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朋友圈的故事作文关于养生的,我想写关于养生的
我望着它,我的书包,一个硕大的书包,非常无奈,我每天背着它,真比负债还要累。
我望着它,忽然,它变大了,会说话了。它对我说:“我的小主人,你别看我外表是一个难看的枯面子,但里面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你想去看看吗?”我出于好奇,便对它说:“你带我去吧。”这时,一股强劲的风将我吹了进去,像进入了时空隧道。
忽然,眼前的景象令我吃惊,那童话世界里的绿草坪、野花、大树、天空都出现了。这时候,有人在背后推我,我回头一看,是一本书,一本语文书,短短的手,短短的腿,真是好可爱,但仔细看时,才发现这是一本破书,是一本书面破旧,里面被撕破、画得非常乱的书,它将我带到它们的王国里,我才发现,所有的书都是坏的,旧的,一本老书对我说:“你还记得我们吗?”我沉思许久发现它们竟是我从上学期到现在所用过的课本,我顿时感到害怕,害怕极了,我明白了书包带我到这儿的原因,它是想让我受到惩罚,我想跑,但被拦住了,那本老书接着说:“你想起来了吧,不错,我们就是被你丢弃的书本,你一用旧就换新的,换掉我们后就把我们扔掉,卖掉,一学期下来,所有的书都成了你的牺牲品,你用刀子割、用笔画,将我们破坏……”“不要跟他说太多,将他拉下去!”所有的书本都冲了上来……
醒后,我回到了现实世界,我抓起那书包,扔到了地上,但立刻又捡了起来,我不想再重复过去的行为,我不希望历史重演,不管刚才的一切是事实还是梦,我都会将它收藏心底。
让我们都来珍惜书本,爱惜书本吧,我望着那书包……
2、中医养生的小故事
中医养生故事――扁鹊与牛黄
牛黄,是一味名贵的中药。相传,牛黄是我国古代医学家扁鹊在无意中发现的。 一天,扁鹊正在桌上整理煅制好的金礞石。此时,邻居阳宝杀了一头病牛,发现牛胆囊中有些像石头洋的东西,不知是阿物,于是提着胆囊来向扁鹊请教。扁鹊剖开胆囊取出两枚“石头”放在桌上、仔细地琢磨。回家不久的阳宝又惊叫着跑来说其父亲一口气上不来,在炕上抽搐不停。扁鹊急忙去阳宝家,只见阳宝的老父亲双眼上翻,喉中噜噜有声。扁鹊看罢,立即吩咐阳宝快到桌上把金礞石拿来研成末,给阳宝父亲灌下。须臾,阳宝的父亲就止住抽搐,气息也平静了。 扁鹊回家时却发现桌上的两枚牛““石头”不见了。细寻之下,原来阳宝在慌乱中错把牛黄当金礞石拿去了。扁鹊思忖:“难道这种石头真的有豁痰定惊的功效?”遂于次日,有意用其配药,给阳宝的父亲送去服之。不日,病奇迹般的好了。扁鹊就将这种黄牛胆内的深黄色之物命名为“牛黄”。 从此,名贵而奇效的中药“牛黄”便诞生了。
中医养生故事--苏东坡妙联对名医 答案补充 苏东坡不但在文学方面有伟大成就,而且在医学方面也有很高造诣,人称“儒医”。 他在杭州任知府时,就致力于搞医学研究。当时该地瘟疫经常发生,百姓死亡很多。为了把黎民百姓从痛苦的病魔中解脱出来,苏东坡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几十两黄金,在城里建了一座名叫“安乐”的诊坊,专门为人看病,三年中就治愈了近千病人。 传说在杭州城西有个庞家庄,庄主姓庞名安时,此人性格豪爽,扶困济贫,好善乐施,是远近闻名的一位老中医他喜欢交际,也爱好吟诗作对,谈古论今。因而与苏东坡交往甚厚,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诗论对,切磋医学。
答案补充 有一天苏东坡正坐在书房里翻阅医学书籍,外面衙役来报:“启禀大人,府外庞中医求见”。苏东坡忙说“有请”。庞中医在衙役的引领下来到书房门前,猛抬头,一眼看见门旁新挂了两只灯笼,他不由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上联: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苏东坡正好迎出门来,他听了略一沉思,立刻心领神会,随即续出下联:架鼓鼓架,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答案补充 二人相视大笑,手挽手走进后院。院子的中央设一小花园,庞中医 看见园中生长的翠竹葱绿茁壮,他灵机一动,赞叹道:
中暑最宜淡竹叶
苏东坡随口对道:
伤寒尤妙小柴胡
两人在花园边坐下,衙役递上香茶,二人品茶谈天。他俩从名诗谈到名医,又从对联谈到医学,真是棋逢对手,喜结知音。
忽然,一阵微风拂过,送来阵阵花香,庞中医 抬头一看,只见园中玫瑰正盛开,妩媚娇娆。他触景生情,又出一联:
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
苏东坡听他又吟一联,未加思索也脱口而出: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庞安时坐了一会,告辞出来,随口又出一联:
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苏东坡含笑答道:
春风来时尽着花,但闻藿香木香。
联中的“枳壳、防风、陈皮、半夏、竹叶、柴胡、玫瑰花、梧桐子、生地、熟地、藿香、木香”都是中药名。对联对得工整和谐,妙趣横生。
3、关于华佗的故事
华佗是东汉末年安徽省亳县城北小华庄人,全家人仅靠父亲教书,母亲养蚕织布为生。可是当时,宦官当道,捐税徭役繁重,加之兵荒马乱,瘟疫流行,家家顾命不得,谁还有心叫孩子上学?这样一来,华佗家的生活就更拮据了。
一天,华佗的父亲带他到城里“斗武营”(即当地富豪斗拳比武的地方)看比武。回家后忽然得了肚子疼的急病,医治不及,死了!华佗娘俩悲痛欲绝,设法把父亲安葬后,家中更是揭不开锅了。那时华佗才七岁,娘把他叫到跟前说:“儿呀!你父已死,我织布也没有本钱,今后咱娘俩怎么生活呀?”华佗想了一想说:“娘,不怕,城内药铺里的蔡医生是我爸爸的好朋友,我去求求他收我做个徒弟,学医,既能给人治病,又能养活娘,不行吗?”娘听了满心欢喜,就给华佗洗洗脸,换了件干净的衣服,让他去了。
华佗拜了师傅,就跟蔡医生学徒,不管是干杂活,采草药,都很勤快卖力,师傅很高兴。一天,师傅把华佗叫到跟前说:“你已学了一年,认识了不少药草,也懂得了些药性,以后就跟你师兄抓药吧!”华佗当然乐意,就开始学抓药。谁知师兄们欺负华佗年幼,铺子里只有一杆戥秤,你用过后我用,从不让他沾手。华佗想:若把这事告诉师傅,责怪起师兄,必然会闹得师兄弟之间不和,但不说又怎么学抓药呢?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华佗看着师傅开单的数量,将师兄称好的药逐样都用手掂了掂,心里默默记着分量,等闲下时再偷偷将自己掂量过的药草用戥秤称称,对证一下,这样天长日久,手也就练熟了。有一回,师傅来看华佗抓药,见华佗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心里很气愤,责备华佗说:“你这个小捣蛋,我诚心教你,你却不长进,你知道药的份量拿错了会药死人的吗?”华佗笑笑说:“师傅,错不了,不信你称称看。”蔡医生拿过华佗包的药,逐一称了份量,跟自己开的份量分毫不差。再称几剂,依然如此,心里暗暗称奇。后来一查问,才知道是华佗刻苦练习的结果,便激动地说:“能继承我的医学者,必华佗也!”此后,便开始专心地教华佗望闻问切。
一次,丁家坑李寡妇的儿子在涡河里洗澡被淹坏了,李氏飞奔来找蔡医生,蔡医生见孩子双眼紧闭,肚子胀得象鼓,便叹气说:“孩子难救了。”李氏听了哭得死去活来。华佗过去摸了摸脉,低声对师傅说:“孩子可能还有救!”蔡医生不信。华佗叫人牵头牛来,先把孩子伏在牛身上控出水,然后再放平孩子,用双腿压住孩子的腹部,提起孩子的双手,慢慢一起一落地活动着,约摸一刻钟工夫,孩子渐渐喘气,睁开了眼。华佗又给开了剂汤药,把孩子治好了。华佗起死回生的消息象风一样的传开了。蔡医生羞愧地对华佗说:“你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没本事教你了,你出师开业去吧!”华佗出了师,也不开业,却游学徐土一带,寻访名医,探求医理,给人治病。
据说华佗死后,亳县盖的华祖庵,就是李氏为纪念华佗救活自己的孩子而捐钱修盖的
4、以事业,情感,身体为话题编写养生小故事
事业、情感、身体最好勿三缺一、相辅相承来和共同重视。只关注事业,缺乏情感,再多的钱要有什么意义呢?只关注事业,伤害了身体,得不偿失;只关注情感没有事业,没有物质自基础的生活百事衰,吃喝不好,营养不良,谈何好的身体。所以事业、情感和身体必须缺一不可。
5、古代名人有哪些有趣的养生故事?
古代那些长寿名人又是如何养生的?
玉泉啄齿度长年
什么叫“玉泉”和“啄齿”?前者就是唾液,后者则是叩齿。古人认为,吞咽唾液可以养生;每日上下牙互相轻叩27或36次,亦有益于健康。据张华《博物志》载:“(操)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方术之士。庐江左慈、谯郡华佗、甘陵甘始、阳城郗俭,无不毕至。又可啖野葛至一尺,亦得少多饮鸩酒”。他还积极向术士们学习养生之术,“间行其术,亦得其验”。其中最具象的方法,是敦煌太守皇甫隆教他的“玉泉啄齿法”。
曹操曾写信向皇甫隆求教,皇甫隆回信:“要想寿命延,朝朝服玉泉”“朝朝服食玉泉啄齿......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满口而吞之,啄齿二七遍。”曹操有无去照做,赵炎无法知道,他仅活了65岁,不算高寿。但这个方法应该是有效的,曾被后世不少人借用。如苏东坡说唾液“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明代名医王蔡亦指出:“每朝早起啄齿漱口,唾满咽之”,能使人耳聪目明延年。清代长寿皇帝乾隆,年过八旬,其养生法之一就是“齿常叩,津常咽”。
少近女色多读书
这是南朝梁武帝的养生法门。如果说在历代皇帝中,乾隆(89岁)是长寿冠军的话,那么,85岁的梁武帝就是亚军,史称其80岁还能骑射弓马、上阵征战,丝毫不输与廉颇、黄忠等古之老将。
所谓多读书,取其“聚精会神”之意,最早的医书《内经》就有“聚精会神是养生大法”之说。研究证明,勤于读书能促进“脑运动”,有点象“气功”入静一样,输送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带动血液循环,能使全身保持协调统一,延缓衰老,预防痴呆症。
梁武帝读书,那是手不释卷的,“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读书不但多,而且精。陆游曾说“病中书卷作良医”“读书有味身忘老”,大概就是跟梁武帝学的。有趣的是,陆游也活了85岁,跟梁武帝一样。
梁武帝还有一招,就是少近女色。他后宫里有那么多美丽的大小老婆,却4次舍身人寺当和尚,真的是一心向佛吗?未必,恐怕“老骥伏枥”,志在长寿吧。据说他刚过50岁即停了房事,顺应“养心莫善于欢”之理。房事,即性生活。房事养生,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一大特色。
中医认为,“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之矣。”这倒让我想起明清文人的那句戏言:“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梁武帝在治国理政上或许昏庸可笑,但在养生上绝非“愚夫”。
常听音乐练书法
李隆基(79岁)杨玉环夫妇,不光是流行音乐的创作者,同时也是痴迷音乐的听众。《旧唐书·本纪》称玄宗“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关于练书法的养生作用,赵炎在以前的文章里有所介绍,这里不再赘述。有专家曾做预测,若无“安史之乱”,唐明皇很可能会活过九十岁,而杨玉环的寿命想必也不会定格在38岁。
音乐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音乐来调剂人们的精神生活,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从而起到预防、治疗某些心理情志疾病的作用,这在我国很早的文字记载中就出现了。战国时公孙尼有《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物使之然也”。明代张景岳有《类经附翼》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
经常听听音乐,练练书法,颇有些小资生活的情调,但别忘了,这也关乎健康大事呢,不可等闲视之!
不拘小节懂幽默
这方面的名人长寿案例很多,跟李隆基基本同时代的贺知章,享年84岁,其典型性格特征,就是旷达豪放636f70797a6431333332613736,不拘小节,还自号“四明狂客”。另一位诗人顾况,活了88岁,特别喜欢玩幽默,白居易被他“幽”了一回,竟然名声在外了。《幽闲鼓吹》载:顾况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作谒顾况。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清代的纪晓岚,电视剧里称他为“纪大烟袋”,典型的搞笑版角色,此君享年81岁,也算高寿了。老纪在生活中坏习惯很多,如嗜烟、嗜肉、好女色等等,还大碗喝酒,很少吃蔬菜和米面。但纪晓岚也有正确的养生观,《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了不少与养生有关的故事。他认为,养生不能照搬书中的方法,须因人而异、辩证施为;做人要豁达乐观、诙谐幽默,也对养生有益,“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老纪之“心常泰”三字,可谓深解养生妙旨。中医理论认为,不拘小节之人,必定心胸宽广而安泰,善于幽默之人,必定心情和顺而快乐。伴随快乐,活得开心,焉能不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