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至养生有哪些注意事项 冬至六大养生原则需知
一、生活起居
冬至养生第一步就是体现在生活起居上。我们应该要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后再出来活动为宜。同时,也要穿好贴身保暖衣物,以抵御寒气侵袭。另,若是在冬至时节前后能睡好午觉,在养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既能保养神气,也能劳逸结合,达到养生的目的。
二、饮食调养
“药补不如食补”这句话说的就是养生中的饮食功效。而若在冬至时节能选择美味的、补益的食物进行滋补,那岂不美哉?那么美味、补益的食物有哪些呢?养生专家则建议,首选温补类食物。如羊肉、鸡肉、牛肉、鲫鱼等,均是冬至适宜食物。这些食物能给我们人体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并对肾起到合理调养作用。
三、保持室内通风顺畅
冬至气候寒冷,气温低下,不少人为了防寒保暖,在家的时候习惯紧闭窗户,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行为。若长时间待在不通风的室内,室内的二氧化碳就会急剧增加。在加上汗水的分解产物,消化道排除不良气体等,将会导致室内空气质量大大下降,从而会使人在这样环境中出现头晕、食欲不振等现象,不利于人体养生。因此,冬至应该尽量开窗换气,保证室内拥有一定量的新鲜氧气。
四、增苦少咸
冬至人体的肾功能是偏旺的,为了防止肾水过旺,建议大家多吃些苦味的食物,少吃咸味食品。因为多吃咸味食品,肾气就会更旺,从而会给人体心脏带来伤害,使心脏力量减弱,不利于人体保健。冬至常用的食物建议如下: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核桃、芝麻、橘子、燕麦、薯类及各种豆类产品。
五、冬保三暖
所谓的三暖是指头暖、背暖、脚暖,这三暖对养生很重要。头暖是指人的头部,头部若暴露在寒冷气候环境中,会使血管紧缩,全身肌肉紧张,易引起头痛、感冒,肠胃不适等症状,对于体质差的老人和小孩来说,外出时最好配带一顶合适的帽子,以防寒冷侵袭。背暖是指后背,背与内脏相连,若收到寒气袭击,后果也较为严重,较容易引起腰酸背疼、颈椎、腰椎等不适。建议可以外出可以穿件厚的羽绒服或背心,对暖被有益处。脚暖是指脚板底下,一旦脚步受寒,寒气就会从脚下直逼人体内,引起人体呼吸道毛细管收缩,纤毛活动缓慢,容易诱发感冒、心脑血管等疾病。尤其是女孩子,更应该注重脚暖,因为暖保暖对痛经起到一定缓解作用。
2、冬至怎么养生
1.调整饮食。
冬至时节应当食用性温的食物,如牛羊肉、红抄枣、桂圆、辣椒等,这类食物有驱寒、温肾的功效。可以增加人体的热能,提高抵御严寒的能力。
2.多吃百坚果。
冬至时多吃些核桃、栗子、松子、榛子和花生之类的坚果,因为坚果性味偏温热,有御寒的作用,能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3. 晒晒太阳。
冬季天气度寒冷,人们都穿的严严实实的,中午的时候找个避风的地方晒太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问有利于身体健康。
4. 热水泡脚。
冬至时节应当坚持每天睡觉前用热水泡脚,能答够达到疏通经络散寒活血的功效,减少疾病的发生。
3、冬至节气前后的养生
冬至前后养生在衣着和起居上应有所讲究,copy穿衣要保暖,在家穿睡衣时应以无拘无束、宽柔自如为宜。如果外出,应注意头部和脚部的保暖,以防生冻疮。患有气管炎、哮喘、胃溃疡的人,最好再增加一件厚背心,有利于保护心、胃和肺部,不致受寒。
冬至时节要勤晒被褥 首先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强烈的杀菌消毒作用,可杀死各种细菌和微生物。其次,经日光曝晒后的被褥会更加蓬松、柔软。
每天泡脚 每天坚持泡脚,对于缓解腰腿酸困、失眠焦虑都有帮助,尤其是冬至后每天坚持泡脚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但要注意如果患有脚气的人常用热水泡脚,容易造成伤口感染。此外,糖尿病患者和心脑血管患者也不宜热水泡脚,水温应以温度适宜为好。
开窗通风 天气寒冷,人们为了保暖喜欢紧闭门窗,但zd这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应该适度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尤其是学校等人员密集的场所。
4、延续至今的几个冬至养生习俗,你知道几个
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
冬至养生食谱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包饺子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这种扁食不同
红豆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养生习惯
艾灸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这个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神阙穴是激发身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间。
在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过用艾条灸神阙穴的方法养生。 把艾条点着后以肚脐为中心,熏灼肚脐周围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
5、冬至已至,怎么养生更能长寿?
冬至养生,“吃穿动养”四者缺一不可,四方面做好了,更容易长寿。2019年12月22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里的“冬至”。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冬至冬至,也意味着进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间段。那么,冬至养生,和平常时候有何不同呢?
俗话说“冬练三九”,所谓的数九严寒,也就是冬至前后开始的。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冷在三九”,形象地道出了、一年里最冷的隆冬严寒的味道。
大众养生食物热量表
大众养生食物热量表
智能小程序
如何度过“生命中非常的寒冷”?在我看来,也就是四个方面要做好,它们就是:吃、穿、动、养。
1、 吃——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进补可以适当多吃牛肉、羊肉、芹菜、白萝卜、土豆、大白菜、桂圆等。常见的火锅滋补肉食,都是这个季节比较合适的进补方式。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可见,“三九”养生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可以好好温补一下。但是,温补也要注意适可而止,大温大热、过食辛热肥甘也是不可取的。
2、穿——保暖防寒,该穿就穿:
寒冬腊月,外界气温很低,身体的热量主要就从裸露的头、手等处散发。中医认为,这就是一种伤阳的行为。现在很多人喜欢讲究风度,穿得太多,身材显得臃肿。于是各种“反季节”穿衣法络绎不绝。
因此,该穿就穿,做好保暖防寒,是冬季应有的穿衣方式。如果温度低于5度,更要带好帽子,防止热量散耗,也就养护好了阳气,更利于健康长寿。
3、动——合理运动,养护阳气:
三九隆冬,多数人选择“猫冬”避寒。实际上,寒冬腊月,正是我们乘机提高抵抗力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气温低时,身体会有一种蜷缩成一团的意愿。此时,如果勇敢地起身走出去,反倒无惧寒冷。这样的“锻炼”,其实更有利于机体抵抗寒冷。长此以往,身体的抵抗力也就更好了。当然,外出运动,最好还是做好防风寒的措施,穿比较厚实的运动服。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冬天是阴气收藏的时段,三九是气候变更的转折点,也是阴盛阳衰的高峰。阳主动,阴主静。如果缺乏运动,阳气也会失去活力。坚持合理的运动,适当维护好阳气的生机,使气血流畅,经络畅通,都是非常好的养生方式。
4、养——动静相宜,阴平阳秘:
《黄帝内经》:冬季养藏。养阳和养阴,其实并不矛盾。孤阳不长,孤阴不生,我们要做的就在于如何“阴平阳秘”,那样才是最好的长寿方法。
6、冬至时如何保养身体?
调整饮食:冬至时节应当食用性温的食物,如牛羊肉、红枣、桂圆、辣椒等,这类食物有驱寒、温百肾的功效。可以增加人体的热能,提度高抵御严寒的能力。
多吃坚果。冬至时多吃些核桃、栗子、松子、榛子和花生之类的坚果,因为坚果性味偏知温热,有御寒的作用,能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慎用空调。室内温度不要太高,使用空调不要把温度调太高,不能屋里是夏天,外面道是冰天雪地,温差太大容易感冒。
晒晒太阳。冬季天气寒冷,人们都穿的严严实实的,中午的时候找个避风的地方晒太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内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有利于身体健康。
热水泡脚。容冬至时节应当坚持每天睡觉前用热水泡脚,能够达到疏通经络散寒活血的功效,减少疾病的发生。
7、冬至的养生?
重点要养心
养生重点是要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冬季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顺时奉养
告诫老年人要“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恭怡奉亲,慎无懈怠”也就是说,天地、四时、万物对人的生命活动都会有影响,要想在自然界中求得自身平衡,首先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懂得“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只有这样才能老当益壮,益寿延年。
御寒
冬至是“数九”的开始,冬至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防寒保暖。在饮食上以温热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外出时注意保暖,老人在早晚气温较低时尽量少出门,适度保暖、适量运动。
养藏
冬至后,天气寒冷、阳气伏藏,顺应这一变化,此时养生当注重于“藏”,早睡晚起,勿过度操劳;避免急躁发怒,以免扰动闭藏在内的阳气。补养肾脏十分重要。
补阳
冬至时阴气已达到极盛,阳气开始萌芽。顺应这一趋势,冬至养生亦应适当补养阳气,可以适当吃一些羊肉、枸杞、韭菜等药食,注意生活规律,定时开窗换气,常呼吸新鲜空气适当进行室外体育锻炼。
益阴
《内经》有“秋冬养阴”之说,而北方冬季气候一般比较干燥,常有大风天气,因此,滋益阴精也是冬至养生的重要内容。辛辣厚味、烧烤油炸食物少吃为妙,平时多喝水、多吃水果,卧室内要适当通风并注意保持一定的湿度,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针灸通穴
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这个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神阙穴是激发身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间。
在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过用艾条灸神阙穴的方法养生。 把艾条点着后以肚脐为中心,熏灼肚脐周围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
神阙穴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艾灸神阙穴可益气补阳,温肾健脾,祛风除湿,温阳救逆,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对身体非常有好处,甚至会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
8、冬至前后如何养生最有效
1.调整饮食。
冬至时节应当食用性温的食物,如牛羊肉、红枣、桂圆、辣椒等,这类食物有驱寒、温肾的功效。可以增加人体的热能,提高抵御严寒的能力。
2.多吃坚果。
冬至时多吃些核桃、栗子、松子、榛子和花生之类的坚果,因为坚果性味偏温热,有御寒的作用,能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3. 晒晒太阳。
冬季天气寒冷,人们都穿回的严严实实的,中午的时候找个避风的地方晒太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有利于身体健康。
4. 热水泡脚。
冬至时节应当坚持每天睡觉前答用热水泡脚,能够达到疏通经络散寒活血的功效,减少疾病的发生。
9、冬至前后养生上应注意些什么
楼主你好。冬至养生遵循3个基本原则
1、起居
冬令气候趋寒,天地阳气潜藏,应之人体,冬季亦为人体养精蓄锐的最佳时段。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有晨练习惯的人群应注意,晨练时间不宜过早,以免诱发呼吸道及脑血管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复发。
2、药补
在这个阶段,有些人喜欢药物的冬令进补。比如膏方。膏方中加入不少甘甜滋润补养药物,服用时感滑润爽口,既能进补,又能治病。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所以冬季进补膏方在有些地方成为一种时尚。
3、食补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在冬季如果能恰当选择既美味又具有补益身体的食物,无疑会让大家接受。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又分为几大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类食物优点和缺点。
①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
②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蛤士蟆、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
③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