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生之情志调摄培训总结

养生之情志调摄培训总结

发布时间:2020-07-30 01:49:12

1、请问什么叫“情志”?什么叫“调摄”?什么叫“情志调摄”?请详细解释和说明。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
http://ke.网络.com/view/1387896.html?wtp=tt

调摄:
1.调理保养。 2.调弄整顿。
调养身体.
http://ke.网络.com/view/708961.html?wtp=tt

情志调摄
人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生活中难免产
生这样或那样不良的情绪,关键在于善于控制和调节。
http://www.sd-taishan.gov.cn/sites/taian/dongping/articles/G00000/1/900013.aspx

2、中医治未病中老年人中医健康指导中饮食调养、养生锻炼、生活起居、按摩调养、情志调摄、

重要在于本身的生活节奏

3、请问,什么叫“情志”?什么叫“调摄”?什么叫“情志调摄”?请详细解释和说明。

中医上讲,人有五脏六腑.
...心...肝...脾...肺...肾...
...心主喜...肝主怒...肾主恐...脾主思...肺主悲...

喜怒思悲恐 就是中医说的五情志.

而调摄就是改变,变换

情志调摄/打比方如,一个很悲伤,把他变的不那么悲伤.甚至变得愉快.简单的说就是改变心情.这就是情志调摄.

现在科学越来越发达了,人们都会说详词了.其实意思很好懂的.

4、如何教导小学生情志养生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这是《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即神宜静,而不宜躁的意思。静神的思想,倡始于老庄。老子、庄子处于社会急骤变化的春秋战国时期,他们观察了当时自然、社会、人事方面的变化,提出了“清静无为”的思想主张。这种思想,反映了当时贵族领主政治、养生的积极思想。老子在《道德经》里 指出:“静为躁君。”其意是说,在动与静这一对矛盾中,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安静是躁动的主宰。从这一思想出发,他极力主张要“致虚极、安静笃”,即要尽 量排除杂念,使心灵空虚而不杂;始终如一地坚守清静,使神气静而不躁。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种静神思想,并以水为例阐明了神之当静的道理,曰:“水静犹明, 而况精神”,并认为静和无为便能达到长寿的境界。《黄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医学的角度提出了静神防病的思想,如在其《素问》里说:“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的“恬憺虚无”,主要是指安静而言,思想安静,神气内持,邪气不能侵害。西汉刘安甚重静神,他在《淮南子·原道训》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并提出了神气的静躁与壮老有密切的关系,如他在《精神训》里云:“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清代大养生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燕居》里 说:“养静为摄生首务。”书中仔细分析了前人的静养思想,从实际出发,给“静神”赋予了新的内容。他反对道家虚无缥缈之绝对的“静”,说:“心不可无所 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他主张神宜相对的静,认为神不用不动固属于静,而且用之不过,专一不杂,动而不妄动,同样具有静的意义。“从上 述论述可知,古代著名的养生家、思想家都是极力主张“静神”的,即清静以养神。清静,一般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使真气 内存,达到心神平安的目的。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都非常重视思想清静与健康关系的研究。生理学研究证实,人在入静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回复到人的儿 童时代的大脑电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标得到了“逆转”。经测定,高水平的气功师的脑电波与一般人有明显的不同。社会调查发现,凡经过重大精神挫 折、思想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摄,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明显增加。由于“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故神常处于易动而难静的状态。

5、静神养生是情志调节最高境界吗?

中国传统中医认为,养生当养神。《医学心悟》:“人之有生,惟精与神;精神不敝,四体长春。”养神能使我们的身体与心理处于平静状态,能让人尽快恢复精神和体力。

静神养生,是指通过调养心神、舒畅情志来强健身体的方法。在中医文献中,又称“摄神”、“养神”、“调神”,是通过调节人的精神情志等活动,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从而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统一、却病延年的一种养生方法。 一个人精神不振,身体就会虚弱;精神崩溃,身体就会垮掉,疾病也会乘虚而入。反之,若人精神振作、乐观自信,就有能力战胜一切困难,即便身患重病,患者也有信心与疾病抗争,并最终战胜疾病,重获健康。精神作用是任何药物取代不了的,健康的精神状态,是长寿的源泉。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所以,精神养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清静养神:指人的精神情志应保持恬淡宁静的状态。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存亡的根本,易于动而致耗,难于静而内守。躁动劳心扰神,必然损害脏腑,轻则萌生疾病,重则催老减寿。

清静养神的首要方法是少私寡欲。少私寡欲,是指对自己的“私心”和“贪欲”要进行自我克制并清除。要使思想清静,必须注意凝神敛思,用心专一。凝神敛思,精神静谧,专心致志,可使思想高度集中而不分散,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排除杂念。驱逐烦恼,维护心神的安定状态。

另外,为了内心的清静,还应当“抑目静耳”。抑目静耳并不是要求人们一味地目不斜视,耳不旁听,而是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意念,不妄听妄看,减少私欲的骚扰,尤其是注意避免淫秽书刊及格调不健康的音像制品的刺激,这对保证心神的平和静谧是十分必要的。所谓“贪欲”,是指那些可遇而不可求事物,人的贪欲是最不能满足的,因此它也是人们痛苦的根源。而抑制贪欲的方法只有通过自我克制来控制,从而抑制住那些不可能满足的“贪欲”,才能减少精神压力和痛苦。 当然,人毕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之中,各种问题、矛盾、纠纷不可避免,更何况七情六欲乃人之常情,是本能的表现,若精神空虚,无所用心,或有欲强禁,不得疏泄,反而于健康不利。因此,清静养神关键在于制念定性,凡事珍惜精神,从容以待,做到自讼、自克、自悟、自解,并注意控制感情和意念,尽量减少情绪激动对身体产生的不良影响,方能不求静而自静也。 情绪中和:养生就必须避免情绪过激,而情绪中和是避免情绪过激的主要方法。情绪活动与内脏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情绪太过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所欲不遂,长期悲哀郁闷在心,以致过早夭折。春秋时代楚国的伍子胥,因无法潜出昭关去借兵报仇,心急如焚,忧愁过度,一夜之间,须发皓然。

然而,即使是笑口常开,也必须要讲究适度原则,否则也会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尤其是绝处逢生的大喜大笑,可使人思维紊乱,精神失常,笑而不休以至于发狂,甚至心跳骤停,导致猝死。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多年夙愿一朝得以实现,兴奋无比,突然倒地而亡;有的人得到了什么意外的收获,笑得前仰后合而发生昏厥;更有的人打麻将意外地和了一个“清一色”,也仰面大笑,命归黄泉。所以,情不可不动,亦勿令过,情志活动贵在调和适中。百事临头,难急交加,都要自制忍性,沉着镇静,既不为一得而过喜,也不为一失而过忧,这样才能促进人体的健康长寿。 养性移情: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令人失意、沮丧、悲伤、烦恼、愤怒的事常常有,再加上各人性格脾气不一样,故要在情绪的波澜中经常保持平静与坦然的心境,就必须学会养性移情。所谓“性”,即指人的性格和情操。养性除了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外,还可以通过生活中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来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陶冶自己的性情。如书画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是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书法和绘画都有着形象美,可以寄托情怀,培养人愉快平静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还有下棋、雕刻、集邮、种花、旅游、钓鱼等,均有助于消除烦恼,舒畅情志,都是养性怡神的好方法。

愉悦自得:在当今的现时生活中,人们的工作或学习都是紧张而忙碌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精神养生的方法,努力做到闹中取静,忙里偷闲,淡泊名利,摆脱世俗的烦恼,愉悦自得。中医学认为,笑为心之声,为喜之形。笑口常开能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又可通利营卫,和调五脏气血。笑能够调节神经功能,促进肌肉运动,加强血液循环,增进新陈代谢。笑是连续性的张口呼吸动作,是一套绝妙的呼吸操,可使肺部扩张,胸肌兴奋,排除呼吸道分泌物,通畅呼吸道。笑能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出观“快乐的心跳”,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脏射血量增加。笑还能增强迷走神经兴奋,引起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道的活动,促进食欲,帮助消化与吸收。另外,笑还可抒发健康的感情,对美好的未来表示向往;笑可减轻各种精神压力,驱散愁闷;笑可缓解情绪紧张,消除疲劳,改善睡眠;笑可克服孤独、寂寞,调节生活情趣;笑还可以发挥人的创造性,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等。所以,笑的确是一种有效的精神保健操,笑使人快乐,笑使人长寿。 适时调神:对于季节的变迁,你除了注意身体的变化与需求以外,你想过你的精神也需要适时调理吗?其实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的神志活动也有着很大的影响。适时调神,即顺应一年四季,一日四时的阴阳之气的自然变化规律,有意识地调养自己的精神活动。

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也要顺其生长之机,舒展条达,乐观开朗。夏天,阳气最盛,万物蕃秀,开花结果,故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应充沛饱满。秋天,万物平定,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肃杀之气降临,景物萧条,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也应随之收敛,以保持安定平静。冬天,阳气潜藏,阴气最旺,寒气凛冽,万物生机闭藏。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亦要顺其闭藏之气,内伏而不外露,不可轻易耗泄。 此外,还可根据每日昼夜的时间顺序而调理精神活动。每日调神的方法与四时调摄一样,应以阴阳的变化作指导,早上及上午阳气旺盛,故人的精神宜振奋向外,朝气蓬勃;暮晚阴气旺盛,阳气收敛,则人宜休整静息。

“生活小魔术”让你的精力充沛。

保证充足的睡眠。据专家研究表明,凡睡眠欠佳者或长期失眠者易患各类精神疾病。

自己承认并肯定自我,切勿自卑。要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才必有用。永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长乐。

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均应面对现实,勇敢去适应生活,包括适应学习与工作。

及时摆脱各种生活中的烦恼。面对焦虑时,可以问自己:“这件事最坏能坏到何等程度?”当答复这个问题后,你的烦恼和焦虑就会逐渐消失。

制定一个行动来代替烦恼和焦虑。如到湖边垂钓、去公园散步、练书法、写日记等等,把精神沉浸在有意义的活动或工作上去。

处在心理矛盾重重,自己又无法摆脱时,应及时去看看心理医生或去精神神经内科就诊。

6、【调摄情志预防心身疾病】

调摄情志是自古就备受历代医家推崇的一种养生方法,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调摄情志则是一种心理上自我调节的方法,对于心身健康有很大的科学价值。传统医学、养生学认为,情志的调摄对于脏腑功能的保持和增强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不仅能促进心理健康,对于身体健康的维护亦有一定帮助,从而可以有效预防心身疾病。

对于石化工作者来说,调摄情志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自我修养、增强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的方式。

1.调摄情志能够缓解心理压力

调摄情志,对于精神的宁静、心神的安定都是有力的保护,能使人不为外界所扰。我国第一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曾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其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如果欲望太多、好高骛远,愿望不遂,就会扰乱心神,引起不良情绪,导致气机紊乱而内生疾病。反之,如果能节制欲望,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精神负担,使人心胸开阔、心情舒畅,能够促进身心健康。因此,调摄情志对于减少心理压力有积极的意义。

2.调摄情志有助保护神经系统

杂念过多、欲望过多无疑会给自己平添烦恼,从而扰乱精神和情绪的安宁,进而便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而学会调摄情志,则能使心境不为外界所扰,从而可保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人的生理功能处于稳定状态,对于情绪的稳定亦很有帮助。

3.调摄情志有助积极心态的保持

调摄情志既能避免好高骛远、欲望过多,又可以帮助人们树立远大、高尚的理想,找到精神的支柱。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一个人生活的基石,也是人前进的动力,可以使人精神饱满、心胸开阔、情绪稳定,从而有助于积极心态的保持。

4.调摄情志能使人保持乐观生活态度

通过情志的调摄,能够使人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用积极地态度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从而可以促进情绪的愉快、保持情志稳定。心情好了,气血也能随之畅通,使人生机旺盛,对于心身活力的保持都有好处。

5.调摄情志能平衡心理状态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而残酷,看似不公平的事会令很多人都出现心理不平衡的现象。对于石化工作者来说也不例外,心态的失衡对于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可导致多种心理及生理疾病的产生。而调养情志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心境平静、心胸宽广,让人乐观地看待一切,有助于心态的平衡和心理的健康,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能预防心身疾病发生。

7、简述中医养生具体调摄的方法有哪些健康管理师

顺应自然,天人相应--中国传统养生的基本理念

在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中,顺应自然是养生理念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养生保健,还是疾病的康复,所有的方法和机能,都体现着与自然相适应的特点,也充满辩证的观点。

(1)天人相应

中医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必须随时随地与其保持和谐一致,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在养生实践中,必须遵循这一基本法则,才能取得良好的养生效果。而“改造自然”、“挑战自然”、“战天斗地”之类的思想和行为,在养生领域是不应提倡的。我们要适应季节、把握时间、顺从地理、适应社会,从而顺应自然,頣享天年。

(2)形神合一

形,是指人的整个形态结构,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和气血津液等基本营养物质,是人的物质基础;神,指情志、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又指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人体功能的反映。这二者的辩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

形为基础:“形”是“神”的物质基础,中医的“五神”(神、魂、魄、志、意)、“五志”(怒、喜、思、忧、恐),分别由五脏(心、肝、脾、肺、肾)所生成。“神”需要大量的气血精微濡养。

神为统帅:人体起统帅和协调作用的是心神。生命活动表现出的整体特性、整体功能、整体行为、整体规律,都由神志管理、协调、统一。因此,养生时要以“养性”、“调神”为先。

形神共养: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和复健,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和康复,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3)动静互涵

阳动阴静:脏腑器官属阴,以静为特征,功能活动属阳,以动为特征。保持动静协调状态,才能使各器官充满活力,从而推迟各器官的衰老改变。

动静相济:大多数养生家提倡动静结合,以达到形神共养的效果。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原则。

(4)协调平衡

协调人体自身的生理功能状态及其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平衡机体各系统和组织器官间的正常功能,以及机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

中和是养生康复的最高准则。中医所有理论的核心,是《内经》提出的“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强调“中和”、协调平衡的观念也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人体的功能失调、对称失衡、状态失稳,是导致人体生理功能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祛邪是平衡协调的重要环节。中医非常重视“祛邪”,而养生更重视体内正气来祛除病邪,这实际上也是调节平衡思想的反映。

(5)正气为本

现代的养生观念,已经不再仅仅强调补充机体营养物质。真正的健康状态,应该是人体脏腑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正气为本,从中医的观念分析,就是充分发挥和加强脏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废物排泄有序,这才是抓住了养生的根本。只有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才能延年益寿。

传统养生的五大特点

精神养生

《黄帝内经》从医学角度首次提出精神保养可以防病,并依据四时之气的特点来调养精神。精神养生派认为,人的思、虑、智、志、意、魂等均由神所主。因而主张神气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少私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则可抗衰延年,促进健康。

动形养生

《吕氏春秋》率先提倡动形养生,认为经常运动身体,可强身健体。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编了“五禽戏体操”,作为练身强体之功法。

调气养生
气乃生命之根本和动力,具有“抗邪防病”的功效。气贵在运行不息、升降有常。调养元气之法包括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和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

固精养生

通过固摄阴精,使之充盈内守,以达养生。强调节情欲以防阴精妄耗,倡导晚婚,通过调七情、少操劳,以保养阴精,固秘阳精,益寿延年。

食疗养生

唐代名医孙思邈为此派宗师,其主导思想是节制饮食,以食疗病,延年益寿。饮食宜清、淡、软、简;忌腻、厚、生冷、杂。邹铉提出:“凡老人有患,宜先以食治……此为养老之大法也。”认为食疗对人体具有调和阴阳、滋养脏俯、补益气血、调节情感等作用,为养生之本。

药饵养生

利用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以达到抗衰老的目的。其观点是以扶持为本,制方原则在于“中和”,认为老人药饵,只可用温平、顺气、补虚、中和之药,并应与食疗结合,一是温养肾气,二是健脾理气,即重在培养先天、后天之本。用药要根据四季气候和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未病先防,养脾气,填肾精。

上述养生之法各有所长,因此,养生抗衰延寿之本,应根据自身诸方面的条件,选择综合养生方法,方可奏效。

我也是别的地方找的 不知道可不可以

与养生之情志调摄培训总结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