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旅游业上述发展变化的原因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享受的方面要求也高了起来,而旅游无疑是放松精神增长知识的最好途径与消遣,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旅游,从而促使了旅游行业的兴盛.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因素:
(1)居民旅游观念的变化
(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
(三)居民可支配时间增多
2、谈谈旅游发展的条件(优劣条件)?
旅游发展肯定是要有先天条件,就是当地有旅游资源。
3、为何说养生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人们对旅游业内涵更深层次的认识,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旅游+健康”已经成为人们关注zd的热点,各类专项旅游项目因此得到开发,养生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报道称,近年来,全国旅游系统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旅游业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快速发展、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就业的综合贡献度均超过10%,旅游业加速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
旅游和健康都是五大幸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领域和关键指标。推动健康养生内旅游融合发展,符合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养生旅游,既可以达到游览名山大川目的,又兼得养生健身强身收获;既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有益身心健康。
但是要注意养生旅游产业的发展不能脱离一个基础——坚持低碳和生态理念容。各地在发展养生旅游的同时,不能破坏生态环境,所有基础设施、房屋建筑、污染排放、垃圾处理等,均应符合低碳环保理念。
希望更多人可以参与养生旅游!
4、养生旅游的模式
5、文化旅游+康体养生如何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在资源的高效配置、城市的均衡发展等方面,文化+康养产业特色小镇均独具优势。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类特色小镇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文化产业与康养产业不能盲目融合发复展,还需形成资源共享、短板互补、循序渐进的发展格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文化产业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资源共享、短板互补。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制生态,既是做文化旅游的必要条件,又是打造优质康养基地的良好基础,一项条件同时满足二者之需,这就是资源共享带来的价值。短板互补则是指文化创意设计能够赋予康养产业更多文化内涵和趣味,从供给侧提升康养产业的品质,并且形成产业特色。
文化+康养产业特色小镇可以依托长寿文化,大力发展长寿经济,形成食疗养生、山林养生、气候养生为核心,以养生产品为辅助的健康餐饮、休闲娱乐、养生度假等功能集聚的健康养生养老体系;也可以依托医药文化发展医药产业,推动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等产业发展的医养特色小镇;还可以原生态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为发展核心,重点发展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生态种植等健康产业。
6、养生文化旅游如何发展
我国当前的养生百旅游大多沿用了古时养生旅游的方式,融入了现代人的基本养生诉求。目前较流行的养生旅游项目包括森林浴、雾浴、日光浴、温泉浴、食疗、民俗养生等。但总体而言,我国现代养生旅游与国外相对成熟的养生旅游市场仍度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问题。
养生旅游目的地主要依赖当地自然资源,产品比较单一。此外,具有本地特色和有影响力的问养生旅游产品还未形成规模。尽管我国养生旅游目的地数量日益增多,但是养答生元素在各目的地的渗透仍比较浅层,各类养生活动仍然以依赖自然资源为主,无法深入挖掘消费者的养生诉求。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研究显示,中国消费者是全世界最重视养生消费的群体,预计到2020年我版国养生旅游消费的总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养生旅游发展急需规划。养生旅游是一个比中医药旅游更大、更综合、更国际化的旅游业权态。经国务院同意,“十三五”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纳入国家“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
7、养生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了吗?
近年来,全国旅游系统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旅游业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快速发展、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就业的综合贡献度均超过10%,旅游业加速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北京,上海,江苏的无锡,辽宁的大连,浙江的杭州,安徽的黄山,吉林的长白山,湖北的武当山,江西的庐山,云南的文山,河北的保定、孟村,河南的嵩山、温县,山东的青岛、济南,湖南的岳阳、长沙、湘潭、株洲等上百个旅游热点城市和热点景区,近段时间都相继推出养生、保健旅游项目,并且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趋势。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日前在2017健康旅游发展高峰论坛上说,旅游和健康都是五大幸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领域和关键指标。推动健康养生旅游融合发展,符合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目前,健康养生旅游正在迎来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旅游业和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分别达到7万亿和8万亿元,养生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然,养生旅游产业的发展不能脱离一个基础——坚持低碳和生态理念。各地在发展养生旅游的同时,不能破坏生态环境,所有基础设施、房屋建筑、污染排放、垃圾处理等,均应符合低碳环保理念。毕竟,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是人类的最基本需求。
8、长远来看健康产业发展好还是旅游行业
健康产业是,当代人都很重视健康与养生。由此,很多人就会在这里寻找商机,而围绕健康产业需要做的事业和工作以及商业行为更是多的数不胜数。所以说健康产业必将成为未来的趋势,是完全有可能的。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下个世纪能够超过我的世界首富一定来自健康产业,21世纪能与IT业相比的是健康产业”。 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日益提高,当家庭拥有了彩电、冰箱、洗衣机,或汽车、别墅,或事业、地位、名气之后,最期望得到的是什么?当然是健康!回归自然、崇尚健康是现代人的生活理念。畅享清新的空气,沐浴温暖的阳光,吃天然绿色食品……不断成为普罗众生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现代人开始越来越关注健康
从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呈现这样一些特点,首先是加快发展旅游业现在成为很多国家的战略决策,中国是把旅游业定位成了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来加以培育,出台了《旅游法》。美国是发布了国家旅游发展战略,提出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揽子措施,包括针对中国游客的签证便利化措施,同时还增派了50名的领事官员来华工作。俄罗斯政府也是批准了2011-2018年的发展旅游业目标计划。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第二个特点就是旅游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持续提高。
第三个特点是世界旅游业的发展重心在逐步的东移,在2012年时,欧洲仍然是最大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占全球的比重达到51.6%。未来来看,预测亚洲的旅游市场国际有客接待量会占全球比重到2020年达到30%,2030年将超过36%,而欧洲的比重将分别会降到49%和41%。
另外,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还呈现了一个特点就是融合发展的趋势明显,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旅游跨国界、跨领域、跨行业、跨产业、跨部门融合发展的趋势是日益明显了。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旅游业的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同时大众化的旅游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同时,旅游业成为产业投资的热点领域,诸如上海迪士尼,它的总投资是290亿元,目前以已经完成了131亿元的投资;另外还有一笔大投资的项目就是,云南打造十大立体文化旅游项目,项目总投资是大约达到了2000亿元。
中国未来旅游特点会呈现新趋势,旅游业的新产品和新业态层出不穷,像海洋旅游、自驾车旅游还有房车旅游等新业态正在成为引领旅游消费增长的重要的领域。所以总体来看2014年旅游的发展总体形势仍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有时间上优酷网搜索传统文化论坛那里有很多专家会给你的人生提供很多有益的帮助!
朋友两个行业都很有前景,都各有千秋,你可以一方面考虑行业,一方面在考虑自身喜好和内心的真正需求,做出适合自己性格取向的合适选择,最后送去美好祝福,无论选择哪个行业,都祝你发展的好!
9、谈谈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的影响
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贡献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并且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性、对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正在实现着旅游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互相促进的局面。1999年10月西峡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提出了建设“经济强县、生态大县、旅游名县”的战略目标,把旅游业作为全县新的支柱产业来发展。经过五年来的不懈努力,西峡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形成产业规模,成为拉动西峡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点。2006年全县各景区共接待游客130万人次,综合收入2.6亿元,成为全省旅游开发重点县、旅游体制改革试点县,西峡旅游已经成为豫鄂陕毗邻地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纵观五年来的发展,西峡县不仅旅游业突飞猛进,势头强劲,并且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西峡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概括近年来旅游业对全县经济社会的贡献有以下几点:
一、推动了投资软环境的改善,加快了西峡县对外开放的步伐。迄今为止,我县已推出了恐龙遗迹园、鹳河漂流、寺山国家森林公园、老界岭、龙潭沟、石门湖、蝙蝠洞等一批精品景区,其中国家4A级景区1个(鹳河漂流),3A级景区2个(龙潭沟、蝙蝠洞),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石门湖)。老界岭景区获“中国最佳休闲度假胜地”称号,鹳河漂流获“中国北方最佳漂流胜地”称号,龙潭沟景区获河南省首批“标准化示范景区”称号。2004年,西峡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通过国家审批,2006年,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在第二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让西峡旅游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旅游景区品质的全面升级不仅直接刺激了全县旅游业综合收入的高速增长,而且扩大与提高了西峡县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推动了投资软环境的改善,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如仅2005年,全县全年就达成合作项目137个,引资16.6亿元。争取政策性投资项目194个,到位无偿资金2.59亿元,新建中外合资企业2家,合同引资520万美元,实际到位300万美元。外贸出口2729万美元,创历史新高,被评为全省对外开放重点县。
二、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增值增效。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西峡县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住宿接待能力上,全县星级饭店已达9家,其中四星级的鹳河饭店已成功加盟国际金钥匙饭店联盟,星级农家旅馆400余家,全县日接待能力达到万人以上。龙乡菇业公司(民营企业)与省国际旅行社合资兴建的集购物、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县游客接待中心已建成并对外营业,龙港商贸城等购物中心也即将开工。旅行社行业不断壮大,仅2006年就新成立5家旅行社。2006年西峡县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2.5亿元,年均增长15.5%。
通过发展旅游,更加有效的带动种植业、养殖业、特色农业、特色工业的发展。农民通过参与旅游,迅速的提高了市场经济意识,为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奠定思想基础,实现了一、二产业资源的再利用。西峡凭借特色农业、工业经济发达的优势和特点,建成了宛药工业旅游项目和英湾、袁店猕猴桃观光园等工农业旅游项目,在保证特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取得了特色旅游项目的发展,充分发挥了旅游业将一、二产业生产过程整合成旅游资源而获得产业增值的职能优势。
三、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在西峡,农民成为发展旅游业最大的受益者。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40元,比2001年增长了76.8%。以双龙镇化山村为例:化山村227户,人口861人,人均耕地不足3分,没开发旅游前是市级贫困村。近几年依托龙潭沟风景区发展旅游配套产业后,新农村建设成绩卓著。首先,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仅2005年该村旅游业总收入达到4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0元,接近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两倍。其次,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副产品、旅游纪念品生产迅速发展,从事一、三产业的劳动力比例达到42:58。再次,人居环境、医疗卫生条件等得到明显改善,全村实现了电视入户率、自来水入户率、村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儿童意外伤害保险参保率和计划生育率的五个100%。化山村已成为我县“三产服务型新村”的代表。化山村的巨变引得附近村子都纷纷效仿,使这一带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双龙镇也因而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社会主义乡村旅游成为思想观念的“催化剂”,不仅给当地经济注入活力,给农民带来了实惠,更重要的是给农民带来了全新的观念和思想,收入的增加让农民兄弟尝到了发展旅游业的甜头,使他们树立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也促进了当地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加速器”。
四、促进了城市化建设和环境美化。旅游业发展得越是深入,越是呼唤城市的支撑。城市化建设与旅游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旅游能够扩大城市的知名度,例如日内瓦、威尼斯等几个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就是靠旅游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而旅游活动的发展也会增加城市的收入。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的功能更加齐全从而保证了旅游活动的正常进行。大型的酒店和度假村的建立不仅满足了城市旅游发展的需求,同时也美化了城市。
如今走在西峡县城,时代广场上的彩色音乐喷泉,挥洒着都市的魅力;鹳河大道上的巨帆,憧憬着胜似神话的飞天;入夜的鹳河两岸灿若星河,映照出一派祥和、平安……一路一树,一街一景,春花、夏荫、秋色、冬青,西峡美,惹人醉,不思归。
五、旅游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生命源和动力,旅游又是文化外在价值的体现,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西峡山青水秀,物华天宝,历史文化一枝独秀。从仰韶遗址到西周故城,从凭吊三闾大夫的屈原岗到被台湾同胞奉若神明的哪吒庙,从武则天的观花园到李自成的演兵场,从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的马鞍桥到宛西民团司令别廷芳的别公堰遗址……古迹遍布境内,传说令人神往。发展旅游业使这些浓厚的文化得以彰显,迥异的文化又吸引着八方游客。龙潭沟的地方戏表演、老界岭的迎宾馆模仿秀、恐龙遗迹园的地质文化展示等精品旅游文化项目已逐步成为景区招徕游客的重头戏。通过旅游工作的实践证明,运用相对成熟的旅游业已经搭建起来的巨大市场平台,高度重视文化的巨大促进作用,不断丰富旅游文化产业的形式和内容,就能强力拉动旅游业不断走上新台阶,就能形成共享资源、共享市场、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共同提升、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它不仅具有经济发展功能,而且还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它能够推动中西部和农村的脱贫致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增加就业和再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更新思想观念;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保护和传承文化,融洽社会关系;树立新的资源观、发展观,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可见,旅游业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同一性。它能促进社会个体的和谐发展、社会结构和谐、经济发展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等,从而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因而,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必然要求。
(一)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继续推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科学发展观具体表述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新的旅游发展观。科学的旅游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在旅游开发、经营、管理方面,注重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举,通过特色化的产品、人性化的服务、柔性化的管理、多元化的经营,充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推动旅游业从流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转化,使旅游业走上城乡旅游良性互动、区域特色旅游协调发展、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并重、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并举、旅游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产业发展新道路,真正凸现旅游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二)提升旅游业的旅游经济功能,实现经济的和谐发展
由于强大的辐射效应与乘数效应,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和当地经济发展。我们应当在旅游业实现脱贫致富和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上,进一步提升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功能。一是通过“农家乐”、“渔家乐”等形式的乡村旅游开发,加速农村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二是加速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通过国内旅游,增加旅游收入,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通过国际旅游,注入外汇收入;通过提升旅游区域知名度,吸引国内外经贸投资,缩小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加强旅游业的关联带动功能,刺激区域内会展产业、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等服务产业的发展,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系统的升级;带动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挖掘和扩展旅游业的社会功能,实现个体和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挖掘和扩展旅游业强大的社会功能。一是充分挖掘旅游业的就业功能,增加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就业机会和职位,促使人们能够各有所职,各尽其能,缓解个体间以及与社会的利益矛盾,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二是扩展旅游业的社会交流功能,促进当地居民与游客直接和间接交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促进区域间文化的交流,实现先进理念和知识的区域间流动,促使社会关系能够和谐发展。三是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旅游需求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1980年的《马尼拉宣言》已经将旅游看作人类的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旅游已成为我国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目前,我国旅游主体多为城镇居民,农民旅游者甚少。一个占国家居民人口绝对多数的农民旅游需求缺位的旅游产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相比,显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建设和谐社会,还必须启动农民旅游市场,真正实现城乡社会生活的全面发展。
(三)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旅游开发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资源利用的方式和特点看,与工业发展相比,旅游业发展本身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尤其是以自然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新型旅游方式——生态旅游,非常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旅游环境是旅游生存之本,其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因而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建设、保护和美化生态环境,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科学利用和保护的认识,促进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同时,生态旅游的发展,培育了旅游者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意识,促进了生态观念的扩散和生态行为的产生。正因为旅游业具有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性特征,被称为“环境产业”、“绿色产业”、“无烟产业”。因此,在加快发展旅游业这一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的同时,更加重视坚持以人为本,以游客满意为中心,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树立可持续旅游的理念,加强对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管理,加强旅游的规划管理,促进人的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0、什么是真正的养生旅游
养生旅游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墨西哥。养生旅游开发较为完善的旅游目的地主要是非传统欧美区域的发展中国家,而主要的客源市场则是欧美国家。2007年3月24日,在塞浦路斯南部城市利马索尔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健康(养生)旅游大会指出健康(养生)旅游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市场,健康(养生)旅游发展完善的的国家主要为古巴、新加坡、泰国、印度等国,这些地区吸引大量的欧美游客,这些国家的健康旅游不仅能唤醒人们对健康关注,还能转变人们治疗疾病、改善关于健康问题的观念。其在休闲健康旅游过程中不仅需要提供有品质的健康旅游产品来改善人们的健康,同时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设施来支持,调动了对人们健康有帮助的一切要素来开展生态养生休闲旅游。
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与亚健康现象的日渐普遍,以及全球整体健康理念的革命性影响,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成为继温饱需求之后的又一市场主流趋势和时代发展热点。养生旅游集养生资源与旅游活动交叉渗透,实现融合,以一种新型业态形式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身心健康的全方位需求,开始受到全球性关注。如今的国际养生旅游业已初具规模,在很多国家都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独特卖点的产品,可谓异彩纷呈,各有特色。如中国文化养生、日本温泉养生、泰国美体养生、法国庄园养生、瑞士抗老养生、美国养老养生、韩国美容养生、阿尔卑斯高山养生等,同时也发展出不同的养生旅游开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