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极太极的实战养生功夫怎么样?赵冀龙的实战养生功夫不错,是真的吗
无极太极是由实战派派武术家赵冀龙一手创办的。他授实战用法和养生内功。我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知道了赵冀龙的无极太极,当你练了两个月后,你会发现身体大大的被改善。
2、听说学功夫可以养生,这一点科学吗?
功夫养百生的说法其实就和通过运动强身健体一样,不过功夫是集结我们中华度民族的武学精髓,自然是要比西式健身房的锻炼方法更有养生的理念问在里面。现在比较流行的赵冀龙无极太极的实答战养生功夫也是主打不伤身,能实战的概念,专不仅强身健体,还能通过实战接近中华武学,让很多人都趋之若属鹜。
3、中国武术分为几大派的大门呢谢谢
中华拳术,共分为七大拳系,分别为武当、峨眉、南拳、少林、太极、八卦,形意;其中后四者又被称为中华四大名拳,而最后三者----太极、八卦、形意又被称为内家三大拳种
太极
太极最早传与唐初千载寺李道子的无极养生功,和元明之际的张三丰可没什么关系。后经逐步发展,主要传承为六大派系:
至于与近代太极最相近的拳派,则最早传自河南焦作陈家沟的祖传的拳法,以陈长兴为代表,但这一排的拳法拳架子是有了,但内里还有待完善,后山西王宗岳经陈家沟,将吐纳气功之法授予陈长兴、杨露婵师徒,这时太极拳完全成形,陈氏一派又有精进,并且多与族内弟子习练,这就是陈氏太极。
而杨露婵则青出于蓝,创出威力更甚的杨氏太极,并且凭借此艺入京师,横扫无敌手,闯下了“杨无敌”的赫赫威名,后因京城王宫子弟屡屡要求授艺,杨不胜其烦,对原太极拳进行删减改变后授予之,加强了养身保健的功能而削弱了其杀伤对战的部分,这就是杨氏太极三十六氏,也叫小架子(其实是杨露婵忽悠这些王公贵族的,真正的拿手绝活当然不可能广为传授,但正是这套保健操流传最广,现在街头巷尾老头老太太们练习的就多是这门)
后杨露婵次子杨班侯传满人全佑,全佑之子鉴泉从汉后改姓吴,吸收父亲教授的小架子及原太极拳大架子两方面之长,创出吴氏太极(其实主要还原了杨氏太极原有的杀伤力);
再说当年传授陈、杨师徒内家功法的王宗岳传艺弟子蒋发,蒋发又改良了河南温县赵堡世传的拳法,这就是赵堡太极拳,只是这一脉比较低调,武艺仅族内相传而不外传,亦很少露面,古一直很是神秘;
又有河北人武禹襄曾习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青萍学赵堡太极拳,备悉理法,并于同期得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谱》草纲目,自创出武氏太极,武的外甥李亦畲进一步改良了武氏太极,这一派太极也主要以自娱为主,故影响不是很广。李亦畲传邻居郝为真,因郝氏这一脉子孙沿袭、改进这路拳法时间很长,影响力超过武氏,因此武氏太极近些年来也被称为“郝氏太极”。
后郝为真授徒孙禄堂,孙禄堂一人集太极(郝为真所授)、八卦(程廷华所授)、形意(郭云深所授)三家之大成,创出威力惊人的孙氏太极,威力惊人,逢敌战绩皆是“轻取之”(即轻松搞定、秒杀),名扬四海,被称为“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
八卦
与太极绵延传承相比,八卦历史相对较短,但拳种成形、扬名的时代几乎是同时,形意也基本一样。八卦的创始人董海川与杨露禅同代,皆声誉嘉庆朝,两人年龄也相近,故后人传两人为至交好友,故太极八卦两门弟子多因此为由头相互交流沿袭,甚至有传闻,当年杨露禅在京师纵横无敌,所向披靡,唯独到了端王府与董海川战平,这点因是谣传无疑,传统的说法让董海川在端王府展露身手后名声流传开来的是董海川轻取王府的侍卫头领而非杨露禅。但可以肯定是在杨露禅扬威四海,声名如日中天的时候,董氏及其八卦掌亦能广为流传,足见董氏之能
董海川享寿甚长,光绪八年才去世。一生共亲传弟子五十六,弟子多为带艺投师,故故形成了风格各有不同的流派,主要尹福所传的尹氏八卦掌,程廷华所传的程氏八卦掌,史继栋所传的史氏八卦掌,樊志涌所传的樊氏八卦掌,梁振圃所传的梁氏八卦掌,宋长荣、宋永祥所传的宋氏八卦掌,刘宝珍所传的刘氏八卦掌,还有刘凤春秘传的刘氏八卦掌及张占魁所传的形意八卦掌等。诸弟子中,又以尹福、程廷华名气最大、成就最高
程廷华、原来是做眼镜的,后“眼镜程”投入董海川门下,并将自小习得的摔跤等技艺融入八卦掌之中,创出程氏八卦,当时武林中慕名与程较技者甚多,但无不败在他的手下,因而"眼镜程"名冠京师。后慈禧网罗高手护驾,尹福从之,而程廷华不为所动,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烧杀淫掠,程廷华愤而出手,毙敌多人,但终究寡不敌众,据传死于24杆火枪之下,尸体被悬于城门之上,这点与大刀王五相似。 后人称,尹、程同门师兄弟,技艺相当,但前者屈服于强权富贵,后者则为大义而捐躯,故后皆以程氏八卦为宗。当然,尹福这一脉本身成就也是很高的,尹富的弟子比较出名的有宫宝田,也就是《一代宗师》中的那位。
程氏弟子众多,成名者亦不少,当然,以孙禄堂成就最高。
张占魁结实李存义,后经其引荐给刘奇兰,学习形意,后于京师结识程廷华,经其引荐拜入董海川门下,当时董氏年事已高,其八卦技艺主要由程廷华传授。集八卦、形意与一身,有闪电手之称。
张占魁的弟子最为出名的当属韩慕侠,解放前黄埔军校首席国术教官,击败无数外籍高手,打死天津擂台俄国大力士。电影《武林志》里东方旭的原形就是他。当时在南开中学就读的周恩来也拜入韩门下,也是因为此韩氏八卦得以在解放后、文革中幸得保全。韩慕侠协助张自忠以武术训练部队,这就是后来宋哲元部大名鼎鼎的大刀队。
其后八卦掌较为出名的有长江大侠吕紫剑等,与霍元甲齐名。
形意
形意拳 ,发源于山西太谷,乃明末清初时由姬机可,后姬际可门下分为河南、山西、河北等派系,叫法也各有不同,有心意拳、形意拳、心意六合拳等
河南形意:姬际可传山西曹家曹继武,曹继武除本家流传外,还授予河南人马学礼,形成河南形意一脉,但这一支主要在回民中流传。
山西心意:曹继武又传戴隆邦,戴隆邦传两子与妻侄,称戴氏心意,
戴隆邦除传本家之外,又传外姓弟子,贾大俊、吕海根、李洛能等。其中又以李洛能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河北心意:李洛能为河北人,但其造诣颇高,世称“神拳李”,尤其善于授徒,李洛能有八大弟子,皆是赫赫有名的大高手,这八大弟子中,山西河北各占一半:山西车毅斋(时称北侠)、宋世荣、宋世德、李广亨,河北的郭云深、刘奇兰、刘晓兰、贺运亨;他的授艺即他赫赫有名的八大弟子使得形意拳广为流传,其中山西形意又叫山西小架,河北形意又叫河北大架。这八大弟子中,又以郭云深成就最高,人称“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这路最简单的跟步冲拳,在郭云深的手上施展开来,成为一代传奇,最常见的描述是:莫樱其锋,当者必飞丈外。这里也包括了‘掌力将碗口粗的白蜡杆一格即断’的“鬼八卦”焦罗夫,三战皆飞。”
刘奇兰除传于儿子刘文华外,知名弟子还有张占魁(即上文所提创形意八卦拳之人,韩慕侠的师父)、李存义等,而又以李存义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李存义世称“单刀李”,后任中华武士会会长。拜师于刘奇兰,并且得到了刘的师兄郭云深的指导,也曾拜师与董海川学习八卦,当时董海川已老,其八卦掌的主要功夫是由程廷华所教。结识大刀王五、张占魁、程廷华、霍元甲等人,因曾经击败白人大力士,得到官方的金质勋章,十余年间,名声渐隆。 八国联军入寇时,曾在天津老龙头火车站痛杀守战俄军,后八国联军破北京,李存义率弟子到山西避祸,由于山西的师兄弟宋世荣、宋世德等交流心得,山西形意和河北形意门下互相印证。
李存义与神枪李书文结拜,又与张占魁兄弟相称。
李存义终身致力于形意拳的推广,他的弟子甚多,有数百人之多,著名的弟子有尚云祥、傅剑秋、郝恩光以及晚年所收薛颠等。李存义弟子中,前期以尚云祥成就最高,后期当属薛颠,堪称神乎其技,任天津国术馆馆长,可惜解放后,“破四旧”,薛颠被定性为“拳霸”,被解放军将国术馆门口堵上,用冲锋枪扫死。
尚云祥,得李存义、程廷华八卦之精义,又得到形意大师、师叔祖郭云深的欣赏,将其三大绝技“半步崩拳、丹田气打、大杆子”倾囊相授,成为身怀绝技的一代宗师,以“铁胳膊尚”、“铁脚佛”闻名武林。连天下第一手的孙禄堂都称“吾友尚云祥劲力之刚猛无人能出其右”
尚云祥喜结武林豪侠, 以武会友,广收博取,增益武技,以手试技,以骄证武功,从应用实战中积累经验,不断丰富完善自己。。他以武会友,战绩骄人,但从不伤辱对方。如鹰爪功神手徐某、铁砂掌名家冯某、铁罗汉李某、具“神力千斤鼎”之谓的王某等均手输而心亦折服。尚云祥“习武”的一生,未与人结下任何冤仇。
大致说来,从姬际可创心意,传于曹继武,曹继武分传马学礼、戴隆邦,乃有河南、山西形意派。 后李洛能又得艺于戴隆邦,开创河北形意一派,壮大山西形意一派,形意拳完全成形。故可视李洛能为第一代、李洛能的八代弟子为第二代,第二代中以郭云深成就最高,第三代又在李存义的手中发扬光大;第四代中尚云祥继承了师叔祖郭云深的绝技,成就最高,后其师弟薛颠可谓鬼才,后期成就甚大。
武当拳:
四大门为首:龙门、天罡、清虚、太乙
另有各个支派(如雨后春笋一般多):松溪派(张松溪创下,是比较全的一门功夫)、紫霄派、纯阳派、玄武派、游龙派等等等等】
代表人物:武当道宗 徐本善(烈士) 龙门派传人,现在武当众多拳术都是他传下来的。因帮助贺龙部队,贺龙赠与黄金。土匪之后看中黄金围攻武当,徐本善带领道众赶跑土匪,被土匪午夜时分强杀而亡。
南武当掌门:游玄德 他不在武当山上,是开创南武当派
松溪 游明生 :确实好功夫!!可惜啊……
岳武:不了解,你自己查查吧
昆仑拳:
昆仑无极门:黑龙江支脉从沧州献县传出,传说从青海昆仑山一代创始到现代。在北京的苑城镖局曾是我们师太爷他们的产业。
特点:小弓小马,主张技击。以刀、枪为主。拳术以五大掌(龙虎、阴阳、棉丝、锁链、无极)还有众多拳术。功法以内家功和擒拿点穴为主。
山东昆仑拳:黄辉龙所传。昆仑拳的风格特点:眼巧、心灵随变化,攻击时凶猛、刁滑,讲究吞、吐、涪沉
青海昆仑拳:这个真心看不懂,谁能告诉我咋回事?在网上报道周金生老师自创昆仑派……我有点懵
还有众多支派,不了解了。
崆峒派:
这个真心牛逼了。无论是去世的燕飞霞老师,还是现在的花弄影老师还是白义海老师都是牛逼哄哄的人物
这个体系非常清楚: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花架门、奇兵门和玄空太极门
自宋代中国传统武术分门立户为四大名门:赤、伯、蠢、温;十大拳种:洪、留、枝、名、磨、弹、查、炮、花、龙。
南拳 、北腿 工程海了 你慢慢找资料整理吧
八极拳
民间一直有着“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的说法,可见此种拳法的凌厉与威名。
关于八极拳最早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源自明代的,《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罗篇》中的“巴子拳”即八极拳;有说是武当山道士所创,具体何人不详;还有说是清代焦作月山寺主持张岳山所创;还有说是清代一号“瘌”的云游道士所创;可谓众说纷纭,但均无可靠史料依据做支撑,因此和一切传说一样,显得有些虚无缥缈。
转自——国术吧,有兴趣可以到吧里看看,有很多很好的资料
4、太极拳的创始人是谁?
太极拳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陈家沟起源说
这种观点认为,太极拳为明末陈王庭所编创。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为武术史研究者唐豪、顾留馨等。唐豪先生在实地考察了河南温县,并查阅了县志和《陈氏家谱》等后得出此结论。主要依据为陈王庭遗诗中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闹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作为其编创太极拳之论据;再者,据《陈氏家谱》载,陈王庭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由于广为流行的几大类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有着渊源或师承关系,故加重了此说法的权威性。在一段时间内,这一观点曾占主导地位,如《简明武术辞典》等书中均用此观点。
2.张三丰创拳说
由于太极拳的理论根据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太极理论”,而道家和道教乃是此理论的发挥者,于是道教、道家与太极拳的关系问题也引起武林人士的重视,张三丰创拳说实则是这一现象的反映。这一观点由来已久,“陈王庭创拳说”盛行以前,即为传统定论。如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曰:“先大父更诏之曰,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且附有《张真人传》。更早如李亦畲《太极拳小序》中也说:“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今人亦多有赞同此说者。其佐证文献如《三丰全书》.其中记载“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等。
3.王宗岳创拳说
王宗岳在中国太极拳史上的重要地位,为历代拳家所公认。他首次运用易学概念,并阐发《周子全书》于拳理之中,写成《太极拳论》.遂使“太极拳”名称得以确立,其文也成为太极拳传统理论的顶峰:由于王宗岳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太极拳拳理、拳技,且王在武史中有迹可查,故有人据此认为王宗岳总结前人经验,首创太极拳于世,后传人陈家沟:因现存有文献记载,“王宗岳传拳蒋发,蒋再传陈长兴”之说。
4.武当山创拳说
中国武术与宗教渊源颇深.至少在理论上可见其广泛的牵涉。而流行的“内家”“外家”之分,将武当归于内家,少林归于外家,其立论客观与否,可另为议论.但无疑加重了武术的宗教色彩。与此相应,出现“太极拳起源于武当山”的观点,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持这种看法的认为,“炼丹”是中国道教的一大活动内容,也是古代研究养生术的一种方法.武当道士在长期的内丹实践基础上(多为静功),结合呼吸吐纳以及导引方法,发挥而成太极拳,其主要作用在于疏通经络(如带脉、任、督脉等),调和气血,以达抗病延年之效.再吸收其他拳法之精髓而具技击之功。
5、哪里太极是正忠的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虚虚实实,哪里正百宗哪里不正宗只能自己去体会,那个门派会说自己的功夫不度正宗?哪个练武之人不说自己的功夫远近闻名?根据自己要求的太极是什版么去判定哪里的正宗不正宗,其实很简单有功夫就正宗,至于什么是功夫那就看你自己认识了。权
6、最近发现好多人在无极太极这个公众号学习养生功夫 ,赵冀龙微信课程
赵冀龙的无极太极微信课程百特别有用,它是通过视频、音频、图文等方式教授赵冀龙大师的养生实战功夫所的课程度,对于学生来说这种网络的授课方式不仅没有时间地点的问限制,而且还能随时温习教学资料。此外在专人指点上,赵冀龙的微信课程也有武学大师答级的助教为你一对一的辅导,甚至也有赵冀龙老师为你亲自的点评功课,因此相对古板的武版道馆来说,赵权冀龙微信课程要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而且学起来也 更有价值。
7、太极拳创始人杨露蝉简历
杨露禅(1799—1872年),名福魁。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人。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这药店为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陈见杨为人勤谨,忠实可靠,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故乡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家中做工。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杨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不收自己。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 但因学艺心切,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
这样,杨露禅才得以正式拜陈长兴为师。这便是民间传说中《杨露禅陈沟偷拳》的真貌。经小说家的艺术加工,如民国初年有人所编的传奇小说《金蝉盗技》等,也由此衍化而来。宫白羽武侠小说《偷拳》和由此书改编的电影《神丐》,就是根据上述杨露禅学艺 故事创作的。
杨露禅正式拜师后。十八年中三下陈家沟,深得陈式太极拳精髓。艺成时,他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 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陈式老架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时间长了,便形成了一种拳式,号称“太极小架子”。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其特点是:姿势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而这时陈家的太极拳却仍在陈姓内部传递,所以当时的武术传人杨季子写的诗中,有“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 的句子。
后来,杨露禅的次子杨班侯(1837--1892年)传杨式小架太极拳于满族人全佑(1834—1902年),全佑之子鉴泉后从汉姓吴,他将父亲传授的杨式太极拳修改定型,自成一家。此拳的特点是:重神静,长柔化,马弓步时呈川字形和身稍前倾,而又要求斜中寓直。推后时,宁静而不忘动,架式大小适中,动作紧凑 柔和,神志舒静。在社会上流传后,被世人称为“吴式太极拳”。
杨禄禅进端王府教拳始末
太极拳名家杨禄禅(1799—1872),河北永年县人,原名福魁,字禄禅。他到河南温县陈家沟从师陈长兴学拳,学成后回永年县,寓居太和堂药店,以授拳为生。杨禄禅在家乡与人比武伤人,为躲避官司而一人潜逃到北京。当时北京东安市场北面有一家“天义顺”酱菜园,掌柜的人称张四胖子,此酱园腌制的酱菜不向外出售,专供王府用,因而张与王府过从甚密,有钱有势,又称小府酱菜张。张四胖子家住海淀,每隔数日来酱园一次,那些日子他正要为其两个儿子寻找教书先生,曾托嘱酱园门前的粥摊掌柜丁紫兰留心,如有合适的给找一个。
一天,杨禄禅来到东安市场,没钱下饭馆,就到丁紫兰的粥摊喝粥,他边吃边问丁紫兰有没有什么事可让他做,工钱不计多少。丁紫兰问他会些什么,杨禄禅说自己认识字,可以教书。丁紫兰一听便想到张四胖子所托之事,于是将杨禄禅作为教书先生推荐给张四胖子。从此杨禄禅即住北京海淀张四胖子家里,每天教两个孩子念书,别无他事,因为是逃避官司而来,练武之事不敢露头。
张四胖子家大业大,家中还雇有二十几名看家护院的家丁,每日打拳练武,平时因门户之见,家丁们和一些绿林好汉早就有些矛盾。
杨禄禅在张家教书半年有余,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后面角门小屋里休息,忽然听见后花园内有动静,像是有人用刀枪器械在动手。他随手拿着三尺长的烟袋,向后花园走去,只见有人在格斗,有人被打倒在地,有的还被捆上了。杨禄禅近前一看,倒地被捆上的都是家丁。有个家丁见杨禄禅走过来,还大声喊叫:“杨先生,可别过来,别让他们把你打了。”杨禄禅哪听这些,过去用烟袋锅一拨,就把一绿林好汉的刀给下了,再一点又撂倒一个,三下五除二,几下子就把绿林好汉都打倒了。又用捆家丁的绳子把他们一个个都给捆上了。杨禄禅问他们愿意官了还是私了,官了是交官府处理,私了是有仇宜解不宜结,以后不再闹事。这些绿林好汉当然愿意私了,于是个个求饶,结果把他们都放了,杨禄禅才又回到小屋休息。
事情过后,家丁们实在感到难堪:吃粮听差,职责是看家护院,却让人家给捆了,还是靠教书先生给解的围。第二天,家丁们都来向张四胖子辞行。张四胖子也没想到教书的杨先生还会武术,就对家丁们说:“你们也别走了,就让杨先生来教你们吧。”从此杨禄禅除了教书以外还教起了武术。就这样过了两年多,杨禄禅给永年县老家去了信,告知他在北京的情况。
一天,门房传话,说老家来人了要找杨先生。杨禄禅心里也不知是谁,随即走出迎接。当时张家大门口马路对面有一座大影壁,上有“迎祥”两个大字。杨禄禅出门一看,来的人并不认识,是个30多岁的年轻人。他过来就请安,要施大礼,右腿向下一跪,右拳直冲杨禄禅的小腹而来。原来此人是杨禄禅在永年县那次打伤之人的家属,来京找他报仇的。要请安施礼是假,借机进招攻击杨禄禅的下三路冲拳进裆是真。刹那间,只听嘭的一声,杨禄禅用海底针把那年轻人打到大影壁上,身子直贴在“迎”字上。而后年轻人摔倒在地,爬起来叫道“大叔,咱们3年以后见”就跑了。
杨禄禅回到屋内,想到不定何时还会有人来找麻烦,心中烦闷。于是找张四胖子,对他讲了在永年县伤人之事,自认为总得防一下,不如离开此地为好。
张四胖子感到很惋惜,想到两个儿子才学两年多,如果学成了该多好。于是对杨禄禅说,如果能到四爷那里就行了,我去活动一下,找大管家王兰亭说说,或许能行。
咸丰年间,端王称四爷,肃王称六爷。杨禄禅若能到端王面前教拳,问题就解决了,绝无后患。端王府的总管王兰亭特别喜爱武术。经张四胖子推荐,王总管又从中说合,杨禄禅真的被四爷看中了,便到端王府教拳。总管王兰亭精明能干,个子高大,身强力壮。杨在教端王练拳时,王兰亭就在一旁跟着学,而且杨禄禅每次都用王兰亭试手,挨打的是王兰亭,但他也就因挨打而慢慢地领会了太极拳法的精华。
在端王的安排下,杨禄禅开始充任旗营武术教官。所教之拳术,在当时不叫太极拳,而叫作“绵拳”,只教旗人不教汉人,旗营中也是只教近八旗,不教外八旗。那时的旗营分为东八营和西八营,东八营是善扑营,练摔跤,西八营多是提笼架鸟的,体质较差,练绵拳。当时有很多王公子弟也来学拳,然而大多数人怕苦而学艺不精,仅有时贝勒之子时绍南和武状元出身的将军岳柱臣得太极真谛,并且正式拜师杨禄禅。旗营下级军官中有三人得太极真传,此三人即凌山、万春、全佑,三人各得所长,凌山善发劲,万春善刚劲,全佑则善柔化。因碍于旧的等级观念,三人不能与贝勒子、将军等人称兄道弟,故杨禄禅令此三人拜其子班侯为师。后来,时绍南因出天花丧命,岳柱臣在中俄边境战争中阵亡。杨禄禅再无心教拳,遂辞去武术教官之职,离开了旗营。
杨禄禅与其子班侯、建侯,其孙澄甫三代人在北京教拳,对传播太极拳功劳极大。
吾师王培生先生早年与文中所说的天义顺酱菜园老板海淀张四胖子的后人有交。亲听其讲述杨禄禅初来北京,先在张家落脚避难,而后被推荐到端王府教拳等情况。
这段太极拳史上的轶事,王培生先生多次向我们讲述过。太极泰斗吴图南先生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也有详细的描述,与王培生先生所讲大同小异,只在个别细节上略有出入。
1924年,吴图南先生曾任教于北京西山万安小学,因而有幸结识了原天义顺御酱园张凤歧(即张四胖子)的后人张伯允。吴听张讲杨禄禅初来北京即落脚张家教拳之事。吴又从张先生那里得到许多杨禄禅在张家教拳的资料,其中最珍贵的是《张氏随笔》(乃天义顺酱园老板与把式侯德山一同跟杨禄禅学拳的笔记)。由此可见,这段轶事具有极高的历史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