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生与乐观

养生与乐观

发布时间:2020-07-28 07:54:37

1、调神养生的方法有那些?

历代养生家把调养精神作为养生寿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药,《淮南子》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素问·上古大真论》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养生贵乎养神”,不懂得养神之重要,单靠饮食营养、药物滋补,是难以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由于人的精神活动是在“心神”的主导作用下,脏腑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综合反应,所以精神调摄必然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清静养神、立志养德、开朗乐观、调畅情志、心理平衡等方面。

一、清静养神

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达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此处之“清静”是指思想清静,即心神之静。心神不用不动固然属静,但动而不妄动,用之不过,专而不乱,同样属于“静”。我们提倡的思想清静主要是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不见异思迁,想入非非,而是要思想安定,专心致志地从事各项工作、学习。

(一)调养心神是养生之本

调神摄生,首在静养。这种思想源于老庄道家学说,后世在内容和方法上不断有所补充和发展。

养生家认为静养之要在于养心,道、儒、佛、医都有此主张。“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炼心,要皆参修心学一事”,“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自炼心始”。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故养生莫要于养心。天玄子曰:“养心之大法有六:曰心广、心正、心平、心安、心静、心定,心广所以容万类也,心正所以诚意念也,心平所以得中和也,心安所以寡怨尤也,心静所以绝攀缘也,心定所以除外累、同大化也’”(《道家养生学概要》)。凡事皆有根本,养心养神乃养生之根本,心神清明,则血气和平,有益健康。

《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淡虚无”的养生防病思想。《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这里从内外两个方面揭示了调摄的重要原则。对外,顺应自然变化和避免邪气的侵袭;对内,谨守虚无,心神宁静,这样外御内守,真气从之,邪不能害。可见,“恬淡虚无”之要旨是保持静养,思想清静、畅达情志,使精气神内守而不散失,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健康。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学者非常重视思想清静与健康关系的研究。生理学研究证实,人在入静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回复到人的儿童时代的大脑电波波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标得到了“逆转”。经测定,高水平的气功师的脑电波与一般人有明显的不同。社会调查发现,凡经过重大精神挫折、思想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摄,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明显增加。社会实践证实,经常保持思想清静,调神养生,多练气功,可以有效地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发生,有益身心健康。

(二)清静养神的方法

1、少私寡欲 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老子《道德经》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内经》指出“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因为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欲望太高太多,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如果能减少私心、欲望,从实际情况出发,节制对私欲和对名利的奢望,则可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地坦然,心情舒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而要做到少私寡欲,必须注意下述两点:一是明确私欲之害,以理收心。如《医学入门·保养说》言:“主于理,则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也”。二是要正确对待个人利害得失。《太上老君养生诀》说:“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万物扰心,神岂能清静?去六害养心神,确为经验之谈。

2、养心敛思 养心,即保养心神;敛思,即专心致志,志向专一,排除杂念,驱逐烦恼。《医钞类编》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神全,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衰老。”所谓凝神,即是心神集中专注一点,不散乱,不昏沉。可见,这种凝神敛思的养神方法,并非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因此,它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是绝然不同的。从养生学角度而言,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凝神敛思是保持思想清静的良方。随着科学的发展,实验已证明,清静养神这种自我调节能保持神经系统不受外界精神因素干扰,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极佳状态。要想取得保养心神之良效。必须具备心地光明磊落,志有所专的品德。只有精神静谧,从容温和,排除杂念,专心致志,才能做到安静和调,心胸豁达,神清气和,乐观愉快,这样不仅有利于学习和工作,而且能使整体协调,生活规律,有利于健康长寿。

二、立志养德

正确的精神调养,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只有对生活充满信心,有目标、有追求的人,才能很好地进行道德风貌的修养和精神调摄,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

(一)立志修养

养生,首先要立志,所谓立志,就是要有为全人类服务的伟大志向,树立起生活的信念,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也就是说要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这是每个人的生活基石和精神支柱。

理想和信念是青少年健康成才的精神保障,有了正确的志向,才会真正促使他们积极探索生命的价值,寻找生活的真谛,追求知识,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理想和信念又是老年人的延长生命活力的“增寿剂”,不畏老是健康长寿的精神支柱,产生不畏老精神的重要思想基础就是晚年的理想和追求。老年人应重视健身养体,心胸开阔,情绪稳定,热爱生活,为社会发挥“余热”,从而使内心感到无愧于一生的无限快乐的思想,这种思想又有益于健康。

理想和信念是生活的主宰和战胜疾病的动力。科学证明人的内在潜力很大,充满自信心,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是战胜疾病的极为重要的力量。《灵枢·本脏篇》言:“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就是说意志具有统帅精神,调和情志,抗邪防病等作用,意志坚强与否与健康密切相关。事实证明,信念、意志坚定的人,能较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生活实践也证实了不少病残者靠自己的信心、意志和努力,主宰自己的命运,为社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综上所述,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充满信心,量力而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养生保健的重要一环。现代生理学和生物信息反馈疗法研究证明,坚强的意志和信念,能够影响内分泌的变化,如白血球大幅度升高,改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故有益于健康长寿。

(二)道德修养

古人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一项重要内容。儒家创始人孔子早就提出:“德润身”,“仁者寿”的理论。他在《中庸》中进一步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他认为讲道德的人,待人宽厚大度,才能心旷神怡,体内安详舒泰得以高寿。古代的道家、墨家、法家、医家等,也都把养性养德列为摄生首务,并一直影响着后世历代养生家。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性既自喜,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明代的《寿世保元》说:“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明代王文禄也在《医先》中说:“养德、养生无二术”。由此可见,古代养生家把道德修养视作养生之根,养生和养德是密不可分的。他们的养性,道德观,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但其积极的一面对道德修养、摄生延年还是颇有益处的。

从生理上来讲,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人体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规律的进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这说明养德可以养气,养神,使“形与神俱”,健康长寿。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现代养生实践证明,注意道德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助人为乐,养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获得巨大的精神满足,是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三、开朗乐观

性格开朗,精神乐观是健身的要素、长寿的法宝,这是人所共知的常理。

(一)性格开朗

性格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人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上。性格开朗是胸怀宽广、气量豁达所反映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性格虽然与人的基因和遗传因素直接相关,但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是可以改变的。人们都有一个使自己的性格适应于自然、社会和自身健康的改造任务。

医学研究已证明,人的性格与健康、疾病的关系极为密切。情绪的稳定,对一个人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性格开朗,活泼乐观,精神健康者,不易患精神病、重病和慢性病,即使患了病也较易治愈,容易康复。不良性格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从各方面对人体大脑、内脏及其他部位产生危害。

培养良好性格的基本原则是,从大处着眼,从具体事情入手,通过自己美好的行为,塑造开朗的性格。首先要认识到不良性格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看问题、处理问题要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宽以待人,大度处事,不斤斤计较,不钻牛角尖。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业余生活,丰富生活内容,陶冶性情。

(二)情绪乐观

情绪乐观既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孔子在《论语》中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可见,乐观的情绪是调养精神,舒畅情志,防衰抗老的最好的精神营养。精神乐观可使营卫流通,气血和畅,生机旺盛,从而身心健康。正如《素问·举痛论》云:“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调利”。

要想永保乐观的情绪,首先要培养开朗的性格,因为乐观的情绪与开朗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心胸宽广,精神才能愉快。其次,对于名利和享受,要培养“知足常乐”的思想,要体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道理,这样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满足。再次,培养幽默风趣感,幽默的直接效果是产生笑意。现代科学研究已证明,笑是一种独特的运动方式,它可以调节人体的心理活动,促进生理功能,改善生活环境,使人养成无忧无虑,开朗乐观的性格,让生命充满青春的活力。

四、保持心理平衡

当代社会的特点之一是竞争。长期处在高节奏的竞争环境中,容易产生焦虑、心力疲劳、神经质等心理现象。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心理健康。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保证健康的体魄,就必须培养在竞争中保持心理平衡的能力。

(一)培养竞争的意识和心理素质

所谓竞争意识,就是要有进取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有高度责任感的人,表现于对知识的索取,对技艺的追求和对志趣的倾心。因此,视野开阔,生活充实。

竞争社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顽强的毅力,毅力是一种持久坚强的意志,它是精神健康的有力保证。同时,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剧烈的竞争常会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所以必须学会自我调节,做到胜不骄,败不**,不为琐事忧虑烦恼。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心地坦然的迎接新的挑战。

在竞争社会冢,有些人在竞争失败后,可产生自卑感,社会需要是多方面的,人的兴趣和能力也是多种多样的,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从来不曾有过全能的“天才”。因此,不必为一时一事的失利而苦恼,丧失信心。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克服自卑感,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扬长避短,科学安排工作和学习,就会增加成功率。竞争的社会更易产生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指对别人比自己优越,如才华、品德、名声、成就、相貌等高于自己时,想排除别人优势而表现一种不甘心和怨恨的强烈情绪状态,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会降低人体生理功能而导致身心疾病。消除嫉妒心理的基本方法,就是培养正确的拼搏精神,即树立欢迎别人超过自己,更有勇气超过别人的正确观念。摆脱一切不良情绪,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可能的范围内达到最佳水平。社会的发展将会促进合理的竞争,培养竞争意识,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能在当代环境中保持健康的平衡心理,保证旺盛的精力,健康的体魄,这对自己、对社会都是有益的,也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2、60岁的老人,养生是静养好,还是锻炼强身好?

最好的状态是动静结合,应该以动养身,以静养神,动静结合,在时间上分配,应该是三分运动,七分静养。60岁的洗有氧运动为主,可以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新陈代谢,降低老年痴呆的风险,还可以预防肠道疾病。在静养状态下,神经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相应降低。

3、现代主动养生法的原则是什么?

顺应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积极主动地去保健和养生,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使自己能始终保持健康体魄,即为主动养生法。

不累也主动休息

主动休息,指劳动、工作或学习一段时间后,机体或大脑虽未出现疲劳感,也要按时休息。主动休息能使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及时消除体内代谢的废物,补充必要的营养,体力和脑力得到休整,精力更加充沛;主动休息还能协调全身器官功能,增强人体免疫水平,提高抗病能力,有效地预防疾病,消除各种不利于健康的隐患,特别有助于防范疲劳的发生,提高劳动效率和生活质量。

不渴也主动饮水

主动饮水是指在早晨起床后、两餐之间、睡觉之前及工休、课间休息时间,虽不感觉口渴,也要自动饮水。主动饮水能及时有效地预防机体细胞缺水,维持正常新陈代谢,保护脏器组织,提高生命质量。但注意一次饮水不要过多。

无喜事也主动欢笑

主动欢笑,指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多一些欢声笑语。自然而亲切的欢笑,是内心高兴的表示,是好修养好素质的象征,是自信的体现,也是身心健康的标志。可以使全身肌肉和关节得到有益的活动,对人体各个系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肺部扩张,增加肺活量,有利于呼吸道的通畅;可以使心脏功能加强,血液循环加快,血压保持正常;可以消除有害于健康的紧张、压抑和忧虑等情绪,对神经系统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可以使你忘记烦恼和忧愁,减轻身体的疼痛和疲劳,永远朝气蓬勃;还能广交朋友,增进相互信任,对工作、事业充满信心。让自己笑,能健身益神;与别人同笑,使处处生春。常常笑容满面,精神焕发,不仅显得年轻、潇洒,而且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

无便意也主动入厕

主动入厕,指每天定时排便,无论有无便意,养成卫生习惯。定时排泄二便,是人体新陈代谢正常的标志,是除旧迎新的需要,也是防治便秘、前列腺增生、痔疮、肛裂和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便秘会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痔疮,甚至血压升高。憋尿,会使膀胱过度充盈,引起心烦不宁、思维紊乱、血压上升,甚至发生泌尿系统结石等病症。主动定时排便,将会觉得轻松、健康与安宁。

无痰也主动咳嗽

主动咳嗽,指每天早锻炼时,在户外空气新鲜处先做深呼吸,吸气时缓缓抬起双臂,然后呼气,呼完后突然主动深咳,并迅速垂下双臂,使气流从口鼻中喷出。如此反复做10次,每次咳嗽间隙做几次正常呼吸,以防止过度换气、咳嗽,造成气管或支气管损伤。主动咳嗽,能有效清除肺部的污染物,给肺来一次“大扫除”;主动咳嗽,能清除肺部残余气体,增大肺活量,维护肺的正常功能。

无病也主动求医

主动求医,指无论是否患病,都定期检查身体,做到有病早治疗,无病早预防。定期做体检,对于早期发现脏器组织的隐患、跟踪观察病变和治疗的结果,为防病治病提供依据,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极其重要的。一般来说,40岁以上的人最好每年定期测血压,做1次胸透、B超或甲胎蛋白测定以及血脂、血糖测定,每半年做1次大便隐血试验,嗜烟者应每年做一次胸部摄片。

4、俗话说养生“三分养,七分调”,这三分养,养的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养呢?

在中医当中,讲求的是阴阳调和。而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有一句俗语叫三分外养,七分内调。这句话我只带的意思就是当我们的身体出现失调,这样的情况时,虽然说可以通过外部的一些手段来进行疗养,但是更加主要的方式还是通过内部的调理。


而这个三分外养指的并不是某一种,或者某几种疗养的手段,只是指的当身体状况出现失调这样的情况时,人们所需要注重的一个比例。外养所占的比例只是三分,更重要的是内调。而当身体出现了某种状况的时候,也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外养。


在平时吃饭的时候,要注重饮食的规律,还有营养成分的比例。通过充足的营养获取,才能够使我们获得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蛋白质,维生素,脂肪都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但是也要注重一个比例的调和,才能够使身体我得更好的状态。


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要注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不要有过多焦虑,烦恼以及紧张的情绪存在,这样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要时刻保持乐观开朗的状态。积极的情绪能够对自己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还能够促进自己的身体机能。无论是对工作学习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睡觉之前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例如泡脚,这样不仅能够促进睡眠。还能够起到养生保健的功效,也可以在泡脚水里适当的加一些中药,让泡脚的效果更好。

5、养生孰为本,元气不可亏什么意思

“养生孰为本,元气不可亏。秋毫失固守,金丹亦奚为?”为了精研养生之道,陆游通读儒家和道家的经典著作《易经》与《黄庭经》,从中汲取传统文化摄生益寿的理念。正因为如此,保养元气成为陆游养生的主旨。内他的诗作中,屡屡言及“爱气”、“养气”、“治气”的养生方法。在起居饮食、气功推拿、书法药膳等各个方面,怡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养生如艺数,培养要得宜”,认为养生就如培植树木一样,不能忽视细节。才能颐养天年,臻致寿域。否则,容就是服用金丹秘药也无济于事。

6、主动学派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吕氏春秋》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华佗等历代医家宗之创造了五禽戏、八知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运动形式。同时还提出了“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体欲小劳,但莫大疲”。强调运动要适度,“形与神俱”,即练形与练神同时道进行。主动派并不是片面地强调单纯的体育运动,事实也证明,职业运动员由于以比赛夺标为目的,往往训练强度很大。虽然他们健壮如牛,力举千斤,但他们未必都能获得长寿。而在医学及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一些坚持练气功,太极拳等养生术的人却获得了长寿。甚至有些人以此治愈了癌症专。

适度运动是一种积极的养生防老办法。它能使人虽到老年而心属不老,充满了理想和事业心,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情趣,“登城观山,寓意弈棋,读义理书,学法帖字,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益友清谈,”从而活动筋骨,振奋精神,稳定健康,获得长寿。

7、开口天天笑,胜比彭祖高,养生之处藏在哪?

这句话的主要意思就是保持好心情,能够让人健康长寿,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在哪里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很多老人身患重病的时候,家人不愿告诉他真相,就是希望他能够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以免知道病情后因为难过而加重病情。

现代科学经过研究发现保持乐观的心态,确实对身心健康有很多的好处,首先就是可以提升记忆力,因为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压力会导致大脑内部某种蛋白质数量增加,这种物质与老年痴呆症有关,压力可能加速老年痴呆症的恶化。相反人在轻松、快乐的状态下,记忆力会更出色。

同时压力会使我们抵制诱惑的能力降低,尤其会增加对垃圾食品的欲望。持续的压力还能使免疫细胞敏感度下降,降低抵抗炎症的能力,使患感冒的几率翻倍。压力还可能会使油脂分泌增加、毛孔堵塞,从而导致了痘痘的产生。其他皮肤问题的突然出现,如干癣等,也跟压力有关。放松会有很大的帮助,1998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经常静思的人银屑病能够更快治愈。

实验表明,若处在压力环境中,人会出现抑郁症的症状,如食欲不振、忧郁、绝望等。压力也会使有抑郁症病史或躁郁症病史的人情绪激动,并可能导致病情复发。而放松的状态下,人们可以更出色的完成更多任务,同时能够拥有更健康的身体,并且更长寿。

8、懂养生的人一定懂生活,究竟为何这样说?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这原没有错,可错就错在过分重视享受,而忽略了身体的健康。只有那些懂得养生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生活的美好之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连健康都无法保证,你拥有的再多都是空谈。

1,养生的人早睡早起,每天精神饱满,状态积极向上。

有多少人凌晨还在捧着手机玩,又有多少人每天不是睡到日上三竿不起床,这样昼夜颠倒的日子让你愈发的没有精气神,做什么都是萎靡不振的。而养生的人却有着正常的作息,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短短的一个早晨,你还在睡梦中呼呼大睡,而他们已经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运动,看书,享受早餐,打扮整洁去上班,这样的生活才是规律而平和的。

2,养生的人饮食规律,自己动手做健康餐,均衡摄入营养。

有多少人因为不吃早饭而闹胃病,有多少人贪吃夜宵而肥肠满肚,又有多少人暴饮暴食成瘾精神焦虑。而养生的人却能每天自己动手下厨,做自己喜欢的营养餐,健康的食物,诱人的味道,即享受了下厨的乐趣,又能从这种烟火气中体会到生活的安定和满足。

3,养生的人坚持运动,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结交志同道合的好友。

有多少人习惯回到家就葛优躺,有多少人走几步路都累的气喘吁吁。而养生的人却能从琐碎的时间中抽出空来去锻炼身体,早晚跑步快走,睡前做做瑜伽,周末泡泡健身房,学学舞蹈。享受着挥汗如雨的快感和洒脱,并且还能遇到很多和自己一样积极向上的人,这样的生活充满希望和动力。

所以,如果你想要过高品质的生活,那就先改掉那些透支你健康的坏习惯,从学习养生开始。千万不要等到自己大病之后,才幡然醒悟养生的重要性,那时候可就真的晚了。

9、在养生中有“养心比养生更重要”一说,怎样拥有乐观的心态呢?

现在随着年轻人的工作压力变大,很多年轻人都忽略了养生这么一说,但其实把自己的身体培养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养生中有养心比养生更重要这么一说,其实是很正确的,

拥有一个乐观的心态和一个平常心是非常值得抄年轻人学习的一个地方,乐观的心态可以带给人们健康的身体,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袭拥有一颗平常心,拥有一颗乐观的心是很重要的,在遇到所有的事情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会感觉到烦躁,而烦躁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内心产生的一种情绪,

如果说遇到所有的事情都能够保持平常心,有一种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这件事情的话,那么这件事情就会很容易被解决,而且不会影响到自己的身体健康,还会传递给别人正能量,我们的心情好了,经常就会脸上挂着笑容,给别人看起来也会心情十分舒畅,

并且拥有乐观的心态,对于解决一些困难的事情,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些事情虽然说看起来做起来特别难,大家都会产生异常烦躁的感觉,但是如果我们保持一个平常心去看待这个问题的话,那么会很容易地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哪里,从而简单地解决这些事情,也能够让事情更容易被解决,而且自己也不会因为这些烦恼的事情而过多的忧虑。

10、在黄帝内经中关于上古天真论篇养生的积极意义,养生的方法是怎样诠释的?

在黄帝内经中写明养生的积极意义,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气的盛衰。
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以去病延年。
【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适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日;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天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译文】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岐伯问道: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么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黄帝说:人年纪老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受自然规律的限定呢?岐伯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就长全了。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气血逐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四十二岁时,三阳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衰少了,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男子到了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泻,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岁时,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长全。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亦丰满健壮。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槁。四十八岁时,上部阳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和两鬓花白。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疲。肾主水,接受其他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以五脏功能旺盛,肾脏才能外泻精气。现在年老,五脏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无力,天癸已竭。所以发鬓都变白,身体沉重,步伐不稳,也不能生育子女了。黄帝说:有的人年纪已老,仍能生育,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这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脉保持畅通,肾气有余的缘故。这种人虽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一般不超过四十九岁,精气便枯竭了。黄帝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可以达到一百岁左右,还能生育吗?岐伯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能够调节呼吸,吸收精纯的清气,超然独处,令精神守持于内,锻炼身体,使筋骨肌肉与整个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所以他的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这是他修道养生的结果。中古的时候,有称为至人的人,具有淳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养生之道,和调于阴阳四时的变化,离开世俗社会生活的干扰,积蓄精气,集中精神,使其远驰于广阔的天地自然之中,让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守持于八方之外,这是他延长寿命和强健身体的方法,这种人也可以归属真人的行列。其次有称为圣人的人,能够安处于天地自然的正常环境之中,顺从八风的活动规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会相应,没有恼怒怨恨之情,行为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穿着装饰普通纹彩的衣服,举动也没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体因为事物而劳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易衰惫,精神不易耗散,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其次有称为贤人的人,能够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的消长和适应四时的变迁,追随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也能增益寿命,但有终结的时候。

与养生与乐观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