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太极图蕴含的养生意义

太极图蕴含的养生意义

发布时间:2020-07-21 13:14:49

1、太极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太极图的真正含义如下:

太极图意义深远,其内涵包含了古代智慧哲学,体系出阴阳概念。太极图主要体现观点有三点。

第一就是阴阳本是一,把阴阳画到一个圆内,这是阴阳为一。

第二就是阴阳互化的特点,由一点点的小阳发展到阳极的时候,一个小阴生出来,同理太极图的另一面,一个小点点的阴,发展到阴极的时候,一个小阳生出来了。

第三阴阳互为能量,我们这个宇宙是个能量的世界,阴阳互相转换需要能量的概念,没有能量这个世界就是一潭死水了,也就没有了宇宙万象与山川河流,没有了生命。

一即太极——“道生一”,道是无极,无形无象,无物无状的原始物质,随着运动和变化,它由散而聚,由隐而显,由无到有,生成为一,这个一就是太极。太极是有,无极是无。一即太极,外面的圆圈代表太极。

二即阴阳——“一生二”,即“太极生两仪”即为阴阳,阳者为天,阴者为地,黑白两部分为两仪。

三即三才——“二生三”,有了天和地,就有了人。天、地、人即为三才。就是阴阳交感化合。

三生万物,就是太极含三为一,因万物由阴阳而化生,故万物各具一太极,也就是说,太极不仅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还包含了划分阴阳的界线和标准在内。万物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世间万物了。

太极图是线条最简洁、图象最简单的图案,同时她又是最博大精深、内涵最丰富、造型最完美的图案,古今中外没有哪个图案有如此深刻的意境,它可以概括宇宙本源。

太:初始、宗源、无上。极:最端之位、结构之元。太极的字面含义:即最高级、最标准、最完美之义;太极的真实含义:万事万物都存在于太极中,并在太极的主宰下运动、变化、发展着,以旋转为其运动形式,以“中气以为和”的圆融为运动品质。

道无生万有、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演万物是宇宙万生万有的模式。太极的表象形式是由阴阳两部分构成的统一体,太极的品格就是德一。无极大道所生出的太极,是一气含三、一元四素(象数理气)的物质表象复合体,是生育、滋养宇宙万物的能量源泉,是一切生命结构、运动的主宰。

一个简单的太极图,可以揭示出宇宙、生命、物质的起源及其发生、发展、运动的自然规律性。

黑白两方的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太极含阴阳,阴阳一分为二,是故太极生两仪。太极生阴阳,阴阳又生化成四象,四象即是四种形象,四象即是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然后再由此形成的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形象,八卦即是四象演变出来的母象。八卦名:乾、坤、震、艮、离、坎、兑、巽。

【(1)太极图蕴含的养生意义扩展资料】

太极图的简要解释:

《太极图》据传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对道家思想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后天太极图》、《八卦图》、《河图》以及《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所传的。

周敦颐“一方面从陈抟派道家易里吸收了太极图式说并与新的解释,另一方面继承了汉唐以来义理学派的传统······成为宋明道学家解易的先驱。”

《太极图式说》是《庄子》“太极”思想在儒、道两家结出的硕果。

2、太极图里包含哪些哲学韵味 原来这么多 长知识了

“太极图”是在古今中外有巨大影响的特殊和珍贵的图案,我们除了了解“太极图”的来源之外,更应该探索和了解“太极图”中所蕴含的中国哲学的理念,它不仅代表着浓厚的中国哲学韵味,而且还浓缩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意韵。
首先,“太极图”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理念的基本范畴——“阴阳”。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人认识宇宙与人生的根本观念。在中国古人看来,混混沌沌的世界是有可循的准则的,天地,日月,风云,男女……,对立的因素互相依存,于是,聪明的中国古人就用“阴阳”来表示。不管是后来被称之为“形而上”的宇宙之道,还是后来被称之为“形而下”的日常生活法则,似乎都有着天人关系,都有着“阴阳”的对立与和谐。更妙的是,天地、男女、阴阳,后来居然能用“太极图”来表现,阴阳鱼的对立与和谐,对应与统一,其哲理十分深刻。用近现代的哲学观念来解释,“太极图”充分表现着对立因素是统一体的构成部分,它们是互相依存、互相呼应、互相协调,既对立又统一地共处于一个太极和谐的态势中。从“太极图”中可以看到,“阴阳鱼”的对立不是绝对的对立,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对立的因素是共处统一体中的,矛盾的双方互相呼应,在动态的衍生变化中促进了事物的发展,而事物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阴和阳的要素在对立、对应中,在共存与共容中,在包容与调和中,求同存异,扬弃积优,对立的因素在互动中寻找平衡,注重互补,追寻和谐,共创双赢。对应统一,圆润谐和的“太极图”启迪我们,对立中求平衡,矛盾中求发展,互动中求和谐才是最根本最理想的目标。在对立态势中,平衡,包容,互补,协调,创造多元统一的结果,才是事物发展的积优趋势,也是中国哲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其次,从太极图中,我们识读出了中国古代先民最早概括出来的系统的哲学观念。人们对“太极图”的诠释常常追溯到《易传·系辞上》。“太极”一词可能最早是见于《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中国古代哲学,不仅把“太极”视为宇宙之“本”,而且也视为人世之大道。“太极”运行,使阴阳相分并产生天地两仪,阴阳不断相分,便产生春、夏、秋、冬四象,后来衍生宇宙万物。比如,《老子·四十二章》就表达了“太极”哲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以此观之,太极是“一”,是宇宙万物之根,阴阳为二,对立、呼应、互补、协和,之后衍生宇宙万物,可见,生生不息的运动与发展正是太极之本性。
从现代哲学的观点看,这是相当具有系统思想的哲学观念,万物统一于“太极”,“太极”隐含着对立统一的因素,万物归一,多元统一,天人合一,天道人道统一,世间万物构成了一个大系统,生化发展,衍生演进,与时俱进。现代“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中的系统论,其基本思想,不是可以在中国古代“太极图”所隐含的哲理中找到思想萌芽吗?
再次,从太极图中,我们看到了图解式的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理念。在先秦诸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各家各派都这样那样地融合、继承和解释着“太极图”的思想观念,作为儒家六经之首的《易经》,吸取和释解了“太极图”说,儒、道、兵、法,纵横、阴阳等家皆有“太极图”观念影响的影子。先秦之后,历代的哲人对“太极图”作了很多的诠释,表现了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比如,三国时的魏孟康,以“太极元气,含三为一”来解释太极图。在他看来,“三”是指阴阳鱼太极图中的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线。“含三为一”表面上指的是指白、黑及其分界线,也就是“太极图”主要的构成要素。而实际上,“含三为一”从哲学观念上看,是指事物由正、反、合三者组成,宇宙是由天、地、人“三极”组成的统一体,古人讲“天时、地利、人和”,这也离不开太极的和谐哲理。再如,在宋代大儒们的视野中,“太极图”不仅蕴涵着宇宙哲理,而且还蕴涵着人间道理,“太极”为“人极”,天道通人道。周敦颐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见《太极图说》)在周氏看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地、人组成了对应而和谐的整体,天人合一,天道通人道,这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观念。可见,“太极图”以简易的图形表达了一个庞大、深奥、丰富的太极哲学体系,彰显了中华先民领悟宇宙万物变化之道的非凡智慧,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彩表现,有人说,“太极图”是“中华第一图”,这是很有道理的。
供参考,望采纳~
山人运动祝拳友身体康健,运动畅快~

3、太极的意义是什么

太极最早出自《庄子》。太极图据说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原叫《无极图》。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对内丹术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先天图》、《太极图》以及《河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 就是周敦颐所传的。周敦颐“他一方面,从陈抟派易学那里吸收了太极图式说,给与新的解释;另一方面又继承了汉唐以来义理学派的传统······成为宋明道学家解易的先驱。”[1]

太极图式说是《庄子》“太极”思想在儒、道两家结出的硕果。道家的太极图与乾坤同构;儒家的“中华神圣图[2] ”与内宇宙全息。

4、太极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太极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这一辩证思想认为:统一物由两个对立面组成,“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对立物的互相依存,“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二章》;对立面的互相转化,“道之反者动”《道德经?四十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道德经?二十二章》;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道德经?六十四章》。 “阴”和“阳”是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贯穿于一切事物的始终,是一切事物运动和发展变化的根源及其规律;尽管所有相互对立的事物千差万别,在属性上却表现出两类特定相反的趋向,一类可以归属于“阳”,另一类可以归属于“阴”,并以“阴阳”作为事物的属性概念。“阴阳”最初的涵义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物,对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阳,高,明也。”“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太极蕴含着如下的哲学道理: 1、 反映了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哲学道理。在这依次演变的过程中,都是由于数量的变化而导致质的飞跃:无极生太极,是数量的从无到一而导致从无到有的质的变化;太极生两仪,太极即大到极点,大到极点就要一分为二,由一个事物变为两个事物,大到极点是量的积累,量的积累最终达到质的变化,数量的由一变二却导致了从一个事物变成两个事物的质的变化…… 2、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太极生两仪,即一分为二。太极即是宇宙诞生前的混沌状态。太极生两仪,就是混沌状态一分为二,变成了天地(两仪在法象上就是天地)。正如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盘古,持一柄板斧将混沌一劈两半:轻而清者上浮为天(所以天干清纯),重而浊者下沉为地(所以地支藏有其它杂气)。实际上,盘古开天劈地的神话传说,是对易理思想体系中的天地宇宙形成观的描述。3、合二为一的哲学思想。原始的混沌状态虽然分成了天和地,但天地却组成了完整的宇宙。从太极图上可以看到:(1)太极图是由阴阳组成的,这本身就是合二为一的思想(2)阴阳的每一方也是由阴阳构成的,阳除了自身外,他还有黑眼睛——阴,阴除了自身外,她还有红眼睛——阳;任何事物都是由阴阳构成的,都是由合二为一而得到的。好比人成年后要结婚成家,男女双方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男为阳、女为阴,结合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家庭。4、体现了阴阳的辨证关系,即阴阳的对立互根、互为消长(就是现在哲学上所说的矛盾的对立统一)。这一点可以从太极图上看出来。太极图上阴阳鱼无论是在颜色上还是在位置上,都是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鱼眼的颜色也恰好相反……;但阴阳双方又都是为了证实对方而存在,都是因为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即没有阳也就无所谓阴,没有阴也就无所谓阳,阳的存在就是为了证实阴,阴的存在就是为了证实阳。如同音符中的高低音,低音的存在是为衬托出高音,高音的存在是为了衬托出低音;没有低音也就无所谓高音,没有高音也就无所谓低音。唯有这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才能产生变化,才能生成万物,所以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是一切事物的始终。5、体现了物极必反的哲学道理。即矛盾的相互转化的观点。太极图中的阳在其最旺盛之时,他的对立面阴就产生了(即太极图中的阳鱼头上的黑眼);太极图中的阴在其最旺盛之时,她的对立面阳就产生了(即太极图中的阴鱼头上的红眼)。6、体现了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化的道理。太极图是宇宙及万事万物的缩影,太极图是由阴阳构成的,具有两面性,所以易理上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即事物自身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绝不可能是单一的一方,所以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另外,既使是构成太极的“阴、阳”本身也不是绝对,其中的阳是由阴阳构成的,阴也是由阴阳构成的(这一点已经在前面讲过了)。这就更明晰的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切不可走极端,偏执一方。7、太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太极图是宇宙及万事万物的缩影,任何事物都是按照太极的理而形成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太极,大到整个宇宙可视为一个太极,小到一粒尘埃、一个粒子为一太极。8,体现了发展的观点,太极的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一种变化的观点。

5、太极图的哲学含义

老子的一元论,一生二的两仪

万物是对立统一的,阴阳并存,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外形和分割线都是曲线,处事不可硬来,圆滑

6、太极图是谁发明的,它到底有什么意义

1、太极图起源何时?最早由何人之手绘制?学界对此尚争议颇多,难有定论。
2、最常见的有四种说法。一说太极图起源于远古的伏羲根据河图和洛书图研创的简易图,这种说法在古代典籍中有广泛记载;二说太极图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轮纹、漩涡纹、鱼纹等;三说太极图起源于东汉魏伯阳所作的《周易参同契》;四说太极图为宋朝前后的大师如北宋周敦颐、五代宋初的陈抟、宋元之际的佛徒寿涯等人所绘。持四说者颇多,有大量的古文献可以作证。
3、太极图的意义非凡主要体现在几方面:
太极图虽简单明了,一个圆圈、一条曲线、两个圆点,两条黑白鱼图形,但经过历代的图解与诠释,它构成了一个涵义丰富深邃的庞大的“太极哲学”体系。体系的核心就是阴阳。阴阳既蕴含着形而上的宇宙之道与天人之际的大法则,也包括形而下的人生法则。
太极图以简易的图形语言涵盖了中国“百经之首”——《易经》的大义要旨,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根深叶茂的太极哲学体系,彰显了中华先民领悟宇宙万物变化之道的非凡智慧,因而享有“中华第一图”之美誉。

7、太极图包含什么样的辩证思想

这个没有研究过,不能乱讲.下面是我网上看到的,转给你看看.不代表我本人看法.

中华太极图,悠悠千古昭著于世,象朝日那样辉煌宏丽,又象明月那样清亮壮美。它是我们华夏先祖的智慧结晶,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骄傲象征,它更是中华民族献给人类文明的无价之宝。今天,在全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热潮中研究它、弘扬它,无疑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试就太极图的义蕴、来源及S曲线等三方面,谈谈个人学习的心得体会。实因笔者孤寡闻,才疏学浅,难免漏洞百出,敬望大家予以批评斧正。

一 、太极图的博大精蕴
“太极”是易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太极”的字词含义,如“顶点”、“穷尽”、“最大限度”等;二是“太极”的范畴含义,有“本质”、“根源”、“全息”的意思。两者在太极图中统一起来,完整地表达了“太极”的深邃内涵。“太极者,天地万物之始也”,“因而大以成大,小以成小,大之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深然太极之理,无所不在”。 太极图乃是宇宙万物运化的全息稳态模式。它极为深刻地概括了阴阳易理,生动地表示了宇宙万物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这就是太极图博大精蕴之所在。
太极图是形象的真理,更是真理的形象。真理总是极其简单明了,又极其普通、极其自然的。中华太极图非常圆满地揭示出宇宙的深刻哲理与奥妙“天机”。大干世界,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无不是一分为二又合二而一的,并且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圆圆的太极图,一条白眼阴鱼,一条黑睛阳鱼。鱼头鱼尾互相环抱,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亲亲和和交游互回,共处于一个有机整体“太极”里。“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阴阳者,天地之大理”(《管子·四时》)阴阳之分比比皆是。诸如有与无,动与静,男与女,雄与雌,天与地,昼与夜,夏与冬,南与北,左与右,正与负,合与分,进与退,盛与衰,生与死,等等等等。“万物皆有太极”,太极图普遍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拿地球表面来说,最大阳仪为陆地,最大阴仪为海洋,陆地上的江河湖海则是“阳中之阴”,海洋里的大小岛屿则是“阴中之阳”。太极图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体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小太极。例如人的大脑两半就象太极图,有人研究人眼底视觉结构也酷似太极图。《素问》说得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显而易见,太极图就是宇宙结构的全息模型,它形象地反映阴阳八卦等天地的普遍规律,“包含着极其深刻的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理。蓄义神奇玄妙,蕴理博大清深。大哉易也,斯其至也”(《太极图说》)这是其一。
其二,负阴抱阳的太极图大是宇富万物圆运动的象征,它极为形象鲜明地揭示出阴阳在时空中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这种太极运动,以全息性为特征,阴阳相互消长,互抱互回。在时空上,表现为阴阳交错分合,上下起伏波动,互生互化,你消我长,互相补充。由量变到质变,物极必反,循环不己,在否定之否定的全息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太极整体和谐地发展。 太极最初是一片原始的混沌之气,通过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化生为两仪,形成了阴阳环抱、首尾相接的阴阳太极图。阴阳继续分化则为两仪生四象,再由四象生八卦,阴阳运动衍生万物,无穷无尽,循环往复,井然有序,生生不息,新新不已。太极图先天八卦的方位排列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太极图始于乾阳,终于坤阴,反映了太极系统阳盛则息,阴盛则消的全息变化规律。《参同契》解释说:“图以八分,据其各自属性,分则配以八卦,揭示丹家进退行持的火候。震始交阴而阳生,自震到兑再到乾而阳极盛,阳盛极于南;巽始消阳而阴生,自巽到艮再到刊而阴盛极,,阴盛极于北。其中八分,震东北,白一黑二,一奇二偶;兑东南,白二黑一,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三奇;巽西南,黑一白二,一偶三奇;艮西北,黑二白一,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三偶:离正东,取西之白中黑点,为二奇一偶;坎正西,取东之黑中白点,为二偶含一奇。”清胡渭《易图明辨》认为,此图“即其阴阳盛衰之数,以推晦朔弦望之气而知其理有合符节者矣。阳气生于东北而盛于正南,震离兑乾在焉,即望前三候,阳息阴消之月象也;阴气生于西南而盛于正北,巽坎坤在焉,即望后三候,阴息阳消之月象也。阴极于北而阳直起薄之。阴避阳,故回入中宫,而黑中复有一点之白,阳极于南阴来迎之,阳避阴,故回入中宫,而白中复有一点之黑。盖望夕月东日西,坎离易位,其黑中的白点,即是阳光,白中黑点,即是阴魂。”这席话,比较翔实地道出阴阳相互消长的太极运动之理。 其三,更有趣的是,太极图乃宇宙公式:O=(十1)十(一1)即一条阳鱼加一条阴鱼,合而为O。王锡玉先生《古太极八卦图的天机何在》说得好:“古太极八卦图,是宇宙数理论、宇宙物理论、宇宙生理论的最高结晶,是人类祖先留给后代建立自然科学完整理论体系的奠基石。”“古太极图的图形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中心的阴阳相交,归工于太极,揭示了宇宙场的物理图,二是其外围的奇偶数(数)相交,归于太极,揭示了宇宙数的数理成因。宇宙场和宇宙数统一,就是太极图的全部含义。
它的主要“天机神数”在于:太极图中心的阴阳鱼各代表数5,阴5加阳5,含而为O。这就是阳承阴合,阴承阳合,共居其中的真义。外围八卦,其中阳面四卦,乾卦演数为l,巽卦演数为3,高卦演数为9,艮卦演数为7。这些数的逆时针方向是3的演数:1一3一9一7—l……形成一个逆时针无限循环。阳面这些数的顺时针方向,则是7的演数:1一7—9—3—l……形成一个顺时针无限循环。一个是3的演数,另一个是7的演数。(3+7=O)象征正反奇数的演数之和等于零。而太极图阴面四卦,坤卦演数为2震卦演数为4,坎卦演数为8,兑卦演数为6。阴面这些数的逆时针方向的演数:2一数:2-6-8-4-2……形成一个顺时针无限循环。一个是2的演数,另一个是8的演数。(2+8=0)象征着正反偶数的演数之和也等于零。因此,八卦不仅构成了阴阳(奇偶)的完全对称,也构成了阴阳(奇偶)场数的正负转换。“宇宙中的一切能场,大自宇观天体、宏观生物和人体、小至微观基本粒子,无不是按此图的方位进行素(数)交变和场素(数)转换的。是数(素)则生,增数(素)而长,减数(素)则衰。尽数(素)而亡。宇宙之大小决定于场,宇宙之兴衰决定于数(素)
无怪乎太极图倍受古今中外哲人圣贤们的喜爱和青睐。著名数学家莱布尼茨赞道:“易图是流传于宇宙间科学之最古老的纪念物。伏羲是古代的君中王,世界知名的哲学家。并且是中华帝国和东洋科学的创造者。”正是中华太极图,启示他发明了二进制,使他成为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先驱。大物理学家波尔则利用太极图来表述他的量子力学的互补原理,解决了微观世界中的波粒佯谬。世界上第一个登上航天飞机的华人王赣骏博士,就是戴着象征地球人类文明的太极图臂章飞向太空的。现在的韩国国旗旗徽、第二十四届奥运会会徽,也都采用太极图的图形。由此可见。中华古老的太极图具有何等巨大的科学生命力。

二 、太极图的深远渊源
关于古太极图的渊源,历来有不同认识。从历史上看,朱熹是太极图的第一个发现者和第一个准确的破译者。据史料记载,一说得之于蜀之隐者,或武夷君。宋未元初袁梅说:“朱熹嘱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谢仲直易之图序》)后为谢仲直所获。此三图传自彭翁,彭翁传自武夷君。明初赵撝谦《六书本义》最早记载飞阴阳鱼太极图,赵氏认为:“又天地自然之图,……世传蔡之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今得之陈伯敷氏,当熟玩之。”二说源于《周易参同契》。朱熹曾说;“先天图传之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朱熹把太极图破译为一张描述道家内丹修炼的图式,真乃先见之明,石破天惊。 而今人则多结合现代科技理论来探讨太极图的起源及内涵。如有人认为,太极图图形是对波粒二象性的准确概括,太极图图形是粒子性,中间S曲线是波动性,太极图是波粒二象性的统一。也有人认为,太极图为宇宙天体在水平面内的平面投影,其中两个小点为定南北向之用,S形曲线是日、月、五大行星等天体周运轨迹在水平面内投影的图示。田合禄先生认为,太极图是远古时代吉人立竿测日影以辨四方,冷热的产物,是一种原始的天文图。大圆圈表示太阳黄道视运动轨迹(实质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迹)。黄赤交角即阴阳鱼尾(23度26′21〃),由此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相应地南北往返移动,称为回归运动,使地球表面出现四时季节,以生万物,所以太极曲线是生命线,太极图表示太阳毓槟甑囊跹艚诼芍芷凇L

8、太极图的象征意义

太极图——“ ”。后世道教用其“象征符号”太极图——“ ”来表示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的“道”。《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和。”意为:万物都有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达到统一。这其是反映了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老子《道德经》一书中其辩证法思想十分突出。譬如:第二章中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第四十章中说:“反者,道之动。”第五十八章中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就是说,矛盾双方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补充、互相转化。总之,老子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揭示出了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这一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用道教(阴阳鱼)太极图“ ”来表示,可以说既准确又形象。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太极”一词为道教教义概念。道教经书中所言之“太极”其涵义有所不同。或认为太极是分生天地万物的宇宙本体,如《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说:“太极之道,无古无今,无始无终也。太极也者,天地之大本耶。”或以太极涵盖天地未形成之前气化的五个阶段。如唐代高道成玄英在注疏《庄子》时认为:“太极,五气也。道在五气之上,不为高远。”前面所谈之道教宇宙观中,道教用“太极图”象征混沌初判、阴阳分明的道教创世纪之第二大世纪。此外,《道藏》中所收之《周易》将“太极”视为至高无上的宇宙本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依此言,“太极”就是无形无象的“无极”也。笔者在此斗胆提出一个“新”观点,以供方家参考。笔者认为:可以将“太极图”的外环视为“无极图”;也可以认为太极图显现于无极图之表。“无极”者,“无”也;“太极”者,“有”也。“无”,隐也,隐于“有”之背后;“有”者,显也,显于“无”之外表。由显而易见的“太极”可以追溯至隐而不现的“无极”,盖“有”生于“无”,此即所谓“无极而太极”#12 也。因此,赋予“无极”的含义仍为无形无象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道”;而赋予“太极”之涵义则有两个(主要)方面:其一,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二”,即阴阳二气;其二,指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道”。由于道教象征符号太极图——“ ”蕴含了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

9、太极图是谁发明的,它到底有什么意义?

1、太极图据传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对道家思想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后天太极图》、《八卦图》、《河图》以及《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加以解释。

2、太极图的意义非凡主要体现在几方面:

(1)太极图虽简单明了,一个圆圈、一条曲线、两个圆点,两条黑白鱼图形,但经过历代的图解与诠释,它构成了一个涵义丰富深邃的庞大的“太极哲学”体系。体系的核心就是阴阳。阴阳既蕴含着形而上的宇宙之道与天人之际的大法则,也包括形而下的人生法则。

太极图以简易的图形语言涵盖了中国“百经之首”——《易经》的大义要旨,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根深叶茂的太极哲学体系,彰显了中华先民领悟宇宙万物变化之道的非凡智慧,因而享有“中华第一图”之美誉。

(2)我们的祖先早在六至七千年前就已通过太极图阴阳这一辩证矛盾来概括宇宙万物的起源与变化,比26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起源至少早了两三千年,故很多学者认同太极图是中华哲学的起源,同时也是世界哲学的起源。

(3)太极图不但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和人文性格,也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韩国、蒙古国的国旗上;在新加坡、安哥拉空军的机徽上;在韩国、德国奥运会、韩国亚运会会徽上;在美国研制的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商标上;在美洲印第安人的绘画和服饰上,太极图光辉无处不闪烁着人类的智慧和哲学的光芒。

(9)太极图蕴含的养生意义扩展资料:

太极图,中国古代概括阴阳易理和反映世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总图:外圆象征太极,内以S曲线分黑白环弧形,白中一黑点,黑中一白点。黑为阴白为阳,象征阴阳互根;环弧形如两鱼交游,以示阴阳变化循环不已。

今人认为太极图是对“波粒二象性”的概括:其圆形是粒子性,中间S曲线是波动性;还认为:太极图为宇宙天体球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其中两个小点为定南北向之用,S形曲线是日、月、五大行星等天体运行轨道在水平面内投影的图示……见解有争议,却证明太极图生命永恒。

太极图的黑让人联想到“黑洞”、“暗物质”之黑,代表阴、柔、地、水、月亮、女、坤、夜、负、被动、黑暗、死亡,古代中国文化,黑色是北方的象征,代表五行之一的水,水是生命的起源,但又与死亡同行——仅此也可见国人的辩证思维之先进。

太极图的白让我联想到“白矮星”、“恒星坍塌”之白,代表阳、刚、天、火、太阳、男、乾、昼、正、主动、光明、新生……国人讲到黑白,黑在前白在后,因混沌在前明朗在后。这正如讲阴阳,阴在前阳在后。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太极黑白



10、请问太极图的来历与所蕴涵的意义?

在宋元以前的文献资料中,并无阴阳鱼图,即使在南宋朱熹的《周易本义》中,也只画了河图、洛书、八卦、六十四卦的图形。显然,阴阳鱼图的出现是比较晚的,甚至有人怀疑它是明赵(huU)谦伪造的,根本不是易学的组成部分。
然而,阴阳鱼不仅在明、清流行于各种易书易图中,而且在道门、民间也广泛传播,现在更是风行于世界,居然成了韩国国旗的图案。现在流行的阴阳鱼图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条形鱼”(图3-6),明代的赵谦把它叫做“天地自然河图”,因有了陈抟(tuWn)的黑白圆点河图,后被更名为“古太极图”,以与周敦颐的“灯笼”太极图相区别。另一种是丰圆鱼,由大圆直径上的中段为界,各反向取小半圆为鱼头,见图3-7。这两种图各有不同的画法,但就其图义来看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由于这种图案与中国人潜在的精神意识非常默契,能够无言地表述民族文化中的深层意蕴,引起人们的广泛联想,故被许多近贤推玩揣摩,对其做过大量解注与发挥。

“阴阳鱼图”的来历问题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来自于成都青城山的隐者,有人说它是明代人伪造的,有人说它是伏羲根据天地阴阳之象最先画出的,后人根据“阴阳鱼图”才画出了“八卦”等等。我们与其去争论上述说法的对错问题,还不如直接把阴阳鱼图的成形过程重新演绎出来,见图3-1。

由图3-1可见,明朝儒生完全可根据《说卦传》中的“天地定位”句,把“伏羲八卦次序图”砍成两段,让乾阳段竖在左边,让坤阴段竖在右边,乾上、坤下,阳(男)左阴(女)右,面对面地竖起来,再把外边拉长,内边压紧。然后将它们挤进一个盆里,或把它们各弯成一个半圆弧(见图3-2),最后必然会出现一幅“伏羲八卦方位图”。

在得到“伏羲八卦方位图”之后,又将“八卦”的爻形还原成黑白块,填充在图3-3中,整理图形后就会出现图3-4。再用现在画函数曲线的方法,将每小块的棱角挖出,填在附近的地方,这样就得到图3-5,而用抹去拐点的方法进行曲线处理,便成了图3-6的形态。由于在现存文献中找不到这种图形,我暂把它命名为“雷氏太极图”,“雷氏太极图”是间于“伏羲八卦次序图”和“阴阳鱼图”之间的过渡图形,如对这个图形做进一步修整,自然就出现了现在所见的阴阳鱼图(图3-6和图3-7)。

由于阴阳鱼图本身就源于“伏羲八卦方位图”,当然不是后贤心血来潮的玩作。即使是一种偶然发现,它也再现了先古圣人的思维,说不定伏羲画八卦方位图时就已经同时画过阴阳鱼图,只是后来失传了,才被明代某人重新发现。

当我们知道了阴阳鱼图与“八卦图”之间的推演关系,再去争论它是谁伪造的就毫无意义了。实际上,两条阴阳鱼本身就在“次序图”中存在着,其中阳鱼的黑鱼眼就是坎(水)卦的上阴爻,而阴鱼中的白鱼眼就是离(火)卦的上阳爻。

既然阴阳鱼图是由“八卦图”演绎而来,它就应该叫“太极八卦图”,“阴阳鱼图”只能算是它的俗名。由于该图已经构成整圆,它就应该是“太极图”,因为“八卦”生于“四象”,“四象”生于“阴阳”,“阴阳”必合为太极。这样才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传》)的意境相合。

同时可把这太极图视为“道图”,《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字之曰道”,《系辞传》中也有“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指“太极图”中的阴阳物质混成了“道”。

当然,道与太极都应该是无形的,无形之物不可为象,既然你把象画了出来,它就已经开始脱离原来意义上的道和太极了。可这种“太极图”或“道图”有欲形而未形的含义,即阴流与阳流在相互追逐,有形流妙变的动感,故可借助它来表达“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进而理解“道”生万物与“太极生天地”的自然之理,它必是上古先圣教化下民的必用之图。 生物谷网站 http://www.bioon.com

与太极图蕴含的养生意义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