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太极与养生的关系

太极与养生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7-23 14:15:09

1、太极拳与传统养生的关系

太极拳的养生作用,是建国以后随着传统杨式24式太极拳的普及,才逐渐被人们认识的。后来,陈式、吴式、孙式、武式等抄太极拳也开始在民间广泛传播。除了太极拳的技击袭作用以外,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对养生起到积极作用,是因为她动静兼顾,阴阳和合。通过身体松、正、静、圆、空,配合以细缓匀长的深呼吸,使人内在的精、气、神达到高度的统一,在没有剧烈运动的百前提下,不仅增加了腿部的肌肉度和力量,而且促进了人体血液及经络的循环。打完太极拳后,可以使人有神清气爽、浑身舒畅的感觉,从而达到了养生的目的。

2、谁能谈谈太极与气、养生?

练太极盘架子沿大小周天运气可以养生,气也是一种波,太极推手产生的力是借力打力,要坚持练,俗话讲:太极十年不出门。

3、太极的养生原理是什么?

&

4、太极养生,中医养生,运动养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太极养生就是打太极拳,运动养生就是运动,中医养生就是艾灸,推拿,汗蒸,拔罐等等

——舒乐妮养生馆

5、有关于太极的理论、与养生之道和对它的理解!

已经修改
所谓太极 就是无极生出动静之机 阴阳之母 动时 阴阳分离 静时 阴阳合一 而为太极 那你可以参看 “天之道犹张弓与,高则抑之,下则补之,是故 天知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增奉有馀” 这说明自然之中 万物是向阴阳平衡发展的 而而且时静态的平衡 就是死寂 就好比连通器 水平衡了就不流了 是以 万物要进行新陈代谢 维持自身的或阴或阳的动态平衡 才能生生不已
神仙传说 我建议 先读《道德经》(即《老子》)而后 再看《封神演义》
这样就能在对中国神话的精华的核心“道”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 再对中国现代神话总纲有所了解 才能对现在的神话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小提示 看完后再看一些西方神话 就会从中思考到 华夏思想文明的优势 和与众不同)
(看华夏神话 最好别看印度阿三的佛教 那绝不是华夏文化)
(加一句 了解修真 可以从“内丹术”方面着手)
最后提一句 我们能讲究的是给电池充更多的电 从而改造电池使之容量更大 从而有更长久的寿命 来思考自己 校正自己 找到更好的充电方法 所谓 无为而无不为 就是因为自我已经矫正到合乎于“道” 这时由于自己接触的世界全都依照道来运行 是以自己做的所有事就都会是对的了 所以 我华夏修行讲究的是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这时 你就无所谓力量 因为 已经“对”了

6、为什么太极能养生

太极拳能使呼吸自然、细长、慢均。由于速度缓慢,动作柔和,从而使人体的微循环得以扩张。微循环的特点是剧烈运动会使血液运行走捷径,得不到充分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太极拳缓柔的特点则使血液能够流向各处,从而得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俗话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使一些不通之处畅通,这样慢性病症状就得到缓解或消除。同时太极拳运动能强身健体,能预防一些疾病,因此,太极拳运动有治病的效果。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锻炼方法。从而也就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

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之所以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奥秘在于“一动无不动”的身体活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发展。对于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来说,能推迟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上的退行性变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疗疾、延缓衰老的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首先,我们知道,突然、强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却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其次,太极拳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遍上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第三,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300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维持并联系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处于协调有序状态。

太极拳是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养生术,太极拳的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地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影响,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控人体身心健康的功能。

太极拳是一门源远流长、内容深邃的科学,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习练方法。太极拳不仅继承了中国古老的传统养生之道,而又以现代科学为依据,得到了发展,从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上获得了更大的养生保健功效,具有药物所不及的特殊功效。这种特殊功效并非伸手可取,必须要在习练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到动作规范,即指身体姿势要符合一定的运动标准,这也是各个式子,不管动作怎样千变万化,所共同遵循的动作要求。只有身体姿势和动作的规范,才有利于“意动身随”;有利于肢体放长,更灵活地表现出端正、疏松、圆润和轻灵等特点,有利于“以静御动”、“动中求静”和“精神内守”,从而使练拳出现只有意动而不觉形动的虚灵境界,使锻炼进入更高层次,做到由内发于外,且能由外敛于内,功妙地进行内外交修,达到心身合一。要做到动作规范,首先要做到身体的自然与放松,同时精神也应放松,“神疏”方能“体静”。

太极拳运动采用腹式呼吸方法,要求深、匀、细、缓、长,但初练者不要刻意追求这些,只要采用通顺的自然呼吸就可以了。腹式顺呼吸也是达到腹式逆呼吸的必由之路,腹式逆呼吸会加大躯体神经系统对呼吸的调控,从而对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机能产生更加良好的影响。但初练者不能因此而盲目采用这种呼吸方法,否则不仅会顾此失彼影响运动习练甚至出现憋气等现象。实际上,只要随着动作的熟练,腹式顺呼吸越发越协调,达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极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违背。所以初练者务必遵循呼吸要畅利的原则,切忌急于求成。 太极拳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发挥出来,首先,太极拳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锻炼效果的出现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具有身体不练则退的规律。另外,身体的康复和体质的改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俗话说“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拳具有健身疗病作用,但不具“立竿见影”之效。

第二,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是“练身、练气、练意”综合锻炼的结果,能掌握太极拳真谛,本身就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是体现了练拳的不可间断性。 第三,实践证明,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的获取,贵在坚持习练。每位立志习练太极拳进行养生保健者,都应从中悟出持之以恒的道理。

所谓“功到必成”,是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打太极拳养成习惯的产生兴趣的过程。随着这种转变,一种身心健康的充实感、愉悦感、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会不期而至,人生乐趣会得到更大享受,对太极拳健身、疗疾和抗衰老三大功效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反过来,又会强化练拳的信心和兴趣,最终会使太极拳成为习练者走向健康途中的良师益友。

7、太极与养生的理念心得

亿万年来, 自然界中, 日经月行, 星环辰绕, 莫不循圆以为轨道;水滴而形珠, 石磨而状卵, 石滚水注, 莫不符合圆的规律;禽兽的扬降与走跃, 也莫不留下圆弧之轨迹。人类展了科学技术, 而察今日飞机之螺桨, 车辆之转轮;电动之机械, 乃至物质之微观结构, 同样无一脱离圆的运动。直线是无限大的圆之一段, 点即是无限小的圆, 螺旋则是圆与其它因素的合成。圆运动乃是万物运动的本质, 乃是乾坤大道
太极有五行,五行和则圆,养生亦可圆也。
体亦分五行,五行相生则身亦圆矣,肝属木、心属火,肺属金,脾属土,肾属水。心生喜,肝生怒,脾生忧,肺生悲,肾生恐,依五行循环相生相克,制化变化规律与脏腑循环,亦之圆也,养而生,养五行,无养怎得生,养可养其性、养其心、养其神、进而则养其身,性不合心不净则神不清,神不清则身不平。其根源为五行不通,无循环,而无圆也,谓之养之圆乃合乾坤大道。

8、太极拳的养生意义

9、太极拳与养生保健有怎样的关系

没有关系。太极拳是不能养生保健的,不能实战,更不能健身。太极本身就是骗人的,是一种杂耍,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

10、太极拳的与道家养生有什么联系

太极拳是中国道功——道家养生术与儒家的阴阳学说,以及武术的“集合”,也可以说是将导引、吐纳、易理、技击数者熔为一炉。

与太极与养生的关系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