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季怎样养生
2、夏至怎样养长?
一、夏至物语
夏至三候为:“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丌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第二候的“蝉始鸣”的蝉,在古代写作“蜩”,蝉的种类有很多,有良蝉(五彩蝉)、唐蝉(大蝉)、寒蝉(秋天而鸣)、夏蝉(夏天鸣叫)等很多种。夏蝉也叫知了,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夏至第三候“半夏生”的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也是一种阴性的植物。由此可见,风俗夏至正值盛阳覆盖其上,阴气始生于下,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表示喜阴的生物开始滋生,而喜阳的生物将逐渐死去。
《夏至九九气候歌》说:“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雪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出汗如沐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上床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文武百官要放假三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
二、夏至养生
夏至起是真正的炎热到来,出汗量远远大如其他节气。中医认为汗液为津液所化,血液唾液同出一源,所以有“血汗同源”之说,而血液为心所主,故又有“汗为心之液”之言。夏至与心气相通,夏季多汗则易使心气涣散而不,因而中医有“春养肝、夏调心,秋养肺,冬因”四季养生学说。《素问?六节藏象论》具体说到:“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阳,逢于夏气。”所谓“心通于夏气”,是说人的心脏与夏相应心的生理功能在夏季比较旺盛,具体表现在心主血脉,气血旺盛,运行畅达;汗液排泄增加;阳气充,浮于外,功能活动亦加强,精力充沛,因此为更好地在从夏季这节气的整个炎热的夏日应用饮食养生,必须把握时令与脏腑的关系,有目的地补充心脏所消耗的能量,以保护心气。
“疰夏”是一种季节性病症,主要源于暑热和体质虚弱。古人预防疰夏一般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立夏开始,这一时段的习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叶蛋的风俗;第二阶段则从夏至开始,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食面,一般指的是面条。北方则主要是打卤面和炸酱面。
起居嵇康《养生论》中说:“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或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意念中存想心中有冰雪,便不会感到天气极其炎热了。为顺应自然界阴阳盛衰变化,一般夏季宜晚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
饮食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二、夏至喝茶
绿茶性味苦寒,冬天饮用容易造成胃寒,还可能影响食欲。而夏季炎热时,喝绿茶正好可以取其苦寒之性,消暑解热,生津止渴。
据了解,绿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热锅里炒制。儿茶素是绿茶中茶多酚的主要成分,也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人体内有害的自由基,从而对预防和改善早老性痴呆症症状有着很强的功效。每天喝三杯以上绿茶的老人,不仅患老年痴呆症的几率比较低,他们在总体的记忆力、注意力和语言使用能力上,也要明显高于平时喝绿茶比较少或不喝绿茶的人。另外,喝绿茶具有养生、抗癌、坚固牙齿、保护毛细血管以及提神的作用。
3、冬天怎么养生
冬季养生有八宜
一宜保暖。冬季“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而暴暖大汗。
二宜健脚。必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以活动双脚。此外,选一双舒适、暖和、轻便、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相当重要。
三宜防病。寒冷会诱发心肌梗死、中风,使溃疡病、风湿病、青光眼等症状加剧。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备好急救药品。同时还应注意耐寒锻炼,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
四宜多饮。冬日虽排汗排尿减少,但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仍需水分滋养,以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冬季一般每日补水量不应少于2000—3000ml。
五宜调神。冬天易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改变情绪低落的最佳方法就是适宜的活动,如散步、慢跑、跳舞、滑冰、打球、跳绳、踢毽子等,都是消除冬季烦闷、保养精神的不错的方法。
六宜通风。冬季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严重数十倍,应经常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以清洁空气,健脑提神。
七宜粥养。冬季饮食忌黏硬生冷。营养专家提倡,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特别是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八宝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为适宜。
八宜早睡。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要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阴平阳秘,阴阳调和则机体健康。
4、二十四节气歌谣
5、可查杨建宇 二十四节气养生歌惊蛰
惊蛰闻雷万物长,调达肝气和阴阳,多练静功防冷风,温补忌怒肝脾祥,少酸多甘温不燥,多食野菜保安康。
惊蛰时“春雷响,万物长”,养生要重视调达肝气、平衡阴阳。饮食上宜少吃酸味、多吃甘味食物以健脾,适当食温热食物以壮阳御寒,多食野菜亦有利于健康;选择慢跑、太极拳、放风筝、坐功等较柔和的运动方式;精神上注意调节情绪,切忌妄动肝火。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时值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惊”是惊醒、惊动之意;“蛰”是“蛰伏” 之意。内“惊蛰”的意思是说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按照容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我国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上升至3~6℃,江南一带气温升至8℃以上,西南、华南地区气温一般可达到10~15℃。与其他节气相比,惊蛰时的气温回升是全年最快的。
6、孙思邈养生歌
孙思邈卫生歌
天地之间人为贵,头像天兮足为地。
父母遗体宜保之,箕畴五福寿为最。
卫生切实知三戒,大欲大怒并大醉。
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
欲求长生先戒性,火不出兮神自定。
木去火兮不成灾,人能戒性方延命。
贪欲无穷亡欲精,用心不已走元神。
劳形散尽中和气,更复何能得此身。
心若太费费则竭,行若太劳劳则怯。
神若太伤伤则虚,气若太损损则绝。
世人欲知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
春嘘名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
三焦喜嘻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
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犹胜保身丹。
发宜多梳气宜练,齿宜常叩津宜咽。
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揩摩常在面。
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
夏要增辛减欲苦,秋辛可省便加酸。
季月少咸甘略戒,滋味偏多病相连。
若能全减身康健,自然五脏保平安。
春寒莫放绵衣薄,夏日汗多无病难。
秋冬衣冷渐加添,莫待病时才服药。
太饱伤神饿伤胃,太渴伤血并伤气。
饿餐渴饮勿太过,免致膨胀伤心肺。
醉后强饮勿太过,未有此身不成疾。
人资饮食以养身,去其甚者自安适。
食后徐行百步多,手磨脐腹食消磨。
夜半灵根灌清水,丹田浊气切须呵。
饮酒可以陶性情,太过饮多防有病。
肺为华盖倘受伤,咳嗽劳神能损命。
坐卧防风吹脑后,脑内入风人不寿。
更兼醉饱卧风中,风入五内成实咎。
身安寿永事如何?胸次平夷积善多。
惜命惜身兼惜气,请君熟玩卫生歌。
7、有关夏季饮食的顺口溜和诗
养生粥歌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来莲。要想皮肤好,米粥加红枣。
气短体虚弱,煮粥加山药。治理血小板,花生衣煮粥。
心虚气不足,桂圆煨米粥。要治口臭症,荔枝能除根。
清退高热症,自煮粥加芦根。高血压头晕,胡萝卜粥灵。
要保肝功好,枸杞煮粥妙。口渴心烦燥,粥加猕猴桃。
防止脚气病,糙米煮粥饮。肠胃缓泻症,胡桃米粥炖。
头晕多汗症,煮粥加薏仁。便秘补中元,藕粥很相宜。
夏令防中暑,荷叶同粥煮。若要双目明,粥中zd加旱芹。
风热头痛症,菊花煮粥灵。治疗腰酸痛,栗子把肉炖。
君要利肠胃,玉米煮粥好。止泻又健脾,煮粥扁豆米。
若要补肾损,骨头与粥炖。要想睡觉好,百合煮粥妙。
8、“九九节气歌”是怎样的?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冻河开,八九燕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解析:
1、一九二九不出手: 一九二九冬至后天气比较冷, 手放在外面会太冷, 难以承受, 甚至会产生冻伤, 所以忍不住在口袋里, 这是 "不出手"。
2、三九四九冰上走:三九四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河里有厚厚、坚固的冰, 行人可以安然无恙地在河上行走。
3、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在最寒冷的时候, 当五九六九天气开始逐渐升温, 柳枝种植的河流开始发芽, 一切逐渐恢复, 以消除冬季的抑郁症, 人们不禁看到柳树。
4、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七九当冰雪开始融化, 冻结的河流将慢慢解冻, 并听到水的杂音, 到八九温暖的天气, 燕子将从南方飞回筑巢, 开始新一轮的忙碌和无休止的循环。
5、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九九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天气转暖,渐渐有了春水,天气一直比较暖和,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到处都是牛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而且还预示着一个新的希望和一个新的开始。
(8)夏至养生歌扩展资料:
过了冬至,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时间便逐渐长起来。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从这一天以后到立春的45天,阳气渐生,阴气渐降。
冬季防寒尤需重视,寒为冬令主气。寒邪属阴邪,易伤阳气,可导致机体新陈代谢减弱,出现手足不温、畏寒喜暖等阳气虚的表现,引发许多疾病或使旧病复发加重。因此,在穿衣和居家等方面要有足够的防寒保暖措施。
冬季饮食要注意“三多三少”,即多吃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少吃糖类、脂肪、盐分含量高的食物。饮食忌辛辣燥热,谷、果、肉、蔬菜要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9、夏季养生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夏季养生,清燥解热是夏季养生的复关键,养心最重要。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是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制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 注意养心,夏季是心脏病的高发期,中医认为"心与夏气相通应"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所以夏季更要注意心脏的养生保健。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