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武当养生八法

武当养生八法

发布时间:2020-07-30 18:28:04

1、武术的练习和养生问题

学习武术.练习太极拳,或者练习其他拳种.比如少林拳、形意拳等,都要会练会养,知道怎样练为养,怎样练为伤.练养结合.才能既练出功夫.又能健康长寿。除了练拳 外.习武之人还要注意日常生活的保养,要做到起居有时,饮食有度。我平时就基本吃素,食不过量;生活起居非常有规律.多运动。平时与人相处,要心情平和,不生气动怒。 我认为.这些对中老年人养生保健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练习太极拳如何养生健体,从我几十年的练拳体会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慢练。所谓慢练为养,快练为伤。慢练,人的气血能跟得上意识和动作的运行,能做到意到、气到、力到;快练,则气血跟不上,这样对健身不利,也难出功夫。

二是要柔练。所谓柔练为养,刚练为伤。练太极拳要用意不用力.要柔和缓慢地练,这能够使身体充分放松,有利于气血的运行;用拙劲刚劲练习.就会伤气伤血,有害健康 。
   
三是要舒展。所谓舒练为养,缩练为伤。身体舒展了,精神才能放松,气血也就能够运行到四肢百骸:浑身紧缩着练习太极拳,动作僵硬.气血不畅,不仅出不了功夫.还有 害健康。
   
四是要圆活。所谓圆练为养,方练为伤。练太极拳要动作圆活,没有凸凹之处,没有断续之处,这种圆活的运动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能起到舒活筋骨的作用;反之.则对筋 骨肌肉有损伤。
   
五是要立身中正。所谓中正为养.歪斜为伤。太极拳的首要要求就是“立身中正”,身体中正了,气血才能贯通,才能充盈全身;身体歪斜.则气血不通,有害健康。
   
六是要心静。所谓心静为养.心乱为伤。现代医学证明.人长期心情烦乱,心情紧张,肯定会造成各种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七是要心平气和。所谓和练为养,怒练为伤。练太极拳时,要心平气和,不能剑拔弩张。如果生气发怒时练拳.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八是要意气相随。所谓练意为养.练力为伤。练太极拳讲究练意,要做到意气相随,不能努气发力。努气发力,则伤筋骨,伤气血。

2、武当派有啥武功?

杨大侠:告诉你武当派武功有多厉害
内功心法

武当心法:为武当入门心法,讲究气息保持稳定。

纯阳无极功:道家功法之精华,由张三丰所创,此功法是武当派最高内功心法,也是护体防身必须修炼的功法。此功内外双修,动静结合,内练五脏六腑,外练筋骨皮,通过长期吸运、闭、喷气,并配合身体外部、躯干、四肢的一系列特定动作的锻炼和排打,达到却邪扶正,治伤除病,外可抗击承打之功效。

轻功

梯云纵:堪称轻功中的轻功,其注重身法的轻灵,不以步法多变来迷惑对手,要旨是身形轻巧,高低进退自如。

〖杨大侠(HeroYang)COS剧照:武功能够独领风骚的人,必定是在武学上精益求精于一门一派。〗

〖杨大侠(HeroYang)COS剧照:苦心孤诣,方能登峰造极。〗

阵法

真武七截阵:张三丰从真武神像座前的蛇山、龟山,心想这一龟一蛇正是兼收至重至灵的两件物性,竟从中创制出一套精妙无方的武功出来。然而,从大气磅礴的龟、蛇二山山势演化而来的武功决非一人之力能同时施为。于是他传了七位弟子每人一套武功,各有精微奥妙之处,若二人合力,则攻守妆备,威力大增。若三人同使,比二人同使的威力又强一倍。四人相当于八位高手,五人相当于十六位,六人相当于三十二位,七人相当于六十四位当世一流高手同时出手。

〖杨大侠(HeroYang)COS剧照:高手从不把精力浪费在练习自己不擅长的武功上,也不愚蠢地分散自己的专长。〗

〖杨大侠(HeroYang)COS剧照:那种总希望把天下武功尽入囊中的人,结果功夫差强人意,最终泯然众人。要记住: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

拳掌

武当长拳:属武当入门功夫。共分二路,可以单路练习,也可以二路一气呵成。架势较大,动作多横击直劈,对健身壮体效果较好。拦截架格,腾挪闪让均要求出手有力,发脚迅速,手足齐到,动作分明。

太极拳法:武当秘术,集道家武学之大成的拳法,讲究太极圆转,永无止境,用意而不用力。使对手千百斤的力气犹似打入了汪洋大海,无影无踪,无声无息。

八卦拳:合于八卦之数;在行拳时,要求以摆扣步走圆形,将八个方位全都走到,而不像一般拳术那样,或来去一条线,或走四角,所以称为“八卦掌”。

无极玄功拳:乃玄门正宗以气御劲的上乘拳术,是完全以修炼者自身雄厚的内劲伤敌于无形。

绵掌:手法以掌为主,运转舒展如绵,动作连而不断,掌法运行成环,劲力要求内蓄刚劲,外现绵柔,爆发时迅速、快捷。意外拳内联的形式独具风格,刚柔相济、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刚而不犟、柔而步软,既兼太极拳连绵不断之长,又具长拳挺拔大方之美。

3、武当太极十三式和杨氏太极十三式有什么不同吗

武当十三式,算是太极拳最早的要诀,八法五行嘛,我个人感觉它是一个定义,就是简单的几个动作,这个你可以找一下,不过是不是现在看到的视频就不知道了。所谓五行八法,其实包括了一切的东西,当然这个太深奥,我也不是很懂。

至于杨氏太极的十三式,那是一个简化版,最期的太极拳是几组动作拆开的,后来为了更好的记忆,更好的推广,才演化出来现在练得多少多少式太极拳,你说的十三式,其实就是其中有简化了几个动作,挑出来的简化版,就是为了方便。

4、武当武术的武术内容

武当武术功法内容种类繁多,浩如苍海,功法世代相继,融汇了医儒释道诸种功法,每种功法都包含了命功的练习和性功的启迪,以及性命双修的高深境地。有来源于道家的丹元大道之法,也有释教的四禅八定之功,以及贤侠剑道的武技密术。历代授艺均为单传,仅武库妙说记载的第一洞天真品,即有二十四种奇兵演练,七十二个禅桩变化行功。
传统的功法有桩功,内功掌法、肘法、腿法、元图、分筋错骨、阵法、器械等,以及秘而不宣之功。
桩功有太乙十三桩、玉环桩、三才桩、盘古桩、老子犀牛桩、罗天真诀十二桩、琼阳八桩、凌云飞渡桩、梨山束薪桩、云雾桩等等。
掌法有五雷天音掌、丁甲断魂掌、五雷迎风掌、金丝荷叶掌、伽兰掌、金龙掌、千秋掌、云环掌、降摩掌、千斤大力掌、紫砂掌等。
肘法有宋代流传至今的玉镜祖师传的36玉镜肘,有铁松子祖师传的24肘及追魂夺命十二肘等。
元图有太岁武星图、罗汉醉酒图、白鹤真人飞鸣图、太乙玄轮错倒阴阳图等。
拳法有玄空点穴拳、伏虎拳、八法神锤(拳)、滚龙拳、小歌拳等。
又如:纯阳真人的纯阳拨剑、紫阳大士的紫阳针功、隐于武林的赤足八桩、琼阳大帝的东灵禅法、真武大帝的太乙神功、玄机密要等属于密教功法。
其功法系统地掌握僧、道、俗练功的捷径,是传统的东方理论与人体的内载功能相结合的结晶,在漫长的先人练功过程中,随着内气潜行、桩功心法、身体在运动中演化了种种肢体造形和有规律的典范式子,这些式子从形体上大概分为卧、坐、立、行、单演、对练等系列功法。就是这些动、静相兼的运动,这些有节奏感有音乐感和赋有流线美的运动,孕育着丰富多彩的诸种行动。

5、养身八法的内容

日常八大养生法宝,源于祖国医学传统养生之道。简单易行,便于普及。不拘场地,不限时间,不用器械,不论男女,就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做。但是,只要持之以恒,定会受益匪浅。 一. 梳头 从唐代名医孙思邈,到宋代文豪苏轼、陆游,直至当代资深中医师路志正,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社会经历,但却用着同一种养生方法——梳头按摩。大师们何以对同一种养生方法情有独钟呢? 中医认为,头全身的主宰,脑是元神之府。头部是'诸阳所会,百脉相通’。人体的12经脉和奇经八脉,都汇于头部。集中了近50个穴位。而人体的躯干四肢在头皮上的穴位分布,呈'大’字形。经常梳头,能对这些经脉和穴位起到良好的按摩作用,畅通气血,疏通经络;使诸阳上升,百脉调顺。能清心醒目,
开窍宁神,平肝熄风,强身健体。坚持梳头,不但能有效地预防感冒,对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中风、老年性痴呆都有所裨益。'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梳头能通经活络,祛风止痛。对神经性头痛、血管紧张性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有不错的疗效。头发为'血之余,肾之华’。经常按摩头部,可以生发、润发。梳头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加速头皮新陈代谢,加快头皮及头发血液和氧气供应,坚持日久,则头发乌润光亮。 十指微屈,用指尖或指腹,自前额发际经头部向枕部梳去,反复做100次,至头部发热。约2~3分钟。
二. 拽耳 头部不动,用双手拇指和食指捏住两侧耳垂,往下拽。一拉一放为1次,做36次。耳垂是耳全息穴位的头面区,正中是眼穴。下拽耳垂,使头部感到很舒服,醒神健脑,明目提神。对头痛、头晕、眼病、小儿高热惊厥有一定疗效;亦可预防感冒。之后,两手拉住耳垂向外划圆圈10次。可刺激大脑皮层,缓解压力。
三. 运目 一般可采用'运目八法’:1. 注视远处,数50个数;食指尖放在鼻尖,眼看食指,数50个数。双眼平视,然后轻轻闭上,约10秒钟后,再缓缓睁2. 搓热双手,以两掌心劳宫穴为中心,捂住双眼。3. 顺时针转动眼球9次;再逆时针转动眼球9次。尽量沿着眼眶边沿旋转。4. 远眺,吸气;近看,呼气。一呼一吸为一次,共9次。5. 头不动,尽量往上看,吸气;往前看,呼气,9次。6. 双眼尽量往下看,吸气;往前看,呼气,9次。7. 双眼尽量往右看,吸气;往前看,呼气,9次。8. 双眼轻轻闭上,再猛然睁开,保持4秒钟,看前方选定的目标。然后闭眼6秒钟。睁眼吸气,闭眼呼气,一呼一吸为一次,9次。
四. 叩齿 用上下牙有节奏地互相叩击。先叩左侧臼齿60次;后叩门齿60次;再叩右侧臼齿60次。共计360次。轻重交替,有节奏地进行。尔后,'赤龙搅海,漱津匀吞’。即用舌头沿着牙齿、牙龈内外搅动,把生出的唾液分次咽下。 经常叩齿,能强肾固精,健脑固齿。可增强体质,预防脑中风、老年痴呆症,使牙齿坚固而有光泽。中医认为,唾液在体内化生为精气,具有益脑强肾作用。
现代医学证明,唾液可杀灭致病微生物,其中的酶类能助消化,还有很强的防癌作用。
五. 揉胸 全手掌置于左胸心前区,顺时针按摩120次;再再逆时针按摩120次。然后用拇指在两乳头连线中点的膻中穴,顺、逆时针方向各按摩120次。可舒胸理气,强心活血。对心绞痛、心律失常、心慌、气短、哮喘、恶心、眩晕等有辅助治疗价值。
六. 捶腰 腰部一个不大的区域集中了3个重要穴位:命门、肾俞、腰眼。命门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与肚脐在同一水平线上。旁开1.5寸即是肾俞。
腰眼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中。双手搓热后,放在腰眼处停留片刻;向下用力搓至尾间长强穴,反复搓36次。把以上3穴都包括在搓揉范围之内。然后,握拳,以拳眼叩击腰眼和肾俞72次。人体的精气在背部灌注于肾俞,
肾俞是人体精气、气血的集散地,直接连接于肾。刺激腰眼、肾俞、命门,能起到壮腰健肾、消除疲劳的作用。 七. 摩腹 中医认为,腹部是'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保护好腹部,可使五脏六腑安之若素;就能使五谷正常运化,保证人体营养供应,阴阳和谐,气血旺盛。现代医学证实,揉腹可强壮胃肠及腹壁肌肉,提高消化功能,还有减肥功能。 《延年九转法》介绍的按摩腹部的方法为:用右手掌按顺时针方向按摩胃脘部120次;然后,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120次;在全腹按摩120次。最后,逆时针方向重复一遍。
八. 搓脚 搓脚心是祖国医学传统养生方法。经常搓脚心,可有效地调整人体新陈代谢,促进人体内分泌平衡,从而达到强身祛病的效果。脚底中央凹陷处的涌泉穴,正当脚底'黄金分割点’上,足少阴肾经的起点,所谓'肾之源’。刺激此穴,可帮助恢复与增长元气。以涌泉穴为中心,脚底还分布着许多与其他脏器相关的穴位。长期坚持搓脚,能补脑、益肾、安神、通络、活血,颐养脏腑,对神经衰弱、健忘、失眠、头痛、消化不良、便秘、麻木、乏力、脚心发凉及心、肝、脾、胆等脏器的疾病有一定的防治功效。搓脚心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保健养生方法,为历代养生学家所推崇。

6、,有没有蒋家骏太极九宫八法养生功书籍岀售吗?

蒋家骏太极八卦八分养生宫颈出售吗这个好像没有出售的

7、武当太极拳有哪几种?

太极拳
武当太极拳,内合其气,外合其形,位居其中,形气相含,神形俱妙,容武术养身于一体,偕称绝妙玄学。
太极十三势
是第一代内家拳,为三丰祖师所创,十三势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攻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采补混元桩等三种道家内修养身功法,然十三势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含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组合,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势”。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颈,含胸拨背,沉肩坠肘,舌顶上腭。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松沉自然;动静之中如绵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太极十三势内含丰富,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镇山之宝,秘传之法。

三丰太极拳
是第二代太极拳法,有108式。相传乃为三丰祖师门下弟子,根据十三势演化而来,虽五步八法,功防精要,五脏八脉,养身特点,没有明显表现,但尽含其中。其它动作特点
要领,内修功法,练习要求,尽与十三势相同。三丰太极拳,亦能通经活络,益寿延年,历为门下弟子普修之法。
原式太极拳
武当原式太极拳,又称张三丰原式太极拳,传为武当丹士张三丰所创。该拳架古老补实,易学易练,具有形态自然,正直平稳,闪躲圆滑,动作柔和的特点。
该拳尚具有矮裆,变化多的特点。矮裆,则使下盘稳实,有利于内气下沉,腿部肌肉得以充分运动,具有很好的健身和技击价值。

8、武当太极13式歌诀

武当太极13式歌诀:

虚灵顶颈,含胸拨背,沉肩坠肘,舌顶上腭。

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松沉自然;

动静之中如棉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

呼吸之中,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

心法:

第一式 仙人放剑

(1) 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且将两膝之关节自然弯曲;两手臂环抱于胸前且令其两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对状;头部端正但却微做垂首(低头)状;肩下沉,腹内收,腰要塌,胸须含,背则拔;凝神静息待操作;此为预备式。

(2) 两膝再做弯曲状即佐之身体下沉;同时两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变为左,右空心拳状。眼看两手。

(3) 右脚向正前方(术语谓之正门)踏出半步;与此同时两手向前放开(与胸等高,掌心向前)。

(4) 右脚不动即不得移位;左脚套步上前踏入正门并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探铺出且左脚尖内扣朝向右方;右膝弯曲其脚尖外撇约40度角;收髋紧腿勿松肌肉);而两掌则在步型定位之间作收,放击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为掌缘作重点击打)。

(5) 再将左腿弯曲且脚尖外展;两手握成空心拳相靠

(6) 然后两腿形成右剪刀步(须右脚前踏一步后再做定位),两掌作左下按而右前击之状。

第二式 乾坤盘球

(1) 两脚分开,约两肩之宽(大开马式),脚尖微向外撇;两手臂大环抱于胸前,此乃预备式。

(2) 重心左移至左腿;右手下降至左掌之下并与其形成“抱球状”(掌心相对)

(3) 再将重心右移;右手托移至右侧方且左手与此同时降压至左下方(手心朝下)

(4) 右手翻腕即使之手心朝下并在与此同时左手移至右下侧方而变为“抱球状”

(5) 身体重心再向左移并同时降压右掌,移动左掌。

说明:

以上(1)——(5)为连贯动作中的一个“盘花”即“盘球”动作。须连绵不断的做出“十三盘花” ,并最少也需做“四盘花”

另,做架之时,两腿须以其膝关节为重点,踝关节为支点,进行左右重心侧移相辅式。

如此这般,术语称为“势若春蚕吐丝而连绵不绝矣”

第三式 美人照镜

(1) 左脚踏进一步至“左前旁门”并使之形成“左弓字步”;与此同时,左臂上架于头顶处(其左掌上照且掌心向上,掌指向左),而右掌则以掌缘为重点击向“中盘” 位置。

(2) 再迈步踏“右弓字步”至“右旁门”;与此同时右臂上架而将左掌击出。

说明:

以上一左一右各行一遍则为 “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

第四式 顺水推舟

(1) 左脚踏进半步使之形成“左寒鸡步”(左虚右实);两臂圈于胸前且将两掌之掌心相对。

(2) 两腿不动,两臂上抬并伴之两掌吊于头顶左,右侧方。

(3) 两掌以其掌缘为重点,向中盘推出;与此同时,左脚再踏进半步使之形成“左弓字步”。

(4) 再摆架成“右寒鸡步”,并将两掌吊于头顶。

(5) 右脚踏进半步使之形成“右弓字步”;与此同时两掌自头顶上方送出直至“中盘” 方位作前推状。

说明:

此动左右各一谓之 “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均可。

第五式 金鸡独立

(1) 左脚踏进半步且令两膝略作弯曲;而两掌则平摊于上腹部位作自然上提状,以便助之下一动作

(2) 左脚踏实并支持与控制身体平衡;与此同时,右腿抬起且勾起脚尖即形成“右独提膝式”;而两掌则变为空心拳从两侧抛出取向上盘——此为双拳挂“太阳”法。

(3) 再将身体右转,右脚踏进并落地支持身体平衡;然后,两拳变掌平摊腹前继而复变为空心拳抛向上盘;与此同时左膝提起形成“左独提膝式”

以上两腿左右上提合为一活架。可连续行五火架至十三活架。

第六式 单鞭救主

(1) 左脚踏进一大步,与此同时左手变为“雕钩”状搂其“中盘”;而右掌则置于右侧腰际待动;上身下坠其做裆沉腿。

(2) 左腿下沉而右脚后撑即使之形成左弓字步;与此同时左手搂钩并向左侧方调起而右掌奔向中盘(以掌缘为重点)

(3) 再将右脚踏进并使之形成右弓字步;而右手搂过之后则移位调于 侧方并用左掌奔打中盘。

说明

以上两腿一左一右行弓字步而出,其术语乃谓之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即止。

第七式 倒骑玉龙

(1) 两腿并立下蹲,两手托与胸前(其掌心向上,掌指相对)

(2) 右脚向右侧后方退撤一大步使之形成左弓字步;与此同时两掌变为空心拳分别向身体左侧上方与下方摆出(其右拳摆至上方,而左拳摆至下方且两拳之拳眼相对)。上体略向左腿方位倾斜。

(3) 然后左脚撤回即收于右脚旁使之形成并步曲膝下蹲式;而两拳则变为分指掌平摊在胸前(其掌心向上,掌指相对)

(4) 将左腿向左后侧方位退出一大步使之形成右弓字步;与此同时两掌仍变为空心拳双方抛至人体的上方与下方即左拳在上,右拳在下。

说明

以上两腿一左一右的后撤并形成 左右弓字之步型——其术语乃谓之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

第八式 双风贯耳

(1) 面对左侧方位站立并迈出左脚踏进半步使之形成左寒鸡步;与此同时。两掌向左右两侧作直臂横张(其掌心相对,掌指向前)

(2) 左脚再向前踏进半步使之形成左弓字步;而两掌则以其掌心为重点并用两手臂相辅助作为支点进行扇打合击至上盘位置。

(3) 再将身体移向右侧前方并形成下盘为右寒鸡步,中盘为双开掌(其掌心相对,掌指向前)的架子

(4) 右脚复进半步使之形成右弓字步;与此同时,两掌用其掌心进行扇打合击

说明

以上左右开步出式其术语谓之一活架。可连续做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

第九式 顺风摆柳

(1) 两腿前后分开且将两膝略作弯曲即使之形成中盘架子状的左游龙步;与此同时,两掌以其掌指为重点遥对正门前方。

(2) 接着,左脚向左碾动;与此同时,右脚向正门踏进一步并使之形成右游龙步;而两掌则以其掌指为重点遥对正门前方

说明

以上两腿左右启动各一次,其术语为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

另此架演练时手型也可变化——即游龙步启动时手型或变为空心锤或变为分指钩。

大凡启动此游龙步——身形须随步法而晃动以利应敌之时达到神出鬼没,令人防不胜防境地。

第十式 叶底看桃

(1)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曲膝成骑马式;两手分别悬垂于胸肋一侧并令其掌心朝下,掌指向前;眼看正前方略下。

(2) 两腿不动,右手继续上抬并垂直竖立其前臂;而左臂则同时作下垂状。

(3) 接着将左手变为空心拳并以其拳眼为重点,上臂为支点,前臂轴进行推下送;而右臂与“下盘”部位则保持稳定即不要移动(尤以两脚固定为重)。

(4) 再进行左臂垂直竖起,右臂下送前推的动作。

说明:

以上两手臂左、右前推下送各一次,其术语乃谓之“一活架”。可行“五活架” 至“十三活架”之间。

第十一式 活步走宫

(1) 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两膝略曲;两臂抱于胸前;两手成分指掌并令其掌心相对,掌缘朝下。眼看前下方。

(2) 左腿不动,且将右脚移向左脚内侧并以其前脚掌或脚尖虚点地面;与此同时,左掌上抬至左胸上方,右掌下降于左腹下方——使之形成抱月状(其两臂弯曲成弧形,两掌心相对),眼随手转。

(3) 接着,将右脚向前右旁门踏进一步并使之形成右弓字步;与此同时,左掌下拂至腹部左侧,右掌托于右侧前方(两掌行进间须令右臂在内而左臂在外进行穿插运动)。眼随手转。

(4) 然后右脚固定不得移动;左脚用其前脚掌或脚尖移至右脚内侧作虚立状而使之形成左丁字步。眼随手 转。

(5) 接上式——两手形成抱月状,并伴随左脚向左前旁门踏进一步而变为左掌托至左侧前方,右掌拂至右腹下方(此时手掌交错之际须令其左臂在内,右臂在外形成穿插),眼随手转。

说明

以上左右踏步各行一次,为一活架。须连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

第十二式 怀抱双月

(1) 两脚成外八字步站立;两手分别垂于腰部两侧(手心向下,手指向前),眼看前下方。

(2) 双膝下蹲,与此同时,两手移至上腹部约肚脐眼前方处,作交叉合并(左掌在上,右掌在下且掌心均向上),眼看两掌。

(3) 两腿不动——两手继续向面部前方双方抬起作环绕状(其两掌交叉并令其左掌在内,右掌在外其掌心俱向内)

(4) 两腿不动,——两手再次向上环绕,并经上分向两侧(左手向左,右手向右)绕动;当两手绕动形成划弧一周即360度,并降至身前两侧之时,则将两手掌之掌心外展以求二次绕圈。

(5) 两手臂第二次进行绕圈环抱——其动作与第一次相同唯手臂的放置为右臂(手)在内,左臂在外。

说明

以上两手臂环抱绕圈且一行左臂(手),二行右臂(手)在内各一次,为一活架。可连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

第十三式 真气炼丹

(1) 摆架内八字步(18——40周岁者),平行步(45——50周岁者),体弱多病或老年人及少年人摆架外八字步。

(2) 两脚不动,两手形成八字掌分别垂于胸前下方并令其掌心向下,掌指向前。缩身垂肩,低头下视,虚胸实腹,蹋腰沉体。

(3) 忘掉呼吸,凝神静心——片刻,则以鼻吸气(长约五寸左右即指入体内的尺寸)并要求做到缓慢,细腻,均匀,深长;与此同时,两掌自体前两侧同时向上作垂直吊起(其掌背根部为重点且令之掌心朝下掌指向前),直至头顶上方为止。眼随手转。

(4) 接上式——两掌以其掌心为重点,自上而下进行垂直降落,并先期抵达胸前暂作停顿以便下动叹气

(5) 用鼻将体内之杂气(即吐纳祛邪之废气且定当排出五脏六腑不得储存,违者做架难以上劲)一次性的叹出(按:所谓一次性,并非 就是要将体内所有杂气排尽,而是尽己所能任其自然,随心所欲,免得适得其反而影响功力进展)!其要领同为“吸气”之要,即慢,细,匀,长。与此同时,两掌(手)下按作垂直降落并配合身体下沉两膝弯曲。

(8)武当养生八法扩展资料:

特点:

武当内家拳,是一种集武术养身为一体的精妙拳法,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四两拨千斤,后发先制的武术特点;亦有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刚柔相含,含而不露的武术风格。更有发人潜能,开人智慧,充人精神,壮人体魄,去病健身,益寿延年的独特功效,实为中华武术之精华,东方文化之瑰宝。

太极拳法,并非是指目前所见单纯的太极拳套路,而是由俩仪、太极、无极、三种不同层次的拳术、功法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内,由动至静,从初级到高级,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完整的修练功法。

武当13式太极拳是第一代内家拳,为三丰祖师所创,十三势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功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采补混元桩等三种道家内修养身功法,然十三势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含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共十三式组合而成,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势”。

9、武当派的武当功法

武当派的功法特点是强筋骨、运气功。强调内功修练,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快、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偏于阴柔,主呼吸,用短手,武当功法不主进攻,然而亦不可轻易侵犯。犯则立仆。
武当战法策略是: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晕穴,哑穴,一切如铜人图法。(《王征南墓志铭》)其总的要求又包括在“六路十段锦”当中。“六路”,的歌诀为:
佑通神臂最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蒙,
仙人立起朝天势,撒出抱月不相饶,
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锥冲掳两翅摇。
“十段锦”的歌诀为:
立起坐山虎势,回身急步三追,
架起双刀敛步,滚斫进退三回,
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归营寨,
纽拳碾步势如初,滚斫退归原路,
入步韬随前进,滚斫归初飞步,
金鸡独立紧攀弓,坐马四平两顾。
武当功法,讲究“练手者三十五、练步者十八”,又有所谓七十二跌、三十五掌、六路十八法、十二字、存心之五字等。
武当派的拳术套路,有太极拳、无极拳、鹞于长拳、猿糅伏地拳、六步散手、武当太乙五行拳等。武当派的内功,有“洗髓金经”六式(金狮夺毛、凤点头、风摆荷叶、左缠金丝、右缠金丝、刀劈华山)等。武当派的器械,首推武当镇山之宝武当剑、又有白虹剑、太极剑、六合枪、六合刀、松溪棍等。武当派的阵法,在武侠小说中,常常提到的有九宫八卦阵、三才剑阵等。
少林出自佛家,有天竺文化的色彩。武当出自玄门道教,中华本上的色彩极浓。少林功夫蕴藏着佛家的慈悲之理。武当功夫源于道家、老子讲“一”讲“道”,庄子讲“广莫之野”讲“逍遥游”,使武当功夫有较浓的想象色彩和审美意蕴,招式的表现也很有诗意,比如下面这些招式,便十分形象化,富于审美的魅力:迎风铁扇、弃物投先、舜子投井、红霞贯日、乌云掩月、猿猴献果、仙人照掌,兑换抱月、铁门门柳、柳穿鱼、满肚疼、一提金、欢推窗、顺牵羊、乱抽麻、燕抬腮、虎抱头等。又如武当派纯阳拳的拳诀:
风吹荷花,左右摇摆,飞云流水,穿连不断,踩步悬肘,运气养性,慢劲快打,环套八法。
这里一方面是内功心法,一方面是形象化的姿态体式,荷花、清风、流水、飞云,使人仿佛想见武当道境的空明灵秀和清仙之气;招数的左右摇摆,绵绵不断,又仿佛使人想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至道玄机,想到天地初开时荒茫混沌的自然之力。 武当功法内容种类繁多,浩如苍海,功法世代相继,融汇了医儒释道诸种功法,每种功法都包含了命功的练习和性功的启迪,以及性命双修的高深境地。有来源于道家的丹元大道之法,也有释教的四禅八定之功,以及贤侠剑道的武技密术。历代授艺均为单传,仅武库妙说记载的第一洞天真品,即有二十四种奇兵演练,七十二个禅桩变化行功。
传统的功法有桩功,内功掌法、肘法、腿法、元图、分筋错骨、阵法、器械等,以及秘而不宣之功。
桩功有太乙十三桩、玉环桩、三才桩、盘古桩、老子犀牛桩、罗天真诀十二桩、琼阳八桩、凌云飞渡桩、梨山束薪桩、云雾桩等等。
掌法有五雷天音掌、丁甲断魂掌、五雷迎风掌、金丝荷叶掌、伽兰掌、金龙掌、千秋掌、云环掌、降摩掌、千斤大力掌、紫砂掌等。
肘法有宋代流传至今的玉镜祖师传的36玉镜肘,有铁松子祖师传的24肘及追魂夺命十二肘等。
元图有太岁武星图、罗汉醉酒图、白鹤真人飞鸣图、太乙玄轮错倒阴阳图等。
拳法有玄空点穴拳、伏虎拳、八法神锤(拳)、滚龙拳、小歌拳等。
又如:纯阳真人的纯阳拨剑、紫阳大士的紫阳针功、隐于武林的赤足八桩、琼阳大帝的东灵禅法、真武大帝的太乙神功、玄机密要等属于密教功法。
其功法系统地掌握僧、道、俗练功的捷径,是传统的东方理论与人体的内载功能相结合的结晶,在漫长的先人练功过程中,随着内气潜行、桩功心法、身体在运动中演化了种种肢体造形和有规律的典范式子,这些式子从形体上大概分为卧、坐、立、行、单演、对练等系列功法。就是这些动、静相兼的运动,这些有节奏感有音乐感和赋有流线美的运动,孕育着丰富多彩的诸种行动。 一:接物法,将一些重物高高抛起然后再接住,方法很简单易学。高深者能把一大坛水高高抛起再稳稳接住而坛内水满而不溢。亲眼见过奇人单手翻玩茶杯,茶水或不动或转动或起落一阵眼花缭乱后杯内九成茶依然有八成之多桌上只有点点水迹。乃太极云手基本功之一。
二:观滴法:眼盯盯地看着水珠滴落,观察水珠落地碎成几份。借此锻炼眼力与动态视力。
三:挣衣法:一种反抗擒拿的功夫,用一件不穿了的旧衣服,然后半穿不穿,再用蛮力把衣服挣破完全为止。往来几件后可成。成后即使几条大汉也难以将你擒拿得了.

与武当养生八法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