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什么古书记载着关于养生?
《老子》《庄子》《子华子》《黄帝内经》《养生论》《养生延命录》《颜氏家训》《景岳全书》等等都有关于养生方法的记载。
2、养生保健动静有什么辨证关系?
在养生保健领域,一直存在着两种争论:一是“生命在于运动”;二是“生命在于静养”。各说各的理,各说各有理。其实宇宙间的事物没有绝对的。在养生保健领域也同样是这样,两种提法都有其片面性,只有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可真正地起到养生保健的效果。下面便将“动”与“静”作一简单的概论:
1.“动”的养生保健作用 养生保健中的“动”,即人们常说的形体运动锻炼。“动”是以用进废退,加强新陈代谢的生物原理为理论依据;是以通过活动形体的方式,并及时补充新的营养能量的方法来收到健身的效果。其特色是以“动”、以“用”、以“补”为主。
1.生命在于运动提出动的养生保健主张中外皆有。后汉时期的名医华佗就倡导以运动来健身,并亲自创编了“五禽戏”身体力行。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生命需要运动”。18世纪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的“生命在于运动”,成为久盛不衰的名言。
有报道说:“野兔平均寿命在15年左右,家兔只能活4年左右;野外活动的大象能活到200岁,圈在动物园中的大象却活不到80岁。这都表明运动有益于生命,研究表明,运动的健身养生作用是多方面的。
运动所起的生理效应,首先是使全身的血液、骨骼、肌肉、韧带都活动起来,然后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都调动到活跃的最佳状态中,促进了身体各脏器的活动以及新陈代谢的内环境的调节功能。这样,它就促进了人体与外环境的物质交换,又促进了人体内环境的新陈代谢,从而增强了人体的免疫功能与对疾病的抵抗力,延缓了衰老的过程。因此,18世纪法国著名医生蒂索说过:“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几乎能够代替任何药物,但是世界上的一切药品并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我国唐代名医孙思邈也说:“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
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人需要运动犹如需要阳光一样,缺少运动会导致诸多的缺乏运动的疾病。但不科学的运动,不合理的运动,过剧烈的运动,超负荷的运动也会损害健康甚至于引发疾病。据国外统计,职业运动员,从几岁、十几岁就开始了体育锻炼,但到了四十岁以后,有一半人的健康状况不如通常人,其原因是在竞争状态中往往运动量过大、过激,导致了体内的能量消耗太大,脏器过度地活跃、负累、受损所致。
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教授纪小龙对此的认识是深刻的,他在《长寿要点:减慢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因为不同器官的组织细胞新陈代谢是有一定限度的,倘若过早地走到了代谢的尽头,细胞功能必然低下或减退;反之倘若尽可能延缓代谢过程,减慢运动过程,便有更多的细胞还保持巨大的潜力,收到真正含义上的抗衰老便是有希望了。”纪教授在文章中还强调:“进入老年期以后,日常生活的重心不是去多做剧烈的体育锻炼,而是应保持机体安宁、减慢新陈代谢。使生命之树常青,生活之水常流。”
看来,“生命在于缓和的运动”才是养生保健的内在含义。
2.轻体育运动就是缓和的运动“轻体育”是在20世纪末出现的运动新概念。“轻体育”就是轻松体育运动或快乐体育运动。“轻体育”亦可叫做“轻量运动”,如:慢跑、散步、游泳、体操、打太极拳、舒臂伸腰、扭秧歌、打羽毛球、踢毽等等都属于“轻体育”的范畴。轻体育的特点是能量消耗少,运动后不感到有疲劳或稍有疲劳感为限,运动后会感到身体舒适、心情愉悦。
科学家们研究证实“轻体育”倘若能持之以恒地坚持,对养生保健大有好处。
3.运动锻炼的留心事项(1)要因人而异:运动锻炼的项目选择一定要根据自身的体质、条件、病情、作出适合于自身特点的选择。尽可能多地了解所选运动项目的健身机制及不良反应。
(2)要循序渐进:选好运动项目后,刚开始运动量要小一些,适应以后再慢慢加大,最忌盲目冒进,随便乱来。
(3)长期坚持:运动锻炼一暴十寒是收不到良好的保健效应的,一次适量的运动锻炼,其生理效果只能维持一二天,要想取得好的保健效果,使身体积累生命的能量必需做到持之以恒。
(4)形成规律: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尽量把运动时间安排得规律一点,以便在体内形成“生物钟”效应,起到事半功倍的锻炼效果。
(5)动静结合:运动必须与静养有机的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健身效益。2.“静”的养生保健作用养生保健中的“静”有心静、体静的含义。提倡以“静”的方式来养生保健是中国人传统养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老子《道德德经》说:“致虚极,守静笃。”《黄帝内经》说:“静则寿,躁则夭。”《养生延命录》说:“……和心、少念、静身、损虑。”以“静”养生保健是以减少体内消耗为基础的“节流式”的养生方式,其特点是“内向”型的,其特色是以“静养”为主的。
道教养生家们所创建的“内丹术”,便是以“虚极静笃”为理论基础,通过“静养”,来蓄积体内的能量,以量变到质变,使自体的能量发生质的飞跃,而收到延年益寿、长听久视。通过数千年来的实践证明,道家所创编的静养“内丹术”是行之有效的延年益寿功法,此功法可通过一系列的练养,使身体自我进行修复而收到外静内动,不断地调整机体内环境,促使机体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开通任督二脉乃至奇经八脉十二经络,以收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现代医学也研究表明,人体的呼吸、心跳相对减慢,体温相对的低些,生物钟相对的走得慢些,人体的代谢率相对的低些,可为人体蓄积多的能量,也可为人体的保健长寿打下了基础。动物中的龟适应能力最强,寿命最长,就是因为龟的生理条件都符合了上述的几种条件。而练“静”功的修炼也正是为了让机体收到与保持上述的生理条件。中国的佛道两教中高寿的人很多,这与他们修持“静功”有很大的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静功之静并非坐着不动,睡着不动,而主要指的是心静。大量调查表明:情绪稳定、情绪波动少,心里常静的人不仅气色好,而且心脏病的发病率极低。
3.“静”与“动”的有要统一庄子的养生之道就主张“导引吐纳,熊动鸟伸”之“动”的同时,又强调“深藏厚养”,“养精蓄锐”之“静”。所以应该说:养生保健只有做到“静”与“动”的结合与统一,才能真正地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生命在于运动和静养”应成为养生保健的法宝。
3、最简单的养生之道?
4、养性延命录养生大智慧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养性延命录养生大智慧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百
陶弘景认为奉行养生即可长寿。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诫篇》引《神农经》《庄子》《列子》《混元妙真经》及其他道书,总论养生的必要性。谓“人所贵者,盖贵为度生”。但“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要使人却病延年,以至长生,就必须“养神炼形”,使神、形得到合理的保养与锻炼。从而引录诸书关于修养身、心的诸多要语。其中心思想是“游心虚静,息虑无为”,使神不劳;去声色,远名利,问善摄养,使体不疲;加上服饵良药,“则百年耆寿是常分也”。
陶弘景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养生观。此养生智慧使人们认识到养答生过程中努力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完全可以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1.以养保生
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饱食即卧回生百病。
——《养性延命录》
自古以来,健康与长寿就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倍受人们关注的人生大事。尤其是随着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着健康,盼望着长寿。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为了长寿而不答惜花……
5、健康长寿秘诀!
6、中国古代论述养生的典籍主要有哪些???
中国百古代论述养生的典籍汗牛充栋,这里只选取较为著名的部分典籍供读者参详,包括《道德经度》、《管子》、《知庄子》、《子华子》、《黄帝内经》、《养生论》、《抱朴子》、《养生延命录》、《颜氏家训》道、《千金翼方》、《景岳全书》等,这些内典籍基本奠定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是后容世养生学的源泉。
7、求《养生延命录》、《食鉴本草》、《命根养生篇》、《血瘀论》。
《养生延命录》
此书为南朝陶弘景所著。陶字通明,晚号华阳隐居,生于公元456年,卒于公元536年,终年81岁。陶氏夙好养生,收集和整理了南朝以前历代有关养生的论述,辑成《养性延命录》,据书中的记载来看,其养生思想属于道家体系,一方面主张闲心寡欲以养神,另一方面又主张吐纳导引以养形,此外,他对情志、房室、饮食等亦有不少论述。
(原文)
真人曰: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人欲小劳,但莫至疲及强所不能堪胜耳。人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修为,为快也。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数故也。故人不要夜食,食毕但当行中庭如数里可佳。饱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积聚也。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故养性者,先饥乃食,先渴而饮。恐觉饥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饮,饮必过。食毕当行,行毕使人以粉摩腹数百过,大益也。
——《食诫篇》
(按语)
本段原文是饮食养生的重要文献,至今亦有巨大意义。其主要精神是要人们饮食有节,如“食欲少”、“不夜食”、“不、饱卧”、“食后散步”等。
(原文)
列子曰:少不勤行,壮不竞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1),养生之方也。列子曰: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万类,和之于始,和之于终,静神灭想,生之道也……人生而命有长短,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淡无度,忏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太史公司马谈曰: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神形早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故人之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神形离别则死(2),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乃圣人重之。
(注释)
(1)闲心劳形:闲心,是恬淡虚无之意;劳形,是小劳而不是大劳,小劳则气血流通,大劳则使形体劳倦。(2)神形离别则死:《内经》曰:“形与神俱,则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故神形离就会死亡。再次强调养生既要养神,亦要养形。
(按语)本段原文着重阐述了形与神的关系,指出了养生的原则是形神兼养,这与《黄帝内经》所倡导的“形与神惧”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原文)仙经曰: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风邪者,皆由恣意极情,不知自惜,故虚损生也。辟如枯朽之木;遇风即折,将崩之岸,值水先颓。今若不能服药,但知爱精节情,亦一二百年寿也。
(按语)
这段原文响亮地喊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号,从而强调了寿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自身的艰苦努力,这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就这点了,希望能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