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中医养生静神

中医养生静神

发布时间:2020-07-26 07:34:27

1、中医养生讲究一个“形神共养”,怎么共养?

在中医界,如果要养生,我们就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词,那就是形神共养。其实也就是其字面意思,我们不仅要要注意精神方面的摄取还要注意形体方面的保养。只有两个相辅相成,方可真正均衡且统一的发展。那形神共养又是怎样的一个养法呢?

首先就是精神方面的摄取了。在精神方面,我们需要静心静气,不可什么事都操之过急,得理不饶人,随意发火,随意生气,这样子是极为不利于精神方面的养生的。其实,心胸狭窄之人是最不利于养生的。其实生气的时候貌似别人是在受气,其实吃亏的是自己,或许对方毫不在意,根本就不管你,那你只能独自生气。气憋久了,不仅不利于养生,反而还会折寿。

所以,要养生,必定是心胸宽广之人方可达到。当然,精神摄取足了,自身每天都心平气和,凡事佛系对待仍是不够的。除了在精神方面的保养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形体上的保养。

形体可以说是我们一整个人生命和灵魂的载体。形体保养不好,丢了生命,又谈何养生,这不是与养生相克吗?是另一方面的自我摧残。所以说,注重形体的保养是极为关键的。其实,形体的保养也可以理解为是健身,当然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健身是不一样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保养形体的时候,如果是老年人建议身体力行即可,不可运动过度。

中医方法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较具权威的养生方法,在中医界都如此建议,所以要养生,神形自然是不可分离的。唯有两者相辅相成,方可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

2、请问中医养生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几种中医养生方法:
1、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2、修身养生: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3、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建议您可以喝汣味紫葡茶来改善体质,增强机能,达到养生状态。

3、静神养生是情志调节最高境界吗?

中国传统中医认为,养生当养神。《医学心悟》:“人之有生,惟精与神;精神不敝,四体长春。”养神能使我们的身体与心理处于平静状态,能让人尽快恢复精神和体力。

静神养生,是指通过调养心神、舒畅情志来强健身体的方法。在中医文献中,又称“摄神”、“养神”、“调神”,是通过调节人的精神情志等活动,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从而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统一、却病延年的一种养生方法。 一个人精神不振,身体就会虚弱;精神崩溃,身体就会垮掉,疾病也会乘虚而入。反之,若人精神振作、乐观自信,就有能力战胜一切困难,即便身患重病,患者也有信心与疾病抗争,并最终战胜疾病,重获健康。精神作用是任何药物取代不了的,健康的精神状态,是长寿的源泉。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所以,精神养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清静养神:指人的精神情志应保持恬淡宁静的状态。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存亡的根本,易于动而致耗,难于静而内守。躁动劳心扰神,必然损害脏腑,轻则萌生疾病,重则催老减寿。

清静养神的首要方法是少私寡欲。少私寡欲,是指对自己的“私心”和“贪欲”要进行自我克制并清除。要使思想清静,必须注意凝神敛思,用心专一。凝神敛思,精神静谧,专心致志,可使思想高度集中而不分散,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排除杂念。驱逐烦恼,维护心神的安定状态。

另外,为了内心的清静,还应当“抑目静耳”。抑目静耳并不是要求人们一味地目不斜视,耳不旁听,而是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意念,不妄听妄看,减少私欲的骚扰,尤其是注意避免淫秽书刊及格调不健康的音像制品的刺激,这对保证心神的平和静谧是十分必要的。所谓“贪欲”,是指那些可遇而不可求事物,人的贪欲是最不能满足的,因此它也是人们痛苦的根源。而抑制贪欲的方法只有通过自我克制来控制,从而抑制住那些不可能满足的“贪欲”,才能减少精神压力和痛苦。 当然,人毕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之中,各种问题、矛盾、纠纷不可避免,更何况七情六欲乃人之常情,是本能的表现,若精神空虚,无所用心,或有欲强禁,不得疏泄,反而于健康不利。因此,清静养神关键在于制念定性,凡事珍惜精神,从容以待,做到自讼、自克、自悟、自解,并注意控制感情和意念,尽量减少情绪激动对身体产生的不良影响,方能不求静而自静也。 情绪中和:养生就必须避免情绪过激,而情绪中和是避免情绪过激的主要方法。情绪活动与内脏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情绪太过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所欲不遂,长期悲哀郁闷在心,以致过早夭折。春秋时代楚国的伍子胥,因无法潜出昭关去借兵报仇,心急如焚,忧愁过度,一夜之间,须发皓然。

然而,即使是笑口常开,也必须要讲究适度原则,否则也会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尤其是绝处逢生的大喜大笑,可使人思维紊乱,精神失常,笑而不休以至于发狂,甚至心跳骤停,导致猝死。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多年夙愿一朝得以实现,兴奋无比,突然倒地而亡;有的人得到了什么意外的收获,笑得前仰后合而发生昏厥;更有的人打麻将意外地和了一个“清一色”,也仰面大笑,命归黄泉。所以,情不可不动,亦勿令过,情志活动贵在调和适中。百事临头,难急交加,都要自制忍性,沉着镇静,既不为一得而过喜,也不为一失而过忧,这样才能促进人体的健康长寿。 养性移情: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令人失意、沮丧、悲伤、烦恼、愤怒的事常常有,再加上各人性格脾气不一样,故要在情绪的波澜中经常保持平静与坦然的心境,就必须学会养性移情。所谓“性”,即指人的性格和情操。养性除了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外,还可以通过生活中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来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陶冶自己的性情。如书画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是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书法和绘画都有着形象美,可以寄托情怀,培养人愉快平静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还有下棋、雕刻、集邮、种花、旅游、钓鱼等,均有助于消除烦恼,舒畅情志,都是养性怡神的好方法。

愉悦自得:在当今的现时生活中,人们的工作或学习都是紧张而忙碌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精神养生的方法,努力做到闹中取静,忙里偷闲,淡泊名利,摆脱世俗的烦恼,愉悦自得。中医学认为,笑为心之声,为喜之形。笑口常开能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又可通利营卫,和调五脏气血。笑能够调节神经功能,促进肌肉运动,加强血液循环,增进新陈代谢。笑是连续性的张口呼吸动作,是一套绝妙的呼吸操,可使肺部扩张,胸肌兴奋,排除呼吸道分泌物,通畅呼吸道。笑能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出观“快乐的心跳”,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脏射血量增加。笑还能增强迷走神经兴奋,引起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道的活动,促进食欲,帮助消化与吸收。另外,笑还可抒发健康的感情,对美好的未来表示向往;笑可减轻各种精神压力,驱散愁闷;笑可缓解情绪紧张,消除疲劳,改善睡眠;笑可克服孤独、寂寞,调节生活情趣;笑还可以发挥人的创造性,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等。所以,笑的确是一种有效的精神保健操,笑使人快乐,笑使人长寿。 适时调神:对于季节的变迁,你除了注意身体的变化与需求以外,你想过你的精神也需要适时调理吗?其实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的神志活动也有着很大的影响。适时调神,即顺应一年四季,一日四时的阴阳之气的自然变化规律,有意识地调养自己的精神活动。

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也要顺其生长之机,舒展条达,乐观开朗。夏天,阳气最盛,万物蕃秀,开花结果,故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应充沛饱满。秋天,万物平定,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肃杀之气降临,景物萧条,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也应随之收敛,以保持安定平静。冬天,阳气潜藏,阴气最旺,寒气凛冽,万物生机闭藏。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亦要顺其闭藏之气,内伏而不外露,不可轻易耗泄。 此外,还可根据每日昼夜的时间顺序而调理精神活动。每日调神的方法与四时调摄一样,应以阴阳的变化作指导,早上及上午阳气旺盛,故人的精神宜振奋向外,朝气蓬勃;暮晚阴气旺盛,阳气收敛,则人宜休整静息。

“生活小魔术”让你的精力充沛。

保证充足的睡眠。据专家研究表明,凡睡眠欠佳者或长期失眠者易患各类精神疾病。

自己承认并肯定自我,切勿自卑。要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才必有用。永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长乐。

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均应面对现实,勇敢去适应生活,包括适应学习与工作。

及时摆脱各种生活中的烦恼。面对焦虑时,可以问自己:“这件事最坏能坏到何等程度?”当答复这个问题后,你的烦恼和焦虑就会逐渐消失。

制定一个行动来代替烦恼和焦虑。如到湖边垂钓、去公园散步、练书法、写日记等等,把精神沉浸在有意义的活动或工作上去。

处在心理矛盾重重,自己又无法摆脱时,应及时去看看心理医生或去精神神经内科就诊。

4、养生,如何养神?

顺应自然

古代人能够长寿大多数都是因为饮食节制、作息规律、不过度操劳,从各个方面保持身体和精神健康。现代人生活条件好了,身体却出现了“亚健康”,就是违背了自然规律、醉酒纵欲,不正常作息,生活无节造成的。

精神内守

思想安静,真气运行通畅,精神守护于内,疾病就不会产生。精神内守主要包括:心情安定而没有恐惧心理,不讲究吃穿,避免不正当的嗜好、欲望,乐于生活。

清静养心

静心能使人长寿,可通过练习各种“入静保健法”来做到。中医提出的“自治,自克,自悟,自解”,是指善于排解,自我心理调节,以达到气静神定。另外,也可以从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集邮、养花、下棋、听音乐、跳舞、散步等方法,控制情绪。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利于陶冶性情,驱除烦恼与忧虑,使思想专一而达到静心之目的。

良好心情

“七情太过生百病”,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若七情反应过于强烈持久,也会引起疾病。如何保持好心情呢?一是淡泊名利,忘掉个人得失。要做到得意淡然、失意泰然。二是知足自乐。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特别是学会比下有余,心情才会舒畅。三是不要妄想。总是回忆过去的荣辱悲欢,或事到眼前畏首畏尾,以及期望未来的荣华富贵,都称为妄想,会增添烦恼。四是善于面对逆境。对生活的艰难,以乐观豁达的胸怀面对。五是有童心。六是要心宽。凡事不计较,如此自然快乐。七是要性子慢。性格和缓,不急躁,难得糊涂。八是要耳顺。凡事顺其自然,无论听到什么,收得起,放得下,别太敏感。

道德高尚

学者说具有品德高尚道德的人,可以免除敌意,驱除烦恼,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从心理上讲就是助人为乐,心怀坦荡,不图回报,自然也就少了心情压抑。使身体得以放松,从而延年益寿。

闭目养神

双目微合,设想一种轻松舒心的意念,排除外界各种干扰,只要长期坚持,就有促进心脑神经和细胞的活化作用,有益于解除疲惫感。

忍气养神

生活中适时节制感情和忍怒宽容是修养高雅的表现,也是重要的保健之道。此外,忍气养神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以心治神,心病还得心药医。人要随时调节情绪,切勿独思苦想和愤怒不平,否则会影响健康和损寿。

糊涂养神

在平时生活习惯中,有意识地不参与意义不大或价值不高的事情,没有原则地争执和较真,不计较鸡毛蒜皮的是非,让脑筋和心情松弛下来。

5、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为什么占有重要地位?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抄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百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对于调气养生,中医养生理论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度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知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总之,养生之道在于动形道结合、合理膳食、修身养性、静神调气,这样才能达到“调养”目的。

6、现代社会生活,人们无不重视保健养身。请问:什么叫“静神养身”?

你好!
“静神养身百”在传统的中医养身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度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问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答、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回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神,以致诱答发种种疾病。

7、综合中医养生文化思想,谈谈对养生精神的理解?

中医养生跟气功,以及各种各一样运动呼吸。

8、中医怎么养生?

与中医养生静神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