生》等大型丛书主编。并受邀在全国举办过多次养生保健讲座 广受好评 凤凰卫视中文台也曾对其进行专访。 著有《无病一身轻》。 10.王洪图:研究《黄帝内经》三十多年 发表论文四十多篇 出版的专著有二十多部 他能把两千多年前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倒背如流 因此他在业界被尊称为内经掌门人。作为学科带头人 王洪图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全面系统地围绕《黄帝内经》做一次论证和整理 但是《黄帝内经》博大精深、文字深奥 单是古今中外注释它的著作就有500多部 要想全面系统地整理和继承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洪图经过长达十年的辛勤耕耘 把一部460万字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这一年是1997年 这部著作被学术界评为了划时代、里程碑性的著作,并获得了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这也是中医学著作首次获得此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