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朝理学家都有谁?具体介绍
曹端(1376年-1434年),字正夫,渑池人。
祖籍山西曲沃县阎村。五岁见《河图》、《洛书》,能画地询问父亲[1]。长大后读周敦颐《太极图说》,叹道:“道字是矣!”18岁中秀才,永乐六年(1408年)河南乡试,举人第二名。任山西霍州、蒲州学正二十余年,学者称“月川先生”。曹端称周敦颐为理学宗源,“周子《太极图说》为宋理之宗”“手太极图而口其说以示二程”;又认为陆九渊所谓“又加无极二字,是头上安头”说,是“不知周子理不离阴阳,不杂乎阴阳之旨”。著《太极图说述解》一卷、《通书述解》二卷、《西铭述解》一卷。《明史·儒林传》称“论者推为明初理学之冠”。
孙奇逢(1585年—1675年),字启泰,号钟元。直隶保定府容城县(今属河北省)人。明末清初理学大家。
原籍明直隶保定府容城县(今属河北省),后迁居河南卫辉府辉县。万历举人,与东林党人来往密切。明亡,清廷屡召不仕,人称孙征君。与李颙、黄宗羲齐名,合称明末清初三大儒。有《读易大旨》五卷、《理学宗传》、《圣学录》等著,晚年讲学于辉县夏峰村,世称夏峰先生。钱钟书认为,“方苞写孙奇逢传,人家看了不满意,认为孙奇逢的为人,有三个特点:一是他的讲学宗旨比较突出,主张身体力行;二是他的义侠之迹,在明末乱世,他能够率领几百家据守险要,保全乡里;三是他的门墙广大,教育了很多人才。”
郑可学(?~1212年),字子上,号持斋,莆田(今属福建)人。
受学于朱熹,朱熹在漳州当知县时,延聘他当西塾师,曾删定《大学》一书,朱熹说:“此书惟子上可讹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特奏名,授忠州文学参军。嘉定五年(1212年),赴衡州司户参军任上,卒于途中。著有《春秋博议》、《三朝北盟举要》、《师说》等。
邹元标(1551年-1624年),字尔瞻,号南皋。江西吉水县县城小东门邹家人,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与赵南星、顾宪成号为“三君”。
邹元标幼有神童之称,九岁通《五经》,万历三年(1575年)在都匀卫所(后改名南臬书院)讲学。万历五年(1577年)中进士,入刑部观察政务,与伍惟忠友好,为人敢言,勇于抨击时弊,九月二十六日,张居正父亲病死,首辅张居正居丧不丁忧,元标三次上疏反对“夺情”,“以奔丧为常事而不屑为”,根本与禽兽无异,结果被当场廷杖八十,发配贵州,潜心钻研理学。万历十一年(1582年),回朝廷吏部给事中,他又多次上疏改革吏治,触犯了皇帝,被皇帝视为“讪君卖直”,再次遭到贬谪,降南京吏部员外郎。以疾归,居家讲学近三十年。天启元年(1621年)任吏部左侍郎,后因魏忠贤乱政求去。谥忠介。著有《愿学集》8卷、《太平山居疏稿》4卷、《日新篇》2卷、《仁丈会语》4卷、《礼记正议》6卷、《四书讲义》2卷、《 工书选要》11卷、《邹南皋语义合编》4卷。有子邹德淇。
胡居仁(1434年—1484年),字叔心,江西省余干县人。
吴与弼弟子,与陈献章是同窗好友。绝意科举,筑室于梅溪山中,人称敬斋先生。成化元年(1465年),受提学李龄、钟成的邀请,入白鹿洞书院主事。曾攻击陈白沙,指斥为流禅的异端。其学承袭程朱旧说,无所发明。“端庄凝重,对妻、子如严宾”“居丧骨立,非杖不能起,三年不入寝门。”[1]尝作《进学箴》:“诚敬既立,本心自存。力行既久,全体皆仁。举而措之,家齐国治,圣人能事毕矣。”万历十三年(1585年)从祀孔庙,追谥文敬。弟子以余佑最著名。著有《居业录》。
吴与弼(1391年—1469年),字子博,号康斋,江西崇仁县人。
父亲吴溥,建文时为国子司业。弼年十九岁时,见《伊洛渊源图》,放弃科举,苦读闽学语录,推崇程朱,注重“静时涵养,动时省察”。中年躬耕读书,“本之以小学、四书,持之以躬行实践”,学者称康斋先生。有弟子胡居仁、陈献章。天顺初授左春坊右谕德,两个月后借口有病,回乡讲学。尝言“宦官、释氏不除,而欲天下之治,难矣。吾庸出为?”著作有《康斋文集》、《日录》等。
黄佐(1490年-1566年),字才伯,号泰泉。明代广东香山石岐仁厚里人。
祖父黄瑜、父亲黄畿,均以治儒学闻名。十二岁乡试第一,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二甲进士,次年选庶吉士,授编修,“陈初政要务”,嘉靖十年(1531年)任广西按察司佥事,修成《广西通志》。因母病辞官归家,拜师王守仁,“与论知行合一之旨,数相辨难”,得到王守仁称赞,“家居九年,简宫僚”。嘉靖十三年(1534年),起用为南京翰林院编修兼詹事府司谏。后任江西佥事、广西学督等职,因论河套事与大学士夏言不合,弃官归养。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七月二十二日卒,追赠礼部右侍郎。世称泰泉先生。著有《广东通志》七十卷、《泰泉乡礼》七卷、《诗传通解》二十五卷、《礼典》四十卷、《乐典》三十六卷、《续春秋明经》十二卷、《小学古训》一卷、《姆训》一卷等。
魏良弼(1492年-1575年),字师说,一作师悦,号水洲。明理学家、教育家,新建(今属江西南昌)人。嘉靖二年(1523年)成进士,曾因直谏屡遭廷杖,然言之愈激。在家乡的丹陵书院讲学达四十二年之久,深得乡人尊。受学于王守仁,与钱德洪、陈九川、刘邦采、罗洪先、邹守益等往复论学,联集讲会,阐扬王学。 认为良知、天理非二也。为学力主“悟道”。在道德修养上反对时论“多于触处、动念处体认良知”。认为人本得天理良知,但人被习心遮蔽,故不能呈现。强调“良知之学不待教”,要在“四端” 处“扩充”,“以诚身为贵”。 隆庆初,进太常寺少卿,致仕。卒后,追谥忠简。著有《水洲文集》,后人撰有《魏水洲先生行略》。
其弟魏良政和魏良器亦是江右王门重要学者。
陆世仪(1611年~1672年),字道威,号桴亭。江苏太仓(今属江苏)人。明亡不仕。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出生,学宗朱程,反对王守仁的“致良知”,他说:“致良知虽是直截,终不赅括,不如穷理稳当。……天下事有可以不虑而知者,心性道德是也。有必待学而知者,名物度数是也。假如只天文一事,亦儒者所当知,然其星辰次舍,七政运行,必观书考图,然后明白,纯靠良知,致得去否?”。卒于清圣祖康熙十一年(1672年)。
颜钧(1504年~1596年),号山农,又号耕樵,江西永新(江西吉安府永新县三都中陂村)人。泰州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自幼体弱,智慧不开,被当成痴呆儿。十二岁随父在常熟学宫读书。二十岁以后家贫而废学。不久接触王阳明的《传习录》。由徐樾介绍到泰州王艮门下,受传“大成仁道”,人称“嘉隆江湖大使”。嘉靖十九年,王艮卒,颜钧为其守墓三年。嘉靖二十五年,在江苏扬州、泰州等地传道,后因思想过于激进,被朝廷逮捕,发配充军。有《颜钧集》传世。
2、明朝有哪些科学家?
代表性的人物和其作品:
自然和技术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
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
医学家:陈实功——《外科正宗》
医学家:张景岳——《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
数学家:王文素——《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数学家:程大位——《算法统宗》
地质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徐光启
兽医学家:喻仁(字本元)、喻杰(字本亨)——《元亨疗马牛驼经全集》
植物学家:朱橚——《救荒本草》
植物学家:俞宗本——《种树书》
植物学家:马一龙——《农说》
植物学家:屠本畯(jun)——《闽中海错疏》
此外,还有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3、明朝的医学家有哪些?
经过查找资料得出结论,明朝的医学家有:薛己、万全、李时珍、王肯堂、陈实功、张景岳、吴又可、李中梓、华希闳、赵献可、张志聪
4、明朝时期的医药学家是谁?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5、古今第一活的最长的人
我国古代的寿星中,享年逾百岁,甚至几百岁的老老寿星不少:
黄 帝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现在地球上的中国人,无论生活在什麼国度,都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子孙、龙的传人。
相传,黄帝是一位百岁寿星。他之所以能年逾百岁,是因为有一套长寿秘诀。
彭 祖
彭祖是中国传说中寿命最长的老寿星,相传他活了800多岁后,仙化而去。彭祖名筏铿,历尧、舜、禹、夏、商、周多代,以讲究营养、善於烹调著称於世。他做的饭菜,色香味形俱佳,强身健体延年,不但世人喜欢,连上帝都喜欢得不得了。
吴 普
汉朝吴普(三国时医家),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人。为名医华佗之弟子。精於医术,且专长於本草学及养生。吴普向华佗学练“五禽之戏”,坚持锻炼,年九十余而尚牙齿完坚、耳目聪明,活了200多岁。吴普且辑有本草书《吴普本草》,原书早佚,为后代某些本草及其他著作引用。近现代尚有人辑出铅印本。另又编集《华佗方》,一作《华佗药方》,已佚。
慧 昭
我国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刘慧昭,著名高僧,公元526年生,816年卒,是我国最长寿的人,活了290岁。
陈 俊
世界历史纪录最长寿者,唐朝陈俊,享年444岁。翻阅福建省永泰县志,有一个惊人发现,世界历史上最长寿者,居然是在福建省永泰县汤泉村(今永泰县梧桐镇汤埕村)。翻开民国版县志杂录,栏下赫然写著:陈俊,生於唐僖宗中和辛丑年间,卒於元泰定甲子。这是有历史纪录在案可查的,至今发现的,最长寿的老寿星。
孙思邈
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兼营养学家,享年101岁,百岁时还精力充沛,著书立说,写成了不朽经典《千金翼方》。
孙思邈之所以能享如此高龄,除了他本人知医识药外,讲究饮食科学是主要原因。他尤其注重饮食的防病治病、强身健体作用,并在其巨著《千金要方》中写有“食治”专篇,强调在一般情况下,应把食物的治疗保健作用放在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首位。用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安身之本,必资於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这便是孙思邈的长寿秘方。由此可见,要想长寿,绝不是吃饱喝足即能达到目的。什麼样的身体应吃什麼样的饮食,哪些食物可防治哪些疾病,这是有讲究的。当你把这些讲究都烂熟於心并用它指导你的饮食生活时,长寿也就在向你招手了。
贾 铬
元朝时一代名医,享年106岁,明朝初年还健在。他的长寿秘诀,是十分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和饮食的保健作用。
朱元璋得到贾铭真传后,十分注意饮食保健,活到古稀之年,成为历代皇帝中比较长寿的帝王之一。
冷 谦
明朝养生学家冷谦,享年150岁。一生注重养生,所著《修龄要旨》一类书,提出“十六宜”,第一就是“发宜常梳”。明代学者焦竑“焦氏类林”写道:冬至子夜时,梳头千二百次,以赞阳气,经岁五脏流通,为“神仙梳头法”。清朝慈禧太后。每日叫太监梳头,年过七旬,仍青丝满头。
李清云
世界最长寿的人——李清云!活了256岁
我国的一位老中医,李清云先生,就活了256岁,而他是一位素食主义者!
李清云出生於1677年,死於1933年,在世256年岁,是清末民国初年的中医中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在他100岁时(1777年)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而获政府的特别奖励。在他200岁的时候,仍常去大学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李清云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他认为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有三:一是长期素食;二是内心保持平静、开朗;三是常年将枸 煮水当茶饮。
汤云山
汤云山,我国清代乾隆50年,湖南江夏汤云山寿星活了141岁。乾隆御赐“再阅古稀”匾额,同时在“乾清官”行“千叟宴”,席间乾隆与纪晓岚就141岁寿星为题对句,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6、明朝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个伟大的医学家谁编写了一本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明朝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个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编写了一本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7、明朝活了150岁的冷谦是如何养生的?
冷谦,明代武林(今浙江杭州)人,字启敬,号龙阳子。善养生,相传活了150岁,是明代最为长寿的人。
著有《修龄要旨》,是明代一部内容丰富的气功与养生保健专书。有运动健身法,属坐功类,共八段:
1、闭目冥心坐
方法:盘腿坐在蒲团( 或大方凳或床上) 上,轻闭两眼,舌舔上腭,摒除心中杂念,调息( 轻细无声)10分钟。坐姿要求身体正直( 脊梁挺直,腰不可软) ,身不可向后倚靠。
2、鸣天鼓
方法:两手掌心紧按两耳外耳道,两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轻轻敲击脑后枕骨,共60下。然后掌心掩按外耳道,手指紧按脑后枕骨不动再骤然抬离,这时耳中有放炮样声响,如此连续开闭放响9下。以上算作1回。每次可作3回,每天可作3次。
3、撼天柱
方法:摇头左右顾肩膊转动24。
4、赤龙搅水津
方法:以舌搅口齿并左右颊,待口中津(涂抹)生,分3次咽下。
5、搓手热
方法:用鼻子吸气,闭之少顷,快速搓手至发热,徐徐呼出气
6、背摩后精门
方法:反手至背后而摩其精门(后腰)也。在两手搓摩四十八度以后,手心已极热,即将两掌移后,紧按精门之上,左右并行搓摩。
7、左右轱辘转
方法:用左手叉在左腰肾间,然后俯首,以左手像摇辘轳般自后向前做圆转运动36次的方法,然后右手依法行之。
8、攀足频
方法:两手攀足。双脚打开,两手放在后腰,顺着膀胱经向下缓缓滑动,一直到脚跟,停顿几秒。然后双手放在脚尖,双臂伸直努力往前伸,带动上身起身。
这套养生法,动作轻缓,简便易学,不受条件的限制,若能坚持实施,定能强身健体、预防早衰、防病祛病、延年益寿。
8、明朝著名的医学家有那些人?
万密斋 (1499 ~ 1582) 医圣。原名万全,号密斋。生于罗田(今属湖北)大河岸,是我国明代与李时珍齐名的著名医学家 ,被国家中医管理局评定为明清时期30位著名的医学家之一。他治学严谨,医德高尚,行医五十多年,以儿科、妇科、痘诊科享有盛誉,在养生保健理论和实践方面独树一帜,誉满鄂、豫、皖、赣,名噪明隆庆万历年间,后被康熙皇帝嘉封为“医圣”。所著《万密斋医学全书》对临床医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子目有《万氏儿科》、《妇科摘录》、《妇科发挥》等10多种,108卷。其专著《养生四要》对养生保健、预防疾病、优生优育等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的“寡欲、慎动、法时、却疾”的养生理论不仅要比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心理平衡、营养均衡、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的养生理念早几百年,而且内涵更全面、更先进、更科学,为“中华养生第一人”。
9、李时珍是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缩句)
李时珍是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把伟大和明朝的去掉
10、明朝的医学家及成就
明代医学发展的特点:官方尊崇儒学,倡导孝悌,医学被视为履行孝悌的重要手段。“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这样的环境中,科举失意的知识分子,涌入医学领域乃必然之势。大批知识分子由儒入医,改善了医生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改变了宋时攻外科者“多是庸俗不通文理之人”的状况,使医生的社会地位相应提高。
明代交通发展,信息传递日益进步。医学家向大城市集中,且得以负笈四方以拜名师,深入民间作实际考察。再加上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为医学经验积累和传播,医学理论深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明代医家中世代业医甚多,他们或父子相继,或翁婿相传,极利于医学专门化,《霉疮秘录》的作者陈司成便是八世业医之家。一部著作常是父作于继,连绵续世,始克完成。这样形成的著作大都有专门性、独特性和权威性的特征,切于实用,得到公认。杨济时的《针灸大成》、万全的《幼科发挥》、薛已的诸种医书,都属于这类作品。
社会健康需求和临床实践永远不会停留在一点上,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也永远不会停止。创新是明代医学发展的主流,吴有性的《温疫论》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其中两颗璀璨的明珠。
吴有性发展了戾气说,已接触到每种传染病有其特殊致病因子这一实质问题。
对天花的认识和人痘接种术的发展,是明代医学的突出创新,人痘接种术起于何时,尚无定论。它在明代得到普通应用,是公认的;人痘接种术是震动世界医学史的大事,它启迪琴纳而发明牛痘接种术,开辟了免疫学的新纪元。
明代医学发展特点,展示出医学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的性质,它的特色是依靠长期经验积累和专门化的过程显示出来的。它受着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强烈影响,但通过对经典中医学理论思维结构的深化,通过对临床经验新的概括,不断创新,明代医学形成了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