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张三丰
历史上有争论太极拳究竟是张三丰所创 还是陈清平所创的问题,事实证明应该是张三丰所创,以下是证据:
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证据
--------------------------------------------------------------------------------
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的文字记载,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早于清初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及其子黄百家《内家拳法》的史料。这两种记载应该同出于王征南口述的内家拳源流,应该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过去唐豪、顾留馨在创立"陈王廷创拳说"之时,抓住所谓"夜梦玄帝授拳"等"荒诞"的说法,予以批判和否定。其实在武当山从古至今,历来就有道士们习武的传统,而且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假如我们能够客观地对待,那么请问,张三丰作为武当山的道士,他习武、练拳是不是迷信?荒诞吗?武当山道士们秉承传统,将武当山道士们所继承的拳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传播到民间,从而发展成为中华武术中一大名宗--武当派武术,这又是不是迷信?假如这些都不是迷信的话,那么我们应不应该将唐豪、顾留馨所否定过的客观事实予以澄清,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
清光绪六年,李亦余所作《太极拳小序》开宗明义就说道:"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但李氏又于光绪七年将开头所作改作:"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李氏为何作此改动?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李氏困惑于宋张三峰与明张三丰故而未作定论;其二,当时有陈系(陈、杨、武等派)以外的太极拳流派在民间沿袭着,而这些流派自云早于张三丰。李亦余可能有所耳闻,故认为太极拳起源有可能早于张三丰。
关于这一点,可举一实例为证:清同治年间,杨禄禅先生在京城旗营及端王府教拳,得其传授者甚多。有一旗人夏桂勋从禄禅师学拳数载,后来夏桂勋在河南败给了李六如,方知李六如所练为"金陵太极功",而李六如的太极功是从学于金陵(南京)的谷宗云、谷宗秀兄弟。谷氏兄弟为清朝乾嘉时人。由是可直知早在乾隆年间太极拳(功)已经在金陵流传。李六如将此派之内容传给了夏桂勋,夏桂勋返京后传京都旗人恒寿山(人称"大力恒"者)等人,并一直沿袭至今天。笔者与此派传人交往甚密,得知此派传谱记载,金陵太极功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宋。可谓早于张三丰。另外,从从此派内容及其特点来看与陈系诸派大异,可断其绝非由陈系诸派所派生。夏桂勋与李亦余为同时代人,李亦余闻知金陵太极功及其源流,也是极有可能的。故而改"太极拳始自宋张三峰"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然而李亦余很清楚地说明:"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这里虽未提及蒋发,显因系略笔之故。巧得是,禄禅师之弟子王兰亭以师兄弟名义所传授的师弟李瑞东,曾经在光绪七年七月也写过一篇《序》其中也曾提到张三丰创拳和传拳的问题。《序》中说道:"太极拳术始于轩辕黄帝,因在常山偶见蛇鹊之战,藉蛇缠鹊跃战斗之机,悟理想义,由此而发明太极拳术。历圣相承,迨至宋元,张三丰先师抚无极、太极、八卦错综之义,阴阳相推之理,五行生克之情,八门变化之机扩而充之,衍成各种太极拳术。至此,本门拳术始大盛矣。实为武术中内家嫡派......"。
这里,李瑞东先生说太极拳始于轩辕黄帝,系因道家崇尚黄老,而太极拳传人多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之故。这里的轩辕黄帝应该理解为:不知其年代及姓名的古人的代称。而古人观蛇鹊之战,悟化出一种原始拳术,这绝非迷信,是符合唯物主义观点的。这种原始的拳术迨至宋元,就成了张三丰进一步创造的蓝本。这说明张三丰是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从而创造出武当内家太极拳。这种说法显然要比所谓夜梦玄帝授拳,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的说法真实可信。
李瑞东在《序》中所言,张三丰为宋元时人,客观地看张三丰从宋代活到明代颇为令人怀疑。但是对于专门练习长寿之术的高道张三丰来说,并非不可能的,因为古有彭祖八百岁之说。
张三丰创太极拳还是内家拳?内家拳早期是否和太极拳同源?其实,张三丰创太极拳和创内家拳并不矛盾,二者皆为张三丰所创,而且早期内家拳和太极拳是不分彼此的。只是名称不同,这是由于传人不同,从而派生出不同的名称而已。或者是由于拳法套路不同,因为张三丰所创绝非单一的套路,很可能是多种套路和各种辅助功法、内功修炼方法。由于传人所承袭的套路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称谓。类似情形在传统武术的沿袭过程中是司空见惯的,不足为奇的。另一种可能是:太极拳曾经作为武当派内家拳的一部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与内家拳的其他内容一起沿袭了下来,以后由于在传递过程中的各种原因,与内家拳的其他内容发生了分离。分离之后又不断地吸收其他拳种的内容以丰富、完善自身,逐渐演化成一个独立的拳种。至于何时从内家拳中分离出来的,这正是我们所应该深入研究的。
内家拳的概念和内涵,在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仅原有的内容(含太极拳)还包括了"八卦"、"心意"、"形意"、"通背"等多种内功拳种。然而,内家拳原来的内容只是"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黄百家《内家拳法》),即张三丰所创太极拳的代名词。
关于太极拳曾经作为内家拳的一部分,其依据有二,其一、太极拳和松溪派内家拳的相同之处,根据松溪派内家拳第二十代传人王维慎在《松溪派内家拳的本源与发展》(见《武魂》1983年第1期)一文中所阐明的拳理,简要地对比一下传统太极拳的拳理,就会发现,二者有很多共同之处,可以说同出一源,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松溪派内家拳讲:"拳有阴阳才能有变化,有变化才能有刚柔";王宗岳《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拳以阴阳为万法万事之宗祖。
松溪派讲:"拳起于易";太极拳各派皆以易理说拳理。
松溪派讲:"气沉黄庭,气转黄庭"此乃抱元守极之法,练先天混元之功;传统太极拳讲:气沉丹田,内气潜转,练的也是先天混元之功。
松溪派的要领有:"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而这正是传统太极拳中人所共知的基本要领。
此外,松溪派讲:"下腭微收";太极拳也讲下腭微收。
在打法上,松溪派讲"后发制人,后发先至";太极拳则讲"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恰好是前者的诠释。此外,松溪派在技击上上讲"抓筋拿脉,打穴击要";这在传统太极拳的技击上也有若干体现。
总之,由于传递过程中的不断演变,如果拿今天的松溪派内家拳同今天的太极拳相比较,肯定会有诸多不同之处,例如在拳势名称上区别较大,这也是很自然的。绝不可以把这些不同之处用来否定松溪派内家拳和太极拳的渊源关系,因为这样做,就等于抛开历史于不顾,片面地要求形式上的相同,这无疑不是研究历史的正确态度。
太极拳作为武当内家拳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所创造和传播的道家功夫,在当今某些流派所继承下来的传统太极拳内容里,还可以找到其他的依据。清朝著名的太极拳家李瑞东先生随其师兄王兰亭学习太极拳术,艺成之后,又遇甘凤池之曾孙甘淡然(字霈霖)先生,遂拜甘淡然为师,得其"江南派"太极拳之传。所谓江南派太极拳实为武当"金蟾派"太极功之俗称,此派内容十分丰富,拳法分为武两类,文架讲"沾"、"粘"、"连"、"随"之打法,武架讲"离"、"粘"、"随"之打法。其风格特点与陈系诸派大为不同。李瑞东先生后来综合了自己所得"河南派"、"江南派"、"陕西派"太极拳之精华,熔于一炉,创李派太极拳,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派别。李派除了有李瑞东先生所创的各种拳械套路以外,还继承了许多传统太极拳套路、器械、内功修炼和多种辅助功法。其中就有许多由李瑞东先生传递的内容(非先生自创),其中可以找到太极拳属于道家功夫以及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证据。
其中的"太极十三丹"就是非常原始的太极拳术。它之所以称之为"丹",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李瑞东先生所传的"太极十三丹",与武当道教的内丹功有着不解之缘,而且是直接沿袭下来的丹功称谓。所谓道教内丹功,其实就是道士们所修炼的内功。道教所追求的是修炼成"纯阳之体",即成仙,"成仙"的手段有两种,其一是通过服食外丹来达到目的;其二是通过修炼内丹功来达到目的。一般来说道士们通过炼丹炉所炼就的外丹,多含铅汞,十分有毒,服之不但成不了仙,还会中毒,于身体有大害,自古因服食外丹而中毒死亡的道士非常多,甚至还有贪图长生不老的皇帝。但是内丹功则不同,因为内丹功按通俗的说法就是道家"养生气功",修炼内丹功不但于身体无害,而且低则益寿延年,高则可修炼成"纯阳之体",从而"得道成仙"。因此,历史上绝大多数道士都修炼内丹功。因为内丹功也是气功,那么气功就有动静功法。
太极十三丹即是道家内丹功的一种,太极十三丹的动功就是以仿效十三种动物的动作之仿生功法。总体来说十三丹就是一种功拳合一、内外皆修的道家功夫。它和其他传统太极拳的相同之处就是,皆有技击的性质。李瑞东先生的这套"太极十三丹",得自王兰亭与甘淡然,早期杨禄禅先生也曾经传授过。
太极十三丹动功中有蛇鹊两形,道家太极拳传人认为蛇、鹊两形为太极拳各势的父母拳,也就是太极拳的原始形式,而其他拳势则是由这两形衍生出来的。
李瑞东先生在光绪七年《序》中所谈到的,轩辕黄帝在常山观蛇鹊之战,而悟化、创编了一种原始拳法。李派太极拳谱中有一首《太极拳发源歌》云:
昔日轩辕到常山偶见蛇鹊斗坡前鹊啄蛇头蛇尾应鹊啄蛇尾头相连鹊啄蛇腰首尾应黄帝因见非偶然细观二物尤相斗始此留传太极拳
无独有偶,北京白云观道士们中间流传着一种"原始太极拳",此派也有类似的《太极拳发源歌》,意思完全一致,只是文字略有差异。歌中所说的"蛇鹊相斗"的特点,在太极十三丹的蛇、鹊两形的对练中体现的活灵活现。蛇形柔软而缠绕,鹊形迅捷而刚硬,蛇缠鹊跃,两形阴阳相济,刚柔并重,变化无穷。笔者以为,这的确是太极拳的最为原始的形式。这种最为原始的形式传至宋元时代的张三丰,经过再创造,得以扩充、发展,从而形成了太极拳的朴素形式--太极十三丹动功。太极十三丹的其它十一形为:狮、熊、虎、猿、鹤、蟾、马、鸡、凤、猫、龙。每一种形象代表了若干势单练动作,每一势单练动作,都有其专用的名称。比如"长蛇串珠"、"灵鹊起尾"、"熊罴漫步"、"鹤舞松荫"、"金蟾望月"等等,而这类名称与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与陈氏家传长拳的拳势名称不同。这一点恰恰证明太极拳并不是由陈氏九世祖陈王廷依据戚继光《拳经》图势所创,而是另有源头的。
个别人曾经把戚继光、陈王廷作为太极拳的中间传递者,而这种说法也是同样不足取的,它的依据仍然是对照近代陈氏太极拳太极拳、陈氏家传长拳、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所发现的相同式名而已。近代的陈式太极拳与陈长兴时代的太极拳比较,其内容肯定经历了很大程度的演变,在演变的过程中则不可避免地渗入了陈氏家族原有拳术的成分。这样,陈氏太极拳中有一些陈式长拳、戚继光《拳经》中若干拳势名称,也是合乎情理的。唐豪的考证过分地偏重于拳势名称的对照,自以为从中找到了陈王廷创拳的证据,殊不知后世的陈式太极拳乃是陈氏族人结合了家传拳术进行了改造的结果。比如现代陈氏的"二路炮捶",外家拳的味道很浓,但是又很突出太极拳的缠丝劲,十分明显,这是用太极拳的劲法、原理对陈氏原传外家拳进行部分变革的结果。这个问题历来困扰了太极拳起源问题的研究和考证。使许多学者误以为沿陈氏近代太极拳--陈王廷《拳经总歌》--戚继光《拳经》这条路,就可以找到太极拳的源头,从而把陈王廷作为中国最早的太极拳创始人,或者把戚继光、陈王廷作为太极拳的中间传递者。
研读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可知,其三十二式拳法乃是取自当时流行的十六家拳法,即使其中有内家拳或太极拳成分,也仅限于一两个拳势而已。所以其三十二式图势绝不可以视作为太极拳,戚继光、陈王廷也绝不是太极拳的创造者和中间传递者。尽管戚氏在《拳经》篇内也曾经提"常山之蛇说",但是《孙子.九地》中有:"故善用兵,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作为熟读兵书的杰出军事将领,戚继光很可能直接引用自《孙子》一书,而与太极拳无关。举个形象的例子来说,如长江上游的支流很多,但是,除了沱沱河以外,其他支流都不是长江的源头,尽管那些支流同样丰富了长江的流量。那么,太极拳的源头究竟在哪里?
事实证明:内家拳及太极拳系统的产生与道家及道教的内丹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丹功既有动功,又有静功,行、立、坐、卧各式功法一应俱全。其动功与民间武术的有机结合,从而产生了内家拳的雏形。这一结合,不仅使内丹功的动功具备了新的功能--技击,而且还使外功拳术得到了升华,形成了一种在技击实战中威力巨大的内家拳术,这无疑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上述说法绝非臆测,依据很多,比如太极十三丹动功这种太极拳的早期朴素形式所保留的道家丹功特征及其拳术的属性就是活的证据。它用形象而不是文字记载了从道家丹功、民间武术的结合到内家拳乃至太极拳形成这一历史过度。
李派传谱中有一段太极十三丹的说明文字:"以上名为十三总势,又名形神妙化丹功,乃太阴炼形之术也,分阴阳、文武火候,动静神功,故有行立坐卧功夫矣。八势、五步妙法在其中矣。八卦错综运用变化之道与五行生可之理互相吻合,共成十三势",这段文字不仅说明太极十三丹就是道家内丹功,而且也说明它同时也是丹道动功向太极拳术转化的中间过度形式。解析十三丹的内容发现,原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与"进"、"退"、"顾"、"盼"、"定"的太极拳十三势,就融会在十三丹的各式动作中!它之所以称之为"十三总势"意即各种太极拳套路,均以此为母体,由此衍化而来!!!王宗岳《十三势歌》中云:"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过去,王宗岳究竟传授拳架没有,曾受到唐豪的怀疑,现在看来,李派所继承的"太极十三丹"(十三总势),就是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河南温州县的太极拳拳架之一!它与陈氏长拳、戚继光《拳经》图势完全不同,却与各派所传的太极拳有着本质的相同。它虽经历代多人传递至今仍保留着古老朴素的特色,保持了其道家内丹功动功的特征,为太极拳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活的"化石"。
研究太极拳的起源,绝不是简单地对照一下拳势名称,而要从各个方面深入研究,比如基本拳理、辅助功法,尤其是可以从太极拳的各种内功修炼方法中进行研究。太极拳作为一种内功拳法,在它的整个传递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内功修炼方法的传递,往往拳架发生了极大的演变,而内功修炼方法并无多大的变化,这是由于内功的修炼很容易导致出偏(走火入魔),所以,历代传人必须慎重。
李派传人将多种太极拳的内功修炼方法沿袭至今天,其中还有"太极钓蟾功"、"百日筑基功"、"卯酉周天功"、"九转还丹功"、"圣胎培育还元功"等等。这些功法大都有坐卧功法,也大都讲究在修炼过程中要"安炉立鼎"、"采药"、"烧文火"、"烧武火"、"阴阳交媾"、"产婴结丹",其功理、功法与《武当修真图》相一致,而且,李派历代传人均以《武当修真图》为练功指南,由此可见,太极拳的内功修炼与道家的内丹功起码是属于同一个系统的近亲功法。就是当今各派的内家拳也都有"以拳入道"的说法。目标就是所谓的炼成"纯阳之体"拳法和技击不过是"技艺之末",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证明,太极拳及内家拳起源于道家内丹功与原始拳法的最初结合形式,而宋元时代的张三丰创造内家拳及太极拳是完全可能的。
从张三丰所在的时代到如今,由于年代久远等诸多因素,已无连续、严密、完整的传递程序可供我们参考了,而太极拳的连续传程也只能上朔至清朝康乾间的王宗岳。据李派残存的拳谱资料记载,与王宗岳同时代擅太极拳者,尚有甘凤池、张凤仪、李凤元、乔三秀、陆凤治、陈凤山、黄凤歧等人。
张三丰的弟子有:李玄宗(道号"铁蟾子")、王道宗(道号"金蟾子")、张清修、李静修、邱元靖等人。由王道宗传陈洲同,以下与内家拳源流交叉(见《王征南墓志名》),至王征南断代,后为王宗岳、甘凤池、张凤仪、乔三秀等人。自王征南以上,太极拳与内家拳是一体的,而征南以后则从内家拳里分离出来,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拳种。传至清朝康熙、乾隆间,是太极拳的中兴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太极拳家。王宗岳一支,由弟子蒋发广为传播,在河南温州一带兴起,清代称之为"河南派"或"温州蒋派";甘凤池、张凤仪等人将太极拳传播于江南部分地区,清代称为"江南派",也称"武当嫡传金蟾派太极功",钓蟾功是该派的绝技。清朝光绪年间,一百零八岁的甘淡然,字霈霖,为甘凤池之曾孙,将"金蟾派"完整地传给了李瑞东先生,并且沿袭到今天。
众所周知,河南派由陈长兴传给杨禄禅,杨禄禅到北京广为传播,从而衍化出杨、武、李、吴、孙各派。
清朝光绪末年,由武当山云游道士培元尘将"武当隐仙羽化犹龙派太极拳"传给了北京的司星三,该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区沿袭着。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金陵谷宗云、谷宗秀兄弟擅长"金陵太极功",谷氏兄弟传河南李六如,李传北京夏桂勋,夏传恒寿山(大力恒),此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区流传。
此外还有许多流派,比如清末民初宋书铭传承的三十七式太极拳;由道士吴鑫泉传承的"武当道家太极拳";由北京白云观安声远道长传承的"原始太极拳"等流派,均各自有其传递程序,而大部分都与河南陈家沟毫无瓜葛。因此,"天下太极出陈沟"的说法,是根本无视客观事实的存在的。
张三丰作为太极拳的创始人,还是中兴者?这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考证的。然而,张三丰曾经扩充、丰富了太极拳的内容,曾经传播了太极拳术,这却是不能随意否定的。因为太极拳这种源于道家内丹功的拳法本身,可以找到许多证据。
2、气功 怎么守精
练精化气法
(少林童子功)
练精化气法亦名少林童子功,过去为修持之士不传之秘。近年由武林泰斗、自然门大师万籁声先生传出。练法极简,每天寝前、早起、午休之时,均可练习。真诀是:侧身而卧(蜷身),以左右食指塞两耳孔,以舒适不透气为度,闭目,闭口,轻合齿,如此,用鼻自然呼吸;待心静后,由鼻呼气时,将气送至两脚板,吸气时不要管它,如此二三次即可。以后仍是自然呼吸,3分钟内,口内生津,咽下就是,随之10分钟内,练至很舒适,觉精管、尿管有收缩感为宜。未成婚的学生、青年,可在阳举时练,练至阳气安顿便可止。慢慢松指放手,停一会或起或卧。有家室之人,房事后练一次,可使全身扩张的毛细血管立即关闭起来,防止风寒入侵,疲劳也得到了恢复,起到及时复元作用。故此功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而且可以治遗精早泄、中气不足、身体衰弱和控制生理冲动。此功传人万籁声先生曾说:“人身的精液一满就要外泄,如一练此功,可将元精化为元气,而回精补脑。”又说:“固精固气,回精补脑,功效之大,比吃多少人参、燕窝都强。”
3、气功修练方法是什么?
方法如下:
1、练功初期,因为不具备良好的虚静放松基础,心猿意马,一般很难人静。练功时间不久,便觉腰酸腿麻。若能得到明师指点,掌握“以一念代万念”技术,身形自然,肌肉放松,持之以恒,自能体会“气感”渐人超然境界。
炼之“得气”,两手在“病灶”处划圈,便能使病情缓解,甚至消除。这时,您便会初步体会气功之妙处,炼功信心倍增。
2、首先与师父和宇宙沟通信息,意想师父就在您的身边,然后在病灶处“神仙一把抓”,哪里有病,就意念把哪里的病气抓掉,同时,运用“外气”在病灶处隔空划圆臼,输入一个良性意念“万病消除,细菌病毒消灭”,这样,治疗效果明显。
您如炼到这一境界,若能“慈悲为怀,普渡众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为他人医治疾病,不但积累了治病的经验,而且会使您的功力长进得更快。
3、气冲病灶”的过程,是正气和邪气抗争的过程,不管其疾病如何反复,我们一定要坚持练功,并适当眼药打针,疾病自然会得到有效控制。
当我们炼到气血旺盛以后,全身脏腑经络系统已经调整好,身体各部位的疾病自然根治。
4、童子功是什么意思?
童子功是少林拳术之一,具有高难度,必须从幼儿开始练习。少林童子功能内壮外强,藏而不露,在实践中有如“秀如猫,抖如虎、行如龙、动如闪、声如雷”之势。
在动、静、呼吸、运气、用气方面也有独到之处,正如功法谚诀说“拳打十分力,力从气中出,运气贵乎缓,用气贵乎急,缓急神其术,尽在一呼吸”。
(4)万籁声 养生扩展资料:
少林其它拳术:
少林罗汉拳
罗汉拳不仅在招式上有独到之处,而且在武学之道的研究上也有不俗的见解。“练武者可分为三种境界:以力行,偏刚偏柔,刚而不柔,柔而不刚,为下乘;以气行,能刚,能柔,刚柔相济,气达全身,为中乘;以神运,虚实互补,刚柔俱化,劲透体外为上乘。
2、少林龙尊拳
又称龙拳。特点:“吞吐浮沉,身技腰马,门户眼节,动静神气。”精义:“有桥断桥,无桥生桥,注重练神。”其不仅集合双手互搏术的守内、游外之功,同时还具备二次防御之功。
5、杜心五简介
6、怎么练气功?
武当太乙隐仙派秘传——寒暑铁布衣功, 这门功夫无论对于练武和普通人来说,都是极为神奇的功夫。功法极为简单实用,即使寻常未 练过武功的普通人,每天只要按法修炼十五分钟,一个月后便可达到寒暑不侵之境,可单衣在零下10度至零上40度之间的环境内活动自如,并且全身可不畏拳打足踢、两个月后,周身可任棍棒击 打不伤,并可数日不食,真气溢满力大无穷。 其实,这门功夫是修道之人所应必修的基础功夫。在古史记载中,武当派祖师张三丰经常不饮不食达数月之久,寒暑唯一蓑一衲,大概就是得益于这门功夫的奥妙神奇。修道之人没有固定的生 活来源,尤其为了锻炼心性和身体,经常游方行脚遍天下,以化缘乞食为生,因此有一个好身体以应付气候的恶劣变化及人情的冷暖,如恶奴野犬的袭击实属必要。如果能练成这门功夫,则足以应付 这些来自人类社会及自然界的无常变化和意外袭击。 因此,这套功夫实为入道修行的必修课。当世武当山紫霄宫道人朱诚德便精通此功,可达不畏寒暑,长力致远及辟谷不食之境界。其功法也十分简便易行。无论有无文化根基,只要师傅点破迷 津,均可修炼成功。古人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诚哉斯言!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畏寒暑及铁布衫抗击打是无限神秘的,可是这门功夫的道理却几句话就可点透。有多少练武者,为了追求这一成就,勤苦追求,每天披星戴月的苦练也无法达到这一境界,本 人也曾是其中之一。自从追随两位裴锡荣、金子弢恩师习艺后,得受此千古奇艺,始知平淡之中蕴天真之理。从此以后,再不知感冒风寒为何物,寒暑均可一件布衣,数日下饮不食也属寻常事。 这套功夫的根本就在于一个气'字。这个气也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个神秘奇特的”炁“,更 不是所谓内功中的真气,而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普通呼吸之气,其关键就在于如何操作这口气、锤炼这口气而已!所以,修炼这套功夫不需要任何武功根基,从12岁少年到80岁老人无分男女,只要精神与身体都正常,都可以按功法修炼成功。
功法歌赞如下:
寒暑铁布衣,奇功世间稀。 三丰祖师传,后学应谨记。 阴阳合于心,寒暑两无碍。
男女有别法,修炼要注意。 一气先和合,九九须抟聚。 再以息贯之,鼓荡不可泄。
息行百十二,哼受丹元力。 更将金刚杵.毛穴可封闭, 自可辟五谷,又可却宿疾。
手足力无穷,身披铁布衣。 言行依道理,动静可如意。 四海任我行,吟啸杳云际。
一
太乙混元桩法
太乙混元桩法全称为“武当太乙隐仙派混元阴阳五行桩“。该桩为武当太乙五行拳法、道法的根本,凡修炼武当道家嫡传内家拳功者,无不以此桩为基础,其中的”七返九还大法“为隐仙派采气得气之源,而”混元一气旋转乾坤“之法更为求得拳术中”旋转力、混元力“之基础,因此凡入我门中学习武当派拳功者必以此桩为重中之重,每天操练一至十遍,一年后即可身具奇功,下面具体详细解说练法。
该功共分三步,第一步为”太乙七返桩“,内容如下:
1预备势:练此桩前最好空腹,除净大小便,裤带不可太紧,以自然不松垂为度。自然松净站立,双手分置大腿外侧,且平视前方,如图1所示。意念:我站在武当山之巅,天风温和的吹拂我周身,我要与山川大地融合为一。
2太乙七返桩:
(1)由“预备势“双脚以脚跟为轴,双脚尖极力向外分开,成一条直线为度,如图2
(2)上身保持不动,接图2双脚 再以脚尖为轴脚跟向外(两侧)横撇,变成两脚脚尖朝前直放,如图3
(3)凝神定气,两手同时由下向前向上缓缓抬起,掌心向下,高与肩平,如图4
(4)座腕亮掌,变成两掌心向前 手腕下折,掌心向前有凸意,但不可用力,全身仍保持放松状态,尤其肩 部松垂,如图5
(5)身缓缓下坐,同时双掌缓缓 随身体下按至小腹前,双掌仍掌心向下,虎口相对,五指自然分开。如图6。 此势即为大乙七返桩定势,注意下蹲不可太低,不可太高,膝盖弯处约成120度角即可,身体保持中正,脊柱竖直不可尾闾骨前顶。两胯根处微有向两侧的横撑之意,使阴部两睾丸及阴茎都保持自然松垂。女性也需要横撑胯根,并意念阴部阴道口子宫口微微开张。两手不可有丝毫用力,意念双脚与大地粘在一起,并越粘越紧,牢不可拔。
(6)现在开始调呼吸。其实所有的内功都是由呼吸炼成的,此处也不例外。 注意,缓缓地吸气,意念大地阴冷冰凉,而地心处却涌动着炽热的地火,我的吸气便是把地心处的地火热气吸上来,沿着我的两足心涌泉穴 吸入骨髓中,再沿着骨髓向上升,在会阴穴(在前后阴之间,阴囊与肛门之间)处融而为一,再沿身体之中线向上升,直升到脑部中的泥九宫。 泥丸宫在眉心与后脑之间,意为一空窍为神灵所在之地。路线由会阴穴 向上经“丹田“(肚脐后,命门前空穴)再经过膻中窍(两乳头连线中间点向后,体腔中间之空窍)向上经脖颈中管过鹊桥(舌头轻抵上腭即上牙膛,称为搭鹊桥)再向上可入泥丸宫。此时眼可微闭,中间留一微缝恰巧照住双掌中的空间,耳不外听,上下牙齿轻合,小腹内收,此为一吸气。吸气过程中,随小腹内收可用意念向阴部向上向体内抽吸。但不可太勉 强用力。只要有微动感觉即可;女性则意念向阴道内缩紧子宫口封闭。一 吸气完成后,即转为呼气,呼时全身放松,气由泥丸宫经膻中窍、丹田向下到会阴穴仍分为两股入两腿骨内,再向下经脚心涌泉穴深入地底回归地火之中,此为一呼气。注意:呼吸用鼻,口唇闭紧。呼时全身自然松垂,小腹复原,阴部松沉胯根仍撑开。一吸一呼为一息,心中默数,共七吸七呼为第一遍。呼吸之间用意不用力, 力求自然,一定要缓慢悠长。心中慢慢的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吸时数,呼时松气即可,再数二、二、三、四、五、六、七,一至数到七、二、三、四、五、六、七为第一轮。
如果为业余练功者,练完第一轮即可停止,然去接练大乙九还桩,如此日日习练日久自成。如果有时间的专业习武者,欲求长功快可再加练第二轮、第三轮,但最多不可超过第七轮。而且练几轮七返桩,就必须接练几轮九还桩。所以必须自己掌握好时间,以循序渐进为好。
3.太乙九还桩:
接七返桩之架,身体不动, 只是缓缓地将两手由内向外翻转成手心向上,仍置于小腹前,五指分开 略撑,双掌如抱一大气球,如图7。 略定神,停止逆呼吸,恢复自然 呼吸,意念头部之上顶中开一洞,洞 口约拇指粗细,此洞深入向下经脑中、鹊桥、口腔、喉咙、膻中窍、丹田 到会阴,为一直线。天空中阳光灿 烂光明温暖,但天空极深极高远处 则有阴凉之精气,此精气随我吸气 时由我头顶洞口进入我身体内,由泥丸宫直下会阴内并充溢于阴部之 中,我呼气时此清凉精气则归入我 的腹腔命门等处。(命门在脊椎正 对肚脐之骨节处); 吸气时小腹略鼓,意念清凉精气由天至顶至会阴穴,为一吸气,呼气时意念精气归入腹腔命门。此为一呼气。一吸一呼为一息,共九息。呼吸时身体各部要求与七返桩相同,闭口,微合目留一缝照于双掌中间空处,耳不外听,舌抵上腭,鼻吸鼻呼,双手虚托不可着力,肩松垂,忘掉两腿。就这样教吸不数呼,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到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直到九、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为第一轮。
一般练几轮七返就练几遍九还,其实也不拘于此.但七返通常最多不过七轮,九还最多不过九轮,七返为通地火,以地火之阳练我身中之阴,“九还“为通天水,以天水之阴济我身中之阳。那么为什么又称之为七返九还而不叫五返六还呢?这是依据最古老的河图洛书而来。在远古时代人们开始认识宇宙天地万物时,是由最简单的”一“开始的,道家之祖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是此意。 河图的理论即为地四生水,天九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因此,七为火数,九为金数,通过水火锻炼以成金丹。道家的“金液还丹”理论,便是由这些理论而产生的。这里以“七返、九还”为名,主要是锻炼体内的真气凝聚与通畅。“七返”由下通上,“九还”由上至下,使身内排浊留清,进而周流全身。
4、太乙混元抟气桩:
(1) 由“九还桩”势,身体不动,自然呼吸。两手由手心向上虚托,缓缓向上抬起,同时双掌略向内翻,成双掌合抱式,高与胸齐,十指自然分开相对,相距约五寸,如图8。
(2) 全身松沉,胯根横撑,阴部松垂,意念两睾丸松松下垂而对称,如天平之两端的称盘平正一线,女性意念两乳房自然松沉,也如天平之两端称盘平衡一线。
(3) 此时不计呼吸,身体向左缓 缓旋转90度两脚不动,同时身体前送,右脚蹬直,左腿成弓步,如图9。
(4)接上式,身体不动,左脚蹬 直,身体后坐,重心落于右腿上,上身保持原态,如图10。
(5)接上式,身体右转180度.如起势时面向北,则图9为面朝西,此时转为面朝东方,身体缓缓随转动之势向前移动,左脚蹬直,右脚成弓步;如图11
(6)接上式,身体缓缓后坐,右 脚蹬直,身体重心坐于左腿上,如图12。
(7)接上式再身体左转 180度成图9式,,以后左旋右转,边转边数。
(8) 此时不计呼吸,由图9时数一(默数),图10数二,再数三、四、五、六、七、八为第一轮。再数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为第二轮,数到八、 二、三、四、五、六、七、八为第八轮,此时为第一遍,可根据练功时问练一至 八遍不等。
(9) 此式名为混元一气旋转乾坤,关键在于旋转抟气,通过七返九还的采收天地二气,此式便将身中之阴阳二气抟和为一,使之成为真正的精气内力,旋转时,意想带脉,带脉如腰带围腰一圈,前后与肚脐命门相齐。意念真气在带脉中流动,(带脉粗如拇指)在身内画一8字圈,同时可观注六球一柱,何为六球一柱呢? 六球即为上中下三盘各二球。上盘为两眼球,中盘为两肾球(命门 两侧各有一腰子如球),下盘为两睾丸球。女性中盘为两乳房球,下盘为两 肾球、一柱则为脊柱。三盘两球连线则为三字,内隐仙理,故称为隐仙派。旋转时以脊柱为立轴,三盘六球随之左旋右转,内中真气自然也随之 左旋右转,久则抟聚为一团精气,即成内力。再通过长期的左右旋转,身体如沉入大地,双脚如入地三丈,两腿如桩如山,身体双臂松沉旋转而具有一种螺旋力,此为可化解任何外力,而由于内气渐旺,双掌合抱中又产生一种如气团的膨胀力,也可称为弹力,所以此桩为武当拳功道法之本,精气内力之源。丹道家称此阶段为筑基。旋转时,眼微开目光注于身体面对的前方,虽开而似闭,耳则似听非听 不着意于任何事物。身体切忌上下浮沉,始终要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
5.收势:
接混元桩势,练完一整遍后,即可停止旋转之势,身体转向正北方,身体缓缓直立,双手放下恢复预备势之位置,再以双脚尖为轴,双 脚跟内合;再以脚跟为轴两脚尖内合并齐,两脚跟再内合并齐即可。
以上即为太乙混元桩的全套修炼方法,这是基础中的基由,每日至少练一遍沏切!切切!
关于太乙混元桩的练气还丹共分为三层功夫,这里只介绍了筑基 的基本要求,其目标基本为聚敛真气,持聚成气团,然后能用此气团开通八 脉,通过打八脉锤使身体的真气更加鼓荡,同身产生抗击打能力;然后运用 真气可负重致远强健体力;用此真气可御寒辟暑,可辟谷不食,可颐养回春还颜不老,可精力健旺身轻力大,神彩照人。第二层功夫为运化。即在旋转的过程中注意将意念之于六球一柱“ 的旋转摆动上,双脚交替为根与脊柱相连,再深入地底与地心相连.六球如飞砣因离心力而张开,身中精力充沛弥漫,身如擎天之柱,周围气流气均为我的旋转所带动,围绕我的身体成一气旋,又如龙卷风之势。此时真气已充入身体的每一个毛孔每一个脏器,武功正与真气相合,形成真正的内功,此阶段为真正的伐毛洗髓超凡脱俗的阶段,丹道家称之为武火炼丹。第三层为入神。 如果如前两层还有内气与内功的运化,那么这一层已不再关注真气的变化,而全部转为神意的运行。即周身真气盈满后,意念身体膨胀放大,而周身外围有一层气流如绳索缠绕着我,我不断的旋转用意念将周围的气圈撑大,渐渐我周身放出明净之光包围身边,此光气之圈再将缠绕我之气绳胀大并使之逐渐融化与我的气充分融合,气光愈散愈大愈广愈远,渐于虚空相合。此时我顶天立地旋转于虚空之中,周围除了虚空已一无所有,我的身体已渐渐融化于虚空中成为一个透明的气旋,此时身心俱入虚静之中,我只是一团神意不断地不由自主地自动地左转右旋,愈转愈慢.渐渐不动,而连神意也不存在了,只留一片虚空。此时的功夫,道家称为化光坐忘,佛家称为深入大定,丹道炼气士又称为沐浴养胎。 化光生忘是隐仙派武功的最高层次,此时神意与身体高度统一,周身松净之极已达到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不以意觉纯以神行的境界,应事体物待敌全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南派道家祖师张紫阳称之为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恍惚里相逢,杳冥中有变。一霎火焰飞,真人自出现。功到神行,已可由武入道,终身受益。
二
太乙八脉锤导引四式
在打锤之前,应先进行脊椎导引。这是因为太乙混元桩只是进行了意与气的导引及锻炼,而没有对脊椎进行导引锻炼。这四种姿势是打锤前 的准备。
一、扭项望月式
(1) 由预备势图1起,双脚以脚跟为轴向两分开半步,再以脚尖为轴脚跟外移双脚与肩同宽,双手不 动,眼看前方,如图2所示。然后两 手向身体前方抬起平伸与肩平齐, 手心向下。如图13
(2) 由此姿势身体以右脚为轴,向后转180度,双手随转动之势向后转,右手外旋变成手心向上,向后伸直,左手曲肘护于脖子前面,左脚尖点地,如图14
(3) 接上势,身左转恢复图13姿 势然后继续左转 180度,左手外旋变掌心向上,右手屈肘护于脖前,左 脚直立,右脚尖点地。如图15。
(4) 接上势右转恢复图13姿势, 再向右转到图14姿势,如此共左右各转四次,即回到预备势即可。
此势目的主要是活动脊椎,脊 椎是人周身神经的总枢,必须天 活动以保证所有神经丛的正常运转机能。转身时,一定要配合扭项观 望伸直的掌心,速度不要太快太猛, 适中即可。转动时可以听见脊椎骨 发出的咯吧的响声。这表明脊椎 骨节位置不正的地方已恢复正常。
二、侧身探月势
(1) 由图1预备势起,仍双脚分 与肩同宽如图2所示,双手侧平举掌心向前,高与肩平。
(2) 由上势,两脚不动身向右尽 量侧弯,左手置于头上,手心向头,右手置于背腰间手背腰,手心向后;如图16
(3) 接上势,身再向左侧弯,右手置于头上手心向头,左手置于身后腰间手背贴腰,手心向外,如图17。
(4) 如此左右各弯曲四次,即回到预备势即可。
三、海底观月势
(1) 预备势起分脚至图2姿势。
(2) 由图2,双手在背后腰间,十指交叉,手背贴于后腰间,如图18。
(3) 上身向前弯,躬身尽量将头向双腿中间伸,目光由双腿间向后看,如图19。
(4) 起身恢复到图18,如此向前 弯腰四次,再回到预备势即可。
四、仰天叹月势
(1) 由预备势分脚至图2所示。
(2) 双手扶于腰间日视前方如图 20。
(3) 接着将上身尽量向后弯, 头尽量向后仰眼看后方,如图21。
(4) 如此回到图 20,然后再后共仰身四次。注意,做此势时不可屈膝,要使腰部后弯,以锻炼腰部力量和柔韧性。
以上四个姿势都是锻炼脊柱的动能,通过立旋、侧弯、前躬、后 仰使脊柱得到全面立体的锻炼,这样在打八脉锤时既可使真气畅 通,又增强脊柱强度和抗击打能 力,避免受伤。
三
太乙八脉锤法须知
大乙八脉锤法,就是用特制的木棒、铁棒捶打全身的奇经八脉,使入脉全部贯通,真气畅通无阻,以达到抵御寒暑和周身抗外力击打的能力 操作太乙八脉锤法,有几个注意事项,习者一能要遵守。
第一. 练习之前一定要将前面的导引四势做一遍,以热身和防止受伤。
第二. 打锤前一定要先贯气,贯气内容见后面。
第三,打锤前禁止喝酒,任何酒都不能喝,这是因为酒伤卫气,使周身汗毛孔张开,容易受伤。
第四,打锤时必须是饭后两小时以后,一般每天只打一遍锤即可。建议早晨大小便后进行,炼功结束半小时以后才可进早餐。
第五,开始习炼大乙八脉锤法后的一个月内禁止任何性生活,否则极易受伤,切记,切记!一个月后可以有性生活,但必须节制,而且在当天早上不可打锤,只做导引四式,第二天再打锤。建议凡修炼此功法的已婚者,继续学习我所传的太乙阴阳术,即隐仙派的双修功法。一方面有此基 础后再学阴阳术要容易的多,另一方面修成阴阳术后,除具有绵掌、 雷掌的功夫外,还可以成就内功丹法,在性生活中可以阴阳互补,尽情娱 乐又不伤身体,不妨碍打锤炼功,又可增长功力。
太乙阴阳术我也将举办函授班,学者可注意《武魂》的招生广告。
第六,太乙八脉锤的棒锤有两种,初学第一年只可打木棒,第二年后可打铁棒、铁棒为特制的空心铁棒、每年春秋冬三季打锤时可将铁棒用开 水预热,然后在周身滚动热烙,以温烙奇经八脉,对增长功力极有益处。铁 棒我将在集中面授时带给大家,有需要者须提前预订。每对仅收一百元工本费,我同时传授太乙降魔棒法八式的武功套路。这样这对铁棒既可健 身长功又可防身自卫。此项只为自愿,学者也可以一直打木锤,日久功深, 仍能收奇效。四贯气式:
贯气式是寒暑铁布衣的关键,从八脉锤到御寒暑都需要操作好贯气式,只有气贯得好打锤才不会受伤,御寒才会有效。
(1) 由图1预备势不动,深呼吸三次,即吸气时尽力鼓小腹,呼气时小腹凹进去,尽量把腹中气呼出。
(2) 三次深呼吸后,第四次不吸不呼时,将小腹先尽力鼓起,然后闭住气,再深吸一口气,入腹,然后喉中吞咽一次。注意,吸气不可太急,要慢慢 吸入充入小腹中,另外吞咽时只是干咽,口中没有口水也没有气,只是好象 咽食物一样的于咽。
(3) 吞咽后向下压住腹中气,小腹一直鼓着不放,口鼻恢复自然呼吸。然后双脚分开如图2所示,身地微微下坐,膝微屈,似自然站立。
(4) 尽量鼓腹,待实在忍不住时,可放开小腹,长呼气,张嘴念哈字,将小腹中气用口呼出,连呼三次,念哈字三次,呼吸恢复自然。
从(1)至(4)算一次,每天早晨空腹练六次,连练三天,再接练下一步。
注意:一定要先鼓腹,然后再吸气入腹,然后咽气阔气再自然呼吸,腹中一直充盈气团,次序决不可错,否则无益而有损。
(5) 上接(3),鼓腹站桩,将两手由身体两侧向前向上托,托至胸前,掌心向上曲肘相对,如图22。
随双手上托同时,将小腹中之气团上升至胸膈处,使胸腔隆起,口鼻仍自然呼吸,凝住不动,尽力忍耐憋气不泄'。
(6) 至忍无可忍时再呼出胸中气,同时张嘴念哈,连续三次,呼尽胸中余气。呼气时不可太快速,也要缓缓呼出。以上再连续练三天,便可打锤了;
注意:贯气法是关键中的关键,必须要操作熟练才可打锤,而且在以后应敌之时,需要随时贯气,既可抗击又可充盈拳脚之内力,练其他拳掌功夫 及腿脚功夫时自可事半功倍。
辟谷法:辟谷不食法虽然古已有之,但不可轻试,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尤其练武之人,每日消耗体力过大,必须保持正常的营养和补给 如果遇特 殊情况,需断食时,则每日只练太乙混元桩和此贯气势,一般一感到饥饿,即贯气三口。然后休息片刻喝几口水即可。通常断食时,第一天只吃一顿饭(早饭),晚上喝点水,加练桩功和贯气。第二天只吃一点新鲜蔬菜和水果,可以饮水练功。 第三天则只饮水练功。如果想恢复吃饭,则第一天只喝一顿稀粥,第二天可以吃较稠的粥或面条,水果蔬菜,第三天可以恢复正常的饮食。
四
太乙八脉锤
一、 任督锤
1、 预备式:姿势同于图1之预备势,不过手持太乙盘龙双棒,如图23所示。
2、 击腹势:由图23起先鼓腹贯气,将气充于腹中, 然后先左后右以双棒击打小腹,所击处在脐下一寸处,口中默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直数到四、二、三、四、五、六、七、 八、九,共四九三十六棒。其间口鼻自然呼吸,但腹中一直充气不泄,如图 24所示。
3、 击尾势(1): 接上势击腹完成后, 右脚右摆身右转90 度弓身,把左手反转 以棒头击打尾闾骨处八次,右手持棒横 置于头前,口中默数 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即可结束, 如图25所示。
4、 击尾势(2):身再左转90度, 右脚里扣,左脚外摆,左手持棒横置于头前,右手持棒以棒头击打尾闾骨处,口中默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然后将身转正站直,如图 26所示。
5、身向前微躬,双手反转以 棒头轮流击打脊椎骨,由尾闾骨 向上,先左后右口中默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数到八时, 正好右手击到脖子后大椎骨处, 如图27、28及总示意图脊椎骨击 打处所示。
6、 击颈势:由上势,左手把棒 头朝上贴于脊椎上,棒头贴在大椎骨上,右手持棒以棒头击打大椎骨, 口中默数一、二、三、四、五、六、七、 八即可,如图表29所示。
7、 击颈上头:接上势,将左手 棒放下,用右手棒由大椎处起向上轻击,边击边上移,经风府, 玉枕至百会而止,同时口中 默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共击八次,如图30、31所示。
8、 躬身击顶(1):接上势,上身向前弯 ,低头由腿中间向后看,以双棒轮流击打百会穴八次,先右后 左,如图32、33 所示。
9、 躬身击顶(2):定击百会穴 后,再由该穴向前到发际(头发边际,前额上)双棒轮击八次边打边 走,同时缓缓起身站直,如图34,35所示。
此时放松小腹出气念哈字,呵气三口,然后在贯气入小腹。
10、 抹鼻下喉:把右手棒由发际向下过额头沿鼻根眼内角再顺鼻右侧拖下,再向下过喉结右侧到“天突穴”处停止,两棒汇齐,如图36、37、38所示。
11、 定击天突:将左棒开向左 平伸,高与肩齐,同时仰头望天,以右手棒头击打天突穴三次,如图39所示。
12、 顺下到中:由天突穴向 下双棒轮击,边击边走到膻中穴 中止,其间共击四次,如图40所示。
13、 将小腹中气团提到胸膈处,双棒轮流击打膻中八次。
14、 顺下到腹:由膻中穴向下,便打边走,双棒轮击八次到小腹处为止,同时将胸膈处气团下降到小腹中,如图41、42所示。
注意:此时胸腹中气团虽然下 移在移动过程中还要承受棒击,必 然鼓而不泄。出气松开小腹,口中念哈三次。此为任督锤,专为震开督任二脉, 初学者学完以上锤法后,可暂停,打此任督锤七天,七天后再接打后面的全锤。
二、 带脉锤
1、 由图23所示 预备势起,鼓腹贯气,然后右脚向右横开一步,前脚掌点地,上身向左转,左手棒向上扬起,横棒于头前上方,右手棒横置于左肋 部的带脉上,如图43所示。然后开始击打八次,八次完毕再上移一寸,再击 打八次,再上移一寸,击打八次,再上移一寸,击打八次停上。共打四处三十二次,如图44所示。
2、 将双棒放下,右脚放平,身向右转左前脚掌着地,身体重心落到右脚上,右棒上扬以左棒击打右肋四处共计四八三十二次,如图45、46所示。
3、 将身转正放松,放下双棒, 松腹出气念哈三次停止,如图47所示。
三、 头臂锤
1. 上接图47,此后不再贯气, 只须精神集中于棒所击打处即可,凝神于头部右侧之太阳穴,用右 手棒轻击八次,左棒不动,如图48所示。
2. 由太阳穴向后经耳朵上 方,后上方,后方,用棒轻击共八次,边击边走,如图49所示。
3. 放下右棒,以左棒轻击左 太阳穴八次,如图50所示。
4. 再以左棒边打边走经左耳 上方,后上方,后方,共击八次停止如图51所示。
以上击打太阳穴时,击打 一定要轻,稍有重量即可,即使熟练以后也要轻打,因为此处为头 部血管所汇集处,轻打可以通血 脉,以预防中风脑血栓等病,重打 则有血管破裂之患,非常危险,慎 之!慎之!
5. 将右手伸直向右,以左手 棒击打右肩部八次,击打时可用意将右肩部肌肉隆起,初时要轻,以 后逐渐加重,如图52所示。
6、左手棒顺右臂向下便打边走到右肘外侧停止,共打八次,如图53所示。然后击打右小臂外侧八次,击打部位在距右肘尖两寸以下处。
7、 右肘部向下到右腕外侧 处,左棒边打边走共计八次,到神门穴处停止,如图54所示。此时 右臂已经内旋,右手棒头朝下,神 门穴朝上,此处位于腕根与小臂 头阳谷穴之间凹陷处。
8.击打该处八次停止。
9.将右臂外翻,右棒头朝右, 以左棒击打右腕内侧神门穴八次,如图55所示。
10.由神门穴顺臂内侧 向上边打边走至距肘际纹(屈臂时中问凹陷纹)二寸处停 止。其间共击打八次。然后再 击打该处八次停止,如图56所示。
以上为右臂锤,左臂锤与右臂锤击打方式相同,不过只是改为以右棒击左肩左臂而已,如图57……61所示。四、臀锤
1. 由图47之姿势开始,左脚 收回半步以前脚掌点地,身向左侧弯,突出右臀部,右腿伸直不可弯, 左棒横置于右腹前,以右棒击打右 臀部环跳穴处八次,目视右棒,如图62所示。
2. 左腿蹬直,右脚前掌点 地,身向右侧弯,突出左臀,右 棒横于左腹前,以左棒击打左臀部环跳穴八次停止,如图63所示,回到预备势。
7、请问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我的身体有什么问题?
我不是中医,只是说些自己百的感觉:一是你缺乏自主锻炼,看书久了,要活动活动身体,哪怕伸几个懒腰呢,也比坐着强。二度是你睡眠不够。三是你的食物比较单调。建议你看书四五十分钟左右就站起来活知动活动,这样读书效率也会高上去,省下来的时间用来补充睡眠,暂时吃些含维道生素的营养药,补充一下。平时吃点大枣、鱼、肉、鸡蛋、枸杞、核桃、苹果等等。专不要挑食,要吃饱。运动多了,加速血液循环,会有效改善属你手脚冰凉状况,当然也要戒掉坏习惯啦,偶尔为之可以,太勤了不好。
8、会气功的大师教教我气功吧~~跪求
可以练最简单的童子功,方法如下:
练精化气法亦名少林童子功,过去为修持之士不传之秘。近年由武林泰斗、自然门大师万籁声先生传出。练法极简,每天寝前、早起、午休之时,均可练习。
真诀是:侧身而卧(蜷身),以左右食指塞两耳孔,以舒适不透气为度,闭目,闭口,轻合齿,如此,用鼻自然呼吸;待心静后,由鼻呼气时,将气送至两脚板,吸气时不要管它,如此二三次即可。以后仍是自然呼吸,3分钟内,口内生津,咽下就是,随之10分钟内,练至很舒适,觉精管、尿管有收缩感为宜。
未成婚的学生、青年,可在阳举时练,练至阳气安顿便可止。慢慢松指放手,停一会或起或卧。有家室之人,房事后练一次,可使全身扩张的毛细血管立即关闭起来,防止风寒入侵,疲劳也得到了恢复,起到及时复元作用。故此功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而且可以治遗精早泄、中气不足、身体衰弱和控制生理冲动。
此功传人万籁声先生曾说:“人身的精液一满就要外泄,如一练此功,可将元精化为元气,而回精补脑。”又说:“固精固气,回精补脑,功效之大,比吃多少人参、燕窝都强。”
9、自然门大师万籁声先生 养生法:童子功说侧身而卧是怎么卧的啊,哪位朋友发张图好吗!
练习方法:
首先说姿势。做功的姿势有三种,靠椅、仰卧和侧卧。侧卧为正功,以右侧卧为主,双腿并拢弯曲,腰背保持正直。以左右食指塞耳,大指贴耳后,其余三指蜷曲自然靠脸颊。塞耳以不松不紧不漏气为度,两指往耳内一塞并微扣即可。眼闭,口闭,两齿轻合,舌尖自然触及内上牙龈。
摆好姿势,全身自然。待思想平静之后,呼气时意念从头顶由身前(任脉这条路)直贯脚底板!注意,呼吸自然,不可刻意延长,更不要想什么经络气感。意念如电,一呼则从头到脚,瞬间即至!
万老原文:“有时,由鼻出气一口时,觉气微微直达涌泉,吸气上来时,不要管它。”即是此诀。这里的“觉”不是叫你被动感觉,而是“觉即意也”,这是万老亲口所说。而气走身前则符合此时的自然气机。
呼完这一口气后就不要管他了,继续保持姿势静养,等过一会依法再出一口气,然后再静养。绝不是口口如此,此“呼气诀”最多不要超过三次。
功中各种感觉都不要管,如口出津液,吞下即可。习此法短则三、四分钟,长则7、8分钟,最多十多分钟不想练了则可结束。
收功方法:两指慢慢从耳中松开,躺着静养一会,起身或直接睡觉。
以下是万老多年前在气功杂志上发表的原文:
童子功,实则名为:炼精化炁。这炁字,即代表无形的气。如一练此功,可将元精化为元气,而回精补脑。因之,不仅可以身强体健,延年益寿;且可治遗精早泄和生理的冲动。
然
而方法又极简,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真诀是:口闭,目闭,卧式,以两食指塞两耳孔(如食指有毛病时,中指亦可),以不透气为度!不可重塞,亦
不可太轻,以不透气很舒适为旨,有时,由鼻出气一口时,觉气微微直达涌泉,吸气上来时,不要管它!如此一二次。此后即是自然呼吸,不要管腹部胸部的弛张紧
缩!要自然、不要握固、着相。三四分钟,觉口内生津,咽下就是。觉精管尿管似乎紧缩,很舒适,即可慢慢将两食指放下,安静而卧。如此积精充盈,身体自健
了。
睡前、起前,均可习之。中夜、午睡将起,亦可习之。是很容易练习的。而故意呼吸鼓气,一练就半小时,反而练坏了!这一步功夫,是以前修持之士不传之秘!一试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