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十四节气的起居要点有哪些?
人的起居直接影响人的健康,而健康多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因此,人的起居应顺应二十四节气。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人的身体就会受到伤害,天赐的寿限也会受到影响,因此,生活起居必须与二十四节气相顺应。
1.起居与二十四节气的内在联系人的五脏与四季二十四节气是相对应的,而且都各有所用。
春位在东方,色为青,与人身的肝脏相应。肝开窍于目,精华藏在其中。因此,春天养生不当,其病变常发生在肝经,而表现多在颈项。
夏位在南,色为赤,和心相应。心开窍于耳,精华藏于其中。如果调养不当,其病变多发生在心经,而表现于胸胁。
秋位在西,色为白,与肺相应。肺开窍于鼻,精华藏在其中,如果调养不当,其病变常发生在肺经,而表现于肩背。
冬位在北,色为黑,与肾相应。。肾开窍于二阳,精华都藏在其中,如果调养不当,其病变常发生在肾经而表现于腰股。
中央色黄,与脾相应。脾开窍于口,精华藏在其中,如果调养不当,其病变常发生在脾经而表现于脊背。
《黄帝内经》指出:春天6节气的三个月,是所谓“推陈出新”、万物复苏的季节,草木繁荣,天地间俱显出勃勃生机。在这个季节,人应当入夜而眠,早早起床,到庭院里散步,披散头发,舒张形体,使自己的神志随着春天的生气而勃发。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伤肝,到了夏天,就会得寒变之病,供给夏季盛长的物质基础也就差了。
夏天6节气的三个月,是所谓“草蕃木秀”、繁衍秀美的季节。在这个季节,天地阴阳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果。人应当夜卧早起,不要嫌恶白天太长,让心中不存郁怒,容色秀美,并使腠理宣通,暑气疏泄,表现出外在之美。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心会受伤,到了秋天,就会得疟疾,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也就差了。
秋天6节气的三个月,是所谓“收容平藏”、万物成熟的季节。天气劲急,地气清明。在这个季节,人应当早卧早起,鸡叫起床,使神志保持安宁,藉以舒缓三秋的肃杀。精神要内守,使秋气得以平和。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肺就会受伤,到了冬天,就会得完谷不化的飧泄病,供给冬天潜藏之气的能力也就差了。
冬天的6节气三个月,是所谓“紧闭坚藏”、生机潜伏的季节。水结冰,地冻裂。在这个季节,人不要扰动阳气,应该早卧晚起,一定要等到天光大亮再起床,使意志伏藏,像有私意似的,又像已有所得。还必须避寒就湿,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肾就会受伤,到了春天,就要得痿厥病,供给春天生养的能力也就差了。
2.生活应与二十四节气相适应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养生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并由此产生“顺应自然”的养生学观点,为四时养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吕氏春秋》对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养生有了较为明确的论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使,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年寿得长之意为“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指的是人能尽其寿而颐享天年。
汉唐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养生家,如华佗、陶弘景、孙思邈、陈希夷等。他们对四季养生的理论都有精辟的论述,并提出了许多更为具体的四时养生方法。如华佗《中藏经》提出:“阴阳盛衰,各在其时,更始更末,无有休止,人能从之亦智也”的观点,并创制五禽戏锻炼法;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更记载了多种食养、药养和术养的具体方法;唐末道士陈希夷编创的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功理源于四季阴阳变化,五行配属学说,功法按一年二十四节气的更替而编排,深合“天人合一”之理,此套功法至明清时期仍颇为流行,许多养生著作均有收载。
宋元时期,涌现了金元四大名医和陈直、邹铉、丘处机、王珪等许多养生学家,著有《养老奉亲书》、《摄生消息论》、《泰定养生主论》等大批养生专著,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的思想,使四季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日臻完善,尤其是在食疗和药疗方面成就更为显著。如宋代陈直所著《养老奉亲书》收食养食疗方162首,指出“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明确提出了饮食在四时阴阳变化中对人的调节养护作用:“一身之中,阴阳运用,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饮食也”。他的论述推动了四时食养的普及和发展。
明清时期,是四时养生的鼎盛时期,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万全的《养生四要》、高濂的《遵生八笺》、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曹庭栋的《老老恒言》等,比较详尽地总结了四时养生经验和成就,不仅理论上有所创新,而且对推动养生学的普及,促进人们的健康长寿起到了很大作用。
2、古人论起居与二十四节气相适应吗?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养生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并由此产生“顺应自然”的养生学观点,为四时养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吕氏春秋》对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养生有了较为明确的论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使,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年寿得长之意为“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指的是人能尽其寿而颐享天年。
汉唐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养生家,如华佗、陶弘景、孙思邈、陈希夷等。他们对四季养生的理论都有精辟的论述,并提出了许多更为具体的四时养生方法。如华佗《中藏经》提出:“阴阳盛衰,各在其时,更始更末,无有休止,人能从之亦智也”的观点,并创制五禽戏锻炼法;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更记载了多种食养、药养和术养的具体方法;唐末道士陈希夷编创的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功理源于四季阴阳变化,五行配属学说,功法按一年二十四节气的更替而编排,深合“天人合一”之理,此套功法至明清时期仍颇为流行,许多养生著作均有收载。
宋元时期,涌现了金元四大名医和陈直、邹铉、丘处机、王王圭等许多养生学家,著有《养老奉亲书》、《摄生消息论》、《泰定养生主论》等大批养生专著,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的思想,使四季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日臻完善,尤其是在食疗和药疗方面成就更为显著。如宋代陈直所著《养老奉亲书》收食养食疗方162首,指出“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明确提出了饮食在四时阴阳变化中对人的调节养护作用:“一身之中,阴阳运用,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饮食也”。他的论述推动了四时食养的普及和发展。
明清时期,是四时养生的鼎盛时期,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万全的《养生四要》,高濂的《遵生八笺》,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曹庭栋等《姥姥恒言》等,比较详尽地总结了四时养生经验和成就,不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而且对推动养生学的普及,促进人们的健康长寿起到了很大作用。
3、白露是什么节气?在这里应该注意生活那些细节?
白露是九月的头一个节气[1]。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因为白天的温度虽然仍达三十几度,可是夜晚之后,就下降到二十几度,两者之间的温度差达十多度。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还有句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4、24节气养生操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24节气的变经随时影响着人体健康.顺应24节气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调节人体、防病健身,可以达剑健康长寿的目的。我们根据每个节气的主要气候特点,总结出每个不同时段养生要点,供大家参考。
立春
气候特征:白昼逐渐变长,气温回暖,人体血液代谢旺盛。
健康提醒:少吃酸性食物,养生以养肝护肝为主。
雨水
气候特征:降水增多,气温回升快容易导致春困。
健康提醒:注意调养脾胃,增加运动缓解春困。
惊蛰
气候特征:天气回暖,雨水增多,气候变化大。
健康提醒:补充水分,防寒保暖应付多变天气。
春分
气候特征:昼夜平分,气候温暖潮湿,关节炎进入多发期。
健康提醒:多食用清热解毒、温补阳气的食物。
清明
气候特征:气温回暖,阳气升腾,高血压进入多发期。
健康提醒:不宜进补,低盐饮食缓解高血压。
谷雨
气候特征:气候以晴暖为主,早晚时冷时热,易发生神经痛。
健康提醒:适度保暖,多食蔬菜调理肠胃降火气。
立夏
气候特征:连续五天日均气温达22度以上标志着夏季到来。
健康提醒:多喝水以退热降火滋养阴液。
小满
气候特征:气温明显升高,气候潮湿容易发生皮肤病。
健康提醒:清爽清淡饮食为主,注意清利湿热。
芒种
气候特征:天气湿热,是一年中人最懒散的时候。
健康提醒:清热降火,充足睡眠,运动提高活力。
夏至
气候特征: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最旺,适合治疗冬季疾病。
健康提醒:补充水分和维生素,增加盐分的摄入。
小暑
气候特征:热浪袭人,时有暴雨光顾,消化道疾病多发。
健康提醒:肠胃吸收力下降,注意饮食卫生。
大暑
气候特征:酷热多雨,容易中暑,暑热夹湿常使人食欲不振。
健康提醒:充分休息,避免暴晒,清淡饮食。
立秋
气候特征:气候渐变,人体仍感觉燥热难忍。
健康提醒:多食酸味果蔬,养胃润肺以备秋凉。
处暑
气候特征:暑热余威明显,但气温开始慢慢转凉。
健康提醒:调整睡眠时间,饮食偏向清热安神。
白露
气候特征:暑气渐消,白天气温适宜,夜间气温较低。
健康提醒:滋阴益气的食品对身体大有益处。
秋分
气候特征:逐渐昼短夜长,每场秋雨都会带来明显降温。
健康提醒:运动保健,针对性地治疗冬病。
寒露
气候特征:热冷交替明显,人体阳气渐退,阴气渐生。
健康提醒:饮食清淡柔润,起居注意保暖。
霜降
气候特征:天气时有反复,人体逐渐感觉季节的肃杀和萧瑟。
健康提醒:以平补为原则,注意肺的保养。
立冬
气候特征:气温迅速下降,人体需要消耗大量的热能来维持体温。
健康提醒:多食用热量较高的膳食,增加维生素。
小雪
气候特征:天气常是阴冷晦暗,抑郁症病情容易加重。
健康提醒:增加户外活动调节心态,饮食多果蔬。
大雪
气候特征:气温持续降低,哮喘进入高发期。
健康提醒:进补的好时节,辅以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冬至
气候特征:冷空气活动频繁,人体阴气较重。
健康提醒:防寒保暖,及时补充高热量食物。
小寒
气候特征:常有寒潮暴发,会带来剧烈降温,易发生冻疮。
健康提醒: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大寒
气候特征:冷空气刺骨,气候相当寒冷,心血管疾病高发。
健康提醒:冬不藏精,夏必病温,注意节欲养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