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中医养生对象

中医养生对象

发布时间:2020-07-24 15:54:33

1、2016中医健康养生指数是怎样得出的?

《2016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5月16日在北京发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等相关领导出席。该报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报告用中医的理念、思想、学说,从中医角度对全国城镇居民的健康状态和养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推动中医药行业与大数据分析接轨,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提供新思路。

该报告的调研对象涵盖了全国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状况、不同规模的城镇以及不同的人群,结果显示, 2016年度中医健康指数60.9分。健康状态居民比例为 51.0%,中间状态比例为 31.7%,疾病状态比例为17.2%。针对该数据,报告从中医角度,对城镇居民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影响健康因素、群体差异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也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推进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需要,又是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内在需要。此次“全民中医健康养生报告”融合传统与创新,既是发挥中医药养生保健的独特优势服务人民群众,也是社会资本助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一次很好的尝试,突出中医养生中效法自然、天人合一、三因制宜的核心,与“健康中国”的大国策相契合。

一、健康问题:

从人体部位来看,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肝、肾、胃、脾和肺,比例超过4%。报告建议,养肝应该顺应肝的疏泄特性,不要经常郁闷压抑;不要经常饮酒、熬夜,耗伤肝阴肝血。养肾要注意不随意进补,以免过温耗损肾阴,注意节欲,避免过度耗损肾精。养脾胃要注意,饮食有节,饥饱适度,少吃苦寒性的食物药物,避免损伤脾阳。养肺注意,肺为“娇脏”,注意寒温适度,避免外邪侵袭,肺喜润恶燥,注意避免环境过于干燥。养心要注意,不要思虑过度,耗损心血,不要过度疲劳,耗损心气。

从性质来看,肾阳虚排最高,肝阴虚、肝火炽盛、肝血虚、肾阴虚排二到五位。肝肾两脏本来就关系密切,中医有“肝肾同源”之说,提示大家在平时的健康养生过程中要重视对肝肾的保养。六腑当中,胃有两个证型排名靠前,说明各种因素对胃的影响很大,消化系统的问题比较多见。

二、影响因素:

情志

中医的情志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与人的脏腑功能关系密切。研究结果显示,经常感到焦虑情绪的41.4%人处于疾病状态,没有焦虑情绪的人只有4.1%处于疾病状态。焦虑情绪最易导致肝气郁结,使肝脏功能失调,所以,大家不要一提到养生就首先想到“我该吃些啥”,从精神上减压也很重要。

其中“高收入、高学历”的双高人群、一二线城市、女性、年轻居民更容易精神压力大。建议这些人群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远的事,先定一些容易实现的小目标,精神压力就没那么大了。

饮食

从饮食与健康状态的关系看,饮食习惯、饮食结构、及饮食口味都会对健康状态产生影响。从饮食习惯来看,有吃夜宵习惯的人42.4%处于已病状态,有不吃早餐习惯的人36.2%处于已病状态,三餐有规律的人只有14%处于已病状态。从饮食结构来看,肉食为主的人25.4%处于已病状态、素食为主的人18.3%处于已病状态,荤素搭配的人14.9%处于已病状态。这可以看出,合理的饮食结构、三餐规律的饮食习惯,荤素搭配的饮食结构更有利于健康。

从饮食口味来看,口味的偏嗜都对健康不利,其中喜欢煎炸食品的疾病状态人群最高,提倡大家在日常饮食当中,五味不可过偏,尽量清淡饮食,低盐、低脂更有利于健康。

从保健品使用情况来看,疾病状态的人使用保健品养生的比例为28.8%、进行运动养生的比例为70.6%,健康状态的人使用保健品养生的比例为9%、进行运动养生的比例是57.1%。人们往往是健康出了问题才开始养生保健,保健意识还有待提升。所以人们在“未病”状态的时候,就要懂得关注和维护自己的健康,不要等到疾病发生了才开始意识的自己的健康问题,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

起居

按时起居居民疾病状态的比例为12.3%;起居不规律居民疾病状态的比例分别是33.4%和29.3%。《黄帝内经》认为:子时是23点到凌晨1点,午时是11点到13点,子时与午时是阴阳大会时,此时睡眠有利于养阴和养阳子觉养阴,可以缓解阴虚,养护气血,让皮肤更有光泽,减少色斑,预防早衰,还可以消除疲劳状态,让脏腑得以休息,为人体储备能量。午觉养阳,可以缓解疲劳,提高工作效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研究显示,每周至少3次午休的人心脏病猝死风险降低37%

晚上可用温水泡脚、按摩头皮、喝牛奶或蜂蜜等方法促进睡眠。睡前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和刺激性饮品。

运动

从运动频率来看,每天坚持运动的人处于健康状态的比例为41.5%,处于疾病状态的比例为20.5%。这提示了合理而良好的运动习惯,是维护健康状态的重要方式。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和喜好,选择能每天坚持的运动方式,养成良好地运动习惯。但是,运动同样也要保持好“适度”的原则,过犹不及,过劳反而会损伤身体。所以,要根据个人的体质,需求,保持“适度”的运动原则,才能有效地维护好健康。其次运动最好不要在晚上日落之时,晚上外界阳气已虚,人体的阳气也处于收藏的时候,如果这时候剧烈运动,容易耗伤阳气,损害身体。

三、群体差异

不同年龄差异

从20到44岁这个年龄阶段,处于疾病状态的比例最高为23%,45-59这个年龄段疾病状态比例为11.7%,60-80这个年龄段疾病状态比例为12.1%。也就是年轻人群的疾病状态相比老年人而言比例反而更高。

本来二十到四十岁正是身体强健,血气盛满的时候,但是近年来,许多疾病都呈现出发病年龄不断降低的趋势,20-44岁这个阶段正是人生学习和奋斗的阶段,透支精力、透支体力的情况经常发生,对健康危害极大,而且人们往往觉得年轻身体好,不注意养生、维护健康,所以这个结果给年轻人敲响了警钟,工作学习奋斗事业,不应该以牺牲健康为前提。

不同家庭结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 “小三口之家”(年轻夫妇+孩子) 疾病状态比例为25.1% 。易患健康问题中病位主要是胃、肝、脾;而复合家庭(年轻夫妇+孩子+老人)已病比例较低为13.8%。

提示如果青年人工作之后还没有孩子应该与老人分开住,这样比较有利于家庭成员健康,有了孩子之后和老人一起住更有利于家庭成员健康,这也反映出照顾年幼的孩子对家庭成员的健康影响较大,家里老人分担照顾孩子的事务有利于全家健康。

不同性别差异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处于疾病状态的比例18.4%明显高于男性的16.1%。这可能是因为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各项事务中来,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但是女性从精力、体力上要弱于男性,所以在相同的影响因素下,女性发生疾病的比例更高。

女性需要面对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更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建议遇到烦恼事时,不妨试试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进行有氧运动;学会控制好情绪,不断自我调整……这些都是释放内心压力的好方法。

不同居住地差异

城镇居民的已病状态比例18.1%高于农村居民13.6%。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复杂的,整体来看农村的空气质量较城市更为清洁,农村生活压力也较小,食材更新鲜等等,农村有利健康的因素较城市更多。

不同收入、学历差异

从收入上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个人月收入6000元以下居民疾病状态比例为13.5%,个人月收入20000元以上居民疾病状态比例为24.3% 。

从学历上来看,初中及以下居民疾病状态比例是10.2%, 硕士及以上居民疾病状态比例为33.1% 。高收入、高学历人群主要健康问题是胃功能失调、肺功能失调、阴虚。

高收入高学历的人群已病状态比例高于低学历低收入人群,结合前面的研究结果,高收入、高学历更容易精神压力大。这提示“能力越高,责任越大”责任往往就意味着精神压力,生活节凑快,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学业压力都会在转化为精神上的压力,这可能是出现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建议从放松心情、少吃寒性食物、做柔和的运动、饮食七分饱等方面进行养胃护胃。

不同区域差异

中医健康状态有区域特性,华南区居民中医健康状态最差,易患健康问题病位主要是肾、肝、胃,病性主要是阳虚、阴虚、痰、血虚。华中区最好。

此外,华南区居民如与西北区相比,华南区居民肾功能失调比例是11.7%,西北区居民是5.3%;华南区居民阳虚比例是9.8%,西北区居民是5.8%。

健康,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然而,健康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本次数据调查提醒我们,只有通过改善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切实做到饮食、运动、情志、起居的规律化,并注重身体正气、阴阳、脏腑的调理,持之以恒,才能让身体处于正气充盈、阴阳平衡和脏腑调和的中医健康状态,起到“治未病”的作用。

2、人群保健的主要对象是谁

一、中医药保健目的
运用祖国医学理论,拟定适合老年人、妇女、儿童的中医保健方案,指导帮助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将中医药内容有机地融入社区卫生服务中,丰富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拓展中医业务的渠道,开辟弘扬祖国医学,繁荣中医药事业的新途径,发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 二、中医药保健服务对象
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 三、中医药保健服务措施
(一)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教育,以中医整体观和中医理论整体系统的认知方式,整体与功能调节的艺术,反映中医健康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有效指导社区居民实践预防保健。
(二)情志调摄:七情是人体对事物的不同反映,强调形神统一和保持“神”的自然稳定调节,移情易性,以情解情,避免七情所伤,防止疾病发生。
(三)开展社区老年人健康检查和健康状况评价,重点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和早报告,积极控制和改变社区不良行为因素和社会方式。
(四)充分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气功、食疗、药膳、保健运动等自然疗法,激发机体抗病能力。
(五)充分利用社区中医药资源,对社区慢性病人开展康复指导,改善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相关的中医药康复知识的咨询和简单易行的康复训练指导。
(六)根据一年四季老年人、妇女、儿童各自特点,制定相应的中医保健药物和保健品应用指导。

3、养生调理中医馆有前景吗?

中医的发展前途来,一个是针对疾病的调理,一个就是对身体的保健。
疾病的调理内在的可以药物调理,外在的穴位按摩自,针灸,体控电疗等。保健的话就是食物养生、经络疏保健、气血疏通类的。
现在有个新项目比较不错的就是王荣世教授的体控电疗,原来是对一些慢性疾病、身体疾病做调知理,后来发现对身体经络的疏通梳理也比较好,主要是体验者感觉好。
相对于传统的针灸按摩什道么的效果更突出。

4、明清时期中医养生发展的鼎盛主要表现

我国的传统中医养生文化在明清两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最突出的变现为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显著提高。明清时期的中医养生文化发展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显著特征。

1、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
明清两代在养生学术理论方面贡献最大的是张景岳。张氏在《类经》的“摄生”类中汇集了《黄帝内经》的论述,并加以阐发。他自己的创见则集中体现在《治形论》中。

张景岳在《治形论》中首先批判了老子“使吾无身,吾有何患”的消极人生观,辩证地阐述了形与神、形体与生命的内在联系,提出形是神和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并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张景岳之前的养生家大多重视养神,从未如此响亮地提出过“养形”,可见他的养生理论确实很有创见。

明代重要的养生理论家除了张景岳之外,尚有李诞和李时珍。李诞在他的《保养说》中提出《黄帝内经》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精神内守”是养生正宗,并据此而创立了避风寒、节劳逸、戒色欲、薄滋味、寡言语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则丰富和发展了饮食调养的理论,在养生学领域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2、表达方式通俗易懂
明清两代,随着中国养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普及,其中唯心成份日益减少,很多养生学家都开始注重养生理论与实践的大众化。此时的内丹气功一改以往“奥雅难通”的旧貌,开始变得简洁明了。针对修炼内丹所涉及的人体部位及五脏功能作了明晰的阐述,尤其提出了修炼内丹的重要部位在于三丹田和三关,并指明其要点,使人一看即懂,十分通俗明了。

表达通俗化,还突出地表现在明清时期产生了一大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养生读物方面。象《医先》、《遵生八笺》、《食色绅言》、《呻吟语》、《类修要诀》、《老老恒言》等等,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包含了自古以来丰富多彩养生文化内容,而又雅俗共赏的优秀养生读物。其中明代王文禄所撰的《医先》,就用人们十分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许多深奥养生理论,如论形神关系:“形譬灯缸盛油,神譬灯油燃火,摇翻灯缸则灯油泻,炙干灯油则灯缸裂,必形与神俱,即魂魄足,营卫调。”

胡文焕的《类修要诀》则以警句和格言形式,总结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方法,如其中的《养心要语》谈及情志调摄的养生作用时写到:“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斗一斗,瘦一瘦;让一让,胖一胖。”不仅语言平易,朗朗上口,而且形式也很活泼,极易为大众所接受。养生读物的通俗化,不但促进了养生文化的普及。

3、养生对象偏重老人
中国的养生学,自唐代孙思邈提出“养老大例”之后,研究的重点便开始逐渐转向老年人。但这种观点真正达到普及的程度,则是在明清两代。尤其是明代嘉靖皇帝晚年追求长生之举,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也曾多次举行千叟宴和敬老活动,最高统治者的上述举动客观上促进了重视老人颐养保健风气的形成。这一时期出现的养生著作,大多数都程度不同地联系到老人的健康和长寿问题。

明清两代养生对象重老人,还显著地表现出当时出现的大批老年医学专著中,如《寿世保元》、《老老余编》、《老老恒言》等书,都把颐养老人列为重要的养生内容,其中明代御医龚廷贤还在《世寿保元・衰老论》中,对衰老原因作为专题研究。此外,当时的许多非养生专著中的养生篇章也十分重视老人的保健与长寿问题。

4、养生方法多元并存
较之前代,明清时期的养生方法并无重大改进只是对各种已有的养生之道加以兼收并蓄,从而显示出了一种动静并重、综合调理的多元趋势。这一时期的静态养生方法尤重治理心神。高濂在《遵生八笺》中着重提醒人们,保生须知护养心神,才能却病延年。

与静态养生重心神的特点相对应,明清时的动态养生则重视导引法。所谓“导引”,实际上是一种以“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为特点的主动呼吸运动与躯体运动相结合的医疗体育保健法。它起源于战国时代,与气功、按摩共同构成了我国动态养生方法的三大支柱。

明代以后,由于《道藏》的刊行和武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导引术的普及与提高,如明代正德年间状元罗洪先所撰的《仙传四十九方》中,就十分详尽地收藏了华佗的“五禽图”,并指出:“凡人身体不安,作此禽兽之戏,汗出,疾即愈矣。”点明了导引方法的保健养生作用。此外,综合调理也是明清两代最主要的养生方法之一。

5、八卦的观察对象中包括了天地万象,那么易经八卦与中医养生之道有怎样的关系?

不难发现中医的肝刚好对应“文王八卦”的挂震位置,中医的肺刚好对应“文王八卦”的兑卦位置。

6、中医养生馆叫什么名字好?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没有黄帝内经,那来的中医,中医者,中和调理之道也,就是平衡阴阳五行的,所以要取名字当然复选内经的词语为上,不过象黄岐养生馆之类的名字恐怕是多了去了,楼上的朋友提到用卦名来做,这到是一个想法,因为易经是黄帝内经的根,我曾经看过两卦:恒、益,当时是为了说明林业上的永续利用这个经营思想,制因为这两个卦象都是由林木所组成的,有阳性树与阴性树组合起来,正好是林业的永续利用思想,这也是大自然的森林演替规律,想必与养生也是一个道理耶,“恒益养生堂”怎么样,我想没有人用过此名吧。

7、2016中医健康养生指数发布了什么?

昨日,2016全民中医健康指数发布。这是我国国内首个根据全国城镇居民调研发布的中医健康养生指数。研究结果显示,超四成的焦虑情绪人群处于疾病状态,从20岁至44岁被调研人群中,处于疾病状态的比例最高达到了23%。

肉食者已病比例25.4%

昨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在北京发布《2016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该报告从中医角度对全国城镇居民的健康状态和养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调研对象涵盖了全国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状况、不同规模的城镇以及不同的人群。

结果显示, 2016年度中医健康指数60.9分。健康状态居民比例为51.0%,中间状态比例为 31.7%,疾病状态比例为17.2%。经常感到焦虑情绪的人中,41.4%的人处于疾病状态,无焦虑情绪的人只有4.1%处于疾病状态。

从饮食习惯来看,有吃夜宵习惯的人42.4%处于已病状态,有不吃早餐习惯的人36.2%处于已病状态,三餐有规律的人只有14%处于已病状态。从饮食结构来看,肉食为主的人25.4%处于已病状态,素食为主的人18.3%处于已病状态,荤素搭配的人14.9%处于已病状态。

20至44岁疾病比例最高

根据不同年龄调研差异来看,从20到44岁这个年龄阶段,处于疾病状态的比例最高达到了23%,45-59岁这个年龄段疾病状态比例为11.7%,60-80岁这个年龄段疾病状态比例为12.1%。也就是年轻人群的疾病状态相比老年人而言比例反而更高。

本来20到40岁正是身体强健,血气盛满的时候,但是近年来,许多疾病都呈现出发病年龄不断降低的趋势。中医专家分析,20岁至44岁这个阶段正是人生学习和奋斗的阶段,透支精力、透支体力的情况经常发生,对健康危害极大,而且人们往往觉得年轻身体好,不注意养生、维护健康。

按居住环境分布,城镇居民的已病状态比例18.1%,高于农村居民的13.6%。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复杂的,整体来看农村的空气质量较城市更为清洁,农村生活压力也较小,食材更新鲜等等,农村有利健康的因素较城市更多。

有娃家庭与老人同住更健康

从运动频率来看,每天坚持运动的人处于健康状态的比例为41.5%,处于疾病状态的比例为20.5%。这提示了合理而良好的运动习惯,是维护健康状态的重要方式。

另外,不同家庭结构健康数据也存在差异。调查结果显示,“小三口之家”(年轻夫妇+孩子) 疾病状态比例为25.1% 。易患健康问题中病位主要是胃、肝、脾;而复合家庭(年轻夫妇+孩子+老人)已病比例较低,为13.8%。

对于这一点,与会专家认为,数据结果支持了“有了孩子之后和老人一起住更有利于家庭成员健康”,这也反映出照顾年幼的孩子对家庭成员的健康影响较大,家里老人分担照顾孩子的事务有利于全家健康。

年龄

20-44岁,疾病比例23%,45-59岁疾病比例11.7%,60-80岁疾病比例12.1%

运动

天天坚持运动健康比例41.5%,疾病比例20.5%

饮食

有吃夜宵习惯的人已病比例42.4%,有不吃早餐习惯的人已病比例36.2%,三餐有规律的人已病比例14%

居住环境

城镇居民已病比例18.1%,农村居民已病比例13.6%

与中医养生对象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