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易经十二时辰养生

易经十二时辰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31 00:02:22

1、易经预测: 对八卦,八门,八神,九星,九宫,干支,五行,六合,三才四象,太极阴阳,可不会预测为何

预测靠人的眼和耳和心

2、易经中 十二时辰各指什么意义?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时辰 相等于现在的时间 配上的动物及原因

子 下午 11 时正至上午 1 时正
鼠 鼠在这时间最跃。

丑 上午 1 时正至上午 3 时正
牛 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寅 上午 3 时正至上午 5 时正
虎 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 上午 5 时正至上午 7 时正
兔 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辰 上午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
龙 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 上午 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
蛇 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 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马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 下午 1 时正至下午 3 时正
羊 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 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
猴 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 下午 5 时正至下午 7 时正
鸡 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 下午 7 时正至下午 9 时正
狗 狗开始守门口

亥 下午 9 时正至下午 11 时正
猪 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3、12个时辰,如何排序?

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个小时为一时辰。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3)易经十二时辰养生扩展资料

子时

子夜11—凌晨1时,胆经当令。这段时间正是中医养生中特别强调的“子觉”时间。《黄帝内经》里,“凡是十一藏取决于胆”讲的就是人体内有11个脏器都依赖胆经的功能支持,因此要有足够优质的睡眠以保胆经获得充足的能量。

丑时

凌晨1时—3时,为肝经当令。静心养气是最好的保肝方法。要特别指出的是,某些年轻一族如在这个时间喝酒、看电视,将会对肝造成极大的损伤。

寅时

凌晨3时—5时,肺经当令。人的气血在夜里3~5点(寅时)开始通过肺经,如果此时若出现胸部满闷,咳嗽,气喘,锁骨上窝痛,心胸烦满,小便频数,肩背、上肢前边外侧发冷,麻木酸痛等症。可能是我们的肺有问题了。可在此时对肺经按摩少商、列缺穴(少商穴位于拇指桡侧距指甲角1分许,经常按摩少商穴可以调节肺的功能,促进肺清除燥热;列缺穴位两手虎口张开,垂直交叉,食指压在所取穴位侧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端到达之处,于赤白肉际,有一凹陷,即是列缺穴)

卯时

早晨5—7时,大肠经当令。此时要养成排便的习惯。起床后宜先喝杯温开水,然后去卫生间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排出体外。晨起一杯温水,可稀释血液,有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口角常出现溃烂的人,可以刺激大肠经上的穴位如合谷穴以改善症状。

辰时

上午7—9时,胃经当令。胃经是多气多血的经脉,此时,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此时吃饭最易消化,应进食早餐,早餐宜食五谷类主食,不宜荤腥。一般来说,起床后活动30分钟再吃早餐最为适宜,早餐应该享用热稀饭、热燕麦粥、热豆花、热豆浆和芝麻糊等,再配着少量蔬菜、面包、水果等,,它对我们营养的来源、体力、精力的供输十分重要。

让我们有充沛的活力,来应付一整天的工作。此时消化不好、面黄、脸部和前额生疮、口唇不红润、精力不足的人可以按压足三里,此时按摩足三里可是女性养颜的最佳养生方法。足三里在小腿的外侧,弯腿的时候,把手指并拢放在膝盖下,小腿骨外侧的一横指处即是。

巳时

上午9—11时,脾经当令。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呕吐、泄泻、便秘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此时可以只要刺激经上大都、太白穴等穴位,就能改善这些不适的症状。大都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午时

上午11时—午后1时,心经当令。心经的养生之道是尽量减轻心脏负担,避免心脏过度兴奋,此时可以吃午饭、睡午觉,一般来说休息30分钟就可以了,茶、咖啡、酒等应适可而止。

未时

午后1—3时,小肠经当令。所以应在午时1点前用餐,这样才能在小肠功能最旺盛的时候把营养物资充分吸收和分配。心与小肠相表里,加之小肠经巡行肩颈部,再从胳膊到小手指内,所以出现肩颈部不适,可以按压小肠经上的前谷、后溪穴。前谷穴位于手掌尺侧,微握拳,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下,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后溪穴在手掌尺侧,微握拳,第5掌指关节,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申时

午后3—5时,膀胱经当令。此时宜多饮水,不憋尿。若此时出现腰背痛、脑后头痛、足跟痛、尿急、尿频或夜尿多时,可按压膀胱上委中、承山穴。委中穴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酉时

午后5—7时,肾经当令。此时是预防肾病的最佳时期、也是肾虚者补肾的最好时机。要再喝一杯水,按压涌泉、太溪、关元穴。涌泉穴在脚底中线前三分之一交点处,即当脚屈趾时,脚底前凹陷处,太溪穴在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长按人肾精充足、耳聪目明、精神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

戌时

晚7—9时,心包经当令。此时应准备睡眠,睡前要静心养气,用冷水洗脸、温水刷牙、热水洗脚,睡宜采取右侧卧位。给自己创造一个准备安然入睡的条件。这个时候最好的运动就是散步,也可练手指操。

心包经沿着胳膊前臂一直到中指,所以如果出现中指发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可以按压劳宫、内关、曲泽穴,劳宫穴位于手掌心,第2掌骨与第3掌骨之间偏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展2寸,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曲泽穴位于人体的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亥时

晚9—11时,为三焦经当令。“亥”字在古文中是生命重新孕育的意思,所以你要想让身体有一个好的起点,就要从此刻拥有好的睡眠开始。对老年人而言,可能存在睡眠困难问题,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尽量在晚上11点半前进入睡眠状态。

4、易经与干支有什么联系?

干支就是易经中的四柱预测真途这本书中的内容,是这样说的:太极生两仪,即是无极变成阴阳太极(我们看到的阴阳鱼图是阴阳太极图),阴阳变四象,即成五行,五行又分干支。这里面的每一步划分都是太极生两仪的表现,我们必须弄明白每一个步骤的变化含意,所以我建议您可以去看看莫亚著的《四柱预测真途》一些简单的答案您在此书就可以得到解释

5、古代或说在周易中用到的天干地支中,怎样用干支来表示日期呢?

天干,地支纪元嘛,比如,今年为己丑年,一月为寅,二月为卯,然后再为每月陪上一个天干,如一月为丙寅,二月为戊卯等,就是按照他们的顺序来组合,日子也一样用天干地支来推,但他们间有一个列表,可以推测。具体的你网络下,天干地支的就知道了~~~~

6、易经12时辰人是什么托生的?

都是爹娘生的。
没有什么托生的。

7、地支的时间分配分别是多少?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按顺序排,每一支代表两小时

8、易经中 十二时辰各指什么意义?

十二时辰:十二时辰开始与易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十二时辰制在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9、古代12个时辰,每个时辰出生的命运都不一样,分别叫什么呢?

十二地支古称十二辰,是中国古代将周天划分十二区域,并用“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如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类推。

十二辰记时,是以太阳出没的规律来命名,如日出为卯时,日没为酉时。西周时期,就已开始使用十二时辰制。

至汉代,则又被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可以说,“十二时辰”凝聚了中国先民们的大智慧。

子时(晚11时—次日1时)。古人认为太阳处于地球下方,就好像种子埋在土下。五行中子为水,一般认为“子”,即孳也,也就是繁殖之意。这一时辰内,植物的种子开始吸收土中水分而出,正是阳气开始萌生的时候。据《尔雅•释天》云:“太岁在子曰困敦。”司马贞索隐引李巡曰:“在子言阳气皆混,万物牙孽,故曰困敦”。孙炎曰:“困敦,混沌也。言万物初萌,混沌于黄泉之下也。”

这里要说一下的是李巡和孙炎,此二人都是东汉末年人,均为《尔雅》作注。

丑时(凌晨1时—3时)。太阳从子时位置扭转30度,好像种子萌芽屈曲,阳气初生。《释名》曰:“丑,纽也.寒气自屈纽也。”甲骨文的丑字,就是弯曲的手形。《尔雅•释天》曰:“太岁在丑曰赤备若。”李巡曰:“阳气奋迅,万物而起,而不若其性,故曰赤奋若。赤,阳色,奋,迅也,若,顺也。”孙炎曰:“物萌色赤,奋动顺其心,而阳气始芽也。”

寅时(凌晨3时—5时)。太阳处在地平线以下45度的东北方位,太阳向上运转,大有欲冲破地面之势。寒土中屈曲的草木,期待着春阳从地面上引发。甲骨文的寅字,为引弓射矢。《尔雅•释天》曰:“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史记•天官书》载:苍龙的亢宿有六星,位于大角星两侧,左三星曰左摄提,右三星曰右摄提。北斗勺柄所指,以建时节,故曰摄提格。李巡曰:“万物承阳起,故曰摄提格,格,起也。”孙炎云:“阳摄持携万物使之至上。”

卯时(早晨5时—7时)。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刚好冒出一半。卯,冒也。日出东方,万物冒出。《尔雅•释天》曰:“太岁在卯曰单阏”。李巡曰:“阳气推万物而起,故曰单阏。”孙炎曰:“阏壅之物于此尽伸也。”

辰时(上午7时—9时)。田野间农民耕耘,犹如阳春三月之景。辰的甲骨文正好为犁头形象。辰,震也。《尔雅•释天》曰:“太岁在辰曰执徐。”李巡曰:“执,蛰也。徐,舒也。言蛰物皆敷舒而出,故曰执徐也。”孙炎曰:“句者必达,蛰伏之物尽敷舒也。”

巳时(上午9时—11时)。太阳处在东南天区的位置,此时太阳正向上运转,犹如昂首过道的虫蛇。巳的甲骨文似蛇虫形。巳,起也。《尔稚•释天》曰:“太岁在巳曰大荒落。”李巡曰:“言万物皆炽茂而大出霍然落落,故曰荒落。”

午时(上午11时—午后1时)。日在中天,立竿影正。阳气鼎盛,而也渐生阴气。《史记•律书》载:“阴阳交,故曰午。”午,仵也。《尔雅•释天》曰:“太岁在午曰敦牂。”孙炎曰:“敦,盛也,牂,壮也。言万物盛壮也。”《说文》云:“敦,怒也,诋也”“牂,牡羊也”。

未时(午后1时—3时)。太阳从午时下倾30度,挂在树枝旁,犹如下垂之果。寓意果实经过炽热,产生滋味。“未”的甲骨文为树木枝繁叶茂之象。未,味也。《尔雅•释天》曰:“太岁在未曰协洽。”李巡曰:“言阴阳化生万物和合,故曰协洽。协,和也,洽,合也。”孙炎曰:“物生和洽含英秀也。”

申时(午后3时—5时)。太阳从未时下倾30度,挂树干中部。申,身也。“申”的甲骨文即为闪电之象。《尔雅•释名》曰:“申,身也,物皆成其身体。”《尔雅•释天》曰:“太岁在申曰涒滩。”由此,“涒滩”成为“申”的别称,用于纪年。

酉时(午后5时—7时)。日落西方,寓意万物成熟。八月黍成,可以酿酒。“酉”的甲骨文为酒坛之象。酉,就也。《尔雅•释天》曰:“太岁在酉曰作噩(通鄂)。”李巡曰:“在酉言万物坠落,故曰作鄂。《天文篇》注:作鄂,零落也,万物皆陊(同堕)落义。”

戌时(晚7时—9时)。太阳落入地平线以下45度。寓意阳入地,夕尽灭。于时,九月霜降,草木零落,伐薪用斧。“戌”甲骨文为斧类器械之象。《尔雅•释天》曰:“太岁在戌曰阉茂。”李巡曰:“言万物皆蔽冒,故曰阉茂。”孙炎曰:“霜阉茂物使俱落也。”

亥时(晚 9 时—11 时)。太阳位于西北,潜入大地中心,如大地裹着蛋黄。“亥”甲骨文为豕(猪)的下半身之象,繁殖之义。亥,核也。《尔雅•释天》曰:“太岁在亥曰大渊献。”李巡曰:“言万物落于亥,大小深藏屈近阳,故曰渊献.渊,藏也,献,近也。” 

与易经十二时辰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