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性延命录的该书价值
《养性延命录》是道教史上对养生术的一次大总结,它反映了道教学者对益寿延年的高度重视。该书虽为辑录性质,但其中不乏陶弘景的养生思想。如在《养性延命录序》中,陶弘景强调:“夫禀气含灵,唯人为贵。人所贵者,盖贵于生。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若能游心虚静,息虑无为,服元气于子后,时导引于闲室,摄养无亏,兼饵良药,则百年耆寿是常分也”。这一点就比葛洪《抱朴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有学者评价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说:“如果和《太平经》、葛洪的《抱朴子》相比的话,它们虽然都有追求不死成仙的终极目标,但陶弘景立足于实验而得到结论,更加强调和看重生命的延长以及生命的健康和质量,着力于总结、探寻实际可行的养生方法。因而其《养性延命录》很少提到白日飞升之类的说法,而非常强调人掌握自己生命的自主性,这也是其道术的重要特点。他在《养性延命录》里系统整理并阐述了众多的延命长生之术,提出了以‘形神兼修’为主的养生原则”,真可谓一语中的,十分精辟。
2、求《养生延命录》、《食鉴本草》、《命根养生篇》、《血瘀论》。
《养生延命录》
此书为南朝陶弘景所著。陶字通明,晚号华阳隐居,生于公元456年,卒于公元536年,终年81岁。陶氏夙好养生,收集和整理了南朝以前历代有关养生的论述,辑成《养性延命录》,据书中的记载来看,其养生思想属于道家体系,一方面主张闲心寡欲以养神,另一方面又主张吐纳导引以养形,此外,他对情志、房室、饮食等亦有不少论述。
(原文)
真人曰: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人欲小劳,但莫至疲及强所不能堪胜耳。人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修为,为快也。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数故也。故人不要夜食,食毕但当行中庭如数里可佳。饱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积聚也。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故养性者,先饥乃食,先渴而饮。恐觉饥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饮,饮必过。食毕当行,行毕使人以粉摩腹数百过,大益也。
——《食诫篇》
(按语)
本段原文是饮食养生的重要文献,至今亦有巨大意义。其主要精神是要人们饮食有节,如“食欲少”、“不夜食”、“不、饱卧”、“食后散步”等。
(原文)
列子曰:少不勤行,壮不竞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1),养生之方也。列子曰: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万类,和之于始,和之于终,静神灭想,生之道也……人生而命有长短,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淡无度,忏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太史公司马谈曰: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神形早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故人之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神形离别则死(2),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乃圣人重之。
(注释)
(1)闲心劳形:闲心,是恬淡虚无之意;劳形,是小劳而不是大劳,小劳则气血流通,大劳则使形体劳倦。(2)神形离别则死:《内经》曰:“形与神俱,则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故神形离就会死亡。再次强调养生既要养神,亦要养形。
(按语)本段原文着重阐述了形与神的关系,指出了养生的原则是形神兼养,这与《黄帝内经》所倡导的“形与神惧”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原文)仙经曰: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风邪者,皆由恣意极情,不知自惜,故虚损生也。辟如枯朽之木;遇风即折,将崩之岸,值水先颓。今若不能服药,但知爱精节情,亦一二百年寿也。
(按语)
这段原文响亮地喊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号,从而强调了寿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自身的艰苦努力,这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就这点了,希望能采纳
3、请问,道教所说的“养生之要,首在养心”是什么意思?该如何理解?请具体解释和说明。
说起中医养生之道,内容十分丰富,诸如饮食调理,食疗养生,睡眠起居,养心调神,节欲保精,针灸按摩等等,不一而足。
在如此众多方面,深究起来,最重要的应首推“养心调神”。养心养性可称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调理精神为调理机体之先,这点从历代养生专著专篇的名称就可看出。相传商代有的《彭祖养生摄性论》,汉代王乔的《养性自身经))及梁代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等均是以养性概括养生。“性”的主要内容指的是心理方面,与养心内涵相近。所以古人将养心放在养生的突出地位,起主导作用。人生三宝——精、气、神,这三者中神为最重要,神是精、气的集中体现。古人有喻:“神为车,气为马。”《养神气铭》指出:“神者气之子,气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神去则形腐。”神产生于气,寓舍于形,但却对形、体、精、气起着主宰作用,是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标志。精与神的关系,《固精法》形象地喻为“神似火,精犹油”。精可以理解为人体物质基础,这种物质生命活动整体集中概括就是“神”,如灯之焰。一个人养生长寿,要必须抓住三宝一一保精、蓄气、养神。要以神蓄气、以神摄精。这里,不妨举两个浅显的事例来说明养生中心理和生命的关系。一是几年前,美国波士顿有一80岁老翁因车祸死去,医生在解剖尸体时意外发现,死者体内血管硬化,心脏比正常人大一倍,有慢性肾炎,肝脏中原来血运已经堵塞,但却从附近另辟了一条血液通道来代替。他的每一种疾病都是致命的,却不明白他为什么还能在路上行走。询问死者妻子时说他生前一向生活得很好,并且自认为非常健康,经常到处走动。这是由于死者生前有着乐观的精神和生存的意念,结果动用了身体中的后备力量,很安然地活下来。事实上,如果悲观失望的人,就是机体完全健康,也必弄得百病丛生,无法生活。位科学家说得好:“希望,是一切疾病的解毒药,生存是意念抵抗疾病的有力武器。”再是有位匈牙利科学家,幼时患白喉,医生断定他活不了多久。在24岁时又因营养不良而体弱,医生认为他最多只能再活6个月,但由于他坚持自我心身调理,却享年103岁。人的生命活动中精神因素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养生中调摄精神养心修牲应是主导方面。这一点,对于老人养生尤为重要。因为老人精气不足,怒火易炽;耳目不明,易起疑心;处境不顺,多有抑郁。故不仅应注意起居、饮食、行动等方面直和、宜平、宜缓,更应注意统之以心安神静为要旨,要求于此排遣不良情绪。元代王隐居《衰老论》说:“盖年老养生之道,不贵求奇,先当以前贤破幻之诗,洗涤胸中忧结,名利不苟求,喜怒不妄发……神虑不邪思。”尤乘集《疗心法言》中载:“人多烦我少记,人悸怖我不怒;淡然无为,神气自满,此长生之药。”
如此看来,养生之道,不在求仙丹灵药,而首在养心调神,注意心理卫生,则高龄有望。
来源:http://cache.baidu.com/c?m=2c5bb529c7151b80d937a74f14&p=9d63c54ad5c319fc57e9cc287f5f&user=baidu
4、道教为什么说“养生之要,首在养心”
在如此众多方面,深究起来,最重要的应首推“养心调神”。养心养性可称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调理精神为调理机体之先,这点从历代养生专著专篇的名称就可看出。相传商代有的《彭祖养生摄性论》,汉代王乔的《养性自身经))及梁代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等均是以养性概括养生。“性”的主要内容指的是心理方面,与养心内涵相近。所以古人将养心放在养生的突出地位,起主导作用。人生三宝——精、气、神,这三者中神为最重要,神是精、气的集中体现。古人有喻:“神为车,气为马。”《养神气铭》指出:“神者气之子,气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神去则形腐。”神产生于气,寓舍于形,但却对形、体、精、气起着主宰作用,是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标志。精与神的关系,《固精法》形象地喻为“神似火,精犹油”。精可以理解为人体物质基础,这种物质生命活动整体集中概括就是“神”,如灯之焰。一个人养生长寿,要必须抓住三宝一一保精、蓄气、养神。要以神蓄气、以神摄精。这里,不妨举两个浅显的事例来说明养生中心理和生命的关系。一是几年前,美国波士顿有一80岁老翁因车祸死去,医生在解剖尸体时意外发现,死者体内血管硬化,心脏比正常人大一倍,有慢性肾炎,肝脏中原来血运已经堵塞,但却从附近另辟了一条血液通道来代替。他的每一种疾病都是致命的,却不明白他为什么还能在路上行走。询问死者妻子时说他生前一向生活得很好,并且自认为非常健康,经常到处走动。这是由于死者生前有着乐观的精神和生存的意念,结果动用了身体中的后备力量,很安然地活下来。事实上,如果悲观失望的人,就是机体完全健康,也必弄得百病丛生,无法生活。位科学家说得好:“希望,是一切疾病的解毒药,生存是意念抵抗疾病的有力武器。”再是有位匈牙利科学家,幼时患白喉,医生断定他活不了多久。在24岁时又因营养不良而体弱,医生认为他最多只能再活6个月,但由于他坚持自我心身调理,却享年103岁。人的生命活动中精神因素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养生中调摄精神养心修牲应是主导方面。这一点,对于老人养生尤为重要。因为老人精气不足,怒火易炽;耳目不明,易起疑心;处境不顺,多有抑郁。故不仅应注意起居、饮食、行动等方面直和、宜平、宜缓,更应注意统之以心安神静为要旨,要求于此排遣不良情绪。元代王隐居《衰老论》说:“盖年老养生之道,不贵求奇,先当以前贤破幻之诗,洗涤胸中忧结,名利不苟求,喜怒不妄发……神虑不邪思。”尤乘集《疗心法言》中载:“人多烦我少记,人悸怖我不怒;淡然无为,神气自满,此长生之药。”
5、养性延命录的介绍
6、陶弘景是集养生之大成的名医吗?
陶弘景(456~365年),字通明,南朝齐、梁时人,古代著名医家、道家学者。早年朝中为官,中年后入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隐居,自号华阳陶隐居。《南史》载:“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许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博学多艺、平生著作甚多,为医、道两家所推崇。其中《养性延命录》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书中汇集了梁代以前各种养生著作的精华,为后世保存了许多宝贵的养生文献。
(1)天道自然、人道自己
陶弘景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养生观。认为奉行养生即可长寿。《养性延命录》说:“人生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丧,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2)静者寿、躁者夭
陶弘景主张道家守静养生之道。有“静者寿,躁者夭”之说。又录《老子指归》曰:
“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计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奉行“行十二少”除“十二多”:“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除“十二多”,即以上十二事多为丧生之本。又称:“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
(3)体欲常劳、食欲常少
陶弘景主张讲究饮食劳逸、起居调节之法,他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又说:“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尤其重视饮食调养,说:“百病横天,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窬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多则切伤,少则增益。”
(4)善长服气导引按摩
陶弘景一生收集并修炼各种气功、导引、按摩之术,以为养生之道。其所录六字气诀尤为后世养生家推崇。说:“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有六者,吹、呼、唏、呵、嘘、,皆出气也。”导引法中载华佗“五禽戏”等。按摩法有:摩耳,引揪头发、梳发、干浴身体等。称:“摩手令热,雷摩身体,从上至下,名曰干浴,令人胜风寒、时气热、头痛,百病皆除。”
陶弘景所倡导的东晋张湛的“养生十要”,颇有价值:“养生十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事,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
7、陶弘景的养生之道是怎么样的?
陶弘景(456~365年),字通明,南朝齐、梁时人,古代著名医家、道家学者。早年朝中为官,中年后入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隐居,自号华阳陶隐居。《南史》载:“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许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博学多艺、平生著作甚多,为医、道两家所推崇。其中《养性延命录》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书中汇集了梁代以前各种养生著作的精华,为后世保存了许多宝贵的养生文献。
(1)天道自然、人道自己
陶弘景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养生观。认为奉行养生即可长寿。《养性延命录》说:“人生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丧,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2)静者寿、躁者夭
陶弘景主张道家守静养生之道。有“静者寿,躁者夭”之说。又录《老子指归》曰:
“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计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奉行“行十二少”除“十二多”:“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除“十二多”,即以上十二事多为丧生之本。又称:“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
(3)体欲常劳、食欲常少
陶弘景主张讲究饮食劳逸、起居调节之法,他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又说:“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尤其重视饮食调养,说:“百病横天,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窬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多则切伤,少则增益。”
(4)善长服气导引按摩
陶弘景一生收集并修炼各种气功、导引、按摩之术,以为养生之道。其所录六字气诀尤为后世养生家推崇。说:“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有六者,吹、呼、唏、呵、嘘、,皆出气也。”导引法中载华佗“五禽戏”等。按摩法有:摩耳,引揪头发、梳发、干浴身体等。称:“摩手令热,雷摩身体,从上至下,名曰干浴,令人胜风寒、时气热、头痛,百病皆除。”
陶弘景所倡导的东晋张湛的“养生十要”,颇有价值:“养生十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事,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
8、养性延命录养生大智慧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养性延命录养生大智慧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百
陶弘景认为奉行养生即可长寿。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诫篇》引《神农经》《庄子》《列子》《混元妙真经》及其他道书,总论养生的必要性。谓“人所贵者,盖贵为度生”。但“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要使人却病延年,以至长生,就必须“养神炼形”,使神、形得到合理的保养与锻炼。从而引录诸书关于修养身、心的诸多要语。其中心思想是“游心虚静,息虑无为”,使神不劳;去声色,远名利,问善摄养,使体不疲;加上服饵良药,“则百年耆寿是常分也”。
陶弘景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养生观。此养生智慧使人们认识到养答生过程中努力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完全可以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1.以养保生
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饱食即卧回生百病。
——《养性延命录》
自古以来,健康与长寿就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倍受人们关注的人生大事。尤其是随着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着健康,盼望着长寿。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为了长寿而不答惜花……
9、求养生方面的诗词,多多益善!
1、《摄养诗》——明代龚廷贤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译文:保精、益气、养神为健康长寿之根本,若欲延年益寿,减少私欲杂念,不要操心太多。做到食勿过饱,勿求厚味,饮酒应以少量为好,切莫贪恋杯中物。
要经常保持乐观,开口常笑。一个人在处于逆境的时候,不但一般人对你冷漠,连平时很亲近的朋友也会逐渐和你拉开距离,对此要从容面对,不要放在心上,一定要忍得,自在逍遥,乐享百年。
2、《抱朴子·极言》——晋代葛洪
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译文:修身养性,即使是极其微小的地方,也务必要谨慎,不能因为小的进步微不足道就不再修养,也不能因为小的损害对大体没有影响就不加以提防。
3、《证类本草·衍义总序》——唐代唐慎微
夫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
译文:善于保养生命的人保养内心,不善于保养生命的人保养外表。
4、《退庵随笔·摄生》——清代梁章钜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过虚。
译文:形体应当常劳动,饮食要常节制,这样有益于健康。但劳动不要太过度,节制不要太过虚脱。
5、《丹溪心法》——元代朱震亨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译文:与其等到生病后才积极诊断治疗,不如在没病的时候就摄取养分,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10、古代养生名医
三国时名医董奉讲究“辟食养生法”宋代名医钱乙提倡。保养养生法”
三国时名医华佗主张“运动养生法”唐代百岁药王孙思邈创立“食疗养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