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至如何养生
原则
冬季饮食应遵循“秋冬养阴”、“养肾防寒”、“元忧平阳”的原则,饮食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
[养肾为先]
寒气内应肾。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
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温食忌硬]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属阴,冬季吃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而食物过热易损伤食道,进入肠胃后,又容易引起体内积热而致病;食物过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畅,而血量减少将严重地影响其他脏腑的血液循环,有损人体健康,因此,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
[增苦少咸]
冬天肾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咸味食品,肾气会更旺,从而极大地伤害心脏,使心脏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常用食物如:槟榔、橘子、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醋、茶等。
2、女人四季养生方案是什么?
人的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医学认为,合理的饮食营养可以延缓衰老。下面就介绍女人在一年四季里该如何保养的小知识。
春季
春季由于气候多变无常,忽冷忽热,容易影响人体的健康。因此,对广大女性来说,应加强春季预防工作,从而平安度过这一高危季节。
(1)调理情绪。当人情绪平稳的时候,血压就会相对稳定。当人产生愤怒、抑郁或特别是激动的情绪时,血压便随之升高,进而产生头部胀痛、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等现象。可通过闭目打坐、静心养气、自解自释、自娱自乐、宣泄郁闷等方式,达到稳定情绪的作用。
(2)调节饮食。应忌食蟹、鱼卵、动物内脏、肥肉等高胆固醇食物;忌饮咖啡、酒等饮料;严格限制盐的摄人,坚持低盐饮食,每日摄入食盐量应少于5克;戒除吸烟恶习。适宜吃的食物有蔬菜、豆及豆制品、黑木耳、鱼、芝麻、海带、紫菜、香蕉。
(4)控制体重。近年来的研究已经证实,轻度高血压肥胖患者通过减轻体重往往能使血压降至正常范围,而对中、重度高血压肥胖患者,减轻体重可增加对降压药的敏感性,从而减少降压药用量。
(5)自我按摩。每晚睡前用热水洗脚,上洗至膝,双脚在热水中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用手反复揉搓脚心的涌泉穴,同时可配合按压曲池、风池、内关等穴位。不但有降压的作用,还有轻身减肥之功效。
夏季
夏季天气炎热,通过以下方法可以度过炎炎夏日。
(1)积极补充水分。每日可喝白开水3000~5000毫升,同时可适当添加钠盐及钾盐,以纠正体内的水及电解质紊乱。对在高温情况下从事高强度劳动的人,可直接饮用糖盐混合饮料,或在饮料中加入适量香精及果汁以改善口感。
(2)服用中药饮料,以清热解暑。如乌梅汤,用乌梅100克,加水1000毫升,煎汤后加适量食糖,凉后饮用,具有生津止渴、敛汗止泻之功效。其他饮料,如菊花绿茶、荷叶露等,既可消暑又能减肥,可谓一举两得。
(3)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勤沐浴,尽量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并穿着宽松柔软、吸湿性好的衣物,以防皮肤病的发生。
秋季
根据气候的特点,秋季应多进食具有滋阴润燥、健脾养胃、补肝益肺功能的食物,并用富含维生素及无机盐的蔬菜、水果来代替高热量的食物,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1)粮油类。粮食应以粗细粮相搭配,不宜单以大米为食,可选用高粱、番薯、粟米、粳米、玉米等。油则以花生油、芝麻油为佳。
(2)肉类。应选用益肺、补肝、润燥之品,如猪瘦肉、兔肉、牛肉、鸭肉(去皮)、乌鸡肉等。其中乌鸡有养阴退热、补肾消渴之效,特别适于秋季进补。
(3)鱼类。以蛤蜊肉、鲫鱼、海参为佳,这些食物均有润燥、益气、养肺之功效。
(4)菜类。可选芥菜、大白菜、小白菜、芹菜、莲藕、慈姑、扁豆、银耳、香菇等。其中芹菜能平肝降压,降血脂;莲藕能生津补气;银耳能润肺养胃,故尤为适宜秋季食用。
(5)豆、奶及其制品。可选赤豆、蚕豆、豆浆,亦可适量饮用牛奶及羊奶。其中豆浆不但低脂低糖,而且兼具补虚清火的功效,更适合于肥胖者。
(6)水果类。常选梨、苹果、葡萄、荸荠、山楂、柚子、柑橘等。其中以梨的生津润燥、降压通便效果最佳。
冬季
冬季进补,在时间上主要指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时间,而习惯上常指冬至前后这段时间。
进补的方法有食补和药补两种。食补在冬季调养中尤为重要。食补要坚持低热量饮食的要求,可多吃果蔬、粗粮,且多吃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和烟酸及锌、镁、铁等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新鲜水果、鱼虾、海藻、芝麻、核桃、杏仁、黑木耳等。其中核桃具有净化血液、提高大脑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美容护肤等作用。此外,核桃中还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E、烟酸、铁、锌等元素,尤其适宜于肥胖者,可适量食用。
俗话说“药症相符,大黄也补;药症不符,参茸也毒”。因此,药补讲究的是“药症相符”。各人应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用,不可一概而论。最好的办法是去医院请中医师确诊,再选择相应的补药。
3、“冬至一阳生”,冬至养生需要注意什么?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有阴向阳店重要转折点,养生要注重保温及吃一些滋补食物,
4、冬至养生注意事项常见的有哪些
1、美丽“冻”人有害健康
许多爱美的女同胞即使在冬天里也喜欢穿短裙或短裤,或因为怕显得身材臃肿,只是穿上薄薄的一层衣服,以保持其体态风度。但如果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来看,冬天 “藏”为主,身体肌肤要避免暴露在外界。虽然爱美是年轻女性的天性,但即使爱美,也不应以牺牲健康为代价。
2、不要在冬天减肥
爱美的女孩子们,一年四季都想减肥。事实上,无论是节食、运动或者药物利尿的减肥方法,都是在短时间内消耗大量的热量而减肥。这在中医属于“泄”的范畴,不适于在冬天里进行。在自然界,小熊都懂得要在冬天时吃得胖胖的,以顺利过冬。所谓适者生存,生物自有适应自然的生存方式,难道人类反而不能做到吗?
3、不要过量熬夜
冬天里黑夜时间长,白天时间短。人们也应顺应自然,增加睡眠时间,方可补养元阴元阳。事实上,冬天熬夜的伤害比平常更大,最好尽量不要晚睡。
冬季讲究“闭藏”,讲究“去寒就温”。
4、避免“冷”健身
冬泳、冷水浴,听起来似乎很健康。但从中医的角度看,其实并不适合女性。范宇鹏医生说,现代多数女性因为工作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不规律,体质以偏虚为主,冬泳尤其不适合。事实上,无论是冬泳或是洗冷水澡,看似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其实身体要耗费很多的阳气去抵御寒冷,对本来就体质偏虚的女性来说尤为不宜。如果长期采取“冷”健身的方式,甚至还容易引起一些内科、妇科疾病,所以说“去寒就温”是冬季养生的不二法则。
5、不要做出汗太多的运动
来自:卿春养生
5、冬至养生注意什么
穿着暖和 自古就有“秋防燥、冬防寒”的说法,因为冬季寒冷,特别是北方寒风刺骨,如果不注意防寒,那么,“外寒侵入机体,经久不散,易伤人体的阳气,导致内寒产生,使人生病”。所以,进入冬季后,要把防寒作为养生的第一要务,不可硬撑。无论是在家还是外出都要注意穿着暖和。
早睡早起 冬季夜长,人们不可过分熬夜。每当到了夜间10~11点就应上床睡觉,到早晨到了6~7点就应按时起床。古人云,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养阴气,后者对健康不利。
开窗通风 寒冷的冬季,人们常常将门窗关得紧紧的,这种做法使得屋子内充满二氧化碳和废气,对人的健康十分不利。因此,即便是异常寒冷的寒冬腊月也要注意定时开窗,以便排放二氧化碳和废气,提高氧气浓度。同时,让阳光照射进来,增加室内负离子含量,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运动锻炼 寒冷的冬季使许多人长时间呆在家中,不外出或很少外出参加运动,其结果是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都有所下降,经常感冒。因此,冬季也要加强锻炼,只要不是刮大风的日子就可外出锻炼,这样对保持健康有益,可少生病或不生病。
乐观向上 冬季受到使用火炉、暖气、气候干燥等方面的影响,人容易“上火”,情绪也易发生变化。中医认为怒则气上,扰动阳气。因此,冬季要注意情绪调节,平日要注意保持乐观情绪,而当遇到不顺心之事要注意保持冷静,不要轻易生气、发怒,以避免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
凉水洗脸 冬季天冷,多数人喜欢用热水洗手、洗脸,这是没有错误的;但采用凉水洗手、洗脸,这却对身体非常有益。研究表明,冬季坚持用凉水洗手、洗脸,可增强耐寒抵抗力,对适应环境变化有所帮助。
6、延续至今的几个冬至养生习俗,你知道几个
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
冬至养生食谱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包饺子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这种扁食不同
红豆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养生习惯
艾灸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这个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神阙穴是激发身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间。
在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过用艾条灸神阙穴的方法养生。 把艾条点着后以肚脐为中心,熏灼肚脐周围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
7、冬至怎么养生
1.调整饮食。
冬至时节应当食用性温的食物,如牛羊肉、红抄枣、桂圆、辣椒等,这类食物有驱寒、温肾的功效。可以增加人体的热能,提高抵御严寒的能力。
2.多吃百坚果。
冬至时多吃些核桃、栗子、松子、榛子和花生之类的坚果,因为坚果性味偏温热,有御寒的作用,能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3. 晒晒太阳。
冬季天气度寒冷,人们都穿的严严实实的,中午的时候找个避风的地方晒太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问有利于身体健康。
4. 热水泡脚。
冬至时节应当坚持每天睡觉前用热水泡脚,能答够达到疏通经络散寒活血的功效,减少疾病的发生。
8、冬至女人养生有哪些建议
1、美丽“冻”人有害健康
许多爱美的女同胞即使在冬天里也喜欢穿短裙或短裤,或因为怕显得身材臃肿,只是穿上薄薄的一层衣服,以保持其体态风度。但如果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来看,冬天 “藏”为主,身体肌肤要避免暴露在外界。虽然爱美是年轻女性的天性,但即使爱美,也不应以牺牲健康为代价。
2、不要在冬天减肥
爱美的女孩子们,一年四季都想减肥。事实上,无论是节食、运动或者药物利尿的减肥方法,都是在短时间内消耗大量的热量而减肥。这在中医属于“泄”的范畴,不适于在冬天里进行。在自然界,小熊都懂得要在冬天时吃得胖胖的,以顺利过冬。所谓适者生存,生物自有适应自然的生存方式,难道人类反而不能做到吗?
3、不要过量熬夜
冬天里黑夜时间长,白天时间短。人们也应顺应自然,增加睡眠时间,方可补养元阴元阳。事实上,冬天熬夜的伤害比平常更大,最好尽量不要晚睡。
冬季讲究“闭藏”,讲究“去寒就温”。
4、避免“冷”健身
冬泳、冷水浴,听起来似乎很健康。但从中医的角度看,其实并不适合女性。范宇鹏医生说,现代多数女性因为工作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不规律,体质以偏虚为主,冬泳尤其不适合。事实上,无论是冬泳或是洗冷水澡,看似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其实身体要耗费很多的阳气去抵御寒冷,对本来就体质偏虚的女性来说尤为不宜。如果长期采取“冷”健身的方式,甚至还容易引起一些内科、妇科疾病,所以说“去寒就温”是冬季养生的不二法则。
5、不要做出汗太多的运动
来自:卿春养生
9、冬至养生提醒 冬至养生主要有哪些要点
冬至 我国进入“数九寒天”注意保暖防病新华网天津12月20日电(记者周润健)12月22日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专家提醒说,从冬至之日起,我国即进入了数九寒天。值此时节,公众要防止严寒气候的侵袭,注意保暖防寒,少生疾病。冬至养生的方法:数九寒冬时节,为了防寒保暖、少生疾病,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提示说,此时节,公众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因此,此时节一定要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和体育锻炼。比如平时要坚持用冷水洗脸,慢跑、打拳、舞剑等方式,都可以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冬至养生吃什么:除了多穿衣服和加强体育锻炼之外,在日常饮食中,还应多吃些御寒食物,如海带、紫菜、菠菜、大白菜、玉米、藕、胡萝卜、山芋、百合、羊肉、牛肉等,这些食物可以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我国天文教育专家赵之珩介绍说,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为冬至,此时太阳黄经270度,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太阳的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到达最低点,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所以冬至在我国历代也称为“日短”“日短至”。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意思是说,从这一天以后到立春的45天,阳气渐升,阴气渐降,白昼渐渐变长,夜晚渐渐变短。天文专家表示,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据气象资料统计,每年的冬至前后都有强大的冷空气和寒流南下,造成骤然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恶劣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