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清静无为休养生息

清静无为休养生息

发布时间:2020-07-24 00:39:12

1、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是什么治国思想的实践?

休养生息的主观原因是汉廷推崇黄老治术,客观原因是多年战乱导致汉初社会经济凋敝,急需时间休养生息,重建家园。
(一)主观上,汉代推崇黄老治术。经过秦国后期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西汉建立后,急需统一思想,稳定民心。而汉初国家统一后,“东西异制、郡国并行、法俗兼存、秦楚杂糅”,东西文化差异很大,也需要一种思想去统一。此时,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既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又适应了汉初的休养生息的政策的需要。刘邦立朝后,即令陆贾总结秦亡的教训,作为借鉴。陆贾根据黄老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故“道大于无为”。黄老思想在这个时候受到政治社会的重视,从皇帝到朝廷官员无不尊崇,汉帝、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皆读《老子》,尊其术”, 而萧何、曹参、刘安、汲黯、陈平、吕后、司马季主、安丘生、王生、黄生等也都是著名的黄老思想的信奉者。在黄老思想占社会主流的情况下,汉初整个政治社会侧重于黄老的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垂拱而治。
(二)客观上,任何朝代在经历国家大动荡后,都需要发展生产,安定生活,恢复元气。汉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见,汉初的社会经济状况是极其恶劣的。与此同时,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动乱和楚汉之争,生灵涂炭,汉初政权与北方匈奴军事力量对比不占优势,急需时间休养生息,改变社会经济凋敝的局面。而黄老治术“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思想, 正适应了该时代的要求,从而休养生息成为汉初治国理念。而这种治国理念的实践,也证明休养生息政策行之有效。据《史记》记载,经过努力,“君臣俱欲休息余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休养生息,使汉朝赢得了宝贵时间,增强了国家实力,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开国盛世,为汉武帝北驱匈奴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2、用清净无为造句

1、历史上有许多开国之君,都提出了清静无为、偃武修文的施政方针。
2、用在政治上,那是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用在拳术上,便是以柔制刚的太极拳.
3、无偏无党,正直是与,清静无为,顾大局,识大体,使天下休养生息,以成就朕躬继志述事之美。
4、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
5、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
6、作为一种具体环境构成元素,竹林可以形成一种超凡脱俗、淡泊虚静、清静无为的氛围,历来是古今隐士藏踪匿迹、耕云钓月的场所。
7、老子所说的“无为”是积极的,毕竟是治天下的一种手段,而庄子所说的“无为”是消极避世的清静无为,以养生全年。
8、当然,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道教可以看做是最早的一种主张“修身养性,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宗教,众多道家高人名士莫不淡泊于世俗名利,而追求一种参玄悟真的超凡境界。
9、而老子建立人教之后,以老君之名主修清净无为太上忘情,清静无为,也只收了玄都大法师一名亲传弟子在人间布道,倒也是尽得太清大法真传。
10、西汉前期崇尚黄老,文景二帝以及景帝的母亲窦太后都以黄老之说治国,主张清静无为,一动不如一静,与民休养生息。

3、休养生息的主观与客观原因是什么

休养生息的主观原因是汉廷推崇黄老治术,客观原因是多年战乱导致汉初社会经济凋敝,急需时间休养生息,重建家园。
(一)主观上,汉代推崇黄老治术。经过秦国后期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西汉建立后,急需统一思想,稳定民心。而汉初国家统一后,“东西异制、郡国并行、法俗兼存、秦楚杂糅”,东西文化差异很大,也需要一种思想去统一。此时,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既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又适应了汉初的休养生息的政策的需要。刘邦立朝后,即令陆贾总结秦亡的教训,作为借鉴。陆贾根据黄老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故“道大于无为”。黄老思想在这个时候受到政治社会的重视,从皇帝到朝廷官员无不尊崇,汉帝、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皆读《老子》,尊其术”, 而萧何、曹参、刘安、汲黯、陈平、吕后、司马季主、安丘生、王生、黄生等也都是著名的黄老思想的信奉者。在黄老思想占社会主流的情况下,汉初整个政治社会侧重于黄老的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垂拱而治。
(二)客观上,任何朝代在经历国家大动荡后,都需要发展生产,安定生活,恢复元气。汉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见,汉初的社会经济状况是极其恶劣的。与此同时,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动乱和楚汉之争,生灵涂炭,汉初政权与北方匈奴军事力量对比不占优势,急需时间休养生息,改变社会经济凋敝的局面。而黄老治术“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思想, 正适应了该时代的要求,从而休养生息成为汉初治国理念。而这种治国理念的实践,也证明休养生息政策行之有效。据《史记》记载,经过努力,“君臣俱欲休息余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休养生息,使汉朝赢得了宝贵时间,增强了国家实力,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开国盛世,为汉武帝北驱匈奴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4、“清静无为”为何在汉武帝时间不适应政权要求了?

汉初六七十年间,以“清静无为”为特点的道家学说盛行全国,这对安定政局、约法省禁、休养生息、发展生产都起了有益的作用。但由于无为、放任,却给诸侯王和富贾豪强以扩张势力、为非作恶的机会,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激化了阶级矛盾。到汉武帝继位,地主阶级的统治已经巩固,社会经济有了新发展,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已不能适应地主阶级的要求。

5、汉高祖刘邦为了让汉室江山永固,采取了什么措施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黄老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陈豨、彭越、英布等为王,等到政权稳固,为了防止反叛和巩固皇权稳定则又以种种罪名取消他们的王爵,或贬或杀,改封刘氏宗亲为王,订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此时,由于历经多年动乱,国力较弱,而刘邦在攻打匈奴时,曾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即白登之围事件,从此以后,汉朝采用和亲政策,以婚姻和财宝换取帝国和平,于是,汉朝初期并没有什么战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6、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

道家思想的早期来源和主要内容之一,形成于西汉初年。由于当时经过了多年战乱,民生凋敝,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所以统治者就达成了共识,采用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治国的方针。当时的道家学派被称为黄老学派,该派尊奉黄帝、老子为创始人,认为统治者施政需简单,不应多生事端, 实行统治的前提就是尽量不要惊扰百姓,只要做到凡事自然,老百姓自然会安分守己,社会就会稳定。 所谓清静,本来是道教的学说,根据道教经典《云笈七签》的解释:「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道家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清静,「则道自来居」。所谓无为,就是应该顺从自然发展而自化,不加以人为的影响和干预,来源于《老子》里的说法:「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另一部经典《庄子·天地》也说:「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意思就是说,要以无为而无不为作为得天下、得道意、全身修仙的基础,强调「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宣扬治理天下要顺乎民意,与民休养生息。
总的来看,把二者结合起来解释,所谓「清静无为」就是克制外欲,清神静心,不加强制。

7、清静无为,万物一同是什么意思

亦作“清净无为”.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提 出天道自然无为,主张心灵虚寂,坚守清静,复返自然.汉初实行这种政治策略.清静无为是道家中最为重要的思想.
清静,指心性纯正恬静;今人多错误的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对万物发展不加干预,任其发展.其实,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老子的“无为”学说,当代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们多把它当作一个消极的思想来理解,其实这是错误的.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理念的反映,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按现在通常的说法,无为,就是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其实现代词汇里的“消极”和“积极”,都是以讹传讹被人们约定俗成地误解了.消极,就是消除偏执和极端,是非常对头的行为;积极,就是强化偏执和极端,是非常错误的行为.既然已经以讹传讹,实在无可奈何.只望细心研究的人,读到此处,知道有人纠正即可.
道家思想的早期来源和主要内容之一,形成于西汉初年.由于当时经过了多年战乱,民生凋敝,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所以统治者就达成了共识,采用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治国的方针.当时的道家学派被称为黄老学派,该派尊奉黄帝、老子为创始人,认为统治者施政需简单,不应多生事端,实行统治的前提就是尽量不要惊扰百姓,只要做到凡事顺应自然,老百姓自然会安分守己,社会就会稳定.所谓清静,本来是道教的学说,根据道教经典《云笈七签》的解释:「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道家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清静,「则道自来居」.所谓无为,就是应该顺从自然发展而自化,不加以人为的影响和干预,来源于《老子》里的说法:「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另一部经典《庄子·天地》也说:「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意思就是说,要以无为而无不为作为得天下、得道意、全身修仙的基础,强调「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宣扬治理天下要顺乎民意,与民休养生息.
总的来看,把二者结合起来解释,所谓「清静无为」就是克制外欲,清神静心,顺应自然,不加强制.
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是人们境界理念的升华,是平和心态的展露.它旨在教导世人不要去热衷于追名逐利、驱欲乱性,而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清静的心态去看待世界万物,以无为的理念对待人生万象.且看老子《道德经》之《异俗二十》篇,老子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有为之人的放荡、丑恶和无为之人的淡薄、恬静.有为之人热衷于所谓名利,博学虚名的有为行为;而“澹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所止”则是老子理想中清静之人的最高境界.再看老子《道德经》的道经压轴之作《为政三十七》.老子在此章开门见山地指出“道常无为而不为”,道永远无所作用却又无所而不为.由此可见,老子的无为正是为了更大、更好地有为,而不是消极与逃避.“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老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静之源在于不欲.世人如没有贪欲之心而能归之于清静,天下也就自然安定了.天下自定,不正是更大、更好、更完善的有为吗?因此,正确理解和阐述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清静无为的人信念坚如磐石,能以平静的心态正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如意,包括各种困难和灾难;清静无为的人不会怨天忧人,不会自暴自弃;清静无为的人懂得十年磨一剑的艰辛,跌倒后会爬起来继续追求;清静无为的人能像越王勾践那样忍辱负重、勇挑重担,从困境走向强盛.正是因为清静无为的人心中无过多的利欲、虚荣和嗔怒,因此他不会利欲熏心,不会因虚荣而蒙蔽了自己的眼睛,不会因嗔怒而失去了理智;清静无为的人,他的心永远如一泓清水,清澈透明,安静祥和,不会被外来的狂风搅动起一丝的混浊.只有做到清静无为,才会更好地有所作为.

8、统治者西汉前期实行休养生息有何历史意义

这种政策的理论依据是黄老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西汉统治者简政省刑尽量减少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使百姓有较安定的环境、较充裕的时间和一定的财力从事生产和经济活动。休养生息政策实行短短几十年就出现了“文景之治”这样历史上罕见的繁盛景象。司马迁在《平准书》中对此有详细记载,并持肯定和赞扬的态度。
“巩固了中央集权。”

9、“清静无为”是什么意思?

亦作“清净无为”。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提 出天道自然无为,主张心灵虚寂,坚守清静,复返自然。汉初实行这种政治策略。清静无为是道家中最为重要的思想。
清静,指心性纯正恬静;今人多错误的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对万物发展不加干预,任其发展。其实,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老子的“无为”学说,当代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们多把它当作一个消极的思想来理解,其实这是错误的。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理念的反映,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按现在通常的说法,无为,就是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其实现代词汇里的“消极”和“积极”,都是以讹传讹被人们约定俗成地误解了。消极,就是消除偏执和极端,是非常对头的行为;积极,就是强化偏执和极端,是非常错误的行为。既然已经以讹传讹,实在无可奈何。只望细心研究的人,读到此处,知道有人纠正即可。
道家思想的早期来源和主要内容之一,形成于西汉初年。由于当时经过了多年战乱,民生凋敝,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所以统治者就达成了共识,采用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治国的方针。当时的道家学派被称为黄老学派,该派尊奉黄帝、老子为创始人,认为统治者施政需简单,不应多生事端, 实行统治的前提就是尽量不要惊扰百姓,只要做到凡事顺应自然,老百姓自然会安分守己,社会就会稳定。 所谓清静,本来是道教的学说,根据道教经典《云笈七签》的解释:「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道家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清静,「则道自来居」。所谓无为,就是应该顺从自然发展而自化,不加以人为的影响和干预,来源于《老子》里的说法:「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另一部经典《庄子·天地》也说:「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意思就是说,要以无为而无不为作为得天下、得道意、全身修仙的基础,强调「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宣扬治理天下要顺乎民意,与民休养生息。
总的来看,把二者结合起来解释,所谓「清静无为」就是克制外欲,清神静心,顺应自然,不加强制。
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是人们境界理念的升华,是平和心态的展露。它旨在教导世人不要去热衷于追名逐利、驱欲乱性,而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清静的心态去看待世界万物,以无为的理念对待人生万象。 且看老子《道德经》之《异俗二十》篇,老子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有为之人的放荡、丑恶和无为之人的淡薄、恬静。有为之人热衷于所谓名利,博学虚名的有为行为;而“澹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所止”则是老子理想中清静之人的最高境界。 再看老子《道德经》的道经压轴之作《为政三十七》。老子在此章开门见山地指出“道常无为而不为”,道永远无所作用却又无所而不为。由此可见,老子的无为正是为了更大、更好地有为,而不是消极与逃避。“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老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静之源在于不欲。世人如没有贪欲之心而能归之于清静,天下也就自然安定了。天下自定,不正是更大、更好、更完善的有为吗? 因此,正确理解和阐述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 清静无为的人信念坚如磐石,能以平静的心态正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如意,包括各种困难和灾难;清静无为的人不会怨天忧人,不会自暴自弃;清静无为的人懂得十年磨一剑的艰辛,跌倒后会爬起来继续追求;清静无为的人能像越王勾践那样忍辱负重、勇挑重担,从困境走向强盛。 正是因为清静无为的人心中无过多的利欲、虚荣和嗔怒,因此他不会利欲熏心,不会因虚荣而蒙蔽了自己的眼睛,不会因嗔怒而失去了理智;清静无为的人,他的心永远如一泓清水,清澈透明,安静祥和,不会被外来的狂风搅动起一丝的混浊。 只有做到清静无为,才会更好地有所作为。

10、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内容和作用

一、汉高祖刘邦休养生息的内容:

1、解甲归田:

凡退役归农的军吏卒,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分配田宅或免除若干年徭役。刘邦鼓励士兵回乡生产一方面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又增加了社会劳动力,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劝民还乡:

因战乱逃亡山泽的民众,归还故里领取原有的田宅,战争期间流亡山泽没有登记户籍的人,令各归其县,登记户籍,恢复原有田宅,这样及增加了社会劳动力,又增加了缴纳赋税的人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释奴为民:

因饥饿卖身为奴隶的释放为平民,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社会劳动力。

4、十五税一:

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休养生息的作用:

①巩固西汉统治;

②推动经济发展;

③奠定强盛基础。

汉初汉高祖刘邦推行休养生息措施,他的后继者文帝和景帝继承了汉高祖的既定方针,继续推行一系列治国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历史上把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繁盛局面称“文景之治”。

(10)清静无为休养生息扩展资料:

1、文景之治简介:

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汉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文景二帝还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

文景之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同时也是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的养精蓄锐时期。

2、无为而治思想

汉帝国建立之初,利用民众对秦王朝残厉法制的不满,顺从民意,进行了政治改革。为与民休养生息,采取了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这也是道家思想第一次登堂入室。

无为而治本意并不是不为,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适于统治者。而儒家思想核心是道德规范,倾向于不妄为,适于每一个人。

无为政治看起来有消极保守的倾向,从另一种种角度看,却透露出科学的客观主义的精神。这种政策强调行政上不妄为,少有急切的举措,避免苛政扰民,使社会生活在自然的状况下得以安定。这种政治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进步。

文景时期,继续推行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各项政治措施实际上都围绕着无为而治的思想展开,并适当补益损革,使得汉朝国力逐步恢复。

文景时代比较宽和的政治空气,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汉书·食货志上》说,“文帝即位,躬修位节,以安百姓”,对于当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与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