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和合养生观

和合养生观

发布时间:2020-07-23 09:26:21

1、什么是养生观

中华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抄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道教书籍,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的意思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百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总之,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度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因为身体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有一个健康人生的基础。健康也是长寿的先决条件,而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他所生活的环境。

2、什么年龄段最需要养生?和合生活网说的对吗?

我个人觉得中年人更需要养生,这个年龄段的人养生对身体的帮助较大。

3、简述诸子百家的养生观主要有哪些

诸子百家与中国养生学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学术界、思想界出现了“九家十派”、“百家争鸣”的局面,许多学派的论述中都有关于“养生保命”思想的内容,可算得上是中国养生学的早期理论。举其要者,简介如下。
老子的《道德经》关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顺应自然而养生思想的渊源,而其“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和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的思想是调养心神的重要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庄子宗承老子之学,也极力提倡顺应自然、“调理四时”、“清静无为”、‘忘我”、“无欲”,倡导采用气功和导引的养生方法,吐故纳新,延长寿命。
孔子指出,“寝处不时,饮食不节,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认识到日常生活关系到身体健康,强调衣食住行的重要性。他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食不语,寝不言”。他说,“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乎?’,针对不同年龄的特点,孔子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荀子修身养性的养生思想具有积极和务实的特点,他指出,平时要注意养生,经常运动可以预防疾病,提倡节欲而不禁欲,“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并提倡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而达到节制人的种种欲望的目的,指出’‘凡用血气志虑由礼则志通,不由礼则勃乱;食饮、衣服、动静、居处,由礼则知节,不庄礼则触陷生疾”,“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由礼而做到治气养生,修身保命,并能达到长寿的目的。
管子认为,“精”对生命至关重要,主张存精养生,他说,“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要节欲存精。他还提倡顺应自然和生活养生的方法,“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
《吕氏春秋》综合了当时各家学说的思想;提出取利去害,保神长寿;主张运动防病,“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捐为聋”。
可见养生保命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而且与古代哲学思想是联系在一起的。有关养生的论述并不仅限于养生学或医学专著,在许多文学作品或其他著作中也有丰富的养生内容。
东汉时期的王充所作《论衡》中有“养气自守,适时则节,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讲的就是养生方法和原则。他还提出了人的强弱与寿命长短与先夭察赋有关的观点。
南北朝《颜氏家训令极力反对炼丹修仙的错误养生观,力倡求实,“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暄,禁忌饮食,将饵药物”,乃“遂其所察,不为夭拆”。他还教育子女惜生爱身,但不苟且偷生,要见义勇为,报效国家。
唐代大型类书《艺文类聚》中的“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胃,闭嗜欲,养生之末也”是很有价值的思想。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还著有《东坡养生集》和《苏沈良方》,有很丰富的养生学内容,都是很有实用价值的。妇他主张多吃蔬菜少吃肉,可轻身健体;倡导效游可怡情强身;他还介绍一些药方可“除百病,令身轻气长”二而诗词书画,陶冶心神更是他的擅长。
明代冯梦龙所著“三言”中也有一些养生内容。如所谓“酒是烧身硝焰,色为割肉钢刀,财多招忌损人苗,气是无焰火药”,主张“饮酒不醉最为高,好色不乱乃英豪,无义之财君莫取,忍气饶人祸自消”,也是节欲调神、修身养命的意思。
《红楼梦》等其它许多文学作品中同样也有涉及养生的内容,有意者可自去体会,在此不作赘述。正是由于有关养生的内容在中国不同文化源流中都有涉及,所以注重养生的思想和方法在中国民间得到广泛的接受,影响既深且广。

4、哪些人需要养生?

时至今日,养生,已经是一个日常话题。姑且不论有多少人真的懂,但至少可以说明,有很多人觉得需要了。这是好事情,说明咱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确实是提高了。
不辜负大家的是,《黄帝内经·素问》开头第一篇,讲的就是这个东西。
据说,黄帝是一天生的牛人,落地就能讲话,稍大点更是聪明的一塌糊涂,成年后,则直接登天去了。但他有一个疑惑,上古之人,随随便便就能活个百来岁,而且还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现在的人,才半百就衰老的不成样子了。这到底是为虾米呢?
皇帝手底下有个叫岐伯的人,也是很牛的。给黄帝解释说,上古的人顺应天时,懂得节制,所以都能活到天年,也就是100-120岁的样子。但现在的人呢,酒色财气,没个节制,整天七搞八搞胡搞乱搞,吃喝玩乐都没够,起居无常,能熬过半百已经算是中大奖了。
上古之人,非常讲究安精神,守真气,想病都难。所以呢,做人要欲望少一点,那么心里的踏实就会多一点。这样的话,哪怕是稍微辛苦一些,也不会觉得劳累。所谓心安,理得嘛,如果精神不顺,身体肯定是要垮掉的。
黄帝又问说:人老了就不会生小朋友,是因为精力没了?还是天数如此啊?
千万不要觉得黄帝这个问题问得很没营养,关键的解答就在这里了。
岐伯说:女孩子七岁开始,身体进入发育周期。
二七,也就是14岁的时候,人脉通,一个月一次的事情开始了,就具备生小朋友的功能了。
三七,也就是21岁的时候,发育进入平稳期,该有的都有了。
四七,也就是28岁的时候,身体的生理机能达到顶峰。所以现在科学也解释,女人在28岁左右生小孩子是最合适的。也在这个年龄,女人,要开始养生了。这个阶段衰老问题尽管还没有显现,但要开始有意识的做这方面的功课。如果这个阶段做的比较好,就可以让顶峰期的时间长久一些。
五七,也就是35岁的时候,警报来喽,身体机能衰老的迹象开始显现,脸色变差,皱纹滋生,开始掉发。养生,已经是一个不能再忽视和等待的课题了。
六七,也就是42岁的时候,面部越发干枯,大部分女人开始彻底依赖上化妆品,铅中毒的脚步也进一步加快。更不幸的是,这个时候白头发也开始出现了。
七七,也就是49岁的时候,生理机能进一步遭到打击,基本上已经丧失生育小朋友的功能了。
说完女人,现在来说说男人。这个岐伯居然还懂得女士优先,赞一个。
男人比女人发育的要晚一些,而且也要慢一些。
岐伯说,男孩子八岁开始,身体进入发育周期。
二八,也就是16岁的时候,精气爆满,有生小朋友的功能了。
三八,也就是24岁的时候,发育到达平稳期,相比女生,在这个阶段整整晚了3年。难怪古时候讲,女大三,抱金砖。
四八,男人的生理机能达到顶峰,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也要开始养生了。至少得注意一些了,从这开始还胡搞乱搞,没几下就要精尽人亡,嗝屁去了。男人们可要注意啊。
五八,也就是40岁的时候,肾气开始衰退,头发开始掉了,牙齿也开始松动了,六味地黄丸要常备了——补肾嘛。
六八,也就是48岁的时候,衰老的更加明显,鬓发开始白。
七八,也就是56岁的时候,肝啊、肾啊,精力的精啊,筋骨的筋啊,都不行喽,各个零部件开始破损。
八八,头发、牙齿,一律开始下岗。
肾是储藏五脏六腑的精气的地方,所有呢,要五脏都健康有利,肾才有源源不断的精力提供给身体。如果五脏都衰了,紧跟着头发、牙齿什么的,肯定都不行了,更不要说生小朋友了。
“不全是这样吧?”,黄帝咪着眼,拽拽地说:“我就知道有个老头,老了也很猛,还能整出小朋友。”
岐伯说:那老头我也晓得啊,他是挺猛的,人家会养生啊,肾气足嘛。不过呢,虽然整出小朋友了,如果是男的,活不出八八六十四岁,如果是女的,活不出七七四十九岁。毕竟是老人家造的小朋友,精力有限滴。所以呢,年过28岁的高龄产妇,生出来的小朋友寿命大多是要短一些的。女人们,可要把握好生育年龄哦。
黄帝又问:那么,上古那些动不动百来岁的牛人们,还能整出小朋友不?
岐伯说:那些牛人自然是另当别论了,他们虽然老了,但身体好啊,个个都跟长寿龟似的,生小朋友对他们来说,小意思的。
紧接着,黄帝就来下结论了。说:我听说上古有“真人”,得自然之道,寿比天地。中古的时候,也有一些人和阴阳,调四时,也归到“真人”的行列里。其次呢,就是“圣人”了,无欲无求,也能活到百来岁。再接下来,就是“贤人”,法天地,也活了很长的寿命。
碎碎念了这么多,都不知道黄帝到底要表达什么,开始还光提问的,到最后居然来总结了,搞得很厉害似的,黄帝,你果然不是一般人。
先撇开黄帝的碎碎念,我们倒真是要热烈的感谢一下岐伯。他明确的告诉我们养生开始的科学年龄,女子28岁,男子32岁。
女子28-35岁,注重“保”,35岁之后,注重“养”。
男子32-40岁,注重“保”,40岁之后,注重“养”。

5、和合性格

中国的园林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背景。历经三千年的不断发展,中国园林能形成在世界园林史上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园林文化能以道家思想为底蕴,融合儒家礼教、佛家禅宗等多种思想流派的精华,即始终贯穿和合文化的精神。
“和合”观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广泛而久远的影响。
关于“和”的概念,早在我国西周时期就已提出。在《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晏婴指出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火单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这就是说“和”是一种由不同要素所构成的和谐状态,就像鱼、肉掺和水、火、盐、梅等,经过厨师的烹调与加工而成为另一种新质的食品存在状态。同时,晏婴还指出“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其意是指:如果以水加水,仍然是水,构不成佳肴美食,谁愿去吃呢?同之,琴瑟如果只弹奏一个音符,没有其他音符相配,终不能组成悦耳动听的乐章,谁又愿意去听呢?可见,“和”不是相同要素的相加与聚合,更不是单个要素的存在状态。

晏婴之后,思想家史伯进一步地深化了“和”的概念。史伯说:“夫和实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可见,“和”这一概念包含着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也就是说“和”是矛盾多样性的统一,是事物产生和发展的源泉,是万物存在的基础。

随后,先秦时期的“和”被赋予了“合”的含义,从而出现了完整的“和合”概念。《国语·郑语》最早出现“和合”一词:“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该文记录了殷商朝官员——契为使平民百姓安身立命。遂将五种不同的人伦之教加以融合,实施于社会。契之所以能流芳史册,就在于他能和合五教。由此可见,“和合”表明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合”联用,不仅突出了不同要素组成中的融合作用,强调了矛盾的事物中和谐与协调的重要性,而且从此以后,“和合”成了不同要素融合最为理想的结构存在形式,普遍受到各派思想家的推崇和重视。“和合”这一传统哲学概念,从此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广泛而深入地融合于中国文化之中。

如中国文化奠基初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学就是对殷周时代礼乐文明的“和合”;隋唐时期,禅宗的出现,便是佛教与老庄理论及魏晋玄学相“和合”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是“和合”的产物”,惟其如此,中国文化才能如此地源远流长,充满活力。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儒、道、佛等历经诸多历史阶段的流变,成为三股宏大的思想文化洪流,有力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与民族性格,给中国一切文化科 06学艺术,包括园林文化以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建筑在设计思维上追求建筑与环境、与自然、园林的亲和及结合,表现出整体和合的系统思维取向。强调统一性。因为缺乏统一性,就会使人感到杂乱。建筑是它周围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要为增添美景而出现于大自然环境之中,它要同四周绿化环境结合成整体.其次,建筑是由无数的极其平凡的局部有机构成的。这些局部之间存在着主次关系。而每个局部必须为其整体的统一性服务.如基地环境的处理(包括地势、地质、气象、建筑环境)、现代功能的满足、新材料性质的体现、新技术发展的运用等等。透过这些分析,从建筑的体形、空间、构造以至构图的处理,与上述客观因素固有的内在本质之间,达到形神相通,表里统一.
对比东西方建筑的风格、气节,会发现:各自所蕴涵的差异有别的“文明养分”——预先决定了西方发展将后来居上。
1)西方石质建筑居多,费时费工,可长久保存,拥有一分相对东方木质建筑及其雕琢的更顽强的创造、开拓魄力!会潜在的引导西方民心的走向……。东方城市中也有石质建筑,但在民风培养、格调丰富上弱于西方,东方更多的是农业田园传统的和平气息!五行中以“木”为主,木质建筑的气息柔和,在宏伟的开拓性气节的表现上弱于石质建筑,随岁月的流逝易显出衰气、更易毁于火,总之,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所散发出的气息,在心胸力度、进取性格的塑造上弱于西方。所以,今日中国人的体育优势也多在轻柔的“小球”方面,但温和的民风、性格也是中华文明的优势!避免了西方人那样的过度的攻击性历史……。
2)由于地球地理、方位的影响有别,西方城市建筑上更多运用了“圆形”图案,现代科学证明:“圆形”具有聚能聚波的作用(中国风水学“山环水抱”的理论根基也是在此),使建筑蕴涵圆润、圆融的气息,使城市中汇聚丰富的“营养波”,进而会同化城市中的人脑,缓慢、无形的提升了科技与文明品级! 中国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孙思邈说:“仁者静,地之象,故欲方;智者动,天之象,故欲圆”。唐代中叶的大谋略家李泌说:“方若知义、圆若用智”。这都是对“圆形”作用的印证。“圆”主动,“方”主静,圆形风格是对西方民主自由意识、海陆活动力(或说侵略力)的一种辅助性培养,圆形风格有益于增进大脑灵活的创新力、培养团结包容与圆融精神! 现代实用心理学的一个共识是:圆形、椭圆形的会议桌相比长方形会议桌有助于减少谈判性的对峙气氛与布局,更便于达成共识、启发创意和发挥团队精神,有利于无障碍交流及营造平等、向心的氛围。
中国古代文化一直是“以圆法天、以方法地”!道教经典《道藏》:“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阳施阴化。”城市建筑在物理能量波上是“形、气”相生,圆有圆气,方有方气,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和合,世界才生机勃勃、丰富多彩!若方圆失度,则城市气运走偏,阴阳不和,智慧不足,难以“天人合一”,文明前景上将弱居于偏途。中国历史上,■封建集权性的久远也是因为“方形”为主的静态城市建筑风格中缺少足够多的“圆形”的调节­——结果是孤阴不生,抑制了民族的活力、动感、刚性,是中国民风温和、柔顺的原因之一;“方形”的静态民风有助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生硬僵化的千年文明政策的产生,也是今日各国对比中, 中国人之间不易团结、更多内争的文化原因,更易产生腐败……因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假如, 中国古代城市风气能早日走出阴气偏重的“方形”, 一直是“圆方和合、阴阳和合”的科学完整的建筑风格, 则中国民风、性格必定早已优化, 今日中国早已是世界一流的民主、自由的先进国!
但是,建筑的“科学性”上,西方从未曾完美过,东方也绝非一无是处。西方偏重微观建筑的风格力度与“圆形”图案的运用,东方则是强调宏观地理环境中“山环水抱”的“圆形”效益的营造,东方的眼光更远……,重视地理大环境所拥有的“聚能聚波”的养生作用!中国古代称“择地术”,后改称“风水学”——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处理的一种学问,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是生理直觉、实践经验的积淀。这是西方所不及之处——最近30年里中国风水学才刚刚在西方得到研究与推广!当然,科学上,风水学的肚内与人相同,也并非全是珍宝……需要不断探索学习与新陈代谢。但是,东方理念的缺憾在于:中国历代城市的建筑风格中较偏重于“木”气,“圆形”图案及建筑风格所内蕴的文明养分、力度的不足,最终引发了民族创造力、进取心的衰弱……!
另外,必须说明的是:物极则反——城市建筑中“圆形”若运用过多也绝非益事,圆形”更多的应是一种适度的点缀作用,人类建筑以静态的“方形”为主符合养生科学!西方历代城市在几何图案上也是以“方形”为主,是“圆、方、三角”丰富搭配的。总之,应以调节益人为重心,点到为止;用一个简单易懂、触类旁通的说法解释:即是要均衡的摄取营养,这是一个未来仍需要永恒探索的科学问题。宇宙自然显示:万事有度、适“度”组合才是优质的“科学发展”!可产生相生相克的、圆融的促进力度、充实力度!……培养出“复杂的、有深度的生
命”。
历史已证明:山清水秀、物种丰富的地区,地球物理上的生命力更加旺盛,人才辈出。
现实世界中,天然、美好的地理环境总是有限的。但是,当人们了解了宇宙物理的、生命良好培养的科学因素后,那些可实现“优质养生”的城市环境、家庭环境又是可自我创造、自力更生的,所以,中国城市建筑师的价值、责任的重大即在于此!身负塑造一国“文明性格、生命养护”的战略性的演化重担!每一新建筑的设计,既要增益内在的使用者,又要增益整体的城区环境、文明前景。通过创造地球表面一个个的“城市生命营养团”,以培养出“复杂的、有深度的中国生命!”
中国城市建筑适度的“圆融”之风,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培养、建设!让“方若知义”的政风、民情更具春天的动感、活力……。

6、百合和合观的功效

百合;中医将百合花入药使用,主要也是用在慢性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的经常咳嗽或久咳的人身上。有安心、定胆、益智、润肺止咳。
合观;气微香,味淡。 性味 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 解郁安神、滋阴补阳。用于心神不安、忧郁失眠等功效。

7、养生观包含哪些内容?

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主张养牛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简要地说,这一养生观念包含二个方面的内容,以下分别作一分析。

1.养生要讲究天人相应我国古典医学名著《黄帝内经》首次提出“天人相应”观。提出:人们生活在自然界中,同时也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人体的生理活动受自然的影响而不断地调整和适应。一年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由一年中阴阳消长所形成的,由于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所以有舂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物发展规律。

自然界的复杂变化,也必然会影响到人体的各个方面。中医学理沦认为,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自然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阴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而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取决于六经和五脏之气的协调。

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是相互收受同应的。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可见,对于大自然的各种变化,人们必须与之相适应。只有如此,才能顺应自然,求得人体与大自然环境的统一而保持健康。这是养生保健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的指导下,祖国传统的养生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阴阳消长、二十四节气转换替代的客观规律。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舂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因此,人们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故有“舂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作息时间上,也要顺应四时的变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

2.养生需要形神合一“形与神俱”、“形神台一”,是中医学的又一养生观,其主旨在于强凋形体运动与精神调摄的统一。所谓形,是指人的整个机体的外在表现,是物质基础;而所谓神则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以及生命活动的内在表现,是功能作用。神为形主,无神则形不可活。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它既能协调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又能调节脏腑等组织使之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缓冲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情志刺激,从而维持人体与外环境的平衡。

神为形生,无形则神无以生。神是形的产物,形是神的基础。从病理上看,形的病变可导致神的异常,神的改变也可影响形的生理功能的变化。形与神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体现出人的机体的整体辩证关系。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如,《素问·上古天真问》说“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并提出了外辟邪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以养形,内养真气以充神(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的形.神合养方法。中医养生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体的养生方法更是多种多样,但归纳起米,实际上不外乎“养形”与“养神”两种:

“养形”:主要指脏腑、气备津液、肢体、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体完备,才能有正常精神的产生。养形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摄生方法,以及体育锻炼、气功等健身运动,大都属于养形的重要内容。“养形”须与四时阴阳消长、二十四节气转换替代相适应。

“养神”主要指安定情志、调摄精神。“养神”受四时阴阳消长、二十四节气转换替代的影响。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变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下,“神”是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应答性反应”。它不仅体现了生命过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增强体质、抵抗疾病、益寿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越过了生理的调节范畴,则会伤及五脏,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神不能离开形体,但形体若无神,则生命也就结束了。形与神是统一的,养生只有做到“形神俱在”、“形神共养”才能维护生命的健康长寿。

3.养生追求动态平衡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的过程。内环境包括人体脏器的功能状态、精神心理状态等;外环境包括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地域、气候)、社会环境等。平衡失调,就会导致器质性和功能性的疾病。

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是在动态中进行的,并通过调节达到“以平为期”。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阴阳、气血、脏腑的动态平衡,认为达到平衡才能实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之目的,所以养生追求的是平衡或者说是和谐。

①阴阳平衡阴阳,是中医学里最重要的概念。所谓阳,…般是指活动的、上升的、机能亢进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昕谓阴,一一股是指沉静的、下降的、机能衰减的.或属于器质方面的。阴阳有着彼此消长、相互转化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所谓协调阴阳,就是要使阴阳平衡、稳定,一‘是指机体自身各部分问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二是指机体功能与自然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相对平衡。关于这一点,《黄帝内经》里早就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意思是说,只有阴阳和平固秘,精神才能活而不乱,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也就竭绝了。这是对人体生理、病理的高度概括,说明调和阴阳在保持人体健康,防止疾病的发生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养生祛病的前提.只有机体阴阳达到动态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

②气血平衡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可生血、行血,血可化气、裹气,二者如影随形,同行同止。若气血平衡失调,则会出现气血不生、不行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保持气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维系健康的必要条件,调理气血,以期平衡也就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③脏腑平衡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是脏腑功能的综合反映,养生就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素问.灵兰秘典论》)就是说若人体五脏六腑在心的统率下,彼此相互配合使用,就能寿命久长。可见,养生必须保持人体所有的脏腑(尤其是心、肝、脾、肺、肾)功能活动正常。要保持人体脏腑功能的健全且活动正常,一是要保持五脏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二是要使五藏、六腑泻,三是要及时运用中医五行学说的规律纠正脏腑的偏盛偏衰。

与和合养生观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