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月天如何养生?
夏季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食用清淡之品,这有助于开胃增食,健脾助运。如果过食肥甘腻补之物,则致呆胃伤脾,影响营养消化吸收,有损健康。因此,夏季饮食宜注重选择绿豆、白扁豆、西瓜、荔枝、莲子、蚕虫、荞麦、大枣、猪肚、猪肉、牛肉、牛肚、鸡肉、鸽肉、鹌鹑肉、鲫鱼、乌龟、甲鱼、蜂乳、蜂蜜、鸭肉、牛乳、鹅肉、豆腐浆、甘蔗、梨等。
夏季不能暴饮暴食,就是不能过饱,尤其晚餐更不应饱食。谚语说:“少吃一口,活到九十九。”《黄帝内经.素问》指出:“饮食有节”、“无使过之”。老人、小孩消化力本来不强,夏季就更差,吃得过饱,消化不了,容易使脾胃受损,导致胃病。如果吃八成饱,食欲就会继续增强。
夏季暑热,肠胃功能受其影响而减弱,因此在饮食方面,就要调配好,有助于脾胃功能的增强。细粮与粗粮要适当配搭吃,一个星期应吃3餐粗粮,稀与干要适当安排。夏季以二稀一干为宜,早上吃面食、豆浆,中餐吃干饭,晚上吃粥。荤食与蔬菜配制合理,夏天应以青菜、瓜类、豆类等蔬菜为主,辅以荤食。肉类以猪瘦肉、牛肉、鸭肉及鱼虾类为好。老人以鱼类为主,辅以猪瘦肉、牛肉、鸭肉。
夏季要按时进餐,不能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这样会打乱脾胃功能正常活动,使脾胃生理功能紊乱,导致发生胃病。
夏季要少吃生冷食物,少冷饮,特别是冰。老人脾胃消化吸收能力已逐渐衰退,小儿、儿童消化机能尚未充盈,在夏季又要受到暑热湿邪的侵侮,影响了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如吃生冷食物、饮冷饮,就会损害脾胃。生冷食物是寒性食物,寒与湿互结,就会使脾围胃耗,导致泄泻、腹痛之症发生。
2、四季养生各养什么?
朋友:你好。
根据五行、四季、五脏、养生:
春季养肝。肝属绿色,在东方。其窍在目。知故养肝明目。
夏季养心。心属火。其色红。在南方。其窍在道舌。舌尖红,则有心火。
秋季养肺。肺属金,其色白。位在西方。其窍在鼻,鼻头红、有痤疮,鼻沟有油腻,则
肺有湿热。
冬季养肾。肾属水。其色黑。位在北方。其窍在耳。耳鸣、耳聋、头晕目眩,腰脊酸
软,则属相火回旺动。
长夏养脾胃。脾胃属土,其色黄,位在中央。其窍在唇。
虚症:轻微咳答嗽,饮食量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
实症: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
(长夏:阴历六月)
希望对您有用。
3、六月吃什么蔬菜好 六月多吃这些蔬菜养生
还有什么看头
4、说到6月,大家都会想到什么?
六月素。每到这个月最好吃一个月的素食,这样对身体有好处。这也是个老理。养生之道。
5、养生该注意什么
6、夏季怎样养生
7、六季养生怎么理解
藏医学中的时令养生
首先,日常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顺应季节变化,作出适当的调节。由于西藏冬夏长、春秋短的特殊气候环境,藏历中以两个月为一季,将一年分为六个季节,分别是初冬、隆冬、春季、盛夏、季夏和秋季。藏医认为,每进入一个季节后,人体内的三因素都会发生变化,引起三因失调。因此,每个季节都各有其养生的原则。
初冬起居
初冬季节是指藏历的十月和十一月。这个季节天气寒冷,毛孔闭合,因此人体内部的热量开始积聚,新陈代谢加快。这就需要进食大量的食物以补充能量,如果食物摄入量不足的话,就会导致体质减弱。适宜采取以下措施:
1.尽量选择含有甘、酸、咸三味较多的食物来食用。
2.常喝肉汤,多吃酥油、乳制品等油脂含量较高的食品,经常用芝麻油涂抹全身。
3.注意御寒,穿保暖的衣服,多晒太阳,多烤火,多热敷,选择阳光充足的房屋居住。
隆冬起居
隆冬季节是指藏历的十二月和一月。这个季节天气更加寒冷,要依照初冬季节的养生方法,更加小心地保养。可以适当增加油腻食品,多在体内积蓄培根。
春季起居
春季是指藏历的二月和三月。这时阳光温和,天气转暖,人体表面的毛孔也开始张开,体内的热能逐渐散失,因此培根病比较容易发作。适宜采取以下措施:
1.多吃含有苦、辛、涩三味较多的食物,比如陈年的青稞面、旱地鸟禽的肉、蜂蜜、开水、姜汤等粗糙的饮食。
2.多到户外散步,多擦身来祛除培根病,宜在芬芳阴凉的园林中居留。
盛夏起居
盛夏季节是指藏历的四月和五月。这时阳光日渐强烈,人体所积聚的能量开始散失,体力逐渐被削弱。因此宜吃甘甜、清凉的饮食,忌食含有成、辣、酸味的食品,忌在阳光下久晒。多用凉水冲身,饮酒要与凉水混合,穿衣宜薄,宜在清凉、芬芳的环境中居住。
季夏起居
季夏是指藏历的六月和七月。这时雨水丰富、空气潮湿,河流浑浊泛滥。在这种情况下,胃中的阳气容易受到损伤,因此适宜进食热性的食物,尤其是辣、涩、苦味以及油腻的食物,多喝旱谷所酿的酒,尽量居住在楼上,这样可以达到躲避寒气的目的。
秋季起居
秋季是指藏历的八月和九月。这时被夏雨压住的赤巴已经积蓄到一定程度,在秋天阳光的照射下,便会开始发作,容易引起赤巴病。因此宜食甜、苦、涩味的食物,多用冰片、檀香、马兰花等香草熏衣和喷洒居室,可以起到怡神养性的作用。
8、夏季应该怎样养生?
9、入伏天,作息养生该注意哪些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人们普遍想到的是如何降温防暑,如何开始跟着节气养生治未病的行程,此时三伏天的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以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2010年的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9日(农历六月初八)——7月28日(农历六月十七)
中伏:7月29日(农历六月十八)——8月7日(农历六月二十七)
末伏:8月8日(农历六月二十八)——8月17日(农历七月初八)
■三伏天如何养生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在这个时节要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另外,要做好心理调节,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
■三伏天,吃什么?
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记的就是:三伏天,吃什么?有句老话:“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伏天吃饺子、烙饼、面条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麦之后粮食充足的喜悦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们,夏天饮食不可太凑合,要经常慰问自己一下,多吃点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因为夏天温度高,出汗多,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更损失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等矿物质,吃面更有利于补充营养。具体到吃什么,主要掌握四个要点:多酸多甘、补气去火、新鲜干净、补水养生。
●三伏饮食——多酸多甘
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萝、西瓜等。
●三伏饮食——补气去火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三伏饮食——新鲜干净
中医认为,胃为后天之本。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新鲜蔬果营养素的构成,一般是纤维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质也会让人久食而不厌。胡萝卜、柠檬、苋菜是其中首选;时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处。但要注意不要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