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红酒文化与养生 pdf

红酒文化与养生 pdf

发布时间:2020-07-23 15:22:58

1、喝酒文化是什么

酒文化的核心便是“酒民文化”。人的酒行为更为普遍,酒与人的命运更为密切,酒广泛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贴近“生活”的酒文化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如生日宴、婚庆宴、丧宴等等以及相关的酒俗、酒礼,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

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人文生活、文学艺术、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



(1)红酒文化与养生 pdf扩展资料

酒神精神: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

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2、葡萄酒文化

葡萄酒文化
品味红酒文化》
课题题目: 酒标品鉴 课题成员:Summoner
指导老师:张 弘

背景
痴迷红酒的爱好者通常看酒标,便可非常迅速地找到自己喜欢的红酒。看一瓶酒的酒标,其实就可以大概了解这瓶酒的一些来历,酒标内涵的复杂多变就像是给不同性格的酒上了一块烙印,在这个标签上含有许多的资讯。不过,因为产地的不同,酒标的标示方式也不同。因此说酒标是“葡萄酒的身份证”。所以初学入门者首先便要学会阅读不同国家的酒标的关键词。小酒标,大文章,此言不虚。
每个国家的制度和文字亦有不同,高品质的红酒大都来自外国,由于语言和葡萄酒专业知识的缺乏,大部分消费者都读不懂酒标上的信息。于是我们常常面对着这样的困境:想买一瓶红酒,却又在琳琅满目的酒架面前无所适从,不知道该买哪一款好?对于那些对红酒完全没有概念、一时间找不到任何窍门的人,如何才能最简单、最迅速地去了解葡萄酒?找到自己中意的那款酒呢?那么本文将告诉你关于酒标的一些知识,帮助你如何轻松地找到适合你味蕾的那款酒。
关键词:红酒、酒标、红酒酒标
一、关键词解析
1.红酒
红酒(Red Wine)是葡萄酒的通称,并不一定特指红葡萄酒。红酒有许多分类方式。以成品颜色来说,可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及粉红葡萄酒三类。其中红葡萄酒又可细分为干红葡萄酒、半干红葡萄酒、半甜红葡萄酒和甜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则细分为干白葡萄酒、半干白葡萄酒、半甜白葡萄酒和甜白葡萄酒。

2.酒标
酒标(Winelabel),通俗地讲就是商品酒的标记,它相当于是每瓶酒的身份证,一般贴在酒瓶之上。
早在东周、春秋时期,当时的酒肆(酒楼)大都挂有酒旗,作为招引顾客的手段之一,可以说酒旗是我国酒标的雏型。我国虽有几千年的酿酒史,但关于酒标的文字资料却很少。
在欧洲,早在十八世纪就出现了酒标,早期酒标功能单一,样式简单,多是寥寥文字,顶多用些花体或变体的字母,装饰个家族徽章。
3.红酒酒标
如同红酒的身份证一样,每瓶红酒都会有一到两个标签。贴在红酒正面的称为正标,列明该瓶酒的酒龄、品质等级、出品酒庄、产地、酒精含量、甜度、检定号码,及酒章、商标、优良商品凭证等讯息。对于出口到其他国家的红酒,特别是我国进口的红酒还会在酒瓶后有一个标签,称为背标。背标主要是介绍该葡萄酒及酒庄的背景,以及按照我国进口规定需要标注的中文信息,包括葡萄酒名称、进口或代理商、保质期、酒精含量、糖份含量等。
二、红酒酒标的起源
1924年,木桐•罗思柴尔德酒庄(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为纪念首次灌装成品葡萄酒,酒庄主人菲利浦•德•罗思柴尔德男爵特意请著名招贴画家,让•卡吕(Jean Carlu)为该年的葡萄酒设计了一幅全新的标签,开创了葡萄酒标签艺术化设计的先河。从1945年起,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酒庄开始每年在酒标的上部用一幅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作为标签的装饰。这成为Mouton酒庄的标志之一,也是Mouton的精明营销手腕的一个代表。很多人仅仅是为了收藏酒标而要将Mouton买齐,这一方法后来也被一些别的酒厂所效仿。
即使是现在,一个酒庄或酒厂的某款酒,除了年份数字的变化,其酒标图案每年多是不变的。骄傲的法国人更是认为自己的葡萄酒世界第一,没有必要花精力在酒标之上。在法国波尔多地区,直到上个世纪初,酒庄主人才开始设计属于自己酒庄的酒标。在此之前,酒庄的葡萄酒都是成桶卖给酒商,由酒商培养、装瓶并销售。
酒标小知识
由于酒标的格式种类非常的多,不仅国与国之间不同,甚至是同一国......

3、红酒文化与养生的前言

<

4、对比欧洲的红酒文化,如何看待中国的酒文化?

中国是以谷物为主要原料造酒,而西方则以水果为主发酵酿酒。

其实,国人爱喝白酒,这是我国历史的选择。我国古代,其日常的饮品是酒和茶水,所谓迎客以茶、送别以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古代关于酒水品类的选择也过于单一,古人的“酒”虽然不单指白酒,还包含黄酒、米酒等,但黄酒、米酒等因受生活习惯、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其影响力较之白酒实则过小,这渐趋铸就了白酒在古人心中的崇高地位,也成为古人不可或缺的日常饮品。另一个原因就是文化的传承。白酒是中国特有的产物,其古代有烧酒、烧刀子等名称,因而白酒从古至今都是中国酒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然,酒类差异只是爱好与习惯的不同,这本身并不存在好与不好的评判

中国的酒器纷繁复杂,主要以青铜器和瓷器为主,如樽、觚、彝、卣、角、觥、杯、壶、盏、盅等,每一种酒器都有自己的功用,形状不一。如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酒具,也能用来盛水”。爵是“专门用来温酒的器物,下有三足,可以架于火上”等等。

而西方酒器则多是玻璃制品,透明的高脚杯适宜人们在喝酒的时候品酒,不仅品其味,更做到观其色,闻其香,而且每一种酒都有其固定的杯型。

由此可见,东西方国家对于酒器都非常重视,酒器种类的繁多不仅仅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是由于等级制度的需要,常常通过不同的酒器来代表不同的身份。

中国人喝酒讲情义,外国人喝酒讲情调。

中国的酒一直伴随着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史,纵酒赋诗是古人最擅长的,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喝酒不再讲品,而是讲拼,以前是品和度的关系,现在却更多的变成了拼和量的关系。

外国人喝酒更多的讲究一种情调。在西方,饮酒的目的往往很简单,为了欣赏酒而饮酒,为了享受美酒而饮酒。当然,在西方葡萄酒也有交际的功能,但人们更多的是追求如何尽情的享受美酒的味道。吃西餐,餐厅都是很安静的。小提琴、钢琴配乐,衬托着优雅的气氛。喝红酒配合牛排、羊排、奶酪等等。听着音乐享受红酒,这就是西餐文化。

5、谈谈红酒文化,你知多少?

话说葡萄酒在中国渐渐打开销路,媒体关于葡萄酒保健功能的报道功不可没。近年来,韩国的葡萄酒进口呈明显上升趋势,饮者也是冲着其保健功能而解囊的。重视保健乃是人类的共性,然而,东亚人民对养生具有特殊的热情,但闻新方,便趋之若鹜。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人人都有选择和调配食品的自由。不过,笔者想通过这篇拙文表达一个想法:饮食是生活中一
大乐趣。善待食品也就是善待自己。物应尽其用,食应尽其味。若要保持原味,就得讲求纯正。若要调味,则应调得艺术。无论保持原味还是进行调味,都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可口。药膳有一定的药效,但它也是美味的。否则的话,谁会花钱买“苦口”呢?在家里熬一付汤剂喝了不是更有效吗?生姜和胡椒有健胃作用,至今没听说有谁把它们泡到上好的龙井茶
里喝。饮食的搭配确实是文化底蕴的反映。葡萄酒是醇郁的琼浆,这正是它令人愉悦的地方。
怎么可以想象,泡上洋葱,弄出一股怪味道,然后屏住呼吸喝下去?这不是把好好的葡萄酒糟蹋了吗?谁舍得用几十元、近百元、甚至几百元一瓶的葡萄酒泡洋葱呢?若使用便宜的伪劣葡萄酒,难道不怕反而伤身吗?
葡萄酒是适于单喝的,不宜掺这掺那。有一段时间,国人时兴掺上雪碧喝,出了国仍沿用此法,着实被老外讥笑了一阵。人家在讥笑我们暴殄天物。现在又兴起洋葱酒,真还有点按下葫芦起了瓢的味道。中国是药酒大国,三蛇酒,三鞭酒,蛤蚧酒,枸杞酒,难以尽数,可以随意选用,何必自己再去炮制这、炮制那?
葡萄酒本身确实有些保健作用,但是,它的价值和使命首先是“助兴”。我们必须明白,葡萄酒是把双刃剑。因为含有酒精和多酚,它便有活血化淤的作用。要知道,葡萄酒的活血化淤作用,再大也打不过丹参滴丸或麝香保心丹。特别是,酒这个东西,喝了会上瘾,越喝量越大,到头来,必然伤害肝脏的功能。在被称为葡萄酒王国的法国,好几位葡萄酒爱好者对笔者说,对于葡萄酒的危害,法国医生不止一次地发出了求援的SOS信号。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片面的文章,俯拾即是。广告就更不必说了:那有花钱宣扬自己缺点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听两面之词。
外国太遥远,跟前的事更容易理解。广西的巴马县是中国有名的长寿乡。一位去过那里采访的朋友说,当地人以玉米和薯类为主食,饮用自然的井水。你想想,那些长寿的老婆婆们喝过葡萄酒吗?
葡萄酒不是生活必需品,是美食品。面包是填饱肚子的,燕窝是满足富人的朵颐或虚荣心的。
吃饭不配葡萄酒行不行?当然行!之所以用葡萄酒配菜,那时因为葡萄酒的香气令人陶醉,还因为它能增加菜色的美味。这是一项美酒配美食的系统组合艺术。
面对美酒美食,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人们取向不同,难分高低,应该相互尊重。不过我觉得,若有了美酒美食,最好的态度便是放开性情,尽量享用一番。“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两句诗把李白的潇洒和豪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生活,何等痛快!可以肯定地说,李白吃喝时,绝不会每每想到血糖和血脂的指数。2004年8月12日,美国家喻户晓的电视厨艺明星朱莉娅·蔡尔德(Julia Child)溘然长逝,美国人痛失了一位“国宝级”人物。她身高1.88米,双手也并不灵巧。1948年随她的外交官丈夫到了巴黎,爱上了法国餐点,从此致力于教授美国人做法国菜,终生乐此不疲,为此获得了美国公民的最高奖“总统自由勋章”和法国最高级别的“荣誉军团勋章”。教手艺固然值得赞颂,但是,对人更有启发的是她的“快乐烹饪、开心饮食”的理念。20世纪80年代,“健康饮食”概念开始风行,老太太对此不以为然。她把那些整天唠唠叨叨警告人们防备高血脂、高胆固醇、高热量的营养专家们戏称为“食品恐怖主义者”,觉得他们的警告,如果被人们片面地实行,那就可能剥夺大众的美食乐趣。适量是条重要的原则。她说:“我宁可醉心地享用几小块薄薄的优等牛排,或者一小份巧克力慕司,一小片肥鹅肝,也不愿吃些无脂果冻布丁之类的东西”。
她一直坚持“想吃就吃,开心就好”的方针。可以想象,在美国的环境中,蔡尔德没有少吃高脂高糖食品,然而,这并没有妨碍她的长寿:只差两天,她就活满了92年。她的最后一餐是一份法式洋葱汤。可见老太太对洋葱的喜爱。洋葱是好蔬菜,凉拌、炒食和做汤都不错。没听说蔡尔德用它泡过葡萄酒。她可能没有获悉过这个方子,不过,可以肯定,她即使知道了也决不会如法配制的。英雄所见略同。鲁迅的饮食观与李白和蔡尔德的饮食观是相通的。有一次,他和朋友讨论聚会的事,他说,不吃便罢,要吃就要吃好些。他反对把饮食和或其他理由挂起钩来。1936年9月,即在他辞世前一个月的时候,他的身体已弱不可支了,但他还坚持写了篇文章,题目是“这也是生活”。这实际上是给家人留下的遗嘱。同时,他也讲了生活的道理。当时,日本已经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上海的《申报》发表过一篇文章,号召国人在吃西瓜时,应该想到国土被瓜分的情形。鲁迅对此不以为然,认为用不着把饮食的愉快和或其他理由联系起来。他说,“一面这样想,一面吃西瓜,我恐怕一定咽不下去”。他老人家还说,“这样整天哭丧着脸去吃,不多久,胃口就倒了,还抗什么敌。”
大家都知道,鲁迅有胃病,但老酒照喝,香烟照抽。在大事大非的问题上,他义无反顾。在饮食嗜好上,则决不夹着尾巴做人。我想,有了他这种态度,喝葡萄酒的人就能喝出个好来。

6、红酒文化

友情如酒:嘴甜心不诚的泛泛之交,像水果酒。
樱桃酒、苹果酒、橘子酒、杏酒、梨酒,琳琅满目,色彩缤纷,人见人爱。然而,水果酒仅能浅啜,不可多饮,一喝多了,它那种腻人的甜味,会恹恹的滞留在喉头,去之难,留之更难。

君子之交,像米酒。
酒味淡淡的,似有若无。它不醉人,也不腻人。它不会使你上瘾、你也绝对不会为它而疯狂。可是,在一个微风轻拂、花香袭人的下午,你会不经意的想起它。倒一盅米酒,配一碟花生,你可以度过一段情适愉快的时光。在凄风苦雨的夜晚,喝它一盅,也可以挡住那汹汹涌来的愁绪。

小人之交,像椰花酒。
酒味浓、酒气重,一时失察喝了它,醉得一塌糊涂,吐得五颜六色。次日醒来,总在头痛欲裂的狼狈里,怅然地生出悔不当初的感觉。

葡萄酒呢,像友谊恒远常存的知己。
清醇甘冽,酒味隽永。红酒像玛瑙、白酒像水晶,都是友谊的“精品”。酒龄越老,酒味越佳。喝着时,恋它;不喝时,念它。它绝对不会使你酩酊大醉,但是,它会让你在微醺里对它魂牵梦萦。

能为你两助插刀的生死之交,像千年灵芝酿成的药酒。
这样的酒,世间绝少;能否遇上,全看缘份。拔开瓶盖,便已酒香袭人;小啜几口,酒气绕舌、酒味隽永。时常喝它,健身益体,百病消除。

倘若世人都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杯里盛的是什么酒,那么,酒后失态,与人无尤、可叹的是:常常有人错误地把椰花酒当成葡萄酒,狂喝之后,徒呼自负。更可怕的是:有人刻意“以甲瓶装乙酒”,他人不慎喝下而被劣酒伤身,为时已晚。所以嘛,举杯前,该圆睁双目,认清商标;轻啜时,该提高警觉、细辨酒味!

7、为什么要学习红酒文化

记住最后一次喝醉的经验

一如字面上所示,我们指的是“喝醉”酒而非“喝酒”。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长久以来“喝一杯酒”意味着三五好友把盏言笑的欢乐时光。基于我们每个人不同的年龄以及第一次喝酒时周围的环境,我们都有过各种回忆和期待(有时是焦虑) 使我们可能回想起一杯沁凉的啤酒、一杯鸡尾酒、杜松子酒加奎宁水、威士忌加啤酒、一口红酒或诸如此类的事物等等。

周而复始,在多数人早期喝酒的过程中,对于酒精的期待总是能够符合实际需要喝下的酒量。
如果刚好每次都能恰如其分,我们自然认为“喝杯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经验,不仅满足自己的需求,也不会逾越宗教习俗的规范。同时满足渴望、迎合社交场合的礼仪,并有助于我们放松心情、振奋精神,达到我们各种不同的追求目标。例如以一位55岁的芬兰人而言,当有人找他喝一杯时,不禁立即使他联想到年轻时,在寒冷的天气下喝下一两杯白兰地或伏特加烈酒后,所带来的阵阵暖意。

若是一名年轻的女性,她脑海里可能立即浮现,华丽水晶杯装着香槟、衣香鬓影、耳鬓厮磨、情意绵绵罗曼蒂克的气氛,或是摇滚音乐会中蓄胡、长发牛仔装装扮的年轻人,从满袋瓶装酒中取出一瓶豪饮,闪光灯不停闪烁,四处烟雾迷漫,每个人都尖声狂叫,令人兴奋不已的景象。有一位A.A.会员说:“喝一杯”几乎等于是吃比萨、喝啤酒的代名词。

还有一位78岁的寡妇说,她时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在疗养院时,很喜欢在就寝时来杯雪利酒的习惯。虽说我们脑海中这种对于喝酒的印象极为自然,然而就我们现在的情况而言,却是一种误导,这也是我们有些人开始喝酒的方式。

如果我们喝酒的过程仅仅是这样,那么我们后来就不太可能会恶化成为嗜酒的问题。然而如果我们毫无畏惧的检视从前喝酒的过程,就可以看出在我们最后几年或几个月的嗜酒期间,不论我们再如何努力的尝试,未曾再出现如此完美、神奇的时光。

取而代之的是我们一再的发现自己的实际的酒量远大于此,最后总是导致某种程度的麻烦。也许我们对自己饮酒过度单单只有私下感到些许内疚。

但有时却会演变为剧烈的争吵,影响本身工作,甚至导致严重的疾病、意外,或法律和财务问题。所以,当一个“喝一杯”的建议出现时,现在我们尝试着回想从开始喝酒到最后一次可怜的醉酒和宿醉的整个过程。

一般朋友对我们提议喝一杯酒的邀约,一般而言纯粹指的是社交应酬、一两杯浅尝即止的方式。

但是如果我们认真仔细的回想上次喝醉所给我们带来的痛苦的全部细节,我们就不会再被长久以来盘据在我们心头对“喝一杯酒”的印象所蒙蔽。

如今我们可以坦白地承认,就我们生理上的真实反应而言,我们相当确定一杯黄汤下肚,意味着我们迟早又会再喝醉酒,而带来一连串的麻烦。

喝酒对我们来说已不再意味着音乐、欢乐,而是病痛和悔恨的记忆。有位A.A.会员曾经如此表示:“我知道现在如果去酒吧喝一杯酒,将绝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只是用一点时间、花一些金钱而已。

这一杯酒将会耗尽我的银行账户、我的家庭、我的房屋、汽车、工作、我的理智,甚至于我的人生。这实在是太大的代价太高的风险。”

他记住了他最后一次喝醉的情况,而不是第一次喝酒的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断周围的人是否对酒精有依赖呢?(医学版14条) 我们就饮酒模式总结了一些常见的表现: 1.视饮酒为生活中最重要或非常重要的事,在心中占据中心地位,念念不忘。 2.饮酒量较初期饮酒时逐渐增加。 3.饮酒速度增快。 4.经常独自一个人或者是背着家人偷偷饮酒。 5.以酒当药,用来解除情绪困扰。 6.有藏酒行为. 7.酒后常常有遗忘表现。 8.无计划饮酒,常常出现酒后误事的现象。 9.晨起饮酒,俗称“睁眼酒”,部分人甚至会在夜间醒来后饮酒。 10.睡前饮酒。 11.喜欢空腹饮酒,饮酒时不吃主食且很少吃菜。 12.在情况允许的时候选择酒的品牌。 13.因为饮酒与家人争吵,影响家庭和睦,或因饮酒影响工作。 14.曾经戒过酒,但时间不长又旧病复发,不能控制。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的饮酒行为出现上述表现中的3条以上,即高度怀疑酒依赖。 经常看到一些患有酒精依赖的人因为饮酒给自身的健康、家庭的和睦以及工作带来很多不良影响,甚至是在酒后出现一些违法的行为。尽管他们对造成这些后果内疚、后悔,但仍不能彻底停止饮酒,反复戒酒,反复复饮。是他们没有出息还是没有毅力呢?都不是,这是因为酒精依赖是一种疾病,而且还是一种不断恶化的疾病,这种疾病像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一样,是无法彻底根除的。但却可以被遏制住。复饮的原因与机体对酒精敏感有关,加上在心理上难以摆脱的强制性饮酒欲望,不管复饮会带来怎样的不良后果,单靠自身的毅力是无法将其克服的。 就像其他疾病一样,会出现一些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一旦对酒精形成依赖后,在突然停止饮酒或骤然减少饮酒量时会出现很多躯体不适症状,称之为戒酒综合征。为方便起见,有人将戒酒综合征按照出现的时间和严重程度分为3个阶段:一期戒酒综合征:一般于饮酒后6~12小时出现,表现为双手震颤,重者可累计双侧整个上肢,甚至是躯干,病情严重者还可出现伸舌震颤,除此外还常见厌食、失眠、烦躁等症状。二期戒酒综合征:出现时间为断酒后24~72小时,除上述症状外,常出现幻听,内容常为辱骂性或迫害性的,可继发冲动行为,兴奋相对较轻。三期戒酒综合征:震颤谵妄,常发生于末次饮酒72小时之后,此时病人意识不清,震颤明显并伴有行走不稳,可出现各种生动的幻觉,如看到各种小动物,病人表现紧张、焦虑、恐惧。病人的记忆力明显受损,部分病人可出现癫痫样抽搐。即使在发达国家,一旦发生震颤谵妄,经治疗者总的死亡率仍可达10%~15%,未经治疗者则更高。所以说长期饮酒者不能突然停止饮酒。如果高度怀疑对酒精依赖,应该尽早到专科医院治疗。 形成酒精依赖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饮酒行为,也不能控制饮酒量,那么在戒酒一段时间后能否正常的饮酒呢?就目前所知,从来没有一个人,仅是数月或数年滴酒不沾,就能够“正常”喝酒或只在社交场合喝酒。一个人一旦从豪饮发展为失去控制且不顾一切地狂饮,再想走回头路就不可能了。没有一个酒精依赖患者是故意为制造麻烦才喝酒的,但不可控制地饮酒必然会带来麻烦。 很多对酒精依赖的人自认在戒酒一段时期以后,喝几罐啤酒或几杯淡葡萄酒没有问题了。一两瓶啤酒下肚就会喝醉的人不多。所以也就错误地认为自己可以控制每天只喝两、三瓶啤酒就不再喝了。他们偶尔也确实能够在几天或几个星期内照此办理。于是就会得出结论:即使喝酒也会“游刃有余”。但是,他们每次喝的啤酒或葡萄酒会越来越多,要不了多久,就会狂饮如初。 另外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以低度的酒来替代高度酒。对于酒精依赖者来说,酒精就是酒精,不管含有酒精的是马爹尼酒、威士忌加苏打水、香槟,还是一小杯啤酒,对于他们而言,不管喝一杯什么样的酒,都会导致饮酒过度,导致复饮。 所以,对于酒精依赖者而言,在戒酒一段时间后,试图控制饮“自己的酒量”或只饮用较低浓度的酒,都是危险的。但为了保证彻底戒酒,只能是滴酒不沾。如何能够做到呢?除了在医生的指导下完成脱酒治疗外,还要接受长期的康复治疗,包括对相关心理或精神疾病的治疗、防复饮药物的治疗、心理治疗以及加入一些自助的康复组织。只要有戒酒的愿望和不懈的努力,就会成功。

8、德国 红酒文化,精髓

德国有相当一部分人喜欢红酒,在中上阶层,红酒比啤酒更受欢迎。由于气候条件,南德地区,尤其是斯图加特地区是德国著名的葡萄酒产区。德国的红葡萄就丹宁味较轻于法国红葡萄酒,更易初尝者入口。个人认为德国红酒更适合中国菜肴,尤其是配川菜和鲁菜等味道浓厚的菜品。白葡萄酒的质量相当优秀,好的冰酒口味相当不俗。
很多德国知识份子和商业人士更喜欢在晚间小酌一杯红酒,我发现很多德国高阶人士更崇尚意大利式的风范。当然法国的香槟也是很受欢迎,不过不是每人每天都要喝的。
真的想对红酒有认识,是要下一定苦功的,而且投资不菲。看了几本书就能成为红酒行家是不可能的,只能是通过实践,真身体验才行。

与红酒文化与养生 pdf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