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古人养生喝什么

古人养生喝什么

发布时间:2020-07-22 17:29:21

1、古人怎养生?具体方法?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静神养生
静神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可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说明了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可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又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但进补既要辩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较合适;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有效。
顺时养生
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外。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古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古医家孟说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调气养生
古人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能之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导致元气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古人认为,人若喜怒无常则会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被人体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而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它措施,减少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进而延年益寿。

2、古人只喝这三种茶,健康养生,现代人喝的饮料都没

尤其在古代,那喝茶可是很有讲究的。可能有些朋友就要问了,喝茶有什么好讲究的啊,古人喝茶和现代人喝饮料那不一回事吗?这里小编告诉大家,还真不是一回事。下面小编就来和大家聊一聊这古代人的喝茶。

古代的茶
关于茶的介绍:
先说喝茶。在清朝,北京的茶叶主要就分三种,第一种是花茶,第二种是绿茶,第三种是普洱茶,但这三种茶跟今天的茶截然不同。

清朝人喝茶
首先说花茶,在北京能喝到的花茶就是茉莉花茶。它的做法跟今天不太一样,那时候的茶叫酵茶,也叫酵熏,南方人很鄙视这个。因为南方人比较爱喝新茶,不能发酵。这种茉莉花茶在北京最受欢迎,上到王公贵族,下到贩夫走卒,大家都喜欢。那些卖苦力的人,兜里有了闲钱,也会冲一杯高碎,这个高碎又叫高末,就是茶的茶叶末。喝的时候非常费劲吐,但是味道香醇。

茉莉花茶酵茶
第二种是绿茶。在清代,所有的绿茶都叫龙井,但是皇上喝的那个不太一样。皇上喝的绿茶叫明前绿茶,这个茶很有讲究。在清明之前找一些十三四岁的少女,胸前挂个小筐,她们不能用手去碰茶叶,而是用牙把茶叶上面的茶尖儿咬下来,这个茶是皇上喝的,说是能延年益寿祛除百病,但老百姓喝不上,所以老百姓喝的基本就是龙井。

皇上喝的龙井

采茶少女
第三种就普洱茶,这个普洱茶与今天的普洱茶不是一回事儿,有一些是普洱,有一些是黑茶,所以只要在边境云南过来的茶砖、茶饼都叫普洱。清朝的北京人喝茶比较简单,有个碗就行。讲究点的人,会有个紫砂壶;再讲究点,有个盖碗儿就可以了。

普洱茶
关于茶馆的介绍:
第二,就是茶馆。茶馆也分几种,第一种茶馆叫大茶馆,这种茶馆是几进几进的院子,非常大,然后里边的茶叶种类非常丰富。在这里不光能喝茶,还能吃饭,还能订席,所以这种茶馆叫二荤铺,既喝茶又吃饭又聊天,待一天都不觉得闷,所以这叫大茶馆。第二种叫书茶馆,这里面会有评书。每场评书可能是2-4个小时,它分成几段,每一段都打一次钱,然后喝上茶,听着书吃的点心。第三种叫普通茶馆,这种茶馆里面什么都没有,基本就是朋友聊天。第四种就不能说是茶馆了,就是街边摆的小摊。

3、古代人是怎样保养的?

我觉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了自己的容颜美貌或者是身体健康都会保养吧。
先从比较不注重颜值的古代大部分男性说起吧,阶层最高的皇帝们,对,就是皇帝们,并不特指某一个皇帝,而是从古至今的许多皇帝们,都对长生不老有一种特别的执着,比如秦始皇在听闻蓬莱仙境能够求得长生不老药后,便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到海中去求仙,拜示长生不老药。汉武帝也是深深地陷入了一些所谓的奇淫技巧,也就是他们当时口中的仙术。他们保养注重的就是能否身体康健,能否长命万岁。像这样的皇帝太多太多了,实在是无法全部列举,但是又都挺典型的。

再说说漂亮或者不漂亮的女孩子吧,古代那些娘娘啊妃嫔啊郡主啊,有着家里经济能力的强力支撑,即使买不到我们现在的各种名牌化妆品,保养品,她们也可以靠着自己的地位,去吩咐别人为她们专门研制各种保养品,甚至不用她们说,就有人上赶着送上来。

或许现在已经不能确切知道这些美容保养的秘方到底是什么,但是不得不说,还是很奢侈的,毕竟穷苦人家甚至是低阶层的人民们还在为吃喝忧愁呢。

不过即使是这样,对于普通阶层的人,即使无法分心或者是没有能力分心在除吃喝拉撒之外的保养行为,他们也会搞搞古代版的牙刷,还有古代版的口香糖护理口腔,清新口气。 

4、中国古人的饮食养生观有哪些?

饮食养生是古人养生的主要观点之一。《黄帝内经》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观点,被誉为“世界上最早论述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理论,堪称中华民族饮食和营养的纲要。古人饮食养生的主要思想观点如下:

(1)饮食有节,五味调和

古人认为:“饮食有节,度百岁乃去”,反映出古人对控制饮食重要性的认识。“节”即节制、控制、不肆食恣饮之意。如晋朝葛洪曾指出:“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

古人还认为:“五味调和,不可偏胜”。食物中具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脏;各有所禁,亦伤五脏。正如王冰所言,脏腑“虽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损”,利用五味偏性调和饮食,平衡阴阳,以适应人体气血脏腑阴阳盛衰的变化。若五味失调,易伤五脏而患病。认为:“酸伤筋,苦伤骨,甘不益肉,辛多坏气,咸促人寿。”说明了调和五味的利害关系。

要做到饮食有节,调和五味,日常饮食宜定时定量,宜清淡。《饮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饮莫教足。”《寿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饥不大食。”《蠢子医》曰:“纵然适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张杲《医说》指出:口味宜“去肥浓,节酸咸”,即日常应以清淡素食为主,少吃肥甘厚腻、酸咸过重的菜肴。《内经》也有“心病禁咸”的记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盐的人群中,其高血压发病率为10%,而每天吃盐多2倍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增加2倍。可见古时饮食强调清淡与现代医学控制食盐、动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张有不谋而合之处。

(2)饮食有常,物我相适

饮食有常,“常”即指常规、一定的规律性、规范性而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的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人生存特点——以素食为主,果蔬肉食为辅,调和五味,兼收并蓄的饮食规律。若违反这一规律,则导致机体阴阳气血失去平衡而发生疾病。如《内经》载:“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中医认为“肥甘助湿,生痰化热”,近代认为心血管病的发生,与偏食动物性食物过多、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关,而适当素食可降低发病率。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五谷为养”饮食规律在养生中的重要性。

“饮食有常”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物我相适”,即食物的性味要与人体的阴阳气血状况相适应,以人体需要来决定食用何种适当的食物。如人体质有偏于寒热虚实之分,饮食上则主张分别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燥者濡之”的原则进食。

(3)饮食以时,四季五补

我国古人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极为重视饮食与时令的关系,并提出了饮食养生“四季五补法”。即随着季节的变化,根据人体健康状况调整饮食,以补阴阳气血不足:春天“升补”,夏天“清补”,秋天“平补”,冬天“滋补”,四季“通补”。

古人在养生中主张顺应四时养生,有“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观点。这一观点被后世养生家奉为宗旨,在饮食方面讲究在不同季节、气候、时间,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适应环境和人体阴阳气血的四时变化。如《饮膳正要》阐述了四季适宜食物,“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凉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燥;冬气寒,宜食枣以热其寒。”《养老寿亲书》对老人四季饮食养生作了详细叙述:“春季饮食,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酒不可多饮,水团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伤脾胃;夏季饮食,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饮食温软,不令太饱,生冷肥腻尤宜减之;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新登五谷不宜与食,动人宿疾;冬季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这些四季进补的养生要则,对养生延年大有裨益。

(4)饮食洁净,进食宜忌

饮食卫生也是古人养生学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食物宜新鲜洁净,富有活力;必要时尚要辨别有无毒性,慎从口入。

如《饮膳正要》主张“猪、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浆老而饭馊不可食”,《食疗本草》亦载“鳖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随息居饮食谱》亦云“河豚鱼其肝、子与血尤毒”等。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诫;病体有别,有宜食宜忌之谓。元代贾铭《饮食需知》中,论述了共325种饮食性能及宜忌。所谓“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养体;而“忌”指不相宜食物应禁食,又称“忌口”。《本草纲目》中就列举出63种饮食禁忌。

《随息居饮食谱》载:“糯米,性太粘滞,难化也。小儿、病人尤当忌之。”诸如此类,古医书中记载颇丰,形成了中华饮食养生学说的一大特色。

5、古人很注重养生,他们也喜欢保温杯里泡枸杞,古人有哪些养生方法呢?

我们所说的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我总结了以下几个养生小秘诀。

在预防疾病上,古人和民间也早有实践,如重阳节饮用菊花酒,可抗老防衰;夏季饮用杨梅酒,可预防中暑;常饮山植酒,可防止高血脂的形成,减少动脉硬化的产生;长期服用五加皮酒、人参酒则可健骨强筋、补益气血、扶正防病等等。

春种夏忙秋收冬藏,农业社会,应时而做,应时而息,用句比较“红”的话,就是天人合一。中医讲究食有季,劳有度,意思就是运动劳作适当,吃东西吃应季的,因为自然赋予生物的东西,复合生物的生长和进化过程,能够提供正确的营养摄取和必要的代谢循环。虽然现代人已经打破了植物的生长习惯,但是传统中医所谓养生的药物,仍然是限于冬温夏凉的观念,比如冬季的红枣,糯米,桂圆,以及广式的汤等等

拔罐,刮痧,是我国的独特的养生方法,它们是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内外压力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泡洗双脚后,用右手握住右脚趾,用左手摩擦右脚的涌泉穴及附近的足心,直到足心发热为止,我国古人认为脚掌是人的第二心脏,有很多穴位对人体非常重要,如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还可以看到很多的足疗店。

我国的悠久文化中还有很多的养生秘诀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6、古代人有喝热水的习惯吗,他们是如何养生的?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更加简洁高效,各种家用电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喝热水也是一件非常方便的事情,那么对于生活简朴的古代人,他们有喝热水的习惯吗?

中国古代人们喝热水的历史很早,《黄帝内经》中曾有记载,“病至而治之汤液。”古代人认为热水有治病的功效,但是古代人一般不喝热水,因为在普通老百姓眼里,烧热水费工费料,还非常麻烦,所以古代老板姓一般直接喝河水或者井水,只有古代的大户人家和富贵人家才能喝得起热水。

我们在电视剧当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两个人相对而坐,研究怎样品茶和饮酒,在红楼梦当中也有一整套的饮茶理论,人们认为天水最佳,露水次之,井水为下,还会专门取梅花上的雪来泡茶,但这应该都是大户人家的讲究,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基本没有关系。后来古代老百姓逐渐认识到直接饮用井水和河水非常不卫生,于是唐朝明朝的时候发明了简易的净水装置,一般都是将水经过沉淀之后,通过木炭稀释一下水中杂质。

古代人的养生方式其实非常多元化,我们现代很多养生方式都是跟古代人学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华佗就发明了五禽戏,都说长习五禽戏可以强身健体,相传华佗的一个徒弟活到了100多岁。可见古代人可以通过锻炼的方法来养生。

除此之外,古代人还非常重视食疗和食补。现在中医流传下来的很多养生的食疗和食补的方法都是从古代流传下来,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季节制定出最适合吃的食物,还会经常吃一些滋补的食物来养生。古代人还经常会使用按摩疏通经络的方式来养生。

7、中国古人有什么样的饮食养生观?

饮食养生是古人养生的主要观点之一。《黄帝内经》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观点,被誉为“世界上最早论述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理论,堪称中华民族饮食和营养的纲要。古人饮食养生的主要思想观点如下:

(1)饮食有节,五味调和

古人认为:“饮食有节,度百岁乃去”,反映出古人对控制饮食重要性的认识。“节”即节制、控制、不肆食恣饮之意。如晋朝葛洪曾指出:“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

古人还认为:“五味调和,不可偏胜”。食物中具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脏;各有所禁,亦伤五脏。正如王冰所言,脏腑“虽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损”,利用五味偏性调和饮食,平衡阴阳,以适应人体气血脏腑阴阳盛衰的变化。若五味失调,易伤五脏而患病。认为:“酸伤筋,苦伤骨,甘不益肉,辛多坏气,咸促人寿。”说明了调和五味的利害关系。

要做到饮食有节,调和五味,日常饮食宜定时定量,宜清淡。《饮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饮莫教足。”《寿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饥不大食。”《蠢子医》曰:“纵然适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张杲《医说》指出:口味宜“去肥浓,节酸咸”,即日常应以清淡素食为主,少吃肥甘厚腻、酸咸过重的菜肴。《内经》也有“心病禁咸”的记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盐的人群中,其高血压发病率为10%,而每天吃盐多2倍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增加2倍。可见古时饮食强调清淡与现代医学控制食盐、动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张有不谋而合之处。

(2)饮食有常,物我相适

饮食有常,“常”即指常规、一定的规律性、规范性而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的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人生存特点——以素食为主,果蔬肉食为辅,调和五味,兼收并蓄的饮食规律。若违反这一规律,则导致机体阴阳气血失去平衡而发生疾病。如《内经》载:“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中医认为“肥甘助湿,生痰化热”,近代认为心血管病的发生,与偏食动物性食物过多、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关,而适当素食可降低发病率。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五谷为养”饮食规律在养生中的重要性。

“饮食有常”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物我相适”,即食物的性味要与人体的阴阳气血状况相适应,以人体需要来决定食用何种适当的食物。如人体质有偏于寒热虚实之分,饮食上则主张分别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燥者濡之”的原则进食。

(3)饮食以时,四季五补

我国古人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极为重视饮食与时令的关系,并提出了饮食养生“四季五补法”。即随着季节的变化,根据人体健康状况调整饮食,以补阴阳气血不足:春天“升补”,夏天“清补”,秋天“平补”,冬天“滋补”,四季“通补”。

古人在养生中主张顺应四时养生,有“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观点。这一观点被后世养生家奉为宗旨,在饮食方面讲究在不同季节、气候、时间,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适应环境和人体阴阳气血的四时变化。如《饮膳正要》阐述了四季适宜食物,“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凉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燥;冬气寒,宜食枣以热其寒。”《养老寿亲书》对老人四季饮食养生作了详细叙述:“春季饮食,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酒不可多饮,水团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伤脾胃;夏季饮食,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饮食温软,不令太饱,生冷肥腻尤宜减之;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新登五谷不宜与食,动人宿疾;冬季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这些四季进补的养生要则,对养生延年大有裨益。

(4)饮食洁净,进食宜忌

饮食卫生也是古人养生学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食物宜新鲜洁净,富有活力;必要时尚要辨别有无毒性,慎从口入。

如《饮膳正要》主张“猪、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浆老而饭馊不可食”,《食疗本草》亦载“鳖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随息居饮食谱》亦云“河豚鱼其肝、子与血尤毒”等。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诫;病体有别,有宜食宜忌之谓。元代贾铭《饮食需知》中,论述了共325种饮食性能及宜忌。所谓“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养体;而“忌”指不相宜食物应禁食,又称“忌口”。《本草纲目》中就列举出63种饮食禁忌。

《随息居饮食谱》载:“糯米,性太粘滞,难化也。小儿、病人尤当忌之。”诸如此类,古医书中记载颇丰,形成了中华饮食养生学说的一大特色。

8、冬吃萝卜夏吃姜,那古人春、秋养生吃什么?

常言道: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也许有人会问,冬吃萝卜可保暖防寒,温中健胃,而炎炎夏日为何还要吃性味辛辣的生姜呢?原来,中医认为,夏日食姜与人们的夏日生活习惯和生姜的多种药用功效有关。 增进食欲 炎炎夏日,人体受暑热侵袭或出汗过多,促使消化液分泌减少,而生姜中的姜辣素却能刺激舌头的味觉神经和胃粘膜上的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促使胃肠道充血并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从而起到开胃健脾、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 解毒杀菌 夏季,人们喜食冷饮、冷菜等冷制品,由于这些食品极易受到外界病菌的污染,若不慎食入,便会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而生姜所含的挥发油则有一定的杀菌解毒功效。 驱风散寒 夏日里,人们喜欢食冷制品,若贪食过多,则易致脾胃虚寒,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而生姜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可避免上述症状的发生。同时,生姜的挥发油可促进血液循环,对大脑皮层、心脏的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均有兴奋作用。在饮食中加些姜,可提神醒脑、疏风散寒、防止肚腹受凉及感冒。 需要注意的是,因姜辛温,不可一次食入过多;患有痈肿疮疖、目赤内热、便秘或痔疮的患者,不宜食用;此外,因烂姜中含有黄樟素,可诱发肝癌、食道癌等,因而也不宜食用。

2

9、古代人怎么养生

导读:中国古代养生观念史上长寿、多子多孙,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福气,不少人都渴望
长命百岁,并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荐古代最流行的9 大养生法,您可以借鉴一下
中国古代养生观念史上长寿、多子多孙,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福气,不少人都渴望长
命百岁,并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荐古代最流行的9 大养生法,您可以借鉴一下。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
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
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
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饮食养生
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
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
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
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
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顺时养生
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
外。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
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
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调气养生
古人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
能之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导致元气的虚、陷、
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 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
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
气、祛病延年。

10、古人如何性养生

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和以为气。”宇宙间万事万物,无休无止,生生化化,变化的根本原始推动力,在于阴阳之冲和。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绵绵万世,生生不息,也是阴阳冲和的结果。男属阳,女属阴,法天象地,顺乎自然,合于阴阳。男女之交媾,犹如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一样,畅利顺遂,天经地义,此正如《易经》所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远古的人类,性交完全出于本能,繁衍子嗣是其唯一的目的。由于直立行走和尾巴的消失,使男人随时有可能与女人发生性交;又由于生产工具的产生,食物开始富裕,空闲时间增多,女人的发情期逐渐缩短,从此性交就不仅仅是为了繁衍,也包括了追求娱乐的成分在内,这就是性与生殖的分离。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华夏民族,与自然界保持着一种混沌不清的关系,逐渐产生了顺遂自然的思想文化。我们的古人,为了保持与自然界的沟通和获得与大自然同在的长寿,他们寄希望于房事的修炼,以获得这种自然的力量,这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房中术,并逐步得到补充和完善。实施房中术的目的房中术作为一种性爱的艺术,与古代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各种文化思潮的综合影响下,古代民众对于房中术的实施,兼有了养生防病和繁衍子嗣的双重目的。(一)却病防老,延年益寿古代性学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宗旨,那就是祛病强身、健康长寿。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竹简中提到的“七损八益”,后世的房中书进行了多次论述,如《素女经》、《玉房秘诀》和《医心方》。作为医学经典著作的《黄帝内经》,也指出了在性生活时一定要掌握什么是七损,什么是八益。虽然各书所述互有异同,但均认为房事中去七损、增八益,则人体阴阳二气可望调和,而使身体健康长寿。所以,七损八益一直作为房中养生的总原则。所谓八益,是指在房事生活中,有八种做法于人体有益,其要点是操练房中导引,使气血流畅,津液不竭,男女双方情和意感,配合默契,务使交合时能收补益之功。马王堆汉墓竹简《天下至道谈》说:八益一日治气,指导引运行,调和精气,修炼房中气功导引;二日致沫,指致其津液,使生舌下玉液;三日知时,即知道最适宜的交合时机;四日蓄气,指蓄养精气;五日和沫,当指男女双方互相亲吻而吸其津液;六日窃气,当指积聚精气;七日寺赢,指等待赢满或保持赢满;八日定顷

与古人养生喝什么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