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国藩的处世哲学有哪些?
曾国藩早年有较浓厚的理学思想,但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学家,特别始至咸丰年间,由于治政和帅军的需要,迫使他从理学的氛围中解脱出来,对各种思想广取博采,根据所需到理学之外去寻求新的治术,申韩之法、老庄之道等,都纷至沓来,为其所用,甚至容纳西学,自觉不自觉地走向了对固有的传统文化的部分否定。因此,曾国藩的思想是随时而变的、是庞杂的,他远不是一个纯儒。
忠信第一
仁义第二
礼治第三
恕忍第四
谦谨第五
刚柔第六
静养第八
沉稳第九
浑含第十
2、曾国藩的为人之道?
曾国藩修身十二条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 ,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持神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闲杂或不良的念头。平日闲居无事时,要宁静安泰,不要想身体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须做到专心致志,不存杂念。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任何时间,必须静坐一小时以上,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结,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起床要早。天色刚亮就赶紧起身,醒了以后一定不要有留恋安逸甚至淫邪的念头。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读书要专一: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一定不去看其它的书籍。东翻西阅地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没有一点益处,不过就是一个只求知识而没有道德的人。每天必须圈点十页。
五、读史:丙申年购《二十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惮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页,间断不孝。
攻读史书:我在丙申年购置了一套《二十三史》,家父对我训诫道:“你为了买书而向别人借钱,我不惜一切地替你赔补还账,你若是能够仔仔细细地圈点阅读一便,才算不辜负我的一番苦心啊。”从此以后,我每天都仔细读上十页,如果稍有间断,就是对父母不孝。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说话谨慎:对此要时时刻刻细心留意,这是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功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培养自己的真气:能够做到内外统一、光明正大之行,没有奸诈计谋、行险侥幸之念,任何所作所想都能够说得出口,只有这样,才能将真气存蓄于丹田之中。
八、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谕:“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保持身体健康。十二月接到的家父手书上说:“(要)节制操劳,节制欲望,节制饮食。”所以,时时刻刻都像养病时一样地保养自己的身体。
九、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每天都能知道所未知的:每天读书,都要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不要刻意地从书中谋求深意,否则,就是曲从于他人。
十、月无亡所能:每月做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丧志。
每月都能有机会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本领:每个月必须做诗歌或短文数首,用来检验所学理论是多还是少,所培养真气是否充盛。不可以一味地懒惰迟延,这样最容易使自己的远大志向丧失殆尽。
十一、作字:早饭后做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习练书法:早饭后必须练习书法一小时。而且,所有文字方面的应酬,都可以作为练习书法的机会。凡是今天的事情,一定不许留待明天去做,事情越积越多,就会越难以清理。
十二、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夜晚不出家门:出门应酬玩乐,会使人荒废修养功夫,会使精气耗损、神情疲惫。所以,这种不良习气必须彻底戒除!
(相当重要)
3、学习曾国藩如何读书
曾国藩被人们称为一代大儒,与他一生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有关。曾国藩一生好读书,是所有研究他的学者们所公认的,也被世人所称颂。他关于如何读书的许多著名论断,现在对读书人仍有借鉴价值。 读书伴随着曾国藩叱诧风云的一生。 曾国藩在道光十五年到京城参加会试之前,读的是“子曰诗云”,应该说,这个时期的曾国藩对学问涉猎不广,研究不深。连续两次会试不第后,在回乡的途中看到一套精刻二十三史,竟然从同乡易作梅处借了银子买了下来。到家后,曾国藩认真研读这套经典,学识逐渐得到新的长进,终于道光十八年进翰林。 据说这套二十三史在当时的价格可不菲,曾国藩的父亲非但没有责怪他,还爽快地答应替他偿还。曾国藩一家为了偿还老乡易作梅的借款,负债奋斗了几年时间。 在京为宦的十二年里,曾国藩仍没有放弃学习,最出名的是他的“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这句话的原句子为“有酒学仙.无酒学佛;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酒喝的时候过过仙人般潇洒的生活,没酒喝的时候就像佛一样六根清净,修身养性;当自己浮躁不安,不能平静的时候,就去读些经书,以平心乱,当自己郁闷无奈的时候可以看些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用以振奋人心。 曾国藩的引用这句话是告诫他的子弟读书必须持之以恒,没有理由不读书;同时也表达可以用读书来调适自己的心情,做到收放自如。这里面既有坚持读书的韧性,也有洒脱有致的养生之道、乐生之情。 在京城的十二年,曾国藩广泛阅读,广交朋友,他经常和一些良师益友在一起切磋如何读书,读什么书,这些都为他日后在军事、政治方面的杰出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学识基础。 说曾国藩是活到老,学到老,一点儿有也不为过。 1872年,是曾国藩生命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有一天,他的好友,也是前河道总督苏廷魁路过金陵,曾国藩虽然年老有病,但对待他认为是真正的朋友,是非常有礼貌的,他执意亲自坐轿子去迎接苏廷魁。在轿子中,曾国藩仍然在背诵“四书”,没有想到的是,曾国藩在背书的过程中出现中风现象,随后不得不回寓所。他身体稍微康复后,就又开始读书,就这样断断续续地读书到他去世的那一刻。他的子女在整理他遗物时,发现他去世的前一日还在阅读《理学宗传》中“张子”一章,并且写下了日记,这也是曾国藩生平留下的最后的文字。 曾国藩对如何读书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曾国藩主张读书要专注,也称曾国藩的“耐”字诀。曾国藩曾说:“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他要求读书要做到:“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意思是读经以明理,读史以知事,除了这两个目的,就没有什么可学的了。这也道出了学习应该有正确的目的,不能为了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读书。曾国藩的读书“耐”字诀,对于读书囫囵吞枣的人,对于读书只图数量,不重质量的人不无启发。 曾国藩的“读书之法包括'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并且还形象地比喻这四者之间的不同和相互关联。曾国藩拿富人之家积累粮食为例:看书,就好像是在外做生意,可获得数倍利润;读书就是守财,不轻易花费。同时,他还用战争来比喻看书和读书。他说,看书,就是占领,就是开拓;读书,就是挖战壕,坚守。意思是看和读是有区别的,也是相关联的,不可偏废。而写和作,是看和读的消化吸收和运用,是看和读的目的所在,是升华,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尤其可以看出,曾国藩的“看、读、写、作”是读书过程中必须要统筹的四个方面,否则,就是不会读书,或者说读书没有效果。 因此说,读书是一项综合活动,只读不看,或只看、读,不写作,都是不科学的。 曾国藩强调读书时心急不得,因为积累学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凡读书有难解者,……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这大概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熟能生巧”意思吧。 曾国藩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读书,在读书问题上是有着宗教般情怀的。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读书要有正确的目的,曾国藩的读书观的确值得所有读书人借鉴。 曾国藩曾说:“读书之道,闻道而夕死,殊不易易”。意思是通过读书,早晨知道了真理,到了晚上死了也不遗憾,要做到这一点真的不容易。这不是宗教情怀,又是什么呢?而对于我们那些想靠读书出人头地的人,是何等的讽刺啊。 对于如何读书,曾国藩是有着正确的指导思想的。 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读书要做到有志、有识、有恒。有志则不会甘落人后;有识则知道学海无边,学问无穷,就不会骄傲自大,就不会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那样没有见识了;有恒就会把事情做成。 “志”是志向、眼界,“识”是见识、见解、胸怀,“恒”就是恒心、决心,这三者在读书时缺一不可。 曾国藩一生尽管读书万卷,学富五车,但是在说到读书问题时却非常谦虚。
4、曾国藩为何严于治家而疏于治世
who says??????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节目不错!!!
评价曾国藩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一种最高理想境界。“立德”和“立言”于曾国藩而言,以他的个人努力及发展情形来看,这些似乎都不在话下。唯有“立功”一项,只有帮助清廷剿灭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才有可能做到集治身、治学、治家、治世、治政、治军于一身,从而达到为师、为将、为相的所谓“完人”。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借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七、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励,坚持到底。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十、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曾国藩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昧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5、为什么晚清曾国藩被称为“完人”,他这八种功夫一般人
为什么晚清曾国藩被称为“完人”,他这八种功夫一般人做不到!
一、读书
曾国藩说人的气质,是先天生成的,但是此种气质可以通过读书来培养,所谓:“书味深者,面自粹润。”
曾国藩每天坚持读一卷《资治通鉴》,坚持不断可见一斑。
二、日记
曾国藩从29岁时起,至一生持之以恒记日记,他说一个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能放下身段,坚持下去,才能不断精进。
三、静坐
静坐之法,古以有之,不分时间,每日静坐四刻,古时的一刻是二十分钟,四刻就是一个小时。此乃养生之道,也是延年益寿之根本。
四、习书
写书法是修身养性重要之良法,这与书法时的状态有关,也与书法这一艺术相关,人在写书法时候会呈现一种气功态,这种气功态会使人气脉顺畅,正气浩然。
五、早起
朱子家训里面说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人之动息能与天地运行之道相契合。
六、笔记
曾国藩一生勤于读书,除经史外,常随手摘记,使得他的读书精深有用。曾国藩曾说:“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曾国藩喜欢读史,曾写成《历代大事记》数卷,以此作为重要的读书方法。
七、改过
曾国藩早年有睡懒觉、抽烟两大毛病,后来积极改过,从不再犯。这是常人很难做到的。
八、慎独
慎独是修身第一要务,一个人独处之时能安定其心,为所当为,为所不为。慎独以心安~
6、曾国藩有哪些文武之道?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勤奋好学,孜孜不倦。至1832年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此后,连考两次会试不中。
1838年,28岁的曾国藩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10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
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一步一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曾国藩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1854年,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我国南方地区军事力量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后来,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20000人,淮军60000人,配备了洋枪洋炮,使湘军力量大大加强。湘军将帅之廉勇,军纪之严明,是其勇猛善战的重要原因,亦使湘军威震天下。由此,战乱各省纷纷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风,后人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1868年,曾国藩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5月,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8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9月,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试航,取名“恬吉”。
1871年8月,曾国藩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9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训练情况。11月抵上海。
1872年,曾国藩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遣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
曾国藩是一位政治家,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现象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
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鱼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
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济虚,脚踏实地,洁己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
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
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我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
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等。
曾国藩是理学家,在文学上主张理、词章、考据三者并重,有《曾文正公家训》行于世,其奏疏,信札、诗文辑为《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赞。
曾国藩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益,兼听而不失聪。
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曾国藩写有格言12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还非常注重人格修养,他的人格修炼体现在五个方面:
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曾国藩对养生也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为眠食有恒,二为惩忿,三为节欲,四为每夜临睡前洗脚,五为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4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为此,曾国藩还总结了“日课十三条”: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五、读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谨言:刻刻留心;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九、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十、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十一、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做自己功课;十三、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国藩著有《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据说,曾国藩还曾著有《挺经》。
7、曾国藩全书
曾国藩全书曾国藩(1811——187 2),原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
毛泽东年轻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他1917年给黎锦熙的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泽东手书的“润之珍藏”。
蒋介石也对曾国藩极为推崇。蒋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该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札”,“曾文正家书及书札……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埔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说:“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
我们编纂的《曾国藩全书》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曾国藩的为官、治兵、处世、治学、修身、治国、齐家、监相、理财、家书等多个方面深层次的剖析,以原译文对照的形式将其一生的思想提炼、融通,形成此套《全书》,曾氏一家的著述繁多,目前已经出版的诸多曾国藩文集也已卷轶浩繁著称,有鉴于此,为了方便读者本书之宏旨在于:取其最重要、最具社会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成就展现给读者,故不求面面皆到,仅将曾氏一生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作一全面整合。我们认为,曾国藩在以下各方面的一些思想值得记取。
在为官方面,曾国藩以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政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
在治兵方面,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军——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各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化。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
在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欲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需在“淡”字上着意,“不持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望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曾国藩全书在治学方面,曾国藩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势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剪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在修身方面,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养身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在治国方面,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见解,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在齐家方面,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对权重势大的曾国藩很是猜忌,曾国藩为表明心迹,有违本性,刊印《家书》。他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俭持家,严明家规。二、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十、择良师以求教。
在理财方面,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经济政治,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己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
总之,曾国藩一生的诸多思想至今仍有着现实意义。细读此本,才能领略其中精深的哲理。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在编纂过程中难免会有错漏之处,诚希读者、老师等不吝赐教。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丁春生
2002年11月于北京一得斋
2 内容简介
曾国藩全书《曾国藩全书》包括曾国藩的为官、治兵、处世、治学、修身、治心、齐家、鉴相、理财及家书。
为官 (坚忍第一、勤廉为本、驭人之术、保全之法)
治兵(勤练兵、 善用将、重攻守、鼓士气、常抚民)
处世(处世通则 忍而谨慎、慎择师友 善待他人、廉洁自律 忠厚诚敬)
治学(恒学传家、溯学为止、论学之法、韧学至佳、专学而尽)
修身(积忠恕之德 养浩然之气、怡情养性 风雅自娱、饮食起居不紊 调养滋补有方)
治心(内圣篇、坚忍篇、刚柔篇、廉矩篇、诡道篇、久战篇、藏锋篇、砺志篇、家范篇、明强篇、勤敬篇)
齐家(养谦俭、举孝娣、教子弟、和家庭、济戚贫、睦友临)
鉴相(鉴骨、鉴容、鉴情、鉴眉、鉴声、鉴气)
理财(理人为先、[移财有方、酌盈剂虚、慎字为诫、当紧则紧、用财精细)
家书(修身养家、为政家书、持家家书、理财家书、处世家书)
3 人物介绍
曾国藩全书曾国藩(1811-1872年),原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曾国藩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他生活在清王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的动荡岁月里,既无家学,也无根底,却以一介儒生,仅凭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考取了功名,踏上了仕途,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查中科事务、礼部侍郎及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以儒家思想治军,讲仁守义,自筹湘军,另立纲纪。他创作的《爱民歌》,使湘军士兵行为有所遵循。他写的《讨粤匪檄》文,鼓动了不少知识分子脱下长衫,心甘情愿地投入同太平军的作战中。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使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学习西方文化,整肃政风,“匡救时弊”,心存高远,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廉服人心,远权避祸,重礼慎法,编织了最结实的关系网。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荐保举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余人,实现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业。他官升得最快,十年之内,连跳七级,37岁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荣者,清代仅此曾国藩。他官做得最稳,侍奉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34年,恩宠不衰。他官做得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誉。他君子为学,明道经世,宁静致远,淡看得失。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书》,堪称中国古代家教范本。
8、曾国藩的主要成就
1865年,曾国藩在攻克天京后,被封为一等勇毅侯,加太子太傅,权势极大,功高震主。清朝对其极不放心。咸丰帝曾在湘军克复武汉时叹道:“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曾国藩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历史知识,他熟悉历代掌故,因而在击败太平天国后,一方面自裁湘军,一方面把家书刊行问世,借以表明自己忠心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古人避祸方式种种,却少见有借助家书以自表心迹的先例,曾氏刊行家书,以示无隐,韬光养晦,洁身自保,而且可以减轻朝臣的猜忌,确是一招高妙的修身处世之道。此外,作为一个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思想濡染的人物,曾国藩更看重身后的名誉。而刊刻家书,流传后世,是另一种更大的表明心迹,是一种大智慧。《曾国藩家书》自刊发后便风靡不衰。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0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等十大类。曾国藩的家书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谈到了官场、僚属、朋友、邻里之间的种种关系,还说明了为学、读书、作文等方面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这些信都围绕着一个中心:一个人应当怎样修身、做人、处世。其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活泼,随想而至,挥洒自如,没有虚伪和造作,真切感人,于平淡中孕育真知良知,凝聚的人生思考,修身齐家处世的精辟见解,足以反映他高超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更足够后人鉴赏。
读曾国藩的家书,可以发现这位为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已经大红大紫的钦差大臣,竟有“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计”这样的自我告诫,透露出曾氏的精明和清醒,蕴涵着他对“狡兔死,走狗烹”的警觉。他教诲子侄“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这些话也十分耐人寻味。读曾国藩的家书,好像听见他在耳边娓娓道来,看不到丝毫厚黑、狡诈,也不会觉得他是一个政治家。家书从曾国藩由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官职到去世前不久,跨越近30年。除了思想渐趋成熟外,他的志趣仍然和少年读书时一样,始终以读书人自居,这决定了他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也成为他一生成功的基石。他在信中表述的对为学、作文、历史等等的认识,有很多经验值得后人学习,按现在的话说,即是他有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和领悟能力。他科举出身,却深得教育大义,因此他在家书中对自己官场得失谈得较少,而始终牵挂在心的是子弟的学习。同时,他官学并举、胸怀大略,时时刻刻警戒自己:做官清廉、做人谦逊、做事勤劳;对弟弟、儿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功夫力透纸背,非一般官宦人家所能及。
曾国藩关于修身养性有很多真知灼见,包括立志、求知、敬恕、忠信、反省、慎独、谨言、有恒、勤俭、谦虚等内容,其目的在于:始于修身,终于济世。曾国藩认为做人之道关键在于“敬恕”二字,所谓“敬”,一要做到无论在多少人面前,无论在大、小人面前都不能傲慢,这叫泰而不骄;二是衣冠整齐、态度俨然会使人望而生畏,这叫威而不猛。“恕”字要做到完美的境地,待人仁厚有礼,终身谨慎小心。如果行为得不到别人的赞许,就应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曾国藩一生孜孜于克己之学,师从理学大师唐镜海后,更是自律甚严。曾国藩一贯重视道德修养,总结了修养为八德:勤俭刚明孝信谦浑。勤俭刚明四字,皆求诸己之事;孝信谦浑四字,皆施诸人之事。曾国藩还主张自修求强,不断修正自我,完善自我,进而战胜自我。通过自修而完善,是君子所珍惜和追求的境界。自古以来,多少钟鸣鼎食之家相继败落,都是因为子孙骄奢淫逸所致。曾国藩出将入相,最担心的就是子孙长处于富贵乡里,习惯过一种寄生虫似的生活,渐渐蜕化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他随时随地言传身教,苦口婆心地训导诸弟诸子诸侄克勤克俭,不可懒惰奢靡。
作为清王朝的封疆大吏、朝廷重臣,曾国藩的官位不可谓不高,权势不可谓不重。他位列三公,封侯拜相,是晚清时期一位炙手可热的人物;他掌握着一支训练有素的湘军,一时权倾朝野,威震大江南北。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没有踌躇满志、趾高气扬、飞扬跋扈、为所欲为,而是居高思危,谨小慎微;在飞黄腾达之时,官运亨通之际,时时想着退路,处处考虑到罢官。这就是他的处世哲学之一。在“朕即国家”、尔虞我诈的封建时代,他深知权高震主将会给自身带来的危害,所以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之后,立即向朝廷提出了解除自己职务的请求,表现了不居大位、不享大名的思想,认识到享名太盛必多缺憾。但是他得知满族御史参劾他力求解职是恃功骄惰时,就马上乖乖赴任,表现出灵活圆滑的处世态度。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他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对待家人,曾国藩则提出了一般平民所应遵循的处世原则,要求他们严格奉行,谨慎恪守,不能有丝毫懈怠。不以势利对待亲友,不以盛衰对待故旧,也不因恩怨疏远他们,是曾国藩在处理亲友关系上提出的处世之道。即使对一些他不满意的人,和一些已经产生了嫌隙隔阂的人,也不因一个人而影响了整个家族的关系。对待一般人,曾国藩提出了平等待人的主张,居乡要全守乡间旧样子,不能掺半点官宦习气;对待长辈要力尽孝心、恭谨钦敬;做晚辈要有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国藩在家书中大力倡导;对待儿孙辈他强调不要太娇惯,认为“爱之反以害之”。
在“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封建时代,曾国藩步步高升,得以善终,完全凭仗他高明的处世之道。曾国藩一世都生活在官场中、军旅里,他的处世之道当然是一个封建官僚,尤其是一个高级官员在复杂的世事中总结出来的。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