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生先养心视频

养生先养心视频

发布时间:2020-07-24 21:40:44

1、养生应先养心吗?

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人的情绪欢愉乐观,性格豁达开朗,保持情操高尚纯洁,适应社会环境,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达到心理、生理上的平衡,并能时时消除自身烦恼、孤独、抑郁之情绪,遇事不怒、心平气和、宠辱不惊、泰然自若。这都能促进入体各系统正常地发挥作用,有益身心健康。 保持工作积极热情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会使你精神紧张,看起来精疲力竭、萎靡不振,且易生病。数年前,美国某人寿保险公司的研究发现,工作时精神压力大的人有半数经常头痛、伤风、消化不良、支气管发炎,甚至感染肺炎。洛杉矶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从事精神压力大的工作已达10年的人,和那些喜爱本身工作的人比起来,得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几率高出5倍。
保持婚姻幸福美满美国某社会学杂志报道,已婚者较之独身者生活更健康、快乐、幸福,其中男性受益最多。和谐的性生活也会使人保持身心年轻和青春活力。爱丁堡大学研究人员发现,每周保持两次左右的性生活,通过体能和感情的释放及性欣喜带来的快感,可使人青春长驻。科学家们还警告说,离婚者患病率及死亡率较高。
让身体适度“低温”
“身带三分凉,长寿又健康。”苹果冷藏可以长时间保鲜。这个道理也适合人和动物,温度越高,人体的代谢过程就越快,也就衰老得快。科学家们认为,如果使温水动物(包括人类)的体温下降2℃~3.5℃,其寿命可以延长一倍。37℃体温是人类进化中为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现在又成了人类通向长寿之路的障碍。常规体温下,人的心跳每分钟72次,以70岁计算,一生中心脏跳动约26亿次,如果体温降一点,每分钟心跳次数可减少到60至50次。这样,如果心跳的总次数不变,其寿命则可以大大延长。因此医学家建议,只要人们坚持游泳和冷水浴,不做长时间的剧烈运动,穿着略少,饮食中的热量平衡,保持头脑冷静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降低体温的作用,即使在夜间,室内温度最好也要低一点。
保持适度挨饿“饱食终日催人老”、“傻吃会吃傻”。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吃得越多越好,营养就获取得多。其实,饮食讲究营养平衡,合理搭配。饮食专家们发现,过量饮食可使大脑早衰而加速人的衰老。洛杉矶大学的雷·沃尔福德教授首次从老鼠身上获得了“饥饿能使青春永驻”的科学证明。减量喂食的老鼠的寿命比能吃多少就喂食多少的老鼠寿命要长一倍。沃尔福德认为,人类采取这种“永葆青春的饮食法”可以长寿。每顿只吃七八成他,才能保证大脑机能得到充分发挥,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思维和分析能力都能处于较为理想的状态。所以,饮食要有节制,半饱即止,切不可饱食终日,更不能暴饮暴食。一般来说,每天摄取热量保持在1200~1500卡之间较为适宜。
保持充足的睡眠人玩得开心或努力工作的时候,很容易忘记身体需要休息。适量的睡眠,即每晚睡7~9小时,能使人看起来神采奕奕,也会自觉精神饱满。此外,睡眠充足还能延年益寿。美国加州某医学部门的研究指出,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死亡率较每晚睡7~8小时的人高出70%。

2、请问,道教所说的“养生之要,首在养心”是什么意思?该如何理解?请具体解释和说明。

说起中医养生之道,内容十分丰富,诸如饮食调理,食疗养生,睡眠起居,养心调神,节欲保精,针灸按摩等等,不一而足。

在如此众多方面,深究起来,最重要的应首推“养心调神”。养心养性可称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调理精神为调理机体之先,这点从历代养生专著专篇的名称就可看出。相传商代有的《彭祖养生摄性论》,汉代王乔的《养性自身经))及梁代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等均是以养性概括养生。“性”的主要内容指的是心理方面,与养心内涵相近。所以古人将养心放在养生的突出地位,起主导作用。人生三宝——精、气、神,这三者中神为最重要,神是精、气的集中体现。古人有喻:“神为车,气为马。”《养神气铭》指出:“神者气之子,气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神去则形腐。”神产生于气,寓舍于形,但却对形、体、精、气起着主宰作用,是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标志。精与神的关系,《固精法》形象地喻为“神似火,精犹油”。精可以理解为人体物质基础,这种物质生命活动整体集中概括就是“神”,如灯之焰。一个人养生长寿,要必须抓住三宝一一保精、蓄气、养神。要以神蓄气、以神摄精。这里,不妨举两个浅显的事例来说明养生中心理和生命的关系。一是几年前,美国波士顿有一80岁老翁因车祸死去,医生在解剖尸体时意外发现,死者体内血管硬化,心脏比正常人大一倍,有慢性肾炎,肝脏中原来血运已经堵塞,但却从附近另辟了一条血液通道来代替。他的每一种疾病都是致命的,却不明白他为什么还能在路上行走。询问死者妻子时说他生前一向生活得很好,并且自认为非常健康,经常到处走动。这是由于死者生前有着乐观的精神和生存的意念,结果动用了身体中的后备力量,很安然地活下来。事实上,如果悲观失望的人,就是机体完全健康,也必弄得百病丛生,无法生活。位科学家说得好:“希望,是一切疾病的解毒药,生存是意念抵抗疾病的有力武器。”再是有位匈牙利科学家,幼时患白喉,医生断定他活不了多久。在24岁时又因营养不良而体弱,医生认为他最多只能再活6个月,但由于他坚持自我心身调理,却享年103岁。人的生命活动中精神因素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养生中调摄精神养心修牲应是主导方面。这一点,对于老人养生尤为重要。因为老人精气不足,怒火易炽;耳目不明,易起疑心;处境不顺,多有抑郁。故不仅应注意起居、饮食、行动等方面直和、宜平、宜缓,更应注意统之以心安神静为要旨,要求于此排遣不良情绪。元代王隐居《衰老论》说:“盖年老养生之道,不贵求奇,先当以前贤破幻之诗,洗涤胸中忧结,名利不苟求,喜怒不妄发……神虑不邪思。”尤乘集《疗心法言》中载:“人多烦我少记,人悸怖我不怒;淡然无为,神气自满,此长生之药。”

如此看来,养生之道,不在求仙丹灵药,而首在养心调神,注意心理卫生,则高龄有望。

来源:http://cache.baidu.com/c?m=2c5bb529c7151b80d937a74f14&p=9d63c54ad5c319fc57e9cc287f5f&user=baidu

3、养生先养心,如何养心

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它提示我们,养生,首先应当养心。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养心务必要养德,德高才能神凝气定。养心重在养神,养神说到底是净化人的灵魂。如果你的灵魂始终是美丽的,那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这里所谓养心,自然不是指保护好心脏,而是指调控好你的心态,包括思想、感情、情绪、意念,等等。人的心态需要保持平和,犹如人的体温必须保持正常一样。仔细观察生活会发现,心理失控对人们的健康以及生活会带来多么大的危害。有的人由于过分怀旧,整日沉浸在那些残缺的、苍白的回忆里,以至于对眼前的一切都毫无兴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无味。有的人由于盲目攀比,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别人,以至于悲观丧气,经常闷闷不乐,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郁症。还有的人由于严重消极,老感到自己被社会闲置,被人们漠视,以致心灰意懒,颓废变态,毁蚀掉了自己的心灵和意志。更有的人由于贪心作怪,总以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物,应该比别人生活得更好,以至于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不该拿的也拿,落了个晚节不保的结局。类似现象虽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种,无不与心态失控有关,无不伤及身体健康,无不有损美好生活。由此可见,养心对养生是多么的重要。我们不妨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沟通:养心贵在静心 情绪乃一身之主,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说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点也不会过分。要消除不良情绪,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静心。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静心的最佳途径是炼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如果你的心里每天都是快乐的,那就说明你在养心方面确实是个高手。养心重在养神佛家有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在人之三宝中,精要化为气,气要化为神;神是精气之和,神乃人之灵魂。所以,养心、静心、乐心,最终要归结到养神上来。神凝才能气定,气定才能心静。养神,说到底就是要净化人的灵魂。如果你的灵魂始终是美丽的,那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而且会成为被众多人羡慕的养心专家。养心务必养德生活中能使人动心的东西太多了。但凡能让你动心的无不与自己的名利得失密切相关,许多人心难静、气难顺、神难凝,均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告诫我们,养心务必要养德。特别是面对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你更应当把养德视为养心之本。德高才能心静,德高才能神凝。养德最要紧的是去除那些束缚自己的名缰利索,使自己不为名利得失所折磨。如果你能做到视名利为草芥,视得失为无物,那你就可以在快乐的天国里自由翱翔了。

4、为什么说养生要先养心? 这种说法靠谱吗?你怎么看?

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非常靠谱,从中医的养生学角度来讲,平心静气首先不会让我们伤及五脏六腑,对内脏有着很好的调养疗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都知道,中医的五行理论,每个元素都对应着相应的内脏器官,也对应着我们的五种情绪,无论哪种情绪,太过的话都会伤及我们相对应的脏器,所以,说养生先养心是很有道理的。除此之外,养心的好处,也有以下几点:

1、锻炼沉稳的性格

经常保持平心静气,可以很好的锻炼我们的性格,不至于让我们的情绪有大起大落,忽高忽低,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的人际交往方面,有一个好人缘,给别人留下一种容易接近和相处的印象,一定程度上的,对我们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对家人健康有利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锻炼好良好的性格,有助于帮助我们与自己的家人和谐的相处,家是事温馨的港湾,是我们劳累了一整天,能得到最大缓解的地方,家庭和谐会很大程度上的促进我们和家人的健康,所以修身养性也间接的对家人的健康起到了帮助的作用。

从宏观上来看,大部分的养生功法都含有锻炼自己平心静气的部分,比如说太极拳,瑜伽,道家养生功法等等,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上乘养生功法,都强调着要养心,可见养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是重中之重。

5、女人养生先养心,哪些要点做好了,感觉重回18岁?

当女性朋友遇到事情时,她们的头脑应该冷静,不要焦虑或生气,但她们应该学会抓住和放开,不要对任何人或任何事过于挑剔。永远从别人的角度考虑事情,人类世俗的欲望与心、肝、脾、肺和肾有关。太开心难过,太生气伤肝,太忧伤脾,太难过肺,太害怕伤肾。这样,我们必须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对人和事强加太多。

女性朋友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和做更多的活动。他们不应该经常坐着和睡懒觉。因为运动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让新陈代谢变得更快,否则会造成身体的血流阻塞,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当然,除了日常体育锻炼之外,生活中的家务也是一种锻炼,但记住不要过度,避免身体紧张。

身体有问题的妇女必须及时治疗,应根据她们的体质和免疫力预防相关疾病,以确保她们的身体健康。对于一些慢性病,必须经常做检查。如果有问题,你应该在第一时间去正规医院进行针对性治疗,不要延误疾病治疗。

蜂蜜是一种极好的绿色健康食品。女人如果吃得多,就能保持健康。每天早晚服用,一方面可以让微量元素得到补充,另一方面可以缓解便秘,能够排毒,达到保健的效果。此外,使用蜂蜜作为面膜具有美白皮肤和淡化色斑的功效。橙子中所含的维生素C可以维持人体一天所需的量,建立机体的细菌抵抗力屏障,防止机体产生更多自由基,进一步有效防止癌细胞在体内出现。

6、养身必先养心,修身必先修行是什么意思

养身必先养心,心烦心劳,身得不到滋养。心安才能养身,病从心生。修身必先修正行为,行为上不放逸,身体才得休息。

7、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到的养生先养心是从哪六个方面入手?

数千年的中医药发展史,记录着无数先辈前贤对养生保健及延年益寿的丰富经验和学术成就。纵观历代中医文献及养生专著的有关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养生理念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天人相应
《老子》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了人处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与宇宙自然密切相关。《黄帝内经》沿袭这一思想,视天人相应为养生的最高境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专篇讨论四季养生调神的具体内容,对起卧、穿戴、饮食、情志、运动等均有明确提示,如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其意为:春季推陈出新,万物欣欣向荣,应之人体,适当晚卧早起,晨练散步于庭院,披散头发,松缓形体,令情志得以畅达,其时多思生存而勿想消亡,多思给予而勿想掠夺,多思奖赏而勿想惩罚,惟有如此,才是符合春气生发的养生之道。
动静相宜
动者属阳,静者属阴,动静相宜,阴阳协调,是生命变化的内在依据,也是养生保健的基本理念。兴奋与抑制、清醒与睡眠、运动与静止、分化与合成等,均与阴阳动静协调有关。诚如明代医家张景岳《类经图翼·医翼》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论述养生动静观之卓有见地者,当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废然无动而静,阴恶从生哉?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思问录·内篇》)。笔者以为,形需常动,神须恒静,形动神静,分而若一。
形神共养
形与神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观念,也可用其对人体生命运动进行高度概括。形,即为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及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神,即指情志、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以及生命运动的外部表现。
形神共养,是指养生既要注重养形,亦须强调养神,且养神先于养形,即所谓“养生先养心”。中医学素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说,强调“神”的健旺畅达是身体健康的必要保证,“神”的活动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大体而言,养生应动静相济,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者为健,静者为康,形神合一,尽终天年。
中医传统养生保健的具体内涵
养生范围广阔,内容众多。就精神养生、起居养生、饮食养生、房事养生及娱乐养生等内容简述如下。
精神养生
其是指通过主动地修德、调志、节欲等多种途径,保全精神健康,达到形神合一的养生方法。
修德怡神
注重修德之人,行事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开朗,如此则情志怡然安宁,气血和调,脏腑功能平稳,形与神俱,可得天年。大德必得其寿,孔子有“知者乐,仁者寿”之论,民间有“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之语,均应成为养生箴言。
有学者经研究认为,有道德修养的人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相对稳定,体内的酶和一些胆碱等活性物质分泌正常,脑中激素的释放增多,强化神经活动,有助于延缓衰老,有利于健康长寿。修德怡神,是养生延年的重要方法,历来受到养生家的高度重视,凡养生有道之人,均将其列为摄生首务。诚如唐代医家孙思邈所言:“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调志摄神
人的情志活动是对外界刺激的反映,喜怒哀乐在所难免。但若情志放纵偏激,极易影响人体气机,轻则引起功能失调,重则导致疾病发生,故而通过主动地控制和调节情志活动,避免产生反常或不良的情绪状态,可达到宁心摄神、健康长寿的目的。
现代研究也证实,长期的精神紧张、情绪焦虑、心理压力过重,可以直接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而容易出现精神疲乏,失眠多梦,烘热冒汗,烦躁不宁,情志抑郁,食欲减退,性欲冷漠,心悸怔忡,若经久不已,甚至可诱发癌症。古今养生家所倡导的情志转移法、暗示法、开导法、节制法、疏泄法等,均为畅志舒情、愉悦心神的有效方法。但愿诸君从养生保健角度出发,天天保持好心情。
人生在世,孰能无欲。但人之欲望,永无满足,这是普通的心理状态。要养生保健,就必须节制欲望,诚能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素问·上古天真论》)。若能如此,可谓养生修心之高人矣。
俗话说:“妄想一病,神仙难医。”因欲壑难填,终日忧心忡忡、胡思乱想,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便会严重影响人体脏腑组织以及气血阴阳的功能活动,而损害身心健康。《道德经》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要想清心寡欲、静养心神,就应自觉地、尽力地做到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妄想、去妒忌

8、为什么养生要先要养心?

摘要:中医称喜、怒、忧、思、悲、恐、惊为七情,怒、思、喜、忧、恐为五志。七情五志和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关系,中医非常注重对于七情五志的养生。

养生一定要注意情志的调节,过激的情志容易影响体内功能失衡从而伤及五脏。

怒伤肝当我们情绪比较暴躁的时候,发怒会伤害我们的肝脏,给肝脏带来一定的伤害,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喜伤心我们就算高兴也需要注意节度,大喜会伤心,我们需要注意,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身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从而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老年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例。

思伤脾平时我们需要注意不要过度的忧思过度,这样会伤害我们的脾脏,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忧伤肺忧虑是会伤害我们的肺部,会伤害我们的呼吸系统,不利于身体健康,忧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极度忧伤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功能收到严重干扰。《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忧郁伤身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恐伤肾经常的受到惊吓会伤害我们的肾脏,严重甚至可以致死。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并可致人于死地。老百姓常说的“吓死人”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恐则气下的危险性。

总结:情志和五脏六腑的关系非常密切,情绪的激动就会伤及到五脏六腑,所以养生必须先养心,注意七情五志的变化。

9、为什么说养生必须先养心

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它提示我们,养生,首先应当养心。
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养心务必要养德,德高才能神凝气定。养心重在养神,养神说到底是净化人的灵魂。如果你的灵魂始终是美丽的,那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
这里所谓养心,自然不是指保护好心脏,而是指调控好你的心态,包括思想、感情、情绪、意念,等等。人的心态需要保持平和,犹如人的体温必须保持正常一样。
仔细观察生活会发现,心理失控对人们的健康以及生活会带来多么大的危害。
有的人由于过分怀旧,整日沉浸在那些残缺的、苍白的回忆里,以至于对眼前的一切都毫无兴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无味。有的人由于盲目攀比,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别人,以至于悲观丧气,经常闷闷不乐,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郁症。
还有的人由于严重消极,老感到自己被社会闲置,被人们漠视,以致心灰意懒,颓废变态,毁蚀掉了自己的心灵和意志。
更有的人由于贪心作怪,总以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物,应该比别人生活得更好,以至于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不该拿的也拿,落了个晚节不保的结局。类似现象虽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种,无不与心态失控有关,无不伤及身体健康,无不有损美好生活。由此可见,养心对养生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不妨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沟通:
养心贵在静心 情绪乃一身之主,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说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点也不会过分。要消除不良情绪,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静心。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静心的最佳途径是炼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如果你的心里每天都是快乐的,那就说明你在养心方面确实是个高手。
养心重在养神佛家有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在人之三宝中,精要化为气,气要化为神;神是精气之和,神乃人之灵魂。所以,养心、静心、乐心,最终要归结到养神上来。神凝才能气定,气定才能心静。养神,说到底就是要净化人的灵魂。如果你的灵魂始终是美丽的,那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而且会成为被众多人羡慕的养心专家。
养心务必养德生活中能使人动心的东西太多了。但凡能让你动心的无不与自己的名利得失密切相关,许多人心难静、气难顺、神难凝,均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告诫我们,养心务必要养德。特别是面对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你更应当把养德视为养心之本。德高才能心静,德高才能神凝。养德最要紧的是去除那些束缚自己的名缰利索,使自己不为名利得失所折磨。如果你能做到视名利为草芥,视得失为无物,那你就可以在快乐的天国里自由翱翔了。

与养生先养心视频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