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养生学有几个特征? 2、从那三个方面反映健康长寿的基本生理特征?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
一、重视厚德养生。
中医养生学强调道德修养对于养生长寿的重要性。德高者寿高,这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论语·雍也》及《孔记·中庸》中均记载孔子关于仁者寿的观点,认为仁慈的人,有爱心、心地善良的人,能享长寿。老子把慈善、节俭和不为天下先,视为人生三件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重视道德修养。庄子论养生也是强调精神生命的重要性。有仁爱之心不仅自己健康长寿,也能使他人健康长寿。为君者仁,则其民亦寿。《汉书·董仲舒传》说:尧舜行德,则民仁寿。上行下效,全社会都具有真诚的爱心,自然能出现一个健康长寿的社会。崇仁修德,这便是内养正气,属于养生学之养神养心的范畴。
二、强调中和有节。
中国传统养生学始终视中和节度,无太过、无不及。过犹不及。比如动静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如此即可达到阴阳气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长寿。汉·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能使极耳。”这正是中和原则的体现。晋·陶弘景说:能中和者必久寿。中国古代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保健体操都体现了中和的追求。中医养生学主张通过适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时候用药物调整人体之偏使其气血阴阳归于平和。
三、以养气为要。
气是中国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养气。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化生的,因此养生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保养人体之气,以保养正气为本。
四、强调治未病。
“未病”是指可能发生的疾病或可能出现的继发症。《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治未病”的原则。所谓治未病,简言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当未病之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而在既病之后,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展、传变、恶化。由此可见,从治未病的第一方面意义看,它与养生学的内容相一致。从第二方面的意义看,如果患者自觉的或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药疗、食疗或起居、气功、体操等方法防止疾病发展,促进恢复,那也是养生行为。张仲景的“养慎”说就是治未病思想。《金匮要略》第一篇就提出这种思想。养慎的核心就是外避六淫,内养正气。“治未病”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学家所重视。
五、重视饮食养生。
历代养生家都最为重视饮食养生。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见《千金要方·食治·序论》)本文重点讲一讲医学之圣张的饮食养生。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特别强调了饮食养生的意义,他说:“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他指出,饮食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一个节字,就将饮食应该注意质和量二个方面的合理性表达明白。节就是无太过不及。过食任何一种性味的食物都有可能导致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脏腑功能失调,疾病从而生焉。他还说:自非服药炼液,焉能不饮食乎?切见时人,不闲调摄,疾疹竟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须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禽兽虫鱼禁忌并治第二十四》)这段话简明扼要:人们的食物及饮食方法,适宜则对身体有益,否则便身体有害。珍惜生命者,应该善于通过饮食养生,对身体进行调摄。否则就可能引起疾病,影响生命的质量和数量。仲景又说:人体平和,唯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藏气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见《千金要方·食治》)按照孙思邈的说法,他之所以作《食治》一卷,正是因为受到了仲景此段语言的影响。
张仲景的饮食养生法有如下几个基本原则和内容:(1)摄取对生命有益的饮食物。(2)避免进食对身体有害的食物。(3)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4)注意进食时间。(5)注意食量。(6)食物与身体状态相宜,如因身体之虚实而用补泻饮食,补不足,损有余。(7)掌握食物中毒解毒方法。
六、强调顺天应时。
中医养生学也十分重视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阴阳寒暑的变化。中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灵枢·本神篇》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例》说:“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人应该春养生发之气,夏养成长之气,秋养收敛之气,冬养闭藏之气。这是中医“天人相应”观点的反映。
2、俗话说养生“三分养,七分调”,这三分养,养的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养呢?
在中医当中,讲求的是阴阳调和。而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有一句俗语叫三分外养,七分内调。这句话我只带的意思就是当我们的身体出现失调,这样的情况时,虽然说可以通过外部的一些手段来进行疗养,但是更加主要的方式还是通过内部的调理。
而这个三分外养指的并不是某一种,或者某几种疗养的手段,只是指的当身体状况出现失调这样的情况时,人们所需要注重的一个比例。外养所占的比例只是三分,更重要的是内调。而当身体出现了某种状况的时候,也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外养。
在平时吃饭的时候,要注重饮食的规律,还有营养成分的比例。通过充足的营养获取,才能够使我们获得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蛋白质,维生素,脂肪都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但是也要注重一个比例的调和,才能够使身体我得更好的状态。
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要注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不要有过多焦虑,烦恼以及紧张的情绪存在,这样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要时刻保持乐观开朗的状态。积极的情绪能够对自己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还能够促进自己的身体机能。无论是对工作学习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睡觉之前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例如泡脚,这样不仅能够促进睡眠。还能够起到养生保健的功效,也可以在泡脚水里适当的加一些中药,让泡脚的效果更好。
3、养生 主要指的哪几方面?
养生内容是在养生理论指导下,历代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发展与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药、宗教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等行为调养。融合了传统医药、宗教、民俗、艺术文化等内容。
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内容融合了医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养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其应用范围广,适合人群较多。
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对此,古代常有药膳、法膳之称。其应用范围也较广,适合人群较多,营养内容也涉及到医、药、饮食文化等方面。
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进行养生。其内容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总之,养生的特点是强调个体行为,所采用的方法应因人之不同而不同。所谓审因施养,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例如,甲需要重点锻炼形体,而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摄精神等等。如果我们对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求他们加强形体锻炼或改变某种饮食结构,就不一定符合每个人养生需要了。
4、健康包括哪三方面?
健康包括的三个方面,第三个就是社会适应。良好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
5、如何养生
6、养生观包含哪些内容?
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主张养牛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简要地说,这一养生观念包含二个方面的内容,以下分别作一分析。
1.养生要讲究天人相应我国古典医学名著《黄帝内经》首次提出“天人相应”观。提出:人们生活在自然界中,同时也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人体的生理活动受自然的影响而不断地调整和适应。一年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由一年中阴阳消长所形成的,由于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所以有舂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物发展规律。
自然界的复杂变化,也必然会影响到人体的各个方面。中医学理沦认为,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自然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阴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而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取决于六经和五脏之气的协调。
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是相互收受同应的。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可见,对于大自然的各种变化,人们必须与之相适应。只有如此,才能顺应自然,求得人体与大自然环境的统一而保持健康。这是养生保健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的指导下,祖国传统的养生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阴阳消长、二十四节气转换替代的客观规律。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舂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因此,人们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故有“舂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作息时间上,也要顺应四时的变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
2.养生需要形神合一“形与神俱”、“形神台一”,是中医学的又一养生观,其主旨在于强凋形体运动与精神调摄的统一。所谓形,是指人的整个机体的外在表现,是物质基础;而所谓神则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以及生命活动的内在表现,是功能作用。神为形主,无神则形不可活。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它既能协调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又能调节脏腑等组织使之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缓冲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情志刺激,从而维持人体与外环境的平衡。
神为形生,无形则神无以生。神是形的产物,形是神的基础。从病理上看,形的病变可导致神的异常,神的改变也可影响形的生理功能的变化。形与神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体现出人的机体的整体辩证关系。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如,《素问·上古天真问》说“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并提出了外辟邪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以养形,内养真气以充神(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的形.神合养方法。中医养生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体的养生方法更是多种多样,但归纳起米,实际上不外乎“养形”与“养神”两种:
“养形”:主要指脏腑、气备津液、肢体、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体完备,才能有正常精神的产生。养形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摄生方法,以及体育锻炼、气功等健身运动,大都属于养形的重要内容。“养形”须与四时阴阳消长、二十四节气转换替代相适应。
“养神”主要指安定情志、调摄精神。“养神”受四时阴阳消长、二十四节气转换替代的影响。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变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下,“神”是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应答性反应”。它不仅体现了生命过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增强体质、抵抗疾病、益寿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越过了生理的调节范畴,则会伤及五脏,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神不能离开形体,但形体若无神,则生命也就结束了。形与神是统一的,养生只有做到“形神俱在”、“形神共养”才能维护生命的健康长寿。
3.养生追求动态平衡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的过程。内环境包括人体脏器的功能状态、精神心理状态等;外环境包括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地域、气候)、社会环境等。平衡失调,就会导致器质性和功能性的疾病。
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是在动态中进行的,并通过调节达到“以平为期”。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阴阳、气血、脏腑的动态平衡,认为达到平衡才能实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之目的,所以养生追求的是平衡或者说是和谐。
①阴阳平衡阴阳,是中医学里最重要的概念。所谓阳,…般是指活动的、上升的、机能亢进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昕谓阴,一一股是指沉静的、下降的、机能衰减的.或属于器质方面的。阴阳有着彼此消长、相互转化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所谓协调阴阳,就是要使阴阳平衡、稳定,一‘是指机体自身各部分问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二是指机体功能与自然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相对平衡。关于这一点,《黄帝内经》里早就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意思是说,只有阴阳和平固秘,精神才能活而不乱,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也就竭绝了。这是对人体生理、病理的高度概括,说明调和阴阳在保持人体健康,防止疾病的发生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养生祛病的前提.只有机体阴阳达到动态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
②气血平衡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可生血、行血,血可化气、裹气,二者如影随形,同行同止。若气血平衡失调,则会出现气血不生、不行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保持气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维系健康的必要条件,调理气血,以期平衡也就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③脏腑平衡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是脏腑功能的综合反映,养生就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素问.灵兰秘典论》)就是说若人体五脏六腑在心的统率下,彼此相互配合使用,就能寿命久长。可见,养生必须保持人体所有的脏腑(尤其是心、肝、脾、肺、肾)功能活动正常。要保持人体脏腑功能的健全且活动正常,一是要保持五脏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二是要使五藏、六腑泻,三是要及时运用中医五行学说的规律纠正脏腑的偏盛偏衰。
7、养生是什么东西
什么是养生与保健?
中华民族有着悠远流长的养生历史,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重视养生之道,经过后世医学家、养生学家的不断总结、补充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养生学派。传统养生学的特点是,与中国古代哲学、传统医药学密切相关,具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拥有丰富的养生方法。如传统的气功,古老的太极拳、华佗的五禽戏都是用来修身养性的,《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是唯一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养生之道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被认为 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
可见,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保健与养生是紧密相随的,简单的说,养生:保养身体;保健:保护健康。养生保健:保养护理身体的健康,使人长寿。养生保健是一种综合的维持健康的行为,养生保健追求的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生命的长寿,还有身心的健康,生活质量的提高,人能活得更健康、快乐。
总之,养生保健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目的的科学理论方法。
二 、如何进行养生与保健
养生与保健的方法很多,养生方法的选择和中医的辩证施治一样,每个人的正确方法可能都不尽相同。选择不适合自己的方法,结果会适得其反,比如羊肉为食疗补品但阴虚体质吃了适得其反,体质差的人选择刚猛的硬气功练习身体状态一直不会改善。因此,养生保健,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同时,养生保健或者防病治病需要生活中全方面的调理,涉及饮食、起居、运动、心理、药物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是靠一个功法、一个祖传秘方、一张食谱、一朝一夕就能有效,必须是长期的关注和坚持。
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平衡心理等三个方面内容。此外还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等等。
一)合理膳食,平衡饮食
民以食为天。我们身体的营养主要靠“食”补充,需要每天科学的进餐,这是饮食营养。研究发现,人类的膳食结构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荤素搭配,且各种营养素的搭配也应均衡,应当多摄取植物性蛋白、淀粉和纤维,少摄取动物性蛋白和脂肪,同时还应少摄取糖类和盐分。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饮食文化的国家,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使我们有140种菜可以选择吃,所以中华民族形成了以谷物豆类为主(五谷就是粮食,指大豆、小豆、小米、米、面),进食足量蔬菜,以动物性食物作为补充,兼食水果的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这种膳食内涵丰富,营养均衡,保健养生功效明确,也保证了膳食的平衡。合理膳食可以使人不胖不瘦,胆固醇不高不低,血粘度不稠不稀。
怎样做到大致的合理膳食呢?有专家解释十个字:“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
1、是一天一袋牛奶。我们中国人膳食有很多优点,但普遍缺钙,缺钙会导致三大症状: 一是骨痛。缺钙的人骨质疏松,骨质增生,腰痛,腿痛,老年抑郁症、全身痛。 二是龟背。越活越矮,越活越收缩,岁数越大个子越小。 三是骨折,一摔跤骨头就断。正常每人每天需要800毫克钙,而我们一般人的伙食里仅有500毫克钙,缺少300毫克钙,一袋牛奶的量正好补充足了。
2、是250克到350克碳水化合物。六两至八两的主食,这六两到八两不是固定的。比如,有些年轻人、重体力活者,就要多吃一点,而体力消耗很轻,不用说一斤半,二两就够了。
3、是三分高蛋白。人不能光吃素,或光吃荤。蛋白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三分到四分正好。比如一分就是一两瘦肉;或者二两豆腐;或者二两鱼、虾;或者二两鸡和鸭;或者半量黄豆。蛋白过多,消化不良,造成肠道毒素太多,也影响肾脏;蛋白质太少也不行,会出现营养不良,导致很多疾病。什么蛋白质最好呢?鱼类蛋白质最好,吃鱼越多,动脉越软,冠心病、脑中风越少。
植物蛋白大豆(黄豆)也很好。“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大豆中起码有治疗乳腺癌、直肠癌、结肠癌等5种抗癌物质,大豆含有大豆异黄酮,作为植物雌激素,可预防治疗乳腺癌。对女性特别适合,对于补充生理性的雌性激素,植物雌激素是非常安全的,不像动物雌激素那样会诱发癌症,建议女性要常喝豆浆。
4、是有精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粗细粮搭配,一周一、两次粗粮,如棒子面、老玉米、红薯这些东西。三四五顿是指每天吃的餐数。七八分饱最重要。俗话说:“一顿少一口,活到九十九”, “要想身体安,三分饥和寒。
5、是500克蔬菜和水果。500克蔬菜和水果就相当于八两蔬菜二两水果,新鲜蔬菜和水果含丰富维生素经常吃预防癌症最好。人体需要弱碱。什么是弱碱?蔬菜、水果。
A 、“红”是一天一个西红柿。可以减少前列腺癌45%。吃熟的最好,因为番茄、红薯是脂溶性的。如果这个人情绪低落,那么吃点红辣椒可以改善,红辣椒是改善情绪减轻焦虑的好东西。
B、“黄”是什么意思呢?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一般都缺钙和维生素A,其表现为:小孩感冒发烧,扁桃腺炎;中年人癌症,动脉硬化;老年人眼花,视力模糊。补充维生素A可以使儿童增强抵抗力,对视网膜好,老人眼睛不花。含卫生素A最多的是胡萝卜、西瓜、红薯、老玉米、南瓜、红辣椒等,也就是红黄色的蔬菜。
C、“绿”是什么意思呢?饮料里茶最好,茶中绿茶最好。绿茶里有茶酡酚,而茶酡酚是抗癌的。同时绿茶中含有一种抗氧自由基的物质,能延缓衰老,延年益寿,因此,越喝绿茶越年轻。喝茶能到能减少肿瘤、动脉硬化。
D、“白”是指燕麦粉、燕麦片。燕麦粥不但降胆固醇,降甘油三脂,还对糖尿病、减肥特别好。
E、“黑”是指黑木耳。黑木耳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黑木耳吃后能使血液变稀,不容易得脑血栓和冠心病。一天5克至10克,每次吃一点,做汤做菜都可以。
http://www.cnbmys.com/ysb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