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如何达到养心境界?
养心贵在静心,心喜静,所以历代养生学家把清心寡欲、调养精神作为养心的主要内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藏神”、“静以养之”,是指神静,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过。
《黄帝内经》云:“静则神藏,躁则神亡”,静则生阴,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情绪乃一身之主,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遇事即发,七情失调,心神则失去平和,要知道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忧则伤肺,过思则伤脾,过恐则伤肾的道理。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说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点也不会过分。要消除不良情绪,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静心。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静心的最佳途径是炼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静是要人在一派纷繁的世界里能够独自安静下来。
静是一种心态,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是指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静,有助于神气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为名利所诱惑,往往容易耗伤人的元气。因此,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虚则神浮,心安则神全,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当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都能宁静自如时才能养心,心静神自安。静可以制怒,静可以除烦,静可以使意定神安。《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就是思想上的安定;虚无是指没有患得患失的思想杂念,无恼怒、忧思与惊恐等。这句话告诉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没有贪念妄想,那么就会真气和顺,精神内守,体外没有邪气干扰,体内无情绪波动,人体和外界环境协调统一,体内的真气调和而没有损伤,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可能侵犯人体,人就不会生病。
养心重在养神, 佛家有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在人之三宝中,精要化为气,气要化为神;神是精气之和,神乃人之灵魂。所以,养心、静心、乐心,最终要归结到养神上来。神凝才能气定,气定才能心静。养神,说到底就是要净化人的灵魂。如果你的灵魂始终是美丽的,那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
2、道教真的要求人“与世隔绝”“清心寡欲”吗,为何说大家理解错了?
说到道教中人,可能人们第一个一想到的就是“与世隔绝”“清心寡欲”,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道教的内容其实更多的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道教中的人平常会通过一些运动,比如太极,又比如读书来做到养生和吐气,所以说他们不是那种“清心寡欲”“与世隔绝”的生活。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国教,它涉及到得内容有很多方面,比如医学,文学,养生,音乐以及民俗等多方面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它所积存下来的大量经籍文献,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道教的人只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变得更加健康。
可能在很多人来看这种门派都是正义的,其实不然任何事情都是有对立面的,道教有好的就一定也有坏的,但它是兼容并包,具备善与恶的宗教,我们做到的是发挥他好的一面,避免他恶的一面。
可能,有的人想要进入到道教,想要拜一个师父,这样自己就可以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师父不是我们了解道教的媒介,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自己想要懂得更多,这完全是要靠自己。
而且道教的生活跟佛教不一样的,可能佛教做到的真是清心寡欲,但是道士们在生活中体道悟道,过着自然、朴素、内心平和而充实的修道生活,在坚持宗教修持的同时,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所以说,不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来判断,要看清真正的内涵所在。
3、年轻人如何养生?
4、为什么注重养生的人身体往往不好?
养生之热,遍及神州所有子民,所谓买椟者是也,还珠者,不明养生之本,丢掉健康之谓。为何这样说,君不见商人投其所好,有几人没有入之瓮?试问,有几人在商家的狂轰乱炸之下,还有保持独立思考的?
人参,燕窝,山珍海味,虫草阿胶,脑白金,瑜伽,登山,气功术,中医,西医加理疗,广场舞,维生素,佛家道家阴阳家,各位已经找不到自己的家!商人者,投其所好,擅长投机也,还有几人可以独善其身?那么,自己分析下,以下各种方式,是否可以达到养生之目的:山珍海味,所谓纯天然高级补品派,那试问:皇帝老儿,富贾巨商其平均年龄几何?保健品,各种广告吹的貌似吃了能和天上的织女约会,试问,生产保健品的老板,老总,高级职员,总代理,总经销健康状况如何?
维生素技术派,整天兜里装满各种小药,严格按照科学要求进补各种微量元素者,其寿几何?各种资料没听说出现百岁老人的几率在这类人群中出现,倒是有广东,新疆,瑞士等偏远地区小村庄百岁老人随处可见,缺医少药,交通闭塞者,为何会出现长寿村?庙宇楼观,吃斋念佛,清心寡欲,练气补神,其寿满天年者希,中途夭寿者众,奈何?中医者,各种补药经年累月,寿尽天年者又有几何?中医平均寿命是具各行业之首,可具史料记载的,唯孙思邈一人,寿至146岁,虽然有说118岁,但也仅仅是此一人,纵如仲景之才,其寿也才70多岁。以上五条,大家作何感想?那各位目前所选养生之道是不是买椟还珠之人呢?花了钞票,丢了健康。当今之世,能够看到长寿之人,多分布在穷乡僻壤,这就说明穷乡僻壤之人,自有长寿之术。是空气,水,食物,地气?非也,这些条件,富豪们分分钟可以搞定,而未见富豪多有寿尽天年者,其中必另有它途!那么是不是遗传基因呢?有这个因素,但即便是基因遗传,也和生活方式有关,人体的基因遗传和身体环境是关联的。身体环境和生活方式关联,这在中医学上有充分的证据,这里不做辩论。那现在说说,遗传是不是唯一条件,我来举个我身边的例子:本人,乡野之人,童年时有一邻居,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家老人多,有三个都很老,70年代以前,物质匮乏,更何况他们家当时一老者,已经一百多岁,无疑经历了很多次战乱,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中间的颠沛流离自不必说,老者逝去时是一百一十多岁,今年是2016年,他们家现在有一90多岁老者,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家长寿者都是女性,也就是说都是他们家媳妇,这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也没有听说他们家的女儿外嫁后的情况,只是其儿子这边并未有长寿者,基因遗传在这里说不通,养生吗?农村至少以前没这个概念,唯一解释就是婆媳互相传承下来的家族生活习惯。农村经济上并不好,那么,这个导致长寿的因素,唯一的可能是家族传承下来的心态习惯!哦,还有,这位老者生活习惯是,每天吃饺子,每天至少吃一次。要肉饺子。所谓买椟还珠者,以上各种养生之策,实为椟也,其珠者,上古天真论也,只是珠落凡尘,其人未识。
中医之术,能解决的是身体,身体只能为心之安康提供一个生理上的条件。心者---在修,其修心术者无它,上古天真论是也!!!
5、养生的人,是怎么坚持清心寡欲的呢?有什么方法吗?
什么是养生?
养生不是单纯的养身体,还有心和灵,身心灵结合才是真正的养生。
身有归处,心有安处,灵有去处!
这是我们禧刷刷创始人蒋老师说的。
6、对联:丘处机:养生以清心寡欲为要求下联
丘处机:养生以清心寡欲
林则徐:禁毒己任力难余
7、为什么现在好多人不会养生
因为年轻人工作繁忙,压力大,得懒就懒了,再加上美食太多,顶不住诱惑,老年人想养生,但也为时已晚,疾病缠身,也就得过且过了
8、禁欲的坏处。清心寡欲属于禁吗?
清心寡欲可是算禁欲
自古以来有这么一种说法,那就是一滴经十滴血,男人禁欲不但没有坏处,甚至还还可以使男人更加长寿。但是如果完全没有性生活可以易使男性患上前列腺疾病。你知道其中的危害吗。
性生活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夫妻恩爱、家庭幸福所不可缺少的。古人云:“食、色,性也。”性就像吃饭一样,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因此,只要是正常人,人人都有对性的渴望。但是有些人误解,以为性生活有碍延年益寿。于是一些老年人本来性功能正常,却停止了房事。这种完全没有性生活思想对夫妻双方有害无益。
祖国医学对完全没有性生活不利于身心健康,早有论述。古代的养生书《三元延寿参赞书.欲不可绝篇》说:“黄帝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又曰:两者不知,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圣人不绝和合之道,但贵于闭密以守天真也。”意思是说,阴阳的对立统一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一般情况下,阴阳是平衡的,人体也必须维持平衡,才能保证健康。如果出现阴阳偏盛偏衰,就会生病。适度的性生活,正是调和阴阳的手段。人的肾精受到后天水谷的营养而不断发生。当肾精充足上济心火时,则会“欲火中烧”而产生性要求。因此,房事既不可缺少,也不能过频,若能适当,则有益于健康。
祖国医学还认为,长期完全没有性生活,可致“经血淤阻、宗筋失养”,从而可“萎弱不用”。说明长期完全没有性生活的结果将会使其永远丧失性功能。因为完全没有性生活破坏了阴阳平衡,压抑了人的性本能,人体聚集的性欲望得不到释放,反而会给人的精神和肉体带来危害。美国性学家蔼理士说:“完全没有性生活的结果,可引起小范围的扰乱,使人感到不舒适。”现代性学与医学专家马斯特斯与约翰逊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因为驱动性欲望的性张力是一种生物能量,服从于能量守恒规律,只可转换,不可消失。
正常适度的性生活,能使性欲望得以实现,使性张力得以释放。当性欲长期得不到发泄时,会产生“性紧张”。性紧张对男性的影响比女性大,可表现出烦躁不安、情绪不佳、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等。这种情况若不通过性交、手淫使之排精,则性紧张引起的现象不会消除。马斯特斯和约翰逊还揭示出一种因长期完全没有性生活引起的“鳏夫综合症”,又称精神性阳痿,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男性。大多是妻子病故,长期无性活动所造成。
禁欲不但没有好处,还可能引起男人突然死亡,甚至诱发很多中疾病,因为一则报道指出完全没有性生活的衰老和死亡率都大过有正常性生活的人,所以健康的性生活有利于男性健康。
9、养生不能只养身还要养心,那心到底该怎样养呢?
滋养心脏意味着保护心脏。 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有清正廉洁的五脏,统一的气血,秘密的阴阳,这样他们才能长寿健康。 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石。 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任何心理平衡的人都有健康和长寿。 养心是保持心理平衡的重要途径。 《黄帝内经》认为它是“宁静和虚无的”,即一种平静、乐观和开放的心态,平静和娱乐。 孟子说:“养心,不贪少” 他也是一个欲望很少的人。虽然有些人不存在,但他们很少。 他也是一个有许多欲望的人。虽然有些人不是,但他们很少。 '
养心的核心是平静头脑,清除心火和欲望,减少各种欲望,重新产生注意力分散和扰乱头脑,这将消耗大量的能量。 气血失调,心不在焉 冥想是让气血按照正常规则运行。 在自然养生中,精神释放法和放松法被用来减少各种欲望,获得精神内营养,获得精神安宁,滋养灵魂,补充人类能量
夏天滋养心灵的方法首先是心灵纯洁,欲望少。如果你不那么贪婪,你就不会那么烦恼。 中医认为“喜出望外,伤心欲绝”,所以老年人应该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尤其不要喜出望外,伤心欲绝 第二,在夏天,你应该多休息。如果你有空休息,休息可以帮助老年人消除分心。 第三,夏天我们应该多坐一会儿,保持冷静,即使需要5分钟。 老年人应该每天安静地坐在树荫下或室内15-30分钟。 你也可以听悠扬的音乐,看漂亮的图片,或者去钓鱼或者打太极拳。 第四,心脏在夏天需要减速,夏天天气炎热,血液循环加快,心脏容易超载,所以心脏在夏天需要减速,不能疲劳。 只有当心脏先慢下来,呼吸才能慢下来。 休息应该减缓生命的节奏,减缓心跳,降低呼吸频率,减缓生命活动的节奏,心脏才能得到休息。
第五,在夏天,人们应该多享受凉爽的空气,少出汗。夏天,一个人应该多汗,汗水是一个人心灵的液体。汗水是血和汗的同一来源,汗水更容易伤害阴阳。 此外,夏季高温和体表血容量的大量分布很容易导致老年人的心脑缺血症状。 此外,夏季出汗过多会增加血液粘度。因此,在夏天,有必要降低活动强度,避免过度出汗,并适当喝一点盐水。 然而,出汗时应该出汗,老年人不应该闭上汗,在房间里打开空的时间不应该太长。 养心安神在夏天至关重要。茯苓、麦冬、大枣、莲子、百合、竹叶、柏子仁等。都能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