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饮食中的养生秘密

饮食中的养生秘密

发布时间:2020-07-21 15:17:47

1、养生的秘密

饮食的合理,运动的身体,宽广的心胸,做人的态度!

2、您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什么食物都吃,不要过量!才能营养全面!吃天然的食物!人造的少吃!适度运动!按时起居!

3、中国人的饮食养生之道是什么?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的确,在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中,没有比饮食更为重要、更令人关注的了。

从本质上说,人类对饮食美的追求是一种价值追求。反过来说,对这种价值追求不同,也就导致不同饮食文化的出现。中国传统饮食养生,就是一种由于独特的价值追求而产生的饮食文化现象。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所追求的,并非只是口腹之乐,诸如对玉盘珍馐、色香味全的感官快感,而是更注重其实实在在的养生健身和延年益寿价值。这种文化的内涵在于,通过饮食的调养来补益人体之精气神,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关系,使人体内部系统和器官功能协调平衡,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明代著名养生家高濂说过一段道尽饮食养生之旨的话:“饮食,活人之本也。是以一身之中,阴阳运用,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饮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血气盛,血气盛则筋力强。脾胃者,五脏之宗。四脏之气皆禀于脾,四时以胃气为本。由饮食以资气,生气以益精,生精以养气。气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相需以为用者也,入于日用养生,务尚淡薄,勿令生我者害我,俾五味得为五内贼,是得养生之道矣。”(《遵生八笺》)

从历史渊源来看,饮食养生堪称所有养生方法中最古老的一种。

“神龙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其避就。”(《淮南子·修务训》)这表明古代先民在饮食上通过主观能动性来注意避害就利,这种意识和行为显然已经超越了动物的择食本能,并包含了人类饮食养生文化的基本内涵。传说商代宰相伊尹曾著《汤液经》,以论饮食调配烹饪养生之道。两周之时,饮食养生已经上升为一种以五行学说为构架的理论认识。作为中国古代养生学和医学理论思想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的《黄帝内经》,更将饮食文化置于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总结并提出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谨和五味”与“食饮有节”。先秦时期所奠定的饮食养生文化,在汉唐时期得到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张仲景、孙思邈以及崔浩、刘休等人,愈发注意探究各种食物的养生遣疾价值,并特别讲究饮食卫生。宋元时期,陈直、邹铉、忽思慧等人,比较强调食养食补食调之道。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撰写了中国第一部饮食养生学和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选收历代朝野食养食疗之精粹,重视饮食避忌问题,实乃古代饮食养生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明清时期,饮食养生更发展到了十分成熟的阶段,饮食养生名家迭出,如明代李梃、龚廷贤和清代的曹庭栋、顾仲则等。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饮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和方法,堪称世界饮食文化中的珠宝奇葩。从价值取向来说,中国饮食养生文化惟养生利生为务的目标追求,是独特的。从饮食文化结构看,食养与食疗,药养与药疗是相互依赖、关系密切的两个层次,而食与药在很多情况下又密不可分。从中国饮食养生的主要原则来看,主要有两点:一是食饮有方,二是食饮有节。前者包括对饮食配伍、滋味、烹调等方面的方法要求和原则,是对食物要求而言;后者则是对进食方法和要求而言。食饮有方,包括合理配伍、五味调和、烹调得法、食宜清淡等原则。食饮有节,包括饮食有节制和节度,如因时以食、因时调节、饮食避忌、饮食所宜以及食后保养等。

这些都是几千年来聪慧的中国人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4、饮食与养生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饮食与养生之间的关系:
酸与碱:食物分为酸性与碱性,一般粮食类(大米、面粉、玉米等)、肉类(猪、牛、羊等)、禽类(鸡、鸭、鹅等)、水产类(鱼、虾、贝等)、蛋类、花生、核桃、糖类、用谷物酿制的酒等,含磷、硫、氯等元素较多,是酸性食物;而蔬菜、水果、牛奶、红薯、土豆、海带、豆类、香菇、黄瓜等,含钾、钙、钠、镁等元素较多,则属碱性食物。酸性与碱性食物分别会给人体血液和体液带来酸性或碱性倾向。在健康状态下,人的体液一般呈弱碱性,如摄入太多酸性食物,会影响营养吸收,形成酸性体质,易患疾病;过多进食碱性食物会使人体液偏碱,也不利身体健康。日常膳食中应注意两类食物的适量搭配,力求酸碱平衡。
寒与热:食物从中医角度来说都可入药,且具寒、凉、温、热、平等性质。因体质应以阴阳协调为好,日常饮食应针对性多吃或少吃某些食物,使阴阳相调和,才是健康之本。某些病患更应注意食物寒温性。适当忌口,更有利疾病治疗。如温性食物有鸡肉、芋头、南瓜、辣椒、生姜、大蒜、韭菜、糯米、柑桔、柿子、李子、石榴等,羊肉、狗肉、胡椒、荔枝、菠萝等则性热助火;寒性食物有鸭肉、猪肉、海带、田螺、竹笋、白菜、茄子、苦瓜、香蕉等;凉性食物则有黑豆、黄瓜、芥菜、梨子、桃果、柚子等;平性食物有鸡蛋、食糖、番茄、红薯、玉米、莲藕、苹果等。要注意不同食物性质的合理搭配,保持身体阴阳调和。体质虚寒者不宜多吃温热性食物,也应视气候适当择性偏食。
精与粗:现代人越来越食而偏精,近年来出现粗食杂食热。精食通过加工已属非天然食品,并不利健康;但精食在加工中损失大量营养物质,容易导致营养不平衡,产生高生活水平下的营养不良。因此,要改变“食不厌精”的不良饮食习惯,主食粗精搭配,保证充足营养。
肥与瘦:过去,人们爱吃肥肉以保证足够脂肪。生活好了,人们又怕脂肪过多产生脂胖或胆固醇过多,易患上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动脉硬化症等。其实,脂肪在人体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肥肉中含胆固醇为每百克107毫克,远低于蛋黄、虾米、鱼籽等,但含有维生素A、D,所以应肥瘦兼取。特别是正在发育的青年人吃些肥肉更有益于生长。人们普遍爱食用植物油,更应适量进食肥肉,使部分动物油发挥调节营养作用。
软与硬:食物有软硬之分,饭也有干稀之别。幼儿应多吃硬食,利于牙齿生长;老年人体质衰退多进食软食以加快营养吸收。肠胃病患者不可常食太硬太干的食物,会加重肠胃负担,诱使病情复发或加重。年轻人常食硬食利于保持良好的咀嚼功能。故生活中可多食软性食物,保证营养充分吸收。最好软硬相配而有所侧重。
咸与淡:盐有助于维持人体正常血容量,控制人体细胞内外水分的流通。人体进食盐分过少会影响健康,但食盐量过高已被证明与高血压、心脏病的高发病率有联系。目前人们的食盐量普遍过高,所以要适当控制食盐量。一般正常成年人每天摄入盐的量应在5~6克之间,相当于15~35克酱油的含盐量。
甜与苦:常吃甜食能补气血,利于解除肌肉紧张,还有解毒作用;但食甜过多会导致血糖升高和血液中胆固醇增加,使身体虚胖。青少年吃糖过多会影响营养吸收造成营养不良,故每人每年有8千克糖足矣。苦味食品多含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甙类、苦味素、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热去暑、帮助消化、增进食欲、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作用。研究发现苦味食物具抗癌及降血糖作用,适当多些“自找苦吃”,能得到“苦口良心”的好处。
荤与素:荤者,肉食也。荤食过多给现代人带来许多身体的不适和疾病,如使胆固醇增多,心血管疾病增加,高血压及肥胖症高发等,由此人们特别是国外开始兴起“吃素”。确实,荤食过多给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多吃素食会促进酸碱平衡,预防心血管疾病及避免肥胖,还能养颜美容,但长期素食也是弊多利少。素食者会使蛋白质得不到充分供给,人体某些消化功能逐渐衰退,引起物质交换失调,导致记忆力下降、精神萎靡、反应迟钝,长期蛋白质不足还是消化道肿瘤和胃癌的重要致病原因。建议每周一素食或一日荤一日素的饮食方式。
快与慢:社会节奏加快,“快餐”应运而生,大受青睐,但快餐也存在不少问题,化学添加剂较多,营养不全面,卫生条件较差,有违传统饮食文化及饮食习惯。国外目前已在兴起“慢餐”运动,以保护历史形成的饮食文化为己任,推荐丰富多彩的传统烹调方式,提倡进餐时细嚼慢咽,以帮助消化,保护胃、胰、胆等器官不受强烈刺激,降低餐后高血糖。
饥与饱:人饿了要进食。现代人生活优越,有人以享口福为首选,大吃大喝引来身体诸多疾病。那么,人应该吃饱一些还是饥饿一些好呢?《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有节”是“度百岁乃去”的重要条件之一。孙思邈说: “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现代人科学饮食观应是“凡食之道,无饥无饱”,即不可经常饿极也不可时常饱极。长期饥饿会使人体肝脏解毒能力降低,而短时间内大量摄入高蛋白食物会超过肝、肾处理氨的能力,产生氨中毒,毒害中枢神经,故最好能做到早餐好、中餐饱、晚餐少,饥饱有度。有关医学研究还表明,人饥一餐或一日还可使人体处于空虚状态利于排除体内的废物杂质,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和改善身体代谢状况。

5、什么是饮食养生,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春天的养生饮食~中医认为,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所以人应该顺应天时的变化,通过饮食调养阳气以保持身体的健康,总的饮食养生原则是:
1.贝美森药房亲情提示主食中选择高热量的食物。
是指主食中除米面杂粮外,适量加入豆类、花生等热量较高的食物。
2.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
是指奶类、蛋类、鱼肉、禽肉、猪牛羊瘦肉等。
3.保证充足的维生素。
青菜及水果的维生素含量较高,如西红柿、青椒等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是增强体质,抵御疾病的重要物质。
春季饮食分三时期
一、早春时期
为冬春交接之时,气温仍然寒冷,人体内消耗的热量较多,所以宜于进食偏于温热的食物。
饮食原则:选择热量较高的主食,并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饮食除米面杂粮之外,可增加一些豆类、花生、乳制品等。
早餐:牛奶1袋(250毫升左右),主食100克,小菜适量。
午餐:主食150克,猪牛羊瘦肉(或豆制品)50克,青菜200克,蛋汤或肉汤适量。
晚餐:主食100克,蛋鱼肉类(或豆制品)50克,青菜200克,豆粥1碗。
二、春季中期
为天气变化较大之时,气温骤冷骤热,变化较大,可以参照早春时期的饮食进行。在气温较高时可增加青菜的食量,减少肉类的食用。
三、春季晚期
春夏交接之时,气温偏热,所以宜于进食清淡的食物。饮食原则为选择清淡的食物,并注意补充足够维生素,如饮食中应适当增加青菜。
早餐:豆浆250毫升,主食100克,小菜适量。
午餐:主食150克,鱼蛋肉类(或豆制品)50克,青菜250克,菜汤适量。
晚餐:主食100克,青菜200克,米粥1碗。
少吃酸比较好
每日除三餐之外,还要多吃一些水果,因为水果中所含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增强体质有益。春季饮食宜忌生冷油腻之品,传统医学还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所以应少食酸味食品。

6、中医认为的饮食养生是怎样的?

所谓饮食养生,中医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百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

中医强调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孔子度是春秋时期的人,享年72岁,在2000多年前能活到问70多岁是很少有的高寿了。孔子的长寿,与他讲究饮食之道是分不开的。《论语》中记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答饪不食,不时不食。”这些话的意思是说,食物放久变味了不吃,鱼肉之类菜肴腐败了不吃,菜肴的色彩不中看不吃,味道不鲜美不吃,不讲究烹饪不吃,不到用餐的时间不吃。专告诫人们讲究养生之道,注意饮食卫生,不要滥吃滥喝的意思。孔子的饮食观对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影响很深,是我国食疗得属以发展的基础,而且对民族兴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一大贡献。

7、日常饮食中怎样保健养生?

1.巧食五味养脏腑:五味指“甘、酸、苦、辛、咸”,并泛指各种味道。祖国医学认为“五味稍薄,令人神爽”。因此,在日常饮食中不要过于追求味浓,以味正好却又稍逊为宜。否则,甘多伤脾,酸多伤胃,苦多伤心,辛多伤目,咸多伤筋。只有食入适量,且与季节相符,如甘宜四季食用,酸宜夏季食用,苦宜秋季食用,辛宜春季食用,咸宜冬季食用,方可保养五脏六腑,保持健康长寿。

2.知冷知热暖心田:古人云:“热食伤骨,冷食伤脏;热物灼唇,冷物痛齿”。所以吃东西时不因过冷而追求热食,不因过热而追求冷食。食物过热,宜待温后食之,以防伤其血脉,损其牙齿;食物过冷,宜腹暖后食之,以防腹冷造成饮食不消,伤及脾胃。而暖腹当以热食为主,按中医“五行”而言,肾脏属水,因水性常冷,所以应在吃东西之前,先以暖食暖之,后吃冷物。尤其在盛夏季节,因体内伏阴,更宜如此,才能强体健身。

3.用“小嘴”吃饭,用“大嘴”喝水:1吃饭时应对饭菜慢慢品味,细嚼慢咽,利用牙齿的咀嚼功能减轻肠胃等消化器官的工作量,在保护肠胃的同时,又起到固齿的作用。

2少食多餐是饮食保健的重要原则。用“小嘴”吃饭时,每次的量不要大,但食品的种类要丰富,此所谓“少而精”。如果一段时间后肚子感到饿了,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再吃一次。胃病患者靠“少食多餐”的办法可以对胃进行保健,健康人也会有少食多餐的好处。

3微闭双唇吃饭,是饭桌上的一种礼貌,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人的素质和文化修养。用“小嘴”吃饭,既克服了“狼吞虎咽”的不良吃相,又避免发生令人听后十分刺耳的牙齿与食物的摩擦声。

用“大嘴”喝水也有其保健含义:

1水是不含热量的最佳饮料。既比市场上出售的果汁饮料、可乐饮料便宜许多,又不会因喝水而引起象喝果汁等饮料时一样的“上火”或“越喝越渴”的感觉。

2用“大嘴”喝水,指的是尽量多喝水。多喝水可以对皮肤美容和健美身材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有人称:“本人不吃饭,就是喝凉水也长肉”,这只是一句戏言。说这话的人其实并没有按其所说的去做,如果其果真这样去做,那么“喝凉水”一定会满足其愿望。

3用“大嘴”喝水,也指应经常喝水。经常喝水可以起到祛火解毒、排除体内污物、加速人体新陈代谢、保持皮肤弹性等保健作用。

喝水还泛指饮茶,喝味道鲜美、清淡爽口的菜汤或肉汤。尤其是某些专业人员更应注意大量饮水。如搞激光照相排版的工作人员,由于长年面对计算机屏幕,受其微量辐射,应经常性的多饮茶、多喝水,以使进入身体内部的有害物质尽快排出。

8、养生秘诀

养生秘诀

健康其实与事业、家庭一样,也需要经营。中医养生要情志、饮食、运动、睡眠四方面结合而行。笔者现将自家养生“秘诀”介绍如下。

空腹清肠

一个星期进行一天空腹清肠对身体有益。人在空腹清肠时,要提前一天多吃一些质量不高的食物,如各种蔬菜等;第二天什么也不吃,或只吃少量的水果,这样能够提高胃动力,起到清肠排毒的作用。

大量运动

人除了每天的运动外,一周还应做一次大量运动,以起到排汗、排毒的作用。但不要过度、频繁地做大量运动,否则容易导致气血不足。

吃饭不喝茶

在吃饭前后不宜喝茶或饮料,因为“琼浆玉液”其实就在人的口中。唾液搅拌食物于牙齿之间,食物磨细后能被唾液中的酶转化为极易消化吸收的物质。一些人饭前先喝茶,或者边吃饭边喝饮料,这都会冲淡胃液,反而使食物不能被很好地吸收,易造成人体营养不良。正确的方法是,吃饭前和吃饭后半个小时不要喝水包括汤、饮料和茶,以保持胃肠内有足够的消化液。

“没心没肺”过日子

从中医养生之道来说,人“没心没肺”地过日子就能使体内“四通一平”,即血路通、气路通、经路通、食路通,五脏平衡。而平衡是中医养生之道的核心。中医养生重视三大平衡,即人心态的平衡、人与天地的平衡、人体各脏腑的平衡。平衡百病自愈,失衡杂病丛生。构成宇宙环境最基本的物质“金、木、水、火、土”之间要平衡才能风调雨顺、万物生长;而人体堪称一个小宇宙,心、肝、脾、肺、肾五脏功能之间也讲究相对平衡,打破平衡便会引发一系列疾病。中医养生不是刻意的,而是遵循自然规律的;不是“倾盆大雨”,而是“绵绵细雨”。

与饮食中的养生秘密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