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中医养生六平衡

中医养生六平衡

发布时间:2020-07-29 07:00:48

1、“生命在于静止,生命在于平衡”,中医养生讲究的平衡有哪些方面?

 中医养生讲究的平衡有动静平衡,《内经》上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要保持健康,必须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动静平衡。

关于生命现象,历来说法各异,各有其理,也有偏颇。“生命在于运动”,从文字意义上讲,宇宙万物都在运动之中,人的生命亦然。“生命在于静止”,也有其理,这里说说"生命在于平衡"。那么,中医养生讲究的平衡有哪些方面呢?

1、环境平衡

一切健康长寿的生命,必须与环境保持平衡。要保护适宜人类生活的大环境,创造适宜人们生活的小环境。人与环境失衡,便会生病,甚至不能生存。

2、营养平衡

要调和五味,不偏食。营养平衡,才能使人均衡发育生长。

3、动静平衡

《内经》上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要保持健康,必须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动静平衡。

4、心理平衡

情绪是生命的指挥棒,精神崩溃会导致身体崩溃。生气和忧郁可以使人生病。

5、阴阳平衡

万物均有阴阳属性,一旦阴阳失调,人就生病。《黄帝内经》说:阴性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

可以说:“生命在于平衡”,失衡就会生病,以至丧生。因而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注意这5个平衡,确保身心健康。

2、详述体育养生六原则

传统的运动保健,除具有系统的理论外,还有切实可行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是:

1.强调动静结合

不能因为强调动而忘了静,要动静兼修,动静适宜。运动时,一切顺乎自然,进行自然调息、调心,神态从容,摒弃杂念,神形兼顾,内外俱练,动于外而静于内,动主练而静主养神。这样,在锻炼过程中内练精神、外练形体,使内外合谐,体现出“由动入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

2.提倡持之以恒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效,没有恒心是不行的。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说明,锻炼身体非一朝一夕之事,要经常而不间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达到锻炼目的的。运动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如果因为工作忙,难以按原计划时间坚持,每天挤出10分钟,8分钟进行短时间的锻炼也可以。若因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到野外或操场锻炼,在院内、室内、楼道内做做原地跑、原地跳、广播操、太极拳也可以。无论如何不能高兴时练的累死累活,兴奋过去多少天都不练。

3.运动适度,不宜过量

若运动后食欲减退,头昏头痛,自觉劳累汗多,精神倦怠,说明运动量过大,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会使身体因过劳而受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告诫人们:“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有。”那么,运动量怎样掌握才算合适呢?一般来说,以每次锻炼后感觉不到过度疲劳为适宜;也有人以脉搏及心跳频率作为运动量的指标,若运动量大,心率及脉率就快。对于正常成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心率增加至140次为宜;而对于老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增加至120次为宜。

4.舒适自然,循序渐进

为健康而进行的锻炼,应当是轻松愉快的,容易做到的,充满乐趣和丰富多彩的,人们才愿意坚持实行。即“运动应当在顺乎自然和圆形平面的方式下进行。”这是美国运动生理学家莫尔豪斯的结论。在健身方面,疲劳和痛苦都是不必要的,要轻轻松松地渐次增加活动量,“不能一口吃个胖子”。正确的锻炼方法是运动量由小到大,动作由简单到复杂。比如跑步,刚开始练跑时要跑得慢些、距离短些,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再逐渐增加跑步的速度和距离。

5.运动时间,因时制宜

一般来说,早晨运动较好,因为早晨的空气较新鲜,而室内的氧气经过一夜的睡眠后,大部分被人吸收了,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对增多,到室外空气清新的地方进行运动锻炼,即可把积聚在身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来,吸进更多的氧气,使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为一天的工作打好基础。此外,午睡前后或晚上睡觉前也可进行运动,以消除一天的紧张,轻松地进入梦乡,但运动不要太激烈,以免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影响睡眠。总之,许多健身运动,随时都可以做,多少做些,都是有益的。但稍微剧烈的运动,不要在吃饭前后进行,因为在饭前呈现饥饿状态,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易发生低血糖症;饭后剧烈运动,大部分血液到肌肉里去,胃肠的血液相对减少,不仅影响消化,还可引起胃下垂、慢性胃肠炎等疾病。

6.运动项目,因人制宜

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肌肉力量减退,神经系统反应较慢,协调能力差,宜选择动作缓慢柔和、肌肉协调放松、全身能得到活动的运动,像步行、太极拳、慢跑等。而对于年轻力壮、身体又好的人,可选择运动量大的锻炼项目,如长跑、打篮球、踢足球等。此外,每个人工作性质不同,所选择的运动项目亦应有差别,如售货员、理发员、厨师要长时间站立,易发生下肢静脉曲张,在运动时不要多跑多跳,应仰卧抬腿;经常伏案工作者,要选择一些扩胸、伸腰、仰头的运动项目,又由于用眼较多,还应开展望远活动。总之,体育项目的选择,既要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又要适合身体条件,对脑力劳动者来说,宜少参加一些使精神紧张的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 从实践经验中总给出来 的科学,是 历代劳动人民智慧 的结晶,它经历五千年亿万次实践,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归纳出方法,又回到实践中去验证,比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丰富与发展,进而形成 一门独立 的学科. 从内容上来看,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健康.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 多学科领域 的综合,是 当代生命科学中 的实用学科.

一.独特 的理论体系 【关注焦点:内科疾病的肝脏表现双下肢浮肿、腹水、黄疸】

中医养生学以其博大精深 的理论与丰富多彩 的方法而闻名于世. 它 的形成与发展与数千年光辉灿烂 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具有独特 的东方色彩与民族风格. 自古以来,东方人.西方人对养生健康,都进行长期 的很多 的实践与探讨. 但由于各自 的文化背景不同,其养生 的观点也有差异. 中医养生学是 [在]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背景下发生发展起来 的,故此有它自身特点,现略述其概要. 【健康导读:脊膜瘤骨瘤样变1例报告】

二.与谐适度 的宗旨 【扩展阅读: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中医养生理论,都是 以"天人相应"."形神合 一" 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 的关系. 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 的协调 一致. 并用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 的规律. 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健康 的核心,进而确定指导养生实践 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与于术数"."起居有常". 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 的规律,使生命过程 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 的移易与四时气候 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养生健康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 其中 一个突出特点,就是 与谐适度. 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与,则可健康长寿. 例比如,情绪健康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与适度. 又比如,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

第一章.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而不倦等,都体现这种思想. 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 的观点,不伤 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 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节.

人类健康长寿并非靠 一朝 一夕. 一功 一法 的摄养就能实现 的,而是 要针对人体 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 的. 因此,中医养生学 一方面强调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饵强身到运动健康等,进行较为全面 的.综合 的防病健康. 另 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 一律. 一个模式,而是 针对各自 的不同特点有 的放矢,体现中医养生 的动态整体平衡与审因施养 的思想. 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 例比如,因年龄而异,注意分阶段养生;顺乎自然变化,四时养生;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 的关系,注意环境养生等. 又比如传统健身术 的运用原则,提倡根据各自 的需要,可分别选用动功.静功或者动静结合之功,又可配合导引.按摩等法. 这样,不但可补偏救弊.导气归经,有益寿延年之效,又有开发潜能与智慧之功,从而收到最佳摄生健康效果. 【关注焦点:内科疾病的肝脏表现双下肢浮肿、腹水、黄疸】

三.综合.辨证 的调摄 【健康导读:脊膜瘤骨瘤样变1例报告】

四.适应范围广泛

养生健康实可与平均每个人 的 一生相始终. 人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老年,平均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 的内容. 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 的必要. 不仅比如此,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 的人也都有相应 的养生措施. 因此,养生学 的适应范围是 很广泛 的. 它应引起人们 的高度重视,进行全面普及,提高养生健康 的自觉性,把养生健康活动看作是 人生活动 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中医养生都是养的什么?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养生法则
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长生命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学革命成果。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4、平衡养生说全集

女性:睡眠足气血充盈 睡眠对女人来说,其作用不亚于任何养生养颜佳品,某些失眠女患者走进诊室,不用开口就知道是睡眠障碍问题,因为她们不同程度伴有面色憔悴、目光呆滞、气血缺失。夜间睡眠是女性身体得以补养阴血“充电”的最好机会,中医提倡“静养阴”,女性要靠睡觉来维持静的状态。“另外女性养生还讲究‘以血为用’,只要睡眠质量高,则会气血充盈,体现于面部容光焕发,所以‘睡美人’的说法非常有科学道理。” 西医也认为睡眠对于女性尤为重要,因为女性受内分泌影响很大,一生中内分泌水平会出现多次大幅波动,如月经来潮时、怀孕期间、哺乳阶段、绝经之后。如果内分泌发生紊乱,女性就会出现身体的种种不适,脸色也会不好。睡眠是调整内分泌的最佳手段。“睡眠质量高、时间够,则意味着规律的休息得以保证,长此以往,内分泌水平会趋向恒定和规律,当然对女人养生养颜有很大好处。”她说。此外,女性在经期因为失血过多,可适当地增加睡眠时间以抵抗疲劳。 男性:“子午觉”调阴阳 虽不像女人般依赖睡眠养颜,但男人的睡眠其实也有讲究。“睡眠有利阴阳调和、休养生息,可以养肾,这对男人而言非常重要。工作繁忙的男性可依从《黄帝内经》的提倡,睡“子午觉”。“所谓子午,就是下午1时~3时的时间段中,睡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刚好可以‘养阳’;晚上9时~11时入睡,此时开始‘养阴’,这个时段入睡效果最好。” 从西医角度,曾晶也表示,睡眠对于都市中奔波不休、体力劳力都大量消耗的男性来说极为重要。如果睡眠的时间不足或质量不高,则会对大脑产生不良影响。大脑疲劳如果长期难以恢 ●饮食篇 男性:保阳气为主 男性进补以保阳气为主,因为男性承担较大的社会压力,奔波疲劳容易失阳气。建议具体针对个体体质,选择合适的“补阳气”食疗。 男性饮食的一大重点应放在“养肾精”上。因为肾主阳气收藏,人体的阳气来源于肾脏,肾为生命活动提供原动力,因此应多吃补肾生精的食物。据介绍,枸杞、淮山药、栗子、黑芝麻、莲子等食物都有补肾功效。 男性和女性的一大区别在于,男性体内肌肉比例较大,而女性则是脂肪成分较多。从营养学角度,男性应关注优质蛋白质的足量摄入,因为肌肉需要蛋白质提供能量。同时蛋白质也能帮助生精,提高生育能力。男性还应保证日常锌、硒等微量元素的补充。 男性生活中有害健康的危险因素远高于女性,如抽烟、酗酒等,所以“抗氧化”应该成为男性食疗的另一大重点。男性可以适当吃抗氧化营养品。同时,一些天然的抗氧化食物,效果并不输于营养补充剂。像葡萄、西红柿、芥末和花椰菜,以及山楂、大蒜、维生素C、维生素E等都含有天然抗氧化物质。 女性:补血补铁很重要 对于女性来说,虽然吃的重要性也许排在睡之后,但吃得好对养生养颜也大有裨益。 补血是众所周知的,但有一点要注意,就是月经期间不要补,月经过后补效果最好。补血养阴的食材药材有很多,如黄芪、人参、党参、当归、白芍、熟地、丹参、首乌、鸡血藤、枸杞子、阿胶、大枣、龙眼肉、乌鸡等都是滋补佳品。 补铁和维生素对于女人也非常重要,经血会导致铁的丢失;而女性户外活动时间总体没有男性多,可能导致阳光合成的维生素不足。女性可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必需微量元素(尤其是铁元素)、叶酸和维生素B12的营养性食品,如豆制品、动物肝肾脏、动物血、鱼、虾、鸡肉、蛋类、大枣、红糖、黑木耳、桑葚、花生(带红皮生吃更好)、黑芝麻以及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5、什么是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

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前,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并且正在向更高的水平快速前进。在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必然会更加关注精神及健康方面的问题。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环境不断变化,亚健康群体日益增加,公众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而养生则是为了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这些与人们当前的需求相契合。
从整个社会的需求来看,在中国专业养生服务方面,中医养生必将是养生服务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医养生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沉淀,其养生方式多种多样,大体上可分为:食膳、药膳、针灸、按摩、气功五大类,此外还有心理养生等方法。当然,中医养生也需要针对不同性别、年龄和季节等。我国有1/3以上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随着人们养生意识的增强,中医养生行业市场将逐渐发展起来。据卫生部统计,我国健康产业,包括保健产业、医药产业及与健康相关的产业,仅占GNP的4%-5%,比许多发展中国家还低,而发达国家一般占到了15%。2013年我国健康产业规模预计将达到2万亿,不同层次的需求比如养老需求、保健需求等都在快速增长。

6、中医养生基本原则

2010-05-03 19:02:14 来自: cai125(华夏中医论坛) http://.baidu.com/question/278399841.html?push=keyword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是我们很多人认可的,在《黄帝内经》中提到了“养生”, “故智者知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里面提到的养生意思更为具体,更能让人有直接的感受和理解。

第一点:“顺四时而适寒暑”,这里的“顺四时”就是顺应春夏秋冬的各种变化;“适寒暑”就是说你要去适应自然界的寒热温凉,以及温差的变化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第二点:“和喜怒而安居处”,“和喜怒”的重点在一个“和”字上,中国人比较注重“和”这个概念。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上的活字印刷,就用非常宏大和令人惊叹的表演将中国的“和”字展示在世人面前,成为了开幕式的一大亮点。按我们的理解,这句话强调的是首先你要做到心态平和,如果心态不平和,那么你吃什么都是没有用的。总之一句话,“养生首务在养心”。

那么“安居处”又该怎么理解呢?意思就是你住什么房子,比如说我今天住在一栋高级的别墅里,明天我却住的是一间陋室,但是这些对我来说都无所谓,能够平心静气地面对任何居住环境。

第三点:“节阴阳而调刚柔”,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因为中国文化的本源是阴阳,实际上中医很多重要的理论都跟这个相关,或者说中医所具备的一种模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五行模型。这么看来,我们人体要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必须有一个阴阳的平衡。因此,《黄帝内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叫“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

这指的是极端的两端往中间互补,也就是下沉的阴让它升上去,向外发散的阳要让它下降或收藏,使其平衡。回过头来看“节阴阳而调刚柔”这句话,实际上说的两个意思是,其一,通过求助于医生来达到一个身体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进行阴阳调节的过程;其二,是通过自身的一些努力,以此来达到身体阴阳平衡的过程。

养生使我们关注的,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就可以看出,实际上这三条就是养生的基本大法。只有领会养生的真谛,才能更好的养生。祝大家养生有好法,养出精气神!

7、中医养生一般都有哪些方法?

中医养生方法有多种,可以尝试艾灸养生。
原因:
1、调和阴阳。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2、温通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寒湿等病邪,侵犯人体后,往往会闭阻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功效,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3、行气活血。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艾灸保健的目的。
4.散寒驱邪。气血的运行,遇寒则凝,得温则散。中医认为,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故一切气血凝涩的疾病,均可用温灸来治疗。艾灸疗法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除痹的功效,以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艾是纯阳植物加上火的热力渗入阳气驱出阴邪,艾灸疗法对湿寒之证特别有效。
5.防病保健 。艾灸还具有防病保健、强身益寿的功效,体质不好,抵抗力差,容易患病的人群特别适合做艾灸,这样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起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同时灸法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康复,对现代的亚健康有很好的调节功效。
知识拓展:中医养生一般还包括食材养生,运动养生、睡眠养生等等。

8、养生为什么要求平衡_中医养生保健说平衡

在我们日常的养生保健生活中,最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三个平衡即:营养平衡、动静平衡、心理平衡,凡事有度,适可而止。这里指的是相对的平衡而不是指绝对的平衡,前文里有说到每个人在各自的养生保健生活中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各种因素使其都会有差异。但我们应把握的总的原则就是相对平衡。生命的健康在于平衡,也更切合于中医养生保健的理论。我们先来说说所谓心理平衡,就是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时刻保持好心情,好情绪,对毁誉、得失等人生起伏尽量做到处之泰然,舒卷自如,即使有忧悲思恐等因素左右您时,也应在短时间内通过各种方法及时的调整过来。很多朋友的亚健康状态都是因为心理不宁所致,60%的疾病也是由心理、精神等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更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压力也大,工作变动快,环境不确定等诸多因,再加上家庭事务纷繁,人际关系复杂,使人们的心理状态常处于应激、紧张的状态疲于应付,心神俱疲。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保持性格开朗,乐观豁达,心态平和,及时纠正不断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是健康长寿最重要的秘诀之一。接下来再说说我们饮食中的营养平衡问题,在这个方面要求的是要饮食合理、清洁卫生、营养全面等。当然因个体差异问题,选择对自己最适宜的饮食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些总的原则还是可以在这里谈谈的,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外出就餐的次数,即使因各种需要确需要外出就餐时应选择干净卫生的地方就餐。尽量远离各种看似很“漂亮”的食物,这里的漂亮指的是脱离了食物本身应有的自然状态。比如有些什么比雪还白的银耳呀,那多半都是经过硫化处理后才呈现出的颜色。另外就是在个人的饮食习惯里切忌不要挑食,不少的MM都有这个习惯,我们应该摄入全面综合平衡的营养,挑食是大忌。最后就是说说动静平衡的问题了,我在很多的时候都在提“动以养身,静以养心”这个概念。对中老年朋友来说,最好的运动是快步行走,有条件的坚持游泳也不错,此外打打太极拳、做做瑜伽、跑步等也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闭目冥想,进入超觉入定或忘我状态,可使人松弛神经,耳聪目明,头脑清晰,记忆增强,心平气和,精神焕发。据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证明,静坐冥想可改善大脑活动、代谢、血压、呼吸、心率,使血压下降,有效改变心肺功能。

9、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早起早睡以养肝
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不可违背它,这就是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
2、防止旧病复发
古谚语:“百草回芽,旧病萌发。”可见立春后是疾病多发的季节。春天的多发病有肺炎、麻疹、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因此对于有肝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调养预防。
3、不要过早减衣
“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立春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4、每天梳头百下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因为春天是自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这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故春天梳头,正符合这一春季养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
5、少吃补品和盐
很多人崇尚冬季进补,但是立春后进补要适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人生于自然,应顺应自然规律。冬季根据个人体质适量进补,符合冬藏的养生原则。但立春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不论是食补还是药补,进补量都要逐渐减少,以便逐渐适应即将到来的春季舒畅、升发、条达的季节特点。与此同时,减少食盐摄入量也很关键,因为咸味入肾,吃盐过量易伤肾气,不利于保养阳气。
6、多吃韭菜香菜
春季阳气初生,饮食的调养除了注意升发阳气,还要投脏腑所好,应适当吃些辛甘发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为酸味入肝,具有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食物可选择辛温发散的葱、香菜、花生、韭菜、虾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与中医养生六平衡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