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有这种说法吗?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
所指的是:
情志过极
怒极可致肝阳上亢;
喜极伤心神(比如范进中举,喜极心神被蒙而疯)
思极伤脾导致茶饭不进,不思饮食;
忧悲伤肺,肺主气,悲极则可出现咳嗽,气促等症状。
恐伤肾,过度受惊吓的人,可出现肾虚症状。
2、《黄帝内经》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是什么意思?
一、喜伤心
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身体疲劳。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欢喜过度,则损伤心气,如人们常说的“乐极生悲”就是这个意思。
在《淮南子·原道训》中也有“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从而出现失眠、健忘、心悸等,特别是一些心脏不好的人,过度兴奋就会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乐应适度,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过度就会伤身。
二、怒伤肝
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有些人发怒后,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就是这个原因,中医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
经常发怒的人也易患上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三国演义》中周瑜就是因生气吐血而亡。因此,我们要尽量戒怒,这样才有利于健康。
三、思伤脾
思就是集中精力考虑问题。如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也就更加紊乱了。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与脾有一定的关系。
四、忧伤肺
忧是与肺有密切相连的情志,人在忧伤时,可伤及到肺,出现气短、干咳、咯血、音哑等。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悲是由于哀伤而产生的一种情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
忧与悲损都会伤及到肺,所以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的说法。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郁郁寡欢、悲悲切切,最终因肺病而死,就是大悲伤肺的最好的证明。
五、恐伤肾
恐是因精神过度紧张而造成的胆怯。惊是突然遇到事情的变故,导致精神上的紧张。如突临危难,突然打雷等,都可发生惊吓。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聋、头眩、阳痿,甚至可致人死地,如老百姓常说的“吓死人”、“吓得屁滚尿流”。
肾藏精,主生殖系统,即为生命的发动机,古代医家称肾为“先天之本”。突受惊吓而当场目瞪口果、手足无措的人,大都因心气逆乱,心血受损,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的缘故。因此,治恐当补肾,治惊应安神。
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动,对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但异常的精神活动,就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失衡,从而引发疾病。因此,要想拥有一个好身体,就要善于情志调摄。
3、怒伤肝,喜伤心,难道连正常的情感都不能要了吗,养生究竟有多苛刻?
人非圣贤,谁能没有七情六欲,中医讲究的情绪会对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其实西医也有这种说法,只是中西医都是认为正常的情绪波动是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的问题,这里的情绪会引起某种疾病其实是指非正常的,长时间的沉浸在某种情绪之下。
例如如果你一直处于惊恐之中,老是觉得这世界上有鬼,而且一直在跟着自己,或者某种类似的情况。又或者你一直处于悲伤之中,比如你失恋了,很长时间大概一两年都走不出来,一直沉浸在悲伤之中,也会让你非常痛苦,这样的长时间沉浸在某种情绪下才会影响身体健康,一般的情绪波动是不会有影响的,反倒会让你的身体因为某种释放而更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是经验科学,在很多方面并没有科学依据,因此没有那么精准,只是说某种情绪可能会影响某个脏器的健康,但是至于具体会影响到什么程度,是没有提及的,因为也不会有明确的答案,这种东西都是引人而已的。
反正我们大家要记住,不要让自己长时间沉浸在某种情绪中就好,即使是一直过于开心也不好,凡事都要有个度,尤其是中国传统哲学就非常讲究中庸,就是这个道理,差不多就行,如果逾越了那个度,就会出现不好的现象,不管是大喜还是大悲,对身体都会有一定伤害,其实对身体没有伤害,也有可能引发一些心理疾病。
4、听说有一个词叫做过度养生,怎样做才能够避免出现过度养生呢?
好的养生应该从中医中寻找方法。中医与道家是同根同源,道家讲究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身体要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损害身体脏腑,影响健康。
作息时间的调整:春天与夏天的主要表现为白天时间长,黑夜时间短,所以可以适当的延后入睡时间,提早起床时间。秋天与冬天的主要表现为白天时间短,黑夜时间长,所以需要适当的提早入睡时间,延后起床时间。这是为了与四季日长的变化情况相适应,保持身体的健康。
饮食习惯的调整:‘民以食为天’——饮食作为老百姓最为关心的话题一直受到关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吃出来的疾病已经困扰了不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医认为,饮食应该适度,千万不能过饱,没有节制。并且尽可能食用当季的蔬菜水果,反季节的食物要少吃。因为当季的蔬菜水果对应当时的季节和气候,是可以用来调节身体适应自然变化的。
精神状态的调整:现在很多人都知道,精神状态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生理的状态。中医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关注人的情绪的变化对人的影响。所以对于我们来讲,不要过度放大情绪的变化,任由自己的心情大起大落对身体健康是没有益处的。
中医认为,要根据不同的季节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春忌怒,怒伤肝;夏忌虑,虑伤脾。秋忌悲,悲伤肺。恐,恐伤肾。总之,过度的情绪释放会伤及健康,所以要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
5、黄帝内经养生经:“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体现了情志对于一个的身心健康太重要,万病情志为首,五脏的过于偏激都会引起疾病,一切刚刚好为主,不要过,也体现中医角度讲的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6、我国经典医著《黄帝内经》说:“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恐伤肾。”这说明 [ ] A.情绪产
中医认为,中则养过则病。只要适中就是养生的过了过分了就是伤身的
7、“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真有这种说法吗?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
所指的是情志过极
怒极可致肝阳上亢;
喜极伤心神(比如范进中举,喜极心神被蒙而疯)
思极伤脾导致茶饭不进,不思饮食;
忧悲伤肺,肺主气,悲极则可出现咳嗽,气促等症状(如林带玉)
恐伤肾,过度受惊吓的人,可出现肾虚症状
8、[转载]《内经浅析》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是怎么回事
黄帝内经养生经: “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一、喜伤心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身体疲劳。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欢喜过度,则损伤心气,如人们常说的“乐极生悲”就是这个意思,在《淮南子·原道训》中也有“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从而出现失眠、健忘、心悸等,特别是一些心脏不好的人,过度兴奋就会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乐应适度,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过度就会伤身。二、怒伤肝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有些人发怒后,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就是这个原因,中医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经常发怒的人也易患上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三国演义》中周瑜就是因生气吐血而亡。因此,我们要尽量戒怒,这样才有利于健康。三、思伤脾思就是集中精力考虑问题。如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也就更加紊乱了。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与脾有一定的关系。四、忧伤肺忧是与肺有密切相连的情志,人在忧伤时,可伤及到肺,出现气短、干咳、咯血、音哑等。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悲是由于哀伤而产生的一种情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忧与悲损都会伤及到肺,所以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的说法。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郁郁寡欢、悲悲切切,最终因肺病而死,就是大悲伤肺的最好的证明。五、恐伤肾恐是因精神过度紧张而造成的胆怯。惊是突然遇到事情的变故,导致精神上的紧张。如突临危难,突然打雷等,都可发生惊吓。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聋、头眩、阳痿,甚至可致人死地,如老百姓常说的“吓死人”、“吓得屁滚尿流”。那惊恐与肾又有什么关系呢?肾藏精,主生殖系统,即为生命的发动机,古代医家称肾为“先天之本”。突受惊吓而当场目瞪口果、手足无措的人,大都因心气逆乱,心血受损,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的缘故。因此,治恐当补肾,治惊应安神。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动,对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但异常的精神活动,就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失衡,从而引发疾病。因此,要想拥有一个好身体,就要善于情志调摄。贴心提示: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要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武汉生命树自愈健康管理中心 推广医行天下萧宏慈老师的拍打拉筋自愈法,开设拍打拉筋自愈健康体验班。 此法秉承中国古典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我和谐的理论,通过把有效、简单、安全、广谱的拍打拉筋自愈法推广到千家万户,引导人们认识并调动人体的自愈力系统,建立对自己身体、行为和思想的正确观念,让人人学会自愈健康的管理方法,实现自己的健康自己做主,获得健康快乐的美好人生!体验班以学习《黄帝内经》自愈法为宗旨,凡病皆为经络不通,故疏通经络可令人自愈。
9、内经中:怒伤肝,悲胜怒。这句话什么意思,,谢谢
“怒伤肝,悲胜怒”意思是:发怒损害肝脏,在发怒的时候,如果遇到悲哀的事,怒气可以自然消失转化。
出自《阴阳应象大论》,选自战国佚名《黄帝内经》。
节选原文: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青,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译文:
它的变化在天是五气里的风,在地是为五行里的木,在人体中则为筋,在五脏中则为肝,在五色中则为苍,在五音中则为角,在五声中则为呼,在人体的变动中则为握,在七窍中则为目,在五味中则为酸,在情志中则为怒。发怒损害肝脏,但悲伤能够抑制怒;风气伤筋,但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够伤筋,但辛味能够抑制酸味。
(9)养生怒伤肝扩展资料
《阴阳应象大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主要是论述“法则”:透过阴阳原理结合脏腑阴阳、药性味阴阳、病性阴阳等,来论述治疗法则。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除《黄帝内经》外,其他医经均已亡佚。因此,《黄帝内经》便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以生命为中心,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包含着哲学、政治、天文等多个方面学科的丰富知识,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10、都说“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是真的吗?
是真的,黄帝内经养生经: “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一、喜伤心
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身体疲劳。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欢喜过度,则损伤心气,如人们常说的“乐极生悲”就是这个意思,在《淮南子·原道训》中也有“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从而出现失眠、健忘、心悸等,特别是一些心脏不好的人,过度兴奋就会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乐应适度,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过度就会伤身。
二、怒伤肝
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有些人发怒后,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就是这个原因,中医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经常发怒的人也易患上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三国演义》中周瑜就是因生气吐血而亡。因此,我们要尽量戒怒,这样才有利于健康。
三、思伤脾
思就是集中精力考虑问题。如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也就更加紊乱了。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与脾有一定的关系。
四、忧伤肺
忧是与肺有密切相连的情志,人在忧伤时,可伤及到肺,出现气短、干咳、咯血、音哑等。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悲是由于哀伤而产生的一种情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忧与悲损都会伤及到肺,所以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的说法。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郁郁寡欢、悲悲切切,最终因肺病而死,就是大悲伤肺的最好的证明。
五、恐伤肾
恐是因精神过度紧张而造成的胆怯。惊是突然遇到事情的变故,导致精神上的紧张。如突临危难,突然打雷等,都可发生惊吓。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聋、头眩、阳痿,甚至可致人死地,如老百姓常说的“吓死人”、“吓得屁滚尿流”。那惊恐与肾又有什么关系呢?肾藏精,主生殖系统,即为生命的发动机,古代医家称肾为“先天之本”。突受惊吓而当场目瞪口果、手足无措的人,大都因心气逆乱,心血受损,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的缘故。因此,治恐当补肾,治惊应安神。
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动,对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但异常的精神活动,就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失衡,从而引发疾病。因此,要想拥有一个好身体,就要善于情志调摄。
贴心提示: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要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