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休养生息的例子

休养生息的例子

发布时间:2020-07-29 00:44:58

1、在封建社会里,许多朝代在开朝之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请你举一个事例进行说明

是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原因。说 明汉初统治者对强秦速亡进行了反思,认识到暴政、滥用民力、严刑峻法是 导致人民造反的原因。因此,在战乱后,吸取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宽刑薄 赋,培养民力,采取恢复发展经济以稳定统治的措施。这就是休养生息政策 的基本点。讲解时应引据史实,强调汉初统治者能如实听取陆贾的意见,采 取正确的治国政策。汉初统治者是经过汉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才得以实现恢复经济,稳定统治的目 的的。恢复经济的关键是重视农业生产,汉景帝说的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的论述,识。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是“海内殷富,国力充实”,出现了“文景之
治”的安定局面。对各项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应指导学生分条款在教 材中划出并要求掌握。汉高祖时采取的措施有四条:
(一)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
(二)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田宅;
(三)释放奴婢为平民;
(四)定田租为十五税一。 汉文帝时又提出了两点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连续 12 年全免田租;
(二)徭役 3 年一次,减刑罚,废肉刑。汉景帝时,田租定为三十税一, 进一步减刑罚。

2、古代关于休养生息的故事

西汉开国黄老之术,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东汉刘秀光武中兴。

3、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的朝代

西汉

休养生息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峻法的统治,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休养生息政策自汉高祖开始,历经几代皇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执行了六七十年。结果是“海内殷富,国力充实”。班固说:“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汉文帝(前202—前157)

汉文帝即刘恒,汉高祖之子,先封为代王。吕后死后,周勃等平定诸吕之乱,他入为皇帝。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他大力执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主张轻徭薄赋。文帝二年、十二年,两次把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十三年(前167年)下诏全免田租,到景帝元年(前156年)才又恢复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又把算赋(人头税)由每人每年交纳120钱减为40钱。徭役也相应减轻,原一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他还主张宽刑,十三年时,下令废除了连坐亲属的法律和一些残损肉体的肉刑,如,黥(在脸上刺字)、劓(割鼻)、刖(断足)等。轻徭薄赋和减轻刑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文帝注意节俭(课文小字有停建露台的例子),提倡廉政。有一次有人献给文帝一匹千里马,文帝说:皇帝出门前面有仪仗,后面有从车,一日走50里,我一个人乘千里马能跑到哪里去?他把马还给献马人,并发给路费,叫他回去,还下令说:“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文帝的励精图治和注重节俭,节省了财政开支,形成了廉政风气,减轻了人民负担。因而当时“海内殷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汉景帝(前188—前141)

汉景帝即刘启,汉文帝长子。前156—前141年在位。景帝重农,曾和百官一起劝农,令皇后督导植桑、养蚕、织布诸事宜。景帝下诏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景帝又减轻了文帝时的笞刑(文帝除肉刑后,改为笞刑。笞刑是用竹板鞭打犯人),断狱从轻,因此狱事简省。人民所受压迫比秦时有显著的减轻。时王国势力膨胀,景帝用晁错计削藩,后来平定七国之乱,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政权。文帝、景帝在位四十年,史称“文景之治”。

陆贾

陆贾,楚人,从汉高祖定天下。经常在汉高祖的左右,出谋划策,或出使诸侯。他在汉高祖面前说话,常常引用《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里的话。汉高祖谩骂道:“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回答说:“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汉高祖说:你给我写些文章,分析秦朝为什么会失天下,我为什么能够得天下。于是陆贾写了12篇文章,呈送汉高祖,称为《新语》。“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以上见《汉书》卷43《陆贾传》)。《新语》卷上《无为第四》:“秦始皇设为车裂之诛,以敛(压制)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事愈烦,天下愈‘乱’(指农民起义);法愈滋,而奸愈炽(法律越繁,犯法的人越多);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残暴烦苛)而用刑太极(过)故也。”又《至德第九》,有“壮者耕耘于田”等语,主张让农民有种地的时间。

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

据《汉书·高祖本记》载:公元前202年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入关灭秦的关东人愿留在关中的免徭役12年),其归者复之六岁(愿回原籍的免徭役6年)。民前或相聚保山泽(战时逃亡山泽的),令各归其县,(恢)复故爵、田宅。……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军吏爵……无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七等爵以上的官员)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七大夫以下免除本人及全家的徭役)。”

4、曹操刚愎自用的例子

曹操一生最大的失败就是赤壁之战,当时曹操刚拿下荆州,就想着趁机东下,拿下江东
他没听取贾诩等谋士的意见(休养生息,稳住荆州),贾诩一般为了自保,不招猜疑,轻易不会献策。而曹操还是一意孤行,发动了赤壁之战。。。
不过我想,作为一个人类,都会有这种得意忘形的时候= =
曹操有勇有谋,是我最喜欢的三国时期的人了,希望能帮到你= =

5、吸取教训的名人事例

刘邦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汉朝采用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东汉看到西汉土地兼并的弊端,开始限制这个问题。唐朝吸取隋朝穷兵黩武的教训,开始推崇文教。宋朝吸取唐朝后期的大家族、外戚专政的教训,采取不杀读书人的政策。明朝吸取过去宦官干政的教训,专门在宫殿门口贴了一个牌子,规定宦官不能接触政事…… 历史的发展,正是吸取之前的教训,因为这样能让人们少走很多弯路。就是用别人的教训充实自己的经验宝库。 别人的教训,是自己的免费经验;别人的智慧,更可以直接变为自己的智慧。这个道理,哈雷摩托的管理者深有体会。

6、汉初的休养生息的故事

休养生息政策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峻法的统治,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休养生息政策自汉高祖开始,历经几代皇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执行了六七十年.结果是“海内殷富,国力充实”.班固说:“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无为而治汉高祖称帝后,有鉴于秦亡经验,遂在政策上采取道家“黄老治术”、“无为而治”的理念.主要措施:汉高祖: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十五税一;文帝、景帝: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缇萦救父
汉文帝的四年中,有人上书告发淳于意。按照刑法应当专车押送他向西到长安。淳于意有5个女儿,跟着(囚车)在哭。淳于意生气,骂道:“生女儿不生男孩,危急时没有人能帮忙。”这时小女儿缇萦因父亲的话而悲伤,就跟父亲向西行,上书说:“我的父亲做官吏,齐地的人都说他清廉公平,如今犯法应当获罪受刑。我为(受刑而)死的人不能复生感到悲痛,而受过刑的人不能再长出新的肢体,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没办法了。我愿意舍身做官府中的女仆来赎父亲的罪过,让(他)能改过自新。”皇上听到后为她的意愿感到悲伤,这年就去除了肉刑法。

7、急需5个以上在痛苦中成功的例子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刚好五个~)

8、关于休养生息的事例

当时的西汉和唐太宗时期一样,都是刚结束社会战乱的时期,由于都是经过长期的战乱,所以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很慢,国力也不是很强盛,同时由于前期战乱时期百姓都受到很重的苛捐杂税和徭役,所以当时社会矛盾很尖锐.所以唐太宗和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了缓和这种社会矛盾、提高国力,从而实施了一系列的仁政,进行了一系列的轻徭薄负、修养生息的政策,这也是每逢改朝换代和战乱之后所必须实施的政策.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要天下安定,首先得百姓安定;要百姓安定,就必须给个空间给他们,让他们可以或下去;民以食为天,让百姓修养生息,有饭吃,百姓自然会安定下来.百姓安定下来了,社会才能安定下来,社会安定下来了国家才能健健康康的发展下去,国力才能提高上去.这就是我的个人看法和意见.

在我看来,以上的政策不仅对当时的封建社会有用,对现在也是非常有用的,甚至是将来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政策.在早几年的农村生活条件不好,经济条件差,连供家里的小孩子上学都不能,有的连最基本的医疗卫生都不能保证.而当时农村农民还得按家里的人口每年收割的时候向国家交纳粮税,没粮的就用钱或者其他的东西代替.所以农村一些劳动力放弃了田间操作,都份份进城打工,这样就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空虚,大量的田地荒废,由于大量的农民工进城也给一些城市造成巨大的人口压力.而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也是我国最基本的经济命脉.所以为了我国的发展,就必须妥善的处理好中国农村建设的问题.所以最近几年中国大力宣传"三农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促使者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他不仅免掉了农民的农业税,而且还对农村的农民进行农业补贴等这一系列的护弄措施,在很大的程度上扭转了中国农村的情况.所以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

所以在我看来修养生息、轻徭薄负的政策是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的,也是一直都行的通的

9、古代忍辱负重的例子

韩信(胯下之辱)

勾践(卧薪尝胆)

晋文公重耳(人质到国君)

卞和(何氏璧)

伍子胥(草间求活,三年归报楚王仇)

10、汉朝的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具体制度如何?

休养生息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峻法的统治,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休养生息政策自汉高祖开始,历经几代皇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执行了六七十年。结果是“海内殷富,国力充实”。班固说:“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汉文帝(前202—前157)

汉文帝即刘恒,汉高祖之子,先封为代王。吕后死后,周勃等平定诸吕之乱,他入为皇帝。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他大力执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主张轻徭薄赋。文帝二年、十二年,两次把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十三年(前167年)下诏全免田租,到景帝元年(前156年)才又恢复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又把算赋(人头税)由每人每年交纳120钱减为40钱。徭役也相应减轻,原一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他还主张宽刑,十三年时,下令废除了连坐亲属的法律和一些残损肉体的肉刑,如,黥(在脸上刺字)、劓(割鼻)、刖(断足)等。轻徭薄赋和减轻刑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文帝注意节俭(课文小字有停建露台的例子),提倡廉政。有一次有人献给文帝一匹千里马,文帝说:皇帝出门前面有仪仗,后面有从车,一日走50里,我一个人乘千里马能跑到哪里去?他把马还给献马人,并发给路费,叫他回去,还下令说:“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文帝的励精图治和注重节俭,节省了财政开支,形成了廉政风气,减轻了人民负担。因而当时“海内殷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汉景帝(前188—前141)

汉景帝即刘启,汉文帝长子。前156—前141年在位。景帝重农,曾和百官一起劝农,令皇后督导植桑、养蚕、织布诸事宜。景帝下诏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景帝又减轻了文帝时的笞刑(文帝除肉刑后,改为笞刑。笞刑是用竹板鞭打犯人),断狱从轻,因此狱事简省。人民所受压迫比秦时有显著的减轻。时王国势力膨胀,景帝用晁错计削藩,后来平定七国之乱,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政权。文帝、景帝在位四十年,史称“文景之治”。

陆贾

陆贾,楚人,从汉高祖定天下。经常在汉高祖的左右,出谋划策,或出使诸侯。他在汉高祖面前说话,常常引用《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里的话。汉高祖谩骂道:“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回答说:“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汉高祖说:你给我写些文章,分析秦朝为什么会失天下,我为什么能够得天下。于是陆贾写了12篇文章,呈送汉高祖,称为《新语》。“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以上见《汉书》卷43《陆贾传》)。《新语》卷上《无为第四》:“秦始皇设为车裂之诛,以敛(压制)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事愈烦,天下愈‘乱’(指农民起义);法愈滋,而奸愈炽(法律越繁,犯法的人越多);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残暴烦苛)而用刑太极(过)故也。”又《至德第九》,有“壮者耕耘于田”等语,主张让农民有种地的时间。

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

据《汉书·高祖本记》载:公元前202年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入关灭秦的关东人愿留在关中的免徭役12年),其归者复之六岁(愿回原籍的免徭役6年)。民前或相聚保山泽(战时逃亡山泽的),令各归其县,(恢)复故爵、田宅。……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军吏爵……无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七等爵以上的官员)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七大夫以下免除本人及全家的徭役)。”

与休养生息的例子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