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房中术,房中养生术都有那些
素女经 彭祖房中术
彭祖历三个朝代,至多岁,尚手脚轻便,依然年轻。据传,概括彭祖的养生之术,主要为三个方面:即气功术,营养术,房中术。气功为今人养生及治病的一种方法,黄帝内经云“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此之谓也。气运丹田,使九窍、五脏、四肢甚至毛发,都能感到气在运行。后人的吐故纳新就是从气功中来。从《史记·世本·帝系》、《山海经》以及刘向的《列仙传》的记载,可以知道,彭祖名钱铿,他是颛顼帝的玄孙,陆终氏的第三个儿子,轩辕黄帝的第八代孙,历经夏商周,夏时曾率兵攻打徐州,并封官于斯,号彭城。商时为守藏史(守藏史如今之国家图书馆馆长,当时管理书籍及甲骨文的卜骨卜年),官禄至商大夫,周为柱下史(柱下史是宫廷记录官员)。后来彭祖从师尹寿子,学得真道,他隐居武夷山修炼,晚年回到蜀地,住在彭山象耳山中,后移居到今天的彭祖山,他对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衣、食、住、行、运动、药物等进行不断调整,从而总结出一套自成体系的长生理论与技法,他经常云游四方,将长寿之道广为传授,便民间百姓大受裨益,而彭祖本人活了八百余岁 川丰房中养生宣
2、我国独创的养生之术是什么?
我国古代中医来养生的基本原则,就是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冬天则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还主张养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等。
我国独创的养生之术,就是在养生基本原则指导下源,经过历代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发展与完善,最终形成了动形养生、饮食养生、修身养性、静神养生、调气养生等多方面修炼技法。
3、哲龙的性理养生术真的能达到射精自控的水平吗?
有的,我十六岁的时候练过些气功,当时可以达到在梦里遗精的时候马上用意念把精收回去,也就是所谓的泄欲不泄精,现在跟你说最简单的练法,专就是提肛,收会阴穴,直到会阴穴猛跳,只要属你每天练有半个钟,很快就可以在梦中收精!其他打坐那种你应该会啦!
4、武当道教养生导引术
以武当派内部传承和修炼的导引术为基础,秉承养生健身的理念,去芜存菁总结和提炼一些道家导引和养生功夫,公布于世,以造福人类健康福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的起源、发展、修炼功法,并由浅入深地讲解了武当养生导引术的基本原则、要领、特点、练功效应和注意事项等内容。易学易练、法简效宏、包罗万象、妙理无穷,是道家流传下来的优秀功法。 ·食慢咽。如果不想得胃炎、胃溃疡、胰腺疾患和其他疾病,进食不宜过快。一口饭如果能嚼到36下,一直嚼到没东西可吞咽的程度,就会少得或不得胃肠疾病。·动为纲。指适当的运动可促进消化,增进食欲,使气血化源充足,精、气、神旺盛,脏腑功能不衰。因此,人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锻炼方式和运动量。导引术是一种和缓、自然的活动,可快可慢,使精神得到休息,肌肉放松,气血调顺,整个身心在一种协调中得到平衡和保养。持之以恒可流动气血,畅达气机,活动关节,帮助脾胃运化,借以祛病防衰。·素为常。素食主要包括食植物蛋白、植物油及维生素的食物,如面粉、大米、五谷、杂粮、豆类及其制品,还有蔬菜、瓜果等。应少吃油腻,多吃蔬菜。日常饮食应以淡食为主,以便清理肠胃。·酒少量。不要嗜酒无度,以免损伤脾胃。少量饮酒能刺激胃肠蠕动,以利消化,亦可畅通血脉,振奋精神,消除疲劳,除风散寒,但过量饮酒,害处很多。饮酒过量,脾胃必受其害,轻则腹胀不消,不思饮食,重则呕吐不止。·莫愁肠。指人的精神状况、情绪变化对脾胃亦有一定影响。道家认为:思可伤脾。意指思虑过度,易伤脾胃。脾胃功能失衡,会引起消化、吸收和运化的障碍,因而食不甘味,甚至不思饮食。养智:智指智慧,智慧一定要培养。智是知和日的组合,每天将知识增加一点,每天学习就有智。 慧代表人的心,代表人的先天状态和心态。慧者,心系于事。慧字上面的两个丰字分别代表国事和天下事,中间的司字代表家事。从字面上看,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放在心上,称之为慧。家事离心最近,这说的是家事是最容易接触的事,也是最起码应该做好的事。所谓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就是这个道理。两丰字平齐在家事之上,说明国事天下事一样重要,也都比家事重要。心系于事,是指心里要装得下这些事,能把这些事都放在心里的人,就有了慧的基础。另外,事与事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是相辅相成的。放在心上,就是用心去想,去思考,思考各事的规律,思考各事之间的联系与作用。当这些道理都弄懂了,慧就产生了。慧用心字底,说明慧是一种精神,一种状态,当一个人的修为达到这种状态,持有这种精神的时候,他就具备了慧。说一个人有慧根,就是说他善于从事物中了解和掌握规律,进而从容处事,潇洒为人。
5、中国古代有哪些养生术?
养生学家,历代皆有。既见于医家,亦见于文、史、哲诸学者中,可谓名贤辈出,养生传统几千年,形成诸多学派,异彩纷呈。
精神养生
主张以安静调养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静思始倡于老子、庄子,提出“清静无为”的学说。《黄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医学角度提出精神保养可以防病,并主张依据四时之气的特点来调养精神。
主张精神养生的学派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静则抗衰延年。人的思、虑、智、志、急、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张神气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清心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以保持神气清静,促进健康。
动形养生
主张以运动形体来保养生命。《吕氏春秋》率先提倡动形养生,认为经常运动身体,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编了“五禽戏”体操,作为人们练身强体手段。唐代名医孙思邈及王煮等人也主张人要经常进行适度的运动。
调气养生
主张调养真气来延年益寿。《黄帝内经》提倡调摄真气以治病延年。持此主张的学派认为,气是生命的根本和动力,气充满全身,无处不到,具有治邪防病的功效。气,贵在运行不息、升降有常。调节气机升降,维持其正常功能,足以强身健体。调养元气的方法包括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方面。通过调养其气,以达健康长寿。
固精养生
主张通过固摄阴精,使之充盈内守,以达到养生。据截,最早提出固精思想的是管仲。《黄帝内经》也非常重视精对生命的作用,认为精是人始生的基础,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寿夭的关键,主张养生关键在于节欲保精。阴精贵在充盈固秘,则人体得养,精力旺盛,强健长寿。固精的前题是收心正心。因此,这一学派强调节情欲以防阴精妄耗,倡导晚婚、节欲、调七情等,以保养阴精,益寿延年。
食养养生
主张饮食调养,补益精气,纠正服腑阴阳之偏,以达到调治疾病、延年益寿之目的。《黄帝内经》提出:“谨和五味”、“食饮有节”等饮食调养原则。唐代名医孙思邀是这个党派的一代宗师,其主导思想是节制饮食,以食疗痛,养老益寿。饮食宜清、淡、软、简,忌腻、厚、生冷。
6、道家流传下来的房中术真的可以养生吗?
房中术,即性的技术,其实质为两性性生活的修为,它是中国古代一门口口相传的奇特秘术,具有某种神秘色彩,更由于世俗伦理道德及出家人的清规戒律的束缚,使“房中”这个在古代本来十分常用的字眼,或被宗教套上一层神秘的外衣,或被正人君子之流误解抨击,无论做学问还是搞养生的人,都讳言“房中”二字,似乎“房中”就是荒淫。这种讳莫如深、避之如蝎的做法,使有关房中术的资料长期埋没在古代典籍或国人的口头流传之中,令人难取真经,甚至产生出种种误解,致使这一领域至今还极为封闭,一般人难以了解房中术的真面目,更远远说不上被现代人正确认识和利用。
其实,只要我们排除房中术中某些巫术因素,房中术便没有什么神秘可言。我国当代权威性最高的新版《辞海》是这样写道:房中术,古代方士所说房中节欲、养生保气之术。”一语道破了房中术的本质,说明它是以研究男女性生活为课题的。人类不可能根本断绝性行为,大抵有男女即有房中之事,专于其术者,即以家言;就其技艺而言,即以术名。人类两性的修为本不可忽视,更不应该受到轻蔑。懂不懂房中的修为与保养,不仅关系到性生活是否和谐美满,而且还关系到人类天赋的寿命。而房中术的中心之点正是探讨人应该如何在性生活中养生保气,用今天的概念来说,它几乎和我们现代人使用的性科学(Sexology)差不多,或至少可以说它是“准性科学”与“前性科学”。从现有文献上看来西方性科学(Sexology )的建立,自德国科学家克拉夫特·埃宾在1886年发表《性心理病》算起,至今还不到两个世纪;而在我国,最早研究男女闺房性生活的时间,可以上溯到三干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因此,可以说,我国古代房中术实际上是全世界各民族中,研究得最早、最深的性科学,是我们的祖先在人类性医学史上的一大探索奇迹。
在中国,对房中术研究最多的首数道家。道教从一开始就与房中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前所述,道教的创始人张陵早期受方士影响,“采取玄、素”之道为人治病,玄女、素女都是传说中的房中家,“玄、素之道”即为房中术的代称。据资料记载,道家修行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开始流传,秦汉时期已成为四门方技之一,《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序方技四种,一曰医院、二曰经方、三曰房中、四曰神仙。”实际上,房中术最初 乃神仙家创造的一种方术,它以讲求房中节欲,还精补脑及男女卫生指要等为主旨,本是战国神仙术三流派之一,张陵创立的五斗米教承袭了此术,后东晋的葛洪也以此为道教最重要的三方术之一,予以重视。据葛洪说,修炼房中之法的共有“十余家”,术虽各有所法,但均以“还精补脑”为其要务。饮食男女乃为人之大欲,道家修炼如果不注重这两个方面。无异于‘釜底抽薪”,是断难成功的,至于房中秘术,“此法乃真人口口相传,本不书也”,所以,葛洪这样说: 夫天生万物,惟人最贵。人之所上,莫过房欲,法天象地,规阴矩阳,悟其理者,则养性延龄,慢其真者,则伤神天寿。至于玄女之法,传之万古,都具其梗概,仍未尽其机微。余每览其条,思补其阙,综习旧仪,纂此新经,虽不穷其纯粹,抑得其糟粕。其坐卧舒卷之形,偃伏开张之势,侧背前却之法,出入深浅之规,并会二仪之理,俱合五行之数,其导者,则得保寿命,其危者,则陷于危亡,既有利于凡人,岂无传于万叶。
如此,葛洪更进一步阐明了他研究房中术的目的,是在于思补古代房中家之缺遗,使人人的寿命得以长保。不过,对于房中术的作用,在历代道家口中都被吹嘘得神乎其神,这也引起葛洪的反感。他说:
或曰:“闻房中之事,能尽其道者,可单行致神仙,并可以移灾解罪,转祸为福,居室高迁,商贾倍利,信乎?”抱朴子曰:“此皆巫书妖妄过差之言,由于好事者增加润色,至今失实。或亦奸伪造作,虚妄以欺诳世人,隐藏端绪,以求奉事,招集弟子,以规世利耳。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其理自有极,安能致神汕而却祸致福乎?”
葛洪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房中术的作用。认为房中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耻笑了那些把房中术看成无所不能的巫术,企望以房中术“单行致神仙”、“消灾解罪,转祸为福,居室高迁,商贾倍利”的种种妄想,并一针见血地揭露了社会上那些“欺诳世人”,靠房中术谋私利的江湖骗子。葛洪的话,辩证地指出了房中术的作用与限度,说明他的确是深得房中之道的。
房中术,作为道家养生术之一,成为道家功理功法类养生修为的专有名词,又被称为“男女合气之术”或“黄赤之道”。在长期流行过程中,房中术有其不断发展壮大的高峰时期,产生过许多房中家和房中医学专著,并形成一套极为隐秘、系统、完善的男女双修术。它不仅能满足性的需要,还能延年益寿,驱病强身。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认为,道教房中术承认男女地位平等,承认妇女在事物上的重要性;认为健康长寿需要两性合作,不受禁欲主义和阶级偏见的约束。这些都显示了道教与儒家、佛教的特异之处,因此,道家的生理学纵然很原始和幻想,但在对待男女、宇宙的态变方面,比家长统治严厉的儒家(典型的封建所有制之下的心理状态)或冷淡出世的佛教(对它来说性不是自然或美的事情,而是真的诱惑)都要恰当得多。
单就房中修为的形式和内容而言,其要点无外乎顺天地阴阳之和,全人身性命之真,或戒淫不漏以固精,或借术还精以补脑,或避忌卫生以益寿,用葛洪的话说:“房中之法十余家,或以补救伤损,或以攻治众病,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年延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抱朴子·释滞》)考察历来房中所传之秘法,有关房中术的修为内容,大致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
①采抽铅精:即女子顺采“白铅”,男子逆采“红铅”之法.此法历来视为非道,视为下乘,因为后天采练于气功修为是无益的。
②乘交元真:此法为房中术的先天修为,为上乘上双修功法,“元真”是指阴阳交感后所产生的形神真一之气。此气为二五之妙合,至灵至微,一方采得,双方罗通。故谓之“双修”,又谓之“真采”。
③乐气通脉:此为房中术的基础修为。属双修中的单修术,即男女各自采交感时的乐感之气以自通脉络。一般先通中脉,次通任督,即道教秘传“乾坤固天法”。
④乐气开窍:此即采感之气以自开关窍,关窍有一门、三关、九窍、十八户等等。
⑤采阴补阳:道家以男子属阴身,内含真阳;女子为阳体,内含真阴。交感之时,乐感冲开女子乐脉,地脉开张。男子天脉开张,阴阳乐气相交,男得之谓之采阴补阳,女得之谓之采阳补阴。
⑥还精补脑:交感时,男女各引乐感循冲脉归元,交感之精逆行归脑,即谓之还精补脑。
⑦乐气治病:引交感时之乐气,培补真元,延年益寿,通和痛病,疏通痹阻。
⑧入大乐定:藉交感之乐入于定境之中,形同掸乐,但此境非先闭绝精路及入于禅乐之境者,殊不易得。
以上这些奇特的道家房中修为,令人读来一定似懂非懂,难以知其“真诀”,仗此一录,姑作参考。更进一步对房中术修为功法的研究,还有待于医学家们的努力,今人万不可冒然仿效,以免反而误伤了身体
7、道教的养生理论与养生方式是怎样的?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是中华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续。道教的最高理想:“长生不死,常欲乐生”,其内涵把长寿、最佳养生之道作为自己的道义。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与神俱,飞升成仙”。其含义把精神修养,形体锻炼,形神合一视为与养生观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体视为“小宇宙”,把自然界视为“大宇宙”,大与小运转要协谐,要顺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违拗。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尽享天年的人伦之乐。
道家养生方式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最上乘者是先秦时代老子倡导的清静无为,中乘者为秦汉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东汉末期的张道陵等。明、清以来,道家的养生学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体、食物等修炼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许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作为道教的精华传习至今。
道家特别强调精神方面的修炼,把“清静无为”、“离境坐忘”作为养神的核心。道家认为,自然界博大无边,欲望又无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物质名利,势必会劳神伤身,损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须“去物欲,简尘事”。
道家所提倡的这种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静无为”,虽是不现实的,但对生活在快节奏、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的人们,如若在紧张喧闹的现代生活中,有那么片刻的时间,使整个身心回归到自然状态,进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对消减疾病、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恐怕会有裨益的。道家养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炼。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气法,它与现代气功中的调息、吐纳、内视功法、内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认为吸入天地间的四时正气,日、月、星辰的精气,就可以长生。结合呼吸修炼,道家也很讲究形体修炼。其主要内容有按摩、导引、拳术。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经穴,用按压、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于人体;导引、拳术则是引导四肢百骸,做各种屈伸俯仰运动,达到疏通经络、理气止痛的治疗效果。
道教的养生,以长生不老、羽化登仙为最终目标。这种对于长生不老向往的思想,早在老庄著作中就有阐述。在《庄子》的《逍遥游》和《齐物论》等篇中,有关于神仙的描述:“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肤光滑洁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丽婉转得如同少女。不吃五谷,只是吸风饮露。乘着天上的飘浮的云气,驾驭着飞龙,行游在四海之外。《庄子》还说到这些神仙,大火烧着不觉得热,江河冰着不感到冷,雷电飓风打着它也不会惊慌。《战国策·楚策》中有奉献不死之药的故事,尽管它是讽刺楚王、揭露进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们祖先早就在寻求长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奥秘了。
《史记·始皇本纪》和《汉书·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汉武帝热衷于寻求仙药的记载。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携带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长生药。汉武帝时,方士又以炼制黄白药作为获取长生之药的手段。
综观道教的养生方式,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种:
(1)守一之道
守一之道指的是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中,将意念集中对于“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长生的养生方法。约在东汉时就广泛流行过。魏晋以后,逐渐同存思、吐纳、导引等融合在一起,成为后来内丹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2)存思之道
存思之道指的是在高度入静的情况下,将意念存放在体内或体外的某处,以求得到长生。魏晋时广泛流行。有的称体内各部分各有神灵居位,将意念存于体内,称为存神。存神而与神合一,即可登临仙界。有的主张存思中,应以意念内观自身脏腑,就可获得自身脏腑之形象,这就是内观。但值得注意的是,存思类文献,一般有较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
(3)导引之道
导引之道指的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多种人的肢体运动。它与气息调节配合,求得血脉畅通、延年益寿和祛除百病。大约在秦汉时已有流行。其后,导引之法越来越多,并与气息调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后来的内丹修炼的一个内容。
(4)吐纳之道
吐纳之道指的是呼吸调节中,吐出胸中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以长生延年。大约在秦汉时已有流行。后来的内丹功法也重视气息,强调在呼吸中获得先天之气以补后天之气。
(5)胎息之道
胎息之道指的是呼吸调节达到一定程度时神气相结,鼻息若有似无,呼吸似在脐部进行,如同胎儿在母腹中一样。大约在秦汉时已有流行。魏晋以后,逐渐同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一起。调节呼吸达到似胎之状,成为后来内丹功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6)服食之道
服食之道指的是通过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药物来求长生成仙。战国时期就已流传,魏晋和唐代两度成为养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对象大致又有两类,即草木药和金石药。草木药的功效在于补救“亏缺”,就是中医家们常说的补养元气,调理五脏,滋养精血,治疗疾病的意思。金石药因为来自天地之间,古人以类附比,认为服金石药即可长存不朽。
(7)外丹之道
外丹之道指的是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炼制不死丹药,以求长生。大约成于西汉时,到唐代达到鼎盛。由于服食丹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评,唐以后即衰微。从历史实际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审视,矿物烧炼的丹药,对于人的长寿延年是没有意义或者意义极微,有些丹药则是有害的,过量即导致死亡。但是它在道教养生方式的发展史上却是一项有影响的客观存在,并在客观上对于中国古化学史和古医药史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8)内丹之道
内丹之道指的是人体作为炉鼎,以人的精气神作为对象,运转意念,经过一定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成丹,以求长生。内丹与外丹相对。内丹之说约起于南北朝的后期。在外丹术衰微以后,内丹术逐渐成为道教养生主要方法。从元直至明清,道教内丹术内容逐渐丰富,融会贯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导引、吐纳和胎息等种种方法,并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东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侧重。
(9)房中之道
房中之道指的是男女生活节制和谐,还精补脑等房中方法,以求长生。战国时期,房中术已形成。西汉时就有较系统的理论。早期道教并不禁欲,遂将房中术纳入道术之中。后流于淫靡,在南北朝时期被排斥出道术。从现存少量文献看,其中包含的性卫生的内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学意义。
(10)起居之道
起居之道指的是人生活方式和环境要求,包括饮食、言语、作息、穿着、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适应变化,顺乎天时地利,以求健康长生。上述几个方面的养生术是整个道家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的主干。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一书中高度评价说:
“道教思想中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不死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
正因为如此,道教的养生方式就成了世界传统养生方法中不可代替的宝贵财富。
8、中国古代的养生术是怎样的?
养生学家,历代皆有。既见于医家,亦见于文、史、哲诸学者中,可谓名贤辈出,养生传统几千年,形成诸多学派,异彩纷呈。
精神养生。主张以安静调养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静思始倡于老子、庄子,提出“清静无为”的学说。《黄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医学角度提出精神保养刁”以防病,并主张依据四时之气的特点来调养精神。
主张精神养生的学派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静则对抗衰延年。人的思、虑、智、志、急、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张神气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清心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以保持神气清静,促进健康。
动形养生。主张以运动形体来保养生命。《吕氏春秋》率先提倡动形养生,认为经常运动身体,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编了“五禽戏”体操,作为人们练身强体手段。唐代名医孙思邈及王煮等人也主张人要经常进行适度的运动。
调气养生。主张调养真气来延年益寿。《黄帝内经》提倡调摄真气以治病延年。持此主张的学派认为,气是生命的根本和动力,气充满全身,无处不到,具有治邪防病的功效。气,贵在运行不息。升降有常。调节气机升降,维持其正常功能,足以强身健体。调养元气的方法包括慎起盾、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方面。通过调养其气,以达健康长寿。
固精养生。主张通过固摄阴精,使之充盈内守,以达到养生。据截,最早提出固精思想的是管仲。《黄帝内经》也非常重视精对生命的作用,认为精是人始生的基础,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寿夭的关键,主张养生关键在于节欲保精。阴精贵在充盈固秘,则人体得养,精力旺盛,强健长寿。固精的前题是收心正心。因此,这一学派强调节情欲以防阴精妄耗,倡导晚婚。节欲、调七情等,以保养阴精,益寿延年。
食养养生。主张饮食调养,补益精气,纠正服腑阴阳之偏,以达到调治疾病、延年益寿之目的。《黄帝内经》提出:“谨和五味”、“食饮有节”等饮食调养原则。唐代名医孙思邀是这个党派的一代宗顺,其主导思想是节制饮食,以食疗痛,养老益寿。饮食宜清、淡、软、简,忌腻、厚、生冷。
9、《鹤啸紫禁》里说鹤年堂有种特殊的经络养生术,真的吗?
据我所知中国养生方法有很多,儒家养生、道家养生和中医药养生,鹤年堂属于中医药养生,你说的经络养生他们那确实有,是通说调理人体经脉达到养生防病的功效,我试过了,的确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