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端午节养生知识

端午节养生知识

发布时间:2020-07-26 17:10:06

1、端午节民间都有什么习惯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2、端午节养生食物有哪些

粽子。一天只吃半个或一个,每天吃粽子别超过50克,也就是半个或1个。尤其胃肠道疾病和糖尿病患者最好少吃或不吃,老年人切忌贪多贪凉,最好分小块多次食用。有些商家卖的迷你粽就是不错的选择。

方法/步骤

黄鳝。过端午不仅仅是吃粽子的时候,也是一年里鳝鱼肉最嫩、最有营养的时候,所以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俗谚。黄鳝由于口感软滑无刺,一直都是淡水水产中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尤其是对于孩子和老人来说,是不错的补养品。黄鳝性温、味甘,入肝、脾、肾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固脱、温阳益脾、强精止血、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功效。

打糕。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煎堆。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艾馍馍。不少地方过端午节时还用米粉或面粉发酵与艾蒿一起蒸馍馍。艾中含有多种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可驱虫杀菌,对多种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驱瘟,无论食还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茶蛋。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大蒜蛋。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3、端午节养生要注意什么

端午话养生:注意五个方面
端午节前后有季节转换的特点,长江流域将进入梅雨时节,暑气加湿气容易对人体的消化道、呼吸道等带来影响,也是比较容易生病的季节。从人与自然协调相适应的角度而言,应该注意科学养生,避免一些有害致病因素的侵袭。
一、吃粽子搭配醋、茶、豆浆和乌梅汤
端午佳节粽飘香,总是让人垂涎三尺食指大动,但对于患有慢性病或是爱美想减重的民众而言,可得小心粽子惊人的热量!营养师表示,粽子的热量大多偏高,以一颗裹蒸粽为例,热量就约有1000大卡,成年女性吃了半个裹蒸粽就相当于摄取了一天1/3的热量,加上内馅多为胆固醇较高的食材,对于部分慢性病患者更应该酌量摄取。
在品尝粽子时尽量减少酱料的沾取,且要搭配天天五蔬果的健康观念,摄取五份蔬菜及水果,以平衡肉粽内所含的高油脂及补充不足的营养素,进而达到健康的均衡饮食,避免过了一个端午佳节,身上多了一层一层的游泳圈。
专家也建议可在品尝粽子后喝点茶叶。饮茶的保健功效虽然最近几年已陆续获得证实,但一般民众普遍有个错误的认知,认为只有特定茶种才能油切,但其实只要是茶类都可以减少体内脂肪、胆固醇的吸收,其中也以发酵程度较低的绿茶、包种茶及乌龙茶油切效果最好。
美食达人发明了粽子新的吃法,就是和豆浆一起吃,每天早上一个粽子一杯豆浆,对于上班族来说是既营养又便捷。由于粽子多半是用糯米制作的,在食用中务必控制数量,每次食用不宜超过60克为宜。吃粽子时最好能同时配喝茶水或豆浆等,以帮助吞咽和消化。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说,每天食用一个大肉粽或蛋黄粽等,摄入一定量的脂肪,可以有效的保持皮肤的弹性,增加肌肤的光泽度。
如果想要快速润肠,可以适量的饮醋,由于醋的酸性成分与胃里的消化液差不多,因此,可以起到刺激肠胃、促进肠道蠕动的作用,食用时每次不要超过1小汤匙,食用后紧接着饮一杯温开水。端午以后暑热渐盛,这个时候喝一杯凉爽的乌梅汤不仅可以解暑,还能增进食欲、改善乏力心烦等症状。和粽子一起食用,还能缓解粽子引起的消化不良。

二、中草药避毒祛邪
说端午不得不话艾草。它是一种药用植物,艾叶味苦,微温无毒,有温气血、逐寒湿之功,又有芳香避秽之能。据说,民间有“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的民俗。有的人家在堂屋、床头等处也挂上艾草。端午时节空气潮湿,而艾叶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气,除污浊,净化空气,保持室内清洁卫生,起到消毒预防疾病的作用。民间有种说法:艾草可以治百病、招百福,挂在门上可以祛除各种毒物,使人身体健康。所以古人称“艾”可以“避邪”,至今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之说。
此外,端午节常用的中草药还有菖蒲、青蒿、香茅、柚叶等,一起用水煎后当茶饮用,或者泡酒饮用,都有很好的保健疗效,可以预防疾病。
端午之后湿热渐盛,各种真菌、细菌大量繁殖,人体湿热出汗,空气中的过敏原增多,蚊虫活跃,日照增强。于是,各种皮炎、湿疹、手足癣、荨麻疹、白癜风等皮肤类疾病开始多发。专家强调,将菖蒲、生艾叶、佩兰等香草混合,煎水洗澡,可以预防以上提及的皮肤病。菊科的佩兰有香气,煎水沐浴有解热清暑、化湿健胃、止呕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起到预防感冒,防止蚊虫叮咬的作用。
为防治疾病,很多地方都有喝藿香的习俗。藿香有祛暑、止吐、治霍乱腹痛、驱逐肠胃充气等功效。以它入药的藿香正气类制剂,更是备受专家推崇。
三、夜卧早起、穿衣简单凉爽
端午节前后如何才能养阳呢?《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夜卧早起”与春天的养生原则是一样的,但是相对于春天来说,此时日照时间更长,白昼时间更长,所以睡觉应更晚一些,早上起得更早一些。当然也不能太晚,如果超过11点还不睡,那就不好了。最好是在十点半以前就寝。如果感到困的话,中午可以补个觉。按照子午流注的观点,午时是人体“合阳”的时候,此时休息也有利于人体阴阳的转化。总之一句话,你只要跟着太阳走,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就可以了,这样才利于人体阳气向外生发。
健康专家表示,酷暑季节,“简单、凉爽、美观、能保护皮肤”是着装所要遵循的原则。要想穿出健康,那就要穿着适当,并注意选择衣料,少穿紧身衣,以利身体内排出的汗气散发,要勤于换衣,防止汗液浸湿生细菌。
炎炎夏日,当衣料已经无法再省略的时候,你就要从衣衫的材质上下功夫了。而在众多材质中,纯麻、纯棉、丝绸类材质不仅迎合潮流口味又具有极佳的降温功能。因此,如果你不属于热带型人,那么这类面料的衣衫绝对应该是首选。
专家指出,夏天选择宽松、吸汗的衣服。尤其居家不必讲究,可以尽量选择凉爽宽大的衣服、衣服的质地最好是棉质的,不仅柔软、透气,而且吸汗性强。色彩上,可以选择清爽宜人的浅色系列,如白、淡黄、淡粉、浅绿、湖蓝、瓦灰、银灰色等。
四、运动养生推荐健步走
赛龙舟、蹴球、珍珠球、斗草都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在端午节开展的体育运动。从古至今,端午节是一个提倡运动的节日。中医将精、气、神称为“三宝”,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运动养生正是抓住了这三个环节,调意识以养神;以意领气,调呼吸以练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流全身;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运动,使周身筋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
在日常生活中,“走”是简单易行有效的运动方式,我国传统医学认为“走为百练之组”。健步走健身,锻炼者可选择上午或傍晚锻炼,运动中身体放松、头部端正、目视前方、两臂自然摆动、两腿自然迈步,步幅较普通步子稍大,步速较普通步行稍快,保持精神饱满,呼吸自然有节律。走路时达到“头目清爽、足部发热,全身微微出汗、心情愉悦”状态为最佳。
五、精神调理忌恼怒气郁
端午时节是一年中阳气至盛的时段,天气较烦闷,假如工作压力大,容易烦躁忧郁。情绪的变化,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可导致精神疾患,如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脾。夏季养生,最重要的是要使脾胃心肺之气调顺。
首先,要有好的精神寄托。人是有思想和理想抱负的,一个人有了奋斗目标,才能使他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坎坷,美好的信念可产生自觉的意志行动和积极的情感。生活中有许多活动,如绘画、书法、雕刻、音乐、下棋、种花、集邮、钓鱼、旅游等,均能使人精神有所寄托,并能陶冶人们的情感,从而起到移情养性、调神健身的作用。
其次,时时对自己的性格进行陶冶,要经常注意检查自己的情绪,如存在急躁、焦虑、忧郁、愤怒、狭隘等情绪时,一定要设法不使之再现,这就要加强学习、加强修养。《管子·内业》里曾说:“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在《黄帝内经》里介绍的圣人养生之道,一是“无恚嗔之心”,二是“无思想之患”,三是“以恬愉为务”。因此,有计划地进行修身养性之道,用豁达、微笑对待不称心的人和事是人们应具备的涵养。

4、端午节做养生活动的目的

端午节做养生活动是目的是关爱老年人、爱自己、爱健康

5、端午节如何养生

应少吃粽子
吃多了不消化

6、端午节养生应该吃哪些食物

第一种:苋菜(红苋菜)
在我国南方有复些地区过端午有个习俗,叫吃“十二红”。十二红中,必吃的第一个就是红苋菜。俗语有说:“六月苋,当鸡蛋,七月苋,金不换。”由此可知其营养价值之制高。

苋菜菜身软滑而菜味浓,入口甘香,有润肠胃清热功效。苋菜富含膳食纤维,常食可以减肥轻身,促百进排毒,防止便秘。 同时常吃苋菜可增强体质,所含 比茄果类高,有“长寿菜”之称。
第二种度:黄鳝

黄鳝肉性味甘、温,刺少肉厚、肉嫩味美。黄鳝肉有补血、补气、消炎、消毒、除风湿等功效。
第三种:母鸡艾叶汤
母鸡艾叶汤能健问脾,补气摄血,对于女性体虚性月经过多有很好的效果,同时能缓解失眠、心悸症状。
注意:在端午节还有个细节我们要注意就是:晚睡早答起——汉高机械

与端午节养生知识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