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居室记陆游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读《居室记》,我们可以看到,陆游的养生之道包括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关于衣,他注重“冷暖自知”,时常根据天气的变化不断增减身上的衣服,有时甚至“一日几变”。关于食,他从不贪图口腹之欲而暴饮暴食,而是“少饱即止,不必尽器”。值得一提的是,陆游还是一位不亚于苏东坡的业余烹饪大师,他的烹饪技艺很高,常常亲自下厨掌勺。他到了晚年基本吃素,认为吃素既能节俭又可养生,他喜爱的素菜有白菜、芹菜、竹笋、芥菜、枸杞叶等,他还自己种菜,而且几乎与荤菜绝了缘。关于行,则注意量力而行,他经常到外面去活动筋骨,但却常常是“行不过数步,意倦则止”。陆游作为南宋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一生交际甚广,平日的应酬活动也比较多,但他都能顺乎自然,“客至或见或不见,间与人论说古事,或共饮杯酒,倦则亟舍而起”,绝不舍命陪君子。
关于住,陆游在《居室记》中讲的最多。他对居室的大小、朝向都十分讲究,特别是重视居室的明暗冷暖。他的居室“东西南北皆为窗,窗皆设帘障,视晦明寒燠为舒卷启闭之节”,经常根据天气的变化,启闭窗户,升降帘幕,以此来调节居室的光线和温度。他还巧妙地用隔断把房间分割成可分可合的几部分,冬天合而为一,夏天一分为二,用这种方法来调节室内的温度。他很讲究居住环境的绿化和美化,在住宅旁种植了百余种花草树木,把院落布置得很是舒适。
作为大文豪,陆游平日里少不了读书,但他对读书从不抱有功利性和目的性。他十分推崇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处便欣然忘食”的读书态度,他说:“读书取畅适心灵,不必终卷”。因此,他读书时就像是在与自己谈得来的朋友聊天叙旧,心里没有什么压力,既开心舒畅又益心养志,得益甚多。
读书如此,陆游做事也如此。他把什么都看得很淡,从不计较名利得失,始终保持着一种宁静、融合、知足的心态。即使仕途不顺,遭到不公平的待遇,也没怎么放在心上。这是平常人很难做到的。
现代人读一读《居室记》,学一学陆游的养生之道,必然大有裨益。
2、陆游是怎样养生的呢
宋代诗人陆游,读书写作十分勤奋,但他活了86 岁,在古代诗人中,他是罕见的
一、登山陆游诗曰:“游山如读书,深浅皆可乐。”“名山如高人,岂可久不见?”
(《夜坐忌剡溪》)他认为,好诗往往产生在旅途中:“君诗妙处吾能识,尽在
山程水驿中。就是在梦中,陆游也常常登山。”“久别名山凭梦到,每思旧友
取书看。”(《春日园中作》)
二、击剑击剑,练武,即是他的养生之道,也是他报效祖国,北伐抗金,所作的准
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新晴马上》:“一剑飘然万里身,白头也复走京城。”陆
游还亲手用剑刺死过一头老虎。他在《梦行南郑道中》一诗中写道:“眈眈北山虎,食人不
知数,孤儿寡妇仇不报,日落风生行旅惧。我闻投袂起,大呼闻百步。”他的《怀惜》诗也
写道:“挺剑刺乳虎,血溅貂裘殷。至今传写中,尚愧壮士颜。”可惜在现代社会,像这种能
挥剑刺虎,文武双全的诗人是很难见到的了。
陆游在工作和写作之余常常去骑马、舞剑,他常与友人“倚松论剑”,还写下了“少
年学剑白猿公,曾破浮世十岁功”的诗句。
三扫地他认为,扫地可在多次弯腰、站立、运腕、移步的过程中,身体得到锻炼。
他在诗中说:“按摩与导引,虽善亦多事。不如扫地去,延年至差异。”他的另一
首“扫地”诗意思是:扫帚放旁边,有空就扫地。省得叫童奴,不能平血气。
四、 垂钩陆游喜欢钓鱼。他在诗中写道:“西风沙际矫轻鸥,荡日桥边系钓舟。”
“花底清歌春载酒,江边明月夜投竿。”“相从不厌闲风月,只有梅花与钓矶。”
五、美睡陆游在诗中多次提到“美睡”一词,他认为,“美睡”是比美容更重要的养
生手段。陆游诗曰:“美睡常嫌莺唤起,清愁却要酒阑回。”“昼倦夜常成美睡,病多老却未
全衰。”“美睡三竿日,安禅半篆香。”“放翁不管人间事,睡味无穷似蜜甜。”
3、我国的养生之道原则是什么?
养生之道,自古以来为我国民众保健防病所重视。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摄生养性的内容已逐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养生学。
我国古代的养生之道,内容浩富,立论精湛,通过动形养生、饮食养生、修身养性、静神养生、调气养生等多方面修炼技法,以达到调身、调心、调息、调食、调眠的“调养”目的。
我国古代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就是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冬天则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还主张养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等。
我国独创的养生之术,就是在养生基本原则指导下,经过历代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发展与完善,最终形成了动形养生、饮食养生、修身养性、静神养生、调气养生等多方面修炼技法。
所谓动形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
气功古称导引、行气、练功、养生、吐纳。
殷周时期,我国人开始练习气功。它以“经络论”、“气功论”为理论基础,主要通过控制意念活动,调整呼吸气息,并辅之一定动作的活动,达到健身延年,防病、祛病的目的。
由此证明,我国发明气功已3000余年,是世界最早发明气功的国家。
古代医书《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极其丰富,基本原则是“顺自然,保正气。”主要观点有:
“法于阴阳”,即顺应天时,顺应四季气候以养生,保护生机,提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和于术数”,主张动以养形导引、按摩、气功、无所不包;
“食饮有节”,包括饮食和五味不能偏嗜;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指四季的作息制度与劳逸的适度,以防“过用病生”;
“恬淡虚无”,注意精神调摄。同时已认识到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寿命的极限即天年是“度百岁乃去”。
《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
“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
导引就是《庄子》所说的“道引”,是我国独特的健身医疗的养生方法,在春秋时期已经比较普及。据考古发现,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一卷有44幅图像的《导引图》,是已发现的我国最早导引形象资料,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解。
《导引图》中的男女老少,有的裸背,有的着衣,有的徒手屈指,有的执杖拿物,有的模仿熊猴豺狼的姿势,有的模仿龙鹤鹏鹰的动作。
《导引图》所描绘的呼吸运动文字说明中有“印浑”两字,是直接提到呼吸的。古代的“印浑”是仰身鸣叫的意思。图的形态是胸部扩张,双手向后举,其动作是加强对心肺功能的锻炼。
《导引图》中除极个别的蹲、跪式外,其余全部为立式运动。现在我国第五套广播操中的8个动作基本概括了《导引图》的精华部分。如上肢运动有“龙登”,扩胸运动有“印淬”,体侧运动有“螳螂”,腹背运动有“满政”,跳跃运动有“引颈”等。
《导引图》除徒手操外,还发现使用棍仗式运动,作屈身转体运动状,双手持杖。文字说明是“以文通阴阳”。这里的“文”是指棍仗。还有折腰式转体运动,脚下有一球状物,也是器械运动的形态。
《导引图》文字说明中直接提到治病的项目共有“烦”、“痛明”、“引聋”、“引温病”等12处,说明导引不仅对四肢部位的膝痛、消化系统的腹中,五官的耳目,甚至与某些传染病的治疗有着密切关系。
太极拳也是动形养生的主要内容。太极拳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戚继光的32式长拳,同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并注重传统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使太极拳成为了我国独有的养生保健运动项目。
八段锦是我国的一个优秀传统保健功法,形成于12世纪,后在历代流传中形成许多练法和风格各具特色的流派,动作简单易行,功效显著。
古人把八段锦这套动作比喻为“锦”,意为动作舒展优美,如锦缎般优美、柔顺;又因为功法共为8段,每段一个动作,故名为“八段锦”。整套动作柔和连绵,滑利流畅;有松有紧,动静相兼;气机流畅,骨正筋柔。
八段锦歌诀说:“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可见这个功的养生保健作用,而且它对场地显然没有特别的要求。
五禽戏是我国古代体育锻炼的一种方法,创始人是东汉晚期名医华佗。华佗总结了前人模仿鸟兽动作以锻炼身体的传统做法,创编了一套保健体操,包括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也就是五禽戏。它比瑞典发明的医疗体操要早1000多年。
一次,华佗看到一个小孩抓着门闩来回荡着玩耍,便联想起“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道理,于是想到人的大多疾病都是由于气血不畅和瘀寒停滞而造成的,如果人体也像“户枢”那样经常活动,让气血畅通,就会增进健康,不易生病了。
于是,华佗有时间就专心致志地研究锻炼身体的方法,参照当时古人锻炼身体的“导引术”,不断琢磨改进,根据各种动物的动作,创造一套模仿虎、鹿、猿、熊、鸟五种动物的拳法。
五禽戏模仿猛虎猛扑呼啸,模仿小鹿愉快飞奔,模仿猿猴左右跳跃,模仿黑熊慢步行走,以及模仿鸟儿展翅飞翔等动作。
通过这一系列的运作,能清利头目,增强心肺功能,强壮腰肾,滑利关节,促进身体素质的增强,简便易学,故不论男女老幼均可选练,待体质逐渐增强后再练全套动作。
五禽戏不仅具强身延年之功,还有祛疾除病之效。正如华佗所说:“体有不快,起作禽之戏,怡而汗出……身体轻便而欲食。”
所谓饮食养生,中医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
中医强调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享年72岁,在2000多年前能活到70多岁是很少有的高寿了。孔子的长寿,与他讲究饮食之道是分不开的。
《论语》中记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这些话的意思是说,食物放久变味了不吃,鱼肉之类菜肴腐败了不吃,菜肴的色彩不中看不吃,味道不鲜美不吃,不讲究烹饪不吃,不到用餐的时间不吃。
告诫人们讲究养生之道,注意饮食卫生,不要滥吃滥喝的意思。
孔子的饮食观对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影响很深,是我国食疗得以发展的基础,而且对民族兴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一大贡献。
唐代著名学者、医学家、饮食家孟诜撰写的《食疗本草》,专门汇集、介绍了具有滋补身体和治病疗效的各种食品,供人们使用,从而使人们从饮食中得到治疗疾病的效益。
《食疗本草》撰写于1000余年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本草专著。其内容散见于后世的综合性本草书中。1807年在甘肃敦煌石窟中发现该书的手抄卷子本。
饮食养生的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
在饮食养生方面,南宋诗人陆游的养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诗写道: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对于修身养生,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修身养性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7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
《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
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对于调气养生,中医养生理论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
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总之,养生之道在于动形结合、合理膳食、修身养性、静神调气,这样才能达到“调养”目的。
4、古代诗人寄语于诗词的养生之道你知道多少
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尊生八笺》高濂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像白居易、陆游、袁枚等"文坛寿星"不仅才情横溢,而且精通医道,很多养生之道就散落在他们的诗词歌赋之中,成为历代文人争相效仿的对象。
养心法:"不畏复不忧"
《自觉》白居易
四十犹未老,忧伤早衰恶。
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
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
夜寝与朝飧,其间味亦薄。
同岁崔舍人,容光方灼灼。
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
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薄。
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
切勿"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否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七情"就会成为致病因素。切记"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的真言,从"养心"开始自己的"养生"路。
饮食术:"只将食粥致神仙"
《食粥》宋 陆游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食粥、喝茶、煲汤"是南方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三水",其中食粥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仅李时珍收录在《本草纲目》中的粥就有50多种,可见中医对喝粥的重视程度。
睡眠法:"不觅仙方觅睡方"
《无题》王安石
花村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
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是中国古代养生理论的金标准。中医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睡眠对人体的重要性,很多养生理论一直强调"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
有几十种疾病都和长期睡眠不好有关,最常见的就是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代谢功能紊乱、引发抑郁和焦虑等精神症状等
白藜芦醇有通血管,激活细胞、抗氧化、安眠益寿的作用,是养生养寿的好帮手;
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之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寿世保元》龚廷贤
常以舌柱上腭,聚清津而咽之,润五脏,悦肌肤,令人长寿不老。―――《养生要录》蒲虔贯
以上供参考。
5、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坎坷,但他持有养生之道,活到耄耋之年。他平时爱种花、赏花,每当身处逆境,为排解
A
6、养生孰为本,元气不可亏什么意思
“养生孰为本,元气不可亏。秋毫失固守,金丹亦奚为?”为了精研养生之道,陆游通读儒家和道家的经典著作《易经》与《黄庭经》,从中汲取传统文化摄生益寿的理念。正因为如此,保养元气成为陆游养生的主旨。内他的诗作中,屡屡言及“爱气”、“养气”、“治气”的养生方法。在起居饮食、气功推拿、书法药膳等各个方面,怡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养生如艺数,培养要得宜”,认为养生就如培植树木一样,不能忽视细节。才能颐养天年,臻致寿域。否则,容就是服用金丹秘药也无济于事。
7、陆游是怎样养生的?
陆游写了一些养生诗,说明他重视养生之道。陆游认为食粥是长寿的最简单方法,诗云:
世人个个说长年,
不悟长年在眼前。
我得宛邱平易法,
只将食粥致神仙。
长年即长寿。神仙,是长寿的代换式,“食粥致神仙”,就是食粥能长寿。这是食粥长寿法。
陆游还有梳头长寿法,有诗为证:
觉来忽见天已白,
短发萧萧起自梳。
中国历来有梳头长寿之说,因为头上的穴位,通过梳子的刺激,使血液循环加快,有利于皮脂腺的分泌,这对防治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和脑血栓均有效。
陆游还有含饴弄孙长寿法,诗云:
整书拂几当闲嬉,
时与儿孙竹马骑。
故尔小劳君会否?
户枢流水即吾师。
“整书拂几”是“动”,“含饴弄孙”也是“动”,总起来说,这长寿法是户枢流水法。“户枢流水”是修辞的用典,引自《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句,这里的“户枢流水”是修辞的节缩法,即统括式。上面说的“含饴弄孙”就是逗小孩子玩,也是“动”,这与“户枢流水”都是一种修辞的代换式。
陆游还有扫地长寿法,诗云:
一帚常在堂,
有暇即扫地。
既省得堂奴,
亦以平血气。
这也是“动”,“扫地”与“户枢流水”在长寿这一点上是“同义结构”。陆游认为“按摩导引”不如“扫地”。其诗云:
按摩与导引,
虽善亦多事。
不如扫地法,
延年直差异。
8、南宋诗人陆游怎样养生
陆游是怎样养生的陆游是南宋著名词人,同时他也是一位养生家。
他的养生之道也是非常简单的
多动,保持心情愉悦,平时有空的时候多 养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