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育传统养生学的论文
中国养生体育的历史发展
所谓“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保就是护利御害,养就是扶正祛邪,就是要保证人的生命体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中保持平衡和适应,也就是“天人合一”。养生涉及许多方面,张湛讲的“养生大要”包括:啬神、爱气、养形、导引、言语、饮食、房室、反俗、医药和禁忌等十项。其中的啬神、爱气、导引、养形就属于人的生命体的自我运动和锻炼方面的活动。可见,在中国的养生体系中,人的生命体的自我活动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形成了一套关于人体运动锻炼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的体系。它是运用人自身的运动锻炼手段,对人体生命功能进行强化或优化的有目的的活动。这种身体运动是为养生长寿服务,即以养护生命使达最长期限为目标的体育活动。由于它以养生保寿为目标,有其独特的理论、方法和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中国养生体育。
中国养生体育的起源
中国养生体育有着非常古老的历史。据古籍《吕氏春秋·古乐》所载,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陶唐氏”时代“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人们从实际经验中总结出肢体活动的大舞,来加以治疗。可以说,这是后来的导引、按摩等古代医疗体育、养生术的最早形式。“导引”之名,就是从“教人引舞以利导之”的含义中产生出来的。
长寿思想是养生思想产生的先导。长寿思想,即人类的“生命价值观”,并非是有些书籍文章中所说的“自古有之”;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当生产力的发展促成了其产生的物质客观条件,同时,人类文明发展促成了其产生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才有可能应时而发、应运而生。——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落后低下的情况下,虽然逐渐萌发了某些萌芽状态的体育现象,但只是“自卫其生”而已(《体育之研究》语,“生”乃指生存而言,并无生命长寿之意)。据考古学家考证那时人之平均寿命才16 岁左右,“北京人”的平均寿命只有8—16 岁;世界上最早记载人口平均寿命的古希腊,当时该国居民的平均寿命也只有19 岁,且只是对城邦居民的统计。原始社会后期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出现了宗教,但并无向天祈寿的思想。到奴隶社会初期,夏代敬神,商代重鬼,顺应“天命”,万事祈天。所祈求的“福”,一方面含:“风调雨顺”以保证物质财富的增加;一方面含“免于战祸”,以求军事上取胜,保证生产资料和物质财富不受掠夺,而并不包括“长寿”的希愿。到了商殷后期,才逐渐产生了人对其本身寿命的祈求和愿望,即开始出现了长寿思想。这一思想的产生,是人在社会上之自我价值认识的一大飞跃,也是“生命观”的一大变革。这种新的“生命观”的最早记载见于商殷巫祝之作《尚书》。在该书《洪范》中首次提出了“五福”和“六极”的具体要求——“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其中所提及的“寿”(长寿)、“康宁”(健康无疾病)、“考终命”(寿命自终不横夭)及“凶短折”(寿不长)、“疾”(不健康)、“忧”(感情不愉快)、“弱”(身体不强壮),从正反两方面指出了对生命与肌体和心理的全面要求,并把长寿放在首位。
到了西周时期,这种健康长寿的要求成为全社会的祈求和希愿。这反映在《诗经》这部古代诗歌总集之中:“永锡难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如南山之寿”、“万寿无疆”等诗句,散见于从各地收集的民歌诗作之中,这足以说明当时社会对长寿问题重视程度之普遍。
《周易》作为我国著名的古典哲学著作,对于我国古代养生思想的发端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书中反映了一些古代的养生思想。
它利用八卦及六十四卦来阐述阴阳消长变化的道理,以揭示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些客观规律,进行指导人类如何顺应和利用自然规律去修养生息,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科学的朴素认识。《周易》这种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我国古代许多养生思想学派的共同源头和理论基础。这种长寿思想之产生与发展,必然导致人们由一般地向天祈求,进而变成为人为的设想和人为的措施,从而导致养生思想的产生和逐渐体系化,并促成养生术的相应诞生与发展。所以,长寿思想是养生思想之先导,而养生术是养生思想之实践的产物。伴随着春秋战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巨大发展,在诸子哲学,特别是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养生思想与方法渐趋成熟,并形成了粗略的体系,从而揭开了独具东方特色的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中国古代养生史上新的篇章。
养生思想的形成
养生术是养生思想实践的产物。长寿思想导致的养生思想,表现在人们社会活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依赖于当时被视为国家大事之一的宗教信仰活动(《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是消极方面;另一方面是依赖于有目的有意识的人为措施,即养生思想指导下的社会实践,这是积极方面。随着养生思想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养生思想也日益丰富充实,有其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这反映了人类对养生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这过程反映在以下几个观点的形成和理论化上:
第一、养生有“道”
养生以求健康长寿,是有“道”可寻的。这“道”就是具体的措施和方法,也是养生这一事物的客观规律。散著于春秋战国而成书于汉代的《内经》。《内经》中有这样的论述:“上古之人(实指商代以后的人),其知道(养生之道,即健康长寿的措施、方法、规律)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明确指出养生之道并非神秘之物,就是“形与神俱”的具体措施。
第二、养生之道可“得”
养生之道,是可以掌握的。只要掌握了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就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不掌握客观规律而违背之)则灾害生,从之(掌握客观规律而因势利导)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内经》)。
第三、防于“未然”
2、试论中国传统体育特点和作用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一、军队的武术活动,二、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
商周时期,商代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的“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称《易经》,“一阴一阳为之道”这本书有涵很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易有太级,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产生了太级学说,从此奠基中国武术体系,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侯争霸,都很重视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恒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裴民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裴民的剑术、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的美誉,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代形式已相当具有影响。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有习枪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习的“弓箭社”等。由于商业经济活跃,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买艺为生的“路歧人”。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
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拳术有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同时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到了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这是武术发展中历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标志武术走进亚运会。1990年武术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成员,这是武术发展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3、传统体育养生与健康促进方向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传统体育养生与健康促进专业方向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4、什么是传统体育养生学
传统体育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一个分支,是古代的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民族文化遗产,传统体育养生学是通过身体自身的姿势调整,呼吸锻炼,意念控制,使身心融为一体,达到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预防疾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是一门涉及身心相互作用的复杂生命现象和规律的人体科学。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在生产、生活与疾病作斗争中强身健体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的瑰宝。它对预防疾病,强身益智,涵养道德,延年益寿,强盛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传统体育养生是依靠人体自身的能力,通过调养精神和形体,起到改善人的整个机体功能的作用,它既能养生又能治病,具有医疗和体育的双重属性。
(4)传统体育养生参考文献扩展资料: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不断探寻生命的奥秘。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在我国5 000多年的传统文化和养生经验中,有关养生之道和养生方法的论述十分丰富,卷帙浩繁,博大精深,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水平,为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传统体育养生学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各种方法和套路动作简单易学且不受时间场地限制,深受大众的喜爱。
本教材首先论述传统体育养生的理论,简述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发展简史以及基础理论,然后介绍经过历史检验、操作简便、功效显著且无副作用的练功法,如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内养功、练功十八法、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三十二式太极剑、养生太极掌、太极养生功法等,最后介绍了运动处方的分类、制订运动处方的基本原则与程序、运动处方的格式及运动处方范例等。
5、传统体育养生学的概念
传统体育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一个分支,是古代的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民族文化遗产,传统体育养生学是通过身体自身的姿势调整,呼吸锻炼,意念控制,使身心融为一体,达到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预防疾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是一门涉及身心相互作用的复杂生命现象和规律的人体科学。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在生产、生活与疾病作斗争中强身健体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的瑰宝。它对预防疾病,强身益智,涵养道德,延年益寿,强盛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传统体育养生是依靠人体自身的能力,通过调养精神和形体,起到改善人的整个机体功能的作用,它既能养生又能治病,具有医疗和体育的双重属性。
资料拓展: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不断探寻生命的奥秘。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在我国5 000多年的传统文化和养生经验中,有关养生之道和养生方法的论述十分丰富,卷帙浩繁,博大精深,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水平,为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传统体育养生学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各种方法和套路动作简单易学且不受时间场地限制,深受大众的喜爱。
本教材首先论述传统体育养生的理论,简述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发展简史以及基础理论,然后介绍经过历史检验、操作简便、功效显著且无副作用的练功法,如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内养功、练功十八法、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三十二式太极剑、养生太极掌、太极养生功法等,最后介绍了运动处方的分类、制订运动处方的基本原则与程序、运动处方的格式及运动处方范例等。
6、求民族传统体育毕业论文题目
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论文题目_论文选题-2011年最新参考
第一组:
1 北京市健身气功推广模式的研究
2 竞技太极拳原地旋风脚360度接提膝独立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3 衡阳市金融业从业人员健康和体育锻炼概况的调查分析
4 河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散打课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5 健身气功、太极拳和健身秧歌锻炼对老年人健身功效的对比研究
6 苌家拳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7 大学生太极拳锻炼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8 武术舞台剧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9 小学生武术学习评价方案研究
10 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
11 禅宗思想对少林拳拳种的影响研究
12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散打运动技能影响的研究
13 河南省登封市武术(馆)学校发展状况的研究
14 武术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15 北京市太极扇项目开展的调查研究
16 高水平男子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战术节奏特征研究
17 乾隆养生术对老年人健身功效的研究
18 郑州市小学体育课武术内容中运用攻防技法的实验研究
19 论中华武术国际传播中的武术文化传承
20 杨式太极拳“野马分鬃”动作肩胸与骨盆旋移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析
21 散打职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22 “第九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套路运动员比赛成绩分析
23 健身气功五禽戏熊晃动作的运动学分析
24 截拳道的创立与传播研究
25 高尔夫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途径探析
26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7 湖南省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28 湖南省“全国武术之乡”群众武术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29 竞技散打摔法技术的分类及应用研究
30 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保护机制研究
31 河南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多媒体教学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
32 陈氏太极拳起源研究
33 太极拳之太极哲理阐微
34 李小龙对中国武术推进效应研究
35 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整的分层研究
36 大众对中国武术发展的需求研究
37 国学视野下中国武术的学科归属问题研究
38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39 北京花会中民间体育的研究
40 振藩截拳道武学研究
41 开封武术文化研究
42 内蒙古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43 河北省武术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开发研究
44 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攻防转换能力结构及其特征研究
45 普通高校简化太极拳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
46 对当前自选南拳整套动作风格定量化研究
47 高校武术自卫防身术课程内容构建研究
48 和谐社会背景下河北省传统武术继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49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建设研究
50 湘西自治州民族健身操的整编与推广研究
第二组参考:
1 竞技武术套路竞赛成绩影响因素研究
2 山西省推手竞赛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3 从武术传播的方式特点看武术的发展
4 石家庄市老年人参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锻炼现状研究
5 河北省本科高校健身气功的开展现状研究
6 武术散打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与性格特征的关系分析及培养对策研究
7 湘西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与保护研究
8 精武会社会网络之研究(1909-1941年)
9 体育养生思想对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研究
10 当前形势下传统武术训练的新思考
11 河北省散打竞技运动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12 河北省竞技跆拳道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13 河北省优秀散打运动员转身后摆腿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14 国外优秀男子散打75-85KG级运动员的技术运用特征研究
15 越南竞技武术散打发展现状的研究
16 中国跳绳竞赛项目设置与竞赛方法研究
17 健身气功•六字诀对老年人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湖南民间舞龙运动的流变及发展前景研究
19 武术散打与人的社会化研究
20 河南省心意拳传承研究
21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策略研究
22 商丘市农村武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3 现代社会下佛汉拳价值取向的变革
24 中小学武术段位制发展策略研究
25 竞赛规则视野下竞技武术套路的美学分析
26 中外优秀男子大级别散打运动员技术运用比较及对策研究
27 武汉体育学院舞龙舞狮课程开设现状调查与研究
28 沧州女性百岁老人长寿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29 北京天桥中幡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30 健身气功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动作特征的生物力学分析
31 我国学校武术百年嬗变的研究
32 北狮优秀运动员赛前训练身体机能监测与分析
33 山西省城市社区武术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34 中国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研究
35 桩上徒搏的技、战术训练研究
36 现代武术发展研究
37 浅析武术套路动作节奏的训练
38 太极拳技击遵循的原则和力学原理的运用
39 论习武荣辱观
40 急性低氧暴露时不同模拟高度对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强度指标的影响研究
41 福建南少林武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42 福建省普通高校学生对太极拳功能的认识研究
43 太极拳对多动倾向儿童影响的研究
44 福建南少林武术与明代抗倭战争关系研究
45 后奥运时代中国武术发展探析
46 恩施州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类别、流变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
47 中外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攻、反技术运用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48 中国武术现代流变历程及其规律探索
49 影视武术之研究
50 武术散打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