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国学大师的养生智慧

国学大师的养生智慧

发布时间:2020-07-27 16:52:10

1、真正的国学大师有哪些人?

1、章太炎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

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后自认“民国遗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2、钱钟书

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学士学位。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篇》。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3、钱穆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江苏无锡人,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4、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

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5、陈寅恪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

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1)国学大师的养生智慧扩展资料:

国学解释:

1、“国学”即“中学”

这一释义与清朝大员、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等所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关。但因有“西学”一说而提出与之对应的“中学”并不周全。

因为与“中学”相对应的概念应是“外学”,而“西学”则仅仅是“外学”中一部分,并不能涵盖日学、印度学等等所有“外学”。另外,因世界各国学校一般都有大、中、小学之分,用“中学”这样的概念,也很容易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引起误解。

2、“国学”即“国粹”

这一释义,是针对“中学”提法太笼统、宽泛而另提出的。但顾名思义,“国粹”即国家学术文化之精粹。“国学”与“国粹”不论外延或内涵其实都不一样,硬把两者等同起来,无疑与事实不符:因为“国学”并非一切皆“粹”,而是有“粹”有“渣”。

因此,把“国学”与“国粹”等同,要么名不副实,要么等于把传统学术文化“精粹”以外的内容排斥在外,又因人们对传统学术文化“精粹”之理解不尽相同,自然就很难使“国学”的内容及其解释规范化。

而在实际操作上,这样的释义也行不通。主张这一说法的人,实际上认为中国传统学术一切皆“粹”,因而把传统学术一篮子兜进了“国学”的筐子里。

3、“国学”即“国故”

这一释义,是针对“国粹”一说太笼统,又鉴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并非一切皆“粹”而提出的。这种提法曾经被当时许多著名学者所认可。“五四运动”时期的“旧派”、“新派”“国学”家们,几乎都使用过“国故”一词。1919年初,新旧文化激烈交锋,北大较保守的学者创办《国故》月刊以“昌明中国故有之学术”。

在此背景下,毛子水、傅斯年在《新潮》杂志撰文,针对“抱残守缺”、“追摹国故”的倾向而提出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整理国故”。所谓“整理”,并非限于考证、训诂,还包括了评判价值、探寻因果。他们既以现代观念发掘、阐扬古学,又强调清理“国渣”,打倒“偶像”。

2、国学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国学大师有哪些?

“国学”是对中国学术的简称,“大师”系指人们对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造诣者的尊称,
“国学大师”则是指其学问在“国学”研究之范围内属于出类拔萃者。同时,“国学大师”

不能光看其学问,还要看其道德即人品、文品,看其文品与人品是否统一,即是否属于融人

品与文品于一体的“道德文章”者流。以此衡量,近现代的“国学大师” 当首推唐文治、

章太炎、陈寅恪、钱穆和钱钟书。

另外也有同名软件《国学大师》,古典图书集成《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
24亿字。

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3、请问:国学都包括哪些内容?

http://guoxue.netor.com/
国学大师的纪念网站,你自己看看好吗?
想孝敬父母吗?
《国学大师的养生智慧》简介
http://news.fjnet.com/ryzy/ryzynr/t20060316_22414.htm

4、国学大师师里面谁讲的最好了

不知道你最喜欢谁,但我觉得王国维还不错哦

“他是举世无双,最纯正的国学大师。这一点没有人有疑问。”网友投票数最多的也是王国维。

在专业学者那里,王国维的学术地位之卓越是不用说的。他的学识博大精深,著述宏富,通日、英、法诸国文字,先后在哲学、文学、戏曲史、甲骨古文、古器物、殷周史、汉晋木简、汉魏碑刻、汉唐史、敦煌文献及西北地理、蒙古史、元史、图书管理学、版本目录学等多学科研究中有重大贡献。

陈寅恪曾总结王国维在学术上影响巨大的三个创举,即“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王国维直接开创了一代学术和学风。

而仅仅这些并不足以使王国维进入公众的视野。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投昆明湖自沉。其死因何在?近一百年来学界一直对此有过种种说法,但始终不能解决,成为“中国文化史世纪之谜”。这显然对公众有着难以言喻的吸引力。随着媒体、书籍的传播,王国维的遗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也成为许多人熟悉的一句话。

他最为人熟知的著作是《人间词话》。仅以记者手边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插图本人间词话》为例,该书2004年1月第1版,到2006年1月两年间已经是第7次印刷。而且仅该次印刷数就达到3万册之多。这还未计算自80年代以来,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各种版本的《人间词话》,这是一本可以不断重印的真正的畅销书,文科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本。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提到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重境界”,也反复被各种媒体、各类文章引用,公众对其名字以及这段话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虽然他们可能根本就不清楚王国维究竟研究了什么。

5、被央视放弃的“国学大师”于丹,曾被北大学子赶下台,她的现状如何?

前些年的于丹,怎一个红字了得。

《百家讲坛》上关于《论语》的“心灵鸡汤”式解读,一度将她推上神坛。

那般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解说,曾让文化程度一般的普通大众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将大家意识中枯涩难懂的国学经典通俗化理解,让人们重新认识中国古代名著名篇独特的文化魅力,于丹凭借她充满矫饰的语言风格以及信手拈来的诗词名句一时风行全国,让很多人一下子闻到了久远的“国学”味。彼时的于丹,作为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国内讲座接二连三不谈,甚至还走出了国门,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还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多次再版,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短期内国外销量已近40万册。如此辉煌一时又满腹经纶的于丹,忽然在某天崩了。崩的猝不及防,让人措手不及。先有上海为博士授课,几乎被轰下台;后有北大谈昆曲,真真儿被轰下台。一代“国学大师”,为何沦落至此?

做学问要扎扎实实,做人要实实在在。

于丹来讲,俩者均有欠缺。京城名嘴周孝正评价于丹讲论语:漏洞百出,一分钟一个硬伤;梁宏达“手撕”于丹:净说正确的废话,孔子活过来都得给她鞠躬。于丹“鸡汤式”讲论语,看似是将国学通俗化,实则是让经典肤浅化。《论语》就是《论语》,人们可以不懂,但古人留下的东西不能变质。一旦“鸡汤”泛滥成灾,经典就难免会被毁了。教书育人的根儿,还是谨慎对待最为恰当。讲台上真善美的“老师”,走下讲台,言行不一,更是让于丹逐渐走向没落的一大因素。受邀到国外讲课,却因对酒店规格不满几次三番要求更换;在饭局上与人发生口角,并扬言:你这样的人,没有资格和我坐在一起吃饭……一个失了做学问初心的“学者”;一个将自己摆在高位的“学者”;一个学艺不精的“学者”,注定走不长远。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于丹依旧在自己的领域游刃有余。

如今的于丹,虽说卸去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分党委书记一职,但职务之多,名头之大,依旧亮眼。而于丹本人,也经常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发表自己学术方面的看法。可能是不如先前红了,但影响力依旧不可估量。毕竟学问这个东西,人人侧重点不同。有人说于丹“心灵鸡汤”属于妖言惑众,就有人大呼哲学。

6、著名国学大师南怀锦对中国的理喻是什么?

著名国学大师 南怀瑾 对中国的比喻是:
“儒家是中国人的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公司(超市)。”
见于他的《论语别裁》中。
这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的儒释道的比喻。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温州人,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文化传播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南怀瑾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他的人生观点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南怀瑾一生都在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出版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三十多种著作,并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

7、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生三个境界,谁来说说!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
没有对目标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
没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

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 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

关于王国维的这“三境界”妙论,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很多人也将其引申到其他很多领域,如企业管理,营销,研发等,给人深刻的启发。

以上三句词分别摘自晏殊【蝶恋花】,柳永【凤栖梧】和辛弃疾【青玉案】。

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柳永【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8、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范文示例一:南怀瑾的做人哲学
曾敏之
“人有三个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这三种错误,是提醒做人的哲学。当今之世,世道诡谲、浮躁,我们看到的社会现象或政治行情,不少的人是反南怀瑾的告诫行事的,追求的是名利,追求的是虚假的声誉,逞强的是不符能力的权位……流风所至,文化学术界也多有犯三错的知识分子,假学历、假文凭、假履历、假论文……不是常见于舆论揭露吗?
“名为公器”,是严肃的行规。《庄子·天运》中引老子的话:“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这是反之而会犯错的。白居易有领悟曾写《感兴》的诗,说“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南怀瑾提做人不能犯三错,是他平生阅历所得、观察世事的良言,在《论语别裁》中散见于他作的分析,但遗憾的是未能就此作进一步的发挥。我想,连孔子也自惕于名位,他曾叹息:“手无斧柯,奈龟山何!欲望鲁而不见,归而任教。”
孔子这番叹息,是知道自己无名正言顺的职位;想到鲁国从政而不可得,只好回头从事教育以收弟子传教了。
多年前,曾有金陵之游,于中山陵之旁得见一座墓园,墓碑上刻的姓名是“廖仲恺、何香凝之墓”,别无一字叙及生平事迹,令我拜谒之下,不胜感慨!谁都知道廖仲恺、何香凝是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的功勋人物,廖被蒋汪暗杀,何则继承廖志,追随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大业,成为杰出的妇女英杰,同时也是驰名海内外的画家,可是廖何去世之后,不争八宝山尺寸的墓地,而双葬于孙中山陵寝之旁,墓碑也只字不叙及生平壮烈的事迹。如果南怀瑾游南京,看到廖何之墓,我想是会惊服于先烈的行事,堪称做人的典型的。
范文示例二:量力而行
博古览今,许多人已经青云直上,飞黄腾达。但他们仍不甘于满足,没有享受到“天上宫阙”“琼楼玉与”般的太上皇生活,这人生似乎就少了点层次和意义。
易金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这种精神固然不错。但在现实生活中,过分的追求,往往差强人意,使人头破血流。在人生的大海上迷失了彼岸的方向.可谓成也”追求”,败也“追求”。是故,事无巨细,量力而行才不失为一种明智。
曾经,有一位登山者,到了8000多米的地方,止步了。后来人们问他,还差那么一点了,为什么要放弃呢?这位登山者却一脸自豪,“我已经尽了我最大努力,不是我不想再攀登,而是我知道,我的极限就是这8000米。”多么朴实而又多么有哲理的话,攀登珠峰,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攀登到这8000米的高度?问心无愧,就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为他惋惜:你看,已经那么高了,应该一往无前,直上顶峰的。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一个人如果过分超过了极限,等待他的并不是成功,反而是没有穷尽的暴风雨。
登山,与跳高一样,都是在征服高度,攀登珠峰,是一件伟大的事,这不可否认,但有那么多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那里。这不能不让人心痛,即便他们都是英雄,都是永不停息的前行者,但付出的却是生命的代价。
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应当对自己有一个准确恰当的把握,不保守,也不冒进,否则前途一片漆黑,绝望深不见底。量力而行就是这样的一把前行的利剑,将万千困难斩于马下;量力而行就是这样一簇阳光,将万千阴霾驱散殆尽。
无论左倾,还是右倾,都是过不了桥的。偏离得多了,终究要掉进水里。
纷纷世事,毫无主见,跟风随大潮,人云亦云,只会让平庸者更加平庸,永远找不到出路。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许多时候,盲动蛮干,只前不退,血肉横飞,孤注一掷,那么薪材燃尽,根基全无,事业与建树更,无从谈起。如果置之死地而后生,避其锋芒,养精蓄锐,以图东山之日,这一切,也要因情而导,以防消极怠工,使凌云之志随着时间灰飞烟灭。所以,事情并无大小之分,量力而行,才是“王”道.

9、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国学大师南怀瑾


人贵有自知之明
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鸵鸟身重翅小,不妄想飞向蓝天;海豚无脚不徒劳爬上陆地。茫茫人海,芸芸众生,自知者能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成就一番事业;不自知者往往一念之间前功尽弃,贻人笑柄……
韩信甘受胯下辱
闹市间,一位气宇轩昂的七尺男儿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从一个市井无赖的胯下爬过。难道他没有人格与尊严吗?不,他此举是为了实现他的鸿鹄之志。他深知自己的价值绝不能与无赖等同,他深知自己的兵韬武略当用于救助天下苍生,而不是与一个无赖斗气。大丈夫能屈能伸,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因为自知,他才能临磨难而不苟,愈挫而愈奋,最终,他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帮助刘邦平定天下。
试想,韩信若没有自知,其人生怎能放出夺目光华;若没有韩信的自知,如何能有刘汉天下的一统。
人当须明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马谡“无知”失街亭
马谡虽熟读兵书,深谙兵法,但他最大的悲剧就在于无知----对于自身的无知。没有了自知,便仅剩下了狂妄,甚至狂妄到连军师诸葛亮都不放在眼里。叹诸葛空爱马谡,却反被马谡的不自知误了骋淮蠹疲槐?罡鹉窍Р胖?幔?慈鞲?桓?ldquo;无知”之人。诸葛先生泉下可知,你一生追求的事业,就是毁于一个人的不自知啊!“出师示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泪是洒给诸葛,而这憾却是马谡的“无知”所一手造成的啊!
人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才能!
巾帼“自知”胜须眉
“别了,生我养我的父母;别了,我所深爱的这片土地。”镜中那位绝色美女满眼含泪,但很快她便拭去泪痕,毅然踏上了那条风沙漫天的路。
她明白自己此去将永无归期,但她更清楚自己肩上的重任。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担负着面姓对和平的企盼,担负着苍生对幸福的追求。正因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她才甘愿“一去紫台连朔漠,甘愿用一生的幸福去换取大汉与匈奴几十年的和平。黄昏下的“青冢”不是哀怨,而是一个深知自己历史责任的女子,对天下的深情回眸。
人要知道自己的责任!
“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自知才能将自己的人生点染出亮丽的色彩。朋友,欣逢盛世,怀古思今,我们是否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才华,看清了自己的价值,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

10、我想知道国学大师南怀瑾的成就主要在哪?

南怀瑾大师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讲学参禅设帐收徒
1949年,南怀瑾 辗转赴台,在家设帐授徒,讲授中国古籍经典,同时担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一些撤退去台的国民党高官,如何应钦、顾祝同、蒋鼎文、钱大钧及杨管北等人都前来执经问道。去台初期,南在台北设立"十万禅林台北道场",成立"东西精华协会",另在新竹县设"十万禅林峨嵋道场",教导众生打禅。后来他在台北、北投、汐止、高雄等地多次举行禅七法会,杨管北、周宣德、叶曼、张尚德等名流均曾参与,主要功课是禁语、打坐、参禅、行香。
2、倡导复兴中华文化
1966年,南怀瑾配合台当局,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倡导伦理道德。他和钱穆、胡适、林语堂、牟宗三、唐君毅等人在台港两地往来阐述传统文化。后来,他又在台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书院"等文教机构,传扬文史哲佛学说,提升民众文化水平。
3、为两岸和平作出了贡献
1998年,南怀瑾在香港定居不久后,当年在成都军校的老同事、全国政协常委、民革副主席贾亦斌突然找上门来,几个月后又介绍中央对台工作负责人杨斯德与他接上关系。南怀瑾在两岸政治圈中人脉广泛,了解两岸的政治和历史,且能与台湾最高领导人对话,被选为两岸关系的传话人。1992年6月16日,南怀瑾为两岸密使亲笔起草《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一式两分,交密使分别送达两岸最高当局,为两岸和谈奠定了基础。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温州人,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文化传播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南怀瑾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他的人生观点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南怀瑾一生都在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出版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三十多种著作,并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

与国学大师的养生智慧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