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生主节录

养生主节录

发布时间:2020-07-24 06:09:03

1、《养生主》译文

2、《养生主》是怎样进行阐述说理的?

《养生主》是《庄子》中的名篇,寓说理于故事之中,意趣横生,富于启发。

这既能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明白易懂,又避免了说理的枯燥,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文章描写生动形象,细节刻画精细入微,耐人寻味。

3、朱东润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册电子书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简编本目录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简编本目录
[目录中出现的书名(如《诗经》)、作家(如李白),都要掌握其简介。简编本的内容都来自全本,只是作了一些技术上的改动。一些学校指定简编本为考研参考书,大家只需按此目录在全本中划出来就行了,不需要再购此书。]
上册
先秦部分
一、 诗歌
《诗经》(四首)
氓[卫风]
七月[豳风]
采薇[小雅]
何草不黄[小雅]
二、文
一历史散文
尚书(一篇)
无逸
左传(三篇)
宫之奇谏假道
秦晋肴之战
郑子产相国
国语(一篇)
邵公谏弭谤
战国策(三篇)
苏秦始将连横
冯谖客孟尝君
鲁仲连义不帝秦
二诸子散文
论语(两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长沮桀溺耦而耕章
孟子(二章)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鱼我所欲也章
荀子(一篇)
劝学篇
庄子(一篇)
养生主[节录]
韩非子(二篇)
内储说上[节录]
难一[节录]
三、辞赋
楚辞(三篇)
湘君
湘夫人
哀郢

秦汉部分
一、辞赋
贾谊赋(一篇)
鵩鸟赋
二、诗歌
乐府民歌(五首)
战城南
有所思
陌上桑
十五从军征
焦仲卿妻[并序]
古诗十九首(录三首)
行行重行行
涉江采芙蓉
明月何皎皎
三、文
司马迁文(二篇)
魏其武安侯列传
李将军列传[节录]
班固文(一篇)
苏武传

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
一、辞赋
王粲赋(一篇)
登楼赋
陶渊明辞(一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
鲍照赋(一篇)
芜城赋
二、诗歌
曹操诗(三首)
短歌行
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
[神龟虽寿]
蔡琰诗(一首)
悲愤诗
曹植诗(三首)
送应氏[步登北邙阪]
赠白马王彪
野田黄雀行
阮籍诗(三首)
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嘉树下成蹊]
[洪生资制度]
左思诗(二首)
咏史[郁郁涧底松]
[皓天舒白日]
陶渊明诗(五首)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饮酒[结庐在人境]
[清晨闻叩门]
杂诗[白日沦西阿]
读山海经
[精卫衔微木]
谢灵运诗(一首)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鲍照诗(三首)
梅花落
拟行路难[写水置平地]
[对案不能食]
谢脁诗(二首)
玉阶怨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庾信诗(二首)
寄王琳
重别周尚书[阳关万里道]
乐府民歌(七首)
子夜歌[始欲识郎时]
[今夕已欢别]
读曲歌[打杀长鸣鸡]
西洲曲
企喻歌辞[放马大泽中]
琅琊王歌辞[新买五尺刀]
[敕勒歌]
三、文
诸葛亮文(一篇)
出师表
孔稚珪文(一篇)
北山移文
郦道元文(一篇)
江水[三峡]
四小说
干宝《搜神记》(一则)
李寄
刘义庆《世说新语》(四则)
过江诸人
周处
王子猷居山阴
石崇要客燕集

唐五代部分
一、诗歌
王维诗(二首)
渭川田家
山居秋暝
高适诗(一首)
燕歌行
岑参诗(一首)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李白诗(四首)
蜀道难
峨眉山月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诗(四首)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春望
新安吏
登高
韩愈诗(一首)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柳宗元(一首)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刘禹锡诗(一首)
西塞山怀古
白居易诗(二首)
上阳白发人
琵琶行
李贺诗(一首)
雁门太守行
杜牧诗(二首)
过华清宫
泊秦淮
李商隐诗(一首)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杜荀鹤诗(一首)
山中寡妇
二、文
王勃文(一篇)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韩愈文(四篇)
师说
进学解
张中丞传后叙
柳子厚墓志铭
柳宗元文
封建论
种树郭橐驼传
三戒[并序]
钴鉧潭西小丘记
陆龟蒙文(一篇)
野庙碑[并诗]
三、传奇
李朝威传奇(一篇)
柳毅传
四、词
李白词(一首)
菩萨蛮[平林漠漠]
温庭筠词(一首)
菩萨蛮[小山重叠]
冯延巳词(一首)
谒金门[风乍起]
李煜词(二首)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虞美人[春花秋月]

下册
宋金部分
一、词
范仲淹词(一首)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晏殊词(一首)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欧阳修词(一首)
踏莎行[候馆梅残]
柳永词(二首)
雨霖铃[寒蝉凄切]
望海潮[东南形胜]
王安石词(一首)
桂枝香[登临送目]
苏轼词(四首)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大江东去]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秦观词(二首)
鹊桥仙[纤云弄巧]
踏莎行[雾失楼台]
周邦彦词(二首)
六丑[正单衣试酒]
苏幕遮[燎沉香]
李清照词(二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张元干词(一首)
贺新郎[梦绕神州路]
陆游词(一首)
清商怨[江头日暮痛饮]
辛弃疾词(四首)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永遇乐[千古江山]
姜夔词(一首)
扬州慢[淮左名都]
张炎词
解连环[楚江空晚]
二、诗歌
梅尧臣诗(二首)
田家语
汝坟贫女
王安石诗(二首)
河北民
泊船瓜洲
苏轼诗(三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
吴中田妇叹
题西林壁
黄庭坚诗(二首)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投荒万死鬓毛斑]
[满川风雨独凭栏]
范成大诗(二首)
后催租行
四时田园杂兴[新筑场泥镜面平]
杨万里诗(二首)
插秧歌
初入淮河[船离洪泽岸头沙]
陆游诗(四首)
剑门道中遇微雨
书愤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
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
示儿
文天祥诗(一首)
正气歌
元好问诗(一首)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惨淡龙蛇日斗争]
三、文
范仲淹文(一篇)
岳阳楼记
欧阳修文(三篇)
五代史伶官传序
醉翁亭记
秋声赋
王安石文(一篇)
答司马谏议书
苏轼文(三篇)
留侯论
喜雨亭记
前赤壁赋
四、话本
碾玉观音

元代部分
一、诗歌
刘因诗(一首)
白沟
赵孟頫(一首)
岳鄂王墓
萨都剌诗(一首)
早发黄河即事
杨维桢诗(一首)
题苏武牧羊图
二、文
吴澄文(一篇)
送何太虚北游序
李孝光文(一篇)
雁山十记[大龙湫记]
三、戏曲
关汉卿杂剧(一种)
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三折]
马致远杂剧(一种)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第三折]
王实甫杂剧(一种
崔莺莺待月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高明戏文(一种)
琵琶记(糟糠自厌)
四、散曲
马致远散曲(一首)
天净沙[秋思]
张养浩散曲(一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
睢景臣散曲(一首)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明代部份
一、诗歌
高启诗(一首)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李梦阳诗(一诗)
秋望
何景明诗(一首)
鲥鱼
王世贞诗(一首)
登太白楼
陈子龙诗(一首)
易水歌
夏完淳诗(一首)
别云间
二、文
宋濂文(一篇)
送东阳马生序
刘基文(一篇)
卖柑者言
归有光文(一篇)
项脊轩志
宗臣文(一篇)
报刘一丈书
袁宏道文(一篇)
徐文长传
徐弘祖文(一篇)
游黄山后记
张岱文(一篇)
柳敬亭说书
张溥文(一篇)
五人墓碑记
三、小说
冯梦龙小说(一篇)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四、戏曲
汤显祖传奇(一种)
牡丹亭[惊梦]
李玉传奇(一种)
清忠谱
五、散曲
王磐散曲(一首)
朝天子[咏喇叭]
陈铎散曲(一首)
水仙子[瓦匠]
冯惟敏散曲(一首)
玉芙蓉[喜雨]
薛论道散曲(一首)
黄莺儿[塞上重阳]

清代部份
一、诗歌
吴伟业诗(一首)
捉船行
顾炎武诗(一首)
流转
吴嘉纪诗(三首)
海潮叹
船中曲[侬是船中生]
[断梗不怨风]
王士禛诗(三首)
秦淮杂诗[年来肠断秣陵舟]
真州绝句[晓上江楼是上层]
[江干多是钓人居]
郑燮诗(一首)
渔家
袁枚诗(二首)
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
渡江大风
蒋士铨诗(一首)
岁暮到家
汪中诗(一首)
白门感旧
黄景仁诗(一诗)
圈虎行
阮元诗(一首)
苏堤春晓
二、词
陈维崧词(二首)
点绛唇[晴髻离离]
醉落魄[寒山几堵]
朱彝尊词(二首)
桂殿秋[思往事]
解佩令[十年磨剑]
顾贞观词(二首)
金缕曲[季子平安否]
[我亦飘零久]
纳兰性德词(二首)
长相思[山一程]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张惠言词(二首)
木兰花慢[尽飘零尽了]
水调歌头[今日非昨日]
三、文
黄宗羲文(一篇)
原君
顾炎武文(一篇)
廉耻
方苞文(一篇)
狱中杂记[节录]
袁枚文(一篇)
书鲁亮侪
姚鼐文(一篇)
登泰山记
汪中文(一篇)
哀盐船文[附序]
四、小说
蒲松龄小说(三篇)
青凤
窦氏
黄英
五、戏曲
洪升传奇(一种)
长生殿[惊变]
孔尚任传奇(一种)
桃花扇[馀韵]

近代部份
一、诗歌
张维屏诗(一首)
三元里
龚自珍诗(三首)
咏史
己亥杂诗[只筹一缆十夫多]
[九州生气恃风雷]
魏源诗(二首)
寰海十章[谁奏中宵秘密章]
[城上旌旗城下盟]
朱琦诗(一首)
关将军挽歌
黄遵宪诗(一首)
下水船歌
秋瑾诗(一首)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二、词
蒋春霖词(一首)
卜算子[燕子不曾来]
况周颐词(一首)
苏武慢[愁入云遥]
梁启超词(一首)
金缕曲[瀚海飘流燕]
秋瑾词(一首)
满江红[肮脏尘寰]
三、文
龚自珍文(二篇)
海门先啬陈君祠堂碑文
病梅馆记
薛福成文(一篇)
观巴黎油画记
谭嗣同文(一篇)
仁学[节录]
章炳麟文(一篇)
徐锡麟传
梁启超文(一篇)
少年中国说

4、求庄子养生主全文

养生主养生主

【题解】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copy、“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原文】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zd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原文】二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

5、庖丁解牛的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

庖丁解牛

先秦:庄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二、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本为虚词,无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见一个虚线的牛,就是只看见怎么样去解)。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因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头的时候就容易坏)。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5)养生主节录扩展资料

道理

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做事应处处小心,还要保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像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心、尽年。

庄周 

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汉族,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梁园区蒙墙寺村)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

6、求:庄子《养生主》的内容大意和主题思想。

养生主

【题解】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原文】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注释】 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①,手之所触②,肩之所倚③,足之所履④,膝之所踦⑤,砉然向然⑥,奏刀騞然⑦,莫不中音⑧,合于桑林之舞⑨,乃中经首之会⑩。 文惠君曰:“嘻(11),善哉!技盖至此乎(12)?”庖丁释刀对曰(13):“臣之所好者道也(14),进乎技矣(15)。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6),官知止而神欲行(17)。依乎天理(18),批大郤(19),导大窾 (20),因其固然(21);技经肯綮之未尝(22),而况大軱乎(23)!良庖岁更刀(24),割也;族庖月更刀(25),折也(26)。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7)。彼节者有闲(28),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9),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30),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31),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32),如土委地(3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34),善刀而藏之(35)。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36)。”

【注释】 ①庖(páo):厨房。“庖丁”即厨师。一说“庖”指厨师,“丁”是他的名字。为(wèi):替,给。文惠君:旧说指梁惠王。解:剖开、分解。 ②触:接触。 ③依:靠。 ④履:踏、踩。 ⑤踦(jǐ):用膝抵住。 ⑥砉(huā)然:皮肉分离的声音。向(向):通作“响(响)”,声响。“向(响)然”,多种声音相互响应的样子。 ⑦奏:进刀。騞(huō)然:以刀快速割牛的声音。 ⑧中(zhòng):合乎;“中音”,意思是合乎音乐的节奏。 ⑨桑林:传说中的殷商时代的乐曲名。“桑林之舞”意思是用桑林乐曲伴奏的舞蹈。 ⑩经首:传说中帝尧时代的乐曲名。会:乐律,节奏。 (11)嘻(xī)(xī):“嘻”字的异体。 (12)盖:通作“盍”,讲作何,怎么的意思。一说为句中语气词,读如“盖”。 (13)释:放下。 (14)好(hào):喜好。道:事物的规律。 (15)进:进了一层,含有超过、胜过的意思。乎:于,比。 (16)神:精神,心思。 (17)官:器官,这里指眼。知:知觉,这里指视觉。 (18)天理:自然的纹理,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19)批:击:郤(xì):通作“隙”,这里指牛体筋腱骨骼间的空隙。 (20)道:同“导”,循着。窾(kuǎn):空,这里指牛体骨节间较大的空处。 (21)因:依,顺着。固然:牛身体本来的结构。 (22)技(zhī):通作“枝”,指枝脉。经:经脉。“技经”指经络结聚的地方。肯:附在骨上的肉。綮(qǐ):骨肉连接很紧的地方。未:不曾。尝:尝试。 (23)軱(gū):大骨。 (24)岁:每年。更(gēng):更换。 (25)族:众;“族庖”指一般的厨师。 (26)折:断;这里指用刀砍断骨头。 (27)发:出,这里指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硎(xíng):磨刀石。 (28)闲(jiàn):缝,间隙;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间”。 (29)恢恢:宽广。游刃:运转的刀刃。 (30)族:指骨节、筋腱聚结交错的部位。 (31)怵(chù)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32)謋(huò):牛体分解的声音。 (33)委:堆积。 (34)踌躇:悠然自得的样子。满志:满足了心意。 (35)善:这里讲作摆弄、擦拭的意思。 (36)养生:其后省中心语,意思是“养生之道”。

【译文】 厨师给文惠君宰杀牛牲,分解牛体时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砉砉的声响,快速进刀时刷刷的声音,无不像美妙的音乐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首乐曲的乐律。 文惠君说:“嘻,妙呀!技术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规律,比起一般的技术、技巧又进了一层。我开始分解牛体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整牛的。几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体的牛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功能似乎停了下来而精神世界还在不停地运行。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节间大的空处,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优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了,而刀刃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锋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虽然这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为此而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十分轻微。牛体霍霍地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我于是提着刀站在那儿,为此而环顾四周,为此而踌躇满志,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来。”文惠君说:“妙啊,我听了厨师这一番话,从中得到养生的道理了。”

【原文】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①:“是何人也?恶乎介也②?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③,人之貌有与也④。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⑤,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⑥。神虽王⑦,不善也。 老聃死⑧,秦失吊之⑨,三号而出⑩。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11),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12),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13),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14),忘其所受(15),古者谓之遁天之刑(16)。适来(17),夫子时也(18);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19)。” 指穷于为薪(20),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注释】 ①公文轩:相传为宋国人,复姓公文,名轩。右师:官名,古人常有借某人之官名称谓其人的习惯。 ②介:独,只有一只脚。一说“介”当作“兀”,失去一足的意思。 ③是:此,指代形体上只有一只脚的情况。独:只有一只脚。 ④与:旧注解释为“共”,所谓“有与”即两足共行。一说“与”当讲作赋与,意思是人的外形当是自然的赋与。 ⑤雉(zhì):雉鸟,俗称野鸡。 ⑥蕲(qí):祈求,希望。畜:养。樊:笼。 ⑦王(wàng):旺盛,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旺”。 ⑧老聃(dān):相传即老子,楚人,姓李名耳。 ⑨秦失(yì):亦写作“秦佚”,老聃的朋友。 ⑩号:这里指大声地哭。 (11)其人:指与秦失对话的哭泣者。老聃和秦失都把生死看得很轻,在秦失的眼里老聃的弟子也应都是能够超脱物外的人,但如此伤心地长久哭泣,显然哀痛过甚,有失老聃的遗风。 (12)向:刚才。 (13)彼其:指哭泣者,即前四句中的“老者”和“少者”。所以:讲作“……的原因”。会:聚,碰在一块儿。 (14)遁:逃避,违反。倍:通作“背”,背弃的意思。一说“倍”讲作“加”,是增益的意思。 (15)忘其所受:大意是忘掉了受命于天的道理。庄子认为人体禀承于自然,方才有生有死,如果好生恶死,这就忘掉了受命于天的道理。 (16)刑:过失。“遁天之刑”是说感伤过度,势必违反自然之道而招来过失。一说“刑”即刑辱之意。 (17)适:偶然。来:来到世上,与下一句的“去”讲作离开人世相对立;这里的“来”、“去”实指人的生和死。 (18)夫子:指老聃。 (19)帝:天,万物的主宰。县(xuán):同“悬”。“帝之县解”犹言“自然解脱”。在庄子看来,忧乐不能入,死生不能系,做到“安时而处顺”,就自然地解除了困缚,犹如解脱了倒悬之苦。 (20)本句旨意历来解释纷纭,不得要领。根据前文所述可这样理解:“指”、“薪”即脂薪,又称烛薪,用以取光照物,“穷”是尽的意思,油脂燃尽于浸裹的柴薪,但火种却不会熄灭,传之于无穷。 【译文】 公文轩见到右师大吃一惊,说:“这是什么人?怎么只有一只脚呢?是天生只有一只脚,还是人为地失去一只脚呢?”右师说:“天生成的,不是人为的。老天爷生就了我这样一付形体让我只有一只脚,人的外观完全是上天所赋与的。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 沼泽边的野鸡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丝毫也不会祈求畜养在笼子里。生活在樊笼里虽然不必费力寻食,但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快意的。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么吊唁朋友像这样,行吗?”秦失说:“行。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刚才我进入灵房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说什么却情不自禁地诉说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作法就叫做背离自然的过失。偶然来到世上,你们的老师他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他顺依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似的。” 取光照物的烛薪终会燃尽,而火种却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

7、《养生主》一文节选自哪里?

选自《庄子》中的《养生主》是《知庄子》中的名篇,为世代人民所传颂,它为人类树起一面维护生命的大旗。
《养生主》一文道寓说理于故事之中,意趣横生,富于启发意义。文章在提出论点后,接着就引用“庖丁解牛”的故事加以说明专,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这既能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明白易懂,又避免了说理的枯燥,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属形象性。文章描写生动形象,细节刻画精细入微。耐人寻味。

与养生主节录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