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苏轼养生论贴

苏轼养生论贴

发布时间:2020-07-21 13:12:08

1、有首诗里有一句“高堂明镜悲白发”,诗里都讲有养生,还有苏轼的诗词中的养生之道谁懂、谁有深刻的体会...

“高堂明镜悲白发”是李白《将进酒》里面的。
苏轼对养生学很有研究,著《养生论》、《问养生》、《续养生论》和《东坡至林》、《仇池笔记》等。他认养生有三戒:戒急躁;二戒阴险;三戒贪欲。苏轼有用粗茶漱口的习惯,据说虽然没有现在刷牙的习惯,但到老牙口都很好。此外苏轼还是个佛教徒,心境平和,也应该是他养生一道。

2、苏轼的书法作品现存多少?

楼主,苏轼的书法作品如下
寒食帖[全本]
赤壁赋
李白仙诗卷
洞庭中山二赋
归去来兮辞知
祭黄几道文
罗池庙碑
醉翁亭记
丰乐亭记
天际乌云帖道
桤木卷帖
答谢民师论文帖卷
治平帖
王晋卿帖
跋挑耳图帖
渡海帖
跋吏部陈公诗帖
东武帖
书林逋诗后
春中帖
尊丈帖
归安丘园帖
覆盆帖
令子帖
邂逅回帖
次辩才韵诗帖
次韵三舍人省上诗帖
次韵秦太虚
宝月帖
获见帖
啜茶帖
致季常尺牍
新岁展庆帖
人来得书帖
北游帖
致运句太博帖
廷平郭君帖
定惠院诗稿
京酒帖
满庭芳词
职事帖
阳羡帖
久留帖
屏事帖
致南圭使君帖
近人帖
归园帖
宸奎阁碑
司马温公神道碑
附苏轼诗词选
苏轼书论精粹
苏过手札
苏东坡答传

3、赞美苏轼的句子~!!急

lz没要求必须是诗句吧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4、苏轼的养生颂

确信文章名字是叫这个?我倒是听说过苏轼其他的养生文章~

5、苏轼墓志铭写作背景

读苏轼传记,使人感到,在苏轼的禀性中,有一种天然的道家素质。《宋史,苏轼传》说苏10岁时,父亲苏洵游学四方,苏轼就由老师张易简与其母程氏教读。到了苏20岁左右时,他对庄子思想就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 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这就是说,在苏轼未读(庄子》之前,就已形成了与庄子相似的人生观,只是还未能用文字把它们表达出来而已,待到见了《庄子》,才知道庄子已经讲了他心中要讲的话。两个文化巨人,相距千年而心心相契,可谓是“忘年交”了。 苏轼不仅很早就建立了道家的人生观,而且从小就与道士有交往。据苏轼自述,他8岁开始读书,即拜家乡眉山道士张易简为师: 吾八岁入小学, 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 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其后, 余谪居黄州, 有眉山道士陆惟忠自蜀来, 云太初已尸解矣。(《东坡志林》) 予幼时尝学于道士张易简观中。(《东坡诗话》) 苏轼成人后,也经常与道士交往,他除了自号“东坡居士”外,还有一个不为人熟知的号——“铁冠道人”,又叫“铁冠道士”: 郑介夫……元佑初, 东坡公荐之复官。绍圣初,再谪 英。时坡公眨惠州,始与相遇,一见如故交。政和戊戌,介夫在福清, 梦客至, 自通“铁冠道士”,遗诗一章,视之,乃坡公也。坡在海上尝自称“铁冠道人”,时下世十七年矣。(《夷坚志》丙志卷十三)[1]诗人从小就跟着道士学习,成年又自号玉堂仙,晚年又自称道士,从中不难看出诗人对道教情感的深厚。 苏轼本人非常崇信道教服食法。茯苓是道士经常服用的一种药物,东坡对此药有很深的研究: “东坡作茯苓妙法:取好茯苓,去皮滓,水澄过,曝干,净蜜和匀捏团,装瓦坛中,隔汤煮三炷香,即成团矣。”(《六砚斋二笔》)松树耐寒长青,道士便有不少人去吃松针松根,苏轼对松树的药性也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食松不仅可以使人长生,而且用不同的调制方法,可以医治不同的疾病(见《曲洧旧闻》)。苏轼还炼过丹,《席上腐谈》说:“东坡诗云: ‘暮年眼力嗟犹在,多病颠毛窃未华。故作明窗书小宇,更开幽室养丹砂。’黄鲁直注云: ‘按先生与王定国书云: “近有惠丹砂少许,光彩甚奇,固不敢服,然其教以养火,观其变化,聊以悦神度日。”又诗云:‘曹南刘夫子,名与子政齐。家有鸿宝书,不铸金安蹄。促席问道要,遂蒙分刀圭。不忍独不死,尺书肯见梯。”’关于这个刘夫子,《席上腐谈)说:“《毗陵后集》赵尧卿注云:刘安世带制,字器之,曹南人,得养生炼丹术,公尝师之。”’甚至诗词文集中写过大量隐语丹诗。 但在学习这些养生术积累精炼时,总不能持久。《豫章集》说:“东坡平生好道术,闻辄行之,但不能久,又弃去。谈道之篇传世,欲数百千字。”《避暑录活》还记载了他与众多道士密切交往的情况,有时受了道士的欺骗仍相信不已。 苏轼与道士的交往,有些颇具神秘色彩,他本人就讲过这样一件事:予在白鹤新居, 邓道士忽叩门,时已三更, 月色如霜。有衣桄榔叶, 手携斗酒, 丰神英发喳。吕洞宾者, 曰: “子尝真一酒乎?”就坐各饮数杯,击节高歌。合江楼下,风振水涌, 大鱼皆出。袖出一书授予, 乃真一法及修养九事。末云:“九霞仙人李靖书。”既别恍然。(《尝真一酒》)除了这件奇事外,诗人在《记退之诗》中还讲了这样几件事:贬居黄州时,时人盛传苏东坡已升仙为上帝作文去了,连宋神宗也信以为真,为此唏嘘不已。后贬往海南,京师又盛传他得道后乘小舟入海不还了。此后他的儿子又来信,讲广州太守说东坡已升仙(古代升仙、仙去、圆寂、涅槃等为死的代称),只留下平时穿的道服。这些故事出自苏轼之口,说明他与道教有密切的关系,也说明他平时闲居喜穿道服。 苏轼对当时的道家道教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他在《上清储祥宫碑》中把它们的内容分为以清净无为为主的黄老学说和以丹药奇技、符篆小数为主的方士之言,认为前者为本,后者为末,黄老学说高于方士之言。但他紧接着又说:“修其本而末自应。”对方士之言并未偏废。同当时大多数文人一样,苏东坡很想修道成仙,因此学习道教方术就成了苏轼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写过不少这方面的诗文。曾储《道枢》录有苏轼胎息、内丹养生说, 《韵语阳秋》讲苏轼写有《天庆观乳泉赋》、 《养生论》、 《龙虎铅汞论》等。《苏轼文集》卷七十三、七十四以及各卷等收有不少有关养生修炼的文字。苏本人还讲: 乐天作庐山草堂,盖亦烧丹也。欲成而炉鼎败。来日忠州刺史除书到。乃知世间、 出世间, 事不两立也。仆有此志久矣, 而终无成者,亦以世间事未败故也。(《东坡志林》卷 一)正是由于苏轼与道家道教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当苏轼死时及死后,都与道家道教纠缠在一起,苏东坡临死时的情况同《庄子》中圣人死时的情况相同: (苏东坡临死前)独以诸子侍侧, 曰:“吾生无恶, 死必不坠。慎无哭泣以怛化。”(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 曰:“叱!避!无怛化。”(《庄子·大宗师》) 由于庄子的影响,苏轼死得想和庄子心目中的圣人一样潇洒。在苏死后,道士还曾巧妙地帮助过他: “崇宁大观间,蔡京当国,设元佑正入党籍之禁,苏文忠公文辞字画存者,悉毁之。王铭以重刻《醉翁亭记》,至于削籍,由是人莫敢读其文。政和中,令稍弛其禁,且阴访求墨迹,皆以为大挡梁师成自言为公出妾之子,故主张是,而实不然也。时方建上清宝篆宫,斋醮之仪备极诚敬,徽庙每躬造焉。一夕,命道士拜章伏地,逾数刻乃起,扣其故,对曰: ‘适至帝所,值奎宿奏事, 良久方毕, 臣始能达章。’上颇叹异,问奎宿何如人,其所奏何事,曰:‘所奏不可得闻,然此星宿者,故端明殿学士苏轼也。’上为之改容,遂一变前事。”((夷坚志补)卷二十三) 至于苏轼诗文中的道家道教内容,多得不可胜举,有些作品甚至是用老庄的语言写成的。http://ke.baidu.com/link?url=-GNw__

6、很多人都推崇苏东坡的养生之道,那么苏东坡是如何养生的?

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推崇养生,并且养生的人群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那么你们知道吗?古代的大文学家以及美食爱好者苏东坡也热衷于养生,而且他把认为有助于养生的经验都记录在了《东坡志林》中,这些养生经验非常贴近生活。 

苏东坡曾经给朋友写了一个从战国流传下来的养生方子,在苏东坡看来这非常的有效,因此在养生方子里面提到了四种方法。第一就是无事以当贵。意思就是说在没有什么事情会让你觉得比养生更重要了。第二就是早寝以当富。在苏东坡看来早睡是一种财富,所以提倡早睡。第三个就是安步以当车。也就是说少坐车,要多步行。最后就是晓食以当肉。意思就是说晚一点吃饭,饿了就把吃的食物都想成肉,这样就能够非常有食欲。要知道苏东坡有一段时间是非常穷的,非常缺乏食物,所以其中的第三条、四条对他非常的重要。 

其次苏东坡对喝水也有一定的研究。在苏东坡看来,雨水是可以泡茶,长期服用这样的水是能够有长生之效。所以在苏东坡的院中有很多盆盆罐罐,这些都是用来接雨的。

最后就是喝茶,苏东坡对喝茶也有新的认识。在苏东坡看来,喝茶虽然可以解腻消烦,但是不能泡浓茶,要不然会损伤脾胃。所以说他觉得饭后喝浓茶只是用来漱口,而且漱口茶没有必要用那些高档茶。

7、赞美苏轼的文章

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

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他们(苏氏兄弟)的学术因罩上一层极厚的释老的色彩,所以他们对于世务,认为并没有一种正面的、超出一切的理想标准。他们一面对世务却相当练达,凭他们活的聪明来随机应付。

他们亦并不信有某一种制度,定比别一种制度好些。但他们的另一面,又爱好文章辞藻,所以他们持论,往往渲染过分,一说便说到尽量处。近于古代纵横的策士。

出自钱穆《国史大纲》。

(7)苏轼养生论贴扩展资料:

历史对苏轼的评价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

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

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8、有哪些著名书法家?

被历代称为天下三大行书的是
王羲之 《兰亭序》
颜真卿《祭侄文稿》
苏轼 《黄州寒食帖》
以上是无人能超越的
王献之《东山贴》
黄庭坚《松风阁诗贴》
米芾《蜀素贴》
怀素〈自叙贴〉
陆机〈平复贴〉
赵构〈养生论卷〉
董其昌《杂书卷》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璀璨之星 还有好多,我都记不得做品名字了,汗

9、《养生》苏轼 译文?

《养生》苏轼 译文 :
无事以当贵 人不要把功名利禄、荣辱得失考虑得太多,如能在情志上任性逍遥,随遇而安,无事以求,比大贵能使人终其天年。
早寝以当富 对于老年人来说,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尤其是早睡早起,比获得任何财富都版更加富有。
安步以当车 人不要过于讲求安逸,而应多以步行来替代骑权马乘车,多运动才可以强健肢体,通畅气血。
晚食以当肉 人应该用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来代替对美味佳肴的贪吃无厌。

与苏轼养生论贴相关的内容