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钟吕养生

钟吕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27 09:58:34

1、辟谷养生 你知道多少

辟谷的意思他们大都说了
我 还知道 辟谷术

《通志•艺文略》著录《太清断谷法》《无上道绝粒诀》《休粮诸方》《太清经断 谷诸要法》《断谷诸要法》《停厨圆(或作“丸”)方》各一卷。《正统道藏》收载尤 多。但诸书所载,归纳起来,不外“服气辟谷”与“服药辟谷”两大类。
(一)“服气辟谷”即以服气与辟谷相配合,并以服气为基础,通过服气达到辟谷 的目的。具体说法不一,有的主张服气之初,即行辟谷,饥时饮一两盏胡麻汤或酥汤, 或一两杯酒,渴时唯饮清水。有的主张服气之初渐减食物,每日减食一口,递减至十日 而全断。有的主张不强行辟谷,待服气功深,至三年后,便会自然断谷。具体方法多见 于诸家气法书中,据《抱朴子内篇•杂应》篇载,即有食十二时气法,食岁星气法,食 六戊精气法,思神食气法等。
(二)“服药辟谷”即用服食药物以代替谷食。药方甚多,有取高营养而消化慢的 豆、枣、胡麻(芝麻)、栗、酥、及茯苓、黄精、天门冬、术、人参、蜂蜜等配伍,制 成丸膏,于断谷后口服一二丸,以代谷食。有取高营养而难消化之物配方,一顿饱餐后 即绝谷,可辟谷很长时间。又有作美食饱餐一顿,再服药以养所食之物,据说可辟谷三 年。还有用草木药熬煮特定的石子,以石当饭者。具体药方见《太清经断谷法》及《云 笈七签•方药部》。(此法我未成试过,不知会不会有副作用)

得来不易 望采纳··3Q

2、道教养生修炼的方法是什么?

据元代李道纯的统计,当时流传的养生修炼方法有三千余种,而道书上记载的大约只有二百种,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十大类。

1、导引按摩类

这一类功法是以健身强体为目的的动功,包括导引术、按摩术、点穴术、叩齿法、鼓漱咽津法、鸣天鼓、干梳头、干洗脸、揉耳运目、仙鹤点水、擦脚心、兜外肾、自发动、周身拍打等等。多以动摇肢体为门径,与服气、存思配合,组成系列功法。

马王堆导引术(资料图图源网络)

2、吐纳行气类

这类功法是以调炼呼吸为门径,达到精满、气足、神旺的延年益寿效果,并能发放内气利他济人。这类方法包括采气、食气、闭气、炼气、布气(发气)、胎息、调息、六字诀等。大体可归为服食外气、吞咽元气、存思服气、调动内气等四种。

3、意念修炼类

我国道教气功,除“内丹”堪为不二法门,“行气”久称一树奇葩,其他如守一术、虚静术、存神、内观、定观、冥想、守中、默念、坐忘、守窍、存思术等等,方法尚多;而这些方法归结到一点,不外以意念修炼为主,所以,可一言以蔽之为“意念修炼”,并从而与“内丹周天”、“吐纳行气”鼎足而三。

教气功:十二段锦(资料图图源网络)

道教三大类功法足以概括我国气功中的一切静功,其中“行气”以呼吸修炼为主,“意念修炼法”以意念修炼为主;然而两者却又不是河水不犯井水,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行气”功法常须借助意念活动进行配合,而“意念修炼法”也少不了呼吸的参与,只不过是各有专攻,侧重不同罢了。而“内丹”之术则综合“呼吸”、“意念”,嫁接孕育,另展奇姿,从而成为我国气功中的千古绝招。

4、内丹周天类

这是指以自身先天精气神为“药物”,而在体内炼“丹”的系统修炼方法。在道教修炼诸法中,内丹的理论最称精湛,方法最为周密成熟,堪称道教气功的代表、精髓。内丹的流派分为南宗、北宗、中派、西派、东派、三丰派、青城派;修炼的方法有十多种,但皆以性命二字为纲宗。就修炼的顺序来说,有修性自然了命的顿法,亦有先修性后修命及先修命后修性的渐法。

修性自然了命的顿法,亦称“上品丹法”、“最上一乘”,是炼神之道与禅宗之禅的融合,入手即迳直炼神还虚,绝情忘念,明心见性。

内经图(资料图图源网络)

先修性后修命,为全真道北宗所倡。此法从除情去欲、收心止念、明心见性入手,至念住心息,再依次了彻命功。这种丹法的修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百日筑基,炼精化气,亦称为小周天;第二阶段为十月养胎,炼气化神,亦称为大周天;第三阶段为三年哺乳,练神还虚;第四阶段为九年面壁,练虚合道。

先修命后修性,为南宗所倡。其法从钟吕派内丹的传统方法入手,守窍调息,循序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至炼神阶段,参究禅宗性理,以“打破虚空为了当”。

从修炼方式讲,内丹又分为清修、双修二派。清修派主张阴阳具足自身,只可自己清修,这是内丹的主流。双修派认为阴阳分具于异性之身,主张男女合修,取药于“同类彼法”。这类方法实属秦汉以来房中术的进一步发展。道教还认为,男女生理不同,故炼丹的方法应有所区别。宋元以来,出现了不少“女丹”的修炼方法,一般都从意守膻中“炼体”入手。

5、辟谷断食类

辟谷亦称“却谷”、“休粮”、“绝粒”、“断谷”等,即在一段时间内,乃至长期不食蔬谷和烟火食。我国辟谷起源很早,并不是有了道教以后才有辟谷的。道教兴起后,接过辟谷之法,不仅把辟谷实践推向纵深,而且还予理论上赋予一种神秘色彩。辟谷大略可分为辟谷后服气、辟谷后饮水、辟谷后服食药物三种,其中辟谷服药法有百种之多。这三种辟谷法,一般都与服气等类静功配合。

6、滋补服食类

这类养生修炼方法又称为“服饵”、“服食”。所服之物大体可分为草本金石类药物。道教宣扬服食用金石等炼成的丹药可长生成仙,已被实践证明属谬误之谈。但所服草木之类药物,多有滋补作用,服食得当,当非无益。比如适量的服食大枣、灵芝、胡麻、五加皮、茯苓、枸杞、松脂、五味子、人参、干地黄等对人均有滋补作用。

道士炼丹(资料图图源网络)

7、房中养生类

此法因议论不一,在此不再论述,望见谅。

8、起居摄生类

道家养生修炼之术,除内丹、行气、存思、服饵、房中、导引等法之外,还包括心身两方面的养生之道,涉及行止坐卧、生活起居、饮食、语言、情绪等方面的杂修之法,这就是起居摄生类修炼法,可谓博大精深,网罗无遗。它包括四时调养法、情绪调摄法、饮食调养法、起居调养法等。

9、香汤沐浴类

在多种多样、异彩纷呈的道教修炼方法中,还有一类不被外界注意,但在养生修炼中确有一定特殊作用的养生修炼法,这就是香汤沐浴。所谓“香汤”,就是调进各种芬芳药料的温热洗澡水。香汤沐浴的作用不仅在于洗净身体,涤尽垢腻,并且还在于借助洗涤身垢的启发影响,反过来对洁净内心起到一定的作用。人的神气自然清朗,有利于养生修炼。道教作道法之前,皆当香汤沐浴,自有一定的道理。

香汤沐浴(资料图图源网络)

沐浴的香汤常用五种香汤。所谓“五香”,就是白芷、桃皮、柏叶、零陵、青木香五种香药或香料的总称。其中白芷含有多量挥发油,味芳香,据道教密传,有避邪和去三尸的作用。桃皮是桃树去掉栓皮后的树皮,因其皮含柚皮素、香橙素等,所以气味芳香,具有较强的健脑醒脑作用,且可以杀诸疮虫,止息痧气。柏叶,则具有轻身益气,令人耐寒暑、去湿痹、止饥的作用。零陵香,对心腹恶气、齿痛、鼻塞皆有较好的疗效。青木香,有升降、利吐的作用。还能清醒毛孔,促进皮下毛细管的血液循环,使沐浴者遍体舒适。香汤要按照一定的配量和火候以及特殊的水、澡豆、蜜汤等加制而成。调汤之人,功德无量。

10、指印符咒类

道教和佛教密宗一样,也有手印、咒语。道教的手印“诀”、“手诀”,手指做成诀的姿势叫“掐诀”。诀的种类有数十种,其作用与佛教的手印相同,但手指配合之法则相异。道教的咒语,称为“祝”或“咒”。

道家手诀(资料图图源网络)

大约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韵文,第二种是无韵的短语,第三种取自佛教咒语。道教在修炼时,多用咒语,尤其是存思、存服外气一类,在开始做功及做功结束时,都要掐诀念咒。内丹修炼中亦往往用咒语。念咒时不但要掐诀,而且要存思。存思、念咒、掐诀同时配合,有如佛教的三密相应。道教的符篆派,在修炼时,还常书符。符的种类很多,各有其用场,虽召神制鬼自属无稽,但符?的实际运用,都与气功修炼密切相关。

3、道教养生之道这本书可以学习吗?

修道者,修自身也。
身明,心静,神清,自可达道。

推荐《copy道德经》、《太上清静经》、《易经》
现今于世,避世修zd道、潜修是很难的了。只有一边于凡尘修身修心修神,一边完善自己,这也是所谓的入世修道

我也修道,无事可相互印证下,呵呵

4、求修道小说。本人对道家修道养生,打坐炼丹非常仰慕,求此类小说和文学作品。

道家功是道家学者和道教门徒所习练的功法。道家功以道教文献《道藏》中记载的功法为主体体系,在我国气功诸流派中,道家功最具民族特色,是我国气功的优秀代表和唯一可以和佛家功媲美的流派之一。 道家功祖述老庄,《道德经》说:“虚其心,实其腹”,“专气致柔,能归婴儿乎”。道教循之,创胎息法。唐代司马承帧又提倡“存想”,即存我之神,想我之身,达到入静之境,且用意念导气运行,这是后来“金液还丹”、“大小周天”等功法的滥觞。 道家功以长生为目的,主要有正一、全真两大派,两大派分若干宗派,两大派外也还有若干小派。各派在其功理、功法方面也各具特色。尽管如此,无论何宗何派其修持功夫都以炼养阴阳、性命双修为第一要义,都以返朴归真,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都以延年益寿和长生不老为最终目的。 道家功的理论体系,没有佛家那样严谨,也不像佛家那样对气功名词、概念予以诠释。加之道家功理多用隐语,导致很多名词涵义、概念含混不清。晋代之后,许多道教学者在理论改革时吸收、借鉴了佛家功法理论,道家功才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道家功非常注重个人的实践,数千年来,为了寻找行之有效的功法,许许多多的道士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据说五代道士吕洞宾为练开天目穴,进行了极其悲壮的实验,三千弟子死去八百。可以说,道家功法体系就是在不断吸取这些人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道家初期的功法比较简单,除老子倡导的守一法再就是庄子宣扬的心斋、坐忘、踵息、吹嘘呼吸和熊经鸟伸之类的仿生导引功。道教成立后,出于宗教目的吸收了许多古老的养生术和所谓“仙术”,并在总结古老气功的基础上创编了一些具有道教特色的功法后,道家功日益丰富多彩,成为气功史上的一条主流。
编辑本段基本功法介绍
道家
早期修炼功法的内容,主要有心斋、坐忘、缘督、导引、吐纳、听息、踵息、守静、存想、守一、辟谷、服食、房中、行炁、胎息、外丹、内丹等等,下面作以简明介绍: 心斋 心斋,“斋”即清心之义,心斋指内心清虚宁静。最早出自《庄子·人间世》:“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意思是说:大道至虚至静,因此人心应当清虚宁静,以合大道。所以中华道家所讲的真正斋法,不是外表吃素谓之斋,乃指内在的心里干净,这也是中华道家修养的高妙义谛之所在。 坐忘 坐忘,即静坐忘身。见《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意思是说:肢体废去不动,聪明免去不用,离开形体去掉思虑,心同于无所不通之大道,就叫做坐忘。道家这时的坐法,不是后来佛教的盘腿打坐法,而是坐于杌上或席地而坐。 缘督 缘督,指遵循中道,或云运行督脉。见于《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径,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意思是说:遵循中道(或运行督脉)作为途径,就可以做到保养身体,可以做到完善生命,可以做到奉养亲人,可以做到尽享天年。后世修炼中的任督周天,即依此作为理论根据。 导引 导引,即导行肢体,以通经络。《庄子。刻意》云:“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意思是说:象熊一样攀援树木而自悬,如鸟一样展翅而伸腿,这是为了长寿的需要,是导引锻炼、保养身体,象彭祖长寿的这一类人的爱好。在三国时华陀所传之五禽戏,即属中华道家之导引法。 吐纳 吐纳,指吸进清炁,而呼出浊气。《庄子。刻意》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意思是说:用呼吸之法,吐出浊气,而吸人清炁。这就是中华道家修炼的调息之法。后文筑基炼炁之吐纳法,即渊源于此。 听息 听息,又称“听炁”。指静中用炁听呼吸,以凝神合道。见《庄子·人间世》:“无 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意思是说,不要用耳朵去听呼吸,要用心去听呼吸;又不要用心去听呼吸,要用炁去听呼吸。因为这时心与炁 打成一片,心已在炁中了,所以不用心听而用炁听。这种方法,也是中华道家调息入静的一种。听息法的目的,最后是要达到无心而听炁;世俗流传的数息法,最后 还是有心在数息。比较而言,用“听息法”比用“数息法”,更为容易入静,而且入静的层次更深。 踵息 指内呼吸功深,而达于踵。据《庄子·大宗师》:“古 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意思是说:古代修道的人,他们睡觉不会做梦,他们醒来不会忧愁,他们吃 东西不求厚滋味,他们的呼吸很深很深。有道之人的呼吸,可以由内直接到达脚后跟;平常之人的呼吸,只能够由外到达于咽喉。这是修道人所用的内呼吸,与平常 人所用的肺呼吸,决不相同。一般人用深呼吸,炁机最多只能到达丹田;而有道真人的呼吸,却可以直接到达足后跟,可见古代修炼的真人,已经具备很深的修炼功 夫。 守静 守静,即收心求静以守之。源出《道德经》:“归根日静,静日复命。”意思是说:归到生命的根本,就是人静,入静之后,生命可以得到回复。成为后世中华道家修炼学的重要义理。《太平经》云:“求道之法静为根。” 存想 存想,又称存思、存神。即内聚精神,不使外游。《天隐子》日:“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存想的意思,原来是存想自己身上的神灵。因为道家认为人身各处,都有神灵统领,存想这些神灵,就能使其守在自己身上,从而可使生命牢固,做到长生久视。中华道家最早的主要修炼经典《黄庭经》,其中所述即为存神法。 守一 守一,即守心一处,或守一于道。《庄子·在宥》云:“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意思是说:我守心一处,而处于身内阴阳二炁的和谐之中。守心一处,或可大之而守于道,或可小之而守于窍。后世道家修炼之中的守规中法、守丹田法、守祖窍法、守会阴法等等,即来自于此。 辟谷 辟谷,又称断谷、绝谷、断食、辟粮、绝粒、休粮、断粮等。辟谷约可分为五种类型:1.不食五谷杂粮,即米面之类。2.不食人间烟火,即不吃熟食。3.不食油盐,中华道家又称为“上清斋”。4.禁绝一切食物,专门服炁。5.服用药物,代替食物。辟谷的目的,一是为了清洁内脏,从而达到净化内炁的效果。一是为了休息肠胃,从而达到治愈身体某些疾病的效果。一是为了解决住山修炼之时,避免断粮之后造成困境。 服食 服食,又称为“服饵”,指服食药物或外丹。《服炁精义论》日:“诸药以代于谷,使炁味兼致脏腑而全也。”服食有时是为了服用药物,以达到帮助修炼的某些效用;有时是为了代替饮食,以解决因为吃饭带来的负担;有时是为了服用外丹,以坚固自己的形体。但是服用外丹,必须有充足的内修作为根基,才能降伏其性,不为所制。 房中 房中,古代又称房内、房中术、御女术、黄赤之道、闺闱之道等。其术源于远古时期的生殖崇拜。房中原是古代道家和神仙家研究房事禁忌和却病延年之卫生术。中华 道家不讲禁欲,而讲寡欲。《汉书·艺文志》日:“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抱朴子》日:“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道谚日:“若要不老,还精补 脑。”后世因为此术易遭毁谤,道教遂而不传。但是许多古代道家关于房内的书籍,今日还有保留。值得一提的是,中华道家人元丹法,绝非等同于房中术,有人大 肆宣扬房中为人元修炼,是属伪道。 行炁 行炁,亦称引炁、运炁、通炁、逼炁、闭炁等。指调动体内真炁,以通经脉。《抱朴子内篇》说:“初学行炁,鼻中引炁而闭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出 入之声,常令人多出少。”意思是说,开始学习行炁的方法,从鼻孔引炁闭住,然后引入身体内部,但是都不要让耳朵听到呼吸出入的声音,经常要做到进炁多而出 少。这里也是闭炁的一种方法。 胎息 胎息,即如胎儿般以肚脐呼吸,直至用毛孔呼吸。高层次丹道的胎息,指与天地同其呼吸。《云芨七签》日:“人能依婴儿在母腹中,自服内炁,握固守一,是名胎息。”意思是说:人能按照婴儿在母亲腹中时的呼吸方法,自我服用内炁,攥拳握固(如婴儿一般以余四指攥住大拇指,叫做握固),守心一处,这种方法名为胎息。胎息是道家内呼吸的重要目标,最后精炁神归于丹田一处,即可结丹。 外丹 外丹,又称炼丹术、金丹术、烧炼法、黄白术、地元丹法、地元神丹等。指用炉鼎等器具,烧炼金石草木,炼成神丹,以为修炼之用。《抱朴子内篇》云:“夫金丹之 药物,炼之愈久,变化愈妙。……服此二药,炼人身体。”外丹的方法,大约有两种:一是黄白术,又称点金术,是用矿物质炼成黄金白银,以充道财;一是地元外 丹,即神丹,即是为了服食之用,以求长生。 内丹 内丹,指以人身三宝精、炁、神作为药物,在体内修炼成丹。笔者认为,内丹的修炼方法应当早于外丹,试看《庄子》所载广成子教导轩辕黄帝的一席话,即属高层次的内丹法。但其名称,乃与内丹相对而言,在隋朝时罗浮炼士苏元朗昭示之,见《罗浮山志》:“(元朗)乃著《旨道篇》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推测内丹开始流传较为隐秘,由苏元朗著书始才显露于世。至唐末出现钟离权、吕洞宾所倡之“钟吕金丹道”,内丹学说遂逐渐形成完整系统,自后流传久远,成为中华道家修炼法之主流。 中华道家修炼学,就是在以上众多修炼方术的基础之上,经过历代修炼家的不断发展完善,终于形成博大精深的完整体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既已光辉于远古,亦必照耀于未来! (注:“炁”,在道家修炼之中指先天之炁或体内阳炁,以区别于空气、呼吸之气或体内阴气。)
编辑本段代表性功法详解
道家功有守一、吐纳、导引、行气、存神、坐忘、心斋、还精、辟谷、踵息、胎息、内丹、太极拳、八卦掌等,其中守一、导引、胎息、存神、内丹最有代表性。 守一: 所谓守一,即指意守一处,是一种通过反观内省达到调和形神的内修功夫。守一法始于先秦,〈〈道德经》中的“抱元守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庄子》的“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皆为道家守一法之滥觞。老子认为,守一可以有效地入静,入静又可以保养人体真气,使人长生久视,还能“体内达外”,获取道的真谛,故应“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道教奉老庄为本教始祖,同时继承了道家守一法,《太平经》明确指出:“守一之法,为万神根本”。“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太平经》还指出守一之法百日为小静,二百日为中静,三百日为大静,大静成功后“此神可睹”。 守一法虽然简单,却是道家意守功最基本的方法,后世一切以意守为主的功法,或多或少都包含“守一”的内容。 胎息: 道家功中有很多注意呼吸锻炼的动静相兼的功法,其中胎息法是道教徒们最喜欢习练的功法之一,从史料记载看,很多著名道士都练过此功。 胎息即闭息。相传道家的胎息功源于仿生龟息气功,到汉代才演变为胎息。《后汉书。王真传》:“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李贤注曰:“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胎息属道家密宗,是种极缓慢而深沉的呼吸,故也称潜呼吸。由于此功技术性很强,非有师父传授才能修炼。据说胎息功练成后“谓之大定”,可达到食气和辟谷的神奇境界。 内丹: 唐代以前,道教主要以外丹实现肉体的不死和飞升。唐代后,外丹衰落内丹兴起,炼气结丹成了道教徒主要修持功法和追求的最高境界。 道教内丹功把炼气结丹分为四个修炼阶段: 1.筑基。即练好身体,达到精足、气满、神旺的“三全”境界,为炼丹创造必要条件。 2.炼精化气。即将精与气合炼而成气,达到“三归二”。 3.炼气化神,即将气与神合炼,使气归神,达到“二归一”。 4.炼神还虚,即“练一还无”达到与道合真的最高境界。道教传说内丹术练到此境界,能在体内产生形状“大如鸡蛋”光辉灿烂的金丹。 运功路线:由尾椎向上至百会,再由百会至丹田。 呼吸法:吸气时鼓腹,呼气时收腹。 内丹功是道家功中最高级、最严谨的功法。
编辑本段门派与种类
(资料来自榔梅道派网站) 道家功法非常之多,我们概括归纳为若干门类。这些门类古已有名称的,昼沿用古称;古时未有名称或名称不确切者,由我们冠之以名称。由于尊重门派的规矩,对有些功法只介绍入手练法,而不披露后面的内容。 道家功法包括道教未成立前,为道家所修炼之功法及道教成立之后寓于道教中的气功。道家气功或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练养派,通过不同的练功方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以达到长生久视,返璞归真;另一类是符派,用画符、掐诀、念咒等方法来达到治病健体的目的。符派本属正一派的一部分,我们把正一派中的修炼功法划归练养派中,将符的内容单独列为另一大类。 练养派 练养派可分为自然无为法门、周天法门、服气法门和导引法门四种门类。 一、自然无为法门(又称清静法门) 这一门派主张最根本的清静无为,属于老子所讲的 “ 常无欲以观其妙 ” 和庄子所讲的 “ 纯素之道,唯神是守 ” 。它不管形体,不管气,练就是把人的生命活动与大自然统一起来。其中又有不同层次的功法。 (一)纯自然无为法。 (二)清静观光法(又称观光法)。 (三)性光法(又称清静性光法)。 (四)玄关法(又称直入玄关法)。 (五)心斋法(又叫听息法)。 (六)自然周天法门。 (七)守中法。 二、周天搬运法门 练气功的人把真气沿经络循行一周,称为周天。一般将真气沿任、督二脉循行称为小周天。小周天加上循行四肢为大周天。即气从丹田到会阴后,从一侧腿内侧下至涌泉,从脚趾经脚掌外侧上至尾闾,再从另一侧腿下,上来之后沿督脉上至大椎后,从一侧臂下,下来后再从另一侧臂下,回至大椎穴后继续沿督脉上头部,然后沿任脉下。周天搬运法的特点是用呼吸催动或用意念调动体内真气按周天路线运行,练气修脉,使内气充足,经脉通畅,精、气、神合一,最后达到高级境界。 可分为卦爻周天、经脉周天和意念周天三大类型。一般而言,卦爻周天是从精入手,炼精化气;经脉周天是从气入手,使丹田真气入于经脉;意念周天从神入手,用意念搬运体内混元之气。三者都要以清静为前提。 三、服气法门 四、导引法门 对于上述四大类练养法门,古人认为周天法门是道家正宗,清静法门是道家精华。但曲高和寡,练清静法门的人很少。服气法门和导引法门则被视为旁门。我们从人体生命科学来看,认为这些功法都是好的。至于道家正宗的周天功门派很多,有北派和南派两派。北派属清修,一个人自己修;南派主双修,讲阴阳和合。北派在中国内地占统治地位,南派为秘密传授,北派称南派为泥丹法,其实南派并非都是泥水丹法。 符派 符,是道教常行之法,符指画符, 指印木之图文,认为是通神之灵文,用以禳灾祛病与练功。道家有三山符 之称,上清 出于茅山,灵宝 出于阁皂山,正一 出于龙虎山。 符 派并非专技画符和掐诀、念咒。符 派中也有练练养法门的,依其功法分别归入周天法门和清静法门里。专技符咒者按其祖传功法,有特殊练气功的的内容,不像祝由科完全不练功。符 派练得最多的功法是凝神法、存神法和假想法(这些功法有些练养派也练)。 凝神法是把意念和目光放在体内的某一部分或体外的某一事物上。在体内的多为建里穴、鼻尖,更多的是外眼角;在体外的多为灯、球。看体外之物,要求瞪着眼睛不眨眼地看。开始练瞪眼看时,眼睛会有发痒、流泪等不舒服感,以后便会慢慢消失。练久了小如针尖大的东西可以视若很大,甚至一望无边;也可以什么东西都看不见。它的机理是:集中精神看久了,大脑皮层反就累了就不去反应,大脑也就入静了,体内气机便发生变化。 存神法是把意念放在体内某一脏腑上,把它作为一个神存于体内。凝神法与存神法本是两个不同之功法,但常被混淆,将凝神法称为存神法。符 派也有练存神法的,但不如练凝神法的多。 假想法是用意念假想某一事物,然后意守住它。假想之事物,有自己设想的,也有老师事先灌输的。
编辑本段修真入门
道家功法[1],从北五祖、南五祖,至七真师祖,已有一套完整的性命双修功法,既是金液还丹,也是九转还丹法。其功理功法是以阴阳的造化,用清、浊、动、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的原理,以顺逆颠倒之法。顺去生人,逆来生仙。生仙也有十月怀胎,三年乳哺,九年调婴。丹经有云:“炼己无限,修仙有程。”炼己者即是从筑基到炼己,期限不定,而因人而异。修仙有程者,即是十二年,称为一纪飞升。修仙节次有九:一筑基,二得药,三结丹,四炼己,五还丹,六温养,七脱胎,八得玄珠,九赴瑶池。初三节炼精化气,可为人仙。中三节炼气化神,可为地仙。后三节炼神还虚,可为天仙。如筑基未能复成强健之体时,不能得药。不明三候,无结丹友,未以特定周天运数时,岂能结丹。炼己未熟,不能还丹。温养功行未满,不能脱胎,脱胎后须经七七四十九,三年乳哺,九年调婴。修丹每节功成,各有印证。结丹有成时:是人仙,是罗汉,金刚不坏体。无漏尽通,出现六候,毫光四射,外肾不举,阳关一闭生命长。还丹温养成圣胎时:已入大定,是地仙,是菩萨,具无四相,自行辟谷,胎息。手无六脉,发白重黑,齿落重生。脱胎得玄珠后:是天仙,身外有身,天人合一,具有六神全通的特异功能。有志斯道者,应明白这一修炼过程与效验,但也应具备有四大条件:法、财、侣、地,才能有力地完成此项金丹大道诸功果。
编辑本段修真理论基础介绍
修真者,借假修真也。借此四大假合之肉身,修成吾金刚不坏之真身。古今天下,没有不死的肉身,只有永恒的法身。所谓:本来真性号金丹,四大为炉炼作团。 肉体者,四大假合矣,虽曰父母恩赐,然父精母血本为凡俗之物,数十年后焉能不坏?何为四大?地、水、风、火,是也。地构成骨胳肌肉和脏腑,水构成身中之血液,风构成呼吸系统,火则构成身中之恒常体温。 修真又分现实修真及小说修真。小说修真的名词和境界不具备任何可行性,仅为小说家言,供人娱乐。 通过烧炼金丹,服食来达到长生的外丹术已逐渐没落。现修真界主要以金丹大道的内丹学,即丹道为主流,讲究修炼神气。 老子道德经曾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丹道即三返二、二返一、一合于道。其名词为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后又增添炼虚合道、虚空粉碎一说)即精气神的返还过程。又因人精气不足,又创出补足精气的练精化气,使人从后天补亏达到先天,以便开始修炼。 唐末五代以来,以内丹说理解《参同契》的流派逐步压倒外丹派,成为仙学的主流。著名内丹学家钟离权、吕洞宾、崔希范、陈朴、陈抟、施肩吾、刘玄英、张伯端等以内丹仙学度人,奉《周易参同契》为丹经之祖,《参同契》作为仙家修炼秘典的价值被社会所公认。当时内丹仙学已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开始形成一些各具特色的门派。这些内丹门派皆远溯黄帝、彭祖、王乔、赤松,依托老子。 一派自称传自关尹子(唐代封文始真人),故称文始派。另一派自称传自东华紫府少阳帝君王玄甫(汉代人),故称少阳派。文始派以虚无为本,以养性为宗,法本《老子》、《庄子》、《文始真经》,属最上一乘虚无大道,虚极静笃,大彻大悟,盗天地虚无之真机,顿超直入,齐是非,同人我,进入无天无地的混沌境界,修性而兼修命。少阳派主张性命双修炼养阴阳,以有为法而至于无为法,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诸步骤,次第分明,门派繁衍甚广。 自唐末五代以来,少阳派有钟离权、吕洞宾、陈抟、麻衣道者、火龙真人、刘操、张伯端等大开法门,历经宋、金、元、明、清几个朝代,逐渐形成南宗、北宗、中派、东派、西派、青城派、伍柳派等门派。因而内丹仙学中有以文始派最高,以少阳派最大的说法。另有元、明间张三丰真人,综合了文始派和少阳派之所长,创三丰派(又称隐仙派),既不执于有为,又不执于无为,于阴阳栽接中创一清净法门,兼具南宗和北宗的特点。 这些众多的门派,从功法上讲,略分三类,其一是阴阳双修的栽接法门,其二是清净孤修的静坐法门,其三是阴阳栽接派和清净孤修派的结合体。 根据门派不同,所持论调各不相同,每个人的情况又不同,功法亦千变万化。 世俗修真门派以东派、西派、南派、北派、中派]划分,隐世门派为古仙派。(古仙亦有分别,此处不便多述)简而言之,修真方法无人引路不可私自修习,否则后患无穷,如今慕仙之士也要防止上当受骗。
望采纳。

5、道教养生

天隐子养生书


神仙之道,以长生为本;长生之要,以养气为根。夫气受之于天地,和之于阴阳。阴阳神灵,谓之心主;昼夜寤寐,谓之魂魄。是故人之身,大率不远乎神仙之道矣。天隐子,吾不知其何许人,著书八篇,包括秘妙,殆非人间所能力学者也。观夫修炼形气,养和心灵,归根契于伯阳,遗照齐于庄叟,长生久视,无出是书。承祯服习道风,惜乎世人,夭促真寿,思欲传之同志,使简易而行信哉。自伯阳以来,惟天隐子而已。唐司马承祯谨序

神仙章
人生时禀得灵气,精明通悟,学无滞塞,则谓之神。宅神于内,遗照于外,自然异于俗人,则谓之神仙。故神仙亦人也,在于修我灵气,勿为世俗所沦污;遂我自然,勿为邪见所凝滞,则成功矣。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情之邪也;风、寒、暑、湿、饥、饱、劳、佚八者,气之邪也,去此邪,仙道近矣。

易简章
《易》曰“天地之道易简”者,何也?天隐子曰:天地在我首之上、足之下,开目尽见,无假繁巧而言,故曰易简。易简者,神仙之谓也(经曰:至道不繁,至人无为)。然则以何道求之?曰:无求不能知,无道不能成。凡学神仙,先知易简。苟言涉奇诡,适足使人执迷无所归本,此非吾学也(世人学仙反为仙所迷者,有矣;学气反为气所病者,有矣)。

渐门章
《易》有渐卦,道〖一本作:老氏〗有渐门,人之修真达性,不能顿悟,必须渐而进之,安而行之,故设渐门。观我所入,则道可见矣。渐有五门,一曰斋戒,二曰安处,三曰存想,四曰坐忘,五曰神解。何谓斋戒?曰:澡身虚心。何谓安处?曰:深居静室。何谓存想?曰:收心复性。何谓坐忘?曰:遗形忘我。何谓神解?曰:万法通神。故习此五渐之门者〖一本作:故习此五者,曰五渐之门〗。〖一本此处有“先”〗了一,则渐次至二;了二,则渐次至三;了三,则渐次至四;了四,则渐次至五,神仙成矣。

斋戒章
斋戒者,非蔬茹饮食而已;澡身者,非汤浴去垢而已。盖其法在节食调中,磨擦畅外者也。夫人禀五行之气,而食五行之物,实自胞胎有形已〖一本作“也”〗。呼吸精血,岂可去食而求〖一本此处有“其”〗长生!但世人不知休粮服气,是〖一本无“是”〗道家之〖一本无“之”〗权宜,非永绝粒食之谓也。故〖一本无“故”〗食之有斋戒者,斋乃洁净之务,戒乃节约〖一本作“身”〗之称。有饥即食,食勿令饱,此所谓调中也。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败闭气之物勿食,此皆宜戒也。手常磨擦皮肤温热,去冷气,此所谓畅外也。久坐、久立、久劳役,皆宜戒也。手常摩擦皮肤温热,熨去冷气,此所谓畅外也。久坐、久立、久劳、久役皆宜戒,此是调理形骸之法,形坚则气全,是以斋戒为渐门之首矣。

安处章
何谓安处?曰:非华堂邃宇、重裀广榻之谓也。在乎南向而坐,东首而寝,阴阳适中,明暗相半。屋无高,高则阳盛而明多;屋无卑,卑则阴盛而暗多。故明多则伤魄,暗多则伤魂。人之魂阳而魄阴,苟伤明暗〖一本作:伤于明暗〗,则病疾生焉。此所谓居处之室,尚使之然,况天地之气〖一本作:此所以居处之室,必使之能向天地之气〗,有〖一本作:若〗亢阳之攻肌,淫阴之侵体,岂可不防慎哉〖一本作:岂不伤哉〗!修养之渐,倘不法此,非安处之道。术〖一本作:故〗曰吾所居室,四边皆牎户,遇风即阖,风息即开;吾所居座,前帘后屏,太明则下帘以和其内映,太暗则卷帘以通其外曜。内以安其心,外以安其目,心目皆安,则身安矣。明暗尚然,况太多事虑,太多情欲,岂能安其内外哉!故学道以安处为次。

存想章
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闭目即见自己之目,收心即见自己之心。心与目皆不离成身,不伤我神,则存想之渐也。凡人目终日视他人。故心亦逐外走;心终日接他事,故目亦逐外瞻〖一本作:视〗。营营浮光,未尝复照,奈何不病且夭耶?是以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成性存存,众妙之门。此存想之渐,学道之功半矣。

坐忘章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非坐之义乎?有见而不行其见,非忘之义乎?何谓不行?曰:心不动故。何谓不见?曰:形都泯故。或问曰:何由得心不动?天隐子默而不答。又问:何由得形都泯?天隐子瞑而不视。或者悟道,乃退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隐子果何人哉?于是彼我两忘,了无所照。 www.taoismcn.com

神解章
斋戒谓之信解(言无信心则不能解),安处谓之闲解(言无闲心则不能解),存想谓之慧解(言无慧心则不能解),坐忘谓之定解(言无定心则不能解),信、闲、定、慧四门通神,谓之神解。夫神之为义,不行而至,不疾而速,阴阳变通,天地长久,兼三才而言谓之易(系辞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齐万物而言谓之道德(老子《道德经》是也),本一性而言谓之真如(释氏《法华》、《楞严》、《涅盘》皆一性)。入于真如,归于无为(《圆觉经》云:佛身有为,至于无为,佛化身不堕诸数皆一性)。故天隐子生乎易中,死乎易中,动因万物,静因万物,邪由一性,贞由一性,是以生死动静邪贞,吾皆以神而解之。在人谓之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曰水仙,能通变化之曰神仙。故神仙之道有五,其渐学之门则一焉(谓五渐终同归于仙矣)〖一本作:故神仙之道,同归一门〗。

承祯诵天隐子之书三年,恍然有所悟,乃依此五门渐渐进习。又三年,觉身心之闲,而名利之趣淡矣。又三年,天隐子出焉,授之以口诀。其要在存想篇“归根复命、成性众妙”者是也。夫人之根本由丹田而生,能复则长命,故曰归根复命。夫人之灵识,本乎理性,性通则妙万物而不穷,故曰成性众妙。然而呼吸由气而活,故我有吐纳之诀;津液由水藏而生,故我有漱咽之诀;思虑由心识而动,故我有存想之诀。人身荣卫血脉,寤即行于外,寐即行于内,寤寐内外,相养和平。然后每日自夜半子时至日中午时,先平卧,舒展四肢,次起身导引,喘息均定。乃先叩当门齿,小鸣;后叩大齿,大鸣。以两手摩面及眼,身觉暖畅。复端坐盘足,以舌搅华池,候津液生而漱之,默记其数,数及三百而一咽之。凡咽津,候呼定而咽,咽毕而吸,如此则吸气与津顺下丹田也。但子后午前食消心空之时,频频漱咽,无论遍数,意尽则止。凡五日为一候,每候当焚香于静室中,存想自身,从首至足,又自足至丹田,溯上脊膂脉,入于泥丸。所想其黄气纷纷然,如云直贯泥丸,想毕复漱咽。乃以两手掩两耳,搭其脑,如鼓鸣,三七下,伸两足端坐俛首,极力直颈,两手握固,叉于两胁下,接腰胁骨傍。乃左右耸两肩甲,闭息顷刻,气盈面赤则止,凡行七遍,气从脊膂上彻泥丸,此修道之大纲也。然更有要妙,在乎与天地真气冥契同运,能识气来之时,又辨气往之所,若是则与天地齐其长久,谓之神仙矣。法起于冬至夜子时,一阳气始来,或迟或早,先须辨气来形候,才觉气来,则运自己之气适与天地之气偕作。次日复候此气而消息之。此是神仙至妙至精之术,人罕达之。倘三百六十日内,运自己之气适合天地之真气三两次,则自觉身体清和,异于常时矣。况久久习之,积累冥契,则神仙之道不难至矣。

6、道教的养生有什么特别之处:辟谷是不吃东西吗(1)

中国道教,自创始以来,在历史长河风风雨雨的炼中,各种派系生而复灭,分而复合,真是错综复杂。自古以来,较为著名的道教派系,就有五斗米道、北天师道、南天师道、太平道、金丹道、帛家道、龙虎山派、皂山派、楼观派、上清派、茅山道、钟吕派、清微派、净明派、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教、正一道、武当道等,使人目为之迷。可是纵观这些名目繁多的道教派系,其所奉道术,虽互有异同,但从宏观角度分析,不外信奉符箓禁咒的正一道和全真修炼的全真道两个大宗。其符箓禁咒一派,自元蒙灭宋入主中原以来,由忽必烈授命龙虎山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主领皂山、龙虎山、茅山三山,此后于大德八年(1304)时,又由成宗皇帝授龙虎山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袭领江南道教。这样一来,江南龙虎山天师道派,与皂山、茅山等符箓一派,终至合流而为正一道。发轫于宋元的全真一派,上承钟吕金丹道派性命双修之绪,旁及儒释两家教理,主张三教圆融及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不娶妻室、不茹荤腥的出家修炼之法。其派又有北宗、南宗之分。北宗盛行于江北,由王喆开山作祖,下分遇仙、南无、隋山、龙门、嵛山、华山、清静七个支派,于修炼主张先性后命;南宗盛行于江南,由张伯端肇始其端,于修炼主张先命后性。此后,由于全真所奉真武帝君,也为以炼驱邪为主要方术的武当道所遵奉,所以人们也有把武当道视之为全真一派的。元明以后,道教天下,经过长时期来的生灭分合,基本成了崇尚符箓禁咒的正一道以及崇尚养性延命的全真道的天下。虽说正一崇尚符箓禁咒而全真崇尚养性延命,但以符箓禁咒为主的正一道也并不是完全不讲养生,以修真养命为主的全真道也并不是完全不碰符箓禁咒,只不过是各有偏重而已。如正一道龙虎山派始祖,创五斗米道的张道陵,于方术修炼中,就十分重视男女合气房中术的修炼,其正一道皂山、茅山诸派,也于符箓之外,同时并重行气、存思、服饵的养生之术。为此,本书《道教养生法》所采,于垂青钟吕金丹、荟萃全真修炼之际,不忘正一道派行之有效的种种炼养之法。通观我国古代养生之法,道教养生厕身其中,堪称博大精深,色彩斑斓。追源溯流,其法多承先秦神仙方士所创行气、服饵、房中三大术而来,此后扩而充之,纵而深之,旁及杂修,融会儒佛,汲纳轩岐,囊括百家,可谓杂而多端,蔚为大观。在道家杂而多端的养生之法中,可以发现,虽说其法融会儒佛,囊括百家,却又有着自家浓郁的个性特色:如修真服气,内丹修炼,存思守一,房中补益,辟谷绝粒,药石服饵等等,无不姿彩瑰异,为古往今来的养生之士所重。道家养生修炼,品类虽多,名目各异,但却无不把修炼的重心落在精、气、神三宝的修炼上。精为组成生命的根本物质,其含义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精为与生俱来,禀自先天的生命起源物质。《灵枢·本神篇》说:故生之来谓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营养,有充滋五脏之功,五脏充滋则其盈溢之精,复归藏于肾而化为生殖之精。《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气的情况较为复杂,既有先天元气,又有后天呼吸之气,水谷之气;既指人体中流动着的精微物质,又指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而其先天后天诸气汇合的总和,则称真气。《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神为人身思想、意识、感知等一切精神活动的集中体现,又包括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等内容。神之供养虽有赖于后天水谷之精气,而基础则肇始于先天之精,所以《灵枢·本神篇》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传抟之神。关于以上精、气、神三宝的总体情况和彼此关系,《太平经》认为: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而治。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由于精、气、神在人身所占的重要地位,所以其修炼诸术,就自然以爱气、尊神、重精为重了。如修真服气、胎息功法、六字气诀等,专在精、气、神三宝中起关纽作用的气字上用功夫。为什么说气在三宝中起关纽作用呢?《太平经》回答说: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可见三宝之中,只要受之于中和的气一绝,神、精两者也就随之涣散消亡了。再如存思功法,是以召使易于外游的神返回身中为主的一种炼养之术。由此扩而充之,于守一、内观诸法,也莫不以尊神为主。又如房中补益之法,多以房中节欲、还精补脑为归,足见其法对于精的重视。

与钟吕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