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教有关道家养生的书,我是初学,禅学与道学类的,最好是当当网或是书店里能买得到的。
喜好禅学挺好的。养生最重要的复话先让自己的心空掉,没有太多的欲望,需要依靠禅修来制达到目的。
等没有太多欲望的时候,学习类似皇帝内经这种经典,学习一些中医的知识,自然不容知易受到损害。
然后顺便做一些锻炼,佛教很喜欢磕头,道教很喜欢练气功,国学家很喜欢练武,这道些锻炼方法。
2、为什么禅宗到了六祖以后就没有了?
宽容法师
为什么衣钵只传到六祖?是不是后面没有前面更有成就呢?
大伟好,难得您看资料这么细心!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我和不少朋友常交流这个话题。今天我刚好在寺里,就利用午斋后这点时间,先草草的给您做个回复,供您参考。您若有时间,请来寺里吃茶,我们安徽是产茶大省,天柱山的新茶已采出来了,我们边品茶慢慢交流,禅茶一味。
禅宗在六祖慧能大师以前,由于禅法由初祖达摩带到中国时间不久,禅法的弘扬虽逐年扩大,但也不能一下子就达到众人皆学修的兴旺高潮。初祖达摩时,人们对禅是“遇而未信”,到二祖慧可大师时已进了一步,人们是“信而未修”,到三祖僧璨大师时,人们已达到“有信有修”的境界了。禅宗从一到六祖,禅法虽然每代都有发展,但还是单传,每代都是以衣钵为信物,单传一个人。到六祖时,禅法经过六代祖师近两百年的努力弘扬,禅法已达到新旺的局面,当时六祖门下就有三十六位达到开大悟,具备接衣钵能力的大德了,在六祖以前,每位祖师门下虽习禅者多人,但能达到接衣钵能力的只有一人。所以,六祖当时就确定不再以以往的祖师选一人为传法的传人的模式,来单传衣钵了。将单传衣钵改为传心法了,这么以改变,带佛传法的人就多了很多,突破了以往一人代佛传法的局限性,因此,在六祖时,禅法达到了空前的兴盛局面,甚至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宗派,叫禅宗或佛心宗。之所以六祖做出了这个传法模式的改变,这首先要达到两个条件,一是达到传衣钵能力的人才要多,不止一个。二是不再需要信物了。禅法已得到了普遍弘扬,人们能完全理解和接受禅法,不用衣钵为信物,“信物”是指用佛祖释迦摩尼的衣钵来证实,传法这个人所传的法,是经过前代祖师的印证,他所传的法是正确的佛的心法,是一代一代经过师承正式传下来的,不是他自己胡编乱造的。那时,大家对禅法的修学都普遍提升了,能不怀疑的接受经过六祖印证过的弟子所传的法。若这两个条件不成熟,那就还是要以衣钵为信物来单传的了。
所以,经过前几代祖师的努力奠基,禅法到六祖以后已经是发扬光大了,比前几代祖师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都多,弘法修学的成就也更大了。这也是初祖达摩当年预先说的“吾本来此土,传法度迷津。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开示。禅宗到六祖以后,又进一步发展成为五家七派的禅风了。
近五十年来,禅宗已迅速的传遍了世界的东西方。在这二十年年来,不但佛教习禅的人越来越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的提升,大家对国学的重视,禅学已在北大清华等大学和艺术、管理、环保、文学、伦理、养生等各个领域中普遍流行了。
3、禅宗对佛教的革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是禅宗最显著的革新与个性。
4、真正的禅修是什么?
诸多种种,皆是禅修所能带来的利益,但都还不是禅修的真正目的。
最殊胜的禅修,是对禅修的终极意义有透彻的明了。
我可以告诉诸位刚刚踏入禅修之路,甚至已经走了很长的路,甚至已经是开悟的人们,禅修的目的只是:智慧。
禅修不是为了开悟,就连开悟都只是附产品,是禅修过程中很大的利益。
在禅修的过程中开悟明了本心,获得殊胜见地,依然只是路途中的风景,很美,但不必留恋。
真正的大修行者,连悟都嫌多余。他生活中的一切,都只是禅修而已。他随时都会悟,悟无止境。
真正懂得禅修真谛的人,回过头看,就连参话头,参公案之类的活动,都不是直指禅修根本目的的办法,当然不失为非常好的方便法。
真正懂得禅修真谛的人,其实连开悟都不需要。
说出来太简单了,简单到难以置信,所以绝大多数人都不相信。修行人,能相信的,也几乎没有几个。
禅修的终极目的是成为佛!我这里说的成佛,不是概念,而是指一种证得无漏的状态。
因此真正的禅修,只是开发无所遗漏的观察能力而已!
修专注修静定都只是为了开发无上的观察能力而已。
所有的智慧,尽皆因观察而生;所有真正有价值的思考,来源于深入的观察。没有观察的思考,都只是妄想而已。没有观察的推理,往往会蒙蔽自己。
所谓开悟者,其实无非只是对观察深信不疑,并且对“观察”也有彻底的“观察”而已。
实际上如果当下深信应当观察一切,明了一切,并愿意终身致力于日日提升自己由里到外观察一切的能力,利用一切对境来训练自己的观察力,那么你便获得了佛法最深刻的洞见。虽然如此平淡无奇,却是最深的法,少有人能彻信无疑的法。
就连一些所谓被印证的开悟者,你都不应该盲信,如果他不是指导你通往深刻的观察的话,只是让你明了了很多道理。你应当赞叹他,但不要以为如此就真正走上了正确的修行。
哪怕你了解了很多深刻的佛法道理,如果你不能深信,根本的道路,只是去深入深入再深入的观察,只是培养如是不思而知的洞见的能力的话,你的见地依然是偏的。
最直接的路,其实只是致力于向内向外无所遗漏的观察的路上的奋勇前行。
如果深信如此,你就会自行渐次看穿我执,法执。不会再为各种花里胡哨的禅修方式所迷惑。
一个小孩子,如果能静静地看着半个小时蚂蚁搬家,发现蚂蚁搬家诸多不为人知的奥秘,他就已经是在最深刻的禅修中了!
若是能明了如是的真谛,其实你就获得了最根本的佛法洞见!你相信吗?我知道的确难以置信!真彻信无疑的时候,你的心就歇了!
5、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请问出自哪里
出自了凡大师的四训经典禅语对话:
译意:人如果做善事,虽然并没有看到福分来临,但是灾祸却已经远离了;人如果做坏事,虽然还没有看到灾祸到来,但是福分却已经早已远离。
意思就是不挂嫩做善事还是坏事,都不会那么快地看到效果,但是在日积月累中,会慢慢的体会到善恶不同的报应。
袁黄是明朝重要的思想家,他在禅学、民生、农业、教育、军事、历法、养生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作为“平民思想家”,袁黄在当时家喻户晓,名噪一时。
《了凡四训》为明代袁了凡所著训子善书,阐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指出一切祸福休咎皆自当人掌握,行善则积福,作恶则招祸;并现身说法,结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经历体会阐明此理,鼓励向善立身,慎独立品,自求多福,远避祸殃。
该书自明末以来流行甚广,影响较大,此白话绘图本的出版当有助于阅读了解,于个人品德修养与世道人心改善或许不无小补。
6、中医与禅宗之间有什么联系
没有任何联系,中医和佛教有很大区别
7、日本禅宗的意义影响
在日本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它的传播渠道恰是隋唐以后,借助于佛教徒的传教求法运动,即依附于佛教的东渡而传到这个岛国的。
中国禅宗的东传,正值宋代;日本禅宗的创立并兴盛,也已在镰仓及此之后,所以从这时开始(即中国的宋、元、明),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就主要是依赖中日两国的禅僧了。禅宗与日本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禅宗而传到日本的宋代文化,最突出的莫过于宋代理学。最早的传播者是日本律学沙门俊仍。他于建久十年(1199)入宋学习天台、禅和律,建历元年(1211)回国,带回了大量的佛典和儒家经典。在他之后,东福寺的开山祖圆尔辨圆也于1242年自宋带回数千卷典籍,并亲自撰《三教典籍目录》。这些典籍对于日本五山儒家、诗文学的兴盛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另外,禅僧兰溪道隆和一山一宁对传播宋代理学也贡献颇大。道隆在上堂传授禅法时就常借用儒学"四书"中的思想,通过对僧侣参禅者说禅,把宋儒的哲学杂糅到佛法禅学中。一宁学识渊博,他在日本二十年,除了大振禅风外,还积极传播宋学。后来日本著名的宋学先驱虎关师炼、雪村友梅等都曾是他的学生。
室町时代,五山十刹正式确立。五山不仅成为当时禅宗的中心,而且逐渐兼有了宋学研究中心的作用。由春屋妙葩主持开印出版的"五山版",不仅有大量的禅书,还有很多的儒典。五山禅僧中更是涌现出不少精通宋学的学者。因为他们的努力,宋学边在日本的知识阶层中广泛传播开去。直到江户时代,宋学本来附着于禅宗的文化形态,才逐渐离开其本体而成为独立的存在,成为日本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除此而外,因为中日禅的密切交往,从形式到内容可谓林林总总。从荣西的《吃茶养生记》引进中国的吃茶风习和吃茶方法,到明末隐元等带来大批书画,黄檗山遂成为中国书画美术馆;从辨圆、绍明、道元等人从中国带回先师的顶相,到江户日本书法史出现的以隐元、木庵、即非为代表的"黄檗三笔",乃至义堂周信的文,绝海中律的诗,春屋妙葩的出版事业,梦窗疏石的庭院建筑……从而形成了今天具有特殊意义的日本"禅文化"这一概念。"禅文化"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它可以说是伴随着禅宗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发展、流传的基础形成的内涵丰富的文化形态。它是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印度的禅传入中国,经过发展,有了中国的禅宗。中国禅宗又东渡日本,又有了日本禅宗。日本禅宗对中国禅宗并不只是全盘地吸收,不是简单的翻版。因为历史线索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禅宗要适应这岛国的政治、文化氛围,就必须有新的发展。这实际是从荣西在建仁寺内设立真言院和止观院,安置禅、真言、天台三宗,融合三宗思想,形成日本临济宗就开始了的。所以说,日本禅宗虽源[于中国,各派的思想和风格基本上也保持了中国禅宗的特征,但它又]是中国禅宗的发展,无论其思想体系,还是修行方法,都有自己的特性。日本禅宗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宗教体系,是日本佛教文化的重要方面。
有意义的是,从印度禅到中国禅宗,从中国禅宗到日本禅宗,这是"禅"一步步"东渐"。但日本禅在完成了它从思想到组织的建设以后,却又返回"西行",与西洋思想相接触,在西方世界--欧美各国传播,使欧美近年来禅学风行,大大影响了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禅的西行,从明治时代就开始,直至今日仍在进行着。其中,镰仓圆觉寺的主持释宗演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而其高足铃木大拙则终身以此为己任,在把禅宗介绍到西方、推动欧美禅法上,起了巨大作用。
如果说当年中国禅宗在其东邻日本结出硕果的话,今天日本禅宗在西方世界又放异彩,这是日本禅的又一大发展。
8、“禅学”是什么意思?他是指人还是佛教道理?
【 禅学 】 《 佛学大词典 》
禅家之学,见性成道之法。即在文字言句上讲禅或加以解释之书。
(术语)禅家之学。见性成道之法也。
9、阿弥陀佛,请问气功和佛教的禅宗是否是一回事?
不是吧
10、禅学是什么
禅学渊源于印度,盛兴在中国。禅学可概分为两类:广义的禅学是指西元前五世纪佛陀创立佛教开始,发展至八世纪的大、小乘印度禅,即所谓的“禅那”□之禅;狭义的禅学则指发端于中国隋唐时代,而后开演为“五家七宗”□的“禅宗”□。
印度“禅那”,意译为“静虑”,或“思惟修习”,即: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其目的是藉由“四禅八定”□的禅定基础,禅观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以达到涅盘清净的圣果。中国“禅宗”的禅又称“宗门禅”,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
印度禅法早在东汉时就已传入中国,并于魏晋南北朝盛极一时,只是当时并未开宗立派。当时“禅”与“定”被视为是一体的,参禅就离不开打坐,此所谓“以定摄禅”。到了魏晋时期,般若学盛行,禅学经过离言扫相的般若学的洗礼,禅的修持逐渐由打坐参禅,转向对宇宙实相的证悟。南北朝佛性论的兴起,更使中国禅宗融和“般若实相说”与“涅盘佛性论”为一体,奠定了思想和方法论的基础,般若学与佛性论于是成为中国禅学的两大理论基石,进一步把中国的禅学带向自性自悟的最高禅修境地。
禅,是佛教的主要修行之一,佛教重视行证,透过禅的思惟实践,佛教的思想、信仰得以具体的实证、体验。禅,并非禅宗专属,中国佛教的各个宗派,在教理或实践法门上,皆与禅有密切关系。例如:无四禅八定的修持,则无俱舍宗;无五重唯识观□的实践,则无法相宗;无般若空观的中道实修,则无三论宗;不实修止观□,则天台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乃至净土宗的行者念佛求生净土,亦须修十六观□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甚至四谛、十二因缘、四念处等佛陀一代时教,都是透过禅观而证悟。禅的“止观双修”为修证之要、定学之门,居三学之枢纽,禅学之于佛教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禅门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然而不立文字并非不依文字,教外别传并非不依经教,而是要行者不得拘泥于文字、经教。须知文字、经教是“标月指”,其目的在引导学人见自本心,悟自本性。因此,从初祖达摩以至五祖弘忍,皆以《楞伽经》□为禅宗印心的典据。到了六祖惠能,由于闻说《金刚经》□,当下茅塞顿开;及至五祖弘忍以《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再为其印心,终于“漆桶脱落”,亲见“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的自家面目,于是五千多字的《金刚经》从此取代了达摩东来以“《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的传统地位,并为中国禅学开启了历久不衰的黄金时代。
六祖大师见性开悟后所宣讲的《六祖法宝坛经》□,更被视为禅宗典籍中的无上宝典。此外,《永嘉证道歌》□、《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禅源诸诠集都序》□、《古尊宿语录》□、《无门关》□、《碧岩录》□等,无一不是禅门骊珠。
禅,是佛法的核心,是中国佛学的骨髓,也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太虚大师说: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禅,不但是中国唐宋以来民族思想的根本精神,尤其宋朝以后的孔、孟、老、庄各家学者,无不学禅、研禅。“禅解儒道”□、“禅儒相融”□的结果,佛教不但影响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也融和了中国文化,并且孕育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佛学精髓禅学。
近代由于敦煌禅籍的发现,学术界对禅宗的研究逐渐重视起来,所以有胡适、吕澄等国际知名学者投入禅学研究,于是在本世纪八十年代中叶的中国大陆出现了一股禅学研究的热潮,甚至席卷欧美,形成一股禅学热。
禅,是有情众生的清净本性,禅,能帮助人类寻得失落的自我,转化二元世界观的谬见,因此一直深受知识份子的青睐、共鸣,并且迅速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发挥影响力,所以,廿一世纪将是佛教的世纪,更是禅学的世纪。
〔注释〕
□根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所说:一日,佛陀在灵鹫山,时有大梵天王,为令今世、后世众生获得利益,以金婆罗华献佛,舍身为床座,恭请佛陀为众生说法。佛陀登座拈花示众,与会百万人天大众皆面面相觑,无法会意,唯有迦叶尊者当下灵犀相通,破颜而笑,于是佛陀开口道:“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如是,禅在“拈花微笑”师徒心意刹那交会之间传了下来。因此,禅宗的传承,是以灵山会上佛陀拈花,迦叶微笑为滥觞。
□在佛陀之前,印度就有以“生天”为目的的坐禅思想;到佛陀时,才展开远离苦乐两边,以达中道涅盘为目的的禅。因此,禅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异。禅及其他诸定,泛称为禅定;又或以禅为一种定,故将修禅沈思称为禅思。禅,非知识,不用述说,无法言传,故历代祖师皆以“直指人心”、“以心传心”的方式,世代相传。
□禅宗自初祖菩提达摩五传至弘忍,其下分“北宗”神秀与“南宗”惠能二派。北宗主“渐悟”,行于北地,并无分派;南宗主“顿悟”,行于南方,盛于中唐以后。尤以惠能门下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二支,为唐末以降禅宗的主流。南岳门下出沩仰宗、临济宗;青原门下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是为五家。临济门下又分黄龙派、杨岐派,合称七宗。于是,“五家七宗”各立门户,各有家风。宋朝以后,唯临济、曹洞盛行于世。
□又称佛心宗、达摩宗、无门宗。乃探究心性本源,以“见性成佛”为主旨的大乘宗派。中国自古以专意坐禅者为禅宗,兼含天台、三论二系,而不限于达摩宗。唐中叶以降,达摩宗兴盛,禅宗遂专指达摩宗而言,习惯上称“宗下”。
□四禅,是指色界天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四种禅定境界。色界天的四禅境界与无色界天的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等四无色定境界,合称为八定。所以,八定其实包括了四禅。四与八的法数之所以并举,是因为色界与无色界是相对的,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如果以色界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的“散”心,则色界和无色界都称为“定”。
□指超脱传统依据经教、拘泥于形式的坐禅冥思,及凝心入定的固定修习方式,而另行开辟一种“以心传心”的禅法。六祖之后,禅宗大都不据经教,不立文字,只以拈提话头、参公案,以期直指自心、自悟自性、见性成佛的祖师禅化世,即谓教外别传。
□是指以般若正观直接开发自心潜能,如实悟见本来自性,体现出生死不二、物我一如的本然禅心。
□乃唯识宗的修行,略说有观境与修行二种法门,观境其实也是修行中的一部份。观境就是唯识三性观,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修习唯识三性观,乃是由浅入深,由粗入细的渐修,其渐修层次有五,称为“五重唯识观”,分别是:遣虚存实识、舍滥留纯识、摄末归本识、隐劣显胜识、遣相证性识。
□止观的“止”,是停止、止息,即停止一切的心念,而住于无念之中,摒除一切的妄想,令生正定智慧。“观”,是观想、贯穿,即止息散乱的妄想之后,进一步观想诸法,以发真智,彻悟诸法实相的本体。止为静态消极的不造作,也就是“禅定门”;观要观想缘境、光明,为动态积极的再用功,属“智慧门”。天台宗的修行方法,就是三种止观: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圆顿止观。
□即十六种观法,出自《观无量寿经》。念佛行者由忆念弥陀之身与净土,得以往生西方,总其观行有十六种: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宝树观、宝池观、宝楼观、华座观、像想观、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往生观、杂想观、上品生观、中品生观、下品生观。
□是以念佛为观想内容的一种禅定,也就是忆念佛德或称念佛名的三昧,分为因行、果成二类。
□为定行的一种。在一特定期间内(七日至九十日),常行无休息,除用食外,均须经行,不得休息,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得见诸佛现前,故又作常行三昧、佛立三昧、诸佛现前三昧。
□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共四卷,宋朝求那跋陀罗(三九四至四六八)译,禅宗所宗第一部经典。全经记录大乘佛教多种重要教义,内容主要是说“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等四种法要,不外就是“心”法。并说明“阿赖耶识”与“如来藏”相结合的法义。此经是《起信论》建立“真如缘起”的根本依据,同时也是代表后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经典,也是法相宗所依六经之一。
□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一卷,后秦鸠摩罗什(三四四至四一三,一说三五○至四○九)译,本经于五祖弘忍之后,取代《楞伽经》而为禅宗所依的根本经典之一。原因除了六祖惠能早年依止五祖弘忍座下之前,已因听闻《金刚经》而有所悟,更重要的是,《楞伽经》偏讲法相唯识,《金刚经》偏说无相性空,由法相而进入法性,是渐非顿,《金刚经》从缘起性空以明法性,以金刚无相为顿悟之门,阐扬心要,正与禅宗讲明心见性的宗义相契,所谓“理之参究,识取本心,方可证得本性”。
□又称《六祖坛经》、《法宝坛经》、《坛经》。一卷,唐六祖惠能大师(六三八至七一三)讲,弟子法海等记录。本经被视为禅宗典籍中的无上宝典,近代的国学大师钱穆博士尤其认为,《坛经》是中国第一部白话经典作品,同时也是探索中国文化必读典籍之一。自唐以来,本经即受人推崇、重视,在中国佛学思想史上,确有承先启后的力量,是禅宗行者不可不读的宝典。
□唐永嘉玄觉(六六五至七一三)撰,一卷。以古体诗的体裁,或四句、或六句一偈,揭示其悟境及禅宗真髓,文简意赅,是一篇弘扬禅法的杰出作品,也是禅文学的绝唱,故广受文人雅士、禅行者的喜爱。
□原题《佛祖同参集》,略称《传灯录》。宋朝道原禅师纂,三十卷,收录印度、中国历代祖师名号,并一一列其法系,说明禅门传灯相承次第,载明祖师之籍贯、修行经历、住地、示寂年代、世寿、法腊等。此外,更传述各祖师“师资证契”的机缘语句、接化语句及悟道偈语等,号称“一千七百则公案”,即出自此书。
□南宋僧普济撰,凡二十卷。系取自《景德传灯录》以下之五灯录,即于《景德传灯录》、《广灯录》、《续灯录》、《联灯会要》、《普灯录》等,撮要会为一书,故称《五灯会元》。内容收录过去七佛、西天廿七祖,东土六祖以下至南岳下十七世德山子涓嫡传付法禅师之行历、机缘。
□唐朝宗密(七八○至八一四)着,二卷或四卷。宗密收录禅宗诸家的言词偈颂,撰成《禅源诸诠集》一书,别称《禅源理行诸诠集》,凡百卷,后遇会昌法难(八四五)及唐末五代之乱而佚失,今仅存《禅源诸诠集都序》。宗密同属禅宗(荷泽禅)与华严宗,力主禅教合一,本书即是提倡此一主张的代表作,是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典籍。文中将一切众生的根源称之为“本觉”、“真性”、“佛性”、“心地”,故称“禅源”。以“本觉真性”为主题而开展理论,即是教义;依之修证开悟,便是禅法。□宋守赜藏主集,四十八卷。系收集晚唐至南宋初,南岳怀让以下,如马祖、百丈、临济、云门、真净、佛眼、东山等四十多家禅宗名德语录,多为《景德传灯录》所未载者,是研究南岳以下各家禅风的主要典籍,特别是研究临济宗一系的思想要典。□全称《禅宗无门关》,宋代无门慧开撰,全一卷,弥衍宗绍编。本书抄录古来闻名之公案四十八则,再加颂与评唱而成。全书旨在阐明“无”之境地,同时,悟入应以“无”为“门”,“无门”即是“门”。古来即与《碧岩录》、《从容录》广行于禅林间,唯临济宗特以其属于正系,故最重用之。
□全称《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宋代圜悟克勤编,十卷。初为雪窦重显自《景德传灯录》中选择最重要之百则公案,附以颂文;其后,克勤复加垂示、评唱、着语,于宣和七年(一一二五)完成。
□禅具有儒家的孔孟、道家的老庄之风格、内涵。儒家孔子云:“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止”与“虑”,即是佛教的“止观”法门;定、静、安、虑,便是“定慧”的意思。孟子的“尽心知性”、“存心养性”之心性论,颇能与禅宗的“明心见性”相通。道家老子的“见素抱朴,少欲寡私”与“致虚守静”;庄子的“心斋”、“坐忘”、“游心”、“凝神”,亦能与禅宗的“修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