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是养生方,唾不及远,行不急步.......先寒而衣,先热而解......全文
“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懵;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然则,天地之大,人之最灵,法阴禀阳,莫重乎性命。故二象并设,四序推迁,人处其间,倏然如电,每一思至,黯然销魂,生不再来,逝不可复。必须启悟耳目,陶铸心灵,荡涤烦邪,宣引荣卫。未有不由学而能成其器,不由习而能利其身者哉。是以真人常曰,吾非自然,乃学而得之。故我求道,无不受持千经万术,唯在志心也。
老君曰:天地降精,阴阳布化,万物以生,乘其夙业,分灵道一,总合万机。且人之受生始,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为胎,形兆胚也。三月为阳神,为三魂,动以生也,四月为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六府,用资灵也。七月,七精开窍,以通光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生也。十月气足,万象成也。太一玄真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统百灵以御邪气,陶其万类以定真元。是知修真,静守恬和,可保长生也。真人曰:神强者长生,气强者短寿。柔和畏威神强,鼓怒骋志气强。凡人才所不至而极思之者,则志伤也。力所不胜而极举之者,则形伤也。谋所不至而极图之者,则智伤也。势所不加而极愤之者,则气伤也。积忧不已魂神衰,积恶不已魄神散。喜怒过多神不归室,爱憎无定神不守形。汲汲所欲神则烦,切切所思神则败。久言久笑心气伤,久坐久立筋骨损,寝寐失时肝胆伤,跳走暴喘胃腑伤,喧呼诟怒胆气伤。故阴阳不交则疮疣生,房室不节则劳瘠发。且人生在世,久远之期不过三万余日,岂无一日行修补,岂无一日有损伤。徒责神之不守,体之不康,亦由却行而望速及前侣,岂可得尔。所以养生之要,唾不及远,行不及骤,耳不久听,目不久视,坐不至疲,卧不至倦。先寒而后衣,先热而后解。不欲极饥而便食,食诫过饱。不欲极渴而便饮,饮诫过多。食若过饱则症块成,饮酒过多则痰癖聚。不欲甚逸,不欲甚劳,不欲出汗淋漓,不欲冒风嘘吸。醉中不欲奔车,饱时不欲走马。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饱食肥鲜。不欲饮酒了当风,不欲沐发后露脑。冬莫极温,夏莫极凉。冬极温则春有狂疫,夏极凉则秋有疟痢发。不欲卧露星月下,不欲饥临尸柩间。不欲睡中动扇,不欲露头而食。冲大热莫饮冷水,凌大寒莫逼炎炉,新沐莫犯猛风,至饥莫冒重雾。且五味入口,不可令偏。多酸伤脾,多甘伤肾,多辛伤肝,多咸伤心,多苦伤肺。此皆浊其神魂,乱其五脏,亦未必当时便损于人,但于久后积衰败尔,伐人之命,甚于斤斧,蚀人之性,猛于狼虎。盖缘兆应五行,潜通四运,源其迹而不谬,究其理而益佳,宜深慎之,以全其真也。不饥而强食,不渴而强饮,并招其损矣。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至极,少勿至虚。冬则朝莫令空心,夏则夜莫令饱食。春夏唯须早起,秋冬却要晚眠。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心源澄则真灵守其位,气海静则邪物去其身。行诈伪则神悲,行谄佞则神沮。妒嫉于人当减算,杀害于物必伤年。行一善则魂神欣,构一恶则魄神喜。魂欲人生,魄欲人死。是以心为五脏君,气为百骸使。君欲安静无为,使欲流行不滞。所以起卧依四时,慎其早晚之候;服食调六腑,适其冷热之宜。动以太和为马,通以玄寂为车。四肢烦劳则偃仰,以导之,心胸壅塞则吐纳,以宣之。杜其病源,常施补泻之术,除其邪气,每存默默之机。是以忍怒以凌阴,抑喜以助阳。泥丸君欲得多栉,天鼓欲得常鸣。目不厌临,津不厌咽,心不厌顺,气不厌和。若能如此修习不废,则可饵草木之药,先治其损。精勤不已,然后消铄金石,固际其真。此乃摄生有条贯,保寿有津涯,实为补养之妙门,延驻之玄说。若乃恣情快意于驰骋之上,劳神役思于巧伪之间,重其货财,耽其宠乐,不营保护之术,不务慎守之规,须臾气竭在愤竞之前,形枯于声色之际。以此观之,足甚省悟。盖不知心源静则神魂安,嗜欲兴则真灵溃。焦然戚戚之志,劳其役役之躯,救火爇薪,良可叹也。是故真人乃作颂曰:淡薄不亲,狂荡是邻。纵不殒身,亦能败神。败神失真,伤残之因。伤残之因,岂虚言哉。
2、求养生方法
3、养生方法
4、中医帮我看看这个养生配方如何.!
这个是补的药,如果 你没有淤滞之类情形下,可以吃着看.补哪里?肝肾之阴.
5、儒教的养生理论与养生方式分别是什么?
儒家之教是崇奉孔子学说的一大学派,其思想主要是以孔孟学说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成为历代封建统治的思想支柱。儒教本不以养生为专务,然而其思想观念及道德行为规范里也含有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同样对中华养生学有深远的影响。
“仁爱”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一部《论语》,“仁”字的出现有百余处,其含义之广远非仅仅是《说文》所谓的“仁,亲也”的意思了,更深层的则是其所谓“仁者爱人”,也即“泛爱众”。
儒家的仁爱思想也包括了孝悌、宽、信、敏、俭、恭、谦、温、刚、毅、勇等道德行为规范,是将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修养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如《论语》所谓“仁爱”,要求做到“忠恕”,待人以宽,赐人以惠;对己则应“罕言利”,节俭而谦恭有礼。儒家的鼻祖孔子不仅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弟子颜回大加褒扬,自己也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也。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这种思想品行的修为,从养生学的角度来看,也属于致寿之道。
所谓“仁者不忧”、“君子坦荡荡”以及“仁者寿”等,反映了“修身”与“长寿”之间的内在联系。《春秋繁露》对此是这样认识的:“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其身。是且多且治。”
至于《孔子家语》中说“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家乎”以及《孟子》中说:“养心莫善于寡欲”之类,则尤具有养生学的意义。
“孝悌”是儒家道德规范的又一项重要内容。诸如《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等说法,固然反映了忠孝的封建伦理观,然而其中毕竟也有些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所尊奉的美德。
儒家所强调的“孝道”,主张对待父母尊长不仅要“养”,而且还要做到“敬”。孔子指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世间皆以不孝为耻,从而在客观上形成了尊老、养老的道德风尚。儒家影响所及,就是像张仲景、孙思邈等这样的名医方家也以“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为己任。寿亲养老的论著更是层出不穷,养老之学蔚然大观。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有“养老大”“养老食疗”等专论;宋元有《养老奉亲书》、《寿亲养老新书》等;明清有《寿世青编》、《寿养丛书》、《老老恒方》等等,对养生学的发展,尤其是对当今老年医学的研究很有帮助。
儒家十分重视“礼仪”,包括治理国家的典章制度、各种礼节仪式等。儒家的“礼治”,是其施行德政的保证,十分繁琐,而涉及日常生活起居、婚丧嫁娶的一些制度,同养生有较直接的关系。
如生活起居,尤其是包含卫生方面,《论语》谈到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食不语”等等。
在睡眠方面,提出了“寝不言”以及“寝不尸,居不客”等等,这些认识是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
此外,《论语》还记载了康子馈药而孔子以“丘未达,不敢尝”为由拒服的故事,显然当时对药性不明的药物未可轻用已有所认识。古谚有所谓“不服药为中医”者,也许就是从这里来的。
在婚姻嫁娶上,也有礼制。且抛开那些封建等级名分及繁文缛节的仪礼不谈,孔子所说的“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礼记·哀公问》)以及“娶妻避其同姓”(《国语·晋语》)等,却具有优生学的意义。
《论语·述而》载鲁昭公娶呈国女为妻,鲁、吴二国皆姬姓,昭公为饰其同姓通婚的非礼行为,将吴姬氏改姓名为吴孟子。于此可见“礼”的约束力之大,即使位居公卿者亦受其制约。
类似这种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近亲婚配的陋习。在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母系为了维持其家庭中的地位,时有采用中表联姻方式,以获得娘家的某些依靠。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又局限了“同姓不婚配”的优生意义。
“中庸”是儒家的思想行为准绳。所谓“中庸”,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和处事不偏不倚,“允执其中”;而礼则是衡量太过或不及的标准,此即“以礼节之”的意思。
《孔子家语·五仪解》所谓“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便是中庸观念在养生方面的具体表现。其影响所及,养生学中几乎无不循为法式。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之“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淮南子·诠言训》说“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便动静”,《抱朴子·释带》之“人复不可绝阴阳(指房事)……唯有得其弟子宣之和,可以不损”,乃至于明成全《养生四要》之“人食必兼味者,相因欲其和也。无放饭、无流啜者,节之礼,谨防其过也……苟不知节,心餍足而后止,则气味之偏,其中和之气传之迟,斯成菀病之职”等等,莫不以其“允中”之道。
6、藏秘养生方出自何方?
……哪有那么多什么养生方。古代官员寿命长的也没多zd少,按照现在人的人均寿命都算长寿了。网上宣传内的大多都是为了广告效应,有些完全就是骗人的。谨慎点吧,还是要相信现代医学。感觉藏药藏医和宗教挺贴近容的,要相信这些还不如多看看中医。之前藏药秘方鸿茅药酒的事情还闹得不大吗
7、古人的养生方法~
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欲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性欲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