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意拳和太极拳那个养生效果好,想选择一套养生效果好一点的。
个人认为是太极。因为形意拳是中国近代武术的鼻祖zd,注重“形”,“意”附之,也就是以“动”为主,形意相随,修身骨专性,强健体魄。而太极“形”“意"交揉,“形”随“意”动,“意”随“形”生,动静结合,且揉入道家吐纳炼气心法,静若次子,动若脱兔,在修身养性,延属年益寿方面,优点长于前者。
2、心意拳是内家拳么?养生么?与形意拳比较哪个学习进度更快些?太极进度太慢了
老大是行抄意拳 不是心意拳 五行之说 讲究形气意新 所以常写为形意 练内家拳 因为涉及到运气 修炼内功 必须有人手把手的教 否则自己练很容易气於胸口 年轻时没事 老了以后气冲经络可是要命的 很难治 再有不要因为一时气盛去学 练此拳 三体桩练半年才会继续进行新的 单调 必须有耐心 我有一年练此拳 攻击性极强 千变万化 相传为岳家拳之一 三体桩一个动作可为出拳 出掌 出枪 出棒 看似简单 却极有神韵
3、请问形意拳实战真的很强吗?
任何武功流派都有很强的实战价值
只是从古传到现在,很多传授的过程中
由于师傅讲解不到位而遗漏很多要领
使得现在我们看到的武术
只剩下花架子,象广播体操那样了
多数学员也是只重其形而不知其实
形意拳的实战价值其实是很高的
本人也是略之一二,在此班门弄斧
首先,从形意拳的打击部位上来讲
他基本上多是攻击身体中线
学格斗的人都知道
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和穴位都集中在那条线上
比如人中、咽喉、太阳神经丛、下阴
这比现代散打的鞭拳鞭腿要杀伤力更强
其次,从形意拳的攻击路线上讲
他也多是直线进攻
这种进攻方式距离最短、速度最快、打击最直接
这也比跆拳道等(本人是练跆拳道的)攻击身体侧面的格斗术更直接有效
第三,从拳法上讲
包括形意拳在内的很多内家拳都是攻防一体的
《圣斗士》里也说过,最好的拳法必然是攻防一体的
也就是说,攻击的同时还要保护和隐藏自己的要害
这是现代搏击所缺少的
第四,从功底上讲
练成形意拳等内家拳,其基本功是相当扎实
一个弓步,一个马步都如扎根数尺,推而不倒
每一拳都力发腰间(丹田)如千斤之锤
形意拳一个箭步可瞬间跃出丈余
打击对手于眨眼之间
不过,话说回来
形意拳等拳法需要相当刻苦的修炼
而且数年才见成效
看兄弟们能否忍耐那种寂寞便是了
献丑了。
4、形意拳养生么?我学陈式太极一年了,现在想改,因为形意出工夫快。
请允许我纠正你的一个百误区,形意不一定出工夫快,所有拳种都是不易练成的。
这两个拳法都相当出众,技法非常丰富,功力功法非常高深巧妙!
而且都注重意念和气在武术中的作用!实在是很难分出上下!
从运度动特点和技击攻防哲学上看太极拳更注重圆周运动,更善于巧妙的化解力道,应该比形意拳的12形更高明
以上是个人看法,形意拳的门人不要太介意,生气的尽管斥责本人好了
形意 太极 八卦都是内家拳 若说那家厉害回 那家好都不太准确 他们都各有千秋 各有所长所以 我认为拳种无好坏之分 练家有功夫深浅 说的俗气点 就是一个练太极拳高手和一个练形意拳的新手比 肯定是太极拳的厉害 但不能说太极拳比形意拳厉害 反之一样答
所以说拳种不能说谁厉害 但练拳人的功夫 有高有底
5、形意拳是内家拳有养生锻炼身体效果吧?我怕师傅教的不好或自己练的不好,会不会练出内伤。
内伤应该不至于.
但若练得不得当会造成伤害。
比如站桩,站不好就会伤到膝盖。类似这类的问题。
6、学太极大概一年多了。现在想学心意拳,可以自学么 ?听说心意拳很实效。另外心意拳养生么?
关于心意拳之创立,旧传有三说:
一曰“ 心意拳为印度高僧达摩所创”。相传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天竺(今印度)香至王之三子达摩泛海至广州。武帝闻之,派使者迎其至建业(今南京)。后因话不投机而离梁,渡江到北魏,上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九年后圆寂。大同元年(535),葬于熊耳山定林寺。达摩死后,始有其传播武技之说。后来,又有了关于其创立心意拳的传说。民国十七年(1928),凌善清在其所著《形意五行拳图说·形意拳之源流》中云:“六朝时,天竺僧达摩始挟其所谓西域技击者来传之于中土,于是北方之强者群起而趋之。今犹有所谓达摩拳、达摩剑等流传于世,而形意拳亦其一也。”又云:“达摩所传者,意在于摄生,而刺击次之。形意拳者,其名译自梵音,其旨即在于养气,……寺僧有得其一体者,复兴中国固有之武技融会而错综之,超逾腾踔,以之胜人。于是始有所谓少林拳者名于世,而去达摩所传之意亦日愈远。北宋时有张三丰者,隐武当为皇冠,究心达摩之术者若干年,得其玄奥,乃尽弃少林之成法,而一以练气为主。有从之者,即授以形意拳以为练习初步。成效既著,学者蜂起,世人遂名之曰‘内家’,而称少林为‘外家’,而形意一拳,至是亦遂为内家所专有矣。”
凌氏此说一出,曾引起了武术界同仁的非议。民国十九年(1930),徐哲东著《国技论略》,唐豪著《少林武当考》,均指出达摩与武术无关,达摩创拳为“伪作”,张三丰传习形意更属虚构。徐哲东说:“达摩首开禅宗,本以静坐证误而不落文字,言论为旨,其传慧可,唯云:楞伽四卷可为心印,如果有易筋、洗髓何不与楞伽同言?岂易筋、洗髓之妙万胜楞伽耶?此亦足为伪作之证矣。”
有关记载达摩身世经历的史料《传说正宏记》和《续高僧传》以及《景德传灯录》等书均无达摩创心意拳之说。考心意诸古谱,如《姬际可自述》、王子诚《拳论质疑序》、曹继武《拳论·十法摘要》、戴龙邦《六 合拳序》、祁县《戴良栋拳谱抄本》等墨本,都无片言只字提及达摩创心意拳之事。更重要者,详考心意拳内容,博大精深,融历代拳经拳法为一炉,取中华传统哲理为原理。如内功理论,本源于殷周时产生的易学;五行拳也是依据殷周时产生的阴阳五行学说所创;至于十二形拳中的龙、虎、蛇、马、猴、鸡等形象,则早在原始社会中便是部落所尊奉的图腾了。达摩作为一个外国人,既然是“挟其所谓西域技击者来传之于中土,”为什么其内容没有一点西域特色,而完全体现的是中国风格呢?可见,心意拳并非来自印度。再说,达摩来到中国后仅仅八年时间,怎么可能创编出一个溶铸了中国古老文化精华,又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拳种呢?更何况达摩到达中土后是在少林“面壁九年”后即圆寂的呢!
不难看出,达摩创立心意拳之说实为妄传。究其原因,不过是托神名以示拳贵,使之易于传播而已。民间尚有尊如来佛为心意拳之老祖者,可为一个佐证。
二曰“心意拳为岳飞所创”。此说最早见于文字的是曹继武的“十法摘要”。曹氏云:“惟此六 合拳者则出自宋朝岳武穆王。嗣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至明末清初有蒲东诸冯姬隆风先生……遍访名师,至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经。”戴龙邦承其师曹继武之说,于乾隆十五年(1750)为“六 合拳”作序云:“岳飞当童子时,受业于周侗师,精通枪法,以枪为拳,立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测,盖从古未有之技也。”以后,便有了“心意十二形为岳飞被困牛头山时所创”之说。此说顺应了人们对清王朝统治的不满和对民族英雄岳飞的敬仰心理,因而很快地被人们所认定,并广泛地传播开来。
民国时期,许多国术专著先后问世,比较有影响的有孙福全著《形意拳学》、《拳意述真》,刘殿琛著《形意拳术抉微》,姜容樵著《形意母拳》,薛颠著《形意拳术讲义》等等。有的专著中,对岳飞创立心意拳的传说予以肯定。如刘殿琛在其所著《形意拳术抉微》中云:“形意拳术一门为最合军用,盖该拳为岳武穆所发明。”然而,多数著作在述及岳飞或者周侗创心意时,均持谨慎态度,冠以“相传”二字。如李烛尘之《国术史》,吴图南之《国术概论》,高降衡之《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墨本)等,均取“相传”、“或谓”之说。有的著作则对岳飞创立心意拳提出了质疑。姜容樵云:“形意拳,相传创始於宋之岳武穆,第考诸史册,仅载其知拳,而未详其所治若何,及受之何人,传与何方,学者憾焉。”徐哲东在其《国技论略》中进一步指出:“形意拳家言,形意拳传自岳飞,其事终出于依托。盖形意拳家借岳飞以增重也。形意拳是否岳飞之传,亦可疑也。”徐哲东最早提出了岳飞创立心意拳乃是“依托”之说。我们深以为然。
首先,考诸史册,《宋史》卷365《岳飞全传》,洋洋近万言,多记其作战的经历和战功,只在开头一段提到岳飞学文习武的情况:“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侗(编者注:这便是心意拳为周侗所创之由来),尽其术,能左右射。侗死,朔望设祭于其家。父义之曰:‘汝为时用,能殉国死乎?’宣和四年,真定宣抚刘耕募敢战士,飞应募。”时岳飞19周岁,其学业、武术都是在这以前打下的基础,以后便是紧张的19年戎马生涯。
岳飞三子岳霖之子岳珂,字肃之,南宋时文学家、史学家,官拜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制置史。曾编撰《鄂王行实编年》以记岳飞大事,又编《金佗粹编》和《金佗续编》共58卷,为岳飞传记的资料汇编。书中收集有诗文、表奏、战报,以及高宗的御札、宋王朝的命令、札子等原始资料,以及传记、轶事等,均未见岳飞创立心意拳的记载。再考一些私人著述,如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熊克的《中兴小纪》,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甚至查阅元代孔文卿的《地藏王证东窗事犯》及明代成化间的传奇之作《精忠记》等,都无一字提及岳飞创心意拳术。
其次,再考岳飞生平。岳飞(1103-1142),字鹏举,河南汤阴人,15岁结婚,16岁得子。15至19岁做韩家庄客。19岁初次投军,不久回家,料理父亲丧事。靖康元年(1126)应枢密院官员刘浩招募,再次投军。其时,岳飞23岁。建炎二年(1128),岳飞以两千兵破敌数万于南薰门。建炎四年(1130),大败金兵于静安,收复建康。绍兴元年(1131),大破曹成军于岳州。绍兴四年(1134),收复郢、襄阳、唐诸、随州等地。绍兴五年(1135),攻洞庭胡义军。绍兴六年(1136),下蔡州,还军鄂州。绍兴八年(1138),岳飞主张和金人决战,上书力阻议和。绍兴十年(1140),大败金兵于京西、颍昌,收复河南等地,又大败金兀术于郾城,进军朱仙镇。宋帝听秦桧议,诏岳飞班师。绍兴十一年(1141),岳飞被害。
从诸多史家对岳飞生平的简介中可以看出,岳飞23岁之前,主要精力除奔波生活之外,大多用于学文习武。这时,要创立一套拳术,从其年龄尚轻,阅历有限等条件看,是不可能的。23岁之后,东征西讨,南攻北战,几乎年年都有战事。岳飞二次从军后的十数年间,是在战斗异常紧张的情况下渡过的。前要以刀枪顾敌后要防奸佞陷害,常常昼夜不得解甲,数日无稍事休息的机会。而创拳立说,除自身条件外,尚需有较为充裕的时间,从创拳原理到拳法与套路的和谐统一,从由简到繁的拳路创编,再到各拳的技法实用等等,都是短时间内不可能完成的。
再说,假如岳飞真的“以枪为拳,立法以教将佐”是事实。那么,习此心意拳者总该有成千上万人吧?虽然岳飞被害后,岳氏家庭受到了株连,但是二十年后即绍兴三十二(1162),宋孝宗赵慎已为其“平反”,并赠封为太师,赐谥“武穆”,迁葬于杭州栖霞岭下。宋宁宗时,又追封为鄂王,死者岳飞及生者岳家子孙,均得荣宠。宋代武术大兴,颇受统治者重视,由于战乱频繁,尚武的社会风气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民间有“锦标社”、“英略社”等练武组织,武艺高强的人可以上待“卖艺”,拳术套路已经成为拳师传授武艺的主要内容,甚至还出现了以表演套路为职业的女艺人。诗人欧阳修曾作“日本刀歌”,北宋成书《武经总要》。宋太祖之拳,李全之枪,张威之棍,呼延赞之鞭等等都被记载而流传下来。在这种浓郁的武风下,岳飞平反后,其拳应该和他的英名一样,被广泛传播。然而,在他平反后直到宋王朝灭亡的一百多年间,竟没有流传岳飞所创之拳。相反,远不知岳飞英名的许多人的武艺反而流传下来了,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元朝统治者深怕人民造反,因而严禁民间习武。但是,不少武术还是辗转流传下来。民间艺人把武述带到戏曲里,保留了一些套路和技艺,如“关大王单刀会”、“追韩信”等。这时,岳飞仍然被戏曲家作为英雄人物描写,他的故事被搬上了舞台,但仍不见其创拳之事,民间更不复有其传。元朝取代宋王朝还不到九十年,元末,随着农民起义的不断发展,许多武艺逐渐复活起来。
明代是武艺集大成的大发展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各门武艺蓬勃兴起,习武弄棒蔚然成风。平倭大将戚继光甚至说:“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到了明末,已出现了“内家”与“外家”的说法。明代成化年间,出现了歌颂岳飞的《精忠记》,但无论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均不见其创立心意拳一说。戚继光著《纪效新书》十八卷,可谓是中国古代军事武学典籍中的名著,但仍无提及岳飞创心意拳之事。该书《拳经捷要》节中述及拳种时云:“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 拳,各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至今温家七十二拳,三十六 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翻,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试想,如果当时确有岳飞之心意拳,戚继光是不可能不大书一笔的。
另外,清雍正十三年(1735)王自诚所作的《拳论质疑序》,也没有提及心意拳为岳飞所创。岳飞创立心意拳之说,是曹继武首先在他的《拳论·十法摘要》序中提出来的。也就是说,在岳飞已经去世将近六百年之后,才有了其创拳之说。
从以上史事可以看出:岳飞创意心意拳之说实为虚传。究其原因,无非是“托英名以示拳贵”而已。翻阅史册,几乎随处可见,民间结团集社、操办大事以至于揭竺而起,都要依托于某一神灵或某一圣人。如太平天国托之于上帝,梁山好汉假托为星宿下凡,二郎拳托之于二郎神等等,实在是不足为怪的。不能否认,心意拳之于否认,心意拳之于岳飞所创,为其广泛传播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日“心意拳为姬际可始创”。此说自民国以后,尤其是近十数年来,已逐渐为广大的形意界同仁所认定。
姬际可,字龙峰。朱祖姬从礼于明初由洪洞选定对蒲州。姬际可为八世姬训之次子。自幼学文,13岁开始习武。五后年,父母相继去世。姬际可20岁左右时,离家奔少林寺,出诸冯,过解州,翻越中条山时不幸马前失蹄,跌入深涧。他手抓树枝,沿峭壁攀登,险里逃生,终于到达少林。姬际可在少林寺学艺十载,颇得少林秘法,万擅大枪绝术,有飞马点椽并没有之绝技,人号神枪。后来,少林寺主持请他做了师傅,专授武功。是时,清军南下,各地反清志士云集少林。姬际可素来敬仰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以反清复明为已任,遂与各路豪杰相商反清大计。后被清廷获密,派亲信入寺,姬际可险遭不测,于是下山出游。先到南方,遍访技击名家,辗转到峨嵋,又入汉中,逾秦岭,上终南。“彼时因落魄江湖,毫无寸进,既不能遂平生之志,又不能重返故园,生趣毫无,遂生遁世之心”(《姬际可自述》)。可见,当时的姬际可既难遂反清复明之志,又有被清廷缉捕的危险。因此,他将希望寄托于创拳立法之上,以传播其反清复明思想。可以说,这时的姬际可已经具备了创拳立法的主客观条件。
首先,姬际可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不能直接从事反清斗争,便创拳立法,以传播反清思想。为达此目的,于是产生了终南山得岳武穆《六 合拳经》这一托词。《姬际可自述》云:“老朽备受艰辛,真乃言莫可喻。只身宿古刹,四壁肃然,单将东配殿修葺以避风雪,深夜为猛兽咆哮所惊,难以就寝。一夜掣剑逐兽返归,偶见西配殿内隐隐有光。当时明月皎洁,老朽疑由破窗射入。仔细辨别,更为可疑,顿生好感奇之心,燃油松上照,土蔽尘封,显出点点微光。纵身一跳,跨上横陀,竟见承尘之上有一柄古剑,一个木匣。老朽捧来端详,剑鞘古雅,剑光耀目,锋利异常,上嵌‘汤阴岳氏’四字,并无剑名。老朽不识其剑,实知其人。再启木匣,却是一部手册,题名《六 合经拳》,其中五行变化灾害原理,阴阳造化之枢机,起落进退虚实之奥妙,武技之精华尽集于此。老朽感焉,悉心研习其精义,十易寒暑,会其理于一本,通其形于万殊,以六 合为法,五行十形为拳,以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向为拳,名曰心意六 合拳。“字里行间,可见姬际可用心之良苦:一方面以岳武穆为榜样来勉励自己,以实现其反清复明之志;另一方面将自己所创之拳托之于武穆拳经,以示拳贵,使之后学者珍重此拳。值得注意的是:姬际可依据所托的“六 合拳经”,“以六 合为法,五行十形为拳”将此拳名之曰“心意六 合拳”。可见,“心意”一拳确为姬际可始创,并由其命名。
其次,姬际可具备创拳的文韬武略。姬氏上少林寺前已是文武全才,加上少林寺有丰富的秘笈资料,寺僧可精奥的拳法技艺,这种主客观条件的结合,为姬氏创拳立法奠定了基础。姬际可在少林寺十年间,又苦钻少林秘笈,并涉足名山大川,遍访技击高手,从理论到实践,逐渐使他成了一名武学大家。他承袭了中国古代武学的传统和众多拳经之精华,诸如阴阳、五行、六 合等原理,参照元代太原人白玉峰在少林寺创编的龙、虎、豹、蛇、鹤等五拳,并根据对栽些飞禽走兽的细臻观察与技击要道,遂创编了五行拳和十形拳。
再次,创拳需要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清王朝立国前后,姬际可经历了在家学大前提、少林学艺、进行反清复明活动,四出游访几个阶段。第一、二、三阶段姬际可创拳的条件还不成熟,到了清康熙初,即第四阶段,他目睹清王朝立国业已稳固,复国无望,于是云游天下,遍访名家。这时,姬际可创立心意拳可谓瓜熟蒂落,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雍正十三年(1735),河南进士王自诚作《拳论质疑序》。这是继《姬际可自述》之后最早的传世墨本。《序》云:“拳之种类不同,他端亦不知创自何人,惟此六 合拳则出自山西姬龙、姬凤,二师乃系明末人也,精于枪法,人皆以为神,而先生犹有虑焉。以为吾处乱世,出则可操兵,归则执枪可自卫,若当太平之日,刀兵鞘伏,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于是将枪法为拳法,会其理为一本,通基形于万殊,名其拳曰六 合。”王自诚肯定了“六 合拳”出自山西姬氏,并肯定了其“将枪法为拳法”的立拳依据,只是未写“心意”二字。而且将姬龙峰误作姬龙、姬凤二人。这种传抄中的讹误,正如《姬际可自述》一样,传到后来,由于字迹模糊,人们连现代汉语也加进去了,此实不足为怪。
近年来,在《姬氏族谱》中查证出姬际可的生平,为心意拳创自姬际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心意拳创立于反清复明的民族斗争十分激烈的清王朝立国之初,为山西永济人姬际可所创。姬际可是一位崇尚岳飞精神,文武兼备的武术大家。而达摩创心意拳之传说,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心意拳与少林寺的关系。民国十四年(1925)立的《车君毅斋纪念碑记》碑文开宗明义指出:心意拳为“少林外家支派”。可见姬际可创立的心意拳是汲取了中国历代武术大家的拳理、拳法精华(包括少林拳理、拳法)使之融为一体,而又别于少林拳的一种具和独特风格的拳术
7、形意拳养身效果和太极拳比较起来如何呢?
其实效果是一样的,都zd有相通的地方,对强身健体都是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是养生练习桩法就可以了。补充一下,楼下说的不错,殊途同归,只是练法上有所不同,但是所最求的结果是一样的内家最大的好处就回是避免运动损伤,是静中求动,主要是意念支配,身体尽量放松,但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运动形式上就是松紧的转答换,所谓形松意紧,最忌讳的就是弩劲,如果用来养生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8、我学形意拳主要养生不是搏斗 望相告 衷心感谢
形意拳为三大内家拳之一,象形取意。在晚清及民国时期涌现出很多的高手,如郭云深,尚云翔,孙禄堂等。。。首先练些开筋活胯的, 柔韧拉伸的,
然后站浑圆桩,一开始最好不要站三体式,等有了基础再练三体式.,因为这个比较难,对于身体各部位细节要求也多,不适合初学者。
肯定要学五行拳了, 先从劈拳开始, 利肺,
崩拳很牛,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打得是舟行浪头之势。
炮拳和直拳很像,
钻拳,劈拳里已经含有了钻拳
横拳要起横不见横, 要横住对方,又不能离开自己的中线,
然后学习十二形,有选择性的学习。。
最后对于九要 ,四稍,四象(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六合,八字, 束展,一些专业名词的概念
然后对于步法要练好,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
可以学习八卦掌的步,李小龙的也可以学习。
最后就是实战了, 有了功力,放不到人身上也是白搭,打不到人,落点,假动作,经验,反应,
步子不快,追不上人,躲不开也不行
距离,角度也要控制好。。。。
也是要脚踏实地练的,真正懂的老师教起来是很容易懂的,真传一张纸。同时不能小瞧拳击,散打等,要借鉴学习他们的优点,直拳,摆拳是最接近王八拳的拳,是最符合人的本能的拳,在本能的基础上加工,自然事半功倍。最后也要重视力量训练,宁传十艺,不传一力。 形意拳也有独特的练力的方法,要在松中求,顺中求,桩中求,动中求。
形意的程序:
伸筋拔骨,开肩胯
懂得发力,五行拳, 多少知道点打法
站站桩,最好站容易上手的浑圆桩。
练练散打, 没事也找人试个手
周身上下瞬间合一,也就是六合,有整劲,手足想通
学点散打,或者李小龙的步法,学点身法, 直拳,摆拳是最接近人的本能的拳
认真学好劈拳,崩拳,以及他们的打法。劈拳含有钻拳,钻横不分家的。
希望以上几点能对你有帮助!
9、形意拳实用吗
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
按照传统武术的说法是很有技击性的。
但是我认为苦练套路的拳法基本上都没有实战性,一般都是到厮打时,忘了拳法。
所以经常听说有练了十多年的被小流氓打得满脸血。
我建议你练散打。
别看那些传统大师吹的怎么神,什么凌空发劲,真要打起来,一个小痞子就都未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