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生的道教养生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道家因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长期以来被今人错误的认为道家走向极端,因为今人错误的认为道家思想中有这些历史局限性和消极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也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其实,今人的这些观点是极端错误的。要正确理解道家思想中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老子的“无为”学说,当代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们多把它当作一个消极的思想来理解,其实这是错误的。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理念的反映,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按通常的说法,无为,就是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其实现代词汇里的“消极”和“积极”,都是以讹传讹被人们约定俗成地误解了。消极,就是消除偏执和极端,是非常对头的行为;积极,就是强化偏执和极端,是非常错误的行为。既然已经以讹传讹,实在无可奈何。只望细心研究的人,读到此处,知道有人纠正即可。
1.少私寡欲
《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2、贵柔、返璞归真
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3.形神兼养
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说:“昔在皇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表面上,这个描述是说黄帝跟我们普通大众不同,一生中每个阶段都远远超过众人——刚生下有神灵,柔弱时就能够说话,幼小时就非常的迅速、果断;长大后非常敦实、敏捷,成人后就登上了天子之位。其实,这不仅仅是说黄帝,而且是在说我们所有人——每一个人都是“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
小孩子都是手握着拳头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这就叫“生而神灵”。刚出生的小孩是把拇指扣在里面握拳。拇指都压着一个穴位(在无名指和小指之间),即心经的少府穴。心藏神,心主神明,说明婴儿是内含神灵,神气不外泄的。所有人刚出时都由脐带跟母亲的精气神连在一起,随着“啪”的一声把脐带剪断,人就变先天为后天。当人长大之后,手慢慢地松开了,之后的一辈子里有的人抓权,有的人抓名,有的人抓利,有的人抓钱,有的人抓人,最后逐渐老去,撒手而归,撒手就没有神灵了,神灵散掉了,人就死了。老子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老子发现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虽然筋骨柔弱,但握拳却很坚固。所以提示我们,养生就要复归,要慢慢地回归到婴儿的那个状态去。
“弱而能言”是指柔弱的时候就会说话,我们试想小孩子刚开始说话时,都在说什么?他们总在发问:“妈妈,我从哪里来的?”还有的会问:“妈妈,人会不会死啊?死了以后到哪里去呢?”这是对生命本质的发问,这是终极的问题,是哲学问题。婴儿问的都是哲学问题,一个人离哲学越近,就离婴儿的状态越近;离婴儿的状态近了,你想不长寿都难啦。而我们长大后问的多是世俗问题,比如我们总是问:“吃了没有?”“你一年能赚多少钱?”“你住多大的房子?”我们失去了我们幼小时的童心和超脱,不再关怀生命本质,越来越失掉天真。今天,当我们吃穿不愁的时候,其实需要超脱一些,去关怀一下生命的本质,对终极问题发问,只有多考虑这样的问题,你才能成为天真的人,才能长寿。
“幼而徇齐”是指幼小时做事情非常快,想做什么就立即去做,不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每一个人小时候都是如此专注,比如说小孩子看到一朵花,他会一下把花抓住,不管花上有没有刺,有没有毒,也不管路有多么的坎坷不平。可长大后,想要什么,我们常常瞻前顾后、思左想右、犹豫不决、左右摇摆。考虑问题太多了,不再“徇齐”,做事情有意无意地背离真实、专一,烦恼渐生,健康受损。
所以,《黄帝内经》中描述黄帝的一生,实际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只是随着长大,我们慢慢淡忘、失掉了“神灵”、“能言”、“徇齐”、“敦敏”,失掉赤子之心。而通过修炼,把我们越来越年老的生命回归到儿童时代,复归婴儿的“敦敏”“徇齐”“神灵”,这就是养生。
养生困境
无人领导改革
重术轻学,信徒的素质难以提升
道士,要他演述科仪,可以长达三天三夜;但要他讲经说法,则难以启口,也难以维持半个小时。「学」与「术」严重失调。今日在台湾许多宫庙的住持,不仅看不懂道经,甚至误把佛经当道经来诵念。宫庙的住持及信众,普遍存在素质低落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形成,虽然原因很多,但是道庙重「术」不重嘉言录》,一九八二年四月基隆十方大觉寺印赠等书,《印光法师文钞》是收集印光文钞最全的书,后来台中莲社亦予出版,而不收录此信,殆出自于为贤者讳的心态。印光受到太虚学生的攻击,不止一次,印顺《太虚大师年谱》民国十八年条云:「时印老(五月二十九日)《复某居士书》,痛斥大愚。」可见除佛化青年会的传单外,太虚剃度的弟子大愚也撰文攻击过印光。
「学」,则是主要原因之一
「术」是指科仪、风水、占卜、命相。「学」是指对经书道理的阐扬。台湾及东南亚一带的华人社会,非常重视俗称「山」、「医」、「命」、「相」、「卜」等五术。山(仙道),指静坐、炼气、养生、药饵、灵修等。医(医疗),指针灸、方剂、推拿、食疗、心灵治疗等。命(算命),指紫微斗数、八字、四柱等。相(勘察),指手相、面相、骨相、名相(姓名学)、墓相(阴宅)、宅相(阳宅)、风水勘舆等。卜(卜卦),指易占、六壬、太乙神术等占卜术。这些流传久远的术数之说,自有它存在的价值,唯过度重视「术法」科仪,而不从哲理着手配合来论述,易使人诬指为迷信。「术」须有「学」来做领导、介绍,才不致流于庸俗低劣,且术越深,修持应越高,才不会以术为恶。「学」是指经书中的哲理要义。道经中不乏好的经典,有些谈论义理,如《道德经》、《南华经》、《黄帝阴符经》、《太平经》、《周易参同契》、《抱朴子》、《清静经》、《悟真篇》等等,有些涉及民俗如《北斗经》、《南斗经》、《老子守庚申求长生经》、《受生经》、《玉历至宝钞》、《玉匣记》等等,这些均必须有人来加以简择,以古籍今译的方式,将其义理及其对后世民俗的影响,介绍给世人。 今日道教的术法太过,而学理的认知则普遍受到忽略,造成了信众的素质难以提升。
三、缺乏教团组织,传教无方,无认同感
今日世界的宗教,如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甚至台湾的佛教、新兴宗教等,大都有定期聚会(或经常聚会),有教团组织、传道方式。但相对的,道教徒则是一盘散沙,平时各人拜各人的神,并无定期聚会,各宫庙也互不相属,无人讲经传道。拜妈祖的,自认是妈祖信徒;拜关公的,是关公信徒;对道教神只毫无概念,对道教也无认同感,甚至不认为自己是道教徒;有的更刻意去攀缘佛教,弄成道庙由和尚住持,而成了非佛非道的怪现象。所以在台湾虽然有不少香火鼎盛的宫庙,但却因各自为政,无认同感,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缺乏讲经布道者
宫庙的住持及道士,终其一生,大都以科仪术数为职志,能讲经说法者极少,也无定期公开的讲经活动。台湾无线的电视台甚多,定时播出佛教讲经节目的,有六七个,甚至有许多电视台是整日播放佛教节目的。佛教有自己传道的专用电视台。除电视台外,扩播电台亦有佛教讲经节目。相对的,在电视台或播音电台方面,几乎全看不到道教的讲经节目。如此传道,如何能得信众?而在培养人才上,虽有一间小规模的木栅道教学院,也一直没培养出能讲经传道的人才。一个缺乏主动向民众传道的宗教,在起跑点上已输了一大截。不培训说经人才,不重视说经人才,将使道教在年青一代的信徒中迅速流失。老干而无新枝,其后果可想而知。
五、修持法门过于杂散,未加整理
在世界各宗教中,常将信徒分为「圣」与「凡」二者。一般的民众为「凡」,经过特定的宗教修持法门后,才能转「凡」而为「圣」。「修持」在宗教活动中,占着极大的分量。以道教来说,悟道者为圣,未悟道者为凡。凡夫为凡,神仙为圣。一般民众,未加修持为凡;对社会人民有贡献死后成「神」,及由积善并加修持而来的「仙」,皆属「圣」。由凡入圣,须以修持(修炼)为桥梁。 道教由于流传久远,所以派别众多,修炼法门各异。正一重符箓,上清重存思,外丹主黄白,内丹炼精气神,房中重男女和调;此外,祷祀、召遣、药饵、避谷、食气、守一、清静无为等等法门不一而足。在今日好简恶繁的功利社会中,须有人来简化其修持次第,循序诱导。道教的众多法门,如无人来加以综汇整理,初学者将难以入手,也无法吸引信众。
六、过度的包容,丧失了自己
兼容并蓄,本来是一种美德,也应是成功的条件之一;由于道教有宽广的包容性,所以在中土,虽有宗教争执,却不会产生宗教战争。而争执的结果,则是逐渐走向融合。但过度的包容,却反而使优点变成了缺点,丧失了自己的特色,而成为失败的主因。自宋以下,长期来大量混佛入道的结果,造成了今日的民众不能区分佛教与道教,以为拜佛即是信道。这种情形不仅在台湾如此,在海外的华人社会也如此。笔者今年三月初曾到新加坡开会,道教界的李至旺道长告诉笔者说新加坡有的道庙甚至将印度神及回教神一起设在庙中来拜,但这种看似宗教融合、民族共存的寛大胸怀,不仅得不到认同,反而招来了印度教徒、回教徒的抗议,认为亵渎了他们的神只。这个例子说明了过度的包容,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包容并非坏事,但必须有选择性,也不能仅从包容对方神祗入手而已,而是须从哲学义理、科仪、传教方式等多方面上着手,用包容来将对方长处摄取为己有,如此才能得蒙其利。道教包容,促成了佛、道的融合,但过度的包容,也让道教丧失了自己。举例而言,由于明末《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小说的倡导,于是道教将观音、锭光佛、文殊等神吸收为己神,同属玉帝所辖。但因给予过高的地位,这样的做法,反而造成佛、道不分的后果。相对的,佛教虽也吸收道教的神祗,如关公在道教的阶位是帝君,然而佛教却把他说成是受智顗渡化的神而已,阶位仅是佛教的护法神,地位低下可知。道教将佛教的神置于高阶,佛教将道教的神置于低阶,于是相形之下,造成了佛在道上的误导。
2、如何养生
3、鬼谷子 养生
武功很高,但传说毕竟是传说,谁也不知道真实的情况。谁也没有见过他真实的打斗。
4、少林龙爪手三十六式分别是哪些?
貌似只知道少林龙爪手是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至于36式还真不曾听闻,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了,可能就根本是金老爷子的观点。
从我接触的来看,我觉得这技能更像铁砂掌一类辅助性的功夫。您听说过铁砂掌36式没?
呵呵,开个玩笑,望采纳。
5、少林龙爪手的三十六式分别是什么?
真正的名字叫——龙爪擒拿手:共三十六式。 本功为少林寺秘传指功真谛。古朴易学,进步神速,功效奇大,苦练30日即可达到双臂二指禅靠墙倒立、铁指开砖碎瓦、凌空插碎1—3厘米厚木板、捏碎酒杯、砖块、核桃、折断铜钱,击穿碗碟等奇效。功成后手指坚硬愈钢,铁指开砖如泥,手如钢爪般抓树撕皮,搓石成粉,并能演示一指禅倒立,一指钻砖、二指走路,剑指开顽石等铁指神功,随意挥手即可碎砖断石,瞬间致敌于伤残!
据传明代弘能法师以精于此技而名震武林,其手到之处刚猛绝伦,抓树留痕,抓肉成洞,以一双钢抓铲除邪恶,行侠仗义,使其武林生涯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近代佛门高僧少林海灯法师更以擅长此技而名扬海内外!当代传人覃建峰老师浅习此功亦收到了极为惊人的效果,他不单可以演示单臂二指禅倒立,还可以三指折断古铜钱,手抓碎核桃,铁指断石条及盘腿二指走路、凌空叉碎木板等,以真功绝技名扬中外武坛。现在他把此功毫无保留的献出来,实乃难人可贵之精神,望有缘之士习之、珍之!因此技练成,功力非常厉害,易于实战中重创对手,故凡练此功者万不可滥用,应以德服人,尚武更应尚德方可大成!
一、 气贯龙爪
凡练习本功均以此式为开始和收功。
练法:双脚平行分开略与肩宽,高马步站立,双手左右分开抬起与肩同高,伸直成一直线,掌心向下,十指张开伸直,意想丹田之气连绵不断地象水一样涌向指尖,并从指尖喷射出来,采用细、长、匀的自然呼吸法,用鼻吸气,用口呼气,保持10—15分钟即可接练后面的内容。
功效:此式为铁指功筑基之术,能迅速将人体丹田之气贯注于手指增强内劲,并可增加双手血液循环,以不致于练功之时手指受伤!
二、指禅功
练法:以双手十指撑地双臂伸直,身体俯卧成一直线,意想丹田之气源源不断地涌向十指尖,十指缓缓深陷入地面,气流通过指尖透入大地深处,习练数分钟即可。 当能一次性坚持5分钟后,即可将双手小指减去,以8指支撑一次性可达5分钟后,再减去双手无名指,以此类推。当可练到仅以双臂二指支撑达5分钟以上时,即可将双脚垫物逐渐提高,当提高至倒立状态时,双臂二指禅倒立则可大功告成。如以双臂拇指,食指支撑更容易练成二指禅倒立,多勤加练习,则可练成一指禅倒立功,但指禅功必须按部就班练习,不可贪功暴进,以免手指受伤。
功效:可表演二指禅倒立,二指走路,金刚一指禅及铁指按丁入木等!
三、鹰爪功
练法:
1、备一对各重10斤的圆铁球,两手各抓一个自然垂于身体左右两侧,意想丹田之气达十指,随意行走5分钟即可接练下式。
2、备酒坛一个,坛口大小以适合五指抓拿为宜,先放入10斤铁砂(亦可用河沙或石子等重物代替放入),以双手轮换上下抓提,左手类了换右手,双手共练习5分钟,当可以一次性抓提5分钟时可再加入五斤铁砂再练习,每次增加5斤,增至50斤仍能轻松抓提达5分钟之久,十指之力大异常人。
3、备20斤重的铁砂袋一个(可用绿豆或大米代替),双手快速轮换抓提,双手共练习5分钟即可,当练至一次性可轻松抓提10分钟时即可大功告成,指劲厉害非凡!
功效:十指犹如刚爪,可捏碎核桃、抓树撕皮,抓人成洞,捏碎砖块、酒杯、竹筒、折断铜钱、拔丁出板等!
四、铁叉手
歌诀:气从丹田发,瞬间五指插。
指皮退三层,有志事竟成。
十指磨锋利,肉指变铁叉。
练法:备大桶一个,盛满大米,面队桶马步站立,先吸一口气,再猛用力将手迅速插入米内,插的同时喷气,并发出“嗨”声助力,意想手深深地插入大地,并将地面击出一个深坑来,双手轮换练习共10分钟即可,100日后将桶内的米换成绿豆,插绿豆满百日后再将少许绿豆倒出,加入少许铁砂练习,并逐日减少绿豆的数量而增加铁砂,当全部换成纯铁砂练习满百日后则手指坚硬如铁,十指如铁叉般锋利威武。
功效:可瞬间洞穿牛腹,插肉成洞,击穿碗碟,戳断石条,铁指开砖,手背断砖等!
五、透骨力
练法:先用四根松紧带把一块长宽均为35厘米厚1厘米的木板四角转孔穿上带子平行拉好固定悬于空中于肩同高,面队木板站立,先吸一口气,并意想丹田之气贯于指,瞬间插击木板同时喷气,并以“嗨”声助力,意思、想手指将木板击成四分五裂,要做到快、准、狠,坚信自己必可将木板击碎,双手共练习5分钟,当练至一下即可插碎一块木板时,再加多一块,如一次性可凌空击碎五块一厘米厚的木板时即大功告成!
功效:可凌空插碎酒瓶或数厘米后的木板,用于搏击制敌迅猛厉害,一击必杀!
六、点穴功
练法:备20斤重的大米带一个吊于空中与肩同高,用中、食指二指击之,每天双手共练五分钟,当可将吊袋击荡出一米外时再往袋内加入大米,大约每十天增加2斤,练至1年即可将百余斤重的吊袋用二指击出一米以外即功成!
功效:可达指触人倒,刺击敌人要穴等,用于点穴实战格斗威力无比!
七、摧坚破硬术
表演铁指功的项目众多,现仅举几例供大家参考!
1、击破碗碟:是最容易表演的铁指功之一,先备一个大瓦碗或碟,用左手紧拿着碗,碗口略向下倾斜,将丹田之气贯于右手中食二指,瞬间猛力用指侧敲击碗的内侧,即可轻而易举地将碗击破,也可用食指一指破碗!
2、折断铜钱:备古铜钱一枚,用右手食中二指捏住铜钱的背面上下边缘处,拇指捏住正面方孔处,将丹田之气贯于三指,瞬间发力,正反二力合一铜钱即被折断!
3、抓碎核桃:手同时握2-3个核桃,将丹田之气贯于指掌,五指瞬间发力猛抓核桃立碎,功深者仅用拇食二指即可捏碎!
4、凌空碎木:备长宽均35厘米的衫木板或松木板用火烤干,用线吊起与肩同高,将丹田之气贯于右手五指,瞬间插击木板的中央,以最快的速度猛然发力木板立碎!
5、铁指开砖:备红砖三块,放在坚硬的石台上,将丹田之气贯于右手中食而指至胸前,以最迅猛的速度戳击砖的中央,并同时喷气发“嗨”声助力,即可二指断砖!
八、练功须知
1、练功1小时内手勿洗冷水,可用热水洗干净,用毛巾擦干。
2、每次开始及收功均需练10分钟气贯龙爪。
3、每次练功前后均需用药擦手三分钟,用药方法同铁掌功药方一样(外用药:用中药透骨草200克泡40—60度的白酒1公斤,浸20日即成铁砂掌酒,大凡修炼铁掌功者,必须用药去除铁砂之毒性,并可舒筋活血增加功力加快功效,故习练铁掌劲功者,不仅练就了硬功,更可使铁砂药性渗透入肌腕手掌,使其筋骨坚实强硬,具备杀伤力之掌力,击人即倒。本方经我多名弟子学员试用效果很是不错,比起日前社会上流行的“食盐加地骨皮”所谓之“易筋汤”方便实用得多!)。
4、多玩健身球,可以使手指更灵活,内力更充足,并有提神键脑的作用。
5、过度的性生活及饮酒会造成手指练功疼痛无法集中劲力等现象,适量无妨。
6、如受时间体力所限,可单选一两式习之功也很好,但仍需用药及习气贯龙爪 。
6、什么是养生?
7、二十是廿,三十是卅,四十是卌,那么五十、六十等以上的是什么呢
五十为圩、 六十为圆、七十为进、八十为枯、九十为枠、百为二圩、二百为皕。
一、圩
[wéi]
1、形声。从土,于声。本义:低洼区防水护田的土堤。
2、围绕村落四周的障碍物,也作“围子” 。
3、凹,中央低而四周高 。
[xū]
1、意为五十,如:圩一(五十一)。
2、湘、赣、闽、粤等地区的农村集市(古书中作“虚”) 。
二、圆
1、从中心点到周边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形。
2、完备,周全。
3、占梦以决吉凶。
4、意为六十。
5、货币单位。亦作“元”。
三、进
1、向前或向上移动、发展,与“退”相对。
2、 跟“出"相对。
3、吃,喝。如:进食。
4、奉上,呈上。如:进言。
5、量词,旧式房院层次。
6、意为七十。
四、枯
1、在古代,枯表示数字“八十”。
2、“木”与“古”联合起来表示“古老的树木”。本义:年久的树木。
3、指失去水分,水全没有了。
4、没趣味,无生趣。
五、枠
枠,读成huà,汉字,同“桦”。本义为:九十(以前代表数字90)。
六、皕
皕,二个百组成,顾名思义就是二百的意思。“一皕子”也就是二百年。
8、陈氏太极拳精练二十六式的简介
陈氏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由明末清初的陈氏第九世陈王庭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吸收各门派的精华,创编了太极拳。
在400多年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从陈氏太极拳又派生出了杨氏、吴氏、武氏、孙氏等各式太极拳,但唯独“小架”是一支奇葩。大架不出村,小架不出门,“小架”由于仅在家族内传授,且师承严格,至今鲜为人知。
河南沁阳太极拳养生缘起源于陈氏太极拳第十九世、第十一代传人陈立宪大师(世称陈三绝,太极、正骨、建筑),由其入门弟子司国良亲自任教。为方便初学者学习,创编了陈氏小架26式太极拳,完成时间为3-5分钟,运动量适中,科学性更强。不但适用于体格健壮的青年人,也适用于体质病弱的中老年人,长久坚持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防身技击。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