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生十三则阐微

养生十三则阐微

发布时间:2020-07-28 13:56:01

1、谁知道有没有比较全面的介绍中国古代名著的网站?

百度有啊
大成网也有啊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周礼》 《仪礼》 《公羊传》 《谷梁传》 《左传》 《孝经》 《尔雅》 《孔子家语》 《法言》 《中说》 《春秋繁露》 《荀子》 《修身》 《明道编》 《王心斋语录》
释家系
《金刚经》 《五灯会元》 《心经》 《百喻经》 《弘明集》 《六祖坛经》 《四十二章经》 《宋高僧传》 《信心铭》 《八吉祥经》 《佛遗教经》 《楞严大意》 《无量义经》 《金刚决疑》 《竹窗随笔》 《佛说四十二章经解》 《占察善恶业报经》 《传心法要》 《佛说斋经》 《佛所行赞》 《学佛行仪》 《阿难七梦经》 《八大人觉经》 《佛说布施经》 《佛说譬喻经》 《佛说越难经》 《楞严经通议》 《涅盘经》 《法华经》 《中论》 《法句经》 《维摩经》 《林间录》 《禅林僧宝传》 《楞严经》 《无量寿经》 《地藏经》 《华严经》 《高僧传》 《弘一法师书信集》 《佛说进学经》 《一函遍复》
道家系
《太上感应篇》 《道德经》 《庄子》 《列子》 《淮南子》 《黄帝阴符经》 《西升经》 《四百字真义》 《天隐子养生书》 《抱朴子》 《太上老君内观经》 《养生十三则阐微》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 《吕祖修养经》 《养性延命录》 《赤松子中诫经》 《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 《黄帝四经》 《无能子》 《吕祖真经歌》 《妙林经二十七戒》
兵家系
《孙子兵法》 《吴子》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孙膑兵法》 《唐李问对》 《百战奇略》 《三十六计》 《握奇经》 《鬼谷子》 《将苑》 《纪效新书》 《素书》 《历代兵制》 《何博士备论》 《十七史百将传》 《黄帝阴符经》 《太白阴经》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曾胡治兵语录》 《兵制》
法家系
《韩非子》 《管子》 《商君书》 《慎子》
农学系
《齐民要术》 《蚕书》 《橘录》 《救荒本草》 《陈旉农书》 《伯乐相马经》 《夏小正》 《荆楚岁时记》 《洛阳花木记》 《荔枝谱》 《广群芳谱》 《野菜谱》 《笋谱》 《菌谱》 《花镜》 《芍药谱》 《耒耜经》 《救荒活民书》 《金漳兰谱》 《王氏兰谱》 《洛阳牡丹记》 《养鱼经》 《天工开物》
墨家系
《墨子》
名家系
《公孙龙子》 《邓析子》 《尹文子》
纵横家系
《鬼谷子》 《战国策》 《长短经》
杂家系
《吕氏春秋》 《忍经》 《穆天子传》 《酒经》 《一贯问答》 《西京杂记》 《忠经》 《金人铭》 《艺文类聚》 《太平御览》 《初潭集》 《焚书》 《论衡》 《晏子春秋》 《潜夫论》 《新序》 《新书》 《世说新语》 《尉缭子》 《新语》 《说苑》 《太平广记》 《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 《全汉文》 《全后汉文》 《全三国文》 《全晋文》 《全宋文》 《全齐文》 《全梁文》 《全陈文》 《全后魏文》 《全北齐文》 《全后周文》 《全隋文》 《全唐文》 《申鉴》 《新论》 《日知录》 《烈女传》
医学系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 《温病条辨》 《唐本草》 《本草纲目》 《神农本草经》 《肘后备急方》 《医学三字经》 《备急千金要方》 《温疫论》 《温热论》 《类症治裁》 《养性延命录》 《古方八阵》 《方剂索引》 《难经》 《子午流注》 《针邪秘要》 《医学源流论》 《褚氏遗书》 《小儿药证直诀》 《景岳全书》 《证治准绳》 《银海精微》 《医宗金鉴》 《圣济总录》 《太平圣惠方》 《普济方》 《中藏经》 《内经知要》 《汤头歌诀》 《脉经》 《濒湖脉学》 《医林改错》 《刘涓子鬼遗方》 《温热经纬》 《外台秘要》 《白喉全生集》 《急救便方》 《外治寿世方》 《儿科要略》 《养生秘旨》 《温热暑疫全书》 《食疗方》 《温病正宗》 《温热逢源》 《心医集》 《广瘟疫论》 《性命要旨》 《脉诀》 《千金食治》 《养生导引秘籍》 《寿世保元》 《饮食须知》 《形色外诊简摩》 《诸病源候论》 《针灸甲乙经》 《扁鹊心书》 《洗冤集录》 《丹溪心法》 《时病论》 《察舌辨症新法》
建筑系
《营造法式》 《鲁班经》 《考工记》 《扬州画舫录》
算经系
《孙子算经》 《缀术》 《五经算术》 《九章算术》 《周髀算经》 《张丘建算经》 《海岛算经》 《缉古算经》
术数系
《易经》 《葬书》 《发微论》 《灵城精义》 《催官篇》 《撼龙经》 《宅经》 《疑龙经》 《葬法倒杖》 《青囊序》 《青囊奥语》 《天玉经》
艺术系
《棋经》 《历代名画记》 《闲情偶寄》 《林泉高致》 《古画品录》
水文系
《水经注》
地理系
《山海经》 《徐霞客游记》 《禹贡》 《洛阳伽蓝记》 《大唐西域记》
历史系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周书》 《隋书》 《南史》 《北史》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新元史》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唐才子传》 《大唐新语》 《盐铁论》 《国语》 《贞观政要》 《后汉纪》 《吴越春秋》 《战国策》 《左传》 《逸周书》 《康熙政要》
天文物理系
《梦溪笔谈》 《灵宪》 《夏小正》 《律历志》 《皇极历》 《大衍历》 《授时历》 《崇祯历书》 《五星占》 《天官书》 《步天歌》 《开元占经》 《乙巳占》
园艺学系
《园冶》 《长物志》 《花镜》
茶学系
《茶经》 《大观茶论》 《煎茶水记》 《茶谱》 《十六汤品》 《煮泉小品》 《茶录》 《茶疏》 《茶笺》 《斗茶记》 《龙井访茶记》 《北苑别录》 《品茶要录》
家训系
《颜氏家训》 《朱子家训》 《曾国藩家训》 《张氏家训》 《了凡四训》
蒙学系
《三字经》 《千字文》 《百家姓》 《弟子规》 《幼学琼林》 《菜根潭》 《声律启蒙》 《千家诗》 《蒙求》 《增广贤文》 《围炉夜话》 《格言联璧》 《小窗幽记》 《传习录》 《二十四孝》 《新三字经》 《五字鉴》 《名贤集》 《训蒙骈句》
诗词歌赋系
《唐诗宋词》 《全宋词》 《昭明文选》 《楚辞》 《唐诗三百首》 《元曲》 《全唐诗》 《乐府诗集》 《古文观止》 《文心雕龙》 《诗品》 《人间词话》 《六一诗话》 《风骚旨格》 《姜斋诗话》 《答万季野诗问》 《钝吟杂录》 《古诗十九首》 《曹操诗集》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诗经》 《辛弃疾词集》 《文赋》 《九歌》 《白居易诗全集》 《宋诗一百首》 《沧浪诗话》 《词论》 《诗谱》 《二十四诗品》 《东坡诗词集》 《昌黎先生集》 《陶渊明集》 《续诗品》 《韩诗外传》
哲学系
《智能学九论》 《说儒》 《中国新脑筋》 《哲学的改造》 《人际物语》 《父母的革命》 《谁妨碍了我们致富》 《水煮三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 《《智能学九论》》

2、怎么安全冲过玉枕关?目前气冲的时候有轰隆隆的声音像打雷,全身暖融融,还有震动的感觉。

闵一得真人的《养生十三则阐微》第四第五则可以参考。

3、道家著名经典都有哪些啊??

《道德真经》(河上公本)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众人昭昭,我独若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蚑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天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矣;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矣。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情而民自清。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南华真经 》 《文始真经 》《冲虚真经》 《通玄真经》 《度人妙经 》 《阴符经》 《清静经 》 《西升经》 《心印经 》 《黄庭外景经 》《黄庭内景经 》 《玉皇经》 《玉枢经 》 《三官经》 《北斗经 》 《《周易参同契 》《悟真篇 》 《太上老君内观经 》《洞玄灵宝定观经 》 《太上感应篇》 《文昌帝君阴骘文 》 《坐忘论 》《化书 》 《重阳立教十五论》 《龙门心法 》 编辑本段常诵经典 ★玄门日诵早坛功课经 经前诸韵赞 八大神咒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 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 诸真宝诰 中堂赞及邱祖忏文等 小赞及结经谒等 ★玄门日诵晚坛功课经 经前诸韵赞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拔罪妙经 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 太上道君说解冤拔罪妙经 诸真宝诰 中堂赞及报恩宝诰等 小赞及结经偈等 藏外道书 道书之正式结集成“藏”,始于唐开元(713—741)时。此后宋、金、元、明诸朝皆曾编修《道藏》。清代编有《道藏辑要》。当代编有《藏外道书》、《敦煌道藏》、《中华道藏》。

4、关于《易》

《易经》与《周易》是同一本书的不同名字,《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因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它既是儒经典,又是道家经典

《管子》 《老子》 《列子》 《清戒》
《庄子》 《百字碑》 《翠虚篇》 《翠虚吟》
《大道论》 《道窍谈》 《地理说》 《福寿论》
《关尹子》 《管窥编》 《淮南子》 《还源篇》
《黄庭经》 《慧命经》 《金丹歌》 《楞严经》
《七破论》 《敲爻歌》 《日用经》 《入药镜》
《十二叹》 《十二笑》 《说戒喻》 《胎息经》
《太玄经》 《天口篇》 《通关文》 《悟道录》
《悟真篇》 《西升经》 《下苦歌》 《泄天机》
《修道辩》 《玄肤论》 《玄要篇》 《玄珠录》
《训世文》 《阴骘文》 《玉皇经》 《指玄篇》
《坐忘论》 《韬光歌》 《百回详注》 《百字碑注》
《碧苑坛经》 《常清静经》 《唱道真言》 《初真十戒》
《大成捷要》 《大丹直指》 《大道真传》 《道门语要》
《恨六贼歌》 《黄帝四经》 《既济真经》 《金丹妙诀》
《金丹问答》 《金丹要诀》 《金丹真传》 《金华宗旨》
《金仙证论》 《敬日月文》 《孔易阐真》 《炼阴精歌》
《灵宝毕法》 《吕祖心经》 《七言律诗》 《青华秘文》
《三车秘旨》 《神室八法》 《水石闲谈》 《谭子化书》
《天仙心传》 《通玄真经》 《铜符铁卷》 《五篇灵文》
《五言律诗》 《悟真直指》 《西游原旨》 《西游箴言》
《象言破疑》 《修真辩难》 《修真后辨》 《修真后辩》
《修真九要》 《玄机直讲》 《玄科戒律》 《玄谭全集》
《延生心经》 《玉井奥诀》 《云笈七签》 《蛰龙睡功》
《正易心法》 《周易阐真》 《?i冠子》 《赤文洞古经》
《道德经真义》 《得道了身经》 《洞天福地记》 《还丹复命篇》
《还源篇阐微》 《黄帝阴符经》 《金丹就正篇》 《金丹四百字》

《金丹直指歌》 《金关玉锁诀》 《老君说十戒》 《老君说五戒》
《乐育堂语录》 《礼经祝三首》 《灵宝度人经》 《灵源大道歌》
《吕祖鼎器歌》 《吕祖黄鹤赋》 《吕祖修养经》 《吕祖真经歌》
《梅华问答编》 《破迷正道歌》 《奇经八脉考》 《敲爻歌直解》
《四百字真义》 《太平经合校》 《太上感应篇》 《养性延命录》
《指玄访道篇》 《钟吕传道集》 《周易参同契》 《紫清指玄集》
《参同契三相类》 《赤松子中诫经》 《丹阳修真语录》 《丹阳真人语录》
《道情诗词杂著》 《二懒开关心话》 《涵三语录节选》 《化胡经十二戒》
《金丹四百字解》 《九鼎神丹经诀》 《酒色财气四调》 《老君二十七戒》
《内炼金丹心法》 《栖云真人语录》 《三宝大有金书》 《上品丹法节次》
《受持八戒斋文》 《太乙金华宗旨》 《天仙道程宝则》 《天隐子养生书》
《无根树词注解》 《悟元仙师二说》 《仙佛合宗语录》 《消灾护命妙经》
《性命法诀明指》 《修真辩难参证》 《又戒道者四词》 《中极三百大戒》
《抱朴子(内篇)》 《参同契经文直指》 《参同契直指笺注》 《洞玄灵宝定观经》
《海内十洲三岛记》 《黄庭遁甲缘身经》 《金丹四百字注释》 《吕祖泌园春丹词》
《妙林经二十七戒》 《劝世修理坟墓文》 《上阳子金丹大要》 《思微定志经十戒》
《孙不二元君法语》 《琐言续太虚集录》 《太上老君内观经》 《太上十三经注解》
《天仙道戒忌须知》 《养生十三则阐微》 《阴真君还丹歌注》 《重阳立教十五论》
《参同契直指三相类》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 《关圣帝君觉世宝训》 《如是我闻关窍要旨》
《太霄琅书十善十恶》 《天仙正理直论增注》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 《修斋求道当奉十戒》
《李祖师女宗双修宝筏》 《吕祖师三尼医世功诀》 《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 《西王母女修正余十则》
《元始四十九章修道经》 《证道一贯真机易简录》 《大通祖师训诫门人之说》 《吕祖三尼医世说述管窥》
《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 《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经》 《太上说南斗延寿度人妙经》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并叙)》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本愿大戒》 《尹真人东华正脉皇极阖辟证道仙经》

5、谁能推荐几本经典的哲学书~

(苏菲的世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笛卡尔《谈谈方法》《第一哲学沉思集)

6、推荐几本修真的书?

玄要篇/无根树/玄肤论/金丹就正篇/性命圭旨/金丹真传/天仙正理直论/奇经八脉考/道藏/方壶外史/
/慧命经/
金华宗旨/太乙金华宗旨/金天仙丹心法/
玄宗正旨/唱道真言/乐育堂语录/道窍谈/三车秘旨/玄微心印/试金石/
修真辩难/修真九要/上品丹法节次
宗双修宝筏
修正途/
养生十三则阐微/梅华问答编/大成捷要/寿世传真/
陆地仙经/道书十二种。
我知道的就这点了,
《异世之无上大道》《剑噬天下》《武修成圣》《丹修》《飞升之后》《皇道金丹》《仙路风云》《雷火》《百世重修》《星辰变后传》《星辰变》《惟我独仙》《唯我独魔》《异界之恶魔降临》
暂时这么多

7、自己能修练什么道教的基础东西,还有如何修炼,像筑基等等。(我是一学生)

道就在我们身边,不要以为可以的去学什么才是修道。

你现在是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好好修好学校这个环境的道理。如果你有空隙时间,可以看看《道德copy经》,但是道德经 看看就可以了,不要去深入研究,首先你研究不出,再者,你没有入门没人带你,你是在自寻烦恼。

至于道教基础 在于培养道性,道心。修道不是好玩,也不是一时的冲动。修道是一辈子的事情,你是否能耐下心学道,修道? 我推荐你可以这样培养道心,道性。 平时用空可以去道观走走,拜拜神,看看道教基础经典 例如 三官经 北斗经 清静经 玉皇心印妙经。

至于修炼,未入门者,不要谈什么修炼不修炼的。道教的传承是很严格的,没有找到师父前,你所说的修炼都是空的,千万别被网上那些所谓的修炼方法迷惑,切忌切忌。

8、关于修真的书籍有哪些

太多了,玄要篇/无根树/玄肤论/金丹就正篇/性命圭旨/金丹真传/天仙正理直论/奇经八脉考/道藏/方壶外史/ /慧命经/ 金华宗旨/太乙金华宗旨/金天仙丹心法/ 玄宗正旨/唱道真言/乐育堂语录/道窍谈/三车秘旨/玄微心印/试金石/
修真辩难/修真九要/上品丹法节次 宗双修宝筏 修正途/ 养生十三则阐微/梅华问答编/大成捷要/寿世传真/ 陆地仙经/道书十二种。 我知道的就这点了,
自己查吧,能不能看懂就看你自己的了。

与养生十三则阐微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