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生中的精 气 神 血 津液

养生中的精 气 神 血 津液

发布时间:2020-07-22 11:12:22

1、请用中医学讲解所谓人体的"精.气.神"是什么意思

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哲学含义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的概念,滥觞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中的“精气说”。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
《管子》精气说中的精、精气与气一元论的气范畴的含义同义。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精气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二)精的医学含义
精(精气)在中医学上,其义有五:
1.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
2.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
3.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4.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实为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的概称。
5.精指人体正气。“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有微甚,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类经·疾病类》)。
总之,在中医学的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或称精气是一种有形的,多是液态的精微物质。其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在内。狭义的精,指肾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
二、精的生成
人之精根源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充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景岳全书·脾胃》)。从精的来源言,则有先天与后天之分。
(一)先天之精
人之始生,秉精血以成,借阴阳而赋命。父主阳施,犹天雨露;母主阴受,若地资生。男女媾精,胎孕乃成。“一月为胞胎,精气凝也;二月为胎形,始成胚也”(《颅囟经》)。
所谓“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精合而形始成,此形即精,精即形也”(《景岳全书·小儿补肾论》)。父母生殖之精结合,形成胚胎之时,便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此既禀受于父母以构成脏腑组织的原始生命物质。“胎成之后,阳精之凝,尤仗阴气护养。故胎婴在腹,与母同呼吸,共安危”(《幼幼集成》)。胚胎形成之后,在女子胞中,直至胎儿发育成熟,全赖气血育养。胞中气血为母体摄取的水谷之精而化生。因此,先天之精,实际上包括原始生命物质,以及从母体所获得的各种营养物质,主要秘藏于肾。
(二)后天之精
胎儿月足离怀,出生之后,赖母乳以长气血,生精神,益智慧。“妇人乳汁冲任气血所化’’(《景岳全书·妇人规下》)。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父。“水谷之精气为营,悍气为卫,营卫丰盈,灌溉诸脏。为人身充皮毛,肥腠理者,气也;润皮肤,美颜色者,血也。所以水谷素强者无病’’(《幼幼集成》):“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
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景岳全书·先天后天论》):脾胃为人生后天之根本,人之既生赖水谷精微以养,脾胃强健,‘‘饮食增则津液旺,自能充血生精也”(《存存斋医话稿》)。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微,输布到五脏六腑而成为五脏六腑之精,以维持脏的生理活动,其盈者藏于肾中。(i,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精藏于肾,非精生于肾也。譬诸钱粮,虽储库中,然非库中出,须补脾胃化源”(《程杏轩医案》)。“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人体之精主要藏于肾中,虽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但“命门得先天之气也,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以水谷之精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景岳全书·脾胃》),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借以保持人体之精气充盈。
三、精的功能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其生理功能如下。
(一)繁衍生殖
生殖之精与生俱来,为生命起源的原始物质,具有生殖以繁衍后代的作用。这种具有生殖能力的精称之为天癸。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女子二七而天癸至,月事应时而下。精盈而天癸至,则具有生殖能力。男女媾精,阴阳和调,胎孕方成,故能有子而繁衍后代:俟至老年,精气衰微,天癸竭而地道不通,则丧失了生殖繁衍能力。由此可见,精是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肾精充足,则生殖能力强;肾精不足,就会影响生殖能力。故补肾填精是临床上治疗不育、不孕等生殖机能低下的重要方法。
(二)生长发育
人之生始于精,由精而成形,精是胚胎形成和发育的物质基础。人出生之后,犹赖月精的充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随着精气由盛而衰的变化,人则从幼年而青年而壮年而步入老年,呈现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运动规律;这是临床上补肾以治疗五软五迟等牛—长发育障碍和防治早衰的理论依据。
(三)生髓化血
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故肾精充盛,则脑髓充足而肢体行动灵活,耳目聪敏。精盈髓充则脑自健,脑健则能生智慧,强意志,利耳目,轻身延年。故防治老年性痴呆多从补肾益髓人手。“肾生骨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髓居骨中,骨赖髓以养。肾精充足,则骨髓充满,骨骼因得髓之滋养而坚固有力,运动轻捷。齿为骨之余,牙齿亦赖肾精生髓而充养,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而有光泽。
精生髓,髓可化血,“人之初生,必从精始……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景岳全书·血证》)。精足则血充,故有精血同源之说。临床上用血肉有情之品,补益精髓可以治疗血虚证。
(四)濡润脏腑
人以水谷为本,受水谷之气以生:饮食经脾胃消化吸收,转化为精:水谷精微不断地输市到五脏六腑等全身各组织器官之中,起着滋养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剩余部分则归藏于肾,储以备用:肾中所藏之精,既贮藏又输泄,如此生生不息。“肾者,主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泄,是精藏于肾而非王于肾也。五脏六腑之精,肾实藏而司其输泄,输泄以时,则五脏六腑之精相续不绝”(《怡堂散记》):中医有“久病必穷肾”之说,故疾病末期常补益肾之阴精以治。

⑴生殖之精,包括男性之精及女性之卵。《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素问·上古天真论》:“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二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
⑶构成万物的灵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天有精,地有形。”
四专一;单纯。《素问·汤液醪醴论》:“夫病之始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
⑸通“晴”。爽朗、清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⑹水谷之精微。《素问·经脉别论》:“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⑺新生之谓。《素问·八正神明论》:“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杨上善注:“精者,谓月初血气随月新生,故曰精。”
⑻脏腑之精。《素问·大奇论》:“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
⑼指物质之纯净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营气》:“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注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
⑽振作、寤兴,精力充沛。《灵枢·营卫生会》:“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昼精而夜暝。”
⑾通“情”。情状。《灵枢·五音五味》:“圣人之通万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声鼓响,闻其声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万物之精。”
⑿精审,审度。《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精以时服”,即审时而服。)
⒀阴血、精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⒁指心神。《素问·经脉别论》:“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⒂通“清”。清楚、明白。《灵枢·本神》:“魂伤则狂妄不精。”
⒃指日月五星。《素问·五运行大论》:“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
⒄深入,用功深。《伤寒论·序》:“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

妖怪,在神话体系,是动植物或天然物质,吸收日月光华,而经过漫长时期作后成精.
气是流动着的世界三元素“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
一、气的基本概念
(一)气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质。气在宇宙中有两种形态:1. 弥漫而剧烈运动的状态,由于细小、弥散、加上不停的运动,难以直接察知,故称“无形”。2. 凝聚状态,细小而弥散的气,集中凝聚在一起,就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故称“有形”。
(二)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三)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二、气的生成
(一)先天精气:来自父母。脏府定位在肾(命门)。
(二)后天水谷之气:乃消化吸收之物质。脏府定位在脾胃。
(三)清气:呼吸而入。脏府定位在肺。
三、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一)气的运动中医称为″气机″。
(二)有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
(三)气在不同脏府则有不同表现形式。
(四)气流布全身各处,走到脏腑就叫脏腑之气,至血脉内外则称营卫之气,至经络则称经络之气等。
四、气的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
(二)温煦作用;
(三)固摄作用;
(四)防御作用;
(五)气化作用。
五、气的种类——依气的来源作标准划分:
(一)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主要之气。乃由肾中精气、脾胃水谷之气 及肺中清气 所组成,分布于全身各处。
(二)宗气:由清气及谷气相合而成,以贯心脉而司呼吸。
(三)营气:谷气之精专部分。旨在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其运行路径有二:1.十二经脉(精专营气);2.任督,阳跷,阴跷。
(四)卫气:水谷之悍气也。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
(五)脏腑经络之气:和全身的气一样。是精气清气、水谷之气经肺、脾、肾共同作用而化生。可转化为推动和维持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能量;并可更新充实脏府经络的组织结构、并生成五脏六腑之精而贮存。
人有三宝:精气神!头上三尺有神明。不知凝神,坐到老死!仙师传下真口诀,只要凝神入气穴.
“神”通常是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而出现的,它包括了在大脑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经络、营卫、气血、津液等全部机体活动功能和外在表现。“神”的生成主要以先天之精为基础,以后天的精气为补养培育而成。所以“神”的盛衰与精、气的盈亏密不可分。只有作为生命物质要素的精气充足,作为生命活动功能外在表现的“神”才可能旺盛。至于“神”的生理功能,医学认为主要体现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上。人的整个机体,从大脑到内脏,从五官七窍到经络、气血、精、津液,以至肢体的活动,都无一不是依赖“神”作为维持其正常动转的内在活力。

2、什么是气血津液精,什么是气,什么是血,什么是津液什么是精 希望各位帮我写清楚不要网上的答案,自己

气,一是指体内流动着的富有营养作用的精微物质,如呼吸之气,水谷之气,元气等。二是指脏腑、经络等组织的各种不同功能活动。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有人体需要的丰富营养,通过气的推动,循着筋脉运行于周身,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津与液,是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主要是指体液而言,还包括唾液、胃液、肠液等机体的分泌物。其中清稀的叫津,稠浊的叫液。
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精的概念可分为两类,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3、中医中的“精”、“气”、“神”、“血”、“髓” 是什么意思?在人的身体上是怎么体现的?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买本《中医基础学》的教科书看看

4、中医中的“精”“气”“神”是什么

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哲学含义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的概念,滥觞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中的“精气说”。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 《管子》精气说中的精、精气与气一元论的气范畴的含义同义。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精气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二)精的医学含义 精(精气)在中医学上,其义有五: 1.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 2.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 3.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4.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实为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的概称。 5.精指人体正气。“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有微甚,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类经·疾病类》)。 总之,在中医学的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或称精气是一种有形的,多是液态的精微物质。其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在内。狭义的精,指肾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 二、精的生成 人之精根源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充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景岳全书·脾胃》)。从精的来源言,则有先天与后天之分。 (一)先天之精 人之始生,秉精血以成,借阴阳而赋命。父主阳施,犹天雨露;母主阴受,若地资生。男女媾精,胎孕乃成。“一月为胞胎,精气凝也;二月为胎形,始成胚也”(《颅囟经》)。 所谓“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精合而形始成,此形即精,精即形也”(《景岳全书·小儿补肾论》)。父母生殖之精结合,形成胚胎之时,便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此既禀受于父母以构成脏腑组织的原始生命物质。“胎成之后,阳精之凝,尤仗阴气护养。故胎婴在腹,与母同呼吸,共安危”(《幼幼集成》)。胚胎形成之后,在女子胞中,直至胎儿发育成熟,全赖气血育养。胞中气血为母体摄取的水谷之精而化生。因此,先天之精,实际上包括原始生命物质,以及从母体所获得的各种营养物质,主要秘藏于肾。 (二)后天之精 胎儿月足离怀,出生之后,赖母乳以长气血,生精神,益智慧。“妇人乳汁冲任气血所化’’(《景岳全书·妇人规下》)。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父。“水谷之精气为营,悍气为卫,营卫丰盈,灌溉诸脏。为人身充皮毛,肥腠理者,气也;润皮肤,美颜色者,血也。所以水谷素强者无病’’(《幼幼集成》):“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 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景岳全书·先天后天论》):脾胃为人生后天之根本,人之既生赖水谷精微以养,脾胃强健,‘‘饮食增则津液旺,自能充血生精也”(《存存斋医话稿》)。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微,输布到五脏六腑而成为五脏六腑之精,以维持脏的生理活动,其盈者藏于肾中。(i,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精藏于肾,非精生于肾也。譬诸钱粮,虽储库中,然非库中出,须补脾胃化源”(《程杏轩医案》)。“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人体之精主要藏于肾中,虽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但“命门得先天之气也,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以水谷之精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景岳全书·脾胃》),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借以保持人体之精气充盈。 三、精的功能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其生理功能如下。 (一)繁衍生殖 生殖之精与生俱来,为生命起源的原始物质,具有生殖以繁衍后代的作用。这种具有生殖能力的精称之为天癸。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女子二七而天癸至,月事应时而下。精盈而天癸至,则具有生殖能力。男女媾精,阴阳和调,胎孕方成,故能有子而繁衍后代:俟至老年,精气衰微,天癸竭而地道不通,则丧失了生殖繁衍能力。由此可见,精是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肾精充足,则生殖能力强;肾精不足,就会影响生殖能力。故补肾填精是临床上治疗不育、不孕等生殖机能低下的重要方法。 (二)生长发育 人之生始于精,由精而成形,精是胚胎形成和发育的物质基础。人出生之后,犹赖月精的充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随着精气由盛而衰的变化,人则从幼年而青年而壮年而步入老年,呈现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运动规律;这是临床上补肾以治疗五软五迟等牛—长发育障碍和防治早衰的理论依据。 (三)生髓化血 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故肾精充盛,则脑髓充足而肢体行动灵活,耳目聪敏。精盈髓充则脑自健,脑健则能生智慧,强意志,利耳目,轻身延年。故防治老年性痴呆多从补肾益髓人手。“肾生骨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髓居骨中,骨赖髓以养。肾精充足,则骨髓充满,骨骼因得髓之滋养而坚固有力,运动轻捷。齿为骨之余,牙齿亦赖肾精生髓而充养,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而有光泽。 精生髓,髓可化血,“人之初生,必从精始……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景岳全书·血证》)。精足则血充,故有精血同源之说。临床上用血肉有情之品,补益精髓可以治疗血虚证。 (四)濡润脏腑 人以水谷为本,受水谷之气以生:饮食经脾胃消化吸收,转化为精:水谷精微不断地输市到五脏六腑等全身各组织器官之中,起着滋养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剩余部分则归藏于肾,储以备用:肾中所藏之精,既贮藏又输泄,如此生生不息。“肾者,主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泄,是精藏于肾而非王于肾也。五脏六腑之精,肾实藏而司其输泄,输泄以时,则五脏六腑之精相续不绝”(《怡堂散记》):中医有“久病必穷肾”之说,故疾病末期常补益肾之阴精以治。 精 ⑴生殖之精,包括男性之精及女性之卵。《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素问·上古天真论》:“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二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 ⑶构成万物的灵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天有精,地有形。” 四专一;单纯。《素问·汤液醪醴论》:“夫病之始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 ⑸通“晴”。爽朗、清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⑹水谷之精微。《素问·经脉别论》:“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⑺新生之谓。《素问·八正神明论》:“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杨上善注:“精者,谓月初血气随月新生,故曰精。” ⑻脏腑之精。《素问·大奇论》:“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 ⑼指物质之纯净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营气》:“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注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 ⑽振作、寤兴,精力充沛。《灵枢·营卫生会》:“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昼精而夜暝。” ⑾通“情”。情状。《灵枢·五音五味》:“圣人之通万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声鼓响,闻其声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万物之精。” ⑿精审,审度。《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精以时服”,即审时而服。) ⒀阴血、精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⒁指心神。《素问·经脉别论》:“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⒂通“清”。清楚、明白。《灵枢·本神》:“魂伤则狂妄不精。” ⒃指日月五星。《素问·五运行大论》:“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 ⒄深入,用功深。《伤寒论·序》:“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 精 妖怪,在神话体系,是动植物或天然物质,吸收日月光华,而经过漫长时期作后成精. 气是流动着的世界三元素“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 一、气的基本概念 (一)气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质。气在宇宙中有两种形态:1. 弥漫而剧烈运动的状态,由于细小、弥散、加上不停的运动,难以直接察知,故称“无形”。2. 凝聚状态,细小而弥散的气,集中凝聚在一起,就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故称“有形”。 (二)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三)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二、气的生成 (一)先天精气:来自父母。脏府定位在肾(命门)。 (二)后天水谷之气:乃消化吸收之物质。脏府定位在脾胃。 (三)清气:呼吸而入。脏府定位在肺。 三、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一)气的运动中医称为〃气机〃。 (二)有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 (三)气在不同脏府则有不同表现形式。 (四)气流布全身各处,走到脏腑就叫脏腑之气,至血脉内外则称营卫之气,至经络则称经络之气等。 四、气的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 (二)温煦作用; (三)固摄作用; (四)防御作用; (五)气化作用。 五、气的种类——依气的来源作标准划分: (一)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主要之气。乃由肾中精气、脾胃水谷之气 及肺中清气 所组成,分布于全身各处。 (二)宗气:由清气及谷气相合而成,以贯心脉而司呼吸。 (三)营气:谷气之精专部分。旨在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其运行路径有二:1.十二经脉(精专营气);2.任督,阳跷,阴跷。 (四)卫气:水谷之悍气也。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 (五)脏腑经络之气:和全身的气一样。是精气清气、水谷之气经肺、脾、肾共同作用而化生。可转化为推动和维持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能量;并可更新充实脏府经络的组织结构、并生成五脏六腑之精而贮存。 人有三宝:精气神!头上三尺有神明。不知凝神,坐到老死!仙师传下真口诀,只要凝神入气穴. “神”通常是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而出现的,它包括了在大脑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经络、营卫、气血、津液等全部机体活动功能和外在表现。“神”的生成主要以先天之精为基础,以后天的精气为补养培育而成。所以“神”的盛衰与精、气的盈亏密不可分。只有作为生命物质要素的精气充足,作为生命活动功能外在表现的“神”才可能旺盛。至于“神”的生理功能,医学认为主要体现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上。人的整个机体,从大脑到内脏,从五官七窍到经络、气血、精、津液,以至肢体的活动,都无一不是依赖“神”作为维持其正常动转的内在活力。

5、气、血、津液、精有怎样的关系?

气、血、津液、精等均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均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断地补充,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和神的主宰下,它们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在生理功能上,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

6、中医中“精气血津液神”之间有何关系

从生命活动的大体上来看,人体可分为“形”与“神”两个部分。精、气、血、津液均是人体内的基本精微物质,是产生一切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皆归属为“形”。而人体生命的主宰及总体现,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概称之为“神”。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无以活;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 人体生命来自于精,生命活动的维持依赖于气,生命活动的体现及主宰即是神。精、气、神三者为人身之“三宝”,可分而不可离。 《景岳全书.血证》又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唯斯而已。”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生化基础和载体,因而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 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升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 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在这些物质本身的生成以及转化为血液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变,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取得较好疗效,即源于气能生血的理论。 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及肝气的舒泄调畅,《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说:“运血者,即是气。” 气能摄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气能摄血的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 血为气之母,包含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面。 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血能载气是指气存于血中,依附副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运行全身。 气与津液相对而言,气属阳,津液属阴。气与津液的关系十分相似于气与血的关系,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固摄作用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及运动变化也离不开津液的滋润和运载。 津液来源于水谷,饮食水谷经过脾胃运化、小肠分清别浊、大肠主津等一系列脏腑生理活动后,其中精微的液体部分被吸收,生化津液以输布全身。在津液生成的一系列脏腑整理活动中,诸多脏腑之气,尤其脾胃之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和升降出入的运动。如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气化无力进行,或气机郁滞不畅,气化受阻,都可以引起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并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病理上称为“气不行水”,也可以称为“气不化水”。临床上要消除这些病理产物及其产生的病理影响,常常将利水湿、化痰饮的方法与补气、行气法同时并用,所谓“治痰先治气”、“治湿兼理脾”,即使气能行津理论的具体应用。 气的固摄作用可以防止体内津液无故地大量流失,气通过对津液排泄的有节控制,维持着体内津液量的相对恒定。临床上往往采取补气方法以控制津液的过多外泄。 由饮食水谷化生的津液,通过脾脏的升清散精,上输于肺,再经肺之宣降,通调水道,下输于肾和膀胱。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以化生为气,以敷布于脏腑、组织、形体、官窍,促进正常的生理活动。 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在血脉之外,气的运行必须依附于津液,否则也会使气漂浮失散而无所归,故说津能载气。 精、血、津液都是液态物质,与气相对而言,其性质均归属于阴。在生理上,精、血、津液三者之间存在着互相化生、互相补充的关系。病理上,三者之间也往往发生互相影响。这种一荣俱荣,一衰俱衰的关系集中地体现于“精血同源”和“津血同源”的理论之中。 精与血的这种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 精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先、后天之精分藏于脏腑之中,则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融入血液中,则化为血。 肾藏精,肝藏血,精能生血,血可化精,这种精血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即可称为“精血同源”,也可称为“肝肾同源”。 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滋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当饮食水谷射入不足,脾胃功能虚弱,或大汗、大吐、大泻,或严重烧汤伤时,脉外津液不足,不仅不能进入脉内以补充化生血液,脉内的津液成分反而渗出脉外,以图补充津液的亏耗,因此导致血液的亏少,以及血液浓稠,流行不畅的病变。此时不能再用放血或破血疗法,以防血液和津液的进一步耗伤,故《灵枢.营卫生会》说:“夺汗者无血。”若血液亏耗,尤其在失血时,脉中血少,不能化为津液,反而需要脉外津液进入脉中,因而导致津液不足的病变。此时,不能对失血者在使用发汗的治疗方法,以防津液与血液进一步耗竭的恶性后果。 精、气、神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精可化气,气能生精,精与气之间相互化生;精气生神,精气养神,精与气是神的物质基础,而神又统驭精与气。因此,精、气、神三者之间可分不可离,称为人身“三宝”。 气的运行不息能促进精的化生。只有全身脏腑之气充足,功能正常,才可以运化吸收饮食水谷之精微,于是五脏六腑之精充盈,流注于肾而藏之。 气不但能促进精的化生,而且又能固摄精,是精聚而充盈,不致无故耗损外泄,这是其的固摄作用之体现。人体之精在气的推动激发作用下可化生为气。故精足则气旺,精亏则气衰。 精与气都是神得以化生的物质基础,神必须得到精和气的滋养才能正常发挥作用。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但神又能驭气统精。形是神之宅,但是神乃形之主,神安则精固气畅,神荡则精失气衰。 总之,精、气与神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中医学的形神统一观是养生防病、延年益寿,以及诊断治疗、推测病势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

7、气血精津液在中医中有怎样的说法?

气血精津液学说是关于人体生命物质的产生、分布、形态、运行及其机能等的中医生理学说。这一学说发端于春秋,形成于战国。集中地体现在《内经》一书中。

《内经》把人体内的一切精微物质统称为“气”。进而又把“气”区分为性质各异的六种。分别称之为“精”(狭义)、“津”、“液”"、“血”、“脉”。据《内经》有关内容可知:狭义的“精”是指主殖之精,即肾精:《内经》认为肾精是由五脏六腑之精气汇集而成,当人发育到一定的阶段,肾精满溢,两性交合,便可妊育新生命,故精是生成新的生命体的基始物质,所谓“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经脉》卷三)。狭义的“气”是指由上焦宣发出来,呈雾露状的、对人体有充养作用的水谷精微物质。《内经》认为,“气”在人体中是无休止的运行着。《灵枢•脉度》所云:“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灵枢经》卷四)。气的流行不已,才能对身体各组织器官发挥滋润濡养作用。

《内经》确立了气血精津液学说的基本理论,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

饮食进入人体,经过胃纳脾运的消化吸收后,转变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进一步化生为气、血、精、津、液等营养物质,对人体进行滋养,使生命活动得以延续,所以气血精津液是发挥营养作用的基本物质。

8、营、卫、气、血、精、神、津液分别有什么作用?

营、卫、气、血是中医基本理论体系之一,是叙述人体的营养作用和卫外机能及气血循环的。属于中医学的生理范畴。精、神、津液亦是人体的主要物质,它和营、卫、气、血的生成、变化都有密切的关系。

营的来源是由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了其中精微的部分生化而成。所以营的本身是水谷之中的精气,具有营养的作用。其分布是由胃传肺,从肺行于血脉之中,而运行于全身,循环不息。

卫具有捍卫和保护的意义及作用,卫的来源同营一样,不过它们运行的道路有所不同,营在脉中,而卫在脉外。卫,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在功能上有保护肌表的作用。能温暖肌肉,润泽皮肤,滋养腠理,司汗孔的启闭。同时具有抵抗外来邪气侵袭的作用。

气的含意有二:一指流动而看不见且有营养作用的精微物质;二是指推动脏腑生理活动的动力。人体气的来源有先天和后天之分,生来就有的肾的精气称为先天之气;生后得到肺吸入的空气和脾胃运化而成的水谷精气(又称元气或正气),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真气是其他各种气的根本,它随经脉不断的运行至全身而起到营养全身的作用。此外,它还有变化产生血液、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外邪的侵袭、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作用。

气在人体内是运行不息的,具有一定的运行方向和运行规律,例如,肺气和胃气是以下行为顺向,如向上行就成为逆向;而脾气是以向上行为顺向,如向下行就为逆。所谓“顺”就是气运行方向和规律正常,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也正常;所谓“逆”,就是气的运行方向和规律失常,就会发生病理现象。例如:肺气上逆就会引起咳嗽、气喘,胃气上逆就会引起恶心,呕吐,脾气下陷就会引起脱肛、里急后重等症状。气如果运行不畅,就会引起“气滞”。气滞的部位会发生胀闷或疼痛,疼痛的性质是多为游走性,流窜不定。

血是水谷之精气,即中焦吸收了饮食物的精微,通过气化作用成为营气,营养所泌的津液注入脉中,就成为血。而且又与营气一起循于血脉之中,内注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全身无不受其营养。

营、卫、气、血是相互化生、相互协调的一个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血和气是沿着经脉一起流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起主要作用的是气,称为“气为血之师”。血的流行,主要靠气的推动,气的流动发生障碍,就要引起血液流动的淤滞,称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气不但能推动血液的流动,同时又通过“脾气”控制血液循环在经脉之中,称为“气能摄血”。气又能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称之为“气能生血”。大量出血必然使气也有大量损耗,导致气血两虚,称为“气随血脱”。

精是人体的主要营养物质,当有余的时候,均藏于五脏。肾脏所藏的精,是先天的基础。《灵枢》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无鬓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这说明了人孕育在母体的阶段,最先生成的就是精(先天之精)。在这个基础上,脑、髓、骨、胳、筋、脉、皮肉、毛鬓形成组织才逐渐生长具备,这是生命的基础。待之出生之后,又依靠着饮食水谷之精给养(后天之精),来维持独立的生活。

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的记载,凡男子到8岁左右,肾气就旺盛起来,……到16岁左右肾气更加旺盛。发育成熟,开始有精液产生,如男女阴阳调和,便能生育子女,……到56岁左右,肾气衰退,呈现衰老现象。到64岁的时候,精源竭尽,便没有生育功能了。因而可见五脏精气盛衰,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生育功能有着密切关系。

神是思想意识以及一切生命活动的总的体现。它的来源是和生命一样随着父精母血的媾和而来。古人认为神和人的形体是不可一刻分离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一日存在,神即一日存在。“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以反映出“形与神俱”,是生命的主要征象。因此我们说,目之所以能视、耳之所以能听、口之所以能言、肢体之所以能运动,举凡一切思维意识及形体活动,无一不是神在人体发挥作用所表现的各种形式。

健康的人,神气必定表现得充沛活泼。疾病的时候,神气因遭受到侵害也就表现出异常现象。例如目无光彩,精神疲劳,甚至言语失常,虚空见鬼,或沉迷烦躁,昏不知人等等,病情至此,已很危险。所以临症察看病人的神气,可以判断病势的轻重和安危。

津液

津液是体内一切水液的总称。主要是指体液而言,但也包括汗液、唾液、胃液、肠液、尿液等分泌液和排泄液。其中清而稀薄的叫“津”,浊而稠厚的叫“液”。

津液的形成、输布和排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生理过程,与肺、脾、肾、胃、小肠、大肠、膀胱等脏腑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体内的津液,来源于饮食中进入胃的水液,通过脾的运化和转输,将胃中的津液上输于肺并布散到全身其他各个脏腑。在肺的津液通过肺气的宣散和肃降功能,使水道得以通调,下输膀胱。肾脏则对全身水气进行气化,把多余的水液和废物化为尿液,通过膀胱而排出体外。饮食物在通过小肠和大肠时,也能吸收一部分水液,以调节人体水液的平衡,因此有“小肠主液,大肠主津”之说。

津液的作用有:布散全身,滋润内脏、皮肤、粘膜、肌肉等;滑利关节,分泌唾液和涕液、泪水等,以滋润孔窍;变化为汗液和尿液同废物一起排出体外。

综上所述,津液的生成、吸收和转输,离不开胃的受纳、脾的运化功能。津液的布散全身,化成汗液和尿液,都离不开肺的宣散和肃降功能,故称“为水之上源”,而能调节水道。在津液的生成、代谢过程中,肾所起的作用最为重要。因为胃的受纳、脾的运化、肺的宣肃,都需要肾气的温煦、推动,而尿液的生成和排泄,体内的水液代谢,更离不开肾的“气化”功能,故称“肾为水脏”,“主一身之水液”。

9、中医学上的精\气\神各指什么?

精应该是现代生物学中的血糖,蛋白质,脂肪的平衡状态。
气,一般指的是营气,也就是ATP,能量的意思。所以说一个人损伤了精,注射血糖,蛋白质都不管用的,需要的是一个平衡。而不是单独的物质。一起注射倒是没有试过。
神,中医上的术语,心藏脉,脉舍神,虚则悲,实则喜不能止。这个心藏脉我也不能理解,但把悲喜归于虚实,确实符合善变的人类。
中医特有术语,魂主恐与怒,意主力,神主悲喜,魄主胸气[肺活量的意思],志就是精。
中医讲,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血糖低的人容易恐惧,血糖高的人容易发怒。

10、中医中讲精,气,血,津液,

津 液

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它来源于饮食,经脾胃运化之后产生水谷精微的液体部分,注入经脉,输布全身,营养机体。

津与液既相似,又不同,其性质、分布部位和作用各有区别。清而稀者为津,渗透浸润于肌肤腠理之间,有濡养肌肉、充润皮肤的作用,如组织间液,淋巴液等。浊有稠者为液,流行灌注于关节、脑髓,孔窍等处,有润滑关节、滋养脑髓、濡润乳窍的作用,如关节液、唾液等。津与液就整体的功用来说又同属一体,互相影响、互相转化,所以津与液常常并称为津液。津液又是血的组织成分,故与血的关系密切。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需要适量的津液。津液有多余,则经过气化变成废物排出体外,藉以保持体液平衡。如出于腠理为汗,下输膀胱则为尿。我国医学认为“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因此,体内水液的调节,依赖于肺、脾、肾三脏共同完成。肾主水,司肾关的开阖,以调节水液。

肾的功能失调,津液运行障碍,则水液停留而发生痰饮、水肿等证。津液不足,则出现口干、舌燥、皮肤枯燥干涩,甚至四肢挛急、抽搐等,如大汗或利尿过多均可发生这些病症,称为伤津液。津液与血关系密切,大量出血也会出现伤津液的证候,故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及“亡血家忌汗”之说。气与津液之间也是相互滋生相互作用的。气虚则气不化津而出现津液缺乏,伤津者则化气无源,又可出现气短、无力等气虚的证候,所以又有“耗气则伤津,津伤则耗气”的说法。

与养生中的精 气 神 血 津液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