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会喝水才养生中国中医药报
感冒了不仅要喝水,还要多喝水,这似乎已成了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百一个常识,但是感冒度后不看医生,不吃药,光靠喝水真的能治愈吗?相信很多人对此都有疑问,家庭医生在线编辑特地请教了陈祖辉主任。
陈祖辉主任表问示,感冒分很多种,治疗需要具体病情具体分析,但总的原则不变答——感冒还是要吃药,多休息。喝水对感冒有一定的内帮助,可以促进代谢产物和体内毒素的排出,但是注意不能喝太多。人体在感冒的状态下,机体的肝肾功能会受影响,容多喝水容易加重肾的负担。
2、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食疗养生专业委员会是个什么性质的组织?
简单点说就是一家民间商业机构
3、国内著名的十大养生专家是谁?
分析如下:
1、中里巴人:中里巴人家学渊源甚深 其父为八卦掌第四代传人。
2、林海峰:国际著名营养大师 整体自然医学疗法创始人,青年时期开始学习微生物学和细胞学,师从美国营养学博士谢立启先生。
3、朱鹤亭:道号玄鹤子。国际著名养生学家、中华医学家、食疗学家、玄学家、武学家。自幼承受家教,熟读四书五经,习医、武、堪舆 学道家养生学术。读中学和在入北京大学学习时期,研修中西医理论、 潜修老庄哲学,道、佛学经典。
4、杨力:著名中医学家、作家、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北京周易研究会会长。
5、张国玺: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国玺研究员从事老年医学及养生保健方面的研究近20年。
6、胡维勤:中央警卫局中南海门诊部保健专家、主任医师、正师级教授。
7、张家瑞:台湾省台南县人,1948年6月出生。财团法人台南高工文教基金会董事 ,台湾中华全民自然养生协会秘书长,台湾中华离子医学民间团体教授,台湾中华自然医学宣导中心创办人。
8、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9、孔令谦:四大名医孔伯华嫡孙、著名中医孔少华之子、多年来研习太极与养生之道20余年。
10、王洪图:研究《黄帝内经》三十多年。发表论文四十多篇,出版的专著有二十多部,他能把两千多年前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倒背如流。因此他在业界被尊称为内经掌门人。
(3)中国中医药养生学会扩展资料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养生学是一门涉及诸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它包括中华中医学、康复学、营养学、美学、心理学、国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烹饪、运动学、佛学、道学、儒学等等。
4、我今年28了,可以去学中医养生吗?有养生馆收我这个年龄的学徒吗
我是一名中医,在寻找对中医有兴趣且品行好的学徒
5、中国中医药学会技能培训证书保健按摩师全国通用吗
那边的不清楚 保健按摩师 我们这能拿到 劳动部颁发的 通用的
6、国内养生专家
有啊 我的老师就是
这是我上网搜到的哦资料 包你有用 当然了这只是我身边的名家
李德新,1935年3月生,辽宁省营口市人。1964年从辽宁中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任辽宁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世界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医药专家,全国科学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沈阳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职。第二批辽宁省优秀专家。
他从事中医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30余年,以中医理论和中医内科学为专攻,在科学研究、临床医疗、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均做出突出贡献。为国内外培养了硕士研究生31名,博士研究生30名,外国进修生数名。主持并完成了“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气(阳)虚证演变与神经体液关系的研究”等国家和部省级重点科研项目8项,中日合作项目2项。现正主持“中医学名词术语规范化”等国家和部省级重点科研项目4项。获国家教委和省科技进步奖7项。独立撰写和主编了《实用中医基础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等学术专著和全国高校统编教材13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在国内外均有较高声誉。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次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优秀教师、优秀党员等。
中医名家之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洪图
http://post.baidu.com/f?kz=273367806
7、中国中医药养生联盟是国家认证的吗
是的,我参加过中国中医药养生联盟成立仪式,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都在现场。
8、中医的历史有多少千年了?
中医学,亦称“汉医”,是一种起源于中国汉族,由汉族创造的传统医学,以古代中国医学实践为主体的传统医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主导中医几千年,现代专业中医院校都是教和学古典中医理论,千年不变,功力深厚,定力无边。
(8)中国中医药养生学会扩展资料:
中医学目前是否为最早的传统医学还无法确定。中国的中医学自称其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并尝试草药,神农炎帝更是尝尽百草,并且用茶来解毒。
相传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写下了人类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祝由科》。
在中国, 后世人在《黄帝祝由科》的基础上不断增补删改,逐渐形成了后世的《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并从祝由科里将纯粹的医药分离了出来,形成了后来的中医学。而其中的《黄帝内经》则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防病养生保健康的预防医学观点。
在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中国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医院和医疗制度,周代的医疗机构设有医师、上士、下士、府(管药库)、史(管记录)、徒若干人。下面又分食医(管饮食卫库)、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四种。
在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时期名医辈出,秦国有名医医缓与医和,齐国有长桑和他的徒弟扁鹊。
扁鹊发明了中医独特的辨证论治,并总结为“四诊”方法,即“望、闻、问、切”。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
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不治。
春秋战国时流行的主要医学著作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旁篇》这七本,合成“七经”。
在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专门法医——"令史"。秦律规定,死因不明的案件原则上都要进行尸体检验,司法官如果违法不进行检验,将受到处罚。
到了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已经非常完备,名医则有太仓公淳于意和公乘阳庆。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
张仲景完善了中医的辨证理论,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临床医学大师,被尊称为医圣。他著有《伤寒论》、《疗妇人方》、《黄素方》、《口齿论》、《平病方》等等医书,最终流传下来的医书被后人编纂为《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
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问世了世界上最早的两本儿科专著,即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和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医令秦承祖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医学院。
到了公元6世纪,隋朝完善了这一医学教育机构,并命名为“太医署”,署内分医、药两部,太医令是最高官职,丞为之助理,下有主药、医师、药园师、医博士、助教、按摩博士、祝禁博士,在校师生最多时达580人之多。
北宋年间,随着中国与阿拉伯之间贸易的高度发展,阿拉伯香药也开始大量输进中国,一次输入的阿拉伯乳香竟以万斤计,伊斯兰医药学也随之对中国产生明显影响。
传统中医自古不分科,但在北宋年间,太医院在培训医生时也如古希腊和阿拉伯医学那样,分成了内、外、妇、儿、口腔等十三科,这可能是受到阿拉伯-伊斯兰医学的横向影响。
传统中医以汤药为主,但北宋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却大量增加了丸、散、膏、酊的处方,如《乳香圆》、《阿魏圆》等。
在明朝(1368年-1644年),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成书,这本书不仅是药物学专著,还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方面的知识。《本草纲目》刊行后很快传入日本、朝鲜及越南等亚洲地区,在公元17、18世纪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欧洲语言。
清初至鼎盛时期,医药学进步所表现在很多方面,基本上是明朝医药盛况的延续。如对经典著作的研究、本草学、方剂学、诊断治疗学、医案整理等,均较明朝更成熟。
各家学派的纷争也逐渐缓和,大多医家能采各家之长折衷于临床。但也不乏固守《内经》、《难经》、《伤寒论》,而批评金元以后一切新说的医学,这与当时考据学盛行不无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医
9、中国养生专家有哪些?
中国目前养生专家:
洪昭光:现任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科研领导小组副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研究员、教授、主任医师。李安纲:中国传统文化专家、中国宗教学会禅文化中心主任。杨志勋:出身于中医世家。是国家中医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新药管疗法)的主持人,长期从事中西医对话和临床应用,以及中医理论与企业管理的关系研究和教学。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烟建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樊正伦:著名中医专家,以治疗内科疑难杂病见长,尤擅治疗肝胆、心肺、脾胃以及疲劳综合症等疾患,至今已有近40年的中医临床经验。王玉川:著名中医学家,《内经》和中医基础理论专家,是中医界最早研究《内经》理论体系、学术内涵的中医学家。林中鹏:中国气功进修学院院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授,世界易学气功联合会理事,北京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副会长。王洪图: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医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其著作《黄帝医术临症切要》《黄帝内经研究大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颜正华:著名中医学家,中药学专家,中药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医药组成员,中国药学会理事。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名誉院长。王晨霞:中国现代掌纹医学专家,通过观察一个人的面纹、掌纹、体貌,了解身体状况,发现和预防疾病,掌握长寿的特点和规律。程士德:著名中医学家,《内经》学专家,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内经》教学、科研、临床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内经》“时脏阴阳”理论。许文胜:中国国学管理专家,太极管理理论创建人,国际著名易学专家,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田金州:老年病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1999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医界唯一之长江学者。曹泽毅: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中华妇产学会主任委员、妇科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兴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一届亚健康专业委员会理事,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顾湲:首都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会分会副主任委员。王铁成: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秘书长。张其成: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生命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主任。范紫阳:中国武协、国际武术培训中心认证“高级太极拳指导员”,世界健康大会“最佳运动教练”,中国首部《健康管理师培训教材》编委。关庆维:同仁堂药店主管药师,同仁堂副馆长兼中医师。孔令誉:孔伯华先生嫡孙,自幼跟随父亲孔祥琳学医,后跟随叔叔孔祥琦、孔少华先生,得真传,从事中医临床三十年,尤其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经验。裴永清: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师承著名中医大家刘渡舟教授,行医30余年,著作十余部,论文50余篇,对较棘手的疑难杂病有独到的经验,如慢性支气管炎、鼻炎、咽炎、冠心病、高血压、慢性胃肠病、肝胆疾病、前列腺病等。施小墨:四大医施今墨之子,深得其父真传,对各种癌症,心脑血管病,肝,脾,胃,肠,糖尿病及妇科,儿科疾病有独到的经验。明海大和尚: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2000年于净慧上人座下得预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承。现任柏林禅寺住持、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释国宁法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朱鹤亭道长:道号玄鹤子,香港著名武术气功名家,中医学者,讲授运动医学和养生方法,擅于运用食疗、点穴、针灸、气功、中草药等综合疗法。王成亚道长:道号大夫道人,现任中国保健协会副会长,北京市道教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